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卡综合征诊断

布卡综合征诊断

布卡综合征诊断

布卡综合征是因肝静脉及其入口附近的肝段下腔静脉梗阻致使肝血流出道受阻,引起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组临床表现。常见病因是先天性下腔静脉膈膜形成、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肝静脉闭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外伤等。布卡综合征分急、慢性两型。最终可因淤血性肝硬化发生肝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而死亡,预后不良。

1.急性型

少见。起病急,发展迅速,短期内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胃肠道出血。

2.慢性型

较常见。

(1)青壮年为主:发病高峰年龄为25~35岁。

(2)发病缓慢:病程一般4~5年。

(3)典型病例常同时出现肝后型门静脉高压和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同时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胸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小腿皮肤色素沉着。重者皮肤呈苔藓样变或形成溃疡。部分患者以门静脉高压症状为主或以下腔静脉阻塞征象为主。少数患者则以进行性顽固性腹水为主要表现。

(4)B型超声检查:能检出肝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有无梗阻,肝静脉与侧支交通情况,了解肝内有无新生物等。

(5)腔静脉造影:经上、下肢浅静脉插管进行下腔静脉对端造影,可确定下腔静脉有无梗阻,阻塞部位,范围,程度,同时可进行腔静脉测压及肝静脉造影。腔静脉造影与二维超声检查结合,可确定下腔静脉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同时确定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有无交通及交通的程度。腔静脉造影不仅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且能为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6)诊断时常需与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肝硬化腹水、缩窄性心包炎、下腔静脉梗阻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

布加综合征患病原因

布加综合征的病因种类繁多,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尚有部分病例难以找到相关病因,有人称之为特发性。造成本征的原因有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邻近脏器的病变压迫以及肝静脉、下腔静脉本身的病变,如先天性发育异常、闭塞性静脉炎等。常见病因: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下腔静脉隔膜.2.高凝和高粘状态.3.毒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有一定关系.4腔静脉内非血栓性阻塞.5外源性压迫6.血管壁病变,7,横隔因素8.腹部创伤9其他. (一) 下腔静脉肝段闭塞病变可有狭窄、近乎完全闭塞或呈膜状中央有孔,膜或薄或厚,或有一长段闭塞,因此也有名为下腔静脉膜状闭塞(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IVC, MOVC)、缩窄,但是从膜的组织病理学来看认为系血栓机化所致。有证明沿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栓形成,也可在门静脉形成膜作为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儿童中也有发现,但逢年龄为30岁,有学者提出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学说。下腔静脉闭塞症位于肝静脉开口的上或下,而开口处可有或无闭塞或只有一个开口闭塞,膜也有厚薄不等,附壁血栓机化使下腔静脉收缩窄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局部解剖应当一致,事实上并非这样。组织学上区别正常纤维化和血栓机化很难,但在后者衬有内皮及平滑肌纤维,机化血栓常示有毛细血管增生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报道肝静脉开口部位的血栓可形成膜,而血栓机化的大小决定膜的厚薄。下腔静脉肝段阻塞症状是由于起病时阻塞尚不完全所致,在机化过程由于纤溶与纤维化可使血栓缩小,如果血栓小,所形成的膜薄其中有孔。临床研究采用B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可见血栓形成过渡至膜完全闭塞或显著狭窄的过程。易发生血栓的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避孕药(外国的)、原发性骨髓增生症,可有下腔静脉阻塞和肝静脉血栓形成。然而为何血栓容易发生于下腔静脉肝段?白塞病血管炎也可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其他疾病也然。有认为下列因素使下腔静脉肝段对血栓形成特别易患:①横膈的呼吸运动可损伤下腔静脉的内膜;②咳嗽可加重其机械性损伤;③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相接时成直角处血流旋涡正发生于这段; ④2例创伤后高凝状态,促使未累及的下腔静脉发生膜状阻塞。 (二)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的病因有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继发性多由于肿瘤、肝包虫囊肿、外伤、大结节、阿米巴肝脓肿压迫所产生,其治疗有别于特发性阻塞。肝静脉血栓形成即过去认为的经典的布加综合症有隐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可用骨髓培养及红细胞系集落形成检测、诊断。造血系干细胞缺陷也可产生血栓前状态。感染者中血培养阳性,插管作下腔静脉造影有时会激惹发生寒战、发热、有细胞性血栓性静脉炎,这些病员多有经济情况低下、营养差。 病理生理: 肝静脉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导致肝中央静脉和肝静脉窦扩张淤血。导致顽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症即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何菁(主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 目录 1疾病分类 2发病原因 3临床表现 4诊断鉴别 5疾病治疗

6疾病护理 1疾病分类 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指不具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CTD)的SS。后者是指发生于另一诊断明确的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的SS。本指南主要叙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1] 2发病原因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关于该病免疫发病机制的一些认识:(1)SS有较强的免疫遗传因素; (2)炎性浸润主要是由T细胞驱动; (3)病毒感染能促发自身免疫性唾液腺炎; (4)产生相对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5)调节凋亡的基因影响了慢性淋巴细胞浸润。[2] 3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 pSS属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本病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9~1:20。发病年龄多在40岁~50岁,也见于儿童。 疾病症状 本病起病多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多数会有局部表现

干燥综合征

疾病名:干燥综合征 英文名:Sjogren syndrome 缩写:SS 别名: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exocrinopathy;干燥综合症;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舍格伦综合征;斯约格伦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Gougerot-Houwe syndrome;Gougerot-Mikulicz-Sjogren syndrome;Sjogren's disease;Sjogren氏综合征;古-豪二氏综合征;古-米-斯三氏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Sjouml gren综合征;干燥性角结膜炎 ICD号:N16.4* 分类:肾内科 概述:干燥综合征(Sj?gren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也可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受累器官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本综合征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autoimmune exocrine gland disease)、斯约格伦综合征、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常与其他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图1)。早在1933年,瑞典眼科医生斯约格伦报道了19例干燥性角膜炎伴口干燥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并提出本病是一个系统性疾病。因此,在西方医学中称本病为Sj?gren综合征。其后,各国学者也相继报道了相同的病例。本综合征分两类:①口、眼干燥等表现单独存在时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 syndrome,PSS); ②口、眼干燥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动脉炎、皮肌炎等风湿病并存时,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ten’s syndrome)。此处仅叙述PSS(简称SS)。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见附表1~3)。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 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 ATP 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目前已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DM)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外至今对它的认识争议颇多。本文就MS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对IR认识方面的进展作简要介绍。 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几乎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久就认识到,2型DM和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1988年,Reaven等[1]通过胰岛素敏感试验,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存在IR,于是将IR/高胰岛素血症伴随存在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低的集结状况称为X综合征(SyndromeX),并注意到它所致CVD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认识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低减和吸烟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子[2];IR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与这些危险因子相关,很可能是它们的共同病根,由此改称为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IRMS)"但IR是否是这些代谢异常聚集的唯一或者根本的机制,尚存争论,目前多采用更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MS)[3]"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

布加氏综合征

精心整理1845年,Budd最早描述了肝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肝肿大、腹水等临床表现;1899年,Chiari详细描述了小肝静脉闭塞所导致的类似临床症状,称之为闭塞性静脉内膜炎。后来人们将上述发现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Budd-ChiariSyndrome(BCS,布一加综合征)概念,即肝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经过百余年来的认识和发展,BCS的涵义已明显扩展。目前多采用Ludwig 硫唑嘌呤及乌坦、氮芥、乙醇等药物。肝区放射治疗亦可造成小肝静脉阻塞。 2.2大肝静脉阻塞及病因大肝静脉阻塞常由肝静脉血栓或肝静脉下腔静脉入口的膜性病变引起。骨髓异常增生症、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妊娠等病因较常见,主要见于欧美国家。

2.3下腔静脉阻塞及病因下腔静脉阻塞主要由下腔静脉膜性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主要见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及中国。 临床分型 由于BCS发生病变的血管部位、程度不同,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分类/分型。目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长处及短处。比较普遍被接受的是SUGIURA分型,将BCS分为4 Ia Ib 1. 中由于术者的手指长度限制,有时不能完全扩张。现已对该手术进行改良,好经股静脉插管与手指会师式破膜扩张,并置内支架术。这样减少了原右心房手指破膜术的一些缺陷。但这两种术式的缺点是5年复发率仍较高,且为以后行根治性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 根治性切除术

2.根治性切除术仅适用于局限性狭窄或隔膜型的病人。由于布一加氏综合征的病变部位在肝操区内,显露相当困难,邻近还有大量的侧支循环,术中容易大出血和损伤淋巴管。目前很多医院中尚未开展。近年在开展根治切除术方面,常用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2.1下腔静脉隔膜或蝽切除加心包片扩大成形式:术中切开下腔静脉病变部位,切 2.2 2.3 3. 3.1腔房转流术:对于肝静脉通畅,或者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有其它较大的侧支循环的患者,可使用腔房转流术。它不仅降低了下腔静脉压力,而且可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但因使用的人工血管长,术后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机会多,远期通畅率低,汪忠镐[5]统计其5年通畅率在60%左右,而对于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完全阻塞或炎症患者,其效果较差,但可使用肠房转流术。

干燥综合症的诊断检查方法

干燥综合症的诊断检查方法 干燥综合征概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诊断本综合征的诊断要根据口、眼干燥的症状,以及泪腺、唾液腺的分泌检查,腮腺造影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 干燥综合症的鉴别诊断方法如下: 一、诊断 1.检验:血、尿、便常规,肾小管酸化功能试验,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及肝肾功能测定,特别需查抗SS-A(Ro)和SS-B(La)抗体,该抗体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2.胸部、受累关节X线片,脑CT及磁共振检查:必要时作肾脏及腹部B超检查及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3.其他检查:唾液流率测定、腮腺造影、泪腺滤纸试验及角膜染色。必要时行口腔粘膜、淋巴结、肝肾活组织检查。 4. 诊断标准: (1)口干燥征诊断标准:至少有2个下列试验异常:①未刺激的唾液流率下降;②唇腺炎含有1个以上的灶性淋巴细胞浸润;③唾液腺同位素造影异常。 (2)干燥性角结膜炎诊断标准:①滤纸试验,5min内潮湿长度≤10mm;②泪膜破碎时间<10s;③角膜染色点>10个。 (3)抗SS-A(Ro)、SS-B(La)抗体阳性。有上述3项或2项并除外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淋巴瘤等病,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引起腮腺肿胀的疾病鉴别: 1.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该病与SS的共同之处是两者均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抗核抗体,抗RNP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阳性,但通过检查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临床表现不难鉴别,应注意60%的病人两病重叠。 2.类风湿关节炎:两病的共同特点是均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病变是一种侵蚀性关节炎,与SS鉴别较易,但应注意有60%~70%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与SS重叠。

布加综合征的分类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BCS) 又称巴德-吉亚利综合症、柏-卡综合征、布-卡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性门脉高压或/和下腔静脉高压症候群。确诊的手段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CTA 和MRA 重建对显示病变血管的概貌有一定优势,而血管造影是诊治BCS 的金标准。 有报道说我国BCS患者肝静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6 %,我们早年曾对82 例BCS 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发现近半数(40/ 82) 存在肝静脉阻塞。因此着眼于介入治疗,将肝静脉阻塞分为以下类型:肝右静脉阻塞(分膜性、节段性两种) 、肝左静脉阻塞、共干阻塞、副肝静脉阻塞、弥漫闭塞(分主肝静脉血栓形成和肝小静脉闭塞两种) 。 限于检查手段和对BCS本身认识的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曾经把诊断BCS的重点放在下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上,目前已逐步对BCS达成了共识,即诊疗BCS时必须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通盘考虑,在下腔静脉通畅时必须明确肝静脉的血流状态,本病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是肝静脉阻塞状况,单纯下腔静脉回流障碍极少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果两者同时发生阻塞,应将肝静脉成形放在首位。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采取经下腔静脉、经上腔静脉、经皮肝穿和经副肝静脉四种入路,方法如下: 1. 经上腔静脉肝静脉成形术:行下腔静脉造影后用破膜针逆行性破膜,此途径可使导丝通过的夹角增大,球囊便于跟进通过狭窄段。但对于肝静脉开口处闭锁者,往往无法准确定位破膜点。若下腔静脉闭塞,近心端较短,穿刺针较难支撑,使穿刺针的方向控制和刺入难度增大,甚至可造成针尖的反弹,而损伤心房壁。 2. 经下腔静脉途径肝静脉成形术:使用破膜针逆行破膜,后行球囊扩张,此方法仅在少数主肝静脉狭窄并开口处隔膜薄弱者适用。因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较小,导丝硬头或破膜针无法送抵破膜点,或破膜成功后球囊却不能沿导丝通过狭窄段。 3. 经皮肝穿肝静脉成形术:经腔静脉无法准确破膜者,需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将导丝导入扩张的肝静脉顺行破膜,再直接跟进球囊进行扩张成形,此方法路径直接,成功率高。但操作多经肝脏完成,不可忽视对肝脏的损伤,术后往往需要用明胶海绵条或弹簧钢圈栓塞肝内穿刺通道,以免胆瘘或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4. 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肝静脉成形术:此方法克服了上述不足。首先经皮肝穿经肝静脉顺行破膜,经下腔静脉、右房、上腔静脉、颈静脉引出导丝,置换

布加综合征三种治疗方法

1.介入手术治疗 因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成功率高、复发率低、重复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布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合并血栓者,可先插管溶栓治疗,待血栓完全溶解后可行球囊扩张治疗,将狭窄段血管扩开。球囊扩张效果差者可行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 具体手术方式有: 1)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2)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植入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长节段闭塞者。 3) 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肝静脉隔膜型阻塞者,无论是狭窄还是闭塞。 4)肝静脉球囊扩张成形与内支架置入术适应症是肝静脉节段性闭塞者。 5)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S) 适应症是肝静脉广泛闭塞者以及严重肝硬化者。 6) 合并新鲜性血栓的下腔静脉搅拌溶栓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隔膜型阻塞合并新鲜血栓形成者。 7)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可回收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8) 合并陈旧性血栓的下腔静脉预开通与球囊扩张成形术适应症是下腔静脉阻塞合并陈旧性形成者。 由于布加综合征病变类型复杂,涉及下腔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肝静脉膜性阻塞、膜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节段性阻塞、节段性阻塞合并不同性质的血栓、三支肝静脉广泛闭塞,因此应根据具体病变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 1)直视下膈膜切除术方法是经右前第4 肋外胸切口或经胸骨切口进入胸腔,于右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将阻塞的隔膜切除。 2) 腔房转流术适用于肝后段下腔静脉偏长的局限性阻塞或狭窄,而肝静脉至下腔静脉通畅或有明显扩大的肝右下大静脉或其它较大侧枝进人下腔静脉者;破膜术失败者。对于下腔静脉广泛性阻塞或狭窄或炎症时不应采用此法;病人肝

布加综合征

布加综合征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布加综合征由各种原因所致肝静脉和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引起的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后门脉高压症。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

引起全身性生理紊乱。出现少尿和无尿。胸腔容积及肺顺应性下降,心排出量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慢性型 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多见于隔膜型阻塞的病人,病情多较轻,但多有引人注目的体征,如胸腹壁粗大的蜿蜒的怒张静脉,色素沉着见于足靴区,有的出现慢性溃疡。虽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但多数趋于相对稳定。尚可有颈静脉怒张,精索静脉曲张,巨大的腹股沟疝、脐疝、痔核等。 晚期病人由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腹腔积液增多、消瘦,可出现典型的"蜘蛛人"体态。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例可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等多血征表现,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但不具特征性。慢性型的晚期病例,若有上消化道出血或脾大、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贫血或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肝功检查,急性型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增加,ALT、AST、ALP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清白蛋白减少,慢性型病例,肝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检查,若不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蛋白浓度常低于30g/L,细胞数亦不显示增加。免疫学检查,血清IgA、lgM、IgG、IgE和C3等无明显特征性变化。 2.B超检查 腹部B超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初步正确诊断,其符合率可达95%以上。可在膈面顶部、第二肝门处探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长度以确定是否隔膜型。急性布加综合征时肝脏肿大和腹腔积液多是突出的表现。多普勒超声对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此,腹部超声探查是布加综合征首选的、有价值的、非创伤性检查。 3.肝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是确立B-CS诊断的最有价值的方法,常用的造影有以下几种:①下腔静脉造影及测压;②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PTHV);③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PTSP);④动脉造影。 4.CT扫描 在布加综合征急性期,CT平扫可见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肿大且伴有大量腹水。CT扫描的特异性表现是下腔静脉肝后段及主肝静脉内出现高度衰退的充盈缺损(60~70Hu)。增强扫描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磁共振(MRI) 布加综合征时,MRI可显示肝实质的低强度信号,提示肝脏淤血,组织内自由水增加,MRI可清晰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开放状态,甚至可将血管内的新鲜血栓与机化血栓或瘤栓区分开来;MRI还可显示肝内侧支循环呈现的蛛网样变化,同时对肝外侧支循环亦可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舍格伦综合征诊断

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依据 干燥综合征缺乏特异的症状或体征,唇腺活检可以作为口干燥症中最特异的诊断标准。此外,还可运用定量组织免疫学(quantitativeimmunohistology),检测唇腺标本中是否有包含I必浆细胞的减少以及包含馆G和Igm浆细胞的增多。与唇腺活检计数淋巴细胞浸润灶相比,这项检查更为敏感和特异。 一、诊断 本病最常见于中年女性,大多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口干燥症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许多患者早期就出现明确的口和/或眼干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早期仅表现疲劳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内脏病变程度轻且不特异。病程中,可能依次出现浅表外分泌腺肿大,内脏淋巴浸润,乃至淋巴瘤,亦可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改变。通常从第一个症状的出现到最后确诊干燥综合征需要8--10年的时间。国外学者在调查了132例希腊干燥综合征患者后做出了统计(表50-3)。 正因为干燥综合征缺乏特异的症状或体征,所以目前国际上有多个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尚未得到统一,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哥本哈根(Copenhagen)标准(1976一1977)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应同时具备以下两条要求,并排除任何已分类结缔组织病的存在: I.口干症:应同时具备至少以下两条:

A.唾液流量测定为阳性结果, B.唇腺活检为阳性结果, C.腮腺闪烁扫描和放射性核素测定为阳性结果。 II眼干症:应同时具备至少以下两条: A. Schirmer试验阳性; B.泪膜破碎时间测定阳性; C.角膜染色试验阳性。 (二)圣地亚哥【Sandiago)诊断标准(1986) I.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同时具备以下三条,并排除II中涉及的所有疾病。 A.具有眼干症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以下两条: a) Schirmer试验阳性; b)角膜染色试验阳性。 B具有口干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以下两条: a)唾液流量测定为阳性结果; b)唇腺活检为阳性结果,四个小叶平均计算,淋巴细胞浸润灶应大于或等于2,每一个灶应等于或大于50个淋巴细胞聚集。 C.血清学的自身免疫证据:具备以下三条中任意一条: a)类风湿因子滴度大于1 320; b)抗核抗体滴度大于1 320; c)存在抗SSA和抗SSB抗体。 II.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A.具备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也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或者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布加氏综合征疾病护理常规

布加氏综合征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而形成的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门脉高压:顽固性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脾肿大,腹痛,腹胀,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脐疝等。 2、下腔静脉高压: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双下肢、会阴部肿胀和自下而上的胸腹壁、腰背部浅静脉曲张,可有心悸,甚至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慌、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由于肾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包括小便减少,全身水肿等。双下肢水肿、色素沉着静脉曲张,长期不愈的下肢溃疡(老烂腿)腹壁静脉怒张并呈纵行走向,蛋白尿等。 3、继发症状: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调,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习惯性流产。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相关知识缺乏、担心手术效果有关 2、营养不足与疾病长期消耗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切口、引流液逆流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昏迷、支架移位 (四)观察重点 1、术前观察重点 (1)观察腹水、水肿的部位、程度及利尿剂的效果。 (2)观察静脉曲张的部位、程度。 (3)观察黄疸的程度。

2、术后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下肢血液循环。 (2)密切观察皮肤及黏膜的颜色和完整性的变化。 (3)密切观察精神神经状态。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术前应将手术方式,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以往治愈了的患者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使其对手术过程有所了解,以稳定心理状态。 (2)密切观察肝肾及免疫功能:病人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牙龈易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由于腹水及肝功能损害,病人常有尿量减少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为确保手术安全,定时监测各项生化指标,每日测量腹围,准确记录尿量,密切观察利尿药的效果,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观察黄疸变化。 (3)改善营养:摄入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容易消化的软食,限制水钠摄入,根据病情可给予护肝、利尿,纠正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可输入新鲜血、血浆、白蛋白等,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 (4)术前准备: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心肺功能及血管造影检查,确定下腔静脉狭窄的部位、形态及长度等;根据手术需要备皮,术前4小时禁食水。 2、术后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4小时测量一次,做好记录。 (2)肢体护理:穿刺点拔针后用手指压迫10—15分钟,然后加压包扎。送回病房,穿刺部位用沙袋压迫6—8小时,术后卧床48小时,观察局部伤口有血肿及渗血,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年,卷(期):2010,14(11) 被引用次数:8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2)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银屑病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9)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0)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1) 5.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 6.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成人斯蒂尔病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7) 7.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2) 8.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结节性多动脉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 9.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6) 10.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韦格纳肉芽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3) 引证文献(14条) 1.杨云娇.张奉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IgG亚类特点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3(8) 2.张艳.黄捷晖.赵新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肺部淀粉样变一例[期刊论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12) 3.戴林.王建新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检测指标的聚类分析研究[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17) 4.谢向良.史恒星.柯丽萍.王进.余敏.裴必伟解毒化瘀法合西药治疗干燥综合征51例[期刊论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3) 5.黄丹妮.林玲.陈小青.吴春林.施宏莹干燥综合征患者58例唇腺IgG4的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期刊论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12) 6.章懿婷.陈志伟.武剑.曾克勤白芍总苷治疗干燥综合征26例[期刊论文]-世界中医药 2012(2) 7.王北.马丛.王玉明.张秦.谢幼红.陈爱萍.邵培培.路素言.霍晓萌益气生津散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 2012(4) 8.闻慧某地区眼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3(26) 9.王静.冯国栋.吴中亮.赵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脊髓病变误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期刊论文]-临床误诊误治2013(4) 10.朱育苹不典型干燥综合征的误诊分析[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7) 11.任毅.王彦.刘云峰.杨静低钾血症首诊的干燥综合征致Ⅰ型肾小管酸中毒1例[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3(35) 12.胡志德.刘晓斐.丁春梅.胡成进免疫印迹法检测抗α-胞衬蛋白抗体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meta分析[期刊论文]-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2(3) 13.刘健.万磊.刘磊.冯云霞.程园园.黄传兵.汪元440例风湿病患者生活质量SF-36积分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3) 14.杨艳英.王宏智.丁瑜干燥综合征合并慢性假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分析[期刊论文]-胃肠病学 2013(3)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国内外权威

国内外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权威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 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4 项组成成分中的3 项或全部者: 一、超重和(或)肥胖BMI ≥25.0 (kg/ m2) 二、高血糖FPG ≥6.1mmol/ L(110 mg/ dl)及(或)2hPG≥7.8mmol/ L(140 mg/dl), 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三、高血压SBP/DBP ≥140/ 90 mm Hg , 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四、血脂紊乱空腹血TG ≥1.7mmol/ L(150 mg/ dl), 及(或)空腹血HDL-C <0.9mmol/ L(35 mg/dl)(男)或<1.0mmol/ L(39 mg/ dl)(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5):156-161. 2.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IDF) 腰围(采用亚太地区肥胖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合并以下4项中指标中任意2项或以上: 1)甘油三酯浓度(TG)升高:≥150 mg/dl (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2)H DL-C浓度降低:<40 mg/dl (1.03mmol/l)(男),<50 mg/dl (1.29mmol/l)(女),或已接受相应治疗 3)血压升高:收缩压≥135或舒张压≥85mmHg,及(或)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过治疗者 4)空腹血糖升高:FPG ≥5.6mmol/L(100mg/dl),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治疗者。参考文献: [2]Ford ES.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S.[J]Diabetes Care,2005,28 (11) : 2745-2749. [3]A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 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J].Lancet,2005,366(9491):1059-1062.

布加氏综合征

加氏综合症(Budd Chiari综合征-布加氏征)-病因-表现-诊断-治疗-手术 【概述】 Budd(1945)和Chiari(1899)分别报告了因肝静脉炎引起的肝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后来即将肝静脉阻塞引起的症状群称为Budd Chiari综合征。现今文献中所用的Budd Chiari综合征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肝静脉血回流障碍。随着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目前所指的Budd Chiari综合征包括了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窦流出道受阻的疾病,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即除单纯的肝静脉或肝小静脉梗阻外,还包括肝段下腔静脉梗阻、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梗阻及多灶性下腔静脉和肝静脉梗阻。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多见。 【病因】 肝静脉阻塞或下腔静脉阻塞多由于①血液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红血细胞增多症引起)所致的肝静脉血栓形成;②静脉受肿瘤的外来压迫;③癌肿侵犯肝静脉(如肝癌)或下腔静脉(如肾癌、肾上腺癌);④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隔膜形成,狭窄、闭锁)。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以血栓形成病例居多,而在日本则1/3病例是由于肝段下腔静脉隔膜的畸形。 肝段下腔静脉的隔膜一般极薄,1~2mm厚,位于离下腔静脉在右心房的开口处3~4cm。41%在肝静脉开口之上,40%隔膜从左下斜行至右上,在左、中肝静脉与右肝静脉开口之间,将静脉隔开,19%在肝静脉开口之下。在下腔静脉隔膜、狭窄或闭锁畸形,肝静脉可无开口,开口为血栓所堵,或开口通畅。即使肝静脉开口通畅,肝静脉血液回流可因近端的下腔静脉阻塞而受障碍。 【临床表现】 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水、黄疸、肝肿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单纯肝静脉血栓形成非急性期的表现是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顽固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单纯下腔静脉阻塞,则有胸腹壁及背部浅表静脉曲张(静脉血流由下而上)及下肢静脉曲张、浮肿、色素沉着和溃疡。 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心脏回血减少,病人可有气促。 依血管受累多少、受累程度和阻塞病变的性质和状态等而殊不相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为肝静脉完全阻塞而引起,阻塞病变多为血栓形成。多始于肝静脉出口部,血栓可急剧繁衍到下腔静脉。起病急骤,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酷似暴发型肝炎,肝脏进行性肿大,压痛,多伴有黄疸、脾大,腹水迅速增长,同时可有胸腔积液。暴发性者可迅速出现肝性脑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少尿或无尿,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F)等,多数在数日或数周内可以因循环衰竭(休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而迅速死亡。腹水、肝肿大和迅速出现的MOSF,是本病的突出表现。

-舍格伦综合征的表现有什么

?舍格伦综合征的表现有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都是人们不了解的,这些疾病患有的病因有很多,有很多都是遗传造成,因此在治疗上,也是比较复杂,患有一些难治疗疾病后,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而且在饮食上也要合理安排,这样对疾病改善才会很有帮助,舍格伦综合征是就是这样的疾病,这类疾病严重对患者身体损害较大。 舍格伦综合征表现: 1.局部表现 (1)口干燥症因唾液腺病变,使唾液黏蛋白缺少而引起下述常见症状:①多数患者诉有口干,严重者因口腔黏膜、牙齿和舌发黏,以致在讲话时需频频饮水,进固体食物时必需伴水或流食送下。②猖獗性龋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出现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根。③成人腮腺炎,50患者表现有间歇性交替性腮腺肿痛,累及单侧或双侧。大部分在10天左右可以自行消退,但有时持续性肿大。少数有颌下腺肿大,舌下腺肿大较少。④舌部表现为舌痛,舌面干、裂,舌乳头萎缩而光滑。⑤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 (2)干燥性角结膜炎此因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而出现眼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痛哭无泪。部分患

者有眼睑缘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等。 (3)其他浅表部位如鼻、硬腭、气管及其分支、消化道黏膜、阴道黏膜的外分泌腺体均可受累,使其分泌较少而出现相应症状。 2.系统表现 除口、眼干燥表现外,患者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等。约有2/3患者出现系统损害。 (1)皮肤可出现过敏性紫癜样皮疹,多见于下肢,为米粒大小边界清楚的红丘疹,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每批持续时间约为10天,可自行消退而遗有褐色色素沉着。 (2)关节关节痛较为常见,多不出现关节结构的破坏。 (3)肾约半数患者有肾损害,主要累及远端肾小管,可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小部分患者出现较明显的肾小球损害,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甚至肾功能不全。 (4)肺大部分患者无呼吸道症状。轻度受累者出现干咳,重者出现气短。肺部的主要病理为间质性病变,另有小部分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有肺纤维化及重度肺动脉高压者预后不佳。 (5)消化系统可出现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患者可有肝脏损害。 (6)神经少数累及神经系统。以周围神经损害为多见。 (7)血液系统本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或(和)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