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鲁迅文学调查报告

今天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鲁迅在上海溘然长逝,引发巨大震动,成千上万普通民众前往万国殡仪馆,含泪瞻仰他的遗容。人们高唱悼念歌曲,步行到万国公墓参加葬礼,出发时是下午2时,仪式结束已明月当空。如今,80年过去,鲁迅在今天人们心中是怎样的印象?

基于5.5亿用户的阅读轨迹,今日头条日前联合鲁迅文化基金会推出了“据”说鲁迅———20XX鲁迅文学大数据解读报告。该报告显示,尽管过去了80年,鲁迅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所说;“区分侏儒与巨人,辨别平庸与经典,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我们今天所纪念的鲁迅,是一个仍然置身于我们行列里的鲁迅。”

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最关注鲁迅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从20XX年10月 1日到20XX年10月1日这一年中,今日头条上与鲁迅相关的文章有6万多篇,阅读量高达4.4亿,相当于全国30%的人都曾阅读过1次。一个更可喜的现象是,关注鲁迅的人群以青年人为主。该报告出示的一份“什么年龄段用户更关注鲁迅”的调查表显示,24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达到44.95%。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王锡荣指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他们倾向从鲁迅那里去寻找人生的指针、精神的力量,这是值得高兴的,说明学校对于鲁迅的教学、传播,具

有引导性。这个年龄段,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基本是主动的,所以更可贵。

而一组关于鲁迅关注度最高的语录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该调查显示,最受关注的5条鲁迅语录分别是———“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青年应当天真烂漫。”“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这些语录多数是励志类的,符合青年人的期待,因此很自然地受他们关注。不过,专家也特别说明,“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这句话,尽管网上标明作者是“鲁迅”,或出自《鲁迅杂文选》,但遍读《鲁迅全集》,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中国小说史略》成最热鲁迅著作

这份报告显示,最受关注的鲁迅著作是《中国小说史略》,超过了“常胜将军”《呐喊》和《彷徨》的关注度总和,这是以往历次调查中所没有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由鲁迅在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整理而成。书中,鲁迅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并深刻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为何关注度如此之高? 王锡荣认为,或许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小说史略》一度发生过是否是鲁迅原创的争议,

可能因此引起了大众关注;二是,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他的多方面成就被不断挖掘,该著作的价值也被重新重视。

日前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的“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陈漱渝指出,事实上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文化领域的拓荒者:1903年,当科学小说在中国“乃如麟角”之时,他翻译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在科学性、文学性和人性的结合点上弥补了当时翻译界的缺失。同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又率先将镭元素这一重大科学发现介绍到中国。中国虽然是版画的故乡和摇篮,但14世纪以后技法和样式多被西方超越,又是鲁迅,率先在上海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使现代版画成了中国革命艺术的先锋。鲁迅还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曾为六七十种书刊绘制过精美的封面和扉页,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沿用至今,他甚至还画过建筑设计图。当然,鲁迅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创作领域,他率先引进现代外国短篇小说样式,创作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他的杂文则成为史笔与诗情的结晶,对当时社会的剖析入木三分。

“作为鲁迅作品的读者,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借鉴他的写作技巧,但毫无例外地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他是‘精神界之战士’。”陈漱渝说。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 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比较文学目前已 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 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 ,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 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 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 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 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 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 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 ,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比 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钱先生认为,要发 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 系。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 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 、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I.F.Bened etto)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

第三讲-鲁迅文学作品研究专业题材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 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 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 引言: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有

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本专题就鲁迅的小说用两讲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迅文学创作以及研究中敞现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现实存在作一些思考和反省。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 一、简介 1881年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后改入路矿学堂,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愚昧国民,改造民族灵魂。深受尼采个人主义思想影响。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1918-1926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先生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重点)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重点) 3、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4、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交流心目中的鲁迅形象,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活动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鲁迅;阅读关于鲁迅的作品,挑选有感悟的句段进行圈点批注;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鲁迅 二、认识鲁迅。 1、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品味鲁迅。 (一)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 1、就鲁迅的文章而言,时有大声的呐喊,时有无情的揭露,时有淋漓的斥责,时有对奋进者热情的颂赞,这就是鲁迅作品得魅力。 2、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 3、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 4、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 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 阅读鲁迅这些特殊的作品,你们觉得采用哪些阅读方法能帮助你最快地理解作品?(引导学生说)

5、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6、学生拿出课前阅读的关于鲁迅的作品课件出示:揣摩感受深刻的语段,想想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旁边圈点批画,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7、学生根据要求感悟感受深刻的句段,同桌交流。 8、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 (二)不同角度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3、在儿子周海婴的笔下,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拓展延伸: 通过文章中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多处描写,请你运用描写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字数200字左右。

开题报告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开题报告 一、论题:《鲁迅与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动态 鲁迅和契诃夫作为19世纪中国和俄国文坛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向腐朽的旧中国和俄国黑暗的封建统治,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体味到作家笔下深沉的忧患和悲凉,那是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可谓不谋而合。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这两位进行对比分析,有黄陂的《鲁迅与契柯夫小说比较研究》,也有鲁非,韦乏的《两位文学大师之间—鲁迅与契柯夫的比较研究》,也有高兴的《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但本文主要是将鲁迅和契柯夫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因为将注重价值关系的内部研究的方法和注重事实关系的外部研究的方式综合起来,我们才可能对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思想及方法艺术进行更深刻的比较。在对于鲁迅、契诃夫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方面,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三、研究思路(提纲) 第一章主体哲学:进化的精神和生活的道德 (一)、进化链与生活流 (二)、精神自觉与道德自律 (三)、反抗绝望与摆脱庸俗 第二章诗学观照:历史的向度和生活的纬度 (一)、历史的离散力与生活的聚合力 (二)、时空意识:混乱的历史与无边的大地 (三)、“柴可夫(契诃夫)是我顶喜欢的作者” 第三章小说技法:开放的现实和精湛的叙述 (一)、创作方法:现实的和开放的 (二)、叙事策略:深度与广度 四、主要观点 1、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意识、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2、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分别以进化精神和生活道德为核心,以“反抗绝望”和“摆脱庸俗”为主 3、两种迥然不同却又微妙联系着的主体哲学,使得鲁迅和契诃夫对外部图景进行诗学观照时分别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基础——历史向度和生活纬度。 4、基于两种哲学品格与美学特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的需要,鲁迅曾在小说诗学方面受到契诃夫很深的影响。 5、他们都采取了开放、复杂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技法,但其内涵各有千秋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今,《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109页〔2〕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0年版。102页、101页、109页 〔5〕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78页、379页 [1]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 自学考试大纲 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 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 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 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 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 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 鲁迅的文艺观。 –1– 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 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 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 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 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体,可谓知言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 故事新编·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具体的说,就是在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身上出现了现代生活的情节,而且这种现代生活的情节并不局限某部作品而是从第一篇小说作品贯穿于全部作品。《故事新编》的这种表现方法同现代美学范畴中的“怪诞”的表现已无二趣了。(《故事新编》中的古代人物使用现代语言, 古人生活中出现现代生活的因素, 这对于描绘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来说, 显然是历史生活中“自然所没有”的情形。这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夸大, 甚至变形了原来生活中的人或事。这种重新创造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古今重叠, 作品中出现了漫画般夸张或变形, 甚至有些幻想色彩的古代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很容易令读者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那些古代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畸形混乱和荒唐却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物的本质持征和生活心态。这就达到了艺术芙的要求: 形式是光怪陆离, 违反常态的, 但它却是寓真于怪, 以扭曲的形态, 曲折地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的要求, 因而它是可以达到艺术美的。细节的怪诞,《故事新编》中的怪诞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 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愿望, 而更多的则取决于生活本身。社会是人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这当中也许会产生许多始料未及, 超出人们意愿和理智范围的奇特现象。文学中的怪诞是揭示这种社会生活的奥秘。 1 .深层文化心理语境中的“一”对“多”的外结构模式 A .行动元的价值指向向深层掘进所谓行动元, 就是推动故事向前进发的内在驱动力。一个角色可以成为一个行动元,也可以成为多个行动元, 而多个角色有时也只能构成一个行动元。o对立的行动元之间构成矛盾冲突。然而《呐喊)( 仿徨》却显现 出另一种截然不同景观。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外在紧张, 亦没有柳暗花明的曲折, 散漫的日常生活场景流淌着浓郁的原汁气息展现于我们面前。只有细细地品尝, 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深处的内在紧张, 这是一种灵魂的无意识的角逐。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比较文学 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孙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范畴内,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回到文学的鲁迅_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2010年3月第2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Mar,2010 No.2回到文学的鲁迅 ———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贺仲明 摘 要: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关键词:鲁迅;鲁迅研究;反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0)02-0128-06 收稿日期:2009-11-10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509) 作者简介:贺仲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10097 一、鲁迅研究:挑战与期待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将鲁迅定位为“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658,在20世纪浓烈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下,社会大众对鲁迅的认识也基本上建立在这三个层面。现在,“革命家”的鲁迅已经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思想家”的鲁迅———准确地说,应该是启蒙思想家的鲁迅。人们对鲁迅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文化启蒙和文化批判姿态,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改造国民性”,最著名的作品是被认为典型地传达了这一思想的《阿Q正传》。 这也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鲁迅“文学家”的认识。多年以来,文学学者们研究鲁迅的主要角度是对其启蒙思想的阐释,对其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主要集中在文化批判层面,探讨它们在具体时代、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反封建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批判国民政府等,可以基本上概括鲁迅作品的全部主题。如对他的《阿Q正传》研究最多,却基本上局限在其国民性批判思想层面。对包括众多散文和杂文在内的其他作品,也很少超出其时代背景和反封建及现实批判的主题来认识和思考。这也直接关系到现有文学史对鲁迅作品的历史评价。虽然人们多认可《孤独者》、《在酒楼上》等作品在精神上更切近鲁迅,思想意蕴更复杂和深切,艺术上也更细腻真切,但丝毫不能越《阿Q正传》在鲁迅创作中最高经典的雷池一步。 这种状况之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一方面,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思想剧烈转换的时代,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国向西方的转型,是时代文化的主流,启蒙文化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应运而生的。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学的代表,是启蒙精神的重要铸造者之一,或者说,鲁迅以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了启蒙运动,并将其思想推向了最深层和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另一方面,虽然鲁迅时代距今天已经有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社会文化的很多方面仍然有着相似性,人们依然可以从鲁迅思想文化中吸取到丰富的精神资源,感 — 8 2 1 —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 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走近文学大师—鲁迅作文700字 当我们走近伟人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是那么的渺小。 ——题记 在十一月三十日的下午,我们小荷文学社集体去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那天是星期五,车很堵,原本计划用一个小时到那,但实际时间远远不止这些。幸运的是我们终于在闭馆前赶到了那。 走进鲁迅纪念馆,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鲁迅雕像。它的表情是严肃的,却又有那么一点亲切。我们匆匆在它身前留了影,接着就上楼了。 “瞧,是《阿Q正传》!”一阵欢快的叫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抬起头,只见电视里正播放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鲁迅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描写与刻画,

写出了国人的灵魂。他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值得讽刺的是文中的那个阿Q,被别人打了还说是儿子打老子,这就是众所皆知的阿Q精神胜利法,多么可笑且又可悲啊!! 在往前走去,是一段有关于三味书屋的介绍。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的一个私塾,位于绍兴鲁迅故居附近,距“百草园”不远。鲁迅曾在文章里称它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说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也是在三味书屋中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铁屋子。开始我并不知道这铁屋子是干什么用的,后来老师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把旧社会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屋子,把无知,愚蠢的人们比作在铁屋子中熟睡的人,把正直的人比作铁屋子中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而熟睡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感觉不到死亡的逼近。如果把熟睡着的人叫醒,他们也会变得痛苦,但是同样,他们也许能找到打开铁屋子的方法。” 告别了铁屋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