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克定律应用

菲克定律应用
菲克定律应用

1 扩散动力学方程——菲克定律

1.1 菲克第一定律 1.1.1宏观表达式

1858年,菲克(Fick )参照了傅里叶(Fourier )于1822年建立的导热方程,建立定量公式。

在t ?时间内,沿x 方向通过x 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m ?与x 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t A x

C

m ???∝

? 即 )(x

C

D A d t dm ??-=

根据上式引入扩散通量概念,则有:

x

C

D

J ??-=

(7-1)

图7-1 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

分布

式(7-1)即菲克第一定律。

式中J 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mol /()2s cm ?;

x

C

??浓度梯度; D 扩散系数,它表示单位浓度梯度下的通量,单位为2cm /s 或s m /2;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见图7-2。 1.1.2微观表达式

微观模型:

设任选的参考平面1、平面2上扩

散原子面密度分别为n 1和n 2,若n 1=n 2,则无净扩散流。

假定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周期为τ,则一个原子单位时间内离开相对平衡位置跃迁次数的平均值,即跃迁频率Γ为

τ

1

=

Γ (7-2)

由于每个坐标轴有正、负两个方向,所以向给定坐标轴正向跃迁的几率是Γ6

1。

设由平面l 向平面2的跳动原子通量为J 12,由平面2向平面1的跳动原

图7-2 溶质原子流动

的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

向相一致

图7-3 一维扩散的微观

模型

子通量为J 21

Γ=11261n J (7-3)

Γ=221

6

1

n J (7-4) 注意到正、反两个方向,则通过平面1沿x 方向的扩散通量为 ()21211216

1n n J J J -Γ=-= (7-5) 而浓度可表示为 δδn

n C =??=

11 (7-6) 式(7-6)中的1表示取代单位面积计算,δ表示沿扩散方向的跳动距离(见图7-3),则由式(7-5)、式(7-6)得 ()dx

dC

D

dx dC C C C C J -=Γ-=-Γ-=-Γ=2122116

1)(6

16

1δδδ (7-7) 式(7-7)即菲克第一定律的微观表达式,其中

26

1

δΓ=D (7-8) 式(7-8)反映了扩散系数与晶体结构微观参量之间的关系,是扩散系数的微观表达式。

三维情况下,对于各向同性材料(D 相同),则

C D x

C

k x C j x C i D J J J J z y x ??-=??+??+??-=++=)( (7-9)

式中:x

k x j x i ??

+??+??=?为梯度算符。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扩散系数D 为二阶张量,这时,

????

????

?

????-??-??-????? ??=????

? ??x C x C x C D D D D D D D D D J J J z y x 333231232221131211

(7-10)

对于菲克第一定律,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式(7-1)是唯象的关系式,其中并不涉及扩散系统内部原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2)扩散系数反映了扩散系统的特性,并不仅仅取决于某一种组元的特性。

(3)式(7-1)不仅适用于扩散系统的任何位置,而且适用于扩散过程的任一时刻。其中,J 、D 、

x

C

??可以是常量,也可以是变量,即式(7-1)既可适用于稳态扩散,也可适用于非稳态扩散。 1.2 菲克第二定律

当扩散处于非稳态,即各点的浓度随时间而改变时,利用式(7-1)不容易求出C (x,t )。但通常的扩散过程大都是非稳态扩散,为便于求出C (x,t ),菲克从物质的平衡关系着手,建立了第二个微分方程式。 1.2.1 一维扩散

如图7-4所示,在扩散方向上取体积元x A ?,J x 和x x J ?+分别表示流入体积元及流出体积元的扩散通量,则在t ?时间内,体积元中扩散物质的积累量为

t A J A J m x x x ?-=??+)(

则有

x

J J t xA m

x x x ?-=????+ 当x ?、t ?>0时,有

x

J

t C ??-

=?? 将式(7-1)代入上式得

)(x

C D x t C ????=?? (7-11) 如果扩散系数D 与浓度无关,则式(7-11)可写成

22x

C

D t C ??=?? (7-12) 一般称式(7-11)、式(7-12)为菲克第二定律。 1.2.2 三维扩散 (1)直角坐标系中

)()()(z

C D z y C D y x C D x t C ????+????+????=?? (7-13) 当扩散系数与浓度无关,即与空间位置无关时,

)(222222z

C y C x C

D t C ??+??+??=??

图7-4 扩散流通过微小体

积的情况

(7-14) 或简记为:

C D t

C

2?=??

(7-15)

式中:22

22222

z

y x ??+??+??=?为Laplace 算符。

(2)柱坐标系中

通过坐标变换 θ

θs i n c o s

r y r x ==,体积元各边为dz rd dr ,,θ,则有:

)}()()({1z

C

rD z C r D r C rD r r t C ????+????+????=??θθ (7-16)

对柱对称扩散,且D 与浓度无关时有

)]([r

C

r r r D t C ????=??

(7-17) (3)球坐标系中

通过坐标变换 θ

?θ?

θcos sin sin cos sin r z r y r x ===,体积元各边为dr ,θrd ,

θsin r ?d ,则有:

}sin )sin (sin 1)({122222?

θθθθθθ??+????+????=??C

C D r C D r r r t C (7-18)

对球对称扩散,且D 与浓度无关时有:

)(22r

C

r r r D t C ????=??

(7-19)

从形式上看,菲克第二定律表示,在扩散过程中某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浓度分布曲线在该点的二阶导数成正比。如图7-5所示,

若曲线在该点的二阶导数22x

C ??大于

0,即曲线为凹形,则该点的浓度会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t C ??>0;若曲线在该点的二阶导数22x

C ??小于

0,即曲线为凸形,则该点的浓度会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即

t

C

??<0。而菲克第一定律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向相一致。从上述意义讲菲克第一、第二定律本质上是一个定律,均表明扩散的结果总是使不均匀体系均匀化,由非平衡逐渐达到平衡。

2 菲克定律的应用

涉及扩散的实际问题有两类:

图7-5 菲克第一、第二定律的关系

其一是求解通过某一曲面(如平面、柱面、球面等)的通量J ,以解决单位时间通过该面的物质流量

AJ dt

dm

=; 其二是求解浓度分布C(x,t),以解决材料的组分及显微结构控制,为此需要分别求解菲克第一定律及菲克第二定律。 2.1 稳态扩散及其应用 2.1.1 一维稳态扩散

考虑氢通过金属膜的扩散。如图7-6所示,金属膜的厚度为δ,取x 轴垂直于膜面。考虑金属膜两边供气与抽气同时进行,一面保持高而恒定的压力p 2,另一面保持低而恒定的压力p 1。扩散一定时间以后,金属膜中建立起稳定的浓度分布。 氢的扩散包括氢气吸附于金属膜表面,氢分子分解为原子、离子,以及氢离子在金属膜中

的扩散等过程。

达到稳态扩散时的边界条件: C | x=0 =C 2

C | x=δ =C 1

C 1、C 2可由热解反应 H 2→H+H 的平衡常数K 确定,根据K 的定义

图7-6 氢对金属膜的一维稳态扩散

K=反应物活度积产物活度积

设氢原子的浓度为C ,则

K==?p

C C p C 2

即 p S Kp C == (7-20)

式(7-20)中S 为西佛特(Sievert )定律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当空间压力p=1MPa 时金属表面的溶解浓度。式(7-20)表明,金属表面气体的溶解浓度与空间压力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边界条件为:

C | x=0 =S 2p

C |

x=δ

=S

1p

(7-21)

根据稳定扩散条件,有

t c ??=x ??(D x

c

??)=0 所以

x

c

??=const =a 积分得 b ax C += (7-22) 式(7-22)表明金属膜中氢原子的浓度为直线分布,其中积分常数a 、b 由边界条件式(7-21)确定

2

2212

1)

(p S C b p p S

C C a ==-=

-=

δ

δ

将常数a 、b 值代入式(7-22)得

221)()(p S x p p S

x C +-=

δ

(7-23)

单位时间透过面积为A 的金属膜的氢气量

)(21p p S

DA DAa dx dc DA JA dt dm --=-=-==δ

(7-24) 由式(7-24)可知,在本例所示一维扩散的情况下,只要保持p 1、p 2恒定,膜中任意点的浓度就会保持不变,而且通过任何截面的流量

dt

dm

、通量J 均为相等的常数。 引入金属的透气率P 表示单位厚度金属在单位压差(以MPa 为单位)下、单位面积透过的气体流量

DS P = (7-25)

式中:D 为扩散系数,S 为气体在金属中的溶解度,则有

)(21p p P

J -

=

δ

(7-26)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氢气的渗漏现象,多采用球形容器、选用氢的扩散系数及溶解度较小的金属、以及尽量增加容器壁厚等。

2.1.2 柱对称稳态扩散

史密斯(Smith )利用柱对称稳态扩散测定了碳在γ铁中的扩散系数。将长度为L 、半径为r 的薄壁铁管在1000℃退火,管内及管外分别通以压力保持恒定的渗碳及脱碳气氛,当时间足够长,管壁内

各点的碳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即

0=??t

C

时,

单位时间内通过管壁的碳量m/t 为常数,其中m 是t 时间内流入或流出管壁的碳量,按照通量的定义

rLt

m

J π2= (7-27)

由菲克第一定律式(7-1)有 dr dC

D

Lt r m -=π2 或

r

d dC

Lt D m ln )

2(π-= (7-28)

式中m 、L 、t 以及碳沿管壁的径向分布都可以测量,D 可以由C 对ln r

图的斜率确定(见图7-7)。

从图7-7还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概念:由于m/t 为常数,如果D 不随浓度而变,则

r

d dC

ln 也应是常数,C 对lnr 作图应当是一直线。但实验指出,在浓度高的区域,r

d dC ln 小,D 大;而浓度低的区域,

r

d dC

ln 大,D 小。由图7-7算出,在1000℃,碳在γ铁中的扩散系数为:当碳的质量分数为0.15﹪时,D=2.5?10-7cm 2/s ;当质量分数为1.4﹪时,D=7.7?10-7cm 2/s 。可见D

图7-7 在1000℃碳通过薄壁铁

管的稳态扩散中,碳的浓度

分布

是浓度的函数,只有当浓度很小时、或浓度差很小时,D 才近似为常数。

2.1.3 球对称稳态扩散

如图7-8所示,有内径为r 1、外径为r 2的球壳,若分别维持内表面、外表面的浓度C 1、C 2保持不变,则可实现球对称稳态扩散。

边界条件

C |11

C r r ==

C |22C r r ==

由稳态扩散,并利用式(7-19)

0)(22=????=??r

C r r r

D t C 得 a c o n s t r

C r ==??2 解得 b r

a

C +-= (7-29)

代入边界条件,确定待定常数b a ,

1

21

122121221)(r r r C r C b r r C C r r a --=

--=

求得浓度分布

1

21

122121221)()()(r r r C r C r r r C C r r r C --+---=

(7-30)

图7-8 球壳中可实现球对称稳态扩散

在实际中,往往需要求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球壳的扩散量

dt

dm

,并利用a r

C

r =??2

的关系 1

21

2

212444r r C C r Dr Da r dr

dC

D JA dt dm --==?-==πππ (7-31) 而不同球面上的扩散通量

1

212221241r r C C r r r D dt dm

r Adt dm J ---===

π

(7-32)

可见,对球对称稳态扩散来说,在不同的球面上,

dt

dm

相同,但J 并不相同。 上述球对称稳态扩散的分析方法对处理固态相变过程中球形晶核的生长速率是很重要的。

如图7-9中的二元相图所示,成分为0C 的单相α固溶体从高温冷却,进入双相区并在0T 保温。此时会在过饱和固溶体'α

中析出成

图7-9 过饱和固溶体的析出

图7-10 球形晶核的生长过程

分为βαC 的β相,与之平衡的α相成分为αβC 。在晶核生长初期,设β相晶核半径为1r ,母相在半径为2r 的球体中成分由0C 逐渐降为αβC ,随着时间由210,,t t t 变化,浓度分布曲线逐渐变化,相变过程中各相成分分布如图7-10所示。

一般说来,这种相变速度较慢,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可将晶核生长过程当作准稳态扩散处理,即在晶核生长初期任何时刻,浓度分布曲线保持不变。由球对称稳态扩散的分析结果式(7-31),并利用1r >>2r ,即新相晶核很小、扩散范围很大的条件。应特别注意分析的对象是内径为1r 、外径为2r 的球壳,由扩散通过球壳的流量

dt

dm

,其负值即为新相晶核的生长速率。

1

122112122144r C C r D r r C C r r D dt dm

-??-≈--??-=ππ =1

02

1

4r C C r

D αβ

π-??- (7-33)

应注意式(7-33)与菲克第一定律的区别,因为式中的1

0r C C αβ

-并不

是浓度梯度。 2.2 非稳态扩散

非稳态扩散方程的解,只能根据所讨论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定,过程的条件不同方程的解也不同,下面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 7.2.2.1 一维无穷长物体的扩散

无穷长的意义是相对于扩散区长度而言,若一维扩散物体的长度大于Dt 4,则可按一维无穷长处理。由于固体的扩散系数D 在10-2~10-12cm 2?s -1很大的范围内变化,因此这里所说的无穷并不等同于表观无穷长。

设A ,B 是两根成分均匀的等截面金属棒,长度符合上述无穷长的要求。A 的成分是C 2,B 的成分是C 1。将两根金属棒加压焊上,形成扩散偶。取焊接面为坐标原点,扩散方向沿X 方向,扩散偶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如图7-11所示。求解的扩散方程为式(7-12)

22x

C

D t C ??=?? 初始条件 t=0时,C=C 1,(x >0) C=C 2,(x <0) (7-35)

边界条件 t ≥时,C=C 1,(x=∞) C=C 2,(x=-∞) (7-36)

求解扩散方程的目的在于求出任何时刻的浓度分布C (x,t )可采用分离变量法,拉氏变换法,但在式(7-12),式(7-35),式(7-36)的特定条件下,采用波耳兹曼变换更为方便,即令

t x /=λ (7-37)

代入式(7-12) 左边

t

d dC t x C t C t C 222/3λ

λλλλ?-=???-=?????=?? 右边

t

d C d D x C x C D x C D 122222

2222?=?????+??? ???????=??λλλλλ故式(7-12)变成了一个常微

分方程

222λ

λλd C

d D d dC =- (7-38) 令

u d dC

,代入式(7-38)得 λ

λ

d du

D

u =-

2

(7-39) 解得 )4e x p (

2

'

D

a u λ-= (7-40)

式(7-40)代入到

u d dC

中,有

图7-11 扩散偶成分随时间

的变化

d dC )4ex p(2'

D a λ- 将上式积分,

b

d D

a

C +-

=?

λλλ

)4ex p(0

2

'

(7-41)

再令)2/(D λβ=,则式(7-41)可改写为

b d a b d D a C +-=+-?=??βββββ

β)ex p()ex p(20

20

2' (7-42)

注意式(7-42)是用定积分,即图7-12中斜线所示的面积来表示的,被积函数为高斯函数

)ex p(2β-,积分上限为β。

根据高斯误差积分

2

)ex p(0

2

π

ββ±

=-?

±d

(7-43)

因为Dt x D 2/()2/(==λβ),利用边界条件式(7-36)在t ≥0时,分别有

b d e a C C +==?+∞

-ββ012

b d e a C C +==?-∞

-ββ0

22

图7-12 用定积分表示浓度

故 b a

C +=2

,b a

C +-=2

求出积分常数a ,b 分别为

π

2

212?--

=C C a ,

2

2

1C C b +=

(7-44)

将式(7-44)代入式(7-428-32)有

?

-?--+=

β

ββπ

21212)ex p(2

22d C C C C C

(7-45)

式(7-45)中的积分函数称为高斯误差函数,用)(βerf 表示(见图7-12),定义为

)(βerf =

?

ββπ

2)ex p(2

d (7-46)

β值对应的)(βerf 值列于表7-1。这样式(7-45)可改写成

)(2

21

221βerf C C C C C --+=

(7-47) 式(7-47)即为扩散偶在扩散过程中,溶质浓度随β,即随)(βerf 的变化关系式。

(1)式(7-47)的用法

① 给定扩散系统,已知扩散时间t ,可求出浓度分布曲线C(x,t)。具体的方法是,查表求出扩散系数D ,由D 、t 以及确定的,求出

)2/(Dt x =β,查表7-1求出)(βerf ,代入式(7-47)求出C(x,t)。

② 已知某一时刻C(x,t)的曲线,可求出不同浓度下的扩散系数。具体的方法是,由C(x,t)计算出)(βerf ,查表7-1求出β,t 、x 已知,利用)2/(Dt x =β可求出扩散系数D 。 (2)任一时刻C(x,t)曲线的特点

① 对于x=0的平面,即原始接触面,有β=0,即)(βerf ,因此该平面的浓度2

2

10C C C +=

恒定不变;在±∞=x ,即边界处浓度,有21,C C C C ==∞-∞,即边界处浓度也恒定不变。

② 曲线斜率

π

βββ2

212212??--=???=??-Dt e C C x d dC x C (7-48) 由式(7-47),式(7-48)可以看出,浓度曲线关于中心(x=0,

2

2

1C C C +=

)是对称的。随着时间增加,曲线斜率变小,当∞→t 时,各点浓度都达到

2

2

1C C +,实现了均匀化。 (3)抛物线扩散规律

由图7-12及式(7-47)可知,浓度C(x,t)与β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于)2/(Dt x =β,因此C(x,t)与t x /之间也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设K(C)是决定于浓度C 的常数,必有

x 2=K(C)t (7-49)

式(7-49)称为抛物线扩散规律,其应用范围为不发生相变的扩散。

如图7-13所示,若等浓度C 1的扩散等距离之比为1:2:3:4,则所用的扩散时间之比为1:4:9:16。 (4)式(7-47)的恒等变形

式(7-47)可以写成

[])()(1)(221011212βββerf C erf C erf C C C C C C +-=??

?

??-+-+=

(7-50) 式中:2

2

10C C C +=

。 ① 当C 1=0时(镀层的扩散,异种金属的扩散焊),如图7-14(a ),有

图7-13 抛物线扩散规律

图7-14 一维无穷长物体扩散的两种

特殊情况

(a )镀层的扩散、异种金属的扩散

(b)真空除气、表面脱碳

菲克定律应用

1 扩散动力学方程——菲克定律 1.1 菲克第一定律 1.1.1宏观表达式 1858年,菲克(Fick )参照了傅里叶(Fourier )于1822年建立的导热方程,建立定量公式。 在t ?时间内,沿x 方向通过x 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m ?与x 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t A x C m ???∝ ? 即 )(x C D Adt dm ??-= 根据上式引入扩散通量概念,则有: x C D J ??-= (7-1) 图7-1 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 分布

式(7-1)即菲克第一定律。 式中J 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mol /()2s cm ?; x C ??浓度梯度; D 扩散系数,它表示单位浓度梯度下的通量,单位为2cm /s 或s m /2;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见图7-2。 1.1.2微观表达式 微观模型: 设任选的参考平面1、平面2上扩 散原子面密度分别为n 1和n 2,若n 1=n 2,则无净扩散流。 假定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周期为τ,则一个原子单位时间内离开相对平衡位置跃迁次数的平均值,即跃迁频率Γ为 τ 1 = Γ (7-2) 由于每个坐标轴有正、负两个方向,所以向给定坐标轴正向跃迁的几率是Γ6 1。 设由平面l 向平面2的跳动原子通量为J 12,由平面2向平面1的跳动原 图7-2 溶质原子流动 的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 向相一致 图7-3 一维扩散的微观 模型

子通量为J 21 Γ=11261n J (7-3) Γ=221 6 1 n J (7-4) 注意到正、反两个方向,则通过平面1沿x 方向的扩散通量为 ()21211216 1n n J J J -Γ=-= (7-5) 而浓度可表示为 δδn n C =??= 11 (7-6) 式(7-6)中的1表示取代单位面积计算,δ表示沿扩散方向的跳动距离(见图7-3),则由式(7-5)、式(7-6)得 ()dx dC D dx dC C C C C J -=Γ-=-Γ-=-Γ=2122116 1)(6 16 1δδδ (7-7) 式(7-7)即菲克第一定律的微观表达式,其中 26 1 δΓ=D (7-8) 式(7-8)反映了扩散系数与晶体结构微观参量之间的关系,是扩散系数的微观表达式。 三维情况下,对于各向同性材料(D 相同),则 C D x C k x C j x C i D J J J J z y x ??-=??+??+??-=++=)( (7-9) 式中:x k x j x i ?? +??+??=?为梯度算符。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扩散系数D 为二阶张量,这时,

菲克定律

7.1 扩散定律(1) 7.1.1 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 扩散过程可以分类为稳态和非稳态。 在稳态扩散中,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给定方向的单位面 积的净原子数(称为通量)不随时间变化,即任一点的浓度 不随时间变化。在非稳态扩散中,通量随时间而变化。研究 扩散时首先遇到的是扩 散速率问题。 菲克(A. Fick)在1855 年提出了菲克第一定律, 将扩散通量和浓度梯度 联系起来。菲克第一定律 指出,在稳态扩散(即) 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面积 的扩散物质量(通称扩散通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 成正比。为简便起见,仅考虑单向扩散问题。设扩散沿x 轴方向进行(图7-1),菲克第一定律的表达式为 (7-1) 式中:J为扩散通量(atoms/(m2·s)或kg/(m2·s));D为扩散 系数(m2/s);为浓度梯度(atoms/(m3·m)或kg/(m3·m)) (图7-2为浓度梯度示意图);“-”号表示扩散方向为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进行。此方程又称为扩散第一方程。 当扩散在稳态条件下应用(7-1)式相当方便。 7.1.2 菲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实际上,大多数重要的扩散是非稳态的,在扩散过程中扩散物质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即dc/dx≠0。为了研究这种情况,根据扩散物质的质量平衡,在菲克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菲克第二定律,用以分析非稳态扩散。在一维情况下,菲克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 (7-2) 式中:为扩散物质的体积浓度(atoms/m3或kg/m3);为扩散时间(s);为扩散距离(m)。(7-2)式给出c=f(t,x)函数关系。式(7-2)又称为扩散第二方程。由扩散过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可求出(7-2)式的通解。利用通解可解决包括非稳态扩散的具体扩散问题。 7.1.3 扩散方程的求解

运算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

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 a +( 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 a×( 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 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 a×c+b×c a ×( b+c) =a×b+a×c 拓展:(a-b)×c= a×c-b×c a ×( b-c) =a×b-a×c 6、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 a -( b+c) a -( b+c) = a-b-c 7、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 用字母表示:a-b-c= a- c – b 8、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 a÷( b×c) a÷( b×c) = a÷b÷c 9、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 用字母表示:a÷b÷c= a÷c÷b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57-183-317-357 2365-1086-214 497-299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2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菲克第二定律

Lecture 4: Diffusion: Fick’s second law Today’s topics ?Learn how to deduce the Fick’s second law,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meaning, in comparison to the first law. ?Learn how to apply the second law in several practical cases, including homogenization, interdiffusion in carburization of steel, where diffusion plays dominant role. Continued from last lecture, we will learn how to deduce the Fick’s second law,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when applied to some practical cases. Let’s consider a case like this We can define the local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flux (through a unit area) at position “x”as:

So, Fick’s first law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fic (simplified) format of the second law when applied to a steady state. Now, let’s consider two real practical cases, and see how to solve the Fick’s second law in these specific cases. Case 1. Homogenization: (non-uniform →uniform) Consider a composition profile as superimposed sinusoidal variation as shown below, where the solid line represents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profile (at t=0), and the dashed line represents the profile after time τ.

菲克定律

(1 菲克第一定律 扩散流密度与扩散组元浓度梯度间关系 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扩散流密度与在扩散介质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比例常数称为扩散系数。 菲克第二定律 稳态扩散特征是0 dc dt =。在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体系中,即0 dc dt ≠,体系中发生的是非稳态扩散。在一维体系中,单位体积单位时间浓度随的变化等于在该方向 上通量,这既是菲克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 A x c t J x ????= )A A A ( x c D t c x ??????= 若D A 为常数, 即可以忽略D A 随浓度及距离的变化, 在x-y-z 三维空间中, 则菲克第二定律的表示式为 (2)掌握 D 为常数时费克第二定律的几个特解 扩散偶问题 如图4-1-2 初始条件 t=0,x >0,c =0 ; 边界条件 t >0, x =0, c = c 02 ; x =∞, c = 0 解方程????c t D c x =2 2 ,得 ) d π2 1(2202 0ξξ?--=Dt x e c c 不同扩散时间后,扩散偶中扩散组元的浓度分布 ξ ξd π 2202 ?-Dt x e 为积分函数 。 (式中Dt x 2= ξ)称为误差函数, 记作Dt x 2erf 。 于是 )2e r f 1(2 ),(0Dt x c t x c -=

注:误差函数有如下主要性质 erf(x )= λλ d π 22 -?e x erf(-x )= - erf(x ) erf(0)=0, erf(∝) =1 1-erf(x )= erfc(x ) erfc(∝)=0, erfc(0)=1 式中 erfc(x )称为余误差函数。 若初始条件变为t =0, x >0,c =c 1则解为 )2erf 1(2),(101Dt x c c c t x c --+= 几何面源问题 数学模型1 初始条件: t =0, x =0, c =c 0;x ≠0, c =0 Vc 0 =Q 式中V ? 极薄扩散源的体积; Q ? x =0处扩散组元的总量。如图4-1-2所示。 边界条件:t >0, x →∞, c =0; x →-∞, c = 几何面源、全无限长一 维扩散 (a) 边界条件; (b) 浓度分布曲线(扩散时间 t =1, 14 , 164 , 横坐标距离x 为任意长度位置) 由初始及边界条件得到的菲克第二定律的解为 Dt x e Dt Q c 42 2- =π 数学模型2 初始条件: t = 0,x = 0,c =c 0,Q=Vc 0; x >0,c = 0 边界条件: t > 0,x =∞,c = 0 所得的菲克第二定律的解为 c Q D t e x D t = -π2 4 数学模型3 t = 0,x ≥0,c = c b 0 < t ≤ t e ,x =0,c =c s ; x =∞,c =c b 菲克第二定律的解为 c c c c x D t --=-b s b er f 12( ) 或

应用题和运算定律及其应用练习题

第三讲 强化应用题和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姓名: 42-8+16= 240-40÷4= 30+70×6= 320÷4-7= 45+284+55= 450+64+136= 90÷3×30= 240+890= 12×40= 25×3= 84÷4×10= 25×16×4= 1、有310本书,分给15个班后,还剩下10本,平均每个班分( )本。 2、一辆客车从A 城到B 城5时行了45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车从B 城到C 城行270千米,共要用( )小时。 3、一个长方形草地,长18米,宽9米。沿着这块草地四周走两圈,走了( )米;如果往这块草地辅地砖,需要1平方米的地砖( )块;如果往这块草地辅地砖,需要6平方米的地砖( )块。 4、某工厂第一季度生产156吨化肥,第一季度平均每个月产( )吨化肥。 5、80的6倍是( ),( )的3倍是840。 6、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72页,是第二天的2倍,小玲这两天一共看了( )页。 7、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二天看了36页,第一天是第二天的2倍,小玲这两天一共看了( )页。 8、 小亮从A 到B 用了5分钟,从B 到C 用了7分钟,小亮从A 到C 的平均速度是( )

9、五(2)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踢足球的有20人,是打乒乓球人数的4倍,打篮球的人数是打乒乓球的6倍,打篮球的有多少人? 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能否举例:(×)× =×(×) ×(×)=(×)×

菲克定律应用

1扩散动力学方程一一菲克定律 1.1菲克第一定律 1.1.1宏观表达式 1858年,菲克(Fick )参照了傅里叶(Fourier )于1822年建立 的导热方程,建立定量公式 在t 时间内,沿x 方向通过x 处截面所迁移的物质的量 m 与x 处 分布 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C m A t x 即如 D (_C ) Adt x 根据上式引入扩散通量概念,则 1 . 1 1 1 1 有: (7-1) 图7-1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 ( C-C) 繞扩ft 石 原始状畚 盘蚌#态

式(7-1)即菲克第一定律。 式中J 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mol / ( cm 2 s); 散原子面密度分别为n 1和n 2,若n 1=巳,则无净扩散流。 假定原子在平衡位置的振动周期为 T 则一个原子单位时间内离 开相对平衡位置跃迁次数的平均值,即跃迁频率 为 丄 (7-2) 由于每个坐标轴有正、负两个方 向,所以向给定坐标轴正向跃迁的几率 是 1 。 6 设由平面I 向平面2的跳动原子通 量为J 12,由平面2向平面1的跳动原 模型 -C 浓度梯度; x D 扩散系数,它表示单位浓度梯度下的 通量,单位为 cm 2/s 或 m 2 / s ;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 反见图7-2。 1.1.2微观表达式 微观模型: 设任选的参考平面1、平面2上扩 图7-2溶质原子流动 的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 向相一致 图7-3 一维扩散的微观

子通量为J 21 (见图7-3),贝卩由式(7-5)、式(7-6)得 式(7-8)反映了扩散系数与晶体结构微观参量之间的关系,是扩散 系数的微观表达式。 三维情况下,对于各向同性材料(D 相同),则 C C C /-7 C\ J J x J y J z D(i j k ) D C (7-9) XXX 式中: i j k 为梯度算符。 x x x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扩散系数 D 为二阶张量,这时, J 12 1 6n i 1 6n 2 (7-3) 注意到正、反两个方向,则通过平面 J i J 12 J 21 而浓度可表示为 1沿x 方向的扩散通量为 (7-5) (7-6) 式(7-6)中的1表示取代单位面积计算, 表示沿扩散方向的跳动距离 J 1 C 1 C 2 1 6(6 C 1) 2 dC dx 式(7-7)即菲克第一定律的微观表达式,其中 dC D (7-7) dx

第11讲扩散定律

第十一讲扩散定律 1.扩散第一定律 考点再现:08、09年出现了证明扩散第一定律的题目,而10年出现了用误差函数解决扩散第二定律的问题,所以按照往年的经验,扩散第一定律和扩散第二定律必考其一,所以这部分比较重要,分值会在8至10分,题型还是简答。 考试要求:理解,记忆,并且要求会推导出扩散第一定律。 知识点 在气体或者液体中,物质的传输方式为(扩散)和(对流)。★★★★ 在固体中,物质的传输方式为(扩散)。★★ 菲克第一定律,条件——稳态扩散,即材料内部各处的浓度不随时间而变(dc/dt=0)★★★★★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单位截面的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J)与该出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J为扩散通量;D为扩散系数;dc/dx为浓度梯度。 由扩散第一定律可以得到一下几点结论:★★★ (1)只要有浓度梯度,就会有扩散。 (2)扩散通量的大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3)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正方向相反,即扩散的宏观流动总是从溶质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进行。 2.扩散第二定律

考点再现:10年已经出现了扩散第二定律的内容,相对来说11年考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但是不能完全忽视,毕竟08,09还都考了扩散第一定律了,考试方式很固定,即误差函数法解扩散第二定律。 考试要求会用误差函数法解题,会计算,知道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对于一些题目,能够从中抽象出问题。 知识点 扩散第二定律的表达★★★ 条件,非稳态扩散,即材料内部溶质浓度随时间改变。dc/dt≠0 因为这个公式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对于这个公式的推导并不作为考试的要求,这一部分我们只需要把公式记住就可以了。 利用误差函数分布作为扩散第二定律的解★★★★★ 现对书中的例题进行讲解

菲克定律

包括两个内容:(1)早在1855年,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 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菲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 费克第一定律 早在1855年,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这就是菲克第一定律,它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1) 式(1)中, D称为扩散系数(m2/s),C为扩散物质(组元)的体积浓度(原子数/m3或kg/m3),dC/dx 为浓度梯度,―–‖号表示扩散方向为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扩散组元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扩散通量J的单位是kg / m^2·s。 在三维情况下,有如下形式公式: 其中,J为扩散通量,为一个三维向量场,D为扩散系数,为一个二阶张量,C为浓度,为一个数量场,▽为梯度算子。 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是描述扩散速度的重要物理量,它相当于浓度梯度为1时的扩散通量,D值越大则扩散越快。对于固态金属中的扩散,D值都是很小的,例如,1000℃时碳在γ-Fe 中的扩散系数D仅为10m^2/s数量级。 费克定律里的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费克第一定律只适应于J和C不随时间变化——稳态扩散(Steady-state diffusion)的场合(见下图)。对于稳态扩散也可以描述为:在扩散过程中,各处的扩散组元的浓度C只随距离x变化,而不随时间t变化,每一时刻从前边扩散来多少原子,就向后边扩散走多少原子,没有盈亏,所以浓度不随时间变化。实际上,大多数扩散过程都是在非稳态条件下进行的。非稳态扩散(Nonsteady-state diffusion)的特点是:在扩散过程中,J随时间和距离变化。通过各处的扩散通量J 随着距离x在变化,而稳态扩散的扩散通量则处处相等,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对于非稳态扩散,就要应用菲克第二定律了。 费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费克第二定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费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即 将代入上式,得

四年级运算定律的运用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b ×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如 a × b × c × d = b × d × a × 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b × c )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5、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先相乘。通常利用的算式是: 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75×8= 6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例题1 计算125 ×25 ×8 ×4 练习1-1 8 ×(30 ×125 ) 5 ×(63 ×2 ) 25 ×(26 ×4 )(25 ×125 )×8 ×4 78 ×125 ×8 ×3 125 ×19 ×8 ×3

例题2 计算25 ×32 ×125 分析: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 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 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练习2-1 48 ×125 125 ×32 125 ×88 36 ×25 练习2-2 75 ×32 ×125 65 ×16 ×125 25 ×64 ×125 48 ×5 ×12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学习内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0页的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六的有关习题 学习目标: 1. 经历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探索过程,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合作交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重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凑整,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资源准备: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 介绍朝三暮四的故事。 你知道这个养猴人运用了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吗?(加法交换律) 2. 引出课题 养猴人运用交换律就安抚了猴子的情绪。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探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3. 介绍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温故奠基,以旧引新 1.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a+b=b+c;(2)加法结合律:(a+b)+c=a+(b+c) 2. 根据运算定律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1)348+217+162=348+(+) (2)(35+87)+13=35+(+) (3)56+47+44=(56+)+47 三、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 出示情境图 在上节课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李叔叔要骑车旅行一周,计算出他前三天一共行驶的里程数,李叔叔旅行的后四天是怎么安排的?出示情境图。 2. 明确条件,提出问题 ①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②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Fick定律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

Fick 定律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一、在钢筋混凝土使用寿命测试方面的研究 根据目前对氯离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腐蚀破坏的描述,可知结构从投入使用到最终破坏需经历腐蚀诱导期、腐蚀期和腐蚀破坏期三个阶段。由于第二阶段腐蚀期和第三阶段腐蚀破坏期相对于第一阶段腐蚀诱导期而言是非常短的,所以一般把第一阶段腐蚀诱导期即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达到使钢筋致锈的临界含量的时间确定为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氯离子侵入混凝土的方式主要有:毛细管作用、渗透作用、扩散作用和电化学作用。通常,氯离子的侵蚀是几种侵入方式的组合,但是,许多情况下,认为扩散是一个最主要的侵入方式,通常用Fick 第二扩散定律来描述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性质。 假定混凝土中的孔隙分布是均匀的,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是一维扩散,浓度梯度仅沿着暴露表面到钢筋表面的方向变化,混凝土表面浓度为恒定,并且混凝土为半无限介质。 式中C —氯离子的浓度; t —结构暴露于氯离子环境中的时间; x —侵蚀的深度; D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C0 —初始浓度; Cs —表面浓度 根据上述式子, 若知道参数C S , C O , x , D 以及临界浓度C C ,就可以求出使用 寿命。 二、在混凝土结构钢筋脱钝的随机可靠度分析 海工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的公认的理论基础是Fick 第二定律,影响氯离子扩散的参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首先建立氯离子积累的“确定型”模型;然后在“确定型”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onte Carlo 法,建立了基于混凝土质量与环境变量不确定性的概率分析模型。对于海工混凝土结构来说,氯离子扩散是其主要传输机制。一般以Fick 第二定律分析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规律,其解析解为:

fick定律扩散方程

扩散方程 扩散方程稳态扩散与非稳态扩散 1.稳态扩散下的菲克第一定律(一定时间内,浓度不随时间变化dc/dt=0)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扩散通量)与该面积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即J=-D(dc/dx) 其中D:扩散系数,cm2/s,J:扩散通量,g/cm2·s ,式中负号表明扩散通量的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可见,只要存在浓度梯度,就会引起原子的扩散。 x轴上两单位面积1和2,间距dx,面上原子浓度为C1、C2 则平面1到平面2上原子数n1=C1dx ,平面2到平面1上原子数n2=C2dx 若原子平均跳动频率f, dt时间内跳离平面1的原子数为n1f·dt 跳离平面2的原子数为n2fdt,但沿一个方向只有1/2的几率,则单位时间内两者的差值即扩散原子净流量。 令,则上式 2.扩散系数的测定: 其中一种方法可通过碳在γ-Fe中的扩散来测定纯Fe的空心园筒,心部通渗碳气氛,外部为脱碳气氛,在一定温度

下经过一定时间后,碳原子从内壁渗入,外壁渗出达到平衡,则为稳态扩散单位时单位面积中碳流量: A:圆筒总面积,r及L:园筒半径及长度,q:通过圆筒的碳量 则: 即: 则: q可通过炉内脱碳气体的增碳求得,再通过剥层法测出不同r处的碳含量,作出C-lnr曲线可求得D。 第一定律可用来处理扩散中浓度不因时间变化的问 3.菲克第二定律:解决溶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即dc/dt≠0 两个相距dx垂直x轴的平面组成的微体积,J1、J2为进入、流出两平面间的扩散通量,扩散 中浓度变化为,则单元体积中溶质积累速率为 (Fick第一定律) (Fick第一定律) ,,, (即第二个面的扩散通量为第一个面注入的溶质与在这一段距离内溶质浓度变化引起的扩散通

菲克定律

菲克定律 百科名片 菲克定律 菲克定律,是描述气体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这是生理学家菲克(Fick)于1855年发现的。包括两个内容:(1)早在1855年,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这就是菲克第一定律。(2)菲克第二定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菲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 目录[隐藏] 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的提出 菲克定律里的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菲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编辑本段] 菲克第一定律(Fick’s first law)的提出 早在1855年,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 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这就是菲克第一定律,它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1) 式(1)中, D称为扩散系数(m/s),C为扩散物质(组元)的体积浓度(原子数/ m或kg/m),dC/dx为浓度梯度,―–‖号表示扩散方向为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扩散组元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扩散通量J的单位是kg / m·s。 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是描述扩散速度的重要物理量,它相当于浓度梯度为1时的扩散通量,D值越大则扩散越快。对于固态金属中的扩散,D值都是很小的,例如,1000℃时碳在γ-Fe中的扩散系数D仅为10m/s数量级。 [编辑本段] 菲克定律里的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菲克第一定律只适应于和J不随时间变化——稳态扩散(Steady-state diffusion)的场合(见图3.7-1)。对于稳态扩散也可以描述为:在扩散过程中,各处的扩散组元的浓度C只随距离x变化,而不随时间t变化。这样,扩散通量J对于各处都一样,即扩散通量J不随距离x变化,每一时刻从前边扩散来多少原子,就向后边扩散走多少原子,没有盈亏,所以浓度不随时间变化。实际上,大多数扩散过程都是在非稳态条件下进行的。非稳态扩散(Nonsteady-state diffusion)的特点是:在扩散过程中,和J都随时间变化。通过各处的扩散通量J 随着距离x在变化,而稳态扩散的扩散通量则处处相等,不随距离而发生变化。对于非稳态扩散,就要应用菲克第二定律了。 [编辑本段] 菲克第二定律(Fick’s second law) 菲克第二定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菲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即 将代入上式,得 ??????(2) 这就是菲克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如果扩散系数D与浓度无关,则该式可以写成 ??????(3) 上式中,C为扩散物质的体积浓度(kg/m), t为扩散时间(s), x为距离(m)。实际上,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扩散系数D是随浓度变化的,为了使求解扩散方程简单些,往往近似地把D看作恒量处理。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 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合理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由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用字母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用字母表示出加法运算定律。 生:a+b=b+a (a+b)+c=a+(b+c) 2. 学生说一说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加法交换律 56+72+28=56+(72+28)加法结合律 31+67+19=31+19+67 加法交换律 24+42+76+58=(24+76)+(42+58)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二、创设情境,灵活运用 1.课件出示两道算式325+480+75,325+75+480。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这两道题。

生: 325+480+75 325+75+480 =805+75 =400+480 =880 =880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2.出示另外两道加法算式:480+325+75,480+(325+75),学生独立计算。 生: 480+325+75 480+(325+75) =805+75 =480+400 =880 =880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运用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使运算简便。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加法运算定律能够简化计算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简化计算呢 生:不是。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呢?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课件出示:在加法运算中,哪两个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我们就先把这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和其它数相加,这样就能简化加法运算。

fick定理

按照老师给我的那篇论文,我觉得fick定理就是用来解决土壤呼吸的相应的计算,那么接下来是我找的一些关于fick定理相应的资料,我截了一点我觉得相应重要的,我能看懂的。 菲克定律,是描述物质扩散现象的宏观规律,菲克(Fick)于1855年发现的。有两个内容:(1)早在1855年,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这就是菲克第一定律。(2)菲克第二定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菲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 有两个式子。式(1)中, D称为扩散系数(m2/s),C为扩散物质(组元)的体积浓度(原子数/m3或kg/m3),dC/dx为浓度梯度,“–”号表示扩散方向为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扩散组元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扩散通量J的单位是kg / m^2·s。 下一个这个是在三维的情况下。 其中,J为扩散通量,为一个三维向量场,D为扩散系数,为一个二阶张量,C为浓度,为一个数量场,▽为梯度算子。 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是描述扩散速度的重要物理量,它相当于浓度梯度为1时的扩散通量,D值越大则扩散越快。对于固态金属中的扩散,D值都是很小的,例如,1000℃时碳在γ-Fe中的扩散系数D仅为10m^2/s数量级。 Fick定理里面的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那么我们那个项目中测量土壤呼吸的是非稳态扩散。因为他的J和C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然后他还有其他比较复杂的公式。 如费克第二定律是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费克第二定律指出,在非稳态扩散过程中,在距离x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该处的扩散通量随距离变化率的负值,即将 代入上式,得这就是费克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如果扩散系数D与浓 度无关,则该式可以写成上式中,C为扩散物质的体积浓度(kg/m^3), t为扩 散时间(s), x为距离(m)。实际上,固溶体中溶质原子的扩散系数D是随浓度变化的,为了使求解扩散方程简单些,往往近似地把D看作恒量处理。两个都是偏微分方程,求出通解,那么就能得到我要的非稳态扩散了。 例如我们论文中有这么一幅图

应用题和运算定律及其应用练习题

应用题和运算定律及其应用练习题 姓名: ●课前小测 一、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42-8+16= 240-40÷4= 30+70×6= 320÷4-7= 45+284+55= 450+64+136= 90÷3×30= 240+890= 12×40= 25×3= 84÷4×10= 25×16×4= 二、请你细心填空。 1、有310本书,分给15个班后,还剩下10本,平均每个班分( )本。 2、一辆客车从A 城到B 城5时行了45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车从B 城到C 城行270千米,共要用( )小时。 3、一个长方形草地,长18米,宽9米。沿着这块草地四周走两圈,走了( )米;如果往这块草地辅地砖,需要1平方米的地砖( )块;如果往这块草地辅地砖,需要6平方米的地砖( )块。 4、某工厂第一季度生产156吨化肥,第一季度平均每个月产( )吨化肥。 5、80的6倍是( ),( )的3倍是840。 6、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72页,是第二天的2倍,小玲这两天一共看了( )页。 7、小玲看一本故事书,第二天看了36页,第一天是第二天的2倍,小玲这两天一共看了( )页。 8、 小亮从A 到B 用了5分钟,从B 到C 用了7分钟,小亮从A 到C 的平均速度是( ) 9、五(2)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踢足球的有20人,是打乒乓球人数的4倍,打篮球的人数是打乒乓球的6倍,打篮球的有多少人? A B C 85米 95米

●知识讲解 1、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 思考:减法和除法是否存在交换律?能举例说明吗? 2、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能否举例:(×)× =×(×) ×(×)=(×)× 3、运算定律的运用 ●交换律可以用于验算。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例题(1)、329+45+171+55 (2)、125×14×8 (3)、25×24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 24 37 45 53 66 72 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