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实现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实现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实现复兴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古老传统,可我不敢说这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我们尊师重教了几千年,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惑”,不但没能减少,反而是越积累越多了。

中国人是当今世界上最迷惑的民族。我们在文化上最迷惑,在信仰上最迷惑,在政治上,还是最迷惑。

我们的圣人和先师,没能给我们解惑授业,尽管我们一直很尊敬他们。我怀疑他们反而是给我们制造疑惑的人。一个面目可憎的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岂用万古,从宋到今,不过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感到自己仍处在一个千古长夜之中。

欧洲人这样总结他们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一段历史: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的中世纪的特点是专信基督,排斥一切除《圣经》以外的异端邪说。但是,文艺复兴的种子能够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萌发出来,则中世纪毕竟不是只有黑暗,全无是处。反观中国,在我们专信孔子的两千年里,我们在黑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最后也找不到一线自救的光明,则我们的“中世纪”何其黑暗之至也?

然而,我们不认为我们的“中世纪”黑暗;相反,我们认为那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这段历史的时间长度是欧洲中世纪的两倍,文明质量是欧洲中世纪的许多倍,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给我们带来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过去的文化小兄弟学习求教。

欧洲的文明曾经中断过。因为蛮族的野蛮入侵,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传统被毁坏和丢弃了。说起来可笑,后来帮助欧洲人复兴其文化传统的,主要也还是这些野蛮的入侵者。他们不但复兴,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他们终于使自己成为比希腊罗马更伟大的民族。

与欧洲相对照,中国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中国文明怎么会中断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入侵者来了,自有博学的儒生主动地找上门去,双膝跪倒,口称圣上,向野蛮的征服者献上他们宝贵的经书——一部《论语》,一部《礼记》,一部《春秋》。经书上记载着上智下愚磕头作揖三讳四勿等一大套经世致用的学问,任是最野蛮残暴的征服者对此也会感到欢欣鼓舞,莫不心悦诚服,甘受同化。这样的学问怎么会被丢弃?这样的学问如果会被丢弃,那我们只能说:作为统治者和征服者,他们的眼睛瞎了。

但我们未必没有丢弃过什么东西。比如,墨子的学说就被我们早早地丢弃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儒生拿着墨子的学说去劝说野蛮的征服者遵照实行,征服者肯定要砍下他们的脑袋来。这种设想不尽合理,因为墨子的学说本来掌握在墨子的信徒手里,可墨子的信徒是不会手里捧着《墨经》去乞求统治者们遵照实行的。对那些野蛮的杀戮者和征服者,墨子的信徒亮出的是他们手中的剑!

真正的文明,是一种能够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力量。真正的文明不会和罪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真正的文明不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方法。真正的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真正的文明以人、而不是以某些人——比如统治者和所谓的君子——为自己的出发点。真正的文明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大人和小人。真正的文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出现,都是一个奇迹,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希腊文明就是一个奇迹。希腊文明能够被复兴是一个更大的奇迹。但是,希腊文明对于今天

的世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现代文明是以希腊为基础生长壮大起来的。希腊文明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是他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在中国,文化传统既然始终就没有中断过,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文化的复兴。如要复兴,我们唯一可以复兴的就是墨子的学说,因为,只有墨子的学说曾经埋没和中断过。但是,既然连无比伟大而且丰富的希腊文化都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墨子的学说又何济于是?——除非我们所要复兴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精神。

试拿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与比古希腊的诸子百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古希腊诸子中苏格拉底的思想学说最少,他甚至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著作,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者们却把苏格拉底的旗帜举得最高。他们为什么如此看重苏格拉底?——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思想吗?不是;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智慧吗?也不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智慧哪里能比得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恰恰在于他们看重的不是希腊的思想和智慧,他们看重的是希腊的精神。而希腊的精神,在苏格拉底的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爱真理。信真理。把真理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句“我爱我师,可我更爱真理”,比柏拉图的全部著作还有重要。最伟大的事业家不是那个做了最多工作的人,而是那个作了最重要的工作的人。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那个写出在最辉煌的著作的人,而是那个提出了最伟大的思想的人,最伟大的人类导师不是那个最善良最智慧的人,而且那个精神上最为崇高的人。希腊文化是一种“求真”的文化,所以苏格拉底是它的巅峰;中国文化是一种“求善”的文化,墨子是它唯一合格的代表。

这也就是为什么墨子的著作会中断失传。墨子的善是一种真善,孔子的善是一种伪善。极权统治体制的建立容不下真善的存在,所以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流传下来,并且被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也像欧洲文化一样,在整个黑暗的从汉到清的极权社会中,中国文化失传了。

中国文化能够实现复兴吗?另一个问题是: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复兴成长起来的欧洲文化,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前景光明的现代文化体系,我们还有复兴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必要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是:复兴文化传统决不等于复兴儒家的文化传统,重新高举孔子的文化大旗,因为这是一条绝路。儒家的文化传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首先他就不存在需要复兴的问题;儒家文化是一种伪善的文化,它没有引人向善的功效;儒家文化是一种没有骨头缺少精神支柱的文化,他不能使信仰它的民族从精神上自强自立起来,因此它本来就应该被丢弃;中华民族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痛苦的磨难,唯一的精神收获或许就是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最后放弃,现在我们才刚刚要在精神上缓过劲来——借助的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支持——如果我们再回过头去重新拥抱这种伪善的文化传统,除非我们是吃饱了在撑的。

但如果文化复兴就意味着要在历史传统上给自己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持,那么,重温墨子的伟大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地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因为在思想和智慧上总是后人超过了前人,指望着向古人学习智慧汲取思想是愚蠢的。我们要复兴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关于善的文化,墨子的精神就是一种真正的善,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无比崇高的爱的精神。

今天的中国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就是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近些年来严重下降了,这给复兴所谓的儒教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口实。可是我们如果翻开历史,从儒学全面控制中国人思想的宋,到儒学逐渐走向消亡的清末民国,我们发现,儒学教化下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其实一直很低,今天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从宋到清到民国的任何一个时代。这是儒学消亡人的自然道德逐渐恢复的结果,这也是西学东渐打开来了东方的文化视野的结果。必须记住:奴性是最坏的道德,心甘情愿的奴才没有任何道德。如果可以说儒教提高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那么,是谁制造了中国人历史上的沉重的苦难?在一个大多数人的道德情感普遍较高的社会里,任是最残暴的统治者和最野蛮的征服者,也不可能单独制造出那么多的不幸来。之所以会导致这么多的不幸不单是因为制度上的原因,它还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成员的道德情操太低,他们的社会因此缺少最起码的抗恶的能力。

善是恶的敌人。善和恶争夺人们脚下的同一块土地。不考虑体制上的原因,一个社会上有多少善恶是由文化因素所决定的。先秦的时代,我们这块土地上至少是五分善对五分恶;到赵宋的时候,社会上有三分善和七分恶;到明末张献忠在四川杀人的时候,社会上只剩下一分善而有九分恶;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北方大地上到处都是自觉举起的太阳旗,善和道德在哪里?今天的中国至少恢复到五分善对五分恶,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已经恢复到先秦的水平上了。中国人的被伤害的道德情感正在得到重建。

中国文化是关于善的文化,而儒学却使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一步步降低,因为儒学的精神是一种伪善。

为什么我们感到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大大下降了呢?——因为,中国人从儒教的泥潭里走出来了,我们逐步恢复了人类抗恶的自然本能,我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恶和不道德变得越来越敏感了。知道抗恶,才能言善;对恶敏感,这是道德建设的最基本的基础。能够抗恶,这才走出了道德建设的第一步。儒教不抗恶,儒学对恶极端迟钝。儒学在历史上抽去了中国人的道德根基。

儒学的根本缺陷来自于孔子:孔子只有思想,没有精神。儒学只有筋肉,没有灵魂。儒学从他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匍匐在地上的,他自始至终都没能自我站立起来。孔子的精神——如果孔子有精神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庸。中庸是一种精神吗?如果是,这也是一种十分渺小的精神。

在中国先秦诸子中,真正具有人文精神或者说善和爱的精神的,是墨子。其次是庄子。从思想和智慧上来比较,墨子不高于诸子。但是,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尺度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思想智慧,因此,墨子才是中国传统文文化的真正的巅峰。

墨子的精神,从他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矗立在人类精神天空中的一座高山。一座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理解不敢仰望的崇峻高山。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是复兴墨子的文化精神。可是,专家学者们在孔子和朱子的小山丘浅沟壑中间转来转去,他们看不到墨子精神的伟大,他们更不知道思想和精神的价值区别在哪里。他们不知道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文化的精神,而墨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已经给中国人独自撑起了一片无比辽阔的精神天空。

但是,有必要吗?

欧洲现代文明已经给全世界提供了一种现成的文化价值体系。除非你已经发现了这个文化体

系的某些重大缺陷,否则,另起炉灶重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是愚蠢的,而且吃力也不讨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好的文化体系不但具有普适性,而且可能还具有唯一性。如果欧洲现代文化是普适的,而且是唯一的,就算我们从墨子出发能推导出同样的结果,我们又何必多次一举?

用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包装出一个跟欧洲文化内涵一致的所谓中国文化,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当别人问起我们来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是“古以有之”?

条条大路通咸阳、通长安、还通北京,可惜,我们当初却走错了方向。别人提前走到了罗马,我们只剩下遗憾和嫉妒。

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了真、善、美等各个方面的学说,其核心是某种精神,决不是一种思想。文化的真正核心可能是某种关于“善”的精神,而不是对“真”的追求,或者是对“美”的向往。在中国,求真爱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严重发育不足,我们只有求善的精神。遗憾的是,我们却错误地走上了孔子的伪善的道路。

我们不如盗跖。盗跖对孔子说:你的仁义是虚假的仁义,是拿来混饭吃的东西。

我们不如少正卯。少正卯“行辟而坚,言伪而辩”,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只会重复一个伪圣人的话。

我们不如击壤者。击壤者唱到:“帝力与我何有哉!”这样的话我们一直就不敢说。

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失去了做人的勇气。我们失去了思考得勇气。我们敬畏太多: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们动不动就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君子讳,为暴君讳,还为小人讳。我们动不动就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三畏、七讳、四勿,我们最后一事无成。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的是越来越少到最后终于绝迹的侠客。鲁迅说,侠来源于墨。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先看清楚在中国的历史上什么人身上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奴才没有人性。教人做奴才的学说是反人性的,因而也是反文明的。

在中国历史上,什么人的身上奴性最多、最顽固?——是孔夫子的弟子。是儒学的兴盛导致了中国人的人性奴性化。

奴性必然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奴性使人不会思考,不敢怀疑,不能批判,只会服从。

中国文化发端于商周时期的贵族文化。他原本就是一种统治者文化,甚至包含着强烈的宫廷文化的色彩。儒学思想中的那些文化观念:仁、义、忠、孝、圣人、礼、天、天命,在孔子降生以前,已经全部形成了。孔子没有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也没有剔出任何一条腐朽没落的文化观念,孔子是商周文化的全面继承者。

老子是商周文化的批判者。庄子是商周文化的否定者。墨子是商周文化的发展和超越者,墨子提出了兼爱非命平等等新的文化观念。孔子作了什么?——孔子什么也没有做,他把来自商周的古老文化传统一股脑照单全收,而且重点突出其中最腐朽的一个思想观念:礼。礼,到春秋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已经被全面抛弃的文化传统,除孔子之外,老子庄子墨子从不谈礼,因为没有谈礼的必要,礼已经死亡了。但是,孔子的努力却使商周文化中最腐朽的礼得以“复兴”,并且,这礼统治中国人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所谓的伦理纲常就是礼。儒家

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礼。礼的魔力不是来自于人们对礼的自动认同,礼的魔力来自于礼把统治者放在等级秩序的最高端,并且诱使全社会的人去向统治者顶礼膜拜。礼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观念,礼是一个由最高统治者掌握的魔力法宝。

没有孔子和儒学的努力,礼将是一个在两千年之前就被中国人忘记的文化观念;伦理纲常,不会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枷锁和思想桎梏。仁义忠孝,本来也许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的,但仁义忠孝既然选择以礼为自己的价值尺度,也就失去了砥砺和增加中国人道德水平的功效。结果是,中国人讲仁义道德最多,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既缺少仁义,也缺少道德。

事实上,到赵宋的时候,仁义道德就被直接解释成“伦理纲常”。

什么是礼仪之邦?——柏杨解释说:这其实就是一个酱缸。

用自己的一生,孔子犯了一个小错误。用两千年的时间。中国人犯了一个大错误。

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孔子信而好古,他不怀疑、不批判、不否定,一味地笃行古道。我们信而好孔,我们也不怀疑、不批判、不否定,一味地笃行圣教。

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所信奉的竟然是一种来自半原始半文明的商周的文化传统。尽管孔子给这种文化传统穿上了诗化的美丽外衣,可是,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是商周的文化传统。一群半原始半文明的文化初民发明了这种文化,孔子把它交递到他的后人的手上。

我们还打算复兴这种文化传统吗?——我们不要忘了:在两千多年之前,老子曾经怀疑过、批判过;庄子曾经否定过;而墨子,曾经超越过。

但是,如果我们要复兴的是一种精神,事情就另当别论。

老子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庄子的否定精神;墨子的超越精神和博爱精神,对中国人的精神解放都是一件件无价之宝。甚至盗跖的反抗精神和击壤者的蔑视精神,对今天的中国人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只有孔子,我不知道我们可以跟孔子学习借鉴些什么。孔子有思想,《论语》可以当成一部诗来看,但是说到精神,孔子这人是最缺少精神的。孔子如果有精神,孔子的脊梁就能够挺立起来,儒学就不会成为统治者的听命学说,中国人就不会被教化出如此深刻的奴性。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脊梁骨在统治者面前弯得有多深。孔子的脊梁骨的曲度,准确地衡量了中国人的奴性的深度。

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复兴和怎样复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问题的真正实质是:复兴什么!笼统地说复兴一种文化传统没有任何意义。指望着复兴一种已经消亡了的文化价值体系势不可能。所有的思想都会过时,最深刻的智慧也会被超越,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如果曾经出现过一种精神,一种真正伟大的人文精神,这才是一笔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文化财富。这才是我们唯一需要复兴的东西:一种文化精神。

问题是:中国人需要这种精神吗?

老实说,在那些高举文化复兴大旗的专家和学者身上,我没有看到他们对于精神价值的重视。我在他们身上再次闻到了一股来自历史的奴性的遗臭。他们指望着复兴的是一个现成的文化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高尚的的文化精神。

在历史上,学者和文人,一直是中国人中奴性最深的一个群体。如果我们看到他们脊梁笔直地站在什么人的面前,那一定是他们正面对着一些比自己更低一级的奴才。在统治者和圣人先师的面前,他们一定不敢挺起自己的脊梁来。他们不会批判、不敢怀疑,不能否定,他们

只会拾前人的牙秽。他们这些人看的书较多,被奴性的病毒感染的较深。或者说,当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走出奴性的泥潭时,他们是最后一批被感染上奴性病毒的人。他们孤独自怜,自怨自艾。他们的所谓复兴传统文化,不过是期望着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重新被感染而已。他们有文化、有学问、有知识,唯独缺少文化的最根本的要素:文化精神。可只有他们才想到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真是传统文化的巨

大的悲哀。

2

1.孔丘感于当时'政局动乱,诸国争雄',意在确立一种秩序,以确保社会安定.他的思想虽有奴

性,可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2.如果要复兴一种精神,除了楼主说的种种,还要借鉴孔子的治学精神和求索精神.

3.国人的奴性不能完全归罪于儒家思想.个人人为,其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社会,商业受到

限制,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并不广泛;多数的人被捆缚在土地上,为地主贵族耕种土地,终日为生存奔波,其腰杆儿如何挺得起来?经济上的依附使之缺乏独立的思想(直到今天为止,土地仍是国有),朝代更迭,民众起义,社会变革,往往很难根本上改善底层人的处境,“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故神州”,其心底便又蒙上了一层麻木的色彩;

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脱离,这里有儒学的原因,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上层贵族通过掌握土地与控制政权,掌控着人们的生存权---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其愿望,必须拼命往上挤,而统治者为了确保其统治地位,也采取措施吸收这样的人才。这样,体力&脑力劳动不能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知识分子多不能体验民众生活,其思想是贵族的或个人的,而不是民众的。

4.复兴或重建一种精神,必先独立民众之经济政治地位,使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废除专制专政制度,使民众真正拥有参政/议政/执政/修政权,于此则腰杆儿自然要挺立了,民权继起,群体集力,则文明之兴,精神之盛,可计日而待矣.

3.汉服

当然,由于“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丢弃得太久”,仅仅局限于“汉服复兴者”的民间运动,或靠一阵活动就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未免操之过急,也不太现实。关于汉服复兴,对汉服的热爱和追捧,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可以丰富我们的服装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决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复兴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是当前迫切的工程,也是艰巨的工程,这既需要从古典中发掘,也需要引进先进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等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只要我们有意识、有决心复兴传统文化,并为之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和不菲的成本,就不愁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指日可待。(

应当怎样看待传统文化复兴?

林治波

“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神州涌流。”这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这也正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国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好事。

笔者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个:

一是全球化使人们在趋同的气氛中产生了求异的意识。保护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

为一种与全球化同时存在的世界性潮流。

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必然给中国人以文化的自信。

三是今天社会风气的浮躁使当代中国人难以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优良文化,人们不得不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观和精神寄托。

四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顶礼膜拜到理性看待的过程。

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独特面貌自立于世,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潜力的大国,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自己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能够给未来的人类以新的选择和更加和谐、舒适、平衡的感受。但是,这种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否发展到足以辐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把自己的独特文化加以继承、提纯和创新,使之适应时代。努力满足这两个条件,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

对于现在流行的传统文化热,笔者认为有四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是可持续发展。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严肃而有益的事情,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情,而不要成为昙花一现、轰动一时的时髦事。那种过度的商业化炒作恐怕不是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二是要加以鉴别。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带着分析的眼光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扬弃,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笔者不赞成让孩子读经的方法。现在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孩子们掌握的新知识很多,仅仅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以白话的形式和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让孩子们能够在比较有效率地、比较自然地掌握更多的传统思想的精华。

四是不要排外。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但这里面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对西方文化也不能不加鉴别。和中国文化一样,西方文化当中也有糟粕,有人把西方文化的糟粕而不是精华拿过来,已经造成很多不良后果。第二,不能食洋不化,而要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学过来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中国化的东西。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教条主义者把它原样照搬过来,机械地指导中国革命,结果水土不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实践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正确的出路。对待今天的西方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人民日报》)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 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复兴的想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我国让世人瞩目的传统文化。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数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也正是它们,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弥纶天地之大道的易文化;有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文化;有内圣外王的儒文化;有不占屈人之兵的兵文化;有涅盘境界的佛文化;有天雨栗,鬼夜哭的汉字文化;有上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还有入乎神,通乎道的武术文化和人生三宝精神气的养生文化。这些文化的合体,构成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它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时至今日,我国文化已由传统文化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毫无关联,它们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大家都特别注重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其矛头所指首先是儒家,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即

证明了这一点;极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辩护的,其扞卫的中心也是儒学;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其分析的对象也主要是儒家。这种习惯,近来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如有人认为,从先秦开始,中国文化思想就是多元构成的,而不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单一的传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不是儒家,而是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从表层结构看,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学说,从深层结构看,则是道家的哲学框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国民的真实心态不在思想家的言论着作中,而体现在诸如谚语一类的东西中。我认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却实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现代文化,我觉得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一些儒家方面的思想,在现在,也被运用到了很多方面。如在教育方面,我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而不倦”等等的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了发展;在外交方面,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为人处事和与人交往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的观点,现在也广为任用,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其他的很多方面。总而言之,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也有自身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中国梦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8

中国梦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018-08-0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上生存,而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对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的伟大复兴必然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的,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站在科学的高度来证实它内在的科学性,那么中国的复兴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 文化当随时代,一个东西再好,如果它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那么它终究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样。现代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相信科学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站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之上。 东方科学注重哲学的思辨,而西方科学注重外在世界的观察,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两者却一直是分道扬镳的,最早是中国的先人们凭借哲学的思辨创造了中国古代令人震惊的辉煌,可再好的思辨成果也需要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更需要科学为它提供新的思辨的依据。缺乏了这一点,东方科学的停滞不前便是一种必然了。 西方科学的辉煌靠的是精密仪器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问题是,微观的世界并不是精密仪器完全能够认识到的,它仍然需要哲学的指引,没有哲学,科学的发展必然也会走向误区。现实的

西方科学就是这样,它过于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更令人不解的是,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把自然规则建立在概率论之上,仿佛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必然性,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庆幸的是,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哲学和西方科学开始携起手来,而这又将创造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这已经不是预言,而是即将到来的事实了。 在五百年多前,东方文化的西扬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这突出地表现了科学原则的确立。在以前,西方人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它象一个大家长一样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上帝被打倒了,以人为自然中心的思想不断泛起,如果长此下去,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庆幸的是,不少人从东方科学的“道”思想中汲取了智慧,确立了自然规则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原则,正是相信了自然规则的客观存在,科学家们才鼓起了无穷的勇气,持续不断地对它进行探索,创造了西方科学的辉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科学原则的产生,就没有现代的西方科学。 而在今天,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更伟大的结合开始了,这就是用中国传统的哲学为指导,以西方科学中的系统论为平台,从而创造出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方法,这就是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

(推荐)中华文化复兴宣言

中华文化复兴宣言 ———为促进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奋斗 七十六名中华文化研究者 在天安门“国庆五十周年”大典上,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告:新世纪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令人振奋!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做出了辉煌成就,也对世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同现代结合地飞跃。 一、中华文化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十五世纪前,我国文化、科技、经济等都领先于世界,并且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发明创造都出自中国人之手。可是,由于后期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近二百年来科学技术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一百年前“西学东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受到巨大阻碍,使中华传统文化至今不能很好地为中国及世界服务。 当今全世界文化的冲突、邪教的泛滥、宗教的极端、自然的破坏、人性的恶化、科学的负面性等,都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阻力。然而要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中华文化具有西方文明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大文豪肖伯纳信中曾写道:“等到一天中国把世界各国的各种人全吸收尽了,归化尽了,同化尽了,理想中的天堂使人人可登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要,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这些都说明了国外学者们都对中华文化开始高度重视。然而,从新中国诞生之日就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其中一部分不了解中华文化者,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看不起中华文化。 新世纪新千年里经济、文化、科技、艺术……无论什么要发展都离不开智慧,甚至应概括为智慧的世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独具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非凡智慧的结晶。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日本的高速发展,都吸收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智慧。当前西方一些有远见之士都在尽力研究中华文化,并提出“西方的病,东方的药来医”,形成了“东学西渐”。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有无穷的价值! 新世纪里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是我国政府的目标和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中国,为中华文化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要真正实现复兴,就必须有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到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吸取营养并结合现代文明创造出超越古今的成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所用。 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科学技术、社会实践、人文思潮,都属于大文化范筹。中华文化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科学部分,然而它将在世界未来科学发展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加以重视。 中华文化独特性有: 1、天人合一整体观: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所讲:“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代中国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与复兴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启蒙与复兴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民族独有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1,这些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除了这些哲学思想方面的,诗词歌赋、民间习俗、传统节日、国粹功夫等等也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一同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已经衰落甚至绝迹,有的却在逐渐复苏,整体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崛起,它的内涵没变,却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头换面逐渐复出。 关键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国学节日民俗美食娱乐基因启蒙复兴 一、思想文化的蜕变 1.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经典文化的启蒙 儒家文化一直是被奉为中国的经典哲学,四书五经一直是古代科举考试人们必读的书记,宋人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虽然这句话略显夸张,一直以来都充满着质疑,但是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一直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这种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儒家文化只是中国经典国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发展最好的,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 从小我们就背一些《论语》中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句儒家的学说了,虽然小时候并不能深刻理解,只是被老师告知它的意思,但这也算是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的第一步,和《论语》一样,我们小时候也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虽然只是截取了短短的几句,但那几句押韵的“人之初,性本善”却也让我们铭记至今日。除此之外,唐诗宋词也一直从小背到今日,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启蒙。在我们刚刚懂事起,就让我们接触这些文化,尽管当时我们或许因为太小不能够理解,但是那时就让我们留有深刻的记忆,到现在这样的知识便信手拈来,随着我们年龄的长大,我们也能慢慢开始理解这些经典的深意。因此,在现代,虽然没有像古代那样学习的只有儒家 1参考《人民日报》(2009年3月24日07 版)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学者论坛)》(王杰)

传统文化复兴

广西柳州市,苗族群众在吹奏芦笙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描绘的是过年时浓浓烈烈的年味,不过,近年来,许多人都在埋怨“年味一年不如一年”。 34岁的吴明鹏是柳州人,现在在上海工作。回顾前几年回家过年的经历,他说:“那时风尘仆仆地归乡,过年只是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打打牌、放鞭炮、看春晚,团圆和喜庆多少就演变成了疲惫和无聊。” 不过,随着传统年文化的回归,一些春节民俗正被重拾。春节前,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带动了传统文化年货的购买热,也为广西柳州市古镇融安增添了浓郁的年味。 山歌上网 作为广西的“山歌之乡”,柳州市柳江县每年春节都有山歌对唱活动,每年开年都有新鲜的山歌出炉。 柳江县山歌协会会长韦金乐说,几年来,正月初一到十五,他都被各地群众“订”走了,天天外出唱歌,比平时上班还忙。 1998年,柳江县山歌协会在民间诞生。如今,会员已有80多人。 该县山歌手“土味”十足,出口成歌。譬如,针对个别干部不愿听取群众意见,山歌手韦新和这样唱道:“领导莫怪我批评,莫拍桌子瞪眼睛,我是牛尾打牛背,替你拍蚊赶苍蝇。” 在柳江县2016年春节山歌对唱活动中,韦新和还唱出这样的山歌:“莫催女儿早连情,莫逼儿子早成亲。若拿牛仔去犁地,不伤骨头也伤筋。” 韦新和说,“真”是山歌的本味,如柳江的一首山歌所唱:“能剔硬骨是真刀,能捉活鼠是真猫,山歌里头是真话,假鬼难过奈何桥。” 2016年大年初一,柳江县城春节山歌演唱会现场,民间山歌手以山歌对唱形式一字摆开。山歌的歌词内容多为反映近年农村生活新变化,由于一些歌词是即兴创作,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贴近生活又诙谐幽默,精彩的对唱场面让很多观众捧腹大笑。 中午休息吃饭时,观众都舍不得离开现场,因为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位子,一些观众饿着肚子等到下午。 山歌会多在人民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展开,吸引行人围观,山歌手喜欢这种自由的演唱形式,没有剧场的拘束感。在广西,唱山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方特色娱乐活动,更是文化和人情上的交流。当地人用一曲曲具有当地浓郁色彩的山歌表达生活甘苦,以及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 新的文明和娱乐也在冲击山歌的地位。广西“老歌王”郭秀莲担心山歌的传承出现断层:“现在没人用山歌来谈恋爱了,年轻人谈恋爱都在用网络。”但她很快找到了互联网+时代山歌传播的新机遇,她把自己唱的山歌录成几十个视频,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现在,郭秀莲成了当地的“网络红人”。在国内多个知名视频网站搜索她的名字,都能找到她的山歌视频,每个视频都有几万点击量。 带回到他们工作的城市 从腊月末开始,在古镇融安县长安河西文化年货市场里,大红灯笼、春联、年画、“福”、“龙”字等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年货将街道装点得格外喜庆,摊位前也是围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人们认真端详每一幅春联、字画,精心选择自己所需年货。广西柳州市一名苗族姑娘在展示制作的绣球 寒冬腊月里,朔风阵阵,大江南北又飘着缕缕腊肉的香味。融安古镇的市民们除了抢购传统年货,也要利用低温干燥的有利天气,按照传统习惯,家家灌香肠、腌腊肉、置腊货,

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红旗文稿》所发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回答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结合我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有如下三点体会: 一、文化自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云山文章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这一论断深具远见卓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的崛起从最终意义上看是文化的崛起。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文化道路的和平崛起,今天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心态。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文化模式,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性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文化政治哲学问题。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下一个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 文化创新是我们在文化自觉上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百年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通过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一百年来,多少先哲为中国文化承续和创新呕心沥血,在他们的著述中一直隐含了一条解决中国文化问题的思想道路: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空,回应中国和世界在当下与未来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现代价值意识的重建,一方面要大力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又要不忘本民族文化之独立自主地位。我们的文化自觉,就是要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演变,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以回应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浅谈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正如温家宝总理曾在哈佛大学的讲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我们比较重视经济,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文化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市场上文化有很多舶来品,造成了我国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国人越加注意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比如传统节假日的恢复、国学研究、还有进来热播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

复兴中华文化

复兴中华文化 随着社会的开放,国内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买衣服向外国品牌看齐,旅游下国外胜地着眼, 舍弃饺子吃肯德基就连语言也要学习韩语、日语。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一 旦衰落,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消逝了。 一八四零年,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历时一百多年的战争并没有使中国沦亡,最主要 的原因是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今,日 本用动漫打开中国的大门,美国用电影打开中国 的大门,韩国用语言如果再不注意复兴中国文化,恐怕外国将用文化来征服中国。复兴中华文化, 任重而道远。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前提。 前些年,韩国曾有人说孔子是韩国人;日本许多 地方都没有孔子庙,然而中国,虽整在孔子挂在 嘴边,但真正将他放在心里的有几人?要复兴文化,必须将古代圣贤的思想主张继承并发展,将 它们永恒于中国的整个历史。在古代,鞠躬作文 作为一种礼仪是比较普遍的,然而在现代,它早 已被握手所取代。然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仍保持

着这种习惯。中国的传统文化流失到外国,这应 让外国人深思啊。 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扬、传承。 中国古代有甲骨文,接着又是繁体字,这样写 起字来。交流起来非常不便,于是现在的文字就 出现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更简单的文字。之就是对传统文化发扬的结果。 在继承并弘扬风民族文化时也需要汲取外来文 化的精髓。 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甚至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结果导致中国近代 的落后。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丰民族文化的同时,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破。只有 将外国文化的精华与本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融入世界,与世界共同进步,共享文化成果。 那么,复兴中华文化指日可待!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实现复兴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古老传统,可我不敢说这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我们尊师重教了几千年,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惑”,不但没能减少,反而是越积累越多了。 中国人是当今世界上最迷惑的民族。我们在文化上最迷惑,在信仰上最迷惑,在政治上,还是最迷惑。 我们的圣人和先师,没能给我们解惑授业,尽管我们一直很尊敬他们。我怀疑他们反而是给我们制造疑惑的人。一个面目可憎的宋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岂用万古,从宋到今,不过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感到自己仍处在一个千古长夜之中。 欧洲人这样总结他们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一段历史: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的中世纪的特点是专信基督,排斥一切除《圣经》以外的异端邪说。但是,文艺复兴的种子能够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萌发出来,则中世纪毕竟不是只有黑暗,全无是处。反观中国,在我们专信孔子的两千年里,我们在黑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最后也找不到一线自救的光明,则我们的“中世纪”何其黑暗之至也? 然而,我们不认为我们的“中世纪”黑暗;相反,我们认为那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这段历史的时间长度是欧洲中世纪的两倍,文明质量是欧洲中世纪的许多倍,唯一的缺点就是不能给我们带来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到最后,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过去的文化小兄弟学习求教。 欧洲的文明曾经中断过。因为蛮族的野蛮入侵,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传统被毁坏和丢弃了。说起来可笑,后来帮助欧洲人复兴其文化传统的,主要也还是这些野蛮的入侵者。他们不但复兴,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他们终于使自己成为比希腊罗马更伟大的民族。 与欧洲相对照,中国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过。中国文明怎么会中断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入侵者来了,自有博学的儒生主动地找上门去,双膝跪倒,口称圣上,向野蛮的征服者献上他们宝贵的经书——一部《论语》,一部《礼记》,一部《春秋》。经书上记载着上智下愚磕头作揖三讳四勿等一大套经世致用的学问,任是最野蛮残暴的征服者对此也会感到欢欣鼓舞,莫不心悦诚服,甘受同化。这样的学问怎么会被丢弃?这样的学问如果会被丢弃,那我们只能说:作为统治者和征服者,他们的眼睛瞎了。 但我们未必没有丢弃过什么东西。比如,墨子的学说就被我们早早地丢弃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儒生拿着墨子的学说去劝说野蛮的征服者遵照实行,征服者肯定要砍下他们的脑袋来。这种设想不尽合理,因为墨子的学说本来掌握在墨子的信徒手里,可墨子的信徒是不会手里捧着《墨经》去乞求统治者们遵照实行的。对那些野蛮的杀戮者和征服者,墨子的信徒亮出的是他们手中的剑! 真正的文明,是一种能够自我生长自我完善的力量。真正的文明不会和罪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真正的文明不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方法。真正的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真正的文明以人、而不是以某些人——比如统治者和所谓的君子——为自己的出发点。真正的文明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大人和小人。真正的文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出现,都是一个奇迹,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希腊文明就是一个奇迹。希腊文明能够被复兴是一个更大的奇迹。但是,希腊文明对于今天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时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紧迫;也说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还必须有与之相称的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 现在的经济,不是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它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奋斗的结果,所以经济本来就包含于文化之中,文化建设要优于经济建设,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世界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不如西方国家,中国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但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西方文化固然有它的长处,需要我们向他们学习。我们看到中国的文化有它优良的价值和现代的意义,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应该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那么中国文化有序的进行调整应该是我国政府的战略目标, 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我们不能放弃文化建设,没有文化,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所以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兴衰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有效的调整应该是经济持续发展真正的动力,应该是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和谐统一的根本保证,中国文化没有进行有序调整是中国近百年来处于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序的调整中国文化,也是使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以我们要确立一个文化建国的战略目标。 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生命,文化是个体生命,从概念方面来讲,你必须要说明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生存的模式,这个模式要以内涵来作出区分,我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行为模式,第二是制度模式,第三是价值模式。这三个模式又从外到内去区分,首先我们作为现象来说就是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就是政治活动,经济运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等有关。从一般的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就决定我们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制度模式不是最根本的,因为制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价值模式上,所以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模式,首先问我们你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有什么样的价值模式,所以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价值模式,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可以从行为模式,制度模式和价值模式来作出区分的。那么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关于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的基本理念的价值模式,应该确立起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邓小平同志最早讲我们改革开放一个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完全停留在行为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不断地繁荣昌盛,现在有的专家提出来,说经济建设不应该是我们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应该是以制度模式来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中华文化的复兴 ——传播神玉文化、弘扬和玉精神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0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复兴在于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在于人文精神的复兴,人文精神的复兴在于文明的复兴,文明的复兴在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也依赖于中华文化的复兴、繁荣与日益的昌盛。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问题、道德素养提升的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建设关爱型社会、互助型社会、道德自律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的复兴

否极泰来,重开气象——汉服兴起历程及展望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语见《易?系辞》) 在华夏童年时代,先民就以衣冠匡正自己,“垂衣裳”而教化世人,衣冠整而礼仪齐,从蛮洪荒原一步步走入郁郁人文的世界;“取诸乾坤”,先民对天地的理解行之于衣冠,人为天地所化育,衣冠亦取法于天地,这是华夏衣冠数千年的演变要义。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语见《尚书正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语见《左传正义》)对华夏的解释或有不同,然而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与华夏民族的特性密不可分,它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特点,使中国古来有“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蔚为大观,基本结构却万变不离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脉相承正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明证。 当异族征服的血迹湮没了往昔诗礼风流的世界,奴化装束代表的卑弱心态也尘封了我们民族勇于开拓的血气。对今人来说,剃发易服之前雍容华贵的大国气度、潇洒俊逸的士人气质已恍如隔世,人们不假思索将衣冠径呼为古装,在生活中出现更被质疑为日韩服饰,这种隔阂的背后是巨大的文化断层。 明清鼎革,尚有遗民为故国衣冠操劳奔波。黄宗羲、王夫之等不忍以异族面目示后人,画像中以幅巾遮挡剃发形象,朱舜水远渡东洋至死不易汉家衣裳。黄宗羲著《深衣考》以期后人之用,埋下了恢复华夏衣冠的最早火种,成为今天的宝贵资料。之后清末革命党人多

次呼吁复我冠裳,提倡传统服饰复兴,章炳麟更以遗风尚存的和服为汉服,身体力行,并号召国人模仿,四十年代竟出现了汉式学位服的实践。虽然清室逊位为汉服复兴扫清了政治障碍,终因当时内忧外患不断而搁浅。中共执政后,毛泽东提出以中山装为汉族男子服饰,并另设计了汲取襦裙元素的汉族女子服饰,前者因无华夏之风难以获取国人认同,后者因江青曾使用而被摒弃。改革开放后,亦屡有人提议传统汉服,但在欧风美雨的西化大潮中难以激起波澜。 不论有多少观点争执,不论对汉服兴起的社会背景做多深的探索与解读,都不可否认2001年APEC会议“唐装”热对汉服意识复苏的反向刺激作用。以满服马褂的改良版为代表中国的“唐装”,迅速激发了关于何种服饰代表中国的争论,再加上当时充满银屏的美化满清辫子戏,共同成为了催化汉服再生的烈剂。猛然间,被多少仁人志士呼吁了数百年的汉服复活了,开始在指责与鄙薄中跌跌撞撞的走出历史。 从2002年到2003年,随着大汉民族论坛和汉网的建立,网络上最早出现了专门讨论汉服的板块,汉服由社会呼吁转入网络酝酿,并随着王乐天着汉服上街的义举揭开了这场社会文化复兴运动的序幕。这一阶段汉民族主义脱离了单纯的悲情宣泄,渐渐构筑起理论体系,并使汉服打上了的民族主义烙印,因此汉服运动早期主要认为它是民族身份的表达符号。汉服运动为汉民族主义宗旨统摄,被视为兴汉的重要方式,这种认识促进了历史观扭曲背景下的民族意识觉醒,却又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因此受到部分温和者的抨击。重视文化内涵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一个梦牵神绕的期盼。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着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资源宝库。

实现中国梦,须历史地、理性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主张全盘复原传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倡导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问题皆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实证明,如果不能摆脱那种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坏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能及时调整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就不能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与机制。 今天,我们一边要致力于研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一边要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不仅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材国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材国学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与复兴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启蒙与复兴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民族独有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 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1,这些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除了这些哲学思想方面的,诗词歌赋、民间习俗、传统节日、国粹功夫等等也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一同经历了四千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已经衰落甚至绝迹,有的却在逐渐复苏,整体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崛起,它的内涵没变,却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头换面逐渐复出。 关键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国学节日民俗美食娱乐基因启蒙复兴 一、思想文化的蜕变 1.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经典文化的启蒙

儒家文化一直是被奉为中国的经典哲学,四书五经一直是古代科举考试人们必读的书记,宋人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言论,虽然这句话略显夸张,一直以来都充满着质疑,但是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一直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这种深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儒家文化只是中国经典国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发展最好的,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 从小我们就背一些《论语》中的句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句儒家的学说了,虽然小时候并不能深刻理解,只是被老师告知它的意思,但这也算是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的第一步,和《论语》一样,我们小时候也摇头晃脑地背过《三字经》, 虽然只是截取了短短的几句,但那几句押韵的“人之初,性本善”却也让我们铭记至今日。除此之外,唐诗宋词也一直从小背到今日,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启蒙。在我们刚刚懂事起,就让我们接触这些文化,尽管当时我们或许因为太小不能够理解,但是那时就让我们留有深刻的记忆,到现在这样的知识便信手拈来,随着我们年龄的长大,我们也能慢慢开始理解这些经典的深意。因此,在现代,虽然没有像古代那样学习的只有儒家1参考《人民日报》(20XX年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