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原因

(一)从地区角度分析

1、恶劣的自然环境客观上导致了农村贫困的发生

一般来说,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无法脱贫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多发,农业产量难以稳定,而且这种环境往往也几乎失去了吸引投资,改变命运的机会。2008年四川发生了地震,其中以汶川最为严重。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旱灾已经严重影响了春耕春播,云南部分旱区绝收后不得不面临口粮危机。极端环境条件下导致的农村贫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也使该地区的脱贫工作面临重重考验。2010湖北地区的洪灾给当地的农作物以及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笔者家乡就有许多人因为洪水房屋被毁,财产被冲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供给水平低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贫困农户所处环境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相对落后。贫困农户远离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公共服务相对较难。公路作为与外界实现便捷交通的重要工具,对解除贫困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享受中心县城的公共信息及服务,还是吸引外界投资,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农村的公路建设得不到发展,铁路、高速路这些快速交通工具在很多农村都没有,笔者从家到市区就要数个小时!

3、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小农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

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

(二)从教育角度分析

教育投入有限,教育制度的不尽合理,都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成效不明显,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仍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占的比重较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末,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可提高300%,教育和收入及劳动生产率有正相关效应。劳动者素质如此重要,我国贫困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7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低素质劳动力既难以接受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也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而言,由于既不懂某些行业的技术要求,也无法快速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接受不了。这就导致自身素质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只能从事最辛苦且报酬很低的工作,生活质量差,家庭收入无望增加,摆脱贫困遥遥无期。可见,教育问题不解决,不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一个地区脱贫将会很难。

名牌大学里,农村孩子的比例逐年降低。这不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成就,而是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的结果。人们总喜欢把农村孩子考大学称之为鲤鱼跳“农门”,而现在许多人担心,“农门”会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逾越。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再次深入探讨一下:

i)名牌大学,农村孩子越来越少

根据央视报道:中国农大今年第一次出现了农村生源低于30%的现象;清华大学,新生来自于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约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农村生源仅占1/7;北京大学(微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在30%左右,而最近一些年在10%到15%之间。更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重点大学当中,农村的生源一直在呈一个下降的趋势。农村就读名牌大学越来越少,是不是城市化进程的效应:参加高考的城市孩子已远远超过了农村孩子造成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今年的全国高考中,农村孩子占到60%以上。

ii)超级中学,让高考竞争大提前

就拿湖北来说吧,像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这样的学校,师资力量跟县级高中是没法同日而语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孩子在高中就落后一步,在高考的角逐中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大学在目前这种招生体制下,不具自主权,不能看是城市生涯还是农村生涯,只能看分数。而看分数的结果,就使得超级中学的培养模式得到认可,高考之战,事实上主战场早已移师三年前的中考。

iii)“拼爹年代”,农村孩子有三输

主战场的前移,打了农村孩子个措手不及。“初中时代,十几岁的娃,情商高点的,还能专心读书,情商发育得慢的,还处在玩的懵懂状态。他们之间的成绩差距原因,与其说是智商,还不如说是懂事的早晚。这也就是为什么女生成绩

会普遍好于男生成绩的原因。”某高校招生办人士说,“而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下,就迎来了命运的分水岭,要么进超级中学,然后进好大学;要么进普通中学,然后进普通大学。”“没有超级中学之前,这道分水岭在高考。孩子们已到了十八九岁,自治能力增强了,知道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靠自己的天赋与努力的成分多。而提前到初中,在懵懂年代,则家庭的引导作用更加突出。套用句时髦的话:初中是…拼爹的年代?,不但比拼家庭的经济条件,更比拼家庭的培养环境、培养眼光或者说是决心。”

但残酷的是,这种拼爹法,农村孩子都不具优势:

一输输在经济基础。在中考中,很多孩子因为差几分的原因跟超级高中失之交臂,动辄上万的调剂费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贫困的家庭只能让孩子在这一步就落人之后。

二输输在培养环境。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里面,大家都很努力,带动了所有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很多好处。然而,现在的状况是那些超级高中有很多个方面优秀的孩子,使得他们的环境更适合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农村孩子也会有很多欠缺:很多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留守孩子无人管教跟约束,很容易被不良行为诱惑,容易沉迷于网吧、游戏室。现在家教盛行,农村贫困的孩子请不起家教,很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再不去问老师的话,只会问题越来越多,积重难返了。

三输输在培养眼光、决心上。丰城市梅林镇梅林村是个尚文的村落,虽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历来有节衣缩食、举债供孩子读书的传统,但近年来,这一风气在悄然改变。一位村民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考上大学的能到省外的国有企业去,上世纪90年代,能到省里的政府部门,2003年之前,就只能到县里、乡里,而这些年,考上大学毕业后还不一样去打工。同是打工,读完初中就去,省了上大学的读书费还多赚了几年钱。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被超级中学调剂费挡在校门外的农村孩子毕竟还是小部分,但出得起钱而不愿出钱的农村家庭却呈上升趋势。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一些孩子家长已经失去了靠读书改变孩子命运的决心。

(三)从政策角度分析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贫困极易发生。所有保障制度中,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经常成为贫困产生的诱因。中国的二元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不可能对城市、农村一视同仁。这就造成国家在城乡居民的医疗投资、政策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如果集中分析贫困众多农民无钱看病、吃药的原因,不难发现其贫困之根源就在于生病,这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屡见不鲜。在医疗方面,农民基本没有什么医疗保险,即使有,报销比例也非常低,一半在10%以下,农民普遍收入低,所以一旦生病,极易致贫和返贫。“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不怕穷,就怕病”。这应该是国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了,早在10多年前,在笔者的记忆里,就常听见有人像说口头禅似的说这句顺口溜。

2、地域政策差异导致农村贫困。以东西部经济发展为例,东部经济高速发展,西部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东部,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也尤为严重。我

国在经济政策方面,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以前,一直都是向东部及沿海地区倾斜。不仅给东部及沿海地区提供引进外资、进出口配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在金融信贷政策上,向东部及沿海地区倾斜,不仅限制了西部地区的本地融资,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地资金外流,进一步影响了西部的脱贫和发展。另外,国家更注重东部地区的基建投资,把很多基建投资分配到了东部地区。最后,我国一直以来的“剪刀差”现象导致了东西部经济差距愈来愈大,西部以生产原材料、农产品为主,在现行价格体系下,原材料、农产品价格较低,而东部地区生产的产成品价格较高。西部地区越是想脱贫,就需要输出更多的原料和产品,用获得的收入购买生活所需品,这种循环持续的次数越多,经济差距就越大,当地农民就更容易陷入贫困。

三、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地区性对策

1、促进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环境同步增长。

自然灾害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见,脱贫的第一步是要改善贫困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比如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每亩退耕地补助粮食标准,长江上游地区为150千克,黄河上中游地区为100千克。粮食补助的年限,先按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计算,定退耕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到期后可根据农民实际收入情况,需要补多少年再继续补多少年。此外还有,实行个体承包,按照“谁造林(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还草真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相关的改善生态政策很多已初见成效,但覆盖面还不够广,要改变我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国家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投入资金和人力,使已遭破坏的地区生态早日恢复,贫困农村早日恢复发展潜力和早日脱贫致富。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地方政府应当考察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农民转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地区适合种植花卉、蔬菜,养殖水产品等,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充分发挥人口优势,提高地方农业经济效益。此外,还应该注重由提高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高品质树立良好形象,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销量。最后,应注意拓宽加工环节,农产品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的问题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地方政府动用农民发展农产

品加工业。毕竟农业利润最大环节就在加工过程,通常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甚至是4:1,而我国仅为0.8:1,低于国际水平。所以,要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但同时也可见其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政府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就可以尽早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加大人力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除了最大限度的资金投入扶贫外,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力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为了有针对性的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需要对农民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实用教育,那么懂农业、懂技术并且了解农村的师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国家需要专门培养这种扶贫专门人才,对贫困农村农民施以有效、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二)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1、国家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重视教育。

首先,大多数贫困农村地区,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农民对知识、科技、文化的认识和需求并不高,接受良好教育的动力不足。当这些农村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时,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经济收入之间的差距就难以显现,导致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没多大区别。此外,在相对闭塞的小村子里,家长及孩子很容易受其他村民的影响,一些人不上学的情况会蔓延至整个村子。其次,由于父母一代接受教育少,法律意识通常比较淡薄,认为孩子去不去上学都由自己说了算,对义务教育不了解,对社会责任和义务认识不清。很多孩子想上学的权利就这样被父母强行剥夺了。所以,国家需要大力宣传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农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受教育权是宪法授予的权利,不应随意剥夺。对贫困地区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解决,尽最大力量保证每个贫困地区孩子上的了学。为下一代人有效脱贫奠定基础。

2、国家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贫困地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自然条件、交通状况、学校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加上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很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足,学校图书馆也只有少数的图书资料和教具,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甚至缺少最起码的办学条件,这样的状况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学积极性不高,甚至上学又辍学的情况。所以,国家应尽最大力量给予资金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兴建学校,购买设施,不仅从数量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更要从质量上确保农村孩子受教育权利得以实现。这样才能为下一代人的多方面发展创造条件,给他们以多方面的脱贫指导。

(三)对贫困地区经济政策倾斜

1、财政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对西部等贫困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很多贫困地区政府已经探索出了扶贫方案,但苦于资金缺乏,一直都无法实施。如果财政给以充足的扶贫专项资金,同时委托专家对贫困地区脱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资金扶贫效度。

2、税收方面,国家应当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税收方面给以相应的优惠,如当地某产业有潜力成为促使当地脱贫产业,则对该产业实施充分的税收优惠,助其发展壮大,带动当地农民脱贫。

3、投资方面,由于东部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金方面已相对充裕。国家应当多分配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到贫困地区,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改善当地的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金融投资,国家也应当对贫困地区在融资、投资项目上给以政策倾斜支持。在价格剪刀差方面,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剪刀差效应,促进社会公平,为农村贫困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筛选器”的功能,又具.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对贫困概念的定义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 课上也讲到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为了避免过于主观,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就是绝对贫困,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相对贫困是以关系的理解和确认为决定因素的判断贫困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区之间或各阶层之间因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了,下面我就列举一些农村贫困的现象或实例并去分析其贫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二、我国农村现阶段贫困现象列举及表现 1.贫困人口规模保持相当大的数量。 我查阅到了一个资料,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年底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显示,我国扶贫标准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1年底的2688万人。虽然说贫困人口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贫困线边徘徊的人或者家庭,也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 特困人口问题难以解决。 大部分特困人口,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高原山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对特困人口问题的解决,已成为一个长期和艰难的问题。 3.物质贫困 我在课件上看到了两幅非洲贫困儿童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儿童骨瘦如柴,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在物质上贫困,营养跟不上会是常见的现象。一个小孩在拮据的条件下生活,可以看出当地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当前我农村因物质贫困会引发的一些问题。在农村可能会有一些老人因无人赡养而过着凄苦的生活、十多岁的孩子辍学回家或是外出务工、患有重症的人因没钱治疗而选择在家等死。 4.精神贫困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幼教现状对策 [摘要]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又发展到什么状况呢?以美国为例,美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前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基本内容有:到2000年,所有美国幼儿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的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 ........ ....的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 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 ..........,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儿童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保证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 时隔100年,发展中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贫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 但是,据湖北省2002年对农村儿童发展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数虽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但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前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在现行办学体制下, 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以公办小学中的村、点小学校附设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学前班和民间私人办园的形式双轨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艰的发展

我国城乡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李丽,白雪梅)—数量经济学年会投稿

第10组实验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 (12000字) 我国城乡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丽1白雪梅2 摘要:本文使用CHNS四轮的家庭面板数据,对城乡共2638个家庭的脆弱性进行测度,逐层深入地分析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先用普通回归法筛选影响因素,然后利用标准回归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比较各因素的相关重要性,最后用分位数回归对各因素在不同脆弱性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贫困脆弱性;影响因素;分位数回归 一、导言 传统的贫困研究关注家庭当前的福利状况,用当前收入或消费与贫困线之差的某个函数来测度家庭的贫困状况,并且将其作为扶贫的依据。但是今天的贫困不等于明天的贫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一个家庭的福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其当前的收入和消费,还取决于其在未来的风险。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正式提出“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将其定义为“冲击造成未来福利下降的可能性”,恰恰体现了将风险纳入贫困研究框架、在贫困发生之前预测贫困的前瞻性思想。 扶贫政策不能局限于识别当前的贫困者,而要扩展到识别未来的可能贫困者,即脆弱者,从而将二者都纳入到扶贫政策的瞄准目标中去,采取有合适的措施,阻止那些当前不贫困但未来可能贫困的家庭陷入贫困,帮助那些当前贫困未来可能无法脱离贫困的家庭摆脱贫困。因此,识别脆弱家庭、筛选和比较家庭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就成为制定和成功实施扶贫政策的关键。 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贫困脆弱性测度进行,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还很少。 在贫困脆弱性测度方面,Ligon & Schechter(2003)、Calvo & Dercon(2003)主张计算未来消费的期望效用与确定地取得某种类似于贫困线的消费水平的效用差作为脆弱性测度值;Ravallion(1995)、Glewwe & Hall(1998)、Jalan & Ravallion(1999)用福利变动性测度与风险密切相关的脆弱性;Christiaensen & Boisvert(2000)、Pritchett (2000)、Chaudhuri(2001)、章元&万广华(2005、2009)主张用家庭FGT贫困指标的未来期望值EPα测度脆弱性,对EPα的估计方法因数据而不同,Chaudhuri(2000,2002)和McCulloch et al(2003)分别讨论了截面和面板数据条件下EPα的估计;Cafiero & Vakis(2006) 在传统贫困线中加入覆盖社会注定不能承受的风险所需的费用,得到风险型贫困线,据此计算贫困指标作为脆弱性测度值;Glewwe & Hall(1998)、Amin(1999)、Dercon & Krishnan(2000)用家庭消费支出对冲击的过度敏感性测度脆弱性。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家庭消费支出与冲击共同变动,说明缺少平滑消费能力,对冲击过度敏感,因而是脆弱的。上述的每种贫困脆弱性测度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基于期望效 1李丽:女,1972年7月生,博士,副教授,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 2白雪梅:女,1949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调查报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课程体系;教育现状 要发展贫困山区农村,必须首先要诊断农村即穷困地区教育的症状。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贫困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大障碍。“城市中心”的教育现象更使山区孩子远离了山区农村这一特定环境,更加大了贫困山区学生的学习难度,山区农村教育呼吁:键构符合农村山区教育的教育模式或课程形态。现行教育既不利于贫困山区学生参加当地的生产劳动,更为加大城乡贫福差距埋下根源。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儿个方面: 1、家庭环境影响。一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失去家庭温暖,无论是心理还是身心都留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变成冷漠、孤僻。特别是有的父母离异或丧偶后再婚更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祖辈人只是对孩子怜爱,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已经吃力,何谈帮助孩子学习,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动放弃求学,尽早打工独立生活,以图改变生活环境。近儿年,大学生上学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所以许多贫困家庭主动放弃子女上大学,有些孩子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到工厂打工挣钱。由于有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当我在富东中学实习时,遇到一些这样的家长。在家访时,我把儿位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他们家长反映,家长坦言他们从未过问孩子的学习惜况,特别不主张孩子在夜晚花时间学习,认为既影响孩子的身体乂浪费电。他们也不责怪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是由 “八”字排定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有出息的不用教育也会有出息;没有出息的就算再花多少功夫也是白费劲。 2、教育经费短缺。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其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3、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富东中学占地面积为292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7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为125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为255平方米,生活用房为2936平方米,绿化面积约700平方米,建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共有35台计算机供教学使用,有藏书5500册的图书阅览室一个,有6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个。 与城市相比,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对策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

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1.25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按国际标准,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为绝对贫困;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标准略有差异,如我国的标准为每天收入低于0.7美元的人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关于农村贫困的衡量,我国多采用绝对指标,比如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为785元。采用绝对指标虽然不尽合理,但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进去,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一)贫困人口规模 农村贫困线是测量贫困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农村贫困线是由各地

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预测贫困脆弱性_

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 预测贫困脆弱性? 万广华1 章 元2 (1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2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 贫困脆弱性自从被作为一种前瞻性的理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来之后,便迅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定义和度量方 法并不同。本文利用来自中国的农户调查数据检验预测贫困脆弱性的精确性的决定 因素。我们发现:预测的精确性与贫困线和脆弱线的选择、家庭未来收入均值的计 算方法密切相关。本文的发现为我们理解贫困脆弱性的度量方法以及政府从贫困脆 弱性的视角制定反贫困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贫困脆弱性 农村贫困 永久性收入 中图分类号 F061 3 文献标识码 A How Precisely Can We Estimat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Abstract:T here are alternative definitio ns of v ulnerability to po ver ty M ost re searchers prefer to define vulnerability as the probability of a household or individu al falling into poverty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and using ho usehold survey panel data from rural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 assess the extent to w hich w e can measure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co m parisons betw een estimated v ulnerability and actually o bser ved po ver ty We find that the precisio n of estimatio n,first,v ar ies depending o n the vulnerability line Second,precision depends on ho w permanent inco me is estim ated And third, estim ation precisio n depends on the chosen pov er ty line Key words:Vulnerability;Pov erty;Perm anent Inco me 本文属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8重大项目 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贫困脆弱性的视角 (08J JD790152)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还获得了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01) 及 复旦大学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985数据库项目 的支持。感谢来自IDRC/CIGI青年学者贫困研究网络的支持,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罗琳娜人口研究中心所提供的CH NS数据支持。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在看完《上学路上》这部影片后,我对农村的贫困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影片中,主要是以主人公王燕没有钱上学来体现农村生活的,通过她的挣学杂费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村小孩上学的困难。也看到了在农村生活、养家、上学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表现 首先,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会导致很多的不幸。也正是这个原因,农村没有发展为城市,各类工厂、产业、医院、学校都不会来到农村,也导致农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第二,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村的需要。相信大家也看过“放羊-攒钱-结婚-生娃-放羊”这个故事,正是由于缺少教育,农村家长认为越是穷越要生更多的孩子来当劳力,来养活家。也正是因为这个观念,导致农村更加贫困。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财政收入水平低,缺乏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由于长期处于公共收入水平低下的阶段,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对策 1、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农村反贫困应针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贫困的认识不足问题,努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供给扶贫。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公共产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农村公共产品分类,其中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供给人的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即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应该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2、加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度。贫困的根源在于愚昧,所以教育是治国之本更是扶贫之本。贫困地区往往有很久的贫困与灾难大的历史,尽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的差异中显现出来。由于这个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学生免费提供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以及统一购买校服、卧具。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严禁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及教育专项资金。 3、适当地减少农村税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从我国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农业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 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贫困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中除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人员外,基本上不存在贫困群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比如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职工的生活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造成了自身的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减发、停发职工工资,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 从收入分配制度上来说,由于规范和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措施等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非透明化、非制度化,同时由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群体又保护不足,使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现象。 2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1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因此它具有和政府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五特征法,只要是符合这5个特征的社会组织都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所以如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二元体制,将农村与城市分割开来,农民流向城市后,备受歧视,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如工资低廉,农民子女进城后的教育问题,户籍问题等,使农村无法同等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造成农村的极度贫困。因此应该尽快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农村的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能培训及精神文明建设。现在农村很多人都是文盲,文化素质低下,观念守旧,思想封建,如影片中的三花,因为家里贫困,父母思想落后,那么小就得嫁人。只有农村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教育上得到强化,技能上得到提升,农村才能摆脱贫困。此外,多举办文化三下乡等类似的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农村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而且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受到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发展受限。因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来防旱抗洪、修路、建校舍、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等。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所以要把城市的工业引向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

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第五,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农村人口众多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由于养儿防老和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即使会被罚钱,每个家庭都还会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如影片中的小孩王燕家中有3个孩子,使本已经贫困的家庭连学费都负担不起。人口膨胀,使贫困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在农村贯彻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减轻贫困。 第六,加快农村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的建设,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_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 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 伟 章 元 万广华 内容提要 近年来 贫困脆弱性 逐渐成为贫困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前沿热点,由于它考虑风险冲击对家庭福利的影响而富有政策含义,所以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现有文献对它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并不多,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则更少;本文利用来自中国农村的一个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户的社会网络、家庭成员所承受的负向冲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发现家庭的社会网络不仅能够直接降低贫困脆弱性,而且还能够通过抵消家庭成员所承受的负向冲击的影响而间接地降低贫困脆弱性。这些结论对于理解贫困脆弱性的决定因素以及社会网络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贫困脆弱性 社会网络 风险冲击 引 言 近年来 贫困脆弱性 逐渐成为贫困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前沿热点,由于它考虑了风险冲击对家庭福利的影响而富有政策含义,所以受到了研究者和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于它的度量方法以及它的决定因素的研究都还很缺乏,基于中国数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则更少;所以,本文将首先基于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面板数据,利用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方法度量贫困脆弱性,然后考察农户拥有的社会网络和风险冲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对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定义与度量,一种比较广泛的方法是将它作为对家庭未来福利的一种前瞻 性的反映,因为这种前瞻性能够有助于提前识别那些在未来可能会陷入贫困的家庭,从而可以帮助政府瞄准这些家庭以主动降低未来贫困的发生,所以这一方法就将风险与风险管理引入到了政策设计的核心。然而,经济学家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他们只能观察到家庭现在或过去的收入或消费水平,他们需要利用这些可观测到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贫困,并同时将未来的风险冲击和家庭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等因素考虑在内。本文将运用CHNS 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 rvey)1989年、1991年和1993年的样本,用一个相对比较精确的度量方法和前两年的数据来预测出农户在1993年的贫困脆弱性并进行校正,然后实证分析它的决定因素以及农户所遭受的风险冲 122 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重大项目 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贫困脆弱性的视角 (项目号:08J JD790152)、上海 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B101)的支持。

中国贫困现状

中国现在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含城市)、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1.2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大体分布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由散步逐步向某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域集中。同地理环境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进入21世纪,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山西、山西、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和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低,生存条件恶劣,一直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贫困人口57%的所有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贫困人口对农业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此外,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贫困的影响仍然很大。2005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52%的人口分布在山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力资本缺乏作为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低教育的人口和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贫困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普通人口。 中国扶贫政策可分为三类,即开发式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惠农政策。中国扶贫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城乡扶贫长期采用双轨制的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农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侧重于生产性开发;社会保障政策至今主要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此外,惠农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税改等很多政策,主要不是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选择贫困县、贫困村的区域瞄准办法。贫困人口没有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部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

我国贫困问题和治理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要: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治理对策;制度保障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现阶段我国把把每人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低收入人群定为贫困人群,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市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城镇失业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使部分城镇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在农村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