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次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项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

1.定义

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

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

教育法规。

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9年。2.义务教育法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

3.意义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

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

的重要环节。

4.实现

2001年1月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

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的高等教育

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

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

整。

2.1958年的高教

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

育大革命。

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范围:涉及学制、学校领导体制、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

织、教学方法、以及招生分配

制度等方面。

办学体制:全日制、半工半读、

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意义:初步建立起了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3.全面调整

1961年,根据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校进行全面调整,至

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

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轨道。4.“文革”十年破坏

大学停招、教授权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斗、鼓吹读书无用论,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大幅滑坡。5.文革结束后的高等教育

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

考招生的制度。

6.19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

迅速发展、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政策放宽。

一、单项选择题

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决策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3.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A.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照搬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们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全部重点

D.先发展后治理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研制成功“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5.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

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6.“文化大革命”对教育战线破坏严重的表现有()

①宣扬“读书无用论”②大学停止招生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④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

A.①②B.①②④

C.②④D.①④7.1977年,邓小平提出让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8.(2012年广东惠州三调)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9.“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了‘文革’的莘莘学子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这一举措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这是对哪一项政策的评价?()

A.“双百”方针

B.“上山下乡”

C.恢复高考D.“三个面向”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11.在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实施“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2.为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扫盲教育②普及义务教育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④支持发展民办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材料四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状况

请回答:

(1)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同观点。

(2)材料四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

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

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材料二、材料三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A

2.A解析: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将扫盲列入宪法,充分显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

的作用。

3.A 4.B 5.B

6.B解析:③项出现于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时期,注意区别“教育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

7.C

8.C解析: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

坏严重,导致大学招生削减。选C项。

9.C解析:由“亲身经历了‘文革’”可知此政策是“文革”后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上山下乡”是在1968年底提出的,“三个面向”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排除A、B、D三项。

10.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的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地发展,其中也包括教育。

11.C解析:“教育大革命”不是邓小平提出的,故排除。

12.B

13.(1)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2)现象: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发展。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增加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措施: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4.(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方针。

(3)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指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教学研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 雪》课文教学研讨 内容预览: 29 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

高二历史必修三作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答案

作业32《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A组基础题 1.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D.义务教育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这是在 A.1954年宪法B.1982年宪法C.1984年宪法D.1986年宪法 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 1958年“教育大革命”局限性有①高校质量良莠不齐②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③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教育混乱④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①大学数量不断增加②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③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④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B组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为全面落实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德育发在重要地位。同时,为密切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摘自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摘自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

青岛实验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020_2021学年2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建议用时:20分钟) 1.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 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2.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A[根据材料“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等”可以看出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是建设经济,故A项正确;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故D项错误。] 3.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 B[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1954年”,这一时期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我国注重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84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因此导致上述变化的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3.懂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了解党和国家为推动其发展采取的措施。 4.明确建设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了解近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形式。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或设置的情境,主动地感知、体会,从而提高感悟和领会能力。 2.通过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重要性问题的辨析,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自觉成为“四有”公民。 2.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3.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学难点] 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原因、措施)? 3.共产党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是什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什么? 4.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老师先总结三点,学完后再补充完整)。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者在内容、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今天我们接着学习: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情都难以搞好。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具体说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关于探究一,指点学生明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能使青年志愿者得到锻炼,提高了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四有”公民。 关于探究二,引导学生从反面感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关于启示最好让学生记到课本上,掌握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情都难以搞好,必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过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随后重点学习,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说课稿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教育的兴旺,促进了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下一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7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山东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具体题目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解析】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是建国初期,③恢复高考时1977,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故选B。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1.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

文言虚词 29课湖心亭看雪

初中文言虚词第一学期汇总 之 :之在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共有三种词性。分别为动词、 助词、连词。其中动词和连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涉及文言语法作用的变化。用法较多。较难区分。一.助词: 1. 结构助词,翻译“的”(汉语结构助词有的、地、得)(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翻译:东面割对方肥沃的领土,北面收取邻国重要的城池。(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情,虽然不能都一一明察,必然根据实际情况。 2.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1)何陋之有? 翻译:(房屋)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本句省略主语。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在本句前面加上主语:房屋。 “何陋”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在句子中作宾语。“有”为动词作谓语。所以在原句当中:“何陋”做宾语,提前至谓语之前。 (2) 句读之不知,章之不解。翻译:不知道标点符号。 注:知道作为谓语,“句读”翻译成标点符号。在原句中 提前至谓语之前。 3. 取消句子独立性(重点)标志:“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翻译:我拥有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呀! 4. 定语后置的标志。(1)云之崔嵬翻译:崔嵬的云。 二.动词 1. 到、往(判断标志:后跟地点名词)(1)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2)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翻译:于是离开他自己的家到关中去。 三:代词 1.代“他”、“她”、“它”,做第三人称代词。 (1)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司马相如)翻译:我见到司马相如,肯定羞辱他。(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翻译:公与他同乘,在长勺作战。 2. 代“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代词。(1)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为什么不拿脚试一下它们呢?(2)彼竭我盈,故克之(代指齐军)。 翻译:对方士气耗尽,我方充满士气,所以击败了他们。注:之代指前文出现过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可译为“他”、

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

古代运河折射国运兴衰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线路最长的一条。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有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意大利的威尼斯运河、德国的基尔运河、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运河,距今已有近六千年历史。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运河的发展史。 “疲秦”运河成就秦万世之功 为什么要开凿运河呢?运河建设需要巨大人力物力的 成本,有的国家和朝代甚至举全国之力来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答案分为几个类型:农业、运输、经济和军事。 运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灌溉型运河当属郑国渠了。据史料记载,秦王政元年的时候,秦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强大,已有东扩灭六国之志。其他六国在正面战场屡战不利的情况下,开始使用“阴招”来阻挠秦国国力的继续膨胀。燕国太子丹选择的是派荆轲刺杀秦王,而韩国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诡计”――“疲秦”,就是派该国著名水工郑国前往秦国,说服秦国建设运河,引水至关中以浇灌农田。秦国当时正为东征缺乏军粮发愁,当即拍板开

始建设。 在客观上,修建运河确实达到了“疲秦”的效果,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在这几年中秦国确实“无暇东顾”。当秦始皇发现郑国原来是“间谍”的时候,郑国解释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郑国以“为秦建万世之功”救了自己一命。 在嬴政的坚持下,郑国渠得以完工,这条运河确实达到了“万世之功”的效果,灌溉秦国关中地区农田面积多达“四万顷”之多,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到头来,韩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修运河的“疲秦”计划反倒成了“强秦”计划。运河的效果立竿见影,秦国有了这个大粮仓之后,虽然赦免了郑国本人,但是却在第一时间发兵灭掉了“主使者”韩国。 郑国渠作为关中第一个水利工程,作用惠及千秋万代,经历后人多次扩张改造后,至今仍灌溉着超过60万顷的农田,成为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经脉。 春秋时留下京杭大运河雏形 运河还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一直想称霸诸侯,在打败越王勾践后,挡在他面前的就剩下齐国了。为了方便吴国军队北伐,他开凿了自姑苏至广陵的邗沟,后来又修建了荷水。这样一来,夫差的运河就将本来并不相通的长江、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达到了运兵运粮的效果。

音律中藏着国运兴衰

音律中藏着国运兴衰 古代的那些精通音律者,往往能够从音乐的旋律变化中预知国运的兴衰。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五音”:宫、商、角、征、羽。这五音分别代表国君、大臣、子民、事件、万物。一般的德音正乐都从宫音开始,中间由角、征、羽音组成,到商音结束。这样的音律象征着国君带领文臣武将以百姓为核心,各司其职,举国同心,国家自然会昌盛富裕。反之,当一个国家“繁声”(浮靡的音乐)频现时,其衰落的征兆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均能从音律的变化中预知国家的兴亡。 隋朝的乐工万宝常精通音律。有一年,当他听到乐工们演奏的乐曲后,含泪说道:“乐声暴戾又充满哀伤,预示着不久之后天下将大乱,四海沸腾,互相残杀!”当时隋朝天下太平,因此人们对万宝常说的话不以为然。后来,隋炀帝巡游江南,乐不思蜀,生活骄奢淫逸。他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天下百姓徭役赋税沉重,因而群盗四起,各地叛乱。万宝常的预言终于应验了。 隋朝的另一位乐工王令言,也精通音律。一天,他的儿子在屋外用琵琶弹奏《安公子曲》。王令言在屋内听到后,心中大惊,赶紧让儿子进来,并对他说:“你最好不要随驾前往江都。皇上此去,肯定回不来了!”儿子忙问原因,王令言说:“这支曲子宫音只去不返,而宫代表君,所以我知道。”隋炀帝出行后果然没有返回京城,他在江都被杀了。王令言的预言十分准确。 此外,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也从蒙古军的歌声中,预知了南宋的灭亡。公元1278年,南宋兵败,文天祥被捕,元军将其押解进京。当时,蒙古军人打了胜仗,高兴地在一起合唱歌曲《阿剌来》。文天祥坐在舟中听到这首歌,心中大吃一惊。他问蒙古军官:“这首歌曲来自何方?”对方说:“这首歌起源于大漠,是我们蒙古帝国的歌。”文天祥听闻后不由悲伤落泪,仰天长叹道:“这正是黄钟之音,南人再也不会复兴了。” 在中国古代,黄钟为宫音,比喻君王。文天祥听到蒙古军人的歌声犹如黄钟,因此预知南宋的国运即将终结。 音乐只是抽象的音符,却能预示国家之兴亡。由此看来,音律在人们看不见的时空中,发挥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神奇作用。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 班级:姓名:座号: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a) 舟子喃喃曰( nán ) 2.文学常识填空 (1 (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6)“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同文欣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人民版 【考情分析】 1.近三年对本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主要考查的是科技与教育等。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材料解析题,且与其它专题相结合。 3.考查的主要手法是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迁移起来,易出现一些探究型的题目。 4.高考常常把本专题的考查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人口普查等。 【知识交汇】 一、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核工业和宇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核工业: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1964年6月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④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宇航领域:①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1975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③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④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2.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 3.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4.历史证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相反,“双百”方针被践踏,就易导致“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局面的出现,社会科学遭受浩劫。因此,“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使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三、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四、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第二十九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填空。 (1)_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________________ 。是日 _, 余拿一小船,拥_______ 衣炉火, _________ 往湖心亭看雪。 (2) ____________ .天与_ 与______ 与____________ ,上下一。湖上影子, 惟长堤 一 _、湖心亭一____________、与余舟一________ 、舟中人两三 ________ 而已。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余,大喜曰: “ ! ”拉余同饮。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三大_______而 别。 (4) ____________ .舟子_______ 曰:“ ,!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上下一白(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自我表白( )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导入:(课件展示)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 孙后代。”——《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之后)这三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内涵) 生: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师:很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就很好的概括了它们。既然教育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展示,板书结合)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前提示,大致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一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同步训练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基础知识应用 1、给加点字注音。 ⑴是日更.定()⑵拥毳.衣炉火()⑶雾凇.()⑷喃喃.() 2、解释加点的词。 ⑴是日更定.————⑵余拿.一小船————⑶惟.长堤一痕———— ⑷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上下一白.上下一.白 A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C D 是.金陵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湖上影子,惟——-——、——、——、——-。 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6、《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的————在明亡后追怀往事的山水小品,出自他的回忆 录——————-。 7、古诗词中咏雪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联。 ⑴————-,————-。 ⑵————,————。 8、西湖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你能默写出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文名句吗?至少写出 两联。 ⑴————,————。 ⑵————-,————。 课内精段赏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是日更.定————————- ⑵更.有痴似相公者————- 2、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

29课湖心亭看雪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李霞 教与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与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扫盲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扫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那么,我国政府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意义;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 【学法指导】利用身边的实例,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同学生活之间的联系,既取得较好的学 习效果,又体现了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 【问题一】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 结合课文和材料,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背景状况 1. 高等教育人才比发达国家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差距 2. 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培养大批人才是当前国际竞争的需要 3. 国家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和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问题二】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2002年9月1日下午,安徽大学招生办公室寄出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这份010 2030405060708090初中及以下高中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录取通知书给了金寨县一中的高三学生苏明娟(图二)。她被该校录取,成为2002级的新生。 材料三: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图一“三个面向”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2)图二是为什么而作的宣传画?此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我的疑惑】 【思维导图】 【自测反馈】 1.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中学在近期举办了一次校史展览,在“学校发展史”的展览中最不可 能看到的标题是() A.炮火中诞生 B.新中国新发展 C.七十年代创辉煌 D.改革开放后的 春天 2.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这是因为() A.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空白阶段 B.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 C.西部地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还未完成 D.西部地区缺少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 6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 62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岳麓 版必修 第28 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1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理解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提高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对比山区孩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对高等教育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难点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教具 PPT 课件教学要点: 扫盲教育:扫盲教育的重要性措施成效义务教育:目的 措施成就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特别关注:

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关系相关链接:2001 年新定义的文盲标准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基本作业: 自我测评: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激趣引入幻灯片出示高玉宝的入党申请书史上最牛的申请书,这是一封入党申请书,他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高玉宝,半夜鸡叫的作者。 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读申请书)大家都觉得这个申请书很好笑,那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义务教育,在我们看来,识字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在高玉宝那个年代,上学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看看高玉宝为什么能从文盲变成作家?为什么我们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学生阅读申请书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新知 一、扫盲教育 1、扫盲教育的重要性 2、措施及成果幻灯片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图片,分析我国进行扫盲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识字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