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在海洋文化中,海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祇。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沿海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海神祭祀活动。那么,为什么山东沿海地区的人们要举行海神祭祀呢?这是因为,海神在民俗文化中被视为海洋的保护神,人们要通过祭祀以感谢海神的保佑,祈求渔民们出海捕鱼能够平安,以及保佑来年的丰收。

在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船祭仪式。船祭仪式是指将一艘精美的木船装扮成海神的座舱,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船往海上漂浮,进行祭拜。这种仪式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当地百姓会通过手工制作木船、装饰鲜花和彩带等方式,来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除了船祭仪式,海神祭祀活动中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和民俗活动。例如,在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此外,人们还会在海边摆放火把,唱海神颂,跳贵妃舞等活动,以此来表示对海洋文化的推崇和敬重。

总之,海神祭祀活动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个传统、隆重、有趣的文化活动。这种基于民俗信仰所产生的活动,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乃至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更是一种弘扬海洋文化的方式。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当地旅游业的兴盛,海神祭祀活动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当地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源远流长,承载着沿海居民对海洋的 敬畏和感恩之情。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祭祀活动既是对海神的祈福,也是 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海神祭祀已经成为了一 种独特的宗教仪式,凝聚着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深厚感情和尊敬之情。 海神祭祀在山东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据史书 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渔民就开始举行海神祭祀活动,以祈求海神保佑他 们出海捕鱼,平安归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神祭祀逐渐演变成了一项习俗活动,每年都 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成为了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海神祭祀活动在山东沿海地区的举办时间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 这与海洋的季节特点有关。在传统的海神祭祀仪式中,当地居民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矩,前往海边或者海神庙,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出海捕鱼,风调雨顺,平安归来。除了祭祀海神外,他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文娱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为海神祭祀增添了 不少喜庆氛围。 海神祭祀的过程相当庄重而神秘,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首先是祭 台的搭建,祭司们会选定一个合适的场所,搭建起祭台和祭坛,然后摆上鲜花、水果、香 烛等供品。接着是祭器的准备,祭司们会洗净祭器,摆放在祭台上,并点燃香火。在祭祀 的最后一个环节,祭司们会诵读祈祷文,盛装的信徒们则会向海神神像敬献供品,祈求海 神保佑他们出海一切顺利。 海神祭祀活动的举办地点一般都在海边或者附近,有的地方还会在离海边比较远的地 方建有专门的海神庙。据传统文化记载,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庙多建在地势较高或风水宝地,如崂山、八仙山、五莲山等名山之地。这些海神庙除了供奉海神外,还会供奉其他神 明或者历代名人,成为了当地信仰文化的重要代表。 海神祭祀不仅是对海洋的一种敬仰,也体现了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和保护。在传统的海 神祭祀仪式中,人们通过祭祀海神来祈求海洋资源的丰收,希望能够得到海洋的庇佑,保 佑他们平安出海捕鱼。海神祭祀还能够增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传承并弘扬着海洋文化。 海神祭祀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一项多元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 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崇敬和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今,虽 然社会日新月异,但海神祭祀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仪式和习俗,成为了山东沿海地区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海神祭祀活动得到了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如今,经济发展日益繁 荣的山东地区已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海神祭祀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

祭海节传统的祭祀海神庆典

祭海节传统的祭祀海神庆典 祭海节,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祭祀海神而举行的 盛大庆典。这个祭祀活动深植于我国人民的文化习俗之中,代表着我 们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祭海节的由来、庆典 仪式和相关活动等内容。 一、祭海节的由来 祭海节起源于远古时代,也有的地方称之为“祭尼姑”。据古籍记载,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产业多与海洋相关。渔民们依靠大海捕鱼 维持生计,商人们通过海上贸易来往拓展市场,大海为人们带来了丰 富的物质和文化。为了向海神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人们便创办了祭 海节这一传统庆典。 二、庆典仪式 祭海节的庆典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神、祭海和庆典。 1. 备神环节 在庆典之日,人们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仪式给海神准备供品。供品 包括各种鲜花、酒食、香烛等,有的地方还会准备特色的文化展品。 这些供品代表着对海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渔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祭 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他们出海能够风平浪静、捕获丰收。 2. 祭海环节

当备神环节完成后,人们会将准备好的供品带到海边。然后,由一位宗教负责人或者地方领导带头,全体参与庆典的人向大海行进。庆典进行到海边时,宗教负责人或者地方领导会高声颂读祭文,同时将供品齐整地摆放在特定的祭台上。大家则齐声祷告,表达对海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3. 庆典环节 祭海仪式结束后,便进入庆典环节。庆典包括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如舞狮、舞龙、歌舞等。此外,也会进行一些传统体育比赛,如划龙舟比赛、沙滩排球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庆典的内容,也增加了人们的欢乐气氛。 三、相关活动 除了庆典仪式,祭海节通常还会举办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如海洋科普讲座、海洋文化展览、海洋环保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增强人们对海洋的认知,提高大众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参与到海上捕鱼的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较大的字号船只,穿上传统渔民装束,体验传统的捕鱼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参与感强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古代渔民生活的一种致敬。 总结: 祭海节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庆典,通过祭祀海神表达对大海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庆典仪式包括备神、祭海和庆典三个环节,以及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活动。祭海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人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

从民间祭海到“祭海谢洋”大典 海,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自古以来,海 岛民间都有祭海的传统,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丰收满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 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祭海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祭海谢洋”大典,成为了海岛地区的 一项重要节日活动,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一、海神信仰的源起 海神信仰在我国沿海地区可回溯到古代,最早的祭海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船民,他们出海捕鱼,生活在海上,对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古人们开始祭祀海神,祈求海神保佑 他们能够在汹涌的大海中安全返航,获得丰收的渔获。这种祭海活动不仅是民间信仰的表达,也是对海洋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的体现。 二、祭海活动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祭海活动不再局限于民间,而是逐渐成为了 一种集体的庆祝活动。尤其是在一些海岛地区,祭海活动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被纳入到 了宗教信仰当中。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传统文化,将祭海活动列为当地的重要节 日活动,以此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祭海谢洋”大典的兴起 而如今,祭海活动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祭拜,而是升华和发展为了更加 庄严隆重的“祭海谢洋”大典。比如在福建沿海地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 的“祭海谢洋”活动。当地居民将把一年的首次航行,叫做“谢洋”,祈求海神保佑,平 安出海和风调雨顺,丰收满载。 “祭海谢洋”大典具体包括了多种活动,例如祭海仪式、海洋文化展示、民俗表演等。而祭海仪式是整个大典的核心,民间艺人身着古装,手持祭品,头顶香炉,载歌载舞,来 到海边,向大海虔诚地祈祷,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出海,风调雨顺。与此海洋文化展示也吸 引了众多游客,展示海洋文化的历史沿革、传统技艺、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使人们更加 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的魅力。 在大典期间,还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表演,例如舞狮、龙灯、海洋民歌等,吸引了大 批游客前来观赏,使得整个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一些地方政府还会组织渔民展示渔具、进 行海上捕鱼比赛等相关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海洋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交流和互动。 “祭海谢洋”大典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结合。它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纪念先祖,感恩大海的机会,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

青岛的传统文化

青岛的传统文化 青岛的传统文化——祭海 一、青岛历史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二、祭海 青岛地区的沿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农历3月19日祭海的习俗。春汛起锚前,渔民们在海边摆上供物,点香烧纸,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续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称为"上网节",是欢送渔民出海并预祝丰收的节日。海防部门也借机宣传海上规约和安全生产知识。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祭海上网仪式最为隆重,装扮一新的上百艘渔船停泊海滩,五颜六色的网标迎风飘扬,鞭炮若雷,号子震天,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大戏开台,连唱3天3夜,规模十分盛大。 (一)田横岛 据史书记载,秦末汉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带兵攻打齐国,齐王田广被杀,齐相田横率五百将士退踞此岛。刘邦称帝后,遣使诏田横降,横不从,于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五百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世人惊感田横五百将士之忠烈,遂命此岛为田横岛。 (二)田横岛祭海习俗 每年祭海前十几天,田横镇的渔家媳妇们便开始忙着蒸面馍,每个重达三四斤左右,有寿桃、圣虫、斗等多种造型。寿桃面塑上装饰有双狮戏绣球、龙凤呈祥、喜鹊报春等图案;圣虫面塑形如龙状,绕多圈盘绕在莲花底座上,寓意财源广进;斗的形状如旧时盛粮的斗,

在斗口处做上一条小圣虫,寓意有粮有钱,年年有余。这些面塑经食用色彩装饰后,成为颇具民俗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临近祭海的日子,男人们便忙着选三牲,猪以大个黑毛公猪为佳,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船长们都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写太平文疏时要点上一炉香,给所祭祀的龙王、海神娘娘(天后)、财神、仙姑、观音菩萨5位神灵各写一份,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对联要请村里书法好且有文采的渔民来写。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良辰吉时到,当主祭人宣布祭海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磕头朝拜。鞭炮声中,船老大们开始往空中大把地抛撒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当地渔民崇信谁家的鞭炮声势大,这一年便会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船家们把上千挂鞭炮同时燃放,场面十分壮观。自清 代以来,田横当地人便把京戏作为正戏,祭海时都会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 祭海仪式结束后,以往渔民们都在船上聚餐,并欢迎客人来船上一同吃鱼、吃肉、喝酒,来的人越多越好,表明接到的祝福越多。现在多是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祭品就成为聚餐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走进原汁原昧的民间祈福渔文化 田横祭海节,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民俗节日。该节日源于渔民对大海 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是对于海神的祭奠和祈福活动。而田横祭海节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 民间祈福渔文化,更是为人们所称道和传颂。 田横祭海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三月三日举行。这一天,数百上千的渔民和居民会聚集在 海边,进行一系列祭海祈福的仪式。一些船工会在船上燃放鞭炮,鱼民们手持鲜花、酒、 果品、鸡鱼,走向大海,向海神告知他们过往一年的所得与所失,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海有风平浪静。 在节日的前一天,当地村民会陆续开始准备,为海祭做各种准备工作。他们挑选吉日 良辰,用辛勤劳动,铺设祭台,设置祭品,准备庆祝活动,以期预祷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而在节日当天,整个社区都将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之中,一派祥和和安详的景象。 而田横祭海节不仅仅是一场祭海活动,更是一次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节日期间,人 们会参加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龙舟比赛、歌舞表演、民俗游戏等,热闹非凡,精彩纷呈。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祭海文化的魅力。 在田横祭海节上,人们还会特意走访那些夙神的遗迹和神明的庙宇,向他们祈福。无 论是渔村的普通百姓,还是渔船上的水手们,都视这些夙神为海洋的守护神,对他们充满 着敬畏和崇敬之情。 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在感恩大海和祈求丰收,更是在感恩夙神和保佑祈福,以期祈 求来年的吉祥和平安。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逐 渐消失,民俗节日也在逐渐被遗忘。但田横祭海节却在经历了数百年传承后,仍然保留着 其原始的渔文化风情,成为了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 田横祭海节所蕴含的原汁原味的渔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渔民生活、感受传统 文化的绝佳机会。通过参与这一节日,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渔民对海的感恩之情,也可以 了解到渔民的勤劳和辛苦。这也是一次了解民间信仰和习俗的难得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入 地了解到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特有的祭海传统。 田横祭海节,行走在原汁原味的民间祈福渔文化中,让我们共同感受渔民对海的敬畏 和感恩之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田横 祭海节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渔文化特色,继续将这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 人能够了解、参与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渔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民俗文化探究之山东沿海的海神祭祀 山东省三面环海,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总线的六分之一,且沿海地区的鱼虾类资源非常丰富,有“百鱼之乡”的美称,因此很早便出现了发达的渔业文化,并伴随了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换句话说,海神对山东沿海的居民来说有着历史性的“牵挂”,“海神信仰”也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进而形成了固定的海神祭祀仪式。 一、海神祭祀的滥觞 在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四海和海神的说法,如《山海经》中记叙到“中国居于大地中央,四面有海环绕”,这里出现的四海之神成为了海神的泛称。汉代以后,随着民间对海神信仰的逐渐人神化趋向,四海之神有了人性化的名字,其中影响较大的东南西北四海海神分别是祝融、勾芒、玄冥、蓐。与此同时,海神祭祀也被列入了国家祭典。 古人认为海为百川之谷水所归注,故而祭祀活动要尤为隆重。汉宣帝主动把民间海神祭祀形式纳入到国家政治与文化活动之中,并用这种祭祀活动来祈求海疆平安,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到了唐朝,朝廷开始定期派出官员前往海神所在的祭地主持祭祀仪式,唐人韩愈曾在《南海神庙碑》一文中清楚地记述过这种祭祀大典。 早期在山东沿海生活的居民,对海洋的认识缺乏并且无力与海洋“抗争”,他们只能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来看待海洋,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海神崇拜,开始祭祀海神。莱州曾是山东祭海的中心地点,这里建有一座古老的海神庙,并且常年都举行海神祭祀活动,这一传统习俗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雍正《山东通志》卷载有明朝人任万里的《海庙祀典考》一文,这里面便记载了这座海神庙的祭典史时并考察了历代海神祭祀的传承关系。可以说在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神崇拜的习俗,人们通过这种崇拜意识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认识与敬畏,山东先民们虚构出了海神形象,同时还经常举办祭祀海神的活动,用以祈求海事平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风俗习惯也形成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

祭海节祭祀海神祈求海上平安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一年一度的重要传统节日,它是民间世代相 传的一种祭祀仪式,目的是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出海平安、丰收满载。 这是一个集合崇拜、感恩和寄托情感的民俗活动,也是对大海的敬畏 之情的表达。 祭海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五日,据说这一天海神降临凡间,听取渔民 的祈福。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个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 庆祝活动和仪式。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祭海节仪式: 1. 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在祭海仪式开始之前,首先要祭祀祖先 和天地神灵,以示对宇宙之神力的敬仰和感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2. 准备祭品。在祭海仪式中,准备供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祭品包 括鲜花、水果、鱼类、酒和香烛等。这些供品象征着丰收、富饶和庇佑。 3. 祭师主持仪式。祭师是祭海仪式的重要角色,他负责主持整个仪式,以此向海神表达虔诚和敬意。祭师通常会背诵祭文,为祭品祈福。 4. 祭拜海神。在祭拜海神的环节中,人们将祭品摆放在庙宇内或海 边祭坛上,并点燃香烛,献上祈福之词。他们跪拜并献上鲜花和鱼类,表达对海神的敬仰和祈求。

5. 拜船祈福。在祭海节期间,许多渔民还会对自己的渔船进行特殊的祈祷仪式。他们会在船上摆放供品、燃香祈福,以此来祈求在海上的安全与丰收。 祭海节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更是对渔民工作的一种尊重和祝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对大海的敬畏与依赖,展示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与祈愿的精神。 总之,祭海节作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海神的敬仰和对海上安全的祈求。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和独特的文化表达,人们表达了对大海的敬畏之情和对渔民工作的赞赏。祭海节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向海洋致敬和祈愿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山东“祭海”民俗的传承发展

山东“祭海”民俗的传承发展 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传统节日,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传说明清时期,清明节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他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在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鱼了。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发展着经济和文化。青岛由于三面环海,先民们大都靠海洋生物作为食物,便对海洋的利用有了自然的认识,在海边或近海进行采贝、捕鱼等活动。这就是早期的渔业活动和海上活动,它们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海洋文化。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在青岛地区发现了大坟口文化、龙山文化墓葬及居住地遗址100多处,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青岛诸市区的沿海地区。从墓葬中发现有多种深海鱼类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并且有捕捞的鱼具一一船和网坠。有的遗址中有数层海蛎子壳,数量极为可观,说明一代一代的人们大都靠食用这类海产维生。有的墓葬中的随葬品还有非常精制的蚌器,说明当时的渔业活动较为频繁,海上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地区属齐国。齐国是所谓负山面海具有广大国土的“泱泱大国”。在齐太公及齐恒公、管仲时期,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就是“便渔盐之利”。经过历代君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才使得齐国从“土地辟、人民寡”的贫困条件下迅速发展和强盛起来,成为经济强国。而以琅那(今胶南)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即今青岛地区)也成为闻名天下的富庶之地,琅琊成为齐国航海中心和优良港口城市。 秦始皇统一后,对琅琊的地位十分重视,灭齐后,置琅琊郡,郡治琅琊。琅琊成为全国36郡中唯一的滨海郡城。从公元前219年至210年,秦始皇三次巡抵琅琊,并派齐方士徐福出海寻三神仙,求不死药。徐福船队出海前,“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即戒斋沐浴以祭海神。至今在胶南琅琊台海中仍有斋堂岛、沐官岛等岛屿和生动丰富的资料与传说。说明至迟在秦代,山东沿海已经有了祭祀海神以求平安的海洋宗教文化活动。从此以后,这一地区的敬神祭海活动便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其祭祀对象在明以前为海神。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各主要港口敕建龙王庙后,祭祀龙王成为祭海的主要对象,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日——“上网节”。 最著名的祭海节是位于我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田横镇的传统祭海活动,通称“田横祭海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节。 周戈庄位于青岛即墨市以东50余公里处的田横镇,是一个自然渔村。村民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常年在海上漂泊,因此他们祈求神灵保佑,当然也就尊龙王为他们所信仰的神祗。因为在神话传说中,龙王是住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所以一般在靠海的地方都建有龙王庙。 据说,“祭海”在历史上的名称就叫上网节(渔民出海前要把网具运上船,叫“上网”。),它是渔民自发地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海龙王而举行的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一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已无法考证。过去对祭海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在谷雨前选一个吉日进行。自1992年开始,当地政府将这一“盛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研究 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尊崇的一位神话人物,被视为海上保护神和航海者的守护者。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大省,其民众对妈祖的信仰也十分深厚。本文旨在探讨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 一、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起源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后逐渐传播到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据史书记载,妈祖信仰于北宋时期开始在山东地区传播,其时民众多以出海捕鱼为生,而妈祖被视为能保佑航海者平安的神祇,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到了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山东已经相当普及,几乎每个沿海城市都有妈祖庙。 二、山东地区妈祖信仰的发展 尽管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但在山东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在建筑风格上,山东的妈祖庙普遍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屋顶脊兽、斗拱等建筑细节富有山东特色。在信仰习俗上,山东的妈祖信仰也借鉴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辰庆祝活动,就与鲁西南地区的庙会文化有相似之处。

三、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影响 妈祖信仰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妈祖信仰是山东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对海洋的尊重和敬畏。妈祖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者,是民众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强化了山东民众对海洋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妈祖信仰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福建的妈祖信仰随着山东的海洋贸易向山东传播,也带来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种交流和融合丰富了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 再者,妈祖信仰也促进了社区的团结和凝聚。妈祖诞辰等节日活动,不仅是祭祀神祇的仪式,也是社区间的交流和联结。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共享这一神圣的时刻,这无疑加强了社区间的和团结。 四、结论 山东地区的妈祖信仰是该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

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

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胶东祭海习俗的起源及主要祭海类型 祭海,传承历史久远,早在秦代,祭祀四海已成定制。《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六国,于雍地即有四海,风伯雨师,填星之属,百有余庙。”《宋史?礼志》载:“立春日祭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渎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渎庙望祭。”以上记载,应属官祭,是帝王祭,因此被载正史。从以上记载可以说明,祭海,自古有之,官祭之风日渐传入地方,随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祭。尽管没有被载入正史,但在地方史志里仍然可以找到民祭的历史遗迹。随着时代变迁,传承到今天的祭祀海洋活动已摒弃了千百年来其本身所载有的古老的迷信色彩,而是逐渐成为了胶东沿海一带颇具当地民俗风情特征的一种纪念仪式。不同地区的祭海仪式在时间和方式上均有不同。下面选择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简要介绍一下。 1、青岛的“上网节” 青岛即墨周戈庄的“上网节”,以其原始而淳朴的

民风民韵著称,被誉为“中国祭海第一节”,起源于古代渔民崇神敬佛,祭祀海神,以求消灾得福的祭海活动。 青岛沿海地区以前每年到了春分、清明期间,各船家渔户便转入祭海的集中准备阶段,其主要准备工作包括确定祭海吉日、选三牲、蒸面馍、购置有关祭海用品、修整龙王庙、扎松柏门、搭戏台、写对子和太平文疏等。根据各船家修整船只、网具的进展情况,在农历谷雨前后,渔民采取查黄历的方式来确定适宜的黄道吉日以祭海。进人九十年代后才由政府统一选定公历3月18日为祭海日,并正式定名为该地区的“上网节”。祭海过程在保留了原祭海习俗中比较有民俗特色的内容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如娱乐活动、纪念晚会等,其规模较以前也扩大许多。内容则主要由列船、摆供、祭奠、聚餐、唱戏等构成,前后持续三天。但主要祭海程序集中在第一天,后两天则是第一天的延续。 2、蓬莱的“渔灯节” 烟台蓬莱一带的渔村,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渔民有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献贡品的习俗,以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改为以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等为主要内容的仪式,同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 摘要: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 祀同样历史长久。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山东沿海;海神信仰;海神祭祀 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最早源于涉海人群缺乏认识海洋 和征服海洋的能力,进而对海洋产生了一种敬畏、崇拜的心里。这种崇拜的感情 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山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海生动 物鲸鱼、海鳖等。 一、海神信仰的概念 在中国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对“海神”一词,学者们的理解大致相似,但也存 在差别。张政利、吴高军在《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一文中提出,“所谓海神,是先民在对海洋的接触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力的崇拜。”王荣国先生认为:“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 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曲金良先生则认为:“海神是涉海的民众想象出来掌管海事的神灵”。 二、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内容 (一)龙王 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 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 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 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而在山东沿海一带,在唐代就建有龙王庙,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 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庙中所祭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的“龙王”。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祀仪;正殿有龙王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 (二)天后娘娘 天后娘娘,山东沿海居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目前海内外学者 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她的能言人间 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山东最 东段的荣成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也把天后娘娘称为“归山娘娘”。山 东沿海凡主要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渔村都建有天后宫,也称“海神娘娘庙”。 烟台长岛县庙岛上有天后宫,供奉海神娘娘,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 山东沿海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渔 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娘娘送灯,传达出渔民们对天后娘娘神

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 2014年02月08日16:57 来源:《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作者:叶涛字号山东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来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美誉。境内既有绵延起伏的群山丘陵,又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大川,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从山东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雄踞鲁中南,西南部大运河沿湖区穿过山东,东部还有三千里的海岸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山东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居全国沿海各省的第三位。山东省自北向南依次濒临渤海和黄海,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又称长山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山东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都大有可为,也使山东具有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资源。 山东省的渔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尚(姜太公)在立国之初就把发展渔类生产当作基本国策,后来的齐相管仲也在其治国方略中强调“鱼盐之利”的重要性,渔业生产成为齐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到战国时期,齐国能够称霸诸侯也与渔业生产密不可分。此后,山东半岛的渔业和航海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50年代以来,山东的渔类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渔业经济在山东省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篇:海神与海神信仰 山东沿海渔民所信仰的神灵系统比较芜杂,像内陆农民所信奉的土地、灶王、财神(关公、赵公明、比干)、天地、火神、山神、狐仙(胡三太爷)等在渔民中也受到普遍崇信。在渔民的神灵信仰中,作为海神信奉的主要有龙王、天后(海神娘娘)、民间仙姑、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1、龙王 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龙虽然是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产生的神灵之物,而且在其最初的神性中就有司水降雨的功能,但民间关于龙王的信仰还是与中古以后佛教的传入,尤其是与后来道教的龙王观念有关。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中关于龙王“勤力兴云致雨”的说法逐渐兴盛。唐宋以来,道教在其神谱中也说东西南北皆有龙王,四海龙王的观念更为民间广泛接受,龙王的信仰也逐渐遍及各地。在内陆地区,民间多有向龙王祈雨的风俗,在沿海地区,因龙王司水的功能,渔民便把龙王当作海神崇拜,并且成为渔民信仰中最重要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