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中国“提灯女神”

林巧稚:中国“提灯女神”

作者:言实

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24期

翻开中国科学史女性科学家的部分,人们很容易就会被林巧稚的故事所吸引。如果没有林巧稚的奉献,或许中国妇科的出现还会被延滞更久。过去的中国,即使没有妇产科医生,女人也会正常怀孕生子,尽管有产婆的存在,但对妇女的护理和接生从未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这不仅仅有损于妇女和婴儿的健康,长远看更不利于整个民族的发展。

林巧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到,妇女的身心是否健康,从怀孕、生产到产后对妇女、婴儿的检查、监护、操作、护理是否科学,是一个关系两代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她致力于这门学科后,就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来研究它,探讨它。

林巧稚发现,许多的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婴幼儿的疾病都是来自先天的。因此她极为赞成我国医疗制度中“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认为单纯的医疗是治标不治本,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日常生活中对广大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50年代末,她组织了一次对北京某小区5万人口的普查普治试点。他们克服了思想上的桎梏和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终于初步摸清了诸多妇女疾病,特别是子宫颈癌的发病规律,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疾病逐个进行了早期治疗。这一尝试为在妇产科领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奠定了基础,并逐渐使妇科普查成为制度,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林巧稚在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上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除上述对子宫颈癌的防治成绩外,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学生在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这一高度恶性肿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80年代初,一、二期绒毛膜上皮癌治愈率几乎达100%;三期病人的治愈率也达到了53.4%。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是林巧稚的父亲在她离家之前对她说过的话,这句话时时回荡在林巧稚的耳边,“良医”便也成了她的终身奋斗目标。早在林巧稚5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因患宫颈癌不幸逝世,而父亲也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病倒。“学医,当一个医学家”这个宏愿早已种在了儿时痛失亲人的林巧稚心中。协和医院在上海落成之后,林巧稚便前往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当时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林巧稚已经20岁,在当时可以说是“大姑娘”了,周围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而林巧稚还未恋爱。“医科一读可就是要8年啊,到时候看你还怎么嫁得出去。”朋友开玩笑说。林巧稚个性本就坚强,对这种女性必须依附男人的旧观念也十分看不惯,当时就撂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不嫁了!”

谁想这句气话却一语成谶,林巧稚果然终身未嫁。

林巧稚给许多的家庭带去了天伦之乐,她却一直孤身一人,其中的原因也有许多无奈。在林巧稚顺利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就收到了留院的聘书:“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

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当时与林巧稚一同入学的有5个女生,只有3个坚持到了最后。

协和的淘汰制极严,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留了下来。有一次,当一个男生在谈话中对女生表示轻视时,她毫不示弱地说:“哼!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

果然,在漫长的8年医学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一路领先。到毕业时,入学的25人,只剩下16个。而她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女子和男人比一点也不差!而林巧稚之所以能够留校不仅仅因为她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对公益的热心。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这纸聘书虽然是林巧稚梦寐以求的,但也无异于一道枷锁,让她成为了协和历史上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之后林巧稚又去美国考察深造,回国后不久她便升任妇产科主任,又创下个记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假如当初林巧稚选择结婚,那也不会当上教授和主任,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林巧稚选择把年华奉献给了医学,这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更显可贵。

林巧稚曾说她这生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即使到了晚年,在她身体极为虚弱的时候,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

林巧稚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作为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就如同现代护理领域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一般,她照亮的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妇产科,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

林巧稚生平

林巧稚生平 (2011-05-07 09:18:50) 转载▼ 标签: 分类:中华名人 林巧稚 鼓浪屿 医学 文化 基督徒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她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鼓浪屿。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父亲林良英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其父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在林巧稚小的时候,就经常带她上教堂,给她讲《圣经》故事。神的话语抚慰了这颗受伤的心灵,更深深地扎根其中。 林巧稚5岁时,进入英国长老会开办的怀德幼稚园。10岁进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卡琳不仅教学严谨,更将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等教导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等品性。卡琳也对林巧稚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品格十分欣赏。因此,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这些灵粮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神的荣耀并彰显了祂的爱。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

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参加考试。她充满喜乐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 林巧稚回厦后,将考场的经过告诉了家人、朋友,她觉得录取无望,因为救人而没有完成英语考试。他的父亲说到“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在大哥的鼎力支持下,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学校为表彰她的优异成绩、热心公益以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行,授予她最高荣誉奖“海文奖”。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1932年,林巧稚被协和医院派往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和伦敦妇产科医院进修。1939年,她又被派赴美国芝加哥学习,一直涉足于妇产医学的研究。1940年林巧稚完成在美国的学习时,被授予“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并荣获该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回国后,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关闭协和医院。林巧稚坚持留在北京,在东堂子胡同 10 号开设妇科门诊,为各阶层妇女看病,并经常对那些贫穷人给予优惠或免费治疗,甚至有时骑上毛驴到农村去为穷人看病。她一丝不茍的敬业精神,对病人的关爱,常令病人与其家人感激不尽。

林巧稚 简介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1]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慈善事业: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社会评价: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 Lin Qiaozhi (Chinese:林巧稚;1901–1983) was a Chinese physician. She was born in Gulangyu on December 23, 1901. In 1914, Lin became a Christian. In 1920, she graduated from Xiamen Women's Teacher-training School. In 1929, she became the first female resident physician at Union Hospital's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1939, Lin went to the Chicago to study physic. In 1948, she returned to Union Hospital and worked there till her death. She did many researches in the fileds of fetal breathing, female pelvic diseases, gynecologic oncology and neonatal hemolytic disorders. 兄弟辍学赚钱供她专研医学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就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 为了从医女大夫终身未婚 林巧稚不结婚与所在医院的严格要求有关。她毕业后就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当时协和医院并不鼓励女实习生结婚,因为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如果女生结婚后跟着丈夫走了,又或者生小孩了,那么医 院在她身上的投资就白费了。 “祖国更需要我”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担任妇产科主任,也成了这家由美国人创办的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籍的女主任。而在这期间,她曾两度出国。一次是1932年至193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进修,并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另一次则是1939年至1940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当时有人劝林巧稚留在海外,芝加哥大学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甚至还推荐她留校。不过林巧稚觉得,海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虽好,但多灾多难的祖国更需要自己。于是,她毅然踏上了归途。

512医院护士节随笔.doc

512医院护士节随笔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飞过!” ——512医院护士节随笔 记得我还在医学院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跟我们说起这个行业的前辈们。希波克拉底是我们的先导,南丁格尔是我们的榜样。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的前辈——林巧稚博士。林巧稚并非护士。当她戴着博士帽从协和医学院一毕业,便是第一位留院的中国女医生,继而成为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然而,也是从她做医生的第一天起,便没了“医”“护”之分;一次次,她如护士和母亲般攥住产妇在惊恐和痛苦中狂抓的手,传递给她们温情、力量和信心。 “一个医生连病人手的冷热都不知道,是好医生吗?”这种对职业最朴素的诠释,伴随着林巧稚的医学生涯,也伴随着我们众多学子渡过了大学生涯,并继续伴随着我今后的职业生涯。 当我荣幸地加入到***医院时,我的人生之舟开始扬帆了,护士长对我们手把手的指导,同事间的姐妹情深,都让我感觉到无比的温暧。记得刚踏进临床的第一天,面对一切护理操作技能都是

茫然的,是护士长,带教老师从最基础的治疗开始指导我们,怎样监测生命体征,如何穿刺,穿刺的部位,进针的角度等,到后来各种病人抢救流程的每一项。以至现在在处理任何一项护理操作,都是如鱼得水,那么的娴熟。 有一种关怀是无私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还有一种关爱是伟大的,当繁花盛开的春天,也许有人去赞美花的美丽、枝叶的挺拔,谁又会想到那一片片默默无闻的绿叶呢?如果把我们***医院比做生命之树,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最小的绿叶,怀着对护士工作的一种深深地敬意和热爱,在我们护士最神圣 的节日里,我要赞美,我要放歌,我要讲述。 我赞美护士有着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我们是自然地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 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我们心中的骄傲!黑夜的恐怖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心身,我们想着的还是患者的需

林巧稚中国当代的医学圣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819179501.html, 林巧稚中国当代的医学圣母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有一位大夫,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她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虽然她没有自己的儿女,但她是最伟大的母亲。 这位大夫就是被人们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原主任林巧稚。1901年10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21年夏天,20岁的林巧稚离开了家乡,乘船来到了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巧稚从在协和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人说,林巧稚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产妇怎样地焦躁痛苦,只要她走过去,拉着手说上几句话,她们就都会平静下来。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的郎景和回忆说,林大夫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成功奠基了妇产科领域中的几个亚专业或者亚学科,比如说产科、妇科,以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計划生育等等。从事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林巧稚,终身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年近八旬的她,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最后终于病倒了。在轮椅上、病床上,她开始写作《妇科肿瘤》。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然后慢慢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来源|新华社

向首位女院士林巧稚学习作文800

向首位女院士林巧稚学习作文800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1983年4月22日去世,在中国林巧稚就是一个传奇。她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医者,她只看病不看人,在她的眼中病人没有贵贱,只有性别差异。对于病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都付出100%的关爱和努力。在医学方面,哪怕只有1%的疏忽,她都零容忍。而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政治、名利),丝毫都不能干扰她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林巧稚凭一己之力,为中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了300-500%。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更是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奋斗者”。 林巧稚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但她更是一名医者,因为她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她有一颗金子般的仁爱之心。在网上曾有人提出“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网上高票赞同的竟是“林巧稚”,有人把她比喻为东方的“蒙娜丽莎”。1990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法定的尊严,发行了纪念林巧稚邮票,以表彰她为祖国医学事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功勋。纪念邮票色彩艳丽主题鲜明,图案上饱经沧桑的老人,身穿白色天使服,项上戴着听诊器,清澈的眼帘目视前方,嘴角喜露慈祥笑意。 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一直是西方引以自豪的骄傲,而东方的

“蒙娜丽莎”林巧稚,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了5万多名小生命来到人间。她凭着爱心和高超艺术获得了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母亲及儿童的心,她的心灵美远远超越了西方《蒙娜丽莎》艺术上的美。 林巧稚对医学的执着对病人的守护超乎寻常。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然而,林巧稚却谢绝了傅作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协和医院守着她的病人,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她心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新中国解放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对于一些人来说那是天大的荣耀,但她就是没有去:“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他们身旁。”好像妇产科离了她不行一样,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她曾自谦地说道:“我愿为上帝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有的人为了入党竟要搬门子弄窗户,而林巧稚呢?当党向她伸出橄榄枝时,她都要拒之门外。按现在的说法,林巧稚是一个很“轴”的医生。1950年以后,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周恩来询问林巧稚的看法,林巧稚竟委婉地回绝了周恩来:“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我是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说:“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与其说

描写林巧稚的英语作文

描写林巧稚的英语作文 Lin Qiaozhi is a remarkable figure in Chinese history. 林巧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She was a famous educator and feminist who dedicated her life to promoting women's rights and advancing education. 她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女权主义者,她一生致力于推动妇女权利和促进教育。Lin Qiaozhi's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were significant and her legacy continues to inspire generations of women in China. 林巧稚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她的遗产继续激励着中国的几代妇女。 Lin Qiaozhi was born in 1901 in Nanhai,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林巧稚于1901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南海。Growing up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she faced many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in pursuing her education and career.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长大,她在追求教育和事业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Lin Qiaozhi was determined to overcome them and make a difference in society.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林巧稚决心克服困难,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Lin Qiaozhi's passion for education led her to become a teacher and advocate for women's rights. 林巧稚对教育的热情使她成为一名教师和妇

中国现代科学家简介 2

中国现代科学家简介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 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 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4、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 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5、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06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 利时留学,后转赴法国,先后就读于格伦诺勃尔大学、巴黎大学、蒙柏里大学和马赛大学,于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学术论文《关于整涵数与无穷极的亚纯涵数》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创办了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致力整涵数、亚纯涵数、代数涵数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定义的无穷极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极”(也称熊氏定理)。 6、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 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

感动中国人物林巧稚事迹简介

感动中国人物林巧稚事迹简介 林巧稚人物事迹 林巧稚(1901.12-1983.4),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她是中国第一所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的首任院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林巧稚一生未婚,后来她说,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她决定不结婚。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字:“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上世纪50年代,林巧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用一生践行医者仁心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南洋归侨之家。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 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

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 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一份珍藏75年的病历 2021年4月,一份75年前的病历意外曝光。 时间要回到20XX年,有位73岁的老太太在求诊时,出示了几张自家长辈的病历复印件,这份病历是中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在1946年手书的。 病历共有5页,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两相对照,一丝不苟。且不论是中文部分还是英文部分,书写都端正工整,一目了然。整份病历看下来,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曾为袁隆平接生 90多年前的一天,位于北京市王府井的协和医院产房里,一位名叫华静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位男婴就叫“袁隆平”! 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还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大姑娘,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不过那时还难以预料,她将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岁月里开创很多个第一。 终身未嫁,却是“万婴之母”

林巧稚

林巧稚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成长与求学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4年,林巧稚加入基督教。 192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堂。 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 工作研究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关门。 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后来,林巧稚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6年,林巧稚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

1948年,林巧稚返回协和医院,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3年,林巧稚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刘少奇与林巧稚(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间) 1965年,林巧稚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 1972年,林巧稚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1974年,林巧稚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了瑞士、法国。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患脑血栓后返回。 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病逝[1]。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 毛泽东与林巧稚 ,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传读后感1000字

林巧稚传读后感1000字 林巧稚,一位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杰出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拼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榜样。读完关于林巧稚的传记,我深感震撼,对她的敬意油然而生。 林巧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就展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在那个时代,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林巧稚却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中学教育。随后,她考入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开始了她的医学之旅。在那个年代,女性在医学领域的地位并不高,但林巧稚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她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毅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艰辛。在抗日战争期间,她带领着一支医疗队伍,奔赴前线,为伤员们提供救治。她的医术高超,深受战友和患者的敬爱。在新中国成立后,她继续投身医学事业,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专家。 林巧稚的事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坚持梦想、勇攀高峰的重要性。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她多年来勤奋努力、不断追求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林巧稚的精神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此外,林巧稚的故事也让我对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的基础建设到现在的科技创新,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像林巧稚一样的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总之,读完林巧稚的传记,我深感敬佩。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让我们向林巧稚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林巧稚英文简介

林巧稚英文简介 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巧稚英文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林巧稚简介 Lin Qiaozhi (December 23, 1901 - April 22, 1983), medical scientist. She is in the fetal palace breathing, female pelvic disease, gynecological tumors, 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made a contribution to China'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 a major pioneer, one of the founders. She is the first Chinese maternity and obstetrics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the first female academ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ician), although the life did not get married, but personally delivered more than 50,000 babies, was known as "million baby mother" , "Life angel", "Chinese medicine", and Liang Yiwen is collectively known as "Nan Liang North Forest". 林巧稚人物生平 growing up December 23, 1901 (Guangxu twenty-seven years), Lin Qiaozhi was born in Sim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Gulangyu a teacher family. In 1908, Lin Qiaozhao Shang Meng school (women's primary school), then, studying at Gulangyu Huairen School (Gulangyu Women's High School). In 1913, he joined Gulangyu Higher Women's Normal School. In 1919 graduated from Xiamen Women's Normal College and stayed at school. In 1921,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now Union Medical College) completed, Lin Qiaozhi admitted to the school.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 林巧稚(1901—1983),福建厦门人,医学家,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名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林巧稚的童年,正是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她的家乡在东南沿海,常能看到外国人高人一等的样子,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了她强烈刺激。她的家乡,又是郑成功、戚继光抗击过倭寇的地方,这又常常使她感到自豪。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不甘屈辱的强烈自尊感与她的年龄悄悄地同时生长。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开始了学习生涯。在鼓浪屿女子高中毕业后,她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 1921年夏,林巧稚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女友余琼英一起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出色的答卷知识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林巧稚终于实现了到协和学医的愿望!

协和的学习淘汰制极严,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二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有一次,一个男生在谈话中对女生表示轻视,林巧稚毫不示弱地说:“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在8年的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成绩一路领先。当1929年6月毕业之时,入学的25人,只剩下16个了,而她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林巧稚毕业后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仅仅半年时间,她就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折服了众多同行和上司,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走完了按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到1935年,林巧稚已成为“协和”很有名气的主治医师了。 林巧稚事业上的成功,是以巨大的牲牺为代价的。那个时代,妇女总是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协和医院院规明确写着:“愿做实习女医师,住院女医师,请勿结婚”。林巧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要家要事业的人生之路。即使后来她的地位已不受婚姻限制时,她也再没有成家,她怕家庭、孩子拖累自己,从而影响把精力放在她的病人身上。她为这个信念实践坚持了一生。 1941年,林巧稚成为“协和”第一位女主任医师。在“协和”,就是

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作者:本刊综合 来源:《人人健康》2018年第03期

3月8日是第93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本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位为现代妇产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战士——林巧稚的世界。 林巧稚,20世纪中国著名的妇科医生、妇产学家,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她没有婚姻,没有孩子,守着一家医院,一待就是六十多年。 1983年4月22日清晨,在妇产科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林巧稚在昏睡中发出呓语,急促地叫喊:“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在林巧稚5岁那年,母亲就因为宫颈癌去世。她永远无法忘记那个夜晚的台风和海浪,母亲的离世在幼小的林巧稚心中种下了成为一名医生的种子。1919年,林巧稚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但是她并没有沿着做一名乡村教师的轨迹继续走下去。“如果不能继续读书,以后就是等着嫁人生子,平平淡淡地过生活”。林巧稚不想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她憧憬着成为一名医生,在乱世中去医治拯救千千万万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在老师卡琳的帮助下,林巧稚得到了父亲和大哥的支持,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就这样,她第一次走出鼓浪屿,坐上了驶向上海港的轮船。 好不容易考上协和医学院,经过8年的艰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实现了当初的理想,穿上了神圣的白大褂。可是这仅仅是林巧稚在医学道路上奋斗的开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被迫关门。为了谋生,林巧稚—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挂牌看病,一边到中和医院上班,还被聘为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的主任、教授。当时物价飞涨,在北大医学院读书的一些穷学生交不起学费和伙食费,不得不帮人打工甚至卖血来支付这笔费用。山河破碎的年月,生活本就无比拮据,但林巧稚联合医学院的其他教授,把在医学院的全部收入都捐献出来作为医学奖学金,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北大医学学生。1946年,她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到1948年重返协和的时候,林巧稚在北大只度过了短短的6年,但她为北大医学教育作出的贡献是岁月不可磨灭的。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观礼邀请函,但林巧稚选择留在医院。安静的产房里可以听到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呼声和口号声,林巧稚和病人一起度过了本应在天安门的时光。 晚年林巧稚不幸得了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和心脏病,在医院里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她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躺在了病床上。她望着天花板,清点着那些没有来得及做完的事情。林巧稚心中一直挂念着那本《妇科肿瘤学》的撰写,只要身体一好转,她都会在床上一页页地批阅初稿,仔细地标注自己的意见,为这个毕生的事业做着最后一点贡献。 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林巧稚自小就皈依了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与医生的职责完美结合,林巧稚一直告诉自己:“病人进了医院,就是把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从每件细微的事做起,关怀体贴她们。我们不仅要解除病人身体的痛苦,更要解除他们心灵上的痛苦。”从医

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简介

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林巧稚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林巧稚简介 林巧稚于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她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她的一生在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不仅如此她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虽然她一生未婚,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但是由她接生的婴儿有5万多,因为这个林巧稚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中国医学圣母”、“生命天使”。从人们给她的尊称就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位伟大的医者的尊敬与爱戴。 林巧稚8岁开始上学堂,之后就在鼓浪屿女子高中读书,1913年时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直到1919年她毕业于女子师范学院并且她选择留校任教。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建立落成,林巧稚考进了这所大学,正式开始学医,这也开启了她了不起的一生。1929年林巧稚就获得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之后林巧稚也是选择留院工作,她也成为了该院第一位毕业留下来的中国女医生。 林巧稚一生在医学的很多领域都有研究成果,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医生,不仅如此她也是一个慈善家。对于一些看不起病的妇女,林巧稚就帮她们免费治疗。1983年春天,这个把一切都奉献给医学的伟大的医者因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为人民为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不会被遗忘。 林巧稚的故事 林巧稚被比喻为堕入凡间的天使,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那就得从林巧稚的故事说起。林巧稚是我国妇产科医学的开拓者与奠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在女性权利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女性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露头角,以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成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女神节到了,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历史上对近现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女性。 01、秋瑾: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秋瑾(1875-1907),祖籍浙江山阴,生于福建云霄。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辛亥三杰"之一。 02、何香凝: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次庆祝妇女节活动的发起者。 03、唐群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唐群英(1871-1937),生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女权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 04、宋庆龄:新中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宋庆龄(1893-1981),上海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05、宋美龄: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宋美龄(1898-2003),上海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她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她是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06、吴贻芳: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07、邓颖超: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邓颖超(1904-1992),祖籍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08、史良:新中国司法工作的开拓者 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中国著名女院士

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中国著名女院士 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中国著名女院士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中国著名女院士林巧稚 医学家,福建厦门人,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对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及发展规律、女性盆器结核的发生及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有着精湛的医术。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3年去世。 谢希德 物理学家,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泉州。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博士后研究。先后获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2个学校的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及日本东洋大学名誉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0年3月4日去

世。 何泽慧 (1914〜),核物理学家,原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 (K.W. I) 核物理研究所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建国初期,与合作者自力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高空气球、开展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蒋丽金 (1919〜),化学家,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50年代在美国曾 从事可的松衍生物的合成及维生素D的部分合成工作。1955年回国 后,从事中国大漆漆酚的研究工作,硼氮六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高感胶片助剂的剖析等工作。1978年以后,开展了光化学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一是:中草药竹红菌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光疗机制;二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