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形成的条件

台风形成的条件
台风形成的条件

台风形成的条件

最近海马台风肆虐,广东多地受灾,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我们只能尽量的规避,力求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那么台风肆虐的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台风的条件又有那些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台风的成因吧。

在热带的洋面上有许多台风的胚胎,这些胚胎是由弱的热带漩涡发展起来,在这些胚胎当中也只有大约百分之十会形成台风。

台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首先是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水温度高且蒸发性强,能够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的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

(2)其次是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

(3)然后是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而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则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

(4)最后,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以上的条件仅为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台风的形成过程非常的复杂,因此即使具备以上的条件,也未必一定能生成台风。

至于台风的成因,至今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是根据大气内热带大气的扰动而形成,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受到太阳的直射而温度升高,形成水蒸气散布在空气当中,所以热带海洋上空温度高,湿气大,很容易上升从而和冷空气形成对流作用,循环往复形成热带低压,四周气压高处的空气向着气压低处的地方流动形成热带低压,在夏季太阳照射向北回归线偏移,迫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季风相遇,迫使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为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造成波动和漩涡,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低气压的漩涡继续加深,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漩涡中心流动。流入越快,风速越大当进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者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会称它为台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和新预测模型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7年 第37卷 第9期: 1260~1266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1882376.html, 收稿日期: 2007-04-04; 接受日期: 2007-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20130113, 40523001, 40631005)、中国科学院优秀团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批准号: IAPX087015132)资助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和新预测模型 范 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了冬春季大气环流对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影响, 确定了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它们是冬、春季的北太平洋海冰面积指数、春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 并结合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1965~1999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年际变化, 拟合率是0.79. 这个预测模型比较合理地预测了2000~2006年的台风频次的年际变化. 该研究工作不仅说明了新的预测因子能很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年际变化, 而且应用它们建立的新台风预测模型, 也将有望应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季节预测中, 期望能提高台风活动频次的预测水平. 关键词 预测因子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 预测模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域内台风生成最多的地方, 并且一年中都可能有台风活动, 但台风活动最集中的季节是6~10月. 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等热力条件密切相关, 并且从天气分析和个例分析角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夏季环流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 陈联寿[1]研究了盛夏东亚中高纬流型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许健民等[2]指出夏季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地区, 当对流层上层和下层同时由纬向型转变成经向型时, 往往与强台风或多台风有关系. 方宗义[3]研究了台风发生发展的云型特征与高空环境流场的关系. 丁一汇[4]则比较了西北太平洋台风频繁年和稀少年中热带和中高纬的大气环流特征. 此外, 早期的学者还注意到了南半球大气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5~15]. 他们研究表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通常与南半球的经向环流、澳大利亚的冷空气爆发. 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及赤道辐合带等有关. 研究还表明了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赤道太平洋低纬的纬向环流和赤道辐合带, 进而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次[16~20]. 在国外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台风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 其中很多研究都关注ENSO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此外, Cray [21], Chan [22]的研究揭示了平流层的准两年振荡是影响台风年际变化的另一个因素. 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 建立和发展动力统计预测模型来预测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是非常重要 的[23,24]. Chan 等[25]等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 在这个模型中, 预测因子包括了反映ENSO 的各项指数和东亚及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因子等, 预测因子都是前年的4月-当年的3月的

台风是在海上形成的吗

台风是在海上形成的吗 大家都知道,我国台风一般常发生于夏秋季节。那么台风是在海上形成的吗?台风一般都是在海上形成,且台风都会移动,究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一起走进来详细的讲解下。 为什么台风一般在海上形成 因为在夏秋季节热带或者副热带的海水受热后,会令大量水汽蒸发,并且降低海面附近的气压,使更多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补充,上升的水汽会在地砖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而水汽要液化成水滴,放热,会加剧水汽的蒸发,从而使水汽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海面附近的气压持续降低,气旋不断增强,最终加强形成台风。 而在地面,空气是无法轻易做到汽化放热的,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汽蒸发,也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水汽进行补充,无法得到不断强化,所以只能形成气旋,而变成不了台风。还有另一原因是:地面地形多变,阻挡地形较多,也不利于气旋的形成和增强。

台风实际上是强列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因此它形成于高温、高湿和其它气象条件适宜的热带洋面。据统计,除南大西洋外,全球的热带海洋上都有热带气旋生成。 台风为什么会移动 台风的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天气现象,简单来说是与大气环流,大尺度的天气系统,地球自转偏转力等因素有关。台风为什么会移动?其实是台风的动力在起作用,其动力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 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

双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双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双台风是什么。 在一定距离内,当同时存在两个台风时,则台风的路径预报变得复杂,因为必须考虑两个台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很难定量表达,只有一些定性、经验的、统计结果。 如果热带辐合区很强并延续时,在其中可以同时生成许多漩涡。他们一个个常沿着热带辐合区西移,移动过程中有些可迅速加深和发展,结果出现几个(3-4个)台 风并存的局面。太平洋的多台风经常出现在盛夏和秋季。研究指出,多台风同时发展的时候,这时西太平洋辐合区中最常出现3个台风,很少出现4个。当3个台 风同时生成时,常常集中在三个区域:一个在南海、一个在菲律宾—关岛间洋面、另一个在马里亚纳群岛一带,他们之间距离大致相等。 双台风效应指二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与位置依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之强度来决定。旋转时正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 当两个台风相互接近,直至小于或等于20个纬度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 状一起逆时针旋转,两个台风的旋转中心和位置按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和台风环流强度来决定。 双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藤原效应源于日本气象学家藤原(fujihara)博士于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涡旋实验及观测。他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气旋性涡旋会受到对方的影响,互相沿着两者中心所形成的轴线心,呈气旋性方向移动。两个涡旋并有彼此接近及合并的趋势。 虽然双台风效应的定义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但是,双台风效应却可以是千变万化,并不一定是两股热带气旋绕着共同中心旋转: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动方向,或两股热带气旋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动,甚至它们之间不发生双台风效应。因此,每当两股热带气旋互相靠近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 双台风效应这个名词可谓是亚洲区域对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独有的称谓。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则被称为齿轮气旋。 双台风效应是1923年一名日本气象学家藤原首先在水流实验室中观测到的,所以 也叫藤原现象。 双台风的三个类型 单向影响型

台风

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是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台风伴有狂风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世界各地对台风的称呼不同,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在印度洋称热带风暴,在南半球称热带气旋。 中国对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热带气旋,根据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风速<8级,(<17.2m/s =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8~9)级,(17.2m/s~24.4m/s);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级,(24.5~32.6m/s);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级,(≥32.7m/s)。 台风的生命期一般为(3~8)天,台风直径一般为(600~1000)km,最大的可达2000km,最小的只有100km。在北半球台风集中发生在7~10月,尤以8、9月最多。据统计,每年5~11月台风可能影响或登陆我国。 全球每年平均大约有80个热带气旋发生,其中半数以上可以发展成台风,台风集中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阿拉伯海、南印度洋、西南太平洋和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等8个地区。西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热带气旋的多发地带集中在5°~10°纬度带内,而南北半球纬度5°以内几乎没有热带气旋发生。 台风的结构 台风是一种天气尺度、暖中心的强气旋性涡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发展成熟的台风其要素值多呈园形对称分布,台风涡旋半径一般为(500~1000)km,铅直范围一般到对流层顶。台风中心气压值(即风暴强度)一般在960hPa以下,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对称的、气压梯度极大的闭合低气压系统,水平气压梯度能达(5~10)hPa/10km,台风过境时,测站气压自记曲线出现明显的漏斗状气压深谷(如下图所示),发展成熟的台风往往有台风眼,即在深厚云区的中间有一个直径为几十千米近似圆形的晴空少云区,眼区为微风或静风,气压最低,平均直径为(30~40)km。台风眼区外围的圆环状云区称为台风云墙或眼壁,云墙区主要是由一些高大对流云组成,其高度通常在15km以上,宽度为(20~30)km,在云墙区域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其值可达(5~13)m/s,云墙附近是风雨最剧烈的地区,摧

中考现代文阅读《台风的形成》答案及解析

中考阅读《台风的形成》答案及解析 台风的形成 ①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 热带涡旋中,大约 ..只有10%能够发展成台风。 ②台风的形成取决于哪些条件呢? ③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④其次,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即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⑤再次,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⑥最后,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 ..情况下,上下空气柱

台风的形成与危害

台风的形成与危害 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生成台风的条件是大规模的高温潮湿空气。又热又湿的空气大量上升到高空,凝结成雨,并释放出大量热能,在温度高的海域内,大气发生扰动,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使地面气压降低,这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上升区,又因为地球转动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变成水滴时,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中心气压很低,大量空气向低压区汇集的气旋中心。它一边靠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越靠近热带气旋中心,气压越低,风力越大。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的中心却是一片下沉气流,表现为风平浪静的晴空区,这就是所谓的台风眼。 台风的危害 台风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一个成熟的台风,爆发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几十万颗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其威力之大可想而知。以2004年在浙江台州登陆的14号强热带风暴“云娜”为例,在短短96个小时内,一次相当于50万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一夜之间,大树被连根拔起,高速公路旁的巨幅广告牌纷纷不翼而飞。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风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台风还可能诱发山洪爆发、河堤决口、泥石流、地质塌方、水库崩溃等其他灾害。台风灾害对世界各地影响最大,全球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从数十亿到上百万亿美元,死亡人数约2到3万。

台风的形成与台风知识概述

台风的形成与台风知识概述 摘要:台风(Typhoon)是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而发生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东北太平洋东部和东经160°以东的南太平洋等海域的达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之为飓风(Hurricane)。图1-1为典型的台风风场卫星云图。台风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主要发生在5~10月,大多数集中在7~9月。且多形成于南、北纬5°~20°左右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关键词:台风的形成;台风知识;台风风场结构;防台风应急预案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开始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和热带气旋名字来发布热带气旋警报。热带气旋编号由四个数字组成,前两位代表年份,后两位代表热带气旋在当年的顺序号。热带气旋名字则是按照台风委员会成员国提供的140个名字按预先的次序依次排名,例如,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是指发生在2006年的第8号台风,东京台风中心按照台风委员会确定的命名表为其命名为“桑美”,它的等级已经达到了16级以上。如果某一次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永久删去,并提供新的命名进行补充。热带气旋的等级是以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来划分的,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1。当登陆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或者强热带风暴的级别时,就会对城市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本论文中进行损伤估计与预测的风灾范围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并把这些合并在一起称为广义上的台风,在以后章节中涉及到的台风就是指除热带低压之外所有等级的热带气旋,而不再仅局限于12级以上的台风。 台风形成条件 台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首先是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水温度高且蒸发性强,能够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的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2)其次是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3)然后是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而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则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4)最后,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以上的条件仅为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台风的形成过程非常的复杂,因此即使具备以上的条件,也未必一定能生成台风。 台风风场结构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风场沿着半径方向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风眼区I:在风暴的最里面,一般范围为10km~70km。这里风弱、干暖、少云。(2)最大风速区:构成涡旋区II的最里层部分且围绕着眼区的环状区域,这是成熟台风最明显的标志。其宽度平均为8 km~19km。最大风速区一般与台风云墙一致。风暴中最强烈的对流和降水就发生在这个地区。(3)外层区:从风暴边缘向内到最大风速区之间的范围。主要由IV区和部分II区构成,风速向中心增加,但常常达不到最大台风风速[1]。台风垂直结构图,其中纵

台风(全)

台风《海葵》以‘2012年第11号台风“海葵”已于8日3时20分前后登陆浙江省三门湾北侧象山县鹤浦镇’为例 一、台风级别 1.1、各地区称呼: 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所以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1.2、台风与飓风的比较 台风: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13级的热带气旋

飓风:发生在北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区)及东太平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 1.3、台飓风级别(由弱到强): 3.1、台风级别划分: 热带低压(T D):风力6-7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 热带风暴(T S):风力8-9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 强热带风暴(S T S):风力10-11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 台风(T Y):风力12-13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 强台风(S T Y):风力14-15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 41.5-50.9米/秒) 超强台风(S u p e r T Y):风力16级或以上(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 3.2、飓风级别划分为: 一级飓风:持续风速74-95英里/小时; 二级飓风:持续风速96-110英里/小时; 三级飓风:持续风速111-130英里/小时; 四级飓风:持续风速131-155英里/小时; 五级飓风:持续风速大于155英里/小时。 科学家们建议增设六级飓风:持续风速超过175或者180英里/小时。从台风到超强台风,正好对应的五级飓风风速

台风形成的条件

台风形成的条件 最近海马台风肆虐,广东多地受灾,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我们只能尽量的规避,力求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那么台风肆虐的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台风的条件又有那些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台风的成因吧。 在热带的洋面上有许多台风的胚胎,这些胚胎是由弱的热带漩涡发展起来,在这些胚胎当中也只有大约百分之十会形成台风。 台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首先是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水温度高且蒸发性强,能够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的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 (2)其次是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 (3)然后是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而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则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 (4)最后,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以上的条件仅为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台风的形成过程非常的复杂,因此即使具备以上的条件,也未必一定能生成台风。 至于台风的成因,至今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是根据大气内热带大气的扰动而形成,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受到太阳的直射而温度升高,形成水蒸气散布在空气当中,所以热带海洋上空温度高,湿气大,很容易上升从而和冷空气形成对流作用,循环往复形成热带低压,四周气压高处的空气向着气压低处的地方流动形成热带低压,在夏季太阳照射向北回归线偏移,迫使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季风相遇,迫使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为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造成波动和漩涡,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低气压的漩涡继续加深,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漩涡中心流动。流入越快,风速越大当进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者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会称它为台风。

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台风生成条件

2019 年中考地理复习资料:台风生成条件中考地理试题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同学们在中考复习时很容易遗漏部分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的复习,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总结了2019 年中考地理复习资料之台风生成条件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热带气旋的路径主要受大尺度的引导气流影响,热带气旋的运动被前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叶子被水流带动。 生成的条件 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水温度要高于26.5C,而且深度要有60米深。台风是一种十分猛烈的天气系统,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 2 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能供应。另外,台风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60米深的海水发生翻腾,为了确保海水翻腾中海面温度始终高于26.5C,暖水层的厚度必须达60米。 要有合适的流场。台风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运动。合适的流场(如东风波,赤道辐合带)易产生热带弱气旋,热带弱气旋气压中间低外围高,促使气流不断向气旋中心辐合并作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潜热,形成暖心补给台风能量,并使上升运动越来越强。 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如果辐合气流直达气旋中心发生空气堆积阻塞,则台风不能形成。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使辐 合气流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中心,而是沿着中心旋转,使气旋性环流加强。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 5 个纬距以上,在5~20度之间。 气流铅直切变要小。即高低空风向风速相差不大。 总结:如果高低空风速相差过大,潜热会迅速平流出去,不利于台风暖心形成和维持。纬度大于20 度的地区,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2019 年中考地理复习资料的全部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 2

(完整版)【问题研究】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

【问题研究】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 1模拟试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低气压旋涡口热带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热带风暴,当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 级以上时即发育为台风。台风形成后经历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发生的频率很高,因为这里有广阔的暖洋面(一般认为水温稳定超过26℃),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还有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并向外籍放潜热,为台风运动不断提供能量。 材料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秋台风通常是指9 月-11 月生成的台风,秋台风的数量虽不如夏季台风数量多,但秋季更易生成超强台风(超强台风指底层中·尘附近最大平均风速 51. 0 米/秒,即16 级以上),破坏更大。2018 年9 月16 日登陆我国的强台风“山竹”就是典型的秋台风。图6 为台风“山竹”移动实时路径图。

( 1)简述热带气旋形成后不断增强发育为台风的过程。(6 分) ( 2 )分析热带气旋很少向内陆地区深入的原因。(4 分) ( 3 )分析西北太平洋地区秋台风(9 -11 月台风)威力强的原因。( 6 分) ( 4 )指出台风山竹登陆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 6 分) 【参考答案】 (1)水温较高的海面( 超过 26℃)不断蒸发,提供充足水汽;水汽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向四周释放热量( 潜热);所获得的热量和水汽大于损耗量;空气上升其中心气压不断下降,与周围地区的气压梯度不断增加,风力不断加强。(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共6 分) (2)台风登陆后地表摩擦力增大,风速减小;水汽来源被切断,缺乏上升的动力,中心附近气压迅速

台风的形成及演变

台风的形成及演变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水龙卷” 水龙卷 (waterspout)是一种偶而出现在温暖水面上空的龙卷风,这张照片则是一幅较清晰的水龙卷影像。饱含水气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其危险的程度并不亚于龙卷风,内部的风速可超过每小时二百公里。

台风形成的原因

台风形成的原因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广阔的暖洋面(不大不行,太小了就算有台风的样子也不稳定马上就会消亡;不暖不行,不然近洋面空气不会上升;不是洋面不行,陆地摩擦力大,外围空气补充会遭遇较大阻力),海水温度在 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不湿的话,上升冷却后就没有这么大的雨了。); 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垂直风速大的话,下面的暖空气上升时,热量没有在上升途中留下来,直接跑到顶上和外侧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了,这样就不能保持原来的垂直温度差了。也不能保持暖中心的结构。);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大洋面的好处啊)。 关于台风还有以下几个说法: 1:地球的自转,所以使得台风往往向西运动,因为地球向东运动。也就是说地球的运动把西边的我们带到了在我们东边的太平洋上形成的台风那里。(“大量的热带气旋生成于赤道辐合带中,赤道辐合带的北侧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的移动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向偏西方向移

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

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台风是怎么样形成的》的内容,具体内容: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那么你对台风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台风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台风的形成台...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那么你对台风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台风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台风的形成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的特点 台风源地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

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970~197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强度并进行分类: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分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强成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就会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

台风的特点及台风的形成条件

台风的特点及台风的形成条件 昨日(12日),我国迎来2017年首场登陆的台风——第2号台风“苗柏”。这场台风目前正向我国江西移动。我们知道,台风一来,便会风雨大作,那么台风的特点及台风的形成条件 一、关于台风的特点 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 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 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 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

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 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台风的形成条件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的形成条件如下:

1、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且洋面往下60米深处,水温一般超过26.5℃; 2、热带海洋中有岛屿.因为夏季岛屿上的温度比海洋面高,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地表面形成低气压;岛屿周围洋面上的气压高,空气便向岛屿中间低气压流动.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股向低气压流动的空气,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热带旋涡,在南半球则形成顺时针旋转的热带旋涡.这旋涡的发展,就形成风力12级以上的台风.因此,台风多形成于纬度5°-20°的热带海洋上。

台风

一、什么是台风 气象学上将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称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六个等级: 1、超强台风(Super 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2、强台风(S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 米/秒,也即14-15 级; 3、台风(TY):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秒,也即12-13 级; 4、强热带风暴(STS):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 米/秒,也即风力 10-11 级; 5、热带风暴(TS) :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 米/秒,也即风力8-9 级; 6、热带低压(TD) :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 米/秒,也即风力为6-7 级。 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的“台风”泛指热带风暴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 二、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台风形成条件

一、台风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必备条件: 1、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二、台风移动方向 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内力,另一种是外力. 内力是台风本身所产生的力。因为台风本身是一团以反时针方向旋转着的空气,在旋转时,空气质点的移动方向,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向。这种偏向往往是台风向高纬度的一侧比向赤道的一侧来得大;就整个台风来说,产生了一个向高纬度的力,这就是内力。就是这个力,促使台风向北移动。 外力是台风周围的空气运动时,对台风的推力。夏秋之际,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一般称它为副热带高气压),这个高气压四周的风向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很有关系。台风发生在太平洋高气压的南部边缘,那里就劲吹东风,于是使台风向西行。 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但它在移动时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很大。由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强度、西伸东缩以及断裂的情况不同,使台风的未来路径也就不同。如果副热带高气压西伸并加强,台风路径就在偏南地方向西行进;如果副热带高气压在台风北方东退或断裂,台风就可能在高压的西缘或裂口处转向北行,当绕到高压西北边缘,在西南风影响下,就向东北方向前进。总的来说,台风的路径往往形成抛物线形。 三、台风移动路径: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是怎么产生的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

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 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台风实际上是强列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象温带气旋一样,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愈靠近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愈低,风力愈大。但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如台风,其中心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即台风眼。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1989年以前,我国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也采用了国际分类标准,即: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和11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 摘要:台风每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文章阐述了台风的成因与危害,并从正反两个反面分析了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介绍了人类对台风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台风,利弊,防御 每年的台风,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尤其是沿海城市。但台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是否它一点益处都没有呢 一、台风名称由来,形成原因及产生条件 1.名称由来:希腊神话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为提丰或又译堤福俄斯,象征风暴的妖魔巨人。该词在希腊语中义为“暴风”或“冒烟者”。堤丰也象征恶风。《神谱》说它战败后,从身上生出无数股狂台,专门滋害往来的海船。这个希腊词到波斯变为????? (Tufan),特指印度洋的风暴,到了英语里便成了Typhoon。中文台风一词的由来,有人认为来自台湾的“台”,也有说就是Typhoon 的音译。但据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可见今日的“台风”一词,源出彼时的“台”字。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译typhoon。又有说该词源于粤语“大风”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tai fong ”,传至英语成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台风”;或源自闽南语“风筛”。 2.形成原因: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并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形成“气流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由于海面广阔,无遮无拦,会使气流不断循环,气流柱的直径不断得以加大,其圆形涡旋的半径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其高度可达20千米以上。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磨擦,并且越接近赤道磨擦力就越强,这样,将引导气流柱作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而气流柱的移动速度滞后于地球的自转,这便形成了我们感觉上的气流柱西行。当近地面的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米时,我们就称之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又称之为飓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行进路径。 3.形成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