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2012-04-11 甘肃日报

甘肃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要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强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我们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

一、久远性。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二、多样性。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这一个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四、过渡性。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

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甘肃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目前还不是一个文化大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文化资源大省发展为文化大省,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谋划。

实现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是基础,文化产业开发是核心。必须以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前提,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体。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又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只有对类型多样、独具特色的甘肃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基本特点和核心价值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揭示,甘肃文化的发展和产业开发,才会有所依归,才会抓住文化的灵魂。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内涵挖掘必不可少。应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设立有关的协作机制,给予经费支持,以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题研究和联合攻关。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量大面宽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计划、全面开发,也要突出重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无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或者是文化产业的创建,我们都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要有引进吸收、合作研究开发的勇气和气派。既需要科学性、前瞻性的战略设计,也需要许多部门、行业甚至广大民众的协作、配合与支持。

文化建设春意浓

2012-04-11 来源:襄阳日报

今年初,襄城区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文化襄城建设的意见》,并召开文化襄城建设动员会,全面落实省、市建设“四个襄阳”的战略部署,推进襄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襄城建设。

热词一:以文化人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引领、渗透、提升作用,采取全民阅读、专家讲堂、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学习活动,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区

创建活动,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宣传发动、舆论引导水平,健全党委、政府新闻宣传机制,加强与省、市媒体合作,精心组织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宣传和主题外宣活动,加大文化襄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热词二:以文惠民

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完善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争取重大公共文化项目落户襄城,力争每个集镇增建一处文体活动场所。加强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高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度,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挖掘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扶持和培育一批戏曲、舞龙舞狮等特色民间文艺团队。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文化四进”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广场演出100场次以上,送戏下乡30场次以上,送电影500场次以上;整合文化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具有襄阳地域元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生态文化等,推动各项文化节会活动蓬勃开展。以北街文化一条街、十里汉江文化长廊为龙头,开展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创建,特色文化街巷占城区街巷的80%以上。

热词三:以文兴业

科学修定襄城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6年,基本建成1个综合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以上专业型文化产业园区,培育5家以上资产过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互动,抓好古城区、三国文化产业园区、岘山文化旅游区和汉江风光带等“三区一带”的开发。用文化、科技提升改造现有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链,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襄阳智谷文化产业园、教育装备产业园、文博书画鉴定交易中心和艺术家村等“三园一心一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娱乐休闲、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扶持壮大演艺娱乐业,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发展数字电影院线,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襄城的支柱产业。

热词四:以文聚才

建立全区文化人才信息库,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双带”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人才;在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经纪营销等领域,培养、引进、造就一批文化人才;聘请专家、学者组建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与知名院校签订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选拔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各级文化部门,建成区、乡、村三级文化人才网络;建立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业务尖子和文化名人,树立一批德艺双馨的典型,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评选表彰襄城乡土

艺术家、民间艺术传人、文化经纪人和“襄城十大文化杰出人才”等,把襄城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才高地。

承德:突出山庄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品牌城市

2012-04-10 稿件来源:河北日报

突出山庄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品牌城市——承德市打造城市品牌增强竞争实力系列之三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承载了清代时期许多民族和谐的重大历史事件,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避暑山庄文化是多民族统一的文化,也是避暑山庄能够屹立于世界遗产之林,辉煌古今的内在脊柱与灵魂。

近年来,承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一直追寻和传承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文脉,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魅力、活力和竞争力。今后,承德将更加突出避暑山庄文化特色,按照“保护文化根脉、促进文化转化、放大文化效应”发展思路,进一步激活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构建文化品牌城市。

保护文化根脉,擦亮“金字招牌”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建而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承德文化的“根”与“魂”。避暑山庄融北方园林之雄伟,南方园林之秀美,创造了独特的造园艺术和自然风格,是承德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承德市经过规划、提炼,挖掘出我省首个城市形象标识———“避暑山庄·和合承德”,并发行有关城市形象标识个性化邮票。市委书记郑雪碧说,避暑山庄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国的一些最佳建筑、名山名湖,都在山庄有体现。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山水、尊重历史,突出山庄文化特色,下大力气推进老城区“中疏”,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抓好环境综合整治,为世界文化遗产“松

绑”、“让位”。

承德的文化旅游定位,努力做到一砖一瓦皆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自豪感、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承接了城市发展的文脉,也是彰显了城市的竞争力。由于历史原因,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处于村庄包围之中,遗产周边充斥着杂乱拥挤、高矮不一的民房,街道破旧,影响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城市品位的提升。为此,承德市把保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该市一手抓文物本体保护,连续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先后完成了山庄两宫门区域、外八庙区域等5次大规模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边拆迁整治工程。2010年,又实施了承德史上最大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拆迁改造工程,总拆迁房屋建筑总面积130万平方米。正是由于300多年的皇城亮出“全脸”,旅游连续出现‘井喷’景象,旅游人数和收入每年以20-30%增长。

促进文化转化,打造“山庄品牌”

承德是一个被文化托起的城市,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承德市积极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强力打造“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系列“山庄品牌”。2011年相继出了两台具有山庄文化特色的文化大戏:投资2亿元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皇家文化实景演出;另一场大型原创多媒体风情舞蹈诗《帝苑梦华》也在游客中好评如潮。这两场大型文化演出,打破了承德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局面。“承德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草原生态文化是最为突出四大特色。”承德市长赵风楼介绍,为使历史文化“活”起来、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承德市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建设进行完美的融合,今年组织开展了“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突出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三

个重点领域,抓好项目开发储备、引进争取、开工建设、实施运营四个环节,以促进文化产业提速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工作落实。

山庄文化博大精深。打造高端文化业态是该市促进文化转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承德市综合分析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多元的文化、独特的山水、宝贵的历史遗产与现代休闲娱乐项目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今年,该市还要加快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避暑文化产业园、清文化产业园等34个在建和新建10亿元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年内完成投资365亿元。

放大文化效应,提升“城市品位”

延续历史文脉、放大文化效应必将提升“城市品位”。承德因有避暑山庄而成为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凝聚半部清史的皇家文化,又有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既有浓郁满蒙风情的民族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承德的文化形态多元独特,文化资源丰富厚重,但这些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仍处于有文化、没产品,有底蕴、没载体的状态。“文化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与旅游业及其它产业都能够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和提升作用,有力促进相关产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承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险峰介绍,站在新的起点上,发挥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强文化创意、温泉度假、滑雪狩猎和康体养生等休闲旅游产品,积极推进总投资845亿元的43个休闲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兴隆将军国际健康城、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嘉年华基地、围场皇家体育休闲基地、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避暑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

为进一步放大文化效应,承德市学习借鉴避暑山庄利用浅山区的经验,围绕城市中心92平方公里城市“绿核”,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娱乐、养生五位一体的“21世纪的避暑山庄”文化产业园区,以填补避暑山庄缺少的休闲功能,让静态的历史文化生动再现。目前,该园区中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避暑文化产业园、皇家奥林匹亚体育运动中心、元宝山滑雪场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已投入运营。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突围”

2012年04月11日

【思路】

政府掌舵,民企划桨,合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混合舰队”

近年来,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动向,过去长期被国企垄断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民企的“面孔”。如“2009年中国最美书店”——先锋书店、可一出版集团、大众点评网、苏宁易购、奥飞动漫等,用市政协委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许苏明话说:“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中,民企贡献已占半壁江山。民企已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生力军。“没有政府一分钱拨款的民营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反而更强。”许苏明说,实践证明,民企机制灵活、创造能力强,更具有竞争优势。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政府掌舵,民企划桨,合力打造文化创意发展“混合舰队”,做大产业总量“蛋糕”。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副主委蒯建华说,自己曾到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基地考察过,当地人自豪地说:“东阳有三宝:木雕、火腿和横店。”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就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近几年来公映的《英雄》、《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功夫之王》等电影,均是在横店影视城拍摄。

蒯建华说,去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影片《金陵十三钗》上映后,我市溧水县石湫镇影视基地顿时成为了一个旅游新景点。“但关注度还不够,推广力度还不够,旅游资源配套整合还不够。”蒯建华建议,石湫影视基地打造过程中,

完全可以复制横店成功经验,除了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主打民国文化牌之外,还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入更多民营企业,众人齐心划大船,使之成为我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成为南京旅游一个新亮点。

【建议一】

接长“短腿”,引入更多文化企业家和创业家

市政协委员、江苏一德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说,搞文化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是两码事,外地人说南京“有文化”,指的是南京拥有很多文化积淀和文化大家,这点令国内许多城市非常羡慕。但不得不承认,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短腿”是缺少文化企业家、创业家,特别是缺少善于捕捉商机,能够整合社会资源的民营文化企业家;缺少把科技、旅游、金融、资本结合的运作高手。尤其是创意产业人才方面,低端人才众多,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人、原创人才、领军人才等专业人才匮乏,“这个问题不解决,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难以实现突破和突围。”

记者得知,去年,陈俊看到我国婚庆市场每年6000亿元消费潜力,在江宁吉山投资建设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婚纱摄影基地。目前,已经占据了南京婚纱摄影市场一半份额。陈俊说,自己做过调查,长三角两省一市婚庆市场每年规模约有1000亿元,吉山能占到1%,一年就是10亿元,占10%就是100亿元,“不愁没有市场,只愁缺少运作高手。”

【建议二】

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解决好文化市场终端问题

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路在何方?市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石盈表示,关键是解决文化市场终端——消费市场培育问题。“南京人看书、看报、看电影舍得花钱,但看演出却不舍得花钱,热衷于找免费的关系票。”石盈说,纵观国内文化消费发达的城市,像北上广,不仅看流行歌星的演唱会,就是看歌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市民自费购票的都占了大头,演出市场和文化消费形成了良性循环,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路就在于培育市场,培养市民文化消费习惯,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南京文化创意空间无限,潜力无限,2015年产业规模占到GDP比重6%,甚至更高,完全有可能实现”。

据了解,这份凝聚了委员心血和智慧的建议案中,还提出了全面完成经营性

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实施文化生产品牌化战略,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等建议。

有所不为也是一种作为

2012年04月11日05:39 稿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有所不为有所为,是基于准确把握形势、找准定位之后的理性取舍和科学选择。要摒弃保护生态就是忽略发展的错误认识,摆脱一讲产业发展就是大重化工业、一讲城市化就是建设大城市的思维定势——

在安徽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中,黄山市的定位是“全省和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黄山市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份额很小,但是特点突出、特色鲜明,如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等等。这种资源禀赋和区域定位,要求我们在转型发展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一种作为。

黄山市是“打造生态强省”战略的重点角色。黄山不适宜大规模工业集聚和人口大规模集聚,但从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角度看,黄山必然居于战略重点地位。省里将黄山作为全省唯一的四类市进行目标考核,不再考核工业化率指标,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我们有所不为有所为,加快全面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

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一种理性取舍和科学选择,关键是如何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工夫。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保护生态就是忽略发展的错误认识,摆脱一讲产业发展就是大重化工业、一讲城市化就是建设大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势,而要依据黄山的主体功能定位和特色产业布局,错位发展、异质互补,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布局,着力发展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型产业,建设诗意田园与时尚城市交相辉映的生态型城镇。

在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发展理念。黄山市是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旅游就更有内涵;文化与城乡建设相结合,城乡就更有魅力;文化与寻常生活相结合,生活就更有品质。这也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

继承与扬弃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保护好、利用好,就一定能让徽文化更好地促进黄山的转型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发展之基

--------------------------------------------------------------------------------

时间:2012-4-11 来源:黄石日报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阳新县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夯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长期以来,阳新县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无场地无设备无网络的现象十分突出,因而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今年全县已启动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广场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九大文化工程。计划投入5亿元新建阳新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莲花湖沙滩游泳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今年将在全县22个镇场区全部建成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全县460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室,村村建成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拥有2000册以上图书的标准的“农家书屋”。在县城区、镇场区打造滨湖之夜文化活动广场、古商城戏曲广场、五一社区采茶戏广场、富池镇和浮屠镇等5个广场文化知名品牌。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主要要做到全面实行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切实关注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拓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内容等。2011年,县图书馆、文化馆(站)结合“世界读书日”、“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开展,实行了免费开放。该年,县图书馆全年流通图书11.4万册次,免费接待读者8.5万人次,电子阅览室接待读者1.2万人次,组织各类读书、展览活动25次,开展送书下乡3次。文化馆全年共组织、策划、承办了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场,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等活动22次,组织“阳新布

平凉历史文化

平凉历史文化 一、平凉历史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一一四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恢复了泾阳县。西晋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初治高平镇,后治鹑阴),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曾即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公元五七二年)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凉县,属长城郡。是平凉市建制的开始,距现在一千四百一十年。 隋代,开皇三年(公元五八四年)废郡置州,平凉市属原州。大业初又废州置郡,平凉市属平凉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复置原州,治平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再改平凉郡,旋复为原州,平凉市属原州。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城扼弹筝峡口,奠定今平凉市城址,距现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宪宗元和四年(公元八零九年)移行渭州于平凉,平凉市废。广明初复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复为渭州治。 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公元九三五年)以原平凉市的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市,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公元九四零年)改属渭州。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遂代泾州、原州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置平凉军,设节度使。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平凉市为府治所。 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潘原县入平凉市,平凉市仍为府治所。自此,平凉市的辖境再未有大的变动。明代的平凉府辖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关内道;平凉市仍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仍为府,府上设道:初为平庆泾固化道,同治末改为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石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历史来源 「石」源出 一、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之后。又《春秋公子谱》云,其后有石骀仲。二、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石氏。石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三、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石氏。又据《后赵录》载有冉闵改姓石氏为石闵。《北史》载,娄氏有改姓石氏者。 石姓的分布 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36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宋朝至今1000年石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当前的石姓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河北五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l%,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陕西、湖北、山西、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28%的石姓人口。四川I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9%,为石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川贵湘、鲁冀豫为中心的两块石姓聚集区。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石姓在长江以北、西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贵、四川南部、重庆大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湖北西南和西北角、陕西东南、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辽宁北部、黑龙江北端,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4%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居住了大约38.5%的石姓人群。在四川大部、重庆西北、陕西大部、宁夏、甘肃南部、山西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河南大部、山豢南豁。,婉。努二苏北部、鄂湘桂中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东北和北部,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一0.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4%,居住了大约33.5%的石姓人群。 家族名人 石申: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著名的《甘石星经》,为后人托名甘德、石申。 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 石守信:(928年-984年),北宋初大将。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

甘肃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甘肃省中部。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陆都”。兰州“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mm,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景观:滨河路、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兰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首先值得一去的是市区北侧黄河岸边的滨河马路。沿这条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你可欣赏到黄河的雄姿,并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内还有独具特色的黄河奇石展览,这是一条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多少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一看,以丰富阅历,只需一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八千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系统历史。五泉山公园是一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常为游客在兰州的首选目的地。傍晚时分,最好能乘坐缆车,登上兰山公园,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兰州市郊县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榆中的兴隆山和永登的吐鲁沟则为陇原著名的森林公园,成为游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兰州是游客到甘肃,乃至西北各省区旅游的依托中心和中转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天水均为各时期的州、郡、府等行政区的首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灿烂的天水古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麦积山石窟、卦台山、甘谷大像山、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于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人类4000-7800年前的7000多件文物,国内外影响巨大,它和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武威地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太阳辐射量127-138千卡/平方厘米。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挠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还有古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名

甘肃省矿产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跨长江、黄河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25万人,辖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境内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下同),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有98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 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992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9个、中型203个、小型710个。 据《2006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在已查明的资源矿产中我省名列全国第1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名的有30种,居前十名的有58种。 甘肃省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表

截至2006年底,我省固体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1种,与上年相比,新增一个钛矿种;有39个矿种的资源储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资源储量增加的有16种,减少的有23种,无变化的52种。变化幅度在-16.79%~+98.46%之间。 2006年度甘肃省保有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表

二、地质矿产勘查 2007年,在全省境内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有35家,投入地勘资金33656万元。其中,国家6625万元,省补2850万元,大调查2134万元,地勘单位自筹7029万元,社会资金14190万元,外资828万元。全省开展重点地质矿产勘查项目271个,完成钻探223111米,坑探33400米,槽探171636米。2007年,全省在地质矿产勘查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1、宁县中部煤炭资源普查完成钻探53孔,总进尺61365.09米,见煤层厚度0.70~28.34米,平均10.98米,新增煤炭资源量30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2、环县沙井子中部煤矿2006年完成普查, 2007年开展详查工作完成钻探31个孔,工程量21397.53米,获得煤炭资源量17亿吨以上,为特大型煤矿。 3、正宁县罗川煤矿普查找矿获得重要进展。2007年开展普查工作,完成钻探7个孔,工程量5849.09米,获得煤炭资源量9880万吨。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

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各种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2、明确“风流人物”的真正含义; 3、了解风流人物的经历、伟业、作品,学习他们的精神意志、文学才华; 4、了解海盐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风流人物的经历、伟业、精神品格,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2、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处理信息,向全班同学交流; 2、了解海盐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各选出组长一名。 第一组同学通过书报、影视、网络等,搜集风流人物的生平、业绩,精选三名伟人,将他们的资料做成PPT课件,展示他们求学、创业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努力。 第二组同学通过网络、书刊等搜集风流人物的名篇名作,不理解的地方尽量自己查工具书解决。然后精选五篇名品,配上写作背景、注释等,制成PPT课件,以备课上展示。 第三组同学采访、查找海盐名人的资料。精选有影响的三位名人制成PPT课件。 为使学生方便制作PPT课件,课代表和电脑老师联系,请老师作技术指导。 提示: 1、人物要典型,不仅关注重要人物,也要关注平凡人物; 2、强化对“风流”真正含义的思考,不要泛论“偶像”、“英雄”; 3、坚持唯物史观,做到理解与批判的辩证统一。 二、新课导入 滚滚的历史长河、鱼米之乡的故土,曾经涌现出无数的杰出人物。毛泽东一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是怎样的,你曾接触过过哪些“风流人物”,你对他们有怎样的评价,使大家对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对自己家乡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甘肃民俗资料

甘肃民俗风情文化 一.历史发展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

近现代史上马姓十大风云人物 二○一四年是农历马年,从林林总总的人物中,分列出近现代史上十大马姓著名人物,以飧同好。这些人,名号很多,如教育家、理学家、佛学家、文学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体育家、物理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国学大师、政治活动家、相声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成绩卓著,勋名四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尊敬仰佩。下面以出生先后排列之。 一、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徒,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爱国人士、耶稣会神学博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九〃一八事变时,已届91高龄人他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亲作榜书、对联义卖得10万元,支援抗日义勇军。先后发起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著作等身,后人辑有《马相伯先生文集》。 二、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祖籍湖北蒲圻,生于广西桂林,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

首任校长。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民报》的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等学校校长。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三、马约翰 马约翰(1882—1966),现代著名的体育家,教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功勋卓著。生于福建省厦门,3岁丧母,7岁丧父,13岁入私塾,18岁时上中学,22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1911年大学毕业。1919—1920年与1925年—1926年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读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队主力,擅长中长跑,获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学校联合组880码冠军和440码第三名。1936年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柏林奥运会。1914—1966年在清华大学从事体育教学52年,编制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受到国家器重和人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单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24座城市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和1994年又相继公布了第二批38座城市、第三批37座城市及10座增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因此,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将109座城市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对它们进行了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这些名城,是我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橱窗,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 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 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 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

甘肃各州市简介

古凉州(今甘肃武威)南城门 南城门,又名昭武门。始建于隋代,后历经战乱,几经毁坏。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凉州这一战略要地,采取外筑边墙、内修城池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进行增修加固,新修了西城门,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创修吊桥四座,挖了深6米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了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后来又用城砖包砌了全部城墙。经过这些增修加固,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及至近代,原城墙、城门均已损毁,唯有南城门楼还遗有两座高约10米的土台。原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古朴雄伟。据说,每当天气明朗无风时,夜上城楼,可清晰听到如细雨在瓦上淋沥的声音,故有“夜雨打瓦”之称,为凉州一景。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倡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筹资1000多万元重修了南城门楼。复原的城门楼通高39.6米,在门洞顶部平台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目前,4万多平方米的南城门楼广场已建成,成为武威又一新景点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东接张掖,南毗青海,西邻新疆,北界内蒙古和蒙古国,辖肃州、敦煌、玉门、金塔、安西、肃北、阿克塞7个县市区。其中肃北为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为哈萨克族自治县。酒泉市古称肃州,从古到今

一直是河西的军事、交通重镇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图为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各种型号运载火箭和探空气象火箭的综合发射场,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地发射了21颗科学试验卫星,其中,这里发射的8颗可收回卫星,成功率达100% . 位于酒泉嘉峪关市域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长城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雄关”、连睡锁阴”。 位于酒泉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有一片历史上“苦甲天下”的地方,这就是定西地区,通称陇中。在这古老、广袤、神奇的黄土地上,有过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非物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当前,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存在许多的价值,如: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研究,可以认识其特点,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拓展文化资源的内容,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提升文化生产力,为发展西宁特色经济服务。 西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较为齐全(目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61项)。这些项目中有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雕塑、唐卡、剪纸、地方曲艺、佛教音乐等艺术创作,有源远流长、独具一格的中医、厨艺、酿酒、制陶等特殊技艺,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民俗、民风、节庆、礼仪、游戏等固定仪式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贮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西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如何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

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就西宁市旅游发展来看,特色旅游资源是西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风格。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说,区域差异越大、文化差异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好奇心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的兴趣和动机。例如:来塔尔寺观光旅游的游客除了对西宁地方自然风光的想往外,其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下面,就非物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让非遗特色加工产业走向旅游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样式,特有技术和技能所制作的产品(如工艺品、生活品)具有独特的市场价值,可以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形成一个地方的特色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旅游景区或旅游商品步行街可以设立非遗技艺的展演和产品出售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西宁非遗文化,又可以买到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 二、二、让非遗特色演出业走向旅游市场。 三、西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中,有四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表演艺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表演艺术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娱乐的方式使人们了解和感受青海地方文化,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