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政新闻的创新形式

“两会”报道形式创新探析:新媒体技术对时政新闻传播带来的深刻影响

1、深化信息可视化,助推融合报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信息过载的状况愈发严峻。用户在面对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时,大量的冗余信息会对其接收信息内容的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对其选择与判断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处理与表现信息的有效手段而成为媒体报道的一大趋势。

在两会的报道中,作为信息可视化重要结果之一的信息图表发展至今已趋成熟,且成为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被广泛采用的信息传播载体,对提升融媒体报道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图表以信息内容为核心,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与组织,使其具有更强的简明性与内在逻辑性。此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将抽象、枯燥的信息转化为具象、生动的图形与图表等直观表现形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新建立了名为“一图解读”的菜单栏,此专栏通过长图的形式来解读两会中的重要信息,图片将数据和文字转化为设计元素,以手绘、扁平化设计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信息内容。专栏精简凝练的内容减少了用户浏览信息时的负担,设计中的创意与技巧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此外,与以往不同的是,可视化信息的阅读模式和技术水平也出现了新的演进。通过客户端扫描相关内容,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上即可沉浸式从全景视频、虚拟动画中读懂《政府工作报告》,AR与VR成为观看可视化信息的新窗口;而在技术层面,CGTN则运用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的3D交互和爬虫技术,打造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新闻内容,其中,H5《为人民》以2975个彩色圆点代表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用可视化形式从年龄分布、民族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具象的介绍。

近年来,MG动画作为媒体报道的新据点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国国际电视台2019年基于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为人民——大数据读两会》即采用了MG动画的形式,用数据解读两会。该系列视频以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简洁流畅的动画诠释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将我国政府工作重点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法治中国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进行生动呈现,结合数据的科学性与画面的艺术性,增强信息内容的易读性,相较于传统的图文报道,具有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2、强化社交属性,吸引年轻群体

在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的简称)这一源于YouTube平台的新形式,在媒体报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吸引了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较高的关注,由此引发当下社交平台中用户记录生活的新途径。

中国日报在微博平台推出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Vlog获得了用户的好评,该系列Vlog以记者小彭为叙事主体,从个人视角出发,向用户展现两会的台前幕后,呈现出两会的不同侧面。在内容上,这一系列Vlog通过主观视角巧妙地将记者采访日常化、立体化,摒弃了传统的严肃的报道姿态,将采访融入记者小彭个人工作的日常,为用户呈现出更多的幕后情节与个人感受,使片子更具有人情味,更加接地气,颠覆了传统报道的严肃叙事,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在视听语言上,该系列Vlog采用了轻松明快的背景音乐,并对记者小彭的部分声音进行了变声处理,颇具“网感”。视频剪辑节奏明快,视频包装采用了橘粉色为主题色,与视频整体风格相契合,传达出活泼柔和的调性,能够有效改变用户对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

微博数据显示,全国“两会”相关信息的受众中,73.5%年龄都在30岁以下,其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网友占到27.9%。②两会Vlog采用了Vlog 这一流行的媒介形式,以个人为叙事主体,赋予报道以情感和交流感,对于年轻用户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做出的新尝试。两会Vlog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微博、哔哩哔哩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注重文本表达的个性化③和叙事视角的个人化,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是在吸引年轻人关注时政方面迈出的新的一步。

3 、创新音视频内容,提升内容普及性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人民网策划的《刘兰芳两会评书》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播出,其新颖的形式、优质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听众。在《刘兰芳两会评书》电台节目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跨界”成为电台主播,以评书的形式为全国听众讲述两会中的新鲜事。一方面,以评书形式解读时政新闻的做法十分新颖,节目又由国人所熟悉的刘兰芳女士进行演绎,较易使听众产生好奇心与亲近感。《刘兰芳两会评书》体现出媒介融合探索的无限可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与时政报道相碰撞,将信息内容以极具表现力的生动形式进行传播,刘兰芳熟悉的声音又增强了传播中的温度感,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提供了新鲜的体验。另一方面,该节目借力于具有大规模用户的网络电台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实现了有效曝光,提升了两会信息的普及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移动音频作为一种非视觉的媒介形式,具有较强的伴随性。“伴随性”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在收听音频节目的同时可以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人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身收听。④网络音频节目应用于2019年两会的融媒体报道,有效提升了两会信息的普及度,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在视频领域,除技术上凭借4K、5G、VR作为加持,实现了两会现场的全景实时高清呈现以外,视频形式也相较往年有所丰富。直播、短视频依然作为报道的常态化手段存在,同时2019年开始大放异彩的Vlog也加入了两会的视频矩阵。央视网于两会期间推出了多部VR Vlog,打破传统视角,以记者视角展现两会进程;浙江广电集团则以30秒竖视频的形式,对两会现场做了生动记录。由日常生活记录转入新闻报道,Vlog凭借其自身拥有的强社交属性,以及叙事视角的灵活转换,拉近了官方媒体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信息内容传达的有效率。

4、搭建场景传播,强化互动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化传播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在新闻报道中,通过搭建场景,将媒介信息场景化,在用户与信息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联,作用于其心理,为其营造出一种在场感与参与感,从而实现与用户间的深度互动。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场景化传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H5是进行场景化传播的一种常见的媒介形式。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家媒体都制作了H5来进行两会信息的传播。其中,由国务院客户端和网易新闻联合推出的H5《360°总理记者会》是实践场景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打开此则H5,用户会收到国务院发出的“邀请函”,邀请用户“进入”金色大厅,参加李克强总理的答记者会。用户滑动屏幕,会看到记者举手提问,通过点击举手记者身边出现的关键词,用户即可看到总理回答记者的完整文字稿,也可点击文字稿上方的音频收听。这则H5将视听相结合,通过打造虚拟的会议场景,增强用户的临场感与参与感。严肃的信息经过场景化,以直观、生动的H5为载体,有利于与用户进行深度交互,使其更有效地接收与理解信息,提升传播效果。

除H5外,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景视频也成为场景化传播的有效手段。两会期间被刷屏的《全景沉浸看报告》,就是央视网运用“VR+AR”的形式,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议题与数据进行呈现,真实场景结合虚拟动画,有效提升了融合报道的效果,为用户提供了生动可感的观看体验。在视觉性社会中,全景视频将无法直观感受的数据与文字信息进行图像化、场景化,辅之以视觉传达设计,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减少信息传收过程中的障碍,使用户能够“感受”信息而非单纯地“接收”信息,从而使得深度互动成为可能。

信息的场景化是一种立体的叙事方式,可结合图像、文字与声音等多种符号,进行意义的传达。其中,图像是最为直观和具象的载体,视觉效果会直接影响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体验。因此,优化用户的视觉体验是进行场景传播的关键。在时政报道中,场景的设计需要与所传播内容紧密结合,注重场景化报道的美观与流畅度,优化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在媒介融合的探索中更加深入,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两会报道中的图文、音频、短视频、H5等新形式运用愈加成熟,VR、Vlog、移动音频等新形式被深度发掘,体现出时政报道的诸多可能性。从今年两会报道中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通过信息可视化简明有效地进行报道、重视信息传播的社交属性、善用伴随性强的移动音频形式、注重场景化传播已成为时政报道的趋势。罗杰·菲得勒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指出,媒介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并且必然引起媒介内容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演进,时政报道也需要深入洞察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不断主动开拓新的媒介形态,发展新的媒介内容,并将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整合,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