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经验”——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112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

2018年3月以来,北京市委以“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把“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列为全市“1号改革课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让最了解群众诉求的街乡基层一线,发出解决问题的集合令,各部门共同响应、服务群众。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北京在推进“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改革过程中,创造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这一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在精细处见功夫”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举措。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共发现、上报、解决了近30万件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问题,特别是发动和带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实践。

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创造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经验,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者撰写文章,深入剖析街巷长和小巷管家制度的内涵,总结北京经验,供实践者参考。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 本刊编辑部

本·期·策·划Special Subject 聚焦“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

——北京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16个厅局级的区委书记怎么看城市治理①(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北京16个厅局级的区委书记怎么看城市治理①(东城西城朝 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必国士之智报之!【鼎力推荐】(点标题自动跳转)重磅必读|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70321)独家重磅|习总书记对'两学一做'的最新指示,以及在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节选(20170416)19大重磅必读| 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全文(信息量超大)(170501)迎接十九大| 中办主任栗战书内部讲话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附全文)独家重磅| 8800万党员参考!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是这样学习党章的!(收藏转发) (170507)新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 学习小组今晚为什么推送中办主任的这个讲话?(170430)【本条的主题】内参团队主创成员是人民出版社的、同时负责编辑《新华文摘》杂志“管理”和“学术动态”两个栏目的李朱副编审,2004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每个工作日阅读的报刊杂志都在100种以上。非党员李朱@厅局级内参今天分享:5月12日《北京日报》报道:日前,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于5月17日召开。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讨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审

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决议》。明天就要开会了,一起来读:北京《前线》杂志刊发的北京16个厅局级的区委书记怎么看城市治理①(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6位时任区委书记分别是:张家明:中共东城区委书记卢映川:中共西城区委书记吴桂英:中共朝阳区委书记崔述强:中共海淀区委书记杨艺文:中共丰台区委书记牛青山:中共石景山区委书记文章来源:《前线》杂志文章欣赏 张家明:明确“一条主线、四个重点”战略任务“十三五”时期,是东城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的关键阶段。我们确定了“一条主线、四个重点”的战略任务,即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条主线,重点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改善、文化强区等四个重点工作。这是落实好“十三五”规划、提升东城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钥匙”。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核心区战略定位的关键,也是我区“十三五”期间工作任务的主线。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相结合,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力推进百荣世贸、红桥市场、永外城等商品交易市场退出或转型,加强故宫周边、南锣鼓巷、簋街等重点区域的“七小”业态管控和环境综合整治,争取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依法治理“开墙打洞”、群租房和地下空间、违法建设、直管公房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本市自1997年以来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 权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改进行政执法状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的领导下,城管监察队伍严格执法,认真履行职责,为加强首都城市管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以下简称《决定》),要求进一步推进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落实《决定》及全市第四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本市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是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和《决定》,依法对现行 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 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 革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适当分开,管理职能和处罚职能适当分离的原 则,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二)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在行政机关编制总数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重新组合行政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行政执法效果, (三)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权力的集中与责任的落实同步进行,凡集中行使 的行政处罚权,原划出部门一律不再行使,并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保证工作的有序衔接。 (四)坚持新体制、新机制、新队伍、新面貌的组建方针,以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守纪律、能战斗的新型行政执法队伍为目标,切实加强队伍管理和制度建设。 (五)坚持统一领导,顾全大局,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把推进相对集中 行政处罚权工作与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 一部署,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决定》的要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 二、扩大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经过前一阶段改革,目前本市已经划转到区县城管监察组织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有: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方面的全部处罚权,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对无证违法建设的处罚权,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方面对违法占路的处罚权和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对无照商贩的处罚权等五个方面。按照国务院要求,根据当前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市政府决定扩大集中行使 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有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 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等8个方面,涉及市政管委、园林、环保、建委、水利、国土房管等6个部门执行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主要包括: (一)市和区、县市政管委执行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其中包括:市政管理(含城市道路、桥梁、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市政设施管理等);公用事业管理(含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城市热力管理等);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等四个方面。 (二)市和区、县建委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与治理城市市容环境密切相关的部 分行政处罚权。 (三)市和区、县国土房管局在城市房屋拆迁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全部行政处 罚权。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_罗小龙

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 发展及其思考 罗小龙 张京祥 江晓峰 提要 苏南模式曾经为苏南地区的繁荣乃至全国农村的发展积累了典型经验,作出了贡献。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模式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和自身缺陷的作用下面临种种困境,开始了跨世纪的嬗变。本文对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关键词:苏南模式 变迁 小城镇 思考 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农民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创举,是苏南农民集体智慧结晶,并曾一度成为最具特色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样板。它在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巨大推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小城镇的不断涌现。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之中,苏南模式开始陷入困境,甚至穷途末路。与之相伴而生的小城镇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变迁的剖析透视了苏南小城镇发展,希望在这次历史性的变迁中为小城镇探寻新的出路,使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铸苏南辉煌。 1 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面临的问题 1.1 苏南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苏南模式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也有增无减。困境的原因有以下主要方面: 1.1.1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对苏南模式的巨大冲击 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首先,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进入了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乡镇企业在短缺经济时代的优势因此而丧失殆尽,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其次,乡镇企业中技术平平,产品水平一般的乡镇企业不能面对消费者消费方式,观念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第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国家对乡镇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废止,对苏南模式更是雪上加霜。 1.1.2 经济多元化使苏南模式步履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的逐步搞活,个体私营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地域劳动分工的作用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他们与乡镇企业一起在苏南地区开始群雄逐鹿,瓜分市场份额。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日益增大,但乡镇企业“论实力不如国有企业,论效率不如外资企业,论活力不如个体私营企业”,因此,乡镇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个体私营三者的夹缝中步履艰难。 1.1.3 苏南模式自身制度上的缺陷是其陷入困境的内因 苏南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形成的过渡型经济模式,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1993年,中国开始在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上昂首阔步,苏南模式的弊端弱点就逐步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大,成为乡镇政府创办的“小国企”。同时,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模糊,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不够多样化,机制运行举步艰难,不能够真正作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从而逐步陷入困境。 苏南模式正是在以上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前景黯淡。1995年以后,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苏州市90%以上的乡镇企业完成了企业改制,使产权人格化、经营者获得了大部分企业的所有权、乡镇政府退出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使苏南模式得到改善和发展。 1.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小城镇经过80年代、90年代初的普遍繁荣之后,在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下,苏南模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小城镇在苏南模式的变迁中存在着多种问题。 1.2.1 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达不到规模效应 苏南模式带来了城镇的普遍发展,但存在着城镇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等普遍问题。苏州市建制镇密度大,全市平均每37.4km2就有一个建制镇,但城镇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全市154个建制镇中还有28个建制镇的镇域人口不足两万,镇区人口不足2000人,建成区面积过小,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充分作用,而且也为以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据1996年苏州市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办在农村集镇的乡镇企业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41.3%,集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就业人数的12.7%,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不足,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街道冷落。随着苏南模式的终结和社会经济变动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出现了一线希望。 1.2.2 苏南模式变迁中城镇人口回流和地区人口负增长使小城镇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逐渐消失,农民的户籍观念也在淡化,许多小城镇出现了人口回流农村的现象。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小城镇就业空间狭

北京市城市发展史的新华章

北京市城市发展史的新华章 特邀嘉宾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 张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金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陈剑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研究员 主持人:黄月平 ●百年梦圆:奥运成功举办提升了北京城市国际品质 主持人: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奥运举办城市都以奥运筹办为新起点,力争在奥运会的申办筹办过程中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在更深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融入国际社会。能否从总体上概括一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北京跻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关系? 朱铁臻:百年奥运之梦,圆满地成功实现了。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的著名古都、文化历史名城北京,展现出灿烂的历史光辉与现代文化,她向世界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创新活力,获得世人广泛的称赞。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无论在硬实力或软实力上都受到世人的热烈赞许,大大提升了城市国际品质。除了增强首都的经济实力,提高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热、通信、交通、环保等硬件)的现代化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软实力”。城市的文明程度,包括市民与官员的文化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对外交往的礼仪态度与能力;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城市形象、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等。这是国际化城市不可或缺的软环境和软实力,也是国际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成为推进北京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城市物质、人文环境的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北京的国际影响必将更加提高。 ●“龙形水系”:古老中轴线再添新华章 主持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使北京古都的文脉即中轴线大大向北延伸,如何看待这一城市规划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金汕:奥运会主会场给北京城留下新的卓越遗产。作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会场的“鸟巢”聚焦起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充满魔幻色彩的水蓝色建筑“水立方”在西边与其毗邻,国家体育馆则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与“鸟巢”和“水立方”比邻而居。 然而这里展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个局部。国家体育场的设计还有更深的文化意蕴,国家体育场是与奥林匹克公园的总平面图尤其是北京市城市布局相互配合的。弯曲蜿蜒的地形与穿越北京城南北的中轴线形成强烈对比,而彼此又紧密相连、互相融合。 为举办奥运会建设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首先要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谈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保护,为此投入毕生精力为北京城市规划做出杰出贡献的侯仁之教授指出,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紫禁城,它是封建社会宫殿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组建筑群,是历史上封建皇权统治的中心,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古迹上都举世闻名;二是天安门,新中国把一个旧时代的宫廷广场,改造成一个人民的广场,给北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景象,这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个里程碑就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的建设,这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延伸,代表着北京开始走向世界。这三个里程碑归结起来,都在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都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关。 研究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明代和清代,都对元代的中轴线有继承和创新。当代人更应该在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前提下发展。申奥成功后设计的奥林匹克公园是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中轴线延伸后的又一次扩展。此次延长的中轴线,从北五环至南五环,全长25公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一、资源优势比较 1. 地理区位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 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 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地理条件优越。香港总面积达 1 100 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一海之隔的九龙半岛和新界, 包括235个离岛, 组成, 其中郊区多集中在新界。香港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 从地理区位优势来看, 位于长江口南案, 长三角的东段, 面向太平洋的上海与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珠三角的南端,面向南中国海的香港不分伯仲, 自身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 土地资源与水资源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 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高度为 4 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2002年,上海全市面积6340.5 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 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 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 平方公里。2002年香港岛的面积是80.40 平方公里。2002 年九龙的面积 是46.89 平方公里。2002年新界及离岛的面积是973.74 平方公里。2002年香港总面积是 1 101.03 平方公里。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香港水资源欠缺, 需内地供给补助。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经济 对新苏南模式下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 文/黄玺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融合,苏南经济快速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和少数行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面对新的问题,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20 多年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又好又快,那么新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增效。本文就新苏南经济模式下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苏南经济模式;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黄玺,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硕士,研究方向:中小企业发展。 以开放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志, 新苏南模式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演变而来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模式,其演变发展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苏南模式形成的动因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就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凭借乡镇政府来主导乡镇企业发展,利用集体资本兴办企业,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方式,构成了苏南模式特定的内涵,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苏南5市(含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抢抓历史发展机遇,顺应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市制宜,从人的观念上、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互动并进的道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苏南各市合理空间布局,将苏南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去发展,形成新苏南模式特有的多元结构,如以国资、民资、外资经济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园区经济为载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市场管经济、政府管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结构等,充分展现了新苏南模式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创新。 二、新苏南模式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苏南经济从纺织、电子、化工等行业起步,新苏南经济则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而新苏南模式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新苏南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三位一体”,仅以2012 年为例,苏南5 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81.66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1.8%。二是规模企业不断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时期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即将发展到5万家,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些规模企业铸就了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配套齐全、关联性强、产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仅以2012年为例,江苏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383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位,仅苏南5市就有24600家,占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6.7%。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苏南5 市在产业集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人才集聚、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 冯鹰 “苏南模式”这一名称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当时的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有了“苏南模式”的提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苏南模式”经历了由诞生、异军突起,到自我改制、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 一、苏南模式的诞生 苏南模式诞生于苏南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交通方便,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观要求;矿产资源少,除农副产品加工外,工业性加工必然依靠横向经济联系,“供销两头在外”;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上述苏南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的开拓性,所以早在60年代苏南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萌芽。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思想指导下,农村搞家庭副业也要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苏南社队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苏南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人文条件所蕴藏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迟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针对“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现实,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 ①《“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黄福宁,《江苏统计》,2005年第1期。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典型经验:构建新时代首都城市治理的生态体系

典型经验:构建新时代首都城市治理的生态体系 北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国首都,肩负着现代化城市治理的特殊历史使命。构建和完善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通过科学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精治、共治、法治为基本特征的城市治理转型,是保障首都科学高质量运行、逐步形成良好城市治理生态、推进北京成为未来国际化强国首都的基础。 构建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的背景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写入国家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城市管理”理念及运行模式存在的显著理论和实践弊端,倒逼“城市治理”在国内外不断兴起和发展。 国家政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

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国际发展的外在需求。通过对北京、首尔、东京、巴黎、伦敦等复合功能型首都进行比较发现,到2035年左右,各国均计划未来要保持本国首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做出具体部署。但北京在城市平等公正、居民获得感和愉悦幸福程度等人文关怀、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目标,还远没有达到这种认识高度。按照当前预期,205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北京综合实力或将超过上述首都城市成为顶级的全球中心城市。因此,北京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设计落实,必须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必须超前、超国际视野,大胆运用前沿科技手段,才能稳步形成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城市治理生态体系。 首都建设的倒逼机制。过去10年,北京市GDP每增长100亿,带来2.8万人增量和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长。如果发展方式不变,按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要保证6%的增长率,还需增加272万人口、10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但这是不现实的。现行的以政府包揽型、劳动密集型、行政网格化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首都超大型城市善治的需要,甚至不堪重负。当前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单一即政府及公务人员主导、管理手段单一即基本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客体宽泛即事事皆管却难尽其善等弊端。 建立健全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制度框架 完善“三维”制度设计。第一维,“5+3”战略单元。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系统性战略组合。“五位一体”中文化、生态文明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有效融合,能更好地服务于高

BF——2010——0502-北京市城市管理会.doc

BF——2010——0502 合同编号:北京市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合同 供应单位: 用气单位: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 使用说明 1.本合同文本为示范文本,供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单位和用气单位使用。 2.供应单位:是指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活动并取得北京市燃气经营许可的液化石油气供气企业供。应单位名单可登录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82950658.html,)查询。 3.用气单位:是指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瓶装液化石油气的餐饮经营单位、建筑工地、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教育和医疗机构等单位用户。 4.如用气单位租用供应单位液化石油气钢瓶的,请使用《北京市液化石油气钢瓶租赁合同》示范文本。 5.合格液化石油气钢瓶:合格液化石油气钢瓶可通过检查液化石油气钢瓶三项标识进行初步辨识(相关内容以质监部门有关规定为准。)包括:

(1)出厂钢印标记:钢瓶出厂时应在钢瓶上标明生产日期钢印。 (2)钢瓶检验标记:钢瓶投入使用后,须按照15kg“以下(含15kg)钢瓶每4 年检验一次,50kg 钢瓶每 3 年检验一次”的规定,在质监部门指定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机构定期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在角阀处安装钢瓶检验环。 (3)注册登记钢印代码:液化石油气钢瓶使用前应在质监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将每支钢瓶唯一的12 位注册登记代码在质监部门备案,并在钢瓶上打印钢印12。位注册登记钢印代码的前3 位为在质监部门备案的充装单位编号,中间2 位为所 充装气体代码(液化石油气为38),最后7 位为钢瓶流水顺序号(由各钢瓶充装单 位根据钢瓶数量排定)。 6.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机构:是指已取得相应资质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检验机构,可登录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82950658.html,)查询检验机构名单。 7.购气凭证:是指用气单位在供应单位购买液化石油气的凭证,凭证上需注明供应单位名称、购气时间、购气量、钢瓶注册登记代码等信息,并加盖供应单位公章(红章)。 8.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9.经双方协商,可以对本合同文本的条款内容(包括选择内容、填写空格部位的内容)进行选择、修改、增补或删减。对本合同文本中带“□”的选项,凡甲乙双

旅游文化的整合_创新及其启示_以无锡市为例

旅游文化的整合、创新及其启示———以无锡市为例 郭 胜 内容提要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合,两者是交融的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关键词 旅游文化 整合创新 启示 郭 胜,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214153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与周边区域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既保留了原来优秀的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散布在城乡各地,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无锡城市起源、发展与变迁的全过程。无锡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时间久远,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成果,不仅是见证城市演变历史的“年轮”,而且是蕴含了城市个性与特色的丰富“基因”。 一、旅游文化的整合 整合是文化的重要机制,旅游文化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外部优秀的文化成果,淘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完成文化的整合,促进文化的创新。[1] 旅游文化的整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继承本地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2]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且能感受到整个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造成一种心灵的激荡,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文化的整合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整合是为了创新,重新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促进文化整

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 作的实施意见 篇一:京政发〔20XX〕3号-《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1] 北京市人民政府文件 京政发?20XX?3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职责分工,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 为完善城市功能,切实改善民生,市政府决定“十二五”时期对全市老旧小区开展综合整治。为做好此项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着眼于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住品质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业主自治,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市

级统筹、属地负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二、整治范围 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全、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老旧小区(含单栋住宅楼),为此次综合整治范围。 1990年以后建成、存在上述问题的老旧小区,由各区县政府另行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 三、整治内容 (一)房屋建筑本体。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须进行节能改造、热计量改造和平改坡;对水、电、气、热、通信、防水等老化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对楼体进行清洗粉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设电梯、空调规整、楼体外面线缆规整、屋顶绿化、太阳能应用、普通地下室治理等内容的改造。对1980年(含)以前建成的老旧房屋进行抗震鉴定,对不达标的老旧房屋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改造。 (二)小区公共部分。进行水、电、气、热、通信等线路、管网和设备改造;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消防设施改造;进行绿化、景观、道路、照明设施改造;更新补建信报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雨水收集系统应用、补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完善安防系统、补建警卫室、修建围墙等内容的改造。 四、工作目标

北京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基本情况

“五位一体”智慧城管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社会创新2.0的发展正在成为当 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推动了城市发展形态以及政府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也即智慧城市和政府2.0的发展。智慧城市强调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政府2.0则强调从管理视角向服务视角转变,强调以市民为中心、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智慧城管正是在智慧城市、政府2.0两个变革浪潮推动下的产物。智慧城管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而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正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管的必然要求。 北京城管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时代机遇,依托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通过城管业务模式创新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建设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首都智慧城管。基于物联网平台的“五位一体”智慧城管由三大技术支撑平台和三大智慧城管业务新模式组成。三大平台分别为城市环境秩序和资源感知平台、云到端的基础支撑平台和智能融合的综合应用平台。三大智慧城管新模式分别为“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工作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 一、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情况

2012年9月,北京城管建成了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在党的十八大前投入运行,是北京市第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城管物联网平台包括城市环境秩序和资源感知平台、云到端基础支撑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三大平台架构。 (一)环境秩序和执法资源感知平台 1.建设目标 感知是实现城市精细管理的基础。在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整合各类信息化执法装备,实现全市环境秩序状态及执法资源的动态全面感知,实现环境秩序违法事件和城管执法队员、执法车的地理信息感知。 2.建设情况 整合了卫星定位(800余套执法车GPS终端、5000余部数字集群手台)、视频监控(21000余路公安视频、1000余路住建视频、400路3G探头、400路车载监控)、噪音监测、执法城管通(6000余部)、市民城管通等多元传感设备,实现对城管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定位,全面增强城市管理环境秩序感知能力。视频监控方面,共享了21000余路公安视频探头,实现了对政治核心区、主要商业街区、大型活动场所周边等重点地区的全天候监控;共享了市住建委1000余个施工工地视频探头,对在建的5000平米以上工地实时监控,强化了道路遗撒等突出问题的源头治理。另外,自建了400个3G视频探头、400余套3G车载取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 启示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007-12-15 23:30: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2)学习借鉴“长三角”经验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所破解,对赣州实

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