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2.主旨、情感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答: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请自选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表达效果。

答: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中寓虚,虚实相生,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②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傍晚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用落日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趋衰微,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③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6.请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表达效果。

答:“簪缨”,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讽刺达官贵人,借以表达词人①对南宋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收复的愤懑和斥责;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对失地的痛苦、无奈(或担忧)。

7.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表达作用。

答:用拟人化的手法,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抒发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清秋”是深秋时节)

9.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

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既交代了地点、时间,也写出了诗人在冷落萧条的消秋时节倚楼远眺万里景色的活动。

B.上片后两句有双重意味:一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

C.下片前两句写金人入侵中原带来的浩劫,世家贵族四处逃散,自然也就可以想见北方失地的百姓流离失所。

D.在该词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悲风吹起自己的眼泪飘到扬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的悲。

E.该词表现手法富有变化。词的上片侧重写景抒情,比如三、四句寓情于景、由实及虚;下片则重在直抒胸臆。

(A项,前两句不是写景,而是叙述(叙写人物活动);E项,错在“由实及虚”,两句都是实写眼前所见景物,只不过两句都是寓情于景,实中寓虚,是为“虚实相生”。)

2009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卷+答案

2009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越春秋》 答案:B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答案:D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答案:C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C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答案:B

6.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答案:A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答案:D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答案:B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答案:B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答案:A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答案:A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朱敦儒(zhū dūn r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

许浑诗鉴赏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山雨将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注释】⑴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⑸收:收复国土。⑹倩:请。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

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09——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_及答案汇编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_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B )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 越春秋》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D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C )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C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B )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6.下列作品不是.. 《九歌》中的是( A )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D )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B )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 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B )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 歌何尝行》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 )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 贾谊《吊屈原赋》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A )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B)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C)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C.《战国策叙录》 D.《说苑叙 录》 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B) A.屈原 B.扬雄 C.董仲舒 D.蔡邕 15.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C) A.曹冲 B.曹植 C.曹操 D.曹丕 16.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五言( B ) A.《咏史》诗 B.《咏怀》诗 C.游仙诗 D.宫体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赏析简答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答: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答:①对比②“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妙处。 答: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二、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词的诗眼是西湖好这一短语。 2、词的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上阙第一句总领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轻舟、绿水、芳草、长堤、乐声、歌声等意境,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水鸟掠过堤岸,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和流连山水的愉快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采桑子》欧阳修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3、《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如梦令》李清照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许浑的登高诗《咸阳城东楼》

许浑的登高诗《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句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十分凄凉的日暮风雨图。诗人登上高高的城楼,此时天色已晚,红日西斜,快要落到慈福寺的楼阁下面,乌云渐渐地从远处的磻溪上升起来。过不多久,高楼上风声大作,冷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凄的狂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临了。这两句是诗人远眺的晚景,不仅是对风雨来临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破落局势的形象反映,

照应了起首句的“万里愁”。它把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动态景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同时,云、日、风、水几种意象相互交错出现,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层层递进,含蕴十分深刻。这一联常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扩展阅读:许浑的诗作特色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学术界说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多有争论,有待考证。 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全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

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

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三、合作探究: 1.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明确: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2.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明确: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3.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明确:“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4.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套和第二套试卷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套和第二套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越春秋》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6.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 )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 )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C.《战国策叙录》 D.《说苑叙录》 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 )

诵读-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本注释】 ①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相见欢,词牌名。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②【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⑤〔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百度注释】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收:收复国土。 【百度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本赏析】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注:楷体为百度得来,雅黑为课本原文。

唐诗宋词名句精选

唐诗宋词名句精选 篇一: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一、诗中“江”的描写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

二、诗中“云”的描写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宗元《江雪》)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诗中“离别”的描写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相见欢① 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1]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2] 白话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4]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慷慨激烈,发欲上指。[5]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原文】 金陵怀古1 玉树歌残王气终2,景阳兵合戍楼空3。 松楸远近千官冢4,禾黍高低六代宫5。 石燕拂云晴亦雨6,江豚吹浪夜还风7。 英雄一去豪华尽8,惟有青山似洛中9。 【注释】

金陵:古邑名。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后设置。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王气:指王朝的气运。 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冢(zhǒng):坟墓。 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语本《诗经;王风;黍离》小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 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白话译文】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忧国之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诗词。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二、朗读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ng):借助。 三、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四、诗词理解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五、诗词赏析 1、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9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2.主旨、情感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3.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答: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请自选角度赏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表达效果。 答: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实中寓虚,虚实相生,描写了落日映照万里河山,大江奔流的悲凉壮阔的景观,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内心因国家衰亡而生的抑郁苍茫之情;②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傍晚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用落日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趋衰微,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③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6.请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的表达效果。 答:“簪缨”,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讽刺达官贵人,借以表达词人①对南宋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收复的愤懑和斥责;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对失地的痛苦、无奈(或担忧)。 7.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表达作用。 答:用拟人化的手法,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扬州前线战事的关心,抒发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8.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清秋”是深秋时节) 9.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E )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