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04年,国土资源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用地结构的调整。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勘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成果。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清理和偿还拖欠、截留、挪用的征地补偿费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4.10%。

全国耕地净减少80.03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灾毁耕地6.33万公顷,生态退耕73.2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56万公顷。另外,通过土

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万公顷。

生态退耕的面积中,包括退耕还林69.54万公顷,还草3.72万公顷,还湖0.03万公顷。生态退耕仍是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因素。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6.78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2.5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5.65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2.55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07万公顷。

新建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75个,建设规模61.51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51.45万公顷,占83%;土地复垦4.05万公顷,占7%;土地开发6.01万公顷,占10%。新增耕地14.9万公顷。

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土地管理配套文件。主要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意见》、《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行征地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严把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关;积极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检查和清欠耕地补偿费工作;征地管理实行必须执行规划计划、必须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必须补偿安置费足额到位才能动工用地、必须公开征地程序和费用标准及使用情况的“四个必须”;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要求,各地普遍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优先保证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期间,配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重点急需项目2256个,涉及农用地面积12万公顷;国务院共批准重点急需用地项目217个,批准建设用地43795公顷(其中耕地27521公顷);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批准用地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47%。

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7.87万公顷,出让价款5894.14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21万公顷和3253.68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29.2%和55.2%。

二、矿产资源

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24处,黑色金属矿产5处,有色金属矿产47处,贵金属矿产1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1处,化工原料矿产8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04处,其他水气矿产2处。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煤炭产量19.56亿吨,原油产量1.75亿吨,天然气产量407.7亿立方米,铁矿石产量3.10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430万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西气东输主力气源、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克拉2气田建成投产。新疆阿舍勒铜矿、青海德尔尼铜矿等一批大型金属矿山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

全国初级矿产品及相关能源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400亿美元。主要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原油进口12272万吨,比去年增长34.7%;铁矿石进口20799万吨,比去年增长40.4%;锰矿石进口465万吨,比去年增长62.6%;铬铁矿进口217万吨,比去年增长21.9%;铜矿石进口288万吨,比去年增长7.9%;钾肥进口743万吨,比去年增长13.1%。

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及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批准颁发勘查许可证12793件,其中石油天然气323件;颁发采矿许可证42589件,其中石油天然气采矿权38件。全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41件,新发涉外采矿许可证71件。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推进,矿业权管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首次突破30亿元。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探矿权614件,出让价款7.02亿元。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出让采矿权13390件,出让价款42.99亿元。

首批设置19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钨矿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矿产资源执法监察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查处案件15514件,结案14694件,吊销勘查许可证6个,吊销采矿许可证441个,罚没款2.22亿元。

三、海洋资源

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2841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26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达到3.90%。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30:24: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沿海地区有近10%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达2107.6万人,涉及国民经济16个门类,165个行业小类。

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4116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1%;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0.0%。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2417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8.8%;滨海旅游业、

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6.7%。

海洋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新颁布了《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委托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海域使用论证资质分级标准》等。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5145本,确权海域面积16.9万公顷。

开展“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进行各类执法检查25992次,发现违法行为2627起,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399件。首次在近岸海域设立了15个生态监控区。开展海域分类定级试点工作,完善有偿使用制度。

海洋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因风暴潮、赤潮和海浪等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上年减少约33%。

四、宏观调控与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落实国务院关于继续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暂停新批县改市(区)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要求,严把土地闸门;停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项目以及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土地供应;积极为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做好用地审查报批工作;全国基本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季报制度。

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核减各类开发区4813个,占总数的70%;压缩规划面积249万公顷,占全部开发区规划面积的65%;退还农民耕种面积26.17万公顷。五部委联合审核通过向社会公布并恢复供地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通过规划审核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43个。会同有关部委清查81962个新上项目用地,涉及土地面积79.26万公顷;清查出违法占用土地项目7184个,涉及土地面积3.65万公顷;对停建、暂停并限期整改及取消立项的7077个项

目,分别采取了停止办理用地手续、停止后续供地、停止发放土地证、收回土地等处置措施。清理出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23.29亿元,中央金库已追缴入库37亿元。清理偿还1999年以来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用175.46亿元。

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5078件,审结案件83806件,罚没款19.1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6352.56公顷。有977人受党纪政纪处分,6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国土资源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1.32万平方千米,修测面积23.52万平方千米;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6.1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6.20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化探调查0.94万平方千米;1:5万航空遥感调查2.04万平方千米;海洋地质调查多道地震测量0.18万千米,重力测量1.60万千米,多波束测量1.10万千米,高精度航磁测量62.40万千米。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28.91万平方千米,圈出了一批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区,查明了部分地区土壤营养元素丰度。3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示范工作启动。

完成1:1万土地资源监测53.69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调查53.70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评价39.52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市场调查3.86万平方千米。

据全国51个重点城市定期定点监测,我国城市地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综合地价增长6.08%,其中,商业地价增长6.67%;居住地价增长8.94%;工业地价增长1.92%。各重点区域城市地价增长情况分别为:长江三角洲6.90%、珠江三角洲1.84%、京津两市5.76%。经济较发达城市地价增长相对平稳;部分中西部城市地价增幅较大,成都、贵阳、西安、呼和浩特分别为13.51%、13.73%、14.76%和13.17%。

海洋油气资源和新能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调

查评价提出了羌塘盆地是我国海相地层找油最具前景的战略新区。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直接证据—“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430平方千米。

铜矿资源调查评价取得系列重大成果。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新发现了朱诺、吉如等铜矿床。新疆东天山成矿带哈密卡拉塔格地区发现新的铜矿化带,钻探验证见到厚度达203米的铜金矿体。云南普朗斑岩铜矿钻探验证继续见到富厚的斑岩铜矿体。攀西会理—会东地区油房沟发现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火山—沉积改造型铜矿。

铅锌多金属和钨锡等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在青海新发现东莫扎抓等一批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前景的铅锌银矿床。首次在武当—神农架地区发现大规模层控型铅锌矿。新疆阿尔金地区发现了具有大型—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带。湖南姑婆山地区新发现构造蚀变岩—矽卡岩复合型钨锡矿,九嶷山地区发现云英岩型钨锡矿。江西赣南地区新发现具有大型规模前景的钨矿矿产地3处。

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成效明显。四川红层地区找水项目完成36个县(市、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施工示范井5万余眼,为20余万人提供了饮用水源;在严重缺水的甘肃肃南县和西藏拉孜县成功施工示范井,为当地居民解决了用水难题。继续推进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调查与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工作。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进行地下河开发示范,解决4万人饮用水困难。

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全面完成,初步查明了全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危害程度。

开展了地裂缝与地面沉降严重区的调查评价。初步建成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圈定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5050处。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全国共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976起,

造成人员伤亡1312人,其中死亡697人,失踪172人。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58亿元,云南、重庆、四川三省(直辖市)损失占全国总数的78%。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法制轨道。编制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效明显。全年汛期,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84起,其中较大规模的213起,安全转移47614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共出动应急救援小组1100多个,参与了近800起地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初步验收,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并初显成效。坝前135米水位蓄水后,成功预警滑坡37处,近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对129处重大崩塌滑坡体实施了专业监测。初步建成库区地质灾害GPS三级监测网。建立1216个崩塌滑坡群测群防监测点。组建群测群防队伍。

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我国8个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年新批准41个国家地质公园。

全国194个城市地下水监测结果,与上年相比,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占27%,下降的占31%,基本稳定的占42%。全国18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的占27.8%,减轻的占20.9%,基本稳定的占51.3%。

安排矿山环境治理项目115个,安排资金4.06亿元。12个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18个矿山环境治理示范项目集中检查。积极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展顺利。

七、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完成阶段性任务,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成功钻达5000米,得到了丰富的岩心样品、深部微生物样品、测井数据、深部探测数据和分析实验数据。国家973计划《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项目初步建立了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新理论。国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深水油气勘探技术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极具潜力的油气资源后备基地;土地资源调查3S现代技术集成系统、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数字化区调技术等成果顺利实现或进入了转化阶段,直接服务于地质调查、土地管理和防灾减灾。

通过钟乳石断面研究,测定出古气候变化规律,开辟了古气候研究新途径。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东方华夏龙。

全年建立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25个单位被批准为部级质检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69项。发布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

“金土工程”立项申报取得阶段性进展。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主体开发和部署已经完成。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运行系统框架及管理模式。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国土资源网络系统主干网线路铺设已经基本完成。

八、国土资源规划和区域开发

完成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不断深入。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有序推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的11个专题研究基本完成。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基本完成。矿产资源规划体系不断

完善。全国、省级和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基本完成。共有343个地级市、1248个县(区)编制了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国务院审批并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工作规划编制有序推进。组织编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试点稳步推进。天津、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基本完成。新疆、辽宁、广东国土规划试点逐步展开。

推进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减免西部地区油气(含煤层气)等矿产的矿业权使用费2.3亿元。授权西部省份出让国家出资探明的矿产地采矿权,使西部省份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及时办理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用地手续,保证了项目及时用地和顺利建设。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13项,投资14.55亿元,建设规模达10.14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6万公顷;安排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1.6亿元。安排地质调查项目725项,经费6.54亿元,其中,国土资源调查项目527项,经费3.88亿元,安排中央留成的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198项,经费2.66亿元。新批准设立陆上油气探矿权共20项,面积6.0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7%和77%。新批准设立的油气采矿权7项,面积0.13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8%和97%。

九、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系统完成测绘服务总值约20亿元。向社会提供数字地形图16.6万幅,各类模拟地形图57万张。向社会提供大地成果7.1万点、航摄像片101万片。编制出版行政区划、教学、旅游等地图、图书2118种,总印数1.28亿册(幅)。国家1:5万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库和土地覆盖数据库建成,1:5万线划图的矢量数据采集工作全部完成。完成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近110万平方千米。

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了《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集》和《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标准画法图》。对各类媒体及中小学教辅材料上使用的中国地图图形进行了检查,对进出口地图产品进行了抽查,收缴违法地图制品近10万件。全年新增甲级测绘资质单位22家,新增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934家。

“数字地表多维动态构模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技术研究及应用”、“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技术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了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除国土面积外,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全国国有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宗数占出让总宗数比例情况

石油生产与消费状况

2004年国土资源调查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

煤炭生产与消费状况

2004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构成

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安全转移人员情况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我国农田基本污染源分析及土壤污染治理

我国农田基本污染源分析及土壤污染治理 7.04亿。同时我国又是耕地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可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33亩。因此,我国必须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然而,由于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化肥等原因,耕地受到严重污染而不能发挥正常的生产能力,加剧了耕地不足的矛盾;同时,农田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加深也使环境质量下降。 我国农田污染的现状 2000年,研究人员对4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壤进行有害金属抽样监测,其中54万亩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同时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6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2.2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56%,约有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质量退化,耕层变浅,保水肥能力下降。据统计,全国有225万亩土地遭受水蚀,有15万亩耕地遭受盐渍化,风蚀与荒漠化面积达5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压土地达0.83万亩 农田污染原因的分析 一、农药化肥污染“九五”期间,我国农业使用农药量每年基本稳定在23万吨左右,其中杀虫杀螨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占很小的比重。目前中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且质量不高,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

种占70%。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效复合肥逐年取代了传统有机肥,大面积耕地施用化肥,日益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化肥与有机肥使用量及变化见表1 有增无减地施用农药,在农田中形成堆积效应,抑制了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根瘤菌和根际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抑制了氨化作用、硝化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磷酸钙、硫酸钙、氯化胺等都属生理酸性肥料,土壤酸化后会释放有毒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过量使用化肥,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使土壤胶体分散,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而且频繁使用氮肥将影响土壤中NO-3-N的含量水平。 二、农田水污染我国是农业用水大国,也是世界上利用污水灌溉农田面积的主要国家之一。用污水灌溉农田一方面节约了水资源,利用了污水中的肥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害。当污水流入农田后,少量有效肥分被植物吸收,而大部分污水夹带物在土壤中积累,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农作物就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圈也被破坏。我国利用城市混合污水灌溉面积达2000万亩顷,全国37个污水水源中普遍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有害物质含量高,而且多半是积累性的重金属污染超标。据统计,有明显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48万亩,明显污染地点有22个,所产粮食中污染物含量超标的农田达2652万亩。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全球铜资源储量分布及产量

全球铜资源储量分布及产量(2015年度报告) 按:虽然中国铜储量不咋样,而且烂矿多,但是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是全球第二大矿铜生产商,主要依托一大帮子国企、民营的小矿经营。预计明年等Cerro Verde 和Las Bambas投产之后,秘鲁将从第三跃升到第二。伟大的Las Bambas达产之后,年生产能力大概45万吨(金属量),应该在全球第五大铜矿的位置上,也是头一次有中国人控制的铜矿山排在世界前列。 铜资源储量分布及产量 铜的资源分布 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自然界中的铜多以化合物即铜矿物存在。201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全球铜矿床进行评估,发现已探明铜资源中含铜量约为21亿吨,待勘探的资源预计含铜35亿吨。 根据美国资源调查局2015年数据显示,全球铜储量共约为7亿吨。其中包括:智利2.09亿吨,澳大利亚0.93亿吨,秘鲁0.68亿吨,美国0.35亿吨,墨西哥0.38亿吨,中国0.3亿吨,俄罗斯0.3亿吨,印度尼西亚0.25亿吨,波兰0.26亿吨,赞比亚0.2亿吨,刚果(金沙萨)0.2亿吨,加拿大0.11亿吨,哈萨克斯坦0.06亿吨,其他国家0.9亿吨。

世界铜资源按区域和国家分布分别如下: 区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拉丁美洲和中非三地。 国家分布:世界铜资源主要集中在智利、美国、赞比亚、俄罗斯和秘鲁等国。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铜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铜金属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9.86%。同时,智利是全球最大铜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铜资源分布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为9553.8金属万吨。 中国铜生产地集中在:华东地区,该地区铜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84%,其中安徽、江西两省产量约占30%,云南、内蒙古也是我国铜矿主要产区。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附件2: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使人员聘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要求,结合中心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指单位与受聘人员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义务的一项用人制度,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 第三条自2005年12月1日起,中心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度。根据聘用合同期的长短对受聘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相应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岗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度,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 第四条聘用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维护中心和受聘人员双方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五条中心设立非常设性的聘用工作组(简称“聘用

组”),负责招聘、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工作的实施,提出聘用意见,报中心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 聘用组由人事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用人处室主要负责人、工会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聘用组的日常工作由人事主管部门负责。 第六条受聘人员由中心统一管理。特殊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委托有关机构管理。中心对受聘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聘期长短分三类管理: 第一类:聘期为二年及以上的,参照现有职工进行管理; 第二类:聘期为一年的,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第三类:聘期为六个月以内的,实行协议管理制度。 第七条受聘人员享受与中心现有职工同等的政治待遇,如参加中心组织的会议、活动和职称评审,阅读有关文件等。党员、团员、工会会员自觉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受聘人员自行解决户口、住房、住宿、交通等,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第九条受聘人员必须如实填报个人信息。一旦发现有欺诈、瞒报行为,中心可单方面随时解聘。 第二章招聘 第十条第一、二类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摘录)-五、地质环境

分别为12.08万h m 2、3.46万h m 2、7.29万h m 2和28.97万h m 2,同比分别下降3.2%、6.9%、11.7%和增长0.2%。四类用地分别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23.3%、14.1%、6.7%和55.9%。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供地面积分别占全国供地总量的37.4%、27.2%和35.4%,占比较上年分别增加3.9个、减少0.2个和减少3.8个百分点。全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0.82万h m 2,出让合同价款?3.5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9%和增长19.3%。? 统计口径为2016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数,与财政部门统计的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数口径不同。2016年四季度末,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商服地价、住宅地价和工业地价分别为3826元/m 2、6937元/m 2、5918元/m 2和782元/m 2,环比增速分别为1.43%、0.96%、2.18%和0.64%。二、矿产资源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其中,能源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稳定增长,页岩气突破性增长;铝土矿、钨矿和金矿等快速增长,铜矿、铅矿、锌矿、钼矿、银矿和磷矿等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780.84亿元,比2015年减少13.2%。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8.69亿元,同比减少11.5%;地方财政投资80.38亿元,同比减少15.6%;企事业投资611.77亿元,同比减少16.6%。按类型分,油气矿产勘查投资534.80亿元,非油气地质勘查投资246.04亿元。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6处。其中,油气矿产地22处,非油气矿产地134处。煤炭、锌矿、金矿和磷矿等重要矿产均获得较多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2016年,累计出让探矿权1180个,同比增加22.9%;出让价款109.86亿元,同比增加701.9%。累计出让采矿权1844个,同比下降27.3%;出让价款173.44亿元,同比增长97.5%。三、海洋资源201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比2015年增长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3283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7224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28488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3亿元。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24万人。从区域上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323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34.5%;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991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8.2%;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589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5%。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5%,比2015年有所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污染较严重,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近岸海域面积分别为5.12万k m 2、4.21万k m 2、3.71万k m 2和4.28万k m 2。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监测的68条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劣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5%、29%和38%。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例为55%。监测的河口、海湾、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中76%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赤潮灾害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上年明显增加,绿潮灾害分布面积为近5年最大。建立各级海洋自然和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50余处,总面积约12.4万k m 2。新批准建立国家级海洋公园16个。全年安排海洋生态整治修复专项资金26亿元,在18个城市实施“蓝色海湾”工程。全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元,死亡(含失踪)60人。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92%,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海平面较常年高82mm ,较2015年高38mm ,为1980年以来的高位。我国沿海近5年的海平面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1993—2011年为常年时段)。全年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6132本。其中,初始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3413本,新增确权海域面积29.13万h m 2,征收海域使用金65.46亿元。国务院批准重大用海项目15个,项目投资1630亿元。推进海岛生态保护工作,开展10处“生态岛礁”工程。批准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项目1个。推进全国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完成1万余个无居民海岛的监视监测工作。完成9个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实施28个海洋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布27项海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成3项海洋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报批工作。在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完成3个调查航次。批复6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8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四、地质调查(略)五、地质环境 2016年,共发生地质灾害9710起,造成370人死亡、35人失踪、209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7亿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增长18.1%、41.1%和27.4%。235附 录

中国缺水情况

中国缺水情况 中国缺水数字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如果扣除那些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在几大淡水河流域,包括淮河、长江、松花江、珠江、黄河以及多数淡水湖,都存在严重的污染情形。 以北京为例,这个“资源性重度缺水”城市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球的1/32,远远低于1000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缺水线,50多年以来,由于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北京地下水深度也跟着逐年下降。北京一份地质规划称,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1800 平方公里,形成了东郊大郊亭、朝阳来广营、昌平沙河至东三旗、顺义平各庄、大兴庞各庄等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区,中心区最大累积沉降量已近800毫米。 其他地方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统计资料说,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即便是降水充沛、风景宜人的城市杭州,现在也面临缺水局面。3月20日,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总工程师胡洪志承认该市“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该局的资料称,从2003年到2005年,杭州连续三年进入枯水年份,人均水资源最低

占有量为1308立方米,已达到“中度缺水”。 除了水资源匮乏,其他原因也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紧张,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认为,洪涝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水生态破坏、水浪费,也是中国水资源缺乏加剧的重要原因。 水利部一项预测说,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但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中国有多少人缺水: ?6月5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发 布《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并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由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主持。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因此,此次记者招待会围绕环境保护问题展开。 ????在回答“中国到底有多少人缺水”这个问题时,解局长说,中国北方有很多地方缺水,平均的用水量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他说,现在在一些地方,水本身就短缺,再加上水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已被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今年,我国要以保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重点,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项行动。 ????解局长谈及北京市水资源的情况时说,北京市是个缺水的城市,为了保护地下水,北京市政府已经禁止开采地下水,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采取节水的措施。他指出,北京市节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从长远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家正在开始南水北调的工程,最终能解决华北地区用水的问题。 ????解局长告诉记者:中国在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在污水处理或者回用方面的潜力也相当大。“不过”,他强调,“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中国网2003年6月5日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6 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按1995 年的人口计算为2238.6 立方来,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1/4,也是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为世界第109 位。 中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极少的13 个贫水国之一。

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土资厅发[2009]69号 【失效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的通知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09.08.04 【实施日期】2009.08.04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土资源部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国土资厅发〔2009〕69号 2009年8月4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推进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部政府信息,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部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政府信息,是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下,在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下,由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负责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由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监察局、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组成,办公厅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信息中心负责部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部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及时登录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组织编制部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公开目录以及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组织研究制定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设立部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电话,管理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电子邮箱;受理并协调办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部提出的获得政府信息的申请。 部机关各司局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协调和落实。 第四条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部机关各司局和直属单位以适当方式及时、准确公开本单位产生(制作或获取)的政府信息。 建立健全部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保证部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拟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司局和单位的,由本单位与有关司局和单位进行沟通、确认;拟公开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与有行政机关沟通、确认。 公开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开。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 目录 前言 (1) 1 范围 (2) 2 引用和参考标准 (2) 3 定义 (3) 4 网络建设原则和基本程序 (4) 5全国国土资源信息主干网网际互联 (5) 6 内部局域网建设 (7) 7 网络测试……………………………………………………… 10 附录A: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域名命名规则 (13) 附录B:基本测试项 (15) 附录C:选择测试项 (19)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 前言 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调查评价和社会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需要建设覆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为确保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高效实用、稳定安全和易扩展,本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建网指导思想,按照技术合理,方便实用,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原则制定本规范,为国家和省及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网络建设和网际互联提供指导。 本规范主要包括全国国土资源信息主干网网际互联,内部局域网建设和网络测试等方面的内容。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提出。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周俊杰、李晓波、叶兴茂、咸容禹、刘志刚、祝孔强、贾光宇 本规范于2002年03月01日首次发布。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规范 Norm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of Land and Resources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全国国土资源信息主干网网际互联,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内部局域网建设以及网络测试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国土资源部、全国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包括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和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解放军土地管理局和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亦可参照使用。 凡本规范未包括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按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执行。 2引用和参考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237-1994 术语学基本词汇 GB2887-89 计算机站场地技术条件 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174-93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ISO/IEC 11801 建筑物通用布线国际标准 YD5040-97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 idt ISO 7498:1984 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YD5023-96 用户接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YD/T926.1-97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YD5051-97 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YDT838.1-4(1997)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中国缺水情况.doc

中国缺水情况 中国缺水数字 中国是全球公认的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 28000 亿立方米,居世界第 4 位,但人均只有23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位列世界第 121 位。如果扣除那些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 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 11000 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 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在几大淡水河流域,包括淮河、长江、松花江、珠江、黄河以及多 数淡水湖,都存在严重的污染情形。 以北京为例,这个“资源性重度缺水”城市现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 足 300 立方米,仅为全球的 1/32,远远低于 1000 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缺水线,50 多年以来,由于年降水量逐年下降,北京地下水深度也跟着逐年 下降。北京一份地质规划称,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北京市平原 区地面沉降面积已达 1800 平方公里,形成了东郊大郊亭、朝阳来广营、昌平沙河至东三旗、顺义平各庄、大兴庞各庄等多个地面沉降中心区, 中心区最大累积沉降量已近 800 毫米。 其他地方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统计资料说,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有 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 亿立方米。 即便是降水充沛、风景宜人的城市杭州,现在也面临缺水局面。 3

月 20 日,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总工程师胡洪志承认该市“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该局的资料称,从 2003 年到 2005 年,杭州连续三年进入枯水年份,人均水资源最低占有量为 1308 立方米,已达到“中度缺水”。 除了水资源匮乏,其他原因也加剧了中国水资源的紧张,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认为,洪涝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水生态破坏、水浪费,也是中国水资源缺乏加剧的重要原因。 水利部一项预测说,到 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预计用水总 量为 7000 亿至 8000 亿立方米,但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 立方米, 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中国有多少人缺水: 6 月5 日上午10 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邀请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发 布《 2002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并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由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主持。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因此,此次记者招待会围绕环境保护问题展开。 在回答“中国到底有多少人缺水”这个问题时,解局长说,中国北方有很多地方 缺水,平均的用水量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他说,现在在一些地方,水本身就短缺,再加上水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水资源 的保护问题已被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今年,我国要以保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为重 点,开展环境保护的专项行动。 解局长谈及北京市水资源的情况时说,北京市是个缺水的城市,为了保护地下水,北京市政府已经禁止开采地下水,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采取节水的措施。他指出,北京 市节水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从长远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家正在开始南水北 调的工程,最终能解决华北地区用水的问题。 解局长告诉记者:中国在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方面 的潜力相当大,在污水处理或者回用方面的潜力也相当大。“不过”,他强调,“不管是 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都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中国网 2003年6月5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