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规划

武陵山区规划
武陵山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

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节自然条件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2001年到2010年,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57倍和3.73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34倍和2.36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92倍和3.6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5:30:35调整为22:37:41,城镇化率由16%增长到28%。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渝怀、枝柳等铁路,沪昆、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张家界、黔江、铜仁等机场,以及规划和建设中的渝利、黔张常高速和沪昆客运专线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初步构筑起武陵山区对外立体交通大通道,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

社会事业。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

“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65%,成人文盲率下降到2.2%;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33.6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有医护人员10.18人,拥有病床12.85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77.7%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9.73%;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全区共有251.73万人享受低保。

民族文化。片区民族融合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59.1%。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301.8万人,贫困发生率11.21%,比全国高7.41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武陵山片区共确定11303个贫困村,占全国的7.64%。片区71个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33.82%。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

构比例为22:37:4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916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2010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76%和59.1%,与2001年37.3%和62.68%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城乡差距明显。四省市片区之间、片区内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不同程度存在。

第五节发展机遇

武陵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也有一些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

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六节重大意义

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流与交往,有利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模式,为新阶段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第三节战略定位

扶贫攻坚示范区。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新路子,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合力攻坚新格局,探索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新途径,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提供示范,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创造和积累经验。

跨省协作创新区。发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与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模范区。发扬片区各民族团结和睦、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民族团结模范区。

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作用,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与体制,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0%。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基本形成,县城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38%,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

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8%,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

区域协作开创新局面。区域内协作步伐加快,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旅游业协作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

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高效运转,区域发展步入一体化协调发展轨道。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和谐繁荣,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78796039.html, 浅析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 作者:吴胡珂曜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1期 摘要: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武陵山片区作为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其脱贫工作更是十分艰巨。本文仅就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进行探讨,并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人才资源、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贫困的原因作分析,深入了解一个地区之所以贫困、发展落后的因素。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片区脱贫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 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1234.9万人。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较早实施扶贫的区域之一,但这些年来,其贫困状况一直没有改变,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化带来的福祉,广大的山区农民则生活更加贫困。而造成武陵山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文主要从环境、历史、人才、资金四个方面分析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原因。 一、自然环境限制 由于武陵山片区大多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区边界,片区群山围绕,自然灾害频发,基础实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一直以来与外界联系较少。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既没有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也很难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因此,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其基本处于与外界经济体相分离的状况,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农业用地,多山的自然条件都限制了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交通瓶颈制约了武陵山片区内的交流,加上行政区划的分散与地区保护使得经济发展成果难以扩散到其周边地区,因而武陵山片区的发展便孤立于外界,难以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互补的发展路径,而片区内的各个县市又基本都是贫困县市,所以在片区内也无法实现有效的经济实体,这便限制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流与共享,以至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陵山区经济的区域性发展。[1] 二、历史发展滞后 历史上,武陵山片区本来就开发较晚,发展迟缓。解放前长期实行封建领土统治制度,直到建国初期,匪、烟、枪“三毒”与官、匪、霸三个结合仍然是这一地区显著的社会政治特点,交通闭塞、文教不兴,使得在建国后该地区仍没有取得有效的发展。“一把刀、一把火、一把种了、一把灰”又是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成为建国初期湖南省最贫苦的地区。据1950年的

浅谈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_以贵州玉屏县为例_李忠斌

武陵山片区地处湘、黔、鄂、渝四省边境,面积约为17.18平方公里,是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片区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2.5%,武陵山片区作为全国11个贫困片区之一,又被称之为“武陵山贫困区”,特别是分布在该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由于位置偏远、地势险峻、耕地资源贫乏、经营方式落后等诸多因素,长期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2011-2020)实施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多项政策的实施,武陵山片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依赖外力推动难以实现增长,政策作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外因,不能始终维持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武陵山片区应当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从而由特色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重构的目标才是实现武陵山片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武陵山大部分地区仍是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应当将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实现产业重构的突破口,然而从其他地区特色农业的 发展现状来看,在发展 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走入一些误区,认为“特色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产品 越土越好”,因此,探索与思考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武陵山片区山水相连、自然条件相近,笔者以贵州铜仁市玉屏县为例,试图探索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一、玉屏县特色农业现状 农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特色便是其中的灵魂之所在。在武陵山片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基于武陵山片区的发展贫困惯性与馥郁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既能巧妙的扬长避短又能发挥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继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以说,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前奏。 1.玉屏县农业的基本情况玉屏县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535万,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41056万元,同比增长10.3%;林业产值4112万元,同比增长10.0%;牧业产值31791万元,同比增长6.8%;渔业产值2576万元,同比增长8.2%。2012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025公顷,同比增长6.5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532公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对于具有发展落后惯性的民族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无疑是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本文以贵州玉屏县为例,试图探索武陵山片区发展特色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 武陵山;玉屏县;特色农业[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92 (2015)03-0077-05浅谈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 —— —以贵州玉屏县为例李忠斌1郑甘甜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CTS13007)、中南民族大学学术团队资助项目“信息化与民族地区农业发 展”(XTS09007)。 [作者简介]1.李忠斌(1965—),男,土家族,湖北利川市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 2.郑甘甜(1990—),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 2015年第3期总第367期民族论坛MINZU TRIBUNE No 032015No .,367 General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编制单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月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的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第二节自然条件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

武陵山区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的要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跨省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的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

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项目

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项目 招 商 推 介 书 编制单位:松桃苗族自治县投资促进局 编制时间:2017年6月10日

目录 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项目 (1) 一、项目开发建设的市场环境分析 (1) (一)国内茶产业现状 (1) (二)项目建设地及周边地区茶叶产业现状 (2) 二、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5) (一)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竞争力优势 (5) (二)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竞争力劣势 (6) (三)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竞争力的机会 (7) (四)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竞争力的威胁 (9) 三、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1) 四、目标定位 (13) (一)战略定位 (13) (二)项目近远期规划 (15) (三)功能定位 (15)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17) (一)管理服务中心 (17) (二)商品贸易中心 (17) (三)仓储区 (17) (四)茶博物馆 (18) (五)农家乐、饭店、旅馆 (18)

(六)星级宾馆 (18) (七)物流区、停车场 (18)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8) (一)投资估算依据 (18) (二)投资估算 (19) (三)宣传推广 (19) 七、项目评价 (20) (一)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分析 (20) (二)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21) (三)社会风险分析 (21) (四)项目的可行性 (22)

武陵山区茶叶交易市场项目 一、项目开发建设的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内茶产业现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茶叶商品化生产的国家。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很好,已经连续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具有无限遐想的未来。 1、纵观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综观中国茶产业与市场的全局,从茶资源、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现状来看。其运作与建设远远落后与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障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现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品牌缺乏,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在世界茶行业界排行榜上的真实写照。必须承认,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所以,未来打造和建设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是中国茶产业、茶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标。如何让中国茶产业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2、相邻省市的茶产业现状 2012年全国茶园面积3529万亩,年产总量1750966吨,年产总值939.6亿元。2012年西南片区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表Ⅰ-1)。

武陵山地区

武陵山区主要包括: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丰都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八个县市;湖北省宜昌市所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辖县市为: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辖区县为: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湖南省常德市部分区县为:石门县;湖南省怀化市所辖县市区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鹤城区、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邵阳市所辖县(市):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邵阳县、武冈市、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湖南省娄底市所辖县(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湖南省益阳市所辖县:安化县;贵州的铜仁区县为:碧江区、万山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贵州省遵义市所辖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 武陵山片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本规划区域范围依据连片特困地区划分标准及经济协作历史沿革划定,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包括,其中,湖北11个县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及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重庆市7个县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贵州16个县市(包括铜仁地区及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国土总面积为17.18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少数民族。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 产业化扶贫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产业发展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简介编辑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边境交汇之处,是我国土家族的最大聚居地,俗称“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含盖50余县(市、区),土地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0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48.9%,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何治江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摘要:武陵山片区以其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的产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而发展特色农业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对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针对特色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很有必要。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是全国十八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2012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湖南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中明确指出,要立足武陵山区的优势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把油茶、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做出品牌和效益。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渝东南地区调研时强调,渝东南地区山多地少、条件艰苦,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尽快改变渝东南贫困面貌。 一、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武陵山片区以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在种殖和养殖上都有着许多特色,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特色农业概述 特色农业,即以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表现,从区域内农业资源中开发出特有的、成规模化的农产品,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事业。特色农业的关键在于“特色”和“效益”,具体来说:一是要有特色,即依据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通过特有或普遍的生产手段,创造出独具特色农产品。二是效益要好,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提下,通过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介、销售,产生出较好的经济收益。 那么,“特色”与“效益”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总体上来说,特色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特色的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特色农业以“特色”命名,无特色则名不副实;无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是“物以稀为贵”都以特色为前提;特色是因地制宜、立足自身实际的重要表现,也可以说,“特色”在当地并不特色。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生产生活总是围绕经济利益来展开的,如果特色产业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特色产业都将被很快的抛弃,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效益是特色的重要保障。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区内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据统计:土地面积499.59万亩、耕地面积137.99万亩、水浇地面积34.36万亩、1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87.5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7.96面积、草地面积22.47万亩,而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2010年,武陵山片区实现农业总产值73.67亿元,比2001年增加36.69亿元,增长了99.19%;农业商品产值达到76.27亿元, 农业商品率55.99%,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粮食产量、蔬菜产量、肉类总产量分别为201.05万吨、165.65万吨、33.47万吨,比2001年增加16.71万吨、72.20万吨、3.77万吨,分别增加了8.69%、 77.26%、12.71%。从特色农产品构成来看,种植上有诸如青花椒、金 银花、猕猴桃、黄连、纯菜、辣椒等特色资源;养殖上诸如蚕桑、蜜蜂、乌羊、土鸡、长毛兔等特色资源。 多年来,武陵山片区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开发,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生产为基础,纵向发展深加工、横向发展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格局,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农业品牌(石柱辣椒、秀山金银花、利川莼菜、古丈毛尖),并通过这些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受传统观念、自然条件、启动资金、种养技术和种养水平的等因素的制约,武陵山片区大多数特色农业结构单一、规模化程度不够、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项目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 二、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出台,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而要用好这些机遇,先要清醒认识到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约束性较强 武陵山片区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受耕地、水利等自然资源约束很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低,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传统、落后,新产业的发展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武陵山片区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很多地区特色农产品相同。以至于某一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较好,其它地区就盲目跟进,全力发展政策支持该产业,出现恶性竞争,导致自然资源和政策鼓励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某一地区来看,其特色农产品依据市场和政策的需要而不断变换,容易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武陵山片区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对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产业产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区内有47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 3.41%;9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 40.25%;7790个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 33.82%。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 经济 经济看点 57 --

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及其利用效率.

湘西地区主要农业资源及其利用效率 湘西化肥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湘西地区化肥资源消耗系数递增的趋势意味着单位粮食产量投入的化肥量提高了,而化肥利用效率却逐年递减。这说明该地区化肥的大量使用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偏高,意味着该地区化肥的使用缺乏科学性。这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又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破坏和污染。 (四)电量资源利用效率 电量资源消耗系数用地区粮食产量与农业粮食生产用电量之比来表示,可以反映电量资源利用效率。因资料限制,用农村用电量代替农业生产用电量。为此,可按下式计算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Eec=Eua/Og式中,Eec———农业电量资源消耗系数(kw.h/kg 粮食); Eua———每年电量资源量(kw.h);Og———粮食总产量(kg)。 上述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可以反映单位粮食(kg)参考文献: [1]汪艳涛,王记志,等. 区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比较研究———以湖南省14个地(市、州)城区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12-30. [2] 靳京,吴绍洪,戴尔阜,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5,(1):20. [3] 于法稳,李来胜.西部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的效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35-39. [4] 周小萍,陈百明,等.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1):85-90. (下转 213 页) 图3 湘西化肥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图 4 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变化趋势生产所消耗的电量,其倒数为农业电量资源利用效率系数。 由图 4 可知,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呈现递增趋势,由 1995 年的 0.120 上升至 2006 年的 0.180,同时电量消耗系数的波动也较为明显,1996—1998 年湘西农业电量消耗系数上升,1998—2000 年,电量消耗系数又下降,之后,缓慢增加。虽然湘西地区电量资源消耗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0.53)相比,该地区电量消耗水平仍然偏高。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在农业生产产量提高的同时,电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却在降低 [6]。 三、总结 湘西耕地资源总的消耗系数随年份的增加而下降,但化肥资源、机械资源、电量资源的消耗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各年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针对较高的耕地资源效率和很低的化肥资源、机械资源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