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09风险管理

学号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78-1983年的经济改革和经济高速增长启动阶段;到1984-1991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到经济增长的第三阶段1992-2002年,邓小平带领中国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2003年至今我国进入以工业化加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第四个周期。而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指出:现在经济增长的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门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据处于不同阶段,不同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钱纳里和塞尔昆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我国已经经过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并且我们意识到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以工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为标志。制造业对经济增大的贡献明显增大,产业结构进入剧变阶段。制造业贡献地位转换的关节点。而大部分欧美国家进入的第三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特征为一方面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资本增长减速,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减少;另一方面,农业结束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成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部门。这将是这个世纪中期我国经济慢慢过渡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贡献。中国现阶段由于沿海地区在市场环境、国际化理念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要发达,再加上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等,使其比较优势还将长期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家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在东、中、西部的优化调整,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由长期发展形式看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剧变的过程。本文的数据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加以有用信息适当换算,时间采用1997-2010年。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广西、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专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即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即产业关联理论。综合起来可以认为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它的层次的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因此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而判断其是否合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根据现有结构状态,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它是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表一给出了中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数据。图一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中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一:

图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中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有主

导地位,符合我国现处于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化阶段实情,也符合中国主导产业定位的发展阶段,其比重均高于45%,发展趋势为较平缓的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虽变动较为平缓但也趋于缓慢对GDP贡献率上升的良好势头。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国家调控轻农业,扶持农业、工业政策,我国中部地区正在进行着缓慢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表二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图二可以更直观看到我国西部地区1997-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二:

图二:

从表二、图二中可以看出1997-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比重中,第二产业仍占有主导地位,其比重均高于40%,发展趋势为逐年上升势头,与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相符,我国加强对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扶持计划正在有效的进行中。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较快,这是由于我国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化的改革伴随着工业化的提高而进行着逐渐改善,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技术装备等支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中虽有上下波动趋势但也趋于缓慢上升。同时可以看到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带动趋势使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正在进行着调整和优化。西部地区总体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表三: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化而必然发生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相应

调整,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同一问题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从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来看,劳动力就业构成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低,随着科技发展力的进步,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均趋于下降趋势,而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向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良性循环中,推进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脚步。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下表四、表五分别为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比例,由于05年前的数据太旧,我们在这里不做参考,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加以记载相关有用数据,所以在这里不予给出,敬请谅解。

表四: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很高且下降缓慢。2005-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50.2%下降到41.1%,五年内下降了9.1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比较缓慢,尚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表明中部地区落后农业经济特殊较为突出,工业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发展极为不平衡。从而可以看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相对稳定中有所提高。2005-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21.0%上升到26.6%,五年内增加了5.6个百分点。以每年平均1点左右的百分比稳步

增加,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这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势头。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高且以较稳定的速度提高。从2005-2010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28.9%上升到32.3%,五年内增加了3.4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比上年增加了0.7个、0.8个、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增强,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提高同样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从这三方面数据可看出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分别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中,也同时说明只有解放提高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协调统一发展,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国中部地区的发展。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表五:

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很高且下降缓慢。2005-201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54.8%下降到47.7%,五年内下降了7.2个百分点。较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数大,下降速度比较缓慢。这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劳动力没有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尚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种严重不平衡的就业结构减少了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的投入,情况不容乐观。同时说明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工业化和服务业的提高。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相对稳定中有所提高。2005-2010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5.0%上升到19.7%,五年内增加了4.7个百分点。以每年平均1点左右的百分比稳步增加,虽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开始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可喜趋势。但仍较中部地区有些滞后,在国家扶持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势头。虽然西部地区在国家的扶持下大量整改,进行了结构调整,但由于重工业刚性大,轻工业发展

又较为缓慢。因而,西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一直高于东部,而加工制造业明显低于东部。就工业内部而言,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动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这是西部第二产业的优势亦是劣势。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高且以较稳定的速度提高。从2005-2010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从30.2%上升到32.6%,五年内增加了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0.5左右的百分点上升,并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增强,劳动力就业比重的提高同样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可喜趋势。同样可看出西部地区近些年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也分别投入到了第二三产业中,我们发现只有解放提高农业基础建设和科技整改,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

表六:全国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表六中可看出全国就业人数比重的基本情况,从2005-2010年平均每年就业人数大致相同并缓慢增长,第一产业的人数确实如以上对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重相同,但由于东部地区的拉动,相对基数较低,下降较快,这说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生产率很低,占劳动力很多,导致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也大致如中、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趋势相同,不同点是相对基数较大,这也同时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的整体拉动。导致我国这种就业与GDP 的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农业和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和产业政策倾向。农业是落后地区重要的产业,因此,要摆脱贫困与落后,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农业。人多地少个体农民的小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了,我们需要帮助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奇高,第二、三产业却偏低,这种严重的三产就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由以上图表可知,单举2010年末数据来说明,我国中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9847.7万人、6382.7万人、7745.4万人,所占中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40.5%、25.7%、33.8%,而2010年我国中部一、二、三次产业的区域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是12.9%、52.2%、34.9%。就业结构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严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只占GDP的12.9%,但就业人数却占了40.5%;第二产业占了GDP的25.7%,就业人数却达到其两倍之多的52.2%,仅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GDP比例基本相适应。虽然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以及重要交通中转中心,但由于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这说明目前中国中部地区仍必须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实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这是中、西部的问题亦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同样,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10148.9万人、4198.5万人、6940.2万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7.3%、19.2%、33.5%。而2010年我国西部一、二、三次产业的区域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是:13.1%、50.0%、36.9%。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同中部地区比例一样严重不相适应,其不同是较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相对更多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相对更少。归其原因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地区工业趋同化严重,存在严重的地域工业化,少轻工业协调发展,工业发展不平衡,同时一、二、三产业还存在着体质改革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题。但由于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在促进中部崛起计划及西部大开发十二年的国家大力推动力下,中、西部地区应该更注重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和教育问题,全面推进改革,将人力物力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投放到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中,并利用工业发展的科技拉动科学发展自身优势的第一产业,在缩小中、西部地区自身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的同时,积极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协调合作,推进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中、西部农业现代化、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平衡中国工业化进程。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它的具体目标要求:(1)产业间的素质协调(2)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3)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4)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一是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结构”为依据。“标准结构”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综合描述,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二是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产业之间保持比例平衡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它包括三个内容:(1)在整个三大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演进;(2)在部门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3)在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处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由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

产业节构高度化实际包含了两个内涵:一是比例关系的演进;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表明这个经济体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判断,我们依据国际标准结构来进行。所谓“国际标准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世界发展模型”,是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综合描述,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通过标准数值对照该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构成中应占多大比重,由此确定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高度化水平。

2010年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4463、21882.38元。按照2010年美元汇率6.8275来计算,分别为3583.01、3205.04美元。

下面给出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表七为产值结构,表八为就业结构。

表七: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值结构模式

单位%

表八: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

图三:

图四:

按照表七、表九进行产值比重比较来看,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国际标准值,第二产业比重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值,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国际标准值。按照表八、表九进行就业结构比重比较来看,我国中、西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国际标准值,第二产业稍低于国际标准值,第三产业比重类似于国际标准值。这将具体解释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产生产力水平极低,严重不发达;二产生产力水平很高,但与三产之间协调合作能力不强,没有起到较好的拉动作用;三产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结构优化。将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结合起来看,与标准结构比较是互相矛盾的,虽然赛尔奎因和钱纳里1989年提出的模式已经有些老旧,没有经过调整,但这毕竟是综合了很多国家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合国际标准模式以及图三、四我们对比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中、西部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存在明显的产值与就业不平衡,过多的就业人员存在于第一产业中,其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要低于中部地区0.039235个百分点,这与拥有良好的天然地理环境

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腹地第一产业要强于西部地区基本吻合。但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其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生产力水平高于中部地区0.575665个百分点,这与国家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大开发政策十二周年取得的工业进步相关。中西部第三产业生产力水平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吻合,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产结构存在较不合理化。进而我们发现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主导着全国的第一产业基地,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很低、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第二产业又趋于区域化特色缺少轻工业的发展,所以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一种虚高度化,缺乏第一产业的支撑以及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这也源于产品的初级加工和输出性质有待提高。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协调率还很低,供给需求结构也极为不平衡。所以我们需要看到中、西部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对其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是我国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目标。看来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产业优化调整是一个必须的进程了。虽然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严重的不平衡影响着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但随着表中的数据情况来看依然是好转的,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培养计划,加上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地区的自身发展,中、西部地区已经呈现出一种良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势头。

钱纳里还将经济的转变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三个阶段,见下表:

表十: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

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较小,我们以国内生产总值来代替国民生产总值来进行比较。2010年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24463、21882.38元。按照2010年汇率6.8275来计算,分别为3583.01、3205.04美元。中西部地区都处于钱纳里2000年划分工业化阶段的2296-4592美元之间,处于第二阶段的工业化中期,这基本符合情况。从这种比较上看,中国中、西部无论从产业结构上看,还是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处于新兴工业化过程的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即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高速经济增长还会延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中国来说,这种延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的发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这使中国能

继续持国际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通过国际分工获得发展。二是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技术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差异,这又为不同地区间的梯级发展提供了条件。但问题在于,其它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干扰可能是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我们施加的各种压力(如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等),同时也要遇到来自同样处于新兴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竞争。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加速的工业化进程及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使中国形成的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已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中国过去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价格,那么现在这些优势已开始逐步失去;而改革开放前期资金和技术短缺的局面则有了明显改观,中国的资金也开始进入国外资本市场,进行一些大型的收购兼并活动,在某些领域中的技术水平也已达到国际领先。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通过提高效率获得了长期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在未来的增长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具有更高技术效率的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尤其中、西部地区更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的新特点,通过制度创造和技术创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推动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如同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一样,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多有曲折,正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变迁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对于经济增长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其影响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合理性本身,还与经济发展速度有关。在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的时候,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还能够维持经济的增长,这表现为直接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导致经济波动幅度的增大;而当经济增长较快的时候,产业结构不合理则明显地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这表现为间接效应,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其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间接效应对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

增长的这种影响的差异性导致了长期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远远高于产业结构高级化。

因此,无论是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上分析,我们均形成了一个较强的政策性结论,即无论国家还是中、西部地区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重点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样既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又可以避免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还能够减少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生活造成的波动。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共识,而且我国也面临着从制造业走向服务业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都是面临的迫切问题,无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则变成了重中之重。

为此,我们结合文章的分析提出以下两点政策建议:第一,针对中、西部地区特征,产业结构合理化应当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之上。自从中央09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计划》以及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10年国务院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等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予以响应,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并非所有地区都已进入到一个相当高的发展阶段。一些落后地区的政策措施无疑是将产业结构高级化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对经济发展反而是不利的。因此,中、西部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当的产业调整政策促进本地产业

结构的合理化。第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而合理化的内涵主要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配合。当前中国高端产业人才短缺而劳动密集制造业亟待升级,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因此,作为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更要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专业培训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除了西部大开发大批高质量的志愿者流入,更要进一步避免地区人才流失现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吸纳低端劳动力就业,不仅可以增进劳动与产出的陪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且发展服务业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一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道路路程还很长,但逐年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让我们看到中、西部地区崛起指日可待。

五、结论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产业结构合理化较差,三产之间不能协调发展。

2、产业结构松散,产业间关联度低。

这两种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的二元性,少量的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中央投资兴办的雄厚大中型企业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

乡镇企业并存,少数发达工业中心与广大落后外围地区并存,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等形成强烈对比反差,互相之间没有带动渗透和融合,各自沿着不同轨道艰难发展。

3、产业技术结构水平低下

中、西地区整个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在低技术水平上扩张,大都没有达到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生产效率低,技术进步的过程缓慢,从而使新兴产业难以

成长,老产业难以改造,中型企业难以创新。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除了继续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三产相互扶持,科技改革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状态。

2、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研究 摘要 在陕西,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陕西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陕西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陕西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陕西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 resent S ituation and D evelopment P rosp ects of the I ndustrial S tructure in Shaanxi P 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s cha 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 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 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recent years, Shaanxi's econom 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advantages embodied;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fo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o find the ri ght dir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 xi.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s to read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present some results comparing the overall comparison.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wo, three, one" of the situation but still qu ite reasonable, competitive industrial property, do not form a clear leading industries, i ndustrie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not the problem. Optimization of indust 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a cluster effect play. [Key words]:Shaanxi P rovince;Industrial S tructur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C ompetitive P ower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陕西产业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现状、成因和对策的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 2010-3-29 8:30:53汪海波中国经济时报 两市齐创新低“国家队”再次精准抄底揭秘重仓股 叶荣添:迎超级反击!基金经理5次加仓1股(速查) [字体:大中小] 收藏订阅RSS 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 手机也能看] 改革前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但是改革后,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投资膨胀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第二产业增速,使一系列战略在实践上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阻碍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甚至加剧其失衡。作者认为,在市场化取向改革没有整体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同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是有联系的,而根本原因还在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 从“六五”时期直到“十一五”时期,我国把结构调整问题放在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但迄今成效并不明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形成这个“矛盾”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要做出什么结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结构调整涉及众多方面,本文只拟涉及其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即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问题。 一、产业结构的现状 与改革前的1953年—1978年相比较,改革后的1979年—2009年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前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52年的51.0%下降到1978年的28.2%,由20.9%上升到47.9%(其中工业由17.6%上升到44.1%,建筑业由3.2%上升到3.8%),由28.2%下降到23.9%。这些数据表明:这期间,产业结构处于全面极端的失衡状态。说全面,不仅第一、二产业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建筑业虽略有上升,但也大大滞后于工业发展;说极端,不仅农业滞后于工业已经达到顶峰,而且第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极不正常的下降。在后一个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依次由1978年的28.2%下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从企业数量变化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政策效应的显现,我省经济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动力加快转化,行业及地区走势分化,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的明显特征。本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对比2008年二经普资料,对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方向和途径。 一、企业单位基本情况 (一)企业单位的产业分布 2008年以来,陕西企业单位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末,陕西省共有二、三产业企业单位14.9万个,较2008年同比增长62.2%。其中,第二产业企业单位4.4万个,同比增长15.8%,占比下降1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企业单位10.5万个,同比增长94.9%,占比上升11.8个百分点。三产企业单位占比显著提高,经济呈现出第三产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数量变化趋势与地区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一致,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符,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优结构系列举措的成果。 1、三产发力提速,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产进入调整期,单位数量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提速发力。2008年到2013年,三产企业数量增速达94.9%,二产仅增长15.8%,三产增速是二产的6倍。从单位增量及构成看,五年间,二、三产业共新增单位5.7万个,其中三产增加5.1万个,二产增加0.6万个,三产增量是二产的9倍。新常态下,能源当家、工业产能过剩、投资意愿减弱是第二产业企业单位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2、三产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 观测三次经济普查过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跌升互见:二产企业单位分别占单位总量的46.1%、41.3%和29.5%;三产分别占单位总量的53.9%、58.7%和70.5%。呈现出二产占比逐次降低,三产占比逐步高走的态势。同时可以发现,一经普至二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1.2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温和;二经普至三经普,三产占比年均上升2.36个百分比,上升幅度急剧,是前者的两倍。 二、三产业发展趋势表明,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效果逐步显现。 (二)企业单位的地区分布 2009年至2013年,陕西企业单位按地区分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多数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二是三大区域间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内各市、区间非均衡增长并存;三是企业单位持续向关中及中心城市集聚势头依然强劲。 1、多个地区企业单位数量高速增长 五年间,西安、宝鸡、杨凌、延安、榆林、汉中单位数量高速增长。六市、区平均增速为74.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其中,西安增长68.9%;宝鸡79.4%;杨凌103.2%;延安89%;榆林99.1%;汉中63.7%。 按地区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所占比重 单位:个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 比较分析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发展极。三大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所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将近六年,但在自身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拉动上并没有达到如同浦东新区和深圳一样的高度。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一、三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征比较 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主线,更是反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选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选择。应该说,无论是其产业发展经验还是教训,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经典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深圳年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6年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大物流的发展:2010年前三季度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同比增长%;另一方面,深圳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新趋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本上与第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甚至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演替特征正逐步显现。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逐渐形成了机及外设设备、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培育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企业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①90%以上的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②90%以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或来源于企业;③90%科技成果主要产自于企业。 3、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由表2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万美元。对外贸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 在,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能对省目前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近年来经济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所体现的优势;研究其发展前景可以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找到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所用研究方法主要是阅读文献、资料的对比和目前部分研究结果的综合比对。研究发现省产业结构虽然形成“二、三、一”的态势但仍不尽合理、工业产业缺乏竞争力、未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发挥集群效应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省;产业结构;结构优化;产业竞争力 [论文类型]应用型 A R 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anxi Province ABSTRACT In Shaanxi,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 auses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a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nomic gr owth,economic growth,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Province, can now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in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陕西省人民政府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

17.6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8∶51.5∶39.7,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基础设施成为新优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西安至郑州、太原等高铁建成投运,铁路营业里程4900公里,西安地铁1、2号线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顺利完成,旅客吞吐量突破33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36条。水利建设五大体系、十大工程全面展开,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建成投运,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斗门水库等加快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5.4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横贯关中、连接陕北的750千伏电力骨干网架全面建成,油气管网达到7400多公里。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沣西新城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信息化指数西部第一。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关中年均增长11.7%,占全省比重65%,引领支撑作用继续增强;陕北年均增长8.9%,占全省21.3%,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陕南年均增速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占全省13.7%,循环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宝鸡副中心、渭南东大门、铜川资源转型等“一市一策”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大西安建设稳步推进,西咸新区获批国家级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和宁德两市地域相连,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同在2000年左右撤地设市以后,两市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产业变化看,两市各种要素资源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十二五”期末,丽水初步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宁德则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 一、两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015年,丽水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02.34亿元,少于宁德3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略低于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6.4%,高于宁德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3:45.6:46.1,第三产业明显优于宁德(见表1)。 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划分标准,人均GDP在4086至1261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261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丽水和宁德人均GDP 同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标准的中间水平。

根据国际上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判断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两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丽水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特征。 二、两市经济结构比较 (一)丽水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 其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决定了经济的增长。丽水身处民营经济大省,在经济改革中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私经济已逐渐成为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宁德所有制结构改革起步较晚,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成果,丽水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的85.3%,有证个体经营户8.61万户,从业人员21.36万人。而宁德私营企业占比仅为52.0%,比丽水低33.3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6.43万户,从业人员17.25万人,均为丽水的八成左右。 (二)丽水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宁德。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2000年丽水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5.8:37.4:36.8,与同期宁德三次产业结构32.5:28.8:38.7相比,丽水第二产业比重占优,主要是工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宁德5.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丽水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9.3个百分点。而十五年间宁德第二产业变动最为明显,占比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提高1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分别回落15.5个和6.8个百分点(见表2)。

陕西省经济形势及其优势支柱产业

查阅每个省的统计年鉴查阅内容包括本省经济地理结构有什么地级市有那些支柱产业 驰名品牌属于哪些产业 地理结构: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等。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地级市包括:

西安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xas/宝鸡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bjs/咸阳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xys/铜川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tcs/渭南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wns/延安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yas/

榆林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yls/ 汉中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hzs/ 安康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aks/ 商洛市 https://www.360docs.net/doc/88658638.html,/sqgk/gsqjs/sls/ 优势支柱产业板块: 【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继续保持年均20.0%以上的增长速度。陕西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年均增长30.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林果业】 标准化生产不断推进,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生态果园、出口注册果园建设步伐加快,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75%,有机果品认证达到1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产区。 【畜牧业】 2010年,全省以生猪、奶牛为重点,以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加快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和高产奶牛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工业的发展模式找出相关影响陕西省工业发展的14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了陕西省相对独立的两个主成分,最后得出全省各市区的综合得分,并据此对各市区划分层次,同时提出对策建议,陕西省要减少高消耗产业,主要发展教育和高新产业。 【关键词】工业;评价指标;成分分析 一、背景 工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是通过劳动等方式进行加工或再加工自然资源。工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建国以来,我国就提出要要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几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较大。这种严重的区域差异一直阻碍着我国的工业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域差异,1999年6月17口,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而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之一,如何全面准确

地评价其区域竞争力,准确的把握陕西省的区域产业的地域优势及经济优势,这将成为产业竞争力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市场份额的竞争越加猛烈,因而必会打破省际间工业结构严重求同的局面。据统计表明,全国经济增长的一半乃至2/3是工业带动的;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有50%一70%是由工业的发展而引起更大差距的。长期以来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一直是工业结构滞后。根据“十二、五规划”战略、“西部大开发”目标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的促进作用,要提高陕西工业总体水平,就必须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其工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全省工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经验,对确定今年及以后工业发展,把陕西省建成促进大开发的重要支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愈义。 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K.Pearson于1901年开创的非随机变量的多元转换分析;1933年,H.A.Hotelling将其推广到随机变量。主成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由原始变量构成的主要分量来描述或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特征。主成分的工作对象:样本点×定量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工作目标:将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进行最佳综合、简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中日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能否快速平稳的发展。文章对二战以来中日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认识和借鉴日本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中日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而高速的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起点比1949年的中国还低,然而日本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经济强国,其中奥妙众说纷纭。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准确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一轮又一轮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取得了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相比而言,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本文通过对战后的日本和解放后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经济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之间出于“备战”需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倾斜发展的时期;1978年以来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第一,旧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仅140亿元左右,其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重工业中,主要是矿冶工业和机械修配业,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的。 一是1949-1952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土地革命和全面恢复经济,使得国营工业产值由1949年的36.8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42.6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26%上升到1952年的41%。 二是1953-1957年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投资占89%,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投资占11%。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使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53年的37%上升到1957年的45%,增强了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大大提高。 三是1958-1960年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从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重工业增长了2.4倍,而轻工业只增长了0.4倍,农业反而下降了15%。 四是1965-1978年以三线建设国防建设为中心,实行“以钢为纲”的方针。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靠牺牲消费来支撑。从社会总产值构成看,第一产业从1956年的

西安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

西安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一、西安市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西安处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2012年末,全市生产总值4369.37亿元,增长1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96亿元,增长24.6%,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年共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02个,完成投资1456.7亿元,项目开工数量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3.43亿元,增长26.6%,其中民间投资占到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年新增贷款1107.8亿元,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新增非公有制企业法人单位2.65万个,累计达到8.26万个,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2245.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4%。 二、西安市产业结构现状 从总体上看,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更加合理的方

向发展。西安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但增速快、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且在GDP中占比超过50%,发展潜力较大从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看,由于西安的GDP总量较小,相应的其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也较低,分别排在副省级城市的第12、13、13位。但从增长趋势看,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在12%以上的仅有深圳、西安两城市,西安仅以0.1%的微小差距紧跟深圳之后排第2位。 为更进一步了解西安的产业结构情况,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对比:成都作为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值得关注,成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3:46.6:49.1;武汉作为中部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3.8:48.3:47.9;青岛作为沿海城市代表其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广州作为副省级城市中GDP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63:34.78:63.59,深圳为0.04:44.31:55.65;西安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5:43.3:52.2。 由此可见,西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较低,但其在GDP中的占比过半,超过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一般来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的比例越低,第三产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60%。这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的科技、旅游、文化优势产业等正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发展战略)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