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摘要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原州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原州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收集技术

1 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雨水的收集技术、雨水的储蓄技术及雨水的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1.1 雨水的收集技术

原州区的雨水收集技术基本上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营造田间微型集流面或改进耕作措施,把降水集流并存储在土壤中,以达到雨水就地拦蓄入渗,通常采用的技术有水保工程技术和水保耕作技术;另一类是采用自然集流面或人工修建的防渗集流面,将雨水收集并储蓄在储水工程中(如水窖)供作物灌溉或饮用,也称为人工集流技术。

水保工程技术:通过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对地面进行较大的工程处理,以改变原有的地形特征,使降雨就地集中拦蓄入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保耕作技术:通过耕作措施的改进,来实现降雨的就地拦蓄入渗,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常采用的有等高耕作技术、起垄耕作技术、粮草轮作技术、带状间作技术、渗水孔耕作技术及蓄水聚肥耕作技术等。

人工集流技术:人工集流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得到了很大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集雨场、集水渠、沉淀池、拦污栅和引水管等集雨设施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技术。

1.2 雨水的储蓄技术

雨水的储蓄与雨水的收集同为雨水集蓄利用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修筑水窖、水池、涝池等蓄水工程设施,把集流面所汇集的径流拦蓄储存起来,以备利用。其基本要求是蓄水工程的防渗性能良好,坚固耐用,而且要有足够的容积。

1.3 雨水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雨水高效集约利用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农艺技术,是发展高新种养业、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及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篇一:雨水集蓄利用规划设计】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4.1概况 4.1.1社会经济概况 左岸II -山级阶地丘陵区。区内地形平缓,海拔高程在320 - 500m , 土壤为黄棕壤、水稻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阳安铁路、汉白公路由工程区南部通过,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4.1.2工程概况 据不完统计,区内已有蓄水堰塘57 口,其中万方以上大堰6 口,总蓄水量31.5 万m3 。近年来已发展水窖150 余口。 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18 口堰塘进行清淤增容,对堰坎和放水设施进行加固,设计恢复塘容15 万m 3 ;计划新修水窖350 口,增加蓄水 1.4 万m3 ;衬砌砌灌溉渠道19 条,长10.7km 。 4.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月河北岸丘陵阶地区,地势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 件 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 850mm ,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堰塘、水窖等小型、群体形引蓄水工

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种蓄、小、群的建设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通过在该地区的实施,再进一步总结提高,然后向汉滨区同类型区域推广应用,对汉滨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总结出成功经验。因此规划建设三条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很有必要。据调查,该地区有灌溉设施的,粮食亩产约在700 -800kg ,无灌溉条件时亩产不足400kg ,亩产相差较大。因此干部、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很高。采用坡面集蓄雨水进行节水灌溉,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因素。也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 —98 中提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的规定要求。因此,工程是可行的。 4.3 工程规模和开发方式 4.3.1灌溉保证率的确定 (1)灌溉定额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 —2001 第三节表3.3.2-1 ,玉米采用点灌,灌2 次,灌水定额90 m3/hm2 ;水稻灌6 次,每次灌水定额400 m3/hm2 。 (2)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确定 依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 —2001 表3.4.1-1 ,集雨灌溉保证率取75% 。 玉米采用人工点灌,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5 ;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方法,由《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 —98 第5.03 节,取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 。 4.3.2 工程规模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一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上海万森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昌2007-10-30 摘要: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大亮点在于雨水的预处理,巧妙利用重力学的原理,对初雨进行了抛弃,对雨水进行了在线过滤,使收集的雨水澄澈干净,收集后的雨水不再需要处理,使雨水收集极具普及性和推广性。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设备尤其适合于农村、偏远山区、驻岛部队和边防哨所、城市的小区收集利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雨水预处理、初雨抛弃、在线过滤。 1,雨水的利用价值 “所有的水都是雨水”这是美国雨水收集利用专家理查德·海尼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论是地下储水层的水,还是江河里的水,最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雨水落到地面,透过土壤、石层渗灌到地下储水层,带上了矿物质和盐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最关键的是,地下水硬度一般偏高,而回用雨水可以节省地下水处理中使用的软水材料,还可在洗涤时节省肥皂、洗涤剂等。因此,对雨水的科学收集、合理储存及节能使用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雨水利用价值的有效保障。 2,中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许多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不足和短缺。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二是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循环使用的功能要求,大大减少了有效水资源的利用状况。2007年太湖、巢湖蓝藻的全面爆发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种。 因此,对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 3,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城市雨水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的收集、雨水的处理和雨水的供应。 3.1 雨水的收集 雨水的收集利用,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型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0.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为250mm,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0.5 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3 规划 3.1 一般规定 3.1.1 为保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科学决策,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切实发挥效益,搞好县(含县)以上的发展规划、合理制定各项规划指标、做好区域性的工程布局是十分必要的。规划主要是区域性规划,因此本节的规定

7.1.3条-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自评星级:★(一星级) 2018年6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总用地面积17333㎡,总建筑面积54015.7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4614.09㎡,地下建筑面积9401.66㎡,建筑密度11.78%,容积率2.50,绿地面积5200㎡,绿地率30.0%。 二、气候特征概况 根据福州市气象台长期观察资料统计: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气温41.1℃(7 月),极端最低气温-2.5℃(1 月)。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3.8mm,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季。南港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14.3%,其次为西北风,频率9.15%,静风频率21.8%,年平均风速2.8m/s。据统计,福建沿海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2次,对福州市有影响的台风平均每年4~5 次。受台风影响时风力一般为6~8 级,阵风9~11 级,台风期间往往伴随大雨,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福建省降水受季风活动支配,又受地理因子影响,降水量时空变化明显。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大体于与地形相吻合。从东南沿海到闽西北山地,全年降水量大部地方在1000-1800mm 之间,北部南部各有两块多雨中心,西北部的崇安一带和东北部的周宁一带年降水量在2000mm 左右;南部的德化—九仙山和龙岩-平和一带在1700mm 上下;内陆其他地方,大部在1500-1700mm 左右;沿海除宁德(达2000mm 左右)外几乎都在1000-1500mm 之间,东南部沿海地带,或大陆突出部以及一些岛屿在1000-1200mm 之间,是全省最少雨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规范 1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篇一:给排水设计常见规范( 最新版)】 序号书名 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 ( )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 6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 7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8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 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 10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1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 12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1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 14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

15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 16 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 gbj32/j26- 17《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 1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96- 19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tj113- 20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 2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1- 22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 2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 24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 2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6 s1(一)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7 s1(二)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8 s2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29 s3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30 s4(一)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雨水收集综合利用

浅谈雨水综合利用 一、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和实用性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收集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因此,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控制技术。 集雨用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河湖防洪压力,减少需由政府投入的排洪设施资金。据统计,北京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 二、雨水收集利用的社会及经济意义 1、水资源方面 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雨水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利用,是从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所用的一种方法。雨水利用将会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造成地面硬化(如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厂等)改变了原地面的水文特性,干预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这种干预产生的效果是负面的:大量雨水流失,交通路面频繁积水影响正常生活,雨洪峰值变大加重排水系统负荷,土壤含水量减少,热岛效应及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加剧等。 建设部已发布的《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对加强雨水回收与利用做了明确规定,目前正组织编写的国标《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征求意见稿)、北京市于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及上海市颁布的《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都要求对雨水进行利用。综上,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一种新的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城市水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健康住宅、生态住区正迅猛发展,建筑区雨水利用系统,以其良好的节水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适应了城市的现状与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见,建筑区雨水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2、生态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补充涵养地下水,减少水旱灾害雨水集蓄利用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效减少毁林开荒,推进坡改梯等生态保护措施。在修建小水池、小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后,有效地拦蓄径流,削减洪峰,减少了洪水危害。同时,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和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保证率、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林草成活率,增强了抗旱能力,有利于恢复植被,促进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2)有效缓解农村饮水困难,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二章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 第一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 一、西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发展状况 (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背景 一、规划原则 各地的规划、选点基本应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准则,要点如下: (1)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应规划选择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多年平均降水量250~550mm的旱地农业区(如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或在季节性缺水严重且降雨充沛的旱山、石山、丘陵地区(如西南的部分地区)兴建。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划应首先了解规划区现有的水利设施状况、自然经济条件,并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划,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3)工程的规模与分布的数量、类型应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循环、补给与排泄条件、当地种植作物的需水量、需水关键时期及需要灌溉的面积等资料来确定,着重解决好作物的保苗水、保命水。 (4)规划工程应集中连片,注重实效,避免重复建设。 (5)蓄水工程的选址要具备集水容易、引蓄方便的条件,按照少占耕地、安全可靠、来水充足、水质符合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管理方便和便于发展池院经济的特点,优先选择在房前屋后的适宜位置。 (6)水源。一般采用自然坡面、屋面集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选择靠近泉水、引水渠、溪沟、道路边沟等便于引蓄天然径流的场所;如无引蓄天然径流条件的,需开辟新的集雨场,修建引洪沟引水。总之,选择水源总的原则应是:要具有能最大限度拦蓄地面、屋面、路面和场院径流、引蓄泉水及其他骨干水利工程可提供补充水量的条件。集雨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当地径流的特点及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的容积来确定。对于集流效率较低的下垫面可采取人工措施,减少地面入渗,保证在需水前的雨季时,各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能基本蓄满水。 (1)降水资料。包括工程地点的多年平均、保证率为50%、75%及95%的年降雨量。 工程地点附近有气象站或雨量站且资料年限不少于10年时,可收集实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当实测资料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可根据当地降雨量等值线图进行查算。 (2)地形资料。一般可不要求地形图。但应有集流面、蓄水设施及灌溉土地之间的相对高差资料。 (3)集水面资料。对房屋屋面、庭院、计划作为集水面的公路、乡村道路、场院及天然坡面等投影面积进行量测。同时,对工程范围内已建的雨水集流面性质、面积、蓄水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容积进行调查。 (4)需水对象资料。对工程范围内的人口、大小牲畜数进行调查,并对今后10年内的发展数字作出预测。同时,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的作物种类、树种及其面积进行调查。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蓄利用研究综述 一、雨水集蓄利用 1. 概述 受人口增长、持续干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初步显示出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000年的中东地区,就有利用雨水的记载。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收集利用路面雨水,70年代修筑集流面集蓄雨水。1982年,在夏威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雨水集流会议,嗣后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 Rainwater Catchment Systems Association),并多次召开雨水集蓄利用学术会议,促进了国际间雨水利用的交流与研究。目前,以色列在集雨农业灌溉方面成就显著,日本则研究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我国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涝池、塘坝拦蓄雨水利用的历史记载,修筑水窖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但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在80年代后期,收集的雨水被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补充灌溉。如1995年,甘肃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南山区实施“窑水农业”,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研究,陕西则称为“甘露工程”。 从1995年在北京举办第7届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大会以来,已在兰州、徐州和大理召开了3次全国性的雨水利用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国际和国内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了雨水利用研究水平的提高。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人蓄饮水和集流节灌上,同时对集蓄雨水补灌地下水及城市集流等问题也展开了研究。 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种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马雅文化时期。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工程设备和技术,不可能修筑大型水利工程来进行水量调节,雨水利用一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只是到了本世纪初,近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遗忘了这一曾经支撑了几千年古代灿烂文明的传统灌溉技术。随着水资源的紧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近20年来,雨水集蓄利用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又迅速复兴和发展起来。目前,世界各地都不乏集蓄雨水发展农业灌溉的例子,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例如,以色列人在南部200毫米年降雨量地区修建微型集流场造林,在内盖夫沙漠地区,修建石堤把坡地径流拦截到低处梯田或存放在山腰的水库中,使年降雨量100毫米的地方得到300毫米~500毫米的水量。美国的西南部也有此类实践。集雨灌溉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或正在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2. 雨水利用的几个概念 (1)雨水利用的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这种雨水利用的概念其外延几乎囊括了水的所有利用方式,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一般文献中提到的雨水利用是指对雨水的原始形式和最初转化为径流或地下水,土壤水阶段的利用,可将其称为狭义的雨水利用(有的文献叫雨水的直接利用)。就狭义的雨水利用而言,其内涵至少应包括:①解决人畜饮水的家庭利用;②用于作物补灌的农业雨水利用;③用于消防、城市绿地灌溉的城市雨水利用;④雨水的地下水补给利用。 (2)农业雨水利用 农业雨水利用是指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过程将雨水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利用。由于农业雨水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学者将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的学者将农业雨水利用分为雨水自然利用、叠加利用和聚集利用,有的学者则将其分为:①雨水的原始利用

集雨工程

集雨工程 我国集雨工程发展设想 1)根据国家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布局,立足于10年内基本解决人均半亩到一亩基本农田及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2)重点布局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3)结合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不适宜发展的地方退耕还林、还草。 4)结合当地经济建设,集雨工程配合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解决温饱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 5)因地制宜,宜窖(窑)则窖(窑)、宜池则池、宜塘则塘、宜坝则坝。 2005年及2010年集雨工程的发展设想,该设想分为两步实施; 5年重点按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先发展人均半亩的集雨工程基本农田,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计划建成集雨工程766万处、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11.4万亩,累计解决2110万人的温饱问题。

2005年至2010年,重点发展集雨工程区的农业经济,包括集雨工程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结构调整结合;发展集雨工程的综合利用等,使一部分人达到小康水平。该阶段计划发展集雨工程946.3万处,年可增产值82.3亿元。 1.资金筹措 采取政府、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各占1/3,但对于特困地区,建议政府的投资比例适当增加,可达到1/2。综合各省的规划,2005年及2010年总资金筹措计划如下:至2005年需投入290.2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03.26亿元;至2010年需投入313.65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119.37亿元。 坚持地方和群众自筹为主,中央对示范性工程引导补助为辅的指导方针,在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建集雨工程。 2.技术措施 各相关省(区)应严把技术督导关,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技含量。 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省(区)要因地制宜搞好发展集雨工程的规划布局,最优化地利用雨水资源。 二要制订合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各省(区)应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订本地区工程技术规范或标准,加强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 三要切实做到雨水集蓄工程与节水灌溉的结合。加大宣传教育、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近几年来人们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对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概念与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古今中外在雨水集蓄利用的状况,总结了在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的一些工程技术手段。最后,对我国目前的一些典型的示范工程进行了总结与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示范工程 我国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少,并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实践证明,通过水窖等各种工程手段进行的小规模的雨水蓄积,将雨水资源化对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概念与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 2 利用状况 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1]。在我国,早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己有引洪漫地技术[2]。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80年代后期,2001 年水利部颁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我国在雨水蓄积利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熟[7]。 3 技术手段 3.1 汇集技术 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汇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 屋顶庭院雨水汇集主要解决部分缺水地区人蓄饮水问题。路面集水则主要用于灌溉[4]。此外,城市路面及建筑物也被作为集流面,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环境及地下水补灌的研究也正在展开[1]。 3.2 蓄存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康县大堡安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典型设计 一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大堡镇安场村的高半山区,涉及安场村的二个社105户402人,耕地面积6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种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黄豆,经济作物有核桃、花椒、板栗。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 工程区属西岭南麓高半山区。区地形复杂,地势较平缓,海拔高程在1200-1500m,土壤为黄棕壤土,由于水利工程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灾害的威协,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工程区已建成村级公路网络,交通较为便利。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项目区为浅切中低山地、黄棕土壤,土石沟壑地貌,整个地势呈现东高西低,南北沟谷多呈V型,山高谷深,高差悬殊,土层略浅,出露地层主要为页岩,千枚岩与砂质泥岩石。 2. 水文地质概况

项目区属大堡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820mm,降水年分布不均,形成春、冬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现象,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周围自然山坡稳定,未见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3.建设规模概况 据统计,区暂无蓄水堰塘及水窖工程,只有几年前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一处。本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该区域进行全面规划,有计划的对地理位置优越,灌溉条件好的地块修建集雨水窖工程,计划新修水窖75口,增加蓄水2250 m3;铺设灌溉管道75条,长7500km。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工程位于大堡河右岸高半山地区,地势较平缓,土层肥厚,因为地理条件特殊,自然地形构成坡高水低,没有建设蓄水工程的条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干旱缺水的困挠,农业经济得不到应有发展。现采用非充分灌溉的模式,进行雨水集蓄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地区水文条件是降雨量较丰,多年平均降雨量820mm,造成干旱的原因是降雨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过程不相匹配,二是缺少蓄水工程。现根据气象和地理条件,选用集雨水窖等小型引蓄水工程,增加调蓄水量,增强灌溉能力。符合当地水资源呈立体分布的特点。这种集雨蓄灌的方式也易被群众接受掌握,工程建设简便易行。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 一、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和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和3/4,被联合国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再加上水土资源分配组合极不平衡,南北方相差十分悬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年受旱面积达2700万hm2左右,每年因旱灾粮食减产700亿kg左右。特别是西北地区,多数地方的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且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9月,并以暴雨形式出现,造成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雨后又无水灌溉,大旱之年连人畜吃水也困难,群众生活较贫因。但这些地区却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光热条件好,可供开发的耕地和草地资源潜力很大,而水资源短缺制约着这些资源优势的发挥。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兴建骨干水利工程不但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而且难以全面解决灌溉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唯一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救命水),提高作物产量,促使农牧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国外雨水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少雨国家(如以色列等)发展较快,且一些多雨国家(如东南亚国家)也得到发展,利用范围也从生活用水向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发展,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开发利用雨水。我国雨水利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北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山区和塬区人民在同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如修建土窖、大口井、坎儿井和蓄水塘等工程设施外,还改进了如修筑梯田等传统的就地蓄雨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

城市雨水利用收集截污净化技术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 车伍1李俊奇1刘红2何建平2 (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00044;2 北京城市节水办公室,1000?) 摘要: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笔者基于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和对国内外技术的总结,将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概括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雨水渗透系统,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雨水水质控制系统四大方面。 关键词:现代城市雨水利用集蓄渗透技术体系 近十年来,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可实现目标有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前应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集蓄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 对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有利于构筑和完善该技术体系,尽快建立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1 雨水集蓄利用 1.1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可产生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 该系统又可分为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和建筑群集中式系统。由雨水汇集区、输水管系、截污装置、储存、净化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有时还设渗透设施与贮水池溢流管相连,使超过储存容量的部分溢流雨水渗透。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许多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德国已实现产业化和标准化,一些专业公司开发出成套设备和产品。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m2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是屋面雨水用于工业项目的成功范例。 1.2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新的生态技术,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即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0.2 在我国,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点地区是西北、华北的半干旱缺水山区、西南石灰岩溶地区和石山区以及海岛和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严重缺乏或季节性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多为山区、沟壑纵横,引水、输水条件十分困难;居住分散,适宜利用就地资源,分散开发;贫困、不发达。例如,西北、华北许多山区,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缺乏,不仅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人畜用水也严重不足。西南山区虽然全年降雨比较充沛,但分布不均;区内河谷深切,水资源难以开采;石灰岩裸露、岩溶发育、保水性很差;因而经常发生季节性干旱。我国沿海的石质丘陵山区及海岛由于缺乏淡水资源,引水工程的修建比较困难,也迫切需要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关于规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多年平均降水量适用下限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如果降水量太小,所需要的集流工程规模就较大,工程费用也随着增加,将会造成技术不可行和工程不经济。根据调查,我国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中,以甘肃省的靖远县和会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南山区的降水量最小。甘肃靖远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250mm,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解决人畜用水困难,用于灌溉的很少。会宁北部年降水量为250~300mm,除了解决人畜用水外,也进行集雨灌溉。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降水量多数大于300mm,最少的地方降水量也在250mm以上。宁夏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分布在宁南山区,那里的降水量多数在300mm以上。因此本条规定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适宜降水量下限

为250mm,是符合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实际的。 1.0.5 本规范引用的其它规范主要包括: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专业资料 . 范》,GBJ85-85 《喷灌工程技术规范》,SDJ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JGJ/T98-96《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GB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ECS82:96《农村给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 3 规划 3.1 一般规定 3.1.1 为保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科学决策,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切实发挥效益,搞好县(含县)以上的发展规划、合理制定各项规划指标、做好区域性的工程布局是十分必要的。规划主要是区域性规划,因此本节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对县及县以上各级的要求。 3.1.2 对雨水的利用既要有效,又应有一定的限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估算,我国近年来已建成的雨水集蓄工程利用的雨水占这些地区雨水总资源量的比例还不到1%。按照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规划,在今后10年内,雨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不会超过总量的2%~3%。3.3 供水标准的确定 3.3.1 供水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国家及群众的承受能力。由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所能提供的水量很有限,只能有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用水需求。供水标准定的过高,必然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模,

武乡县2005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武乡县 2005年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项目 实施方案 第一章综合说明 武乡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0毫米,70%以上集中在7-9月份;境内水资源贫乏,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由于缺乏建设大中型工程的条件,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 全县共有14个乡(镇),393个行政村,18.9万农业人口,目前,农业基础条件很差,干旱山区的耕地普遍缺乏灌溉条件,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农民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但全县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00元,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特别是上司乡张庄等5个行政村,2000多人口的基本口粮田都无补灌条件,在一般年景勉强能做到粮食自给,遇到干旱年份,产量极低,基本口粮都难以满足,不断的广种薄收,不但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 我县自古以来就有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习惯,前些年主要用于农村人畜饮水,但由于单方容积的造价较高,已建工程大都标准较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经济能力兴建新的工程。近年来,也有部分群众兴建了一些小规模的微型集雨工程用于补充灌溉,在

播种、保苗和抗“卡脖子”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产是旱地的2-3倍。同时,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补充灌溉也是干旱地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没有灌溉,盲目实施调整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加快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是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2005年,我县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被列入小型水利工程专项资金工程计划,根据长水计字(2005)205号文件通知精神,我们经实地勘测、规划,提出了2005年武乡县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实施方案。 一、工程范围及工程内容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县上司乡,涉及该乡窑头、马汉角、郑峪、3个行政村,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集雨水窖60个,总容积3000立方米。同时进行集流面建设及配套提水设备,这些工程都经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水源有保障,技术成熟,施工比较容易,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二、工程效益 工程建成后,可解决60亩基本口粮田的补充灌溉,有效地改善当地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同时,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工程概算 工程概算总投资5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财政补助24万元,各级配套及自筹26万元。项目建设一年内完成。 四、工程实施措施 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由县水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知识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强化雨水入渗,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总之,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组合,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则雨水利用会产生广泛的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1、雨水的初期弃流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要满足相应的杂用水水质要求,因此,雨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雨水收集利用的难易情况。雨水径流流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和非连续性。一般认为中期和后期的雨水水质较好,但初期雨水的水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普遍较差且变化较大。因此为了降低雨水回用的处理难度,通常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中都采取初期雨水弃流。 (1)初期雨水弃流量 初期雨水弃流量应按照当地实测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确定,当无资料时,遵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可采用2~3mm径流深度作为屋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5~7mm,作为地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 初期雨水弃流量按下式计算 W1=10X8XF 式中W1-设计初期雨水弃流量: 5-初期雨水弃流深度,mm,水面集雨取0;F-集雨面积,m2。 对于特定的生态区域,弃流量取值还需要综合雨水水质、用水量和雨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判定。 同时上述规范还规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绿化屋面除外,土壤入渗系统宜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间隔日以内的降雨不宜弃流”。 (2)雨水初期弃流方式及装置 目前,在城市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雨水利用项目还没有很成熟的实际经验,初期雨水的弃流方案也没有确定的参照标准。就现有的国内实例看,雨水利用的方式偏重于采用通过土地入渗、回灌补给地下水,实现地域的水循环的间接利用法,避免对雨水进行深度处理,也可以降低运行费用。结合有关专家在国家体育场雨水利用设计中对初期雨水弃流方式的思考,将初期雨水弃流的常用处置方式概况如下: 1、直接引入绿地,不单独处置初期雨水。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良好的情况。初期雨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这些毒素可能包括硫化物、盐分、总溶解固体等,甚至不适当的。当其不超过植物的容忍限度时,将雨水直接排入绿地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2、将雨水排入级配石料的过滤盲沟或多孔混凝土过滤板进行简单过滤。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会相应带来维护和更换的问题。 3、采用分散式处理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如在单个雨漏管或道路雨水收集管下安装分离设

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浅谈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摘要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原州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原州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收集技术 1 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原州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雨水的收集技术、雨水的储蓄技术及雨水的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1.1 雨水的收集技术 原州区的雨水收集技术基本上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营造田间微型集流面或改进耕作措施,把降水集流并存储在土壤中,以达到雨水就地拦蓄入渗,通常采用的技术有水保工程技术和水保耕作技术;另一类是采用自然集流面或人工修建的防渗集流面,将雨水收集并储蓄在储水工程中(如水窖)供作物灌溉或饮用,也称为人工集流技术。 水保工程技术:通过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对地面进行较大的工程处理,以改变原有的地形特征,使降雨就地集中拦蓄入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保耕作技术:通过耕作措施的改进,来实现降雨的就地拦蓄入渗,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常采用的有等高耕作技术、起垄耕作技术、粮草轮作技术、带状间作技术、渗水孔耕作技术及蓄水聚肥耕作技术等。 人工集流技术:人工集流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得到了很大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集雨场、集水渠、沉淀池、拦污栅和引水管等集雨设施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技术。 1.2 雨水的储蓄技术 雨水的储蓄与雨水的收集同为雨水集蓄利用的主要技术,是通过修筑水窖、水池、涝池等蓄水工程设施,把集流面所汇集的径流拦蓄储存起来,以备利用。其基本要求是蓄水工程的防渗性能良好,坚固耐用,而且要有足够的容积。 1.3 雨水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雨水高效集约利用技术主要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农艺技术,是发展高新种养业、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及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8.1概述 雨水资源的利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利用雨水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雨水利用。如兴建水库、塘坝等开发利用地表水的活动,打井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以及人工增雨等活动。而狭义的雨水利用是指直接利用雨水的活动,如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用于生活、农业生产和城市环境卫生等。本书所述及的雨水利用是指狭义上的利用。 8.1.1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生命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因而水资源总量中97.5%是不可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资源只占2.5%,而可以直接利用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淡水资源,仅为淡水资源总量的0.26%。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排污量大增,又导致水源的污染;森林等植被破坏使得生态失去平衡,也会造成雨量减少,地下水的补充量减少。目前,世界上大约有90个国家,40%的人口出现缺水危机,因此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联合国于1997年发出淡水资源短缺的警报:“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下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230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位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8个。据统计,全国城市目前日缺水量达1600万m3,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1200多亿元。全国农村每年缺水约300亿m3,有5000多万人和2.5亿头牲畜饮水困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干旱日益严重,全国每年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hm2,因干旱粮食减产达150亿kg左右。面对水资源的紧缺局面,解决的办法是开源节流,首先要保护现有的水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约水源,如农业上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工业上治理水污染、利用废水,国家调节供水政策,提高水价等。在开源方面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工程量大,工期长、耗资大。而充分开发雨水资源则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目前我国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0%,与国外利用率高的国家相比,可利用的潜力很大。我国降水量在250mm以上的地区很广,且降雨集中在6~9月,荒坡山地、路面、场院和屋顶等设施为聚集雨水创造了有力条件,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雨水的开发利用。 8.1.2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雨水利用是一项古老的使用技术,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中东地区,就有收集雨水用于生活和灌溉。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新疆,2000多年前就建造了坎儿井用于灌溉。约1500年前以色列的纳巴秦人利用年降雨量仅100mm的雨水资源,在沙漠中种出庄家。在墨西哥、秘鲁和南美的安第斯山山坡上,1000多年前就建造起来能灌能排的雨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