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研究

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研究

摘要:缅甸是一个民族分布十分复杂的国家,由于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经过长期的封闭性和落后,缅甸各民族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很多已经无法考证。缅甸与我国云南边境接壤,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民族迁徙和交流融合,中缅两国存在了许多跨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以及历史政治等原因,对于中缅跨境民族的研究较为薄弱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在针对中缅边境民族进行研究时,由于缅甸方学术研究较为混乱,所以中国学者的研究大多按照中国境内的民族称谓进行划分,本文将针对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于中缅跨界民族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缅甸;中缅跨界;民族

一、缅甸民族概述

(一)缅甸民族统计

据缅甸学者统计显示,截至到目前为止,,缅甸拥有42个民族,分为135

个旁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民族种类较多的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缅甸地区的民族融合、迁徙和分化十分严重,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除了构成缅甸主要人口的缅族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最主要的包括克伦族、掸族、钦族、孟族、克钦族等,从语系分布上来看,这些民族分别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和马来语族。

根据统计,在构成缅甸民族体系的主要民族中,各分支民族的分布统计为:克钦族12种,克耶族9种,克伦族11种,钦族53种,缅族9种,孟族1种,若开族7种,掸族33种。

(二)各国对于缅甸民族的研究

1.中国学者研究

我国学者针对缅甸民族的研究,首要依据是缅甸境内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文献。但是由于缅甸本国学者的研究较为错综复杂,在民族的划分和统计上,存在着较大的标准分歧,缺少统一的标准。所以至今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调查。国内学者的一般调查结果认为,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

缅甸民族不超过20个。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学者在进行民族研究时,主要重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和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少数民族有一定联系的民族。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是将缅甸各民族与中国民族建立联系,根据中国民族的划分进行相应的翻译。

2.缅甸学者研究

缅甸当地学者的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十分混乱,同时由于不同语系的翻译难度,导致我国缺少对当地研究成果的了解。《缅甸各民族》一书,是现今记载较全面,流传较广的,针对当地民族的研究著作,其内容较为权威可信。而对于其他学术著作,其中矛盾的地方较多,不存在考证价值。

二、中缅跨界民族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部分少数民族语与缅甸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渊源,其中经历了各种人口迁徙,战乱纷争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多方面因素导致了现今的中缅跨境民族的分布。关于中缅跨境民族的研究,英国历史学家戈·埃·哈威通过研究认为,最早居住在缅甸地区的本土居民是印度尼西亚人,后来受到了居住在亚洲中部的蒙古民族的驱逐。这是一次可以明确考证的中缅民族迁徙,汉族与西藏东部的藏缅族,沿着河流山川南下,进入了现今的缅甸地区。但是这次迁徙的具体时间和规模已经无法考证。

除了战争迁徙之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迁徙也是构成现今中缅跨境民族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地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为了逃避旱灾,逐渐向南迁徙,进入到了缅甸地区。除了中国境内的移民以外,缅甸还存在了许多从南亚次大陆迁徙而来的民族。

(一)汉族

在缅甸居住的华人,大多数都为汉族人,但是汉族人在缅甸民族划分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民族。我国的学者通过大量研究认为,缅甸的果敢族与中国的汉族在历史上拥有相同的渊源,其大致的迁徙路线经猜测,可能是明朝末期永历皇帝带着官员和百姓,为了逃避清军的追杀而流落至此,大部分人的迁徙路线是从贵州、云南等地进入缅甸,这些人经过了几百年的同化和发展,成为了缅甸当地的果敢族。

(二)回族

回族人口迁徙进入缅甸的主要途径,是从云南沿江而下,大部分回族人迁徙进入缅甸的时间处于元朝和明朝两朝之间。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商业移民。由于缅甸和云南都处在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所以此地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云南地区的回族人在进行贸易经济活动时,部分人迁入到了缅甸境内并居住下来。然而在19世纪之前,通过商业贸易活动迁入缅甸境内的回族人较少,真正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是在杜文秀起义失败之后,很多回族人为了躲避清军而逃亡缅甸,在当地被称为“潘泰”。

(三)苗族

苗族人口的迁徙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期,部分苗族人跟着尤姓首领进入缅甸境内,并随后定居于果敢区的大水塘和蕨坝,然后以此地为中转点,向缅甸境内四周进行辐射。缅甸地区的苗族自称为“蒙族”,主要分布地区在缅甸果敢区。(四)哈尼族

根据相关的考古发现,哈尼族迁入缅甸的时间较早,是由于部分哈尼族生活环境较为艰难,为生活所迫,才沿着澜沧江迁徙到了下游地区,也就是缅甸境内。哈尼族在缅甸又被称作高族或依高族,他们自己更喜欢被称作高族,至今人口数量大约在6万人左右。缅甸境内的哈尼族人自称为“阿卡”,由此可以推断出哈尼族与中国境内的云南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 从民族内婚到跨国婚姻:中缅边境少数民族通婚圈的变迁[J]. 思想战线, 2014, 40(6):54-57.

[2] 白志红, 柳青. 民族·资源·国家:中缅边境佤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J]. 思想战线, 2012, 38(4):38-41.

[3] 何平. 蓬国:真实的历史还是虚幻的古国?──试解中缅傣掸民族历史上的“蓬国”之谜[J]. 云南社会科学, 1995(3):72-79.

[4] 周建新. 缅甸各民族与中缅跨国民族[J]. 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 2009.

[5] 杨在彭.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中缅边境友好往来中的使用现状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7(2):109-110.

[6] 穆智. 中缅边境地区跨界民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大理学院学报, 2017, 2(7):7-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