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性质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教师教育方向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教学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本课程3学分,54学时,第三学期开设。

(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特殊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有关理论,初步掌握不同类型特殊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学习运用所学理论帮助具体的特殊儿童实现个别化教育,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修读本门课程之前,学员应先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等专业基础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思想观念

引导学员全面辨证地认识差异,纠正各种偏见和误解,认识到对特殊儿童发展问题进行教育是实施教育民主化(有教无类)、教育科学化(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

使其了解到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明确其性质、意义和任务,树立个体间是有差异的、儿童是无辜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教育是缩小差异的唯一途径等正确观念和正确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观、儿童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二)知识方面

使学员掌握各类特殊儿童问题的生理、病理及导致原因、分类等,懂得各类特殊儿童问题的早期训练、康复途径与措施。

(三)理论方面

使学员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干预策略以及各类问题儿童教育的理论。

(四)技能方面

教给学员一些简单可行的检测方法和评估手段,培养学员与各类“特殊儿童”交往的能力,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治的方法及儿童发展问题的教育教学处理技巧,学会如何在普通班级中照顾到各种存在发展问题儿童的特殊需要;侧重培养学员查阅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寻找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备今后在工作中可更深入地了解与介入。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采取“文字教材+录像课+IP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的资源建设和学习模式。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接受面授辅导,观摩电视课和网络课件,参加网络自主学习、网上讨论与答疑,并完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面授辅导不仅要包含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的重点讲授、演示和答疑,自学方法的介绍,还要重视结合本地区特点向学员提供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注意安排落实实践教学。重视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和实践获得的学习体验,充分利用当地学前教育机构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本课程教学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基于行动导向,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灵活采用相应教学方法。除了综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还应积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教学、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中,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即要知道的内容,多为资料性内容,一般考核涉及较少,占分数比例不大;“掌握”即要清楚理解掌握的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和知识,涉及的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地理解和把握的内容,多为重点原理、方法等,要求能够清楚记忆并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题、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选择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IP及网上资源为辅助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资源,是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它实现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提供自学的基础内容。文字教材的编制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助学和导学的功能,融合教学设计其中。文字教材为合一型,版式生动、活泼,突出主题和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内容要点。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辅助资源,可采取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录像教材在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同时,着重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指导。

3.IP课件

IP课件是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媒体之一。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的模式下,充分发挥IP课件的教学内容可选性和补充更换方便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提供更方便的教学资源,IP课可采取专题讲座和辅导、作业讲评等方式。

4. 网上资源

基于“电大在线”网站上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网上教学平台,展开浏览各种文本的学习资料与教学信息、收看带声音图像的流媒体学习资料、进行各种训练与测试以及讨论的

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活动。

在课程资源建设成熟后还还可以开发和使用网络课程供学员自学使用。

三.教学环节

1.教学环境使用培训及教学计划说明

教学环境使用培训主要是帮助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学生熟悉教学环境,更好地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等。此外,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公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

2.在线自主学习

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推进,随时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

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自己提供或发动学生提供课程的扩展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探索和体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3.面授辅导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开展一定的面授辅导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讨论、收看录像课和直播课等,这部分的课时计算在自学和辅导课的课时中。

4.在线答疑与讨论

网络教学采用的异步交互,可以支持学生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讨论,弥补面对面讨论因时间有限造成的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难以深入等缺陷。此外,依据教学平台上的讨论交流记录,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情况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外,还可将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作为资源整理到答疑中心中,提高问题解答的效益和效率。

5.在线个别辅导

利用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与分析功能,辅导教师通过在线查看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诊断和了解,以此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或辅导。

6.形考与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它可以巩固所学、促进反思、检验目标达成情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加深对特殊儿童发展问题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形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以一定方式提交作业等;(2)完成形考册或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的综合练习题等。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单元一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概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全纳教育

要求:掌握特殊学前儿童的概念,了解研究的内容、研究问题的来源;古希腊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的心理与教育;学前特殊儿童心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熟悉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单元二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听觉障碍基础知识

第二节早期训练与指导的内容和一般方法

第三节聋儿康复评估

第四节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第五节早期家庭和社区训练与指导

要求:掌握听力障碍儿童概念;分类;出现率;成因以及诊断;熟悉听力障碍儿童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特点以及个性、语言发展特点;掌握对听力障碍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

单元三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智力障碍基础知识

第二节早期训练与指导技能技法

第三节早期训练与指导的一般方法

第四节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第五节早期家庭和社区训练与指导

要求:掌握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分类;出现率;成因以及鉴定;熟悉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以及情感发展特点;掌握智力落后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

单元四视觉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视觉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三节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

第四节家庭与社区康复

要求:掌握视觉障碍儿童定义;分类;出现率;成因以及鉴定;熟悉视觉障碍儿童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感觉、知觉特点、记忆特点、语言发展特点以及智力发展特点;掌握对视觉障碍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

单元五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自闭症基础知识

第二节早期训练与指导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

第四节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和社区康复

要求:掌握自闭症的定义;特征;成因及发生率;熟悉自闭症评估诊断的原则;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学评估测试常用量表;自闭症病理学常用量表;了解自闭症儿童治疗的原则以及治疗方法。

单元六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早期训练与指导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要求: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分类;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早期训练所遵循的原则;掌握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单元七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诊断与鉴定、评估与于预

第三节矫治、教育与训练

要求:懂得言语及语言障碍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言语及语言障碍的概念、分类;理解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的诊断与鉴定;理解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早期训练所遵循的原则;掌握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训练与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单元八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学习障碍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干预、评估与诊断

第三节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

要求:懂得学习障碍儿童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了解学习障碍的概念、分类;理解学习障碍儿童早期训练所遵循的原则;掌握学习障碍儿童训练与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单元九资赋优异儿童的早期训练与指导

第一节资赋优异概述

第二节资赋优异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技能技法

第三节资赋优异儿童家庭教育

要求:掌握资赋优异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鉴别以及资赋优异儿童的特质;掌握资赋优异儿童训练与指导的方法。了解国内外资赋优异儿童的教育形式

单元十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多元干预方法介绍

第一节蒙台梭利教学法

第二节奥尔夫音乐在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中的应用

第三节感觉统合训练在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箱庭疗法在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中的应用

要求:了解各种教学法在特殊儿童早期训练与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实践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电大可以带领学员去特教机构或者幼儿园融合班观察特殊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幼儿园特殊教育的实施情况。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DOC)

学前特殊儿童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 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 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充分注重给每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5.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6.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7. 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8.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9. 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10. 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11. 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2. 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体化融合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13. 综合应用:从UET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2.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学前教育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基本信息 2.课程类别、地位和任务 性质: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任务、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掌握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常用方法、主要原则,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开展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综合评价等评价实践。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 3.课程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教学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功能,西方主要的评价理论等),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评价方案的设计、各种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等) 难点: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的涵义、评价方案的编制 Ⅰ. 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学时,实践学时4学时。 Ⅱ.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前教育评价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评价的基础课,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Ⅲ. 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Ⅳ. 课程考核性质及成绩评定 该课程为考试课,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 总成绩的3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第一章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问题 【学时】12学时 【目的要求】 1.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类型、功能、步骤、原则等内容; 2.了解学前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以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评价理论; 3.掌握西方主要的评价理论。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第一节横向分析——学前教育评价概述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 (一)价值与评价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评价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涵义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四)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 (二)实施阶段: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 (三)总结阶段:评价报告、结论反馈、元评价 四、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节功能 (四)甑别功能 第二节纵向分析——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历程及经典理论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pdf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 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 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 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 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 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 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 (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 (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 (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 (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 (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 (二)个别化 (三)直观性 (四)启发性 (五)趣味性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成都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制定时间:2015年10月14日 成都电中教学教务科制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54 开设学期:3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技能(核心)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教育特点、规律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科学。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和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偏重于研究学前儿

童教育的宏观问题及其一般活动规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等。本课程将向学生阐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介绍学前教育机构的任务、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组织实施方法以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小学的衔接等知识,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学前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观、儿童观以及师幼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等。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及学前教育学的概念,了解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明确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了解一些学前教育家的重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3.理解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明确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讨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5. 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及目标; 6. 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内容: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一日生活活动季节假日活动。 8. 明确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72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会接触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有关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但本课程是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 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认识,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有关的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及教育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难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及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习的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认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掌握学前儿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 5 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 从单 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

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 从 更为宽泛的概念。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儿童作为整体的发展实际上多呈常态分布反应为一般水平的同时还具有两级分布的状态。因此,在每一个儿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完整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 ?周红云 每个人身上,主要 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都有太阳 ?海伦·凯勒(Helen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疾有障碍的教育家。出生19个月就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重度残障者,却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在老师安妮·莎利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作和说话,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不但如此,她还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处奔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和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广筹善款,创立慈善机构,积极为残疾人造福。除此之外,她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其中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后就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她也因此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受召力的作家之一;她的著名作品还有《中流》、《走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回归主流”的国际化趋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念,弄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普通学前教育环境中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正确恰当地分析学前教育机构中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提高学前儿童的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各类在学前期常见的特殊儿童及其教育,包括身心障碍儿童与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有关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课程为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表现出差异性,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必须服从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大系统。因此,引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学习本课程。 ? 课程作用 ?全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走进幼儿园,针对他们的教育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其的特殊需求,研究适合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