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速度与时间关系

新海高级中学 贺玉生 杨 杰 课标要求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的物理意义.

2.知道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

3、学会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 0+at

【过程和方法】

1.类比位移一时间图象,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运用数学工具(图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中重视严谨的科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的区别 教学方法

类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它的v-t 图象是一条直线。

二、新课教学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图象:一位同学在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画出的v-t 图象是一倾斜直线,如图,我们无论是取t 1到t 2这段时间,还是取t 3到t 4这段时间,每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相同的,即相等时间里速度变化量相同。

(v 2-v 1)/ (t 2-t 1)= (v 2-v 1)/ (t 2-t 1)=Δv/Δt=a

因此,小车的加速度不变。

(2)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3) 特点:

i. v-t 图象是一倾斜直线,可求得加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ii. 加速度不变(大小和方向);

iii. 速度均匀变化。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① 速度公式的推导:

Δt=t-0,Δv=v-v 0,由a=Δv/Δt 得

② v=v 0+at

注意:v 0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t=0时刻的速度)

a 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t 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at 可以理解为速度变化量。

v 表示物体运动了时间t 时刻的瞬时速度。

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上式可写成v=at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

0v 3v 2v 1v

直线运动1s 末,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的直线运动

(请同学们想一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形状)

注意:常见的变速直线运动,不是严格意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对于炮弹在炮筒里的运

动,自由下落的物体等可近似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1:如图,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图象,请回答:

(1)质点甲、乙各做什么运动 (2)分别求出甲、乙两质点的加速度。

例2:汽车以40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s 2加速度加速,10s 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例3: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 2,如图,必须在2s 内停下来,汽

车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汽车在3s 末的速度是多少

常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说一说:有关“变加速度运动”讨论。

三、小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一时间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四、作业

教后记

4

2 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涟水中学王成超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拟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中心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以位移公式为载体,采用“导学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利用v-t图象,渗透极限思想,得出“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发现几道位移公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最后用实验方法对公式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课时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 初步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渗透极限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通过v-t图象推出位移公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科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学过的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上一章中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学生已能接受极限思想。 学生能力分析: 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介绍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极限思想,并不要求会计算,旨在渗透这种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 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d, Time and Distanc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_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P54 例3及练习八5-9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人教必一(2篇)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速运动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上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图象,在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时也渗透了微分、极限的思想,高中物理引进了很多极限思想的科学思维方法,而目前高一的学生对这种思维方法虽然已接触,但还是比较陌生。学生以学过的瞬时速度概念和匀速运动为基础,利用实例,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对微分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必修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概念,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节研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作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本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学习将为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和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创造了条件。而且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可见本节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是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重难点即微分法的教学上采用了目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既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从匀速过渡到变速的教学上采用了比较法,启发学生从已有认识获得新知;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另外还通过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迁移、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等手段,分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动口、动脑、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会推导,能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v-t图象的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研究v-t图象,寻找规律,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并发现规律,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2、体验同一物理规律的不同描述方法,培养科学价值观。 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学会用v-t图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会运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运动物体的v-t图象,本节课我们就从v-t图象入手,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新课教学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v-t图象(课件展示),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①中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说明物体在做假速直线运动。 师:仔细观察②中物体速度增加的有规律吗? 是均匀增加。如果取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变化量是相同的。 学生自己画图,动手操作 教师用课件投影,进一步加以阐述。

师:我们发现每过一个相等的时间间隔,速度的增加量是相等的。所以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的变化量△t之比△v/△t都是一样的,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 投影出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就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第39页“说一说” 这条图线表示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总是相等的吗?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总结:速度增加,但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越来越大,说明△v/△t逐渐增大,即加速度增大,加速度不是恒量,那物体的运动就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了。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师:除了图像外,我们还可以用公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从运动开始(这时t=0)到时刻t,时间的变化量△t=t-0,速度的变化量△v=v-v0,因为加速度a=△v /△t是一个恒量,所以a=△v /△t=v-v0/t-0 解出速度v, 得到v=v0+at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师:想一想,at在数值上等于什么? 生: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再乘以t就是0—t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生:at再加上v o就是t时刻的速度了。 师:我们还可以从图象上进一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案

2.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了解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位移公式x=v o t+ at2/2.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4.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5.能推导并掌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v02=2ax. 6.会适当地选用公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 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物理 情感. 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增强科学能力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 o t+ at2/2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2ax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时间关系式.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x=v o t+ at2/2及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坐标纸、铅笔、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匀变速直线运动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密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很有意义.对于运动问题,人们不仅关注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希望知道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我们用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思想方法来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新课教学]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人手,讨论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取初始时刻质点所在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则有t时刻原点的位置坐标工与质点在o~t一段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同.得出位移公式x=vt.请大家根据速度一时间图象的意义,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 学生动手定性画出一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3—1和2—3—2所示.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画的图象,求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生:正好是vt. 师:当速度值为正值和为负值时,它们的位移有什么不同? 生:当速度值为正值时,x=vt>O,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在时间轴的上方.当速度值为负值时,x=vto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位移x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分析学生吴雅倩的故事:吴雅倩家在吴三村距离学校约1000米,平时骑自行车约10分钟,今天下雨没骑车用20分钟。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读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生:时间是10分钟、20分钟,路程是100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您认为那种上学的方式得快?为什么?学生议一议: 师: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引导学生思考: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比较:1000÷10=10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 1000÷20=5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50<100 骑车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100米和5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100米和5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100米,每分行5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出示线段图----这一环节因为略显紧张忘记了。好在学生接受的还\(^o^)/~)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走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时间少,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v/(m/s) 0 t t/s 一、用v-t 图象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应v-t 图线与t 轴所围成的面积. (教师) 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否也对应 v-t 图象一定的面积? (回答) 我们需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 问题:我们应怎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讨论 (教师) 思路: 在很短时间(⊿t )内,将变速直线运动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利用 x=vt 计算每一段的位移,各段位移之和即为变速运动的位移。 通过实例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实例:一个物体以10m/s 的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 2 ,求经过4s 运动的位移。 (教师) 问题:我们怎样能求出位移? (学生)讨论 (教师) 探究思路:将运动分成时间相等(⊿t )的若干段,在⊿t 内,将物体视为匀速直线运动,每段位移之和即总位移。 探究1:将运动分成时间相等的两段, 即⊿t=2秒。 思路:在⊿t=2秒内,将物体视为匀速直线运动,两段位移之和即总位移。 问题:在⊿t=2s 内,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取多大? (回答) 可以取⊿t=2s 内的初速度或末速度,也可取中间任一点的速度 [探究1-取初速度为匀速运动速度]: 探究1-1:将运动分成等时两段,即⊿t=2秒内为匀速运动。 问题:运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回答)偏小 探究1-2:将运动分成等时间的四段,即⊿t=1秒内为匀速运动。 时刻 ( s ) 0 2 4 速度 (m/s ) 10 14 18 时刻( s ) 0 1 2 3 4 速度(m/s ) 10 12 14 16 18 m m x x x 48)214210(2 1 =?+?=+=m x x x x x 521)m 16114121110( 4 3 2 1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设 计 【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高中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制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前两个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学习。其主要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会用此公式解相关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运用数学 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实例、例题和习题中物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继续学习并习惯 运用画运动示意图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题过程养成学生规范化、程序化解题的物理学科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题、审题、计算、检验等解题环节,养成学生做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通过提出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推导出新的函数关系并初步学会利用位移与速度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比较充分地感受到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可以更方便的解决某一类型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该关系式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工具对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化、程序化解题的良好物理学习习惯;通过对这一类型问题特点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并习惯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与位移关系式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将数学与物理隔离开来,机械的套公式,不注重也不太会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对公式中各物理量及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解,从而对公式的应用感到困难。 【具体设计】 1、课堂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车祸猛于虎,汽车是一个具有天使和魔鬼双重身份的工具,它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十次车祸九次快”,这是人们在无数次的交通事故中总结出来的安全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优秀公开课教案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本62—64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 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与时间的关系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υ图象。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t- υ图象,概念和特点。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υ图象,概念和特点。 重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通过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υ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难点:应用t- + at。 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思考,通过理论推导或数形结合两种途径得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三、设计思路 科学的探究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研究运动是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由匀速υ图象入手,先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再分析匀变速直直线运动的t- υ图象中斜率不变,得到加速度不变,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线运动t- 并通过推理或数形结合两种途径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最后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巩固对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2.实物投影片若干。 五、教学设计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第3节匀变速运动的位移与时间 一、预备知识: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先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人手,由位移公式x=vt.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2—3—1和2—3—2所示. 图线与初、末时刻线和时间轴围成的矩形面积.正好是vt. 当速度值为正值时,x=vt>O,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矩形在时间轴的上方.当速度值为负值时,x=vto表示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位移x

围成的面积.先把物体的运动分成5个小段,在v —t 图象中,每小段起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由相应的纵坐标表示(如图乙).5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近似地代表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把物体的运动分成了10个小段.分成的小段数目越多,小矩形的面积总和越接近于倾斜直线下所围成的梯形的面积.为了精确一些,可以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丙。可以想象,整个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非常细,小矩形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梯形OABC ,梯形OABC 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 在图丁中,v —t 图象中直线下面的梯形OABC 的面积是 S=(OC+AB)XOA/2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x =(V o +V)t/2 把前面已经学过的速度公式v =v 0+at 代人,得到x =2 02 1at t v x += 这就是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也同样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在公式2 2 1at t v x +=中,初速度v o ,位移x ,加速度a ,时间间隔t 图2—3—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用画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位移 2、用公式推导: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t v x =, 代入 02 t v v v +=和0t v v at =+就可以推出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2 2 1at t v x += 匀减速位移公式还可X=V 0t —1/2 at 2 3、初速度为0时:若00=v ,则2 2 1at x =。速度一时间图象的面积为三角形。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高一物理必修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导公式v2-v02=2ax 3、会灵活运用合适的公式解决实际的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推导公式v2-v02=2ax 会灵活运用合适的公式解决实际的的问题 2、运用合适的公式解决实际的的问题 [知识链接]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0,则v= 1、速度规律v= 若v =0,则x= 2、位移规律x= 若v 那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存在什么关系呢? [学习内容] 问题: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4m/s2,某时刻速度是8m/s,经过一段位移时,速度为20m/s,求这段位移是多大? 学生解答:

(简要写出解题的思路或过程) 在上个问题中,并不知道时间t这个物理量,因此要分步解决,能不能用一个不含时间的新的公式直接解决呢? +at 得 t= ………………① 由v=v x= v t+at2/2 …………………………② 将①代入②得 2= ……………………………③ V2-v ③式就是本节学到的新的一个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式中并不含有时间。 若v0=0,则③式可简化为v2= 知识运用: 习题1、一辆小车正以8m/s的速度沿直线行驶,突然以2m/s2做匀加速运动,则汽车行驶9m的速度是多大?此过程经历的时间是多长? 习题2、一辆卡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若要求在急刹车后22.5m 内停下,则它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习题3、飞机落地后做匀减速滑行,它滑行的初速度是60m/s,加速度大小是3 m/s2,则飞机落后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学法指导]自学探究法练习法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四年级数学教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

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案例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个星期举行的校运会上,我们班上的运动员积极参与比赛,他们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团结拼搏,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会后,冯阳、李元轩和杨乐健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就决定进行比赛: 冯阳:10秒钟跑60米

李元轩:12秒钟跑48米 杨乐健:12秒钟跑6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10秒钟,路程是60米。 时间是12秒钟,路程是48米。 时间是12秒钟,路程是6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落实任务,自主探究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杨乐健和冯阳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冯阳和杨乐健比赛,冯阳快,因为都是60米,冯阳跑的时间比杨乐健跑的少。 师:也就是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少,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李元轩和杨乐健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杨乐健和李元轩比赛,杨乐健跑的快,因为杨乐健和李元轩跑相同的时间,杨乐健跑的路程多,所以跑得快。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t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 t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t -υ图像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 0+a t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 图像,你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像吗? 教师出示图像,并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总结:观察图像可以知小车在不同时刻它的速度不同,并且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小车速度的增加有没有规律可遵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讲授新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v-t 图像。

教师总结: 无论Δ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的变化量Δv与时间的变化量Δt之比都是一样的,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 图像1和2都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它们变化的趋势不同,图像1速度在均匀_____图像2速度在均匀_____。 答案:增加;减少。 2.匀变速直线运动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 匀加速,v0>0,a>0

《路程、时间和速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路程、时间和速度》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 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实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感受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多彩。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概念,构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110米栏比赛实况::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请看2004年奥运会110米栏的精彩实况,大家来体验飞人刘翔的风采。在看时请关注重要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看了这场比赛,想说什么?你收集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0米12"91:::110米指什么?12"91指什么?板书:路程时间 2.大家都跑110米,刘翔用的时间最短,他跑得最快。 揭示当路程相同,比时间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回忆一下哪些项目也是路程相同,比时间的? 如果要在班级中比谁跑得快?除了用刚才跑相同路程比谁时间短以外,你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比赛方法? 学生思考引导得出: 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1.设置冲突,引发问题,初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路程相同可以比时间,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那么当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还能不能比? 电脑出示:谁走得快? 小明说:“我从家出发去上学用了6分。”小红说:“我从家出发上学用了4分钟。”小明家到学校480米,小红家到学校280米。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能根据这四个信息解决谁走得快这个问题吗?四人小组合作解决。可以列式、画线段图等方法解决。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的教案_模板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的教案_模板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案 )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理解公式的应用条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正确理解v-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其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3、初步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对速度-时间图象的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接受一种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微分法 2、通过让学生讨论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其他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求位移,实现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2、通过课堂提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实际应用 难点:用微分思想分析归纳,从速度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 移公式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坐标纸、铅笔、刻度尺、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2-3-1,分别请三名学生回答v-t图象1、2、3三个图线各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v 0 图2-3-2 t 进行新课: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提问:(出示图2-3-2)请问这个图象表示什么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同学们是否会计算这个运动在t秒内发生的位移? (用公式x=vt可以计算位移) 板书: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公式x=vt 提问: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和思考,看一看这个位移的公式与图象有 什么关系?(引导:公式与图象中的矩形有什么关系?) (原来位移等于这个矩形的面积) 板书: 2、 v-t图中,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等于v-t图象与时间轴所 围矩形的面积 教师:准确的讲:这个矩形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发生的位移, 或者说:这个矩形的面积代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那么在匀变速 直线运动中,物体发生的位移又如何计算呢?它是否也像匀速直线 运动一样,位移与它的v-t图象也有类似的关系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出示下表)下表中是一位同学测得的一个运动物体在0,1,2,3,4,5 五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其对应的时刻和速度如表中所示 提问:从表中看,物体做什么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