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铁件的针孔缺陷

铸铁件的针孔缺陷
铸铁件的针孔缺陷

铸铁件的针孔缺陷

中国铸造协会李传栻

针孔是铸铁件生产中常见的一种铸造缺陷,其尺寸不大,但往往在机械加工时发现,导致铸件报废,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不小。

针孔虽不算是严重的缺陷,但发生的频次很高,多年来都是困扰铸铁行业的问题之一。20多年前,美国铸造师学会(AFS)曾对此组织过专题研究。近几年,日本的一些知名的铸造企业,如久保田、爱新高丘、ッチョシ等,也相继将这一问题列为课题,对缺陷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最近,美国的Seymour Katz又在AFS 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目前,我国各种铸铁件的产量大约是美国的2.1倍、日本的3.9倍,铸铁行业中,每年因针孔缺陷造成的损失,汇总起来是十分可观的。但是,迄今仍未见有任何企业或研究单位重视这样的“小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修补这类缺陷的小设备却在全国到处都卖得很火。面对这种状况,对照一下我们和他人应对这一问题的作为,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

以下,笔者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报道,对有关铸铁件针孔缺陷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希望能引起业界同仁的关心。

一、针孔缺陷的特征

针孔是不外露的皮下气孔,多见于铸件上部、铸型中金属液流前沿的汇集处,在一个铸件上出现的数量可少、可多。针孔是析出性气孔的一种,金属液凝固时,气体在其中的溶解度降低,在具备气泡生核、长大的条件时,就会析出,成为针孔。

造成针孔的气体,因铸铁的成分和铸型的条件而异,最常见的是由氢或氮形成的,而且多数情况下是以析出氢为诱因,然后氮向已形成的气泡中扩散。

在铁液中含氧量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碳氧反应析出CO而造成针孔。

还有另一种可能:铁液在浇注过程中表面被二次氧化,产生FeO和其他氧化物,形成氧化性熔渣,熔渣再与铸铁中的碳反应而析出CO。

因析出氢而造成的针孔,或氢、氮同时析出所造成的针孔,多呈球状或梨状,尺寸大体上在0.5~3mm之间。因析出氮或CO而造成的针孔,可以是球状或梨状,也可能沿奥氏体枝晶的晶界析出呈裂缝状,如图1所示。

按针孔内的表面特征,大体上有以下4种情况。

1、孔内表面上有碳膜(也有人称之为石墨膜)

因析出氢而造成的针孔,以析出氢为诱因、同时析出氢和氮而造成的针孔,孔内表面上

大都覆盖有不很完整的碳膜,有时还可见到枝状晶。碳膜是在气泡形成后由附近金属中所含的碳向其中扩散而形成的,因此,针孔内有碳膜时,针孔周围的金属组织中往往没有石墨。

2、氧化型针孔

铁液中氧含量较高,或铁液在浇注、充型过程中二次氧化程度较高,或铁液与铸型中的水分反应生成了较多的FeO时,由于FeO和铁液中所含的碳反应而析出CO,也可以造成针孔。这种针孔的内表面基本上见不到碳膜,有时可见到氧化膜。

如果是因金属-铸型界面处FeO含量增多而造成的针孔,则缺陷位于表皮以下,呈球状或梨状。

如果亚共晶铸铁析出奥氏体枝晶时,枝晶附近铁液中的FeO浓度高,与碳反应产生CO,则生成的气孔可能沿晶界析出,形状类似于图1所示的裂缝状。

3、内表面有熔渣

有时,针孔內表面上有熔渣模样的夹杂物,这类夹杂物是由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等构成的。针孔往往是由夹杂物中的氧化物与铁液中的碳反应生成CO,并在夹杂物处生核而形成的。这类针孔也是氧化型针孔。

4、针孔内有铁粒

浇注过程中,金属液在浇注系统中发生紊流、飞溅而产生的铁粒,往往会被裹在液流中。铸件凝固时,铁粒表面的氧化膜可能与铁液中的碳反应而造成针孔,铁粒附近金属液中的气体也易于依附铁粒生核、长大。

但也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气孔中的“铁粒”并非在浇注系统中形成的,而是在气孔形成后,由奥氏体枝晶间的低熔点偏析物渗入气孔中形成的。这种情况下,观察针孔附近铸件的显微组织时,可能见到晶粒边界处有偏析物流向针孔后留下的空隙。

二、影响针孔形成的一些因素

铸铁件针孔缺陷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铸铁的化学成分、铸型的特点、浇注温度、浇注系统和排气孔的设置等,虽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迄今为止,对于形成针孔的机制,仍在探求之中。

在生产经验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孔形成的一些主要因素,可作如下的分析。

1、铁液中的气体含量

氢、氮、氧是可以存在于铁液中的三种气体元素。铁液的凝固过程中,先析出的固相中含有的气体量很少,使残留的液相中气体的浓度不断增高。当液相中气体含量超过其溶解度后,就可能以气泡的形式析出。

气体在铁液中的溶解度的上限,决定于铸铁的成分、温度和环境中相应气体的分压。

(1)氢

在正常的熔炼条件下,铁液中的氢含量(质量分数)一般不超过2×10-4 %。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以气泡的形态析出。

如果铸型中含有水分,在高温下,液态铸铁中的Fe、Al、Mg、Mn等元素使水还原而释放氢,铁液中的氢含量就可能大幅度提高,具备析出气体的条件。

(2)氮

在正常的熔炼条件下,铁液中的氮含量(质量分数)一般不超过100×10-4 %,不会以气泡的形态析出。氮含量超过120×10-4 %后,就可能出现针孔。氮含量超过150×10-4 %,就可能出现裂缝状针孔。

如果用尿烷树脂冷芯盒工艺制芯,或用酚醛树脂覆膜砂制芯,都有可能因芯子释放氮而使液态铸铁中的氮含量提高,从而造成针孔缺陷。

冷芯盒工艺制芯所用的尿烷树脂,第一组分中不含氮,第二组分(聚异氰酸酯)中含氮。配制芯砂时,树脂的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用量之比一般应为50:50。有时,铸造厂为提高芯

子的强度,以便于芯子硬化后将其自芯盒中取出,将第二组分的用量增加,使二者之比为40:60,甚至到35:65,这样,就很容易使铸铁中氮含量过高而造成针孔。

采用覆膜砂制芯时,由于硬化剂(六亚甲基四胺)中含氮,如覆膜砂中树脂用量太高,浇注过程中铸铁中的氮含量也可能增高,从而导致产生针孔。

用树脂自硬砂造型时,采用尿烷树脂或含氮量较高的呋喃树脂作粘结剂,也是可能是导致铁液中氮含量增高的因素。

(3)氧

铁液中溶解的氧的质量分数应保持在20×10-4 %~30×10-4 %,以保证为石墨生核提供条件,增强孕育处理的效果。

如果熔炼过程控制不当,铁液中的氧含量过高,也可能导致针孔缺陷。

此外,在铁液浇注、充型的过程中,液流表面会发生二次氧化,其中所含的Fe、Si、Mn等元素被氧化,形成含FeO、SiO2、MnO等氧化物的熔渣,这类氧化物的共晶成分的熔点很低。低熔点的熔渣极易成为携带FeO的载体,在具备气泡在液相中生核的条件时,其中的FeO就与铁液中的碳反应,生成CO,造成氧化型针孔。

2、液态铸铁中产生气泡的外部条件

在均匀的液相中产生另一新相(气泡)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相当大的能量,使系统的自由能增加。液相中产生气泡时,总是先由几个原子或分子聚集而生核,起初体积非常微小。这种微小的气泡,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的表面面积)极大,要在液相中产生新的界面,就要获得能量,使新产生的气泡具有必要的界面能,其值等于其表面面积与液-气界面上表面张力的乘积。即使新相(气泡)已经生核,其长大也需要能量,而且只有在尺寸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才能继续长大。尺寸小于临界值的气泡不可能长大,只会自行消失。

新相在非均匀相中生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在固相-液相界面处产生气泡所需的界面能就少于在均匀的液相中产生气泡所需的能量;如果固相以尖端插入液相,则在尖端处产生气泡所需的界面能更少;如果固相是由液相凝固而形成的,可能因凝固过程中的体积收缩而在固相-液相界面处产生微小的缩孔,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可直接向缩孔中扩散而析出,使微小的缩孔扩大为针孔,不需要产生新相所需的界面能。

(1)铸型-金属界面处形成一层硬皮后最有利于形成针孔

铁液开始凝固时,先在铸型-金属界面处结晶,形成一层硬皮,晶粒的析出使固-液相界面处液相中的气体含量增高,同时还有自铸型吸收的气体。这是有利于在此处产生针孔的内部条件。

同时,硬皮朝液相的一侧是固-液相界面,又有奥氏体枝状晶的尖端插入液相。有些情况下,还可能有微小的缩孔。这是有利于产生针孔的外部条件。

因此,针孔都产生于硬皮与液相的界面处,成为不外露的皮下气孔。

(2)铸型中金属液流前沿汇集处有利于形成针孔

在铁液浇注、充型的过程中,液流的前沿不断与新的铸型表面接触,这部分铁液与铸型接触的时间也最长,有利于吸收铸型受热后释放的气体。

液流前沿的金属与大气接触的时间最长,易于氧化,其中含有的FeO量很高。

因此,在铸型中金属液流前沿汇集处,各种气体的含量都高,是最易于产生针孔的部位。

(3)使铁液表面张力降低的因素都可以促进针孔的形成

前面已经提到,液相中产生气相需要增加的界面能,等于其表面面积与界面上的表面张力的乘积。

因此,所有能使铁液表面张力降低的因素,无论是化学的或物理的,都有助于气泡的生核和长大,使产生针孔的可能性增大。

3、不同品种的铸铁对针孔缺陷的敏感程度不同

因为球墨铸铁中含有活性很强的镁,球墨铸铁件比灰铸铁件更易于出现针孔缺陷。在采用粘土干型浇注的条件下,球墨铸铁件与灰铸铁件出现针孔的概率基本相近。如采用壳型、含氮的树脂砂型或粘土湿砂型,则球墨铸铁件对针孔缺陷的敏感程度就比灰铸铁件大得多,生产中应特别注意采取防止产生针孔的措施。

4、浇注温度和铸件壁厚的影响

铁液的浇注温度对针孔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笼统地说浇注温度高些好,还是浇注温度低些好,要根据具体条件认真分析。

液态金属浇注到砂型中后,型砂受到高温的作用,产生大量气体,很快就会在型内形成一个压力峰值,型内的压力对针孔的形成影响很大。

浇注温度较高,铁液在铸型中吸收气体较多,这是有利于产生针孔的因素。但是,浇注温度高,则铸件凝固比较缓慢,凝固可能发生在型内气压峰值消减之后,这又是有利于气体自铸型逸出、从而可避免针孔产生的因素。

浇注温度低,虽然金属吸气较少,但其凝固较快,而且凝固往往发生在铸型内处于压力峰值的附近,铁液中卷入的气体和析出的气体不易排出,导致产生针孔缺陷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判断浇注温度的影响,要综合考虑铸件壁厚、凝固速率、铸型条件以及一些其他因素。

一般的规律是:用粘土湿砂型时,提高浇注温度易导致铸件产生针孔;用含氮的树脂砂型时,提高浇注温度则有利于减少针孔缺陷。

用含氮的树脂砂型时,一般说来,在1280~1400℃之间采用较高的浇注温度可减少针孔的形成。但是,生产薄壁铸件时,降低浇注温度,则针孔缺陷减少;生产厚壁铸件时,降低浇注温度,则针孔缺陷增多。

无论是灰铸铁件或球墨铸铁件,薄壁铸件产生针孔缺陷的概率都低于壁较厚的铸件。除薄壁铸件凝固较快、金属吸气较少外,组织中碳化物较多也是导致针孔缺陷较少的原因。有研究报道称:铸铁组织中的石墨比碳化物更易于促进针孔的形成。

不同壁厚的铸件产生针孔缺陷的倾向大致是:

●壁厚在6mm以下的铸件,凝固快,吸气少,即使有气泡生核,也很难长大,因而

产生针孔的概率较小;

●壁厚在6~25mm之间的铸件,最易于产生针孔缺陷;

●壁厚在25mm以上的铸件,凝固缓慢,有利于气体的扩散、逸出,也不易产生针

孔缺陷。

5、铸铁中硅、碳含量的影响

铁液中所含的硅,能使其表面张力稍稍降低,但是硅又能使铁液中的FeO含量减少、抑制CO的析出量。总体而言,灰铸铁中的硅含量在1.6~2.3%之间、球墨铸铁中的硅含量在2.2~3.0%之间,提高硅含量可使铸件产生针孔缺陷的倾向略有降低,但影响并不明显。

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碳对形成针孔缺陷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6、铸铁中所含的铝在形成针孔方面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铸铁研究协会的J. V. Dawson就发现:铁液中所含的铝,对铸件是否产生针孔缺陷有重要的影响。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少量的铝,会导致铸件上产生针孔。要特别说明的是: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的铝,其作用与铁液经熔炼过程后其中残留的铝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残留铝含量的测定值中包括一些铝的氧化物,其活性要低得多。

70年代,美国铸造师学会曾对铸铁件的针孔缺陷组织专题研究,由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学的J. F. Wallace等具体实施。为研究浇注前往铁液中加铝的影响,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浇注前往铁液中加入不同数量的铝,然后浇注不同厚度的试件,分析产生针孔缺陷的情况。结果表明:铝加入量在0.015%以下,试件上基本上不产生针孔;加入量在0.20%

以上,对针孔缺陷也不敏感;加入量在0.015~0.20%之间,最容易出现针孔。

为了探求铝的这种作用的机制,Wallace等对不同条件的液态铸铁进行了表面张力的测定。大量的测定数据表明:铁液中所含的铝量对其表面张力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表面张力的改变与铸件上产生针孔的概率有对应关系。铁液中所加的铝量很少时,表面张力高,出现针孔的概率很小;加铝量在0.015~0.20%之间,铁液的表面张力降低,铸件上易于产生针孔;加铝量在0.20%以上,表面张力再次提高,又可以抑制针孔的产生。

在用粘土湿砂造型的条件下,铁液中所含的铝可以与铸型中的水分反应,生成Al2O3和氢气,所释放氢气部分被液态铸铁所吸收。铁液凝固时,氢的溶解度大幅度降低,就具有析出氢、形成气泡的内部条件。但是,产生气泡还必须具备在固-液相界面形成气泡所需的外部条件。如果没有产生新相的外部条件,氢将以过饱和状态存在于铸铁中,不可能析出形成针孔。液态铸铁中含0.015~0.20%的铝,其表面张力降低,正好为气泡的形成准备了外部条件。

为了确认由上述试验得到的结论,Wallace等还进行了脱除铁液中的铝的试验。在含有铝、凝固时易产生针孔的铁液中,加入细粒铁矿石或其他氧化物,使其中所含的铝氧化。将铝脱除以后,浇注的铸件就很少见到针孔。

一旦形成了氢气泡,对于铁液中溶有的氮气而言,该气泡就是真空,氮很易于向其中扩散,增强针孔的形成。

7、氮化铝(AlN)的作用

最近,美国的S. Katz提出:促使铸铁件中形成针孔的并不是铝,而是AlN。铁液凝固过程中,其中溶有的氮与溶有的铝结合,形成可溶性的AlN。AlN在铁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铁液凝固过程中析出。析出的AlN与铸型中的水分反应,就会释放氢和氮;与铁液或熔渣中的FeO反应就会释放氮,从而形成针孔。

以含碳3.5%、硅2.5%的铸铁为例,根据热力学分析得到的数据,在不同的铝含量和不同的温度下,液态铸铁中溶有的氮量见图2。

铁液中铝含量很低(0.003%以下)时,在浇注温度(1400℃)和共晶温度(1150℃)下,其中溶有的氮量都不因铝含量的变化而改变,如图2中Ⅰ区内的两条直线所示,即在两种温度下都没有AlN析出。

铝含量在0.003~0.07%之间,在浇注温度下,铁液中溶有的氮量也不因铝含量的变化而改变,如图2中Ⅱ区内的直线所示,也没有AlN析出;在共晶温度(1150℃)下,铁液中溶有的氮量随铝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如图2中Ⅱ区内的斜线所示,说明有一部分氮已经以

AlN的形态析出。形成的AlN的量因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铝含量超过0.07%以后,在浇注温度下和共晶温度下都有AlN形成,如图2中Ⅲ区内的两条斜线所示。浇注温度下有AlN形成,会使铁液中溶有的氮量减少,结果,凝固过程中产生的AlN也就较少。

铝含量不同的铁液,在共晶温度下以AlN形态析出的氮量可按图2算出,计算的结果见图3。

图3中,细线与粗线所包含的范围内虽然也产生AlN,但因铝含量低,不足以与铸铁中所含的氮充分反应,因而不会产生针孔缺陷。铝含量高的右端,在浇注温度下即产生AlN,此时产生的AlN,可能上浮到液面被熔渣所吸收,也可能被大气中的氧所氧化,结果,凝固过程中析出的AlN减少,也不至于导致针孔缺陷。

图3中点线所示的范围是易产生针孔的范围,这与多年来由经验确认的对针孔缺陷敏感的铝含量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防止产生针孔缺陷的措施

导致铸铁件产生针孔缺陷可以有多种原因。虽然目前我们对缺陷产生的机制还没有确切的认识,但是,如果能根据生产经验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实际生产中的各种参数作认真的分析,就有可能拟定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有可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条件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和研究,还可以提出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措施。

1、铁液中铝含量的控制

无论采用何种铸型,都应控制向铁液中加入的铝量,力求避免其在使铁液表面张力最低的范围(0.015~0.20%)内。铸铁中铝的来源有二:一是孕育剂带入;二是炉料中混有的铝或含铝材料。

孕育处理是铸铁件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证铸铁的显微组织和各项性能符合要求的所不可缺少的工序。目前,应用最广的孕育剂是75硅铁,而各种牌号的硅铁中都含有少量的铝和钙。除硅铁以外,可供选用的孕育剂品种还有很多,其中大部分也都含有少量的铝和钙。

孕育剂中所含铝和钙对孕育处理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一般不会因孕育剂带入的铝造成针孔缺陷,但工艺人员必须对投入生产的每批孕育剂中的铝含量都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

炉料中夹杂的铝或其他元素往往是影响铸铁冶金质量的原因,生产中应对炉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但是,近年来铸铁行业中有一项值得注意的新举措,即:在冲天炉炉料中配加少量的铝,以提高铁液的温度并减少合金元素的烧损。在此种情况下,所加的铝绝大部分都会被氧化掉,但也会有少量活性铝残留在铁液中,有时,其浓度足以导致产生针孔缺陷。

因铁液中含铝而产生针孔缺陷时,可在浇注前再向铁液中补加0.2%左右的铝,这样,既可提高铁液的表面张力,而且较多的铝还有固定氮的作用。

2、必须使铸型排气通畅

铁液浇注到铸型以后,铸型和芯子中的水分、粘结剂及其他附加材料因受热而产生大量气体,使型内压力瞬时增高,阻碍铁液中析出的气体和反应形成的气体排出,这也是导致铸件产生针孔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日本爱新高丘公司近期进行的研究,用粘土湿砂造型生产线制造中、小型铸铁件时,加强铸型的排气,使浇注后型内的压力峰值降低、保持压力峰值的时间缩短,可以有效地降低针孔缺陷的发生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上型内设置足够数量的外通式排气孔;

●上型完成后刮平其上表面时,避免余砂堵塞排气孔;

●在压铁与上型的接触面上开通气槽,避免压铁堵塞排气孔。

在铸型的上方、浇注时液流前沿的会集处,设置尺寸略大的排气冒口,也是使铸型的排气通畅的有效措施。此处的排气冒口,除排气外,还有收集液流前沿过冷铁液的作用,如设置得当,不仅能避免该处产生针孔缺陷,而且可以改善铸件的显微组织。

3、用粘土湿砂型铸造时可采用的措施

用粘土湿砂造型时,铁液中所含的铝、镁等元素与铸型中的水反应而生成氢气,是导致铸件产生针孔的主要原因。如果铸铁中氮含量较高,或芯子采用含氮量较高的粘结剂时,氢气析出后,氮也会向气泡中析出,使缺陷更为严重。因此,严格控制型砂中的水分至关重要。

虽然煤粉受热后会析出大量低分子量烃类气体,使铁液吸氢的可能性增加。但是,无论生产灰铸铁件或球墨铸铁件,粘土湿砂中加入3~5%的煤粉都有防止产生针孔缺陷的作用,这已是各国同行的共识。其原因可能是:煤粉热解产生的气体在铸型-金属界面处造成强还原性气氛,阻碍铁液中所含的活性元素与铸型中的水发生反应。

也有研究报道称:粘土湿型砂中加入2%左右的Fe2O3粉可以防止针孔缺陷,其原因是Fe2O3能与硅砂作用生成铁橄榄石,在铸型-金属界面处形成屏障,阻碍铁液与铸型间发生的反应。目前,对此仍有不同的看法,在生产中采用以前,必须通过试验确认。

4、用含氮粘结剂制芯时可采用的措施

采用尿烷树脂冷芯盒工艺制芯,或用覆膜砂制芯,每一铸型中芯子用量又很多时,因铁液吸收氮而致铸件产生针孔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除加强铸型的排气外,还应尽可能地降低芯砂的发气量。

一般情况下,改善原砂砂粒表面的清洁程度,采用圆形砂,都可在保持芯子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降低树脂用量,从而降低芯子的发气量。

一些制造难度很高的芯子,如汽缸盖的水套芯,一方面,由于形状复杂、截面很薄,又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难以将芯砂中的树脂用量降低;另一方面,芯子与铁液接触的面积很大,受热的情况特别严酷,会因树脂热解产生大量气体,而芯子的截面面积又小、排气特别困难。对于这种芯子,采用人造陶粒砂,是前景十分看好的选择。日本久保田公司的恩加岛铸造厂,原来用硅砂配制覆膜砂,制造汽缸盖的水套芯,树脂用量很难降到3%以下,铸件上经常出现气孔缺陷。后改用人造顽辉石圆粒砂配制覆膜砂,树脂用量降到2%,发气量减少了38%,而芯砂的抗弯强度却提高了约50%。

无论是壳芯、还是冷芯盒芯,芯子制成后再予以短时间的低温烘烤,也是防止针孔缺陷

的有效措施。加热时,可使已硬化的树脂中含有的一些游离烃挥发,芯子的发气量可明显降低。采用尿烷树脂冷芯盒工艺制芯,芯子再次烘烤时,树脂第二组分中的氮还可能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据报道:美国有铸造厂将冷芯盒工艺制成的芯子于250℃左右烘烤2小时(称为Core Post Baking),显著减少了铸件的针孔缺陷。日本有一铸造厂发现:制造壳芯时芯子的加热不充分,是导致针孔缺陷增加的原因之一。将制成的壳芯于250~300℃再次烘烤0.5小时,可使其发气量降低15%左右,对于防止针孔缺陷也有很好的效果。

5、浇注前往铁液中添加固定氮的合金元素

在芯子或铸型采用含氮树脂作粘结剂的情况下,如铸件频繁出现针孔缺陷,也可考虑往铁液中添加固氮元素。常用的固氮元素主要有铝、钛和锆,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用于防止针孔时,都应在浇注前加入铁液中。

加铝时,可采用由铝线切成的细粒或加工的铝屑,随铁流加入,用量一般为铁液的0.2%。

钛的固氮作用很强,铁液中加入0.03%左右的钛,能有效地减少铸件上的针孔缺陷,但钛不能用于球墨铸铁,因为少量的钛就可能导致石墨形态发生畸变。

浇注前加钛,不宜采用钛铁,因为钛铁在浇注温度下不易溶于铁液,钛的收得率不稳定。需要加钛时,最好用含钛的硅铁,同时完成瞬时孕育和加钛两项任务,采用这种工艺,钛的加入量只需0.025%。

锆在铸铁中形成的氮化物比氮化钛更为稳定,也能有效地防止铸件产生针孔,但锆的原子量(91.22)是钛原子量(47.88)的1.9倍,其加入量应略多于钛,宜为0.05%左右。可采用含锆的硅铁,在浇注前加入铁液中。

常见铸件缺陷分析

常见铸件缺陷分析缺陷种类,缺陷名称生产原因 多肉类飞翅(飞边) 1.砂型表面不光洁,分型面不增整 2.合理操作xx准确 3.砂箱未固紧 4.未放压铁,或过早除去压铁 5.芯头与芯座间有空隙 6.压射前机器调整、操作不正确 7.模具镶块、活块已磨损或损坏,锁紧元件失效8.模具强度不够,发生变形 9.铸件投影面积过大,锁模力不够 10.型壳内层有裂隙,涂料层太薄 毛刺 1.合型操作不准确 2.砂箱未固紧 3.芯头与芯座间有空隙 4.分型面加工精度不够 5.参考飞翅内容 抬箱 1.砂箱未固紧

2.压铁质量不够,或过早除去压铁 胀砂 1.砂型紧实度低: 壳型强度低 2.砂型表面硬度低 3.金属液压头过高 冲砂 1.砂型紧实度不够,型壳强度不够 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 3.金属流速过快,充型不稳定 4.压射压力过高,压射速度过快 5.金属液头过高 掉砂 1.合型操作不正确 2.型砂紧实度不够 3.型壳强度不够,发生破裂 铸件缺陷分析 缺陷种类缺陷名称产生原因 多肉类外渗物(外渗豆)内渗物(内渗豆) 1.铸型、型号、型芯发气最大,透气性低,排气不畅2.合金液有偏析倾向

3.凝固温度范围宽或凝固速度过慢 xx类气孔、针孔 1.铸件结构设计不正确,热节过多、过大 2.铸型、型壳、型芯、涂料等发气量大,透气性低,排气不畅 3.凝固温度范围宽,凝固速度数低 4.合金液含气量高,氧化夹杂物多 5.凝固时外压低 6.冷铁表面未清理干净,未挂涂料或涂料烘透 7.铜合金脱氧不彻底 8.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过快 缩孔 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悬殊,过渡外圆角太小: 热节过多、过大 2.浇注系统、冷铁、冒口安放不合理,不利于定向凝固 3.冒口补缩效率低 4.浇注温度过高 5.压射建压时间长,增压不起作用撮终补压压力不足,或压室的充满度不合理 6.比压太小,余料饼术薄,补压不起作用 7.内浇道厚度过小,溢流槽容量不够 8.熔模的模组分布不合理,造成局部散热困难

铸铝转子铸造缺陷及原因

1.转子断条 产生断条的原因: 1)转子铁芯压装过紧,铸铝转子铁芯涨开,有过大的拉力加在铝条上,将铝条拉断。2)铸铝后脱模过早,铝水未凝固好,铝条由铁芯涨力而断裂。 3)铸铝前,转子铁芯槽内有杂物。 4)铝条中有气孔,或清渣不好,铝水中有杂物。 5)单冲时转子冲片各别槽孔漏冲。 6)浇注时中间停顿。因为铝水极易氧化,先后浇入的铝水因氧化而结合不到一起,出现“冷隔”。 转子断条对电机性能的影响是: 如果转子断条,则转子电阻很大,所以起动转矩很小; 转子电阻增大,转子耗损增大,效率降低,升温高,转差率大。 2.转子细条 产生细条的原因: 1)离心机转速过高,离心力太大,使槽底部导条没有铸满(抛空)。 2)转子槽孔过小,铝水流动困难(遇此情况应适当提高铁芯预热温度)。 3)转子错片,槽斜线不成一直线,阻碍铝水流动。 4)铁芯预热温度低,铝水浇入后流动性变差。 转子细条使转子电阻增大,效率降低,温升高,转差率大。 3.转子气孔 产生气孔的主要原因: 1)铝水清化处理不好,铝水中含气严重,浇注速度太快或排气槽过小时,模型中气体来不及排出(压力铸铝尤为严重)。 2)铁芯预热温度过低,油渍没有烧尽即进行铸铝,油渍挥发在工件中形成气孔。 3)在低压铸铝时,如果升液管漏气严重,则通入坩埚的压缩空气会进入升液管,与铝水一起跑入转子里而形成气孔。 转子气孔使转子电阻增大,效率降低,温升高,转差率大。 4.浇不满

产生浇不满的主要原因: 1)铝水温度过低,铝水流动性差。 2)铁芯、模具预热温度过低,铝水浇入后迅速降温,流动性变差。 3)离心机转速太低,离心力过小,铝水充填不上去。 4)浇入铝水量不够。 5)铸铝模内浇口截面积过小,铝水过早凝固堵住铝水通道。 浇不满使转子电阻增大,效率降低,温升高,转差率大。 5.缩孔 产生缩孔的主要原因: 1)铝水、模具、铁芯温度搭配不适当,达不到顺序凝固和合理补缩的目的。如果上模预热温度过低,铁芯预热温度上下端不均匀,使浇门处铝水先凝固,上端环铝水凝固时得不到铝水补充,造成上端环缩孔。因为缩孔总是产生在铝水最后凝固的地方。 2)模具结构不合理,如内浇口截面积过小或分流器过高,使铝水在内浇口处通道增长,内浇口处铝水先凝固,造成补缩不良,会使上端环出现缩孔。又如模具密封不好或安装不当造成漏铝,则使得浇门处铝水量过少。无法起到补缩作用也容易造成缩孔。 缩孔使转子电阻增大,效率降低,温升高,转差率大。 6.裂纹 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 1)工业纯铝中杂质含量不合理。工业纯铝中常有的杂质是铁和硅,大量实验分析证实,硅铁含量比对裂纹的影响很大,即硅铁比在1.5~10之间时容易出现裂纹。 2)铝水温度过高(超过800℃)时铝的晶粒变粗,伸长率降低,受不住在冷凝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力而形成裂纹。 3)转子端环尺寸设计不合理(厚度和宽度之比小于0.4)。 4)风叶、平衡柱和端环连接处圆角过小,因应力集中产生裂纹。

镀层的针孔、麻点与孔隙率

镀层的针孔、麻点与孔隙率 1 前言 由于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要做到绝对无返工是不可能的,但应力求将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到最高。镀液及设备设施等出现问题,操作不当与失误,最终都会在镀层上反映出来。故障可能是千奇百怪的,但首先应判断清楚故障现象,了解故障现象的本质,再从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一条一条地进行分析,才能找出具体原因。经验不足时,通常采用排除法分析。一旦原因找准了,就不难想出处理办法。实践积累的经验越多,学习积累的知识越丰富,解决问题的速度就越快。 本讲座将对电镀中常见主要故障原因的实质及带规律性的可能因素加以介绍,旨在使初学者处理问题时有的放矢,不至于凭主观臆断瞎蒙。 镀层不平整是电镀常见故障之一,其表现形式很多,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才能一一区分,而不同现象的产生原因大不一样。一些人问及故障原因时,对现象的描述模糊不清,似是而非,以致无法分析。本讲先讨论镀层不平整中的凹下现象,凸起问题再稍作分析。 2 针孔、麻点 2. 1 现象 针孔是指单一镀层上有贯穿至基体或多层镀时前一镀层的微细孔眼,其特点是直接暴露出基体或前一镀层。一般孔眼都很细小,肉眼不可见,可用高倍放大观察或以试验方法检测。麻点则是镀层上有

未贯穿至基体或前一镀层的凹下坑点。其特点是凹下部分也有镀层,但比其他部分的镀层薄而形成凹坑。大的麻点肉眼即可见,细小麻点则要放大后才能察觉。 2. 2 主要成因 2. 2. 1 气体针孔麻点 当镀液阴极电流效率较低,易发生析氢副反应,且镀液润湿性不足,镀件上产生的氢气小泡不能及时逸出而滞留在工件表面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1)氢气泡一直滞留。电沉积之初,若有一个小的氢气泡滞留于工件某一点上,且一直滞留于该点,直至电沉积结束,因氢气小泡为电的绝缘体,主盐金属离子无法穿透气泡放电还原,则该处始终无金属沉积,形成一个小孔眼,成为针孔。 (2)氢气泡间歇滞留。当工件上产生的氢气小泡只间歇性地滞留于工件上某一点上,即一会儿滞留于该点,一会儿又逸出,如此反复,则滞留期间该点上无电沉积发生,而逸出后一段时间内又发生电沉积。该点上实际发生的是间歇镀,而无气泡滞留之处却是连续镀。间歇镀的该点受镀时间短,镀层薄,最终形成凹下去的坑点,即为麻点。 气体针孔、麻点是由于气泡一直滞留或间歇滞留所造成的,因此消除办法就是让氢气泡一生成即迅速逸出而不发生滞留。常用的措施有两条: (1)向镀液加入适量的润湿剂。对于镀镍等本身润湿性不足的镀液而言,无一例外地都加入润湿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作为润湿剂。加入润

压铸件的缺陷分析及检验要点

压铸件的缺陷分析及检验 一、流痕 ( 条纹 )( 抛光法去除 )A. 、模温低于 180( 铝合金 )b 、填充速度太高 c 、涂料过量 D 。金属流不同步。对 a 采取措施:调整内浇口面积 二、冷接: A 料温低或模温低, B ,合金成份不符,流动性差。 C ,浇口不合理,流程太长 D 。填充速度低 E 。排气不良。 F 、比压偏低。 三、。擦伤(扣模、粘模、拉痕、拉伤): A 型芯铸造斜度太小。 B ,型芯型壁有压伤痕。 C ,合金粘附模具。 D ,铸件顶出偏斜,或型芯轴线偏斜。 E ,型壁表面粗糙。 F ,脱模水不够。 G ,铝合金含铁量低于 0 。 6 %。措施:修模,增加含铁量。 四、凹陷(缩凹,缩陷,憋气,塌边) A .铸件设计不合理,有局部厚实现象,产生节热。 B ,合金收缩量大。 C ,内浇口面积太小。 D ,比压低。 E ,模温高 五、,气泡(皮下): A ,模温高。 B ,填充速度高。 C ,脱模水发气量大。 D ,排气不畅。 E ,开模过早。 F ,料温高。 六、气孔: A ,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不当。 B ,浇道形状设计不良。 C ,压室充满度不够。 D ,内浇口速度太高,产生湍流。 E ,排气不畅。 F ,模具型腔位置太深。 G ,脱模水过多。 H ,料不纯。 七、缩孔: A ,料温高。 B ,铸件结构不均匀。 C ,比压太低。 D ,溢口太薄。 E ,局部模温偏高 八、花纹: A ,填充速度快。 B ,脱模水量太多。 C ,模具温度低。 九、裂纹: A ,铸件结构不合理,铸造圆角小等。 B ,抽芯及顶出装置在工作中受力不均匀,偏斜。 C ,模温低。 D ,开模时间长。 E ,合金成份不符。(铅锡镉铁偏高:锌合金,铝合金:锌铜铁高,镁合金:铝硅铁高 十、欠铸 A ,合金流动不良引起。 B ,浇注系统不良 C ,排气条件不良 十一、印痕(镶块或活动块及顶针痕等) 十二、网状毛刺: A ,模具龟裂。 B ,料温高。 C ,模温低。 D ,模腔表面不光滑。 E ,模具材料不当或热处理工艺不当。 F ,注射速度太高。

▲铸钢件缺陷原因分析

铸钢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 铸钢阀门由于其成本的经济性和设计的灵活性,因而得到广泛的运用。由于阀门铸件的基本结构属于中空结构,形状比较复杂,铸造工艺受到铸件尺寸、壁厚、气候、原材料和施工操作的种种制约,因此,铸钢件常常会出现砂眼、气孔、裂纹、缩松、缩孔和夹杂物等各种铸造缺陷, 生产控制有一定难度,尤以砂型铸造的合金钢铸件为多。因为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液的流动性越差,铸造缺陷就更容易产生。 一、铸钢的铸造工艺特点 铸钢的熔点较高,钢液易氧化、钢水的流动性差、收缩性大,其体收缩率为10~14%,线收缩为1.8~2.5%。为防止铸钢件产生浇不足、冷隔、缩孔和缩松、裂纹及粘砂等缺陷,必须采取较为复杂的工艺措施: 1、由于钢液的流动性差,为防止铸钢件产生冷隔和浇不足,铸钢件的壁厚不能小于8mm;浇注系统的结构力求简单;采用干铸型或热铸型;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一般为1520°~1600℃,因为浇注温度高,钢水的过热度大、保持液态的时间长,流动性可得到改善。但是浇温过高,会引起晶粒粗大、热裂、气孔和粘砂等缺陷。因此一般小型、薄壁及形状复杂的铸件,其浇注温度约为钢的熔点温度+150℃;大型、厚壁铸件的浇注温度比其熔点高出100℃左右。 2、由于铸钢的收缩量较大,为防止铸件出现缩孔、缩松缺陷,在铸造工艺上大都采用冒口、冷铁和补贴等措施,以实现顺序凝固。

3、为防止铸钢件产生缩孔、缩松、气孔和裂纹缺陷,应使其壁厚均匀、避免尖角和直角结构、在铸型用型砂中加锯末、在型芯中加焦炭、以及采用空心型芯和油砂芯等来改善砂型或型芯的退让性和透气性。 4、铸钢的熔点高,相应的其浇注温度也高。高温下钢水与铸型材料相互作用,极易产生粘砂缺陷。因此,应采用耐火度较高的人造石英砂做铸型,并在铸型表面刷由石英粉或锆砂粉制得的涂料。为减少气体来源、提高钢水流动性及铸型强度,大多铸钢件用干型或快干型来铸造,如采用CO2硬化的水玻璃石英砂型。 二、铸钢件常见的铸造缺陷 铸钢件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不同的铸造缺陷,常见的缺陷形式有:砂眼、粘砂、气孔、缩孔、缩松、夹砂、结疤、裂纹等。 A )砂眼缺陷 砂眼是由于金属液从砂型型腔表面冲下来的砂粒(块),或者在造型、合箱操作中落入型腔中的砂粒(块)来不及浮入浇冒系统,留在铸件内部或表面而造成的。砂眼缺陷处内部或表面有充塞着型(芯)砂的小孔,是一种常见的铸造缺陷。 B)粘砂缺陷 在铸件表面上,全部或部分覆盖着一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砂(或涂料)的混(化)合物或一层烧结构的型砂,致使铸件表面粗糙,难于清理。粘砂多发生在型、芯表面受热作用强烈的部位,分机械粘砂和化学粘砂两种。机械粘砂是由金属液渗入铸型表面的微孔中形成的,当渗入深度小于砂粒半径时,铸件不形成粘砂,只是表面粗糙,当渗入深度

球墨铸铁常见缺陷的分析与对策

球墨铸铁件常见缺陷的分析与对策 一、常见的缺陷及分析 球墨铸铁件常见缺陷的分析与对策 (1) 球铁是近40年来我国发展起来的重要铸造金属材料。由于球状石墨造成的应力集中小,对基体的割裂作用也较小,故球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均高于其他铸铁。与相应组织的钢相比,塑性低于钢,疲劳强度接近一般中碳钢,屈强比可达0 7~0 8,几乎是一般碳钢的2倍,而成本比钢低,因此其应用日趋广泛。当然,球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除了会产生一般的铸造缺陷外,还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缺陷,如缩松、夹渣、皮下气孔、球化不良及衰退等。这些缺陷影响铸件性能,使铸件废品率增高。为了防止这些缺陷的发生,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各种影响因素,提出防止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缺陷的产生,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效益。本文将讨论球铁件的主要常见缺陷:缩孔、缩松、夹渣、皮下气孔、石墨漂浮、球化不良及球化衰退。 1 缩孔缩松 1.1影响因素 (1)碳当量:提高碳量,增大了石墨化膨胀,可减少缩孔缩松。此外,提高碳当量还可提高球铁的流动性,有利于补缩。生产优质铸件的经验公式为C%+1/7Si%>3 9%。但提高碳当量时,不应使铸件产生石墨漂浮等其他缺陷。 (2)磷:铁液中含磷量偏高,使凝固范围扩大,同时低熔点磷共晶在最后凝固时得不到补给,以及使铸件外壳变弱,因此有增大缩孔、缩松产生的倾向。一般工厂控制含磷量小于0 08%。 (3)稀土和镁:稀土残余量过高会恶化石墨形状,降低球化率,因此稀土含量不宜太高。而镁又是一个强烈稳定碳化物的元素,阻碍石墨化。由此可见,残余镁量及残余稀土量会增加球铁的白口倾向,使石墨膨胀减小,故当它们的含量较高时,亦会增加缩孔、缩松倾向。 (4)壁厚:当铸件表面形成硬壳以后,内部的金属液温度越高,液态收缩就越大,则缩孔、缩松的容积不仅绝对值增加,其相对值也增加。另外,若壁厚变化太突然,孤立的厚断面得不到补缩,使产生缩孔缩松倾向增大。 (5)温度:浇注温度高,有利于补缩,但太高会增加液态收缩量,对消除缩孔、缩松不利,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浇注温度,一般以1300~1350℃为宜。 (6)砂型的紧实度:若砂型的紧实度太低或不均匀,以致浇注后在金属静压力或膨胀力的作用下,产生型腔扩大的现象,致使原来的金属不够补缩而导致铸件产生缩孔缩松。 (7)浇冒口及冷铁:若浇注系统、冒口和冷铁设置不当,不能保证金属液顺序凝固;另外,冒口的数量、大小以及与铸件的连接当否,将影响冒口的补缩效果。 1.2 防止措施 (1)控制铁液成分:保持较高的碳当量(>3 9%);尽量降低磷含量(<0 08%);降低残留镁量(<0 07%);采用稀土镁合金来处理,稀土氧化物残余量控制在0 02%~0 04%。 (2)工艺设计要确保铸件在凝固中能从冒口不断地补充高温金属液,冒口的尺寸和数量要适当,力求做到顺序凝固。 (3)必要时采用冷铁与补贴来改变铸件的温度分布,以利于顺序凝固。 (4)浇注温度应在1300~1350℃,一包铁液的浇注时间不应超过25min,以免产生球化衰退。 (5)提高砂型的紧实度,一般不低于90;撞砂均匀,含水率不宜过高,保证铸型有足够的刚度。 2 夹渣 2 .1 影响因素 (1)硅:硅的氧化物也是夹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尽可能降低含硅量。 (2)硫:铁液中的硫化物是球铁件形成夹渣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报告文案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铸造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很多,常见的铸件缺陷名称、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见表。 常见铸件缺陷及产生原因 .学习帮手.

缺陷名称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 气孔 在铸件部或表 面有大小不等 的光滑孔洞①炉料不干或含氧化物、杂质多;②浇注工具或炉前添加剂未烘干;③型砂含水过多或起模和修型时刷水过多;④型芯烘干不充分或型芯通气孔被堵塞;⑤春砂过紧,型砂透气性差;⑥浇注温度过低或浇注速度太快等 缩孔与缩松缩孔多分布在 铸件厚断面 处,形状不规 则,孔粗糙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壁厚相差过大,厚壁处未放冒口或冷铁;②浇注系统和冒口的位置不对; ③浇注温度太高;④合金化学成分不合格,收缩率过大,冒口太小或太少 砂眼在铸件部或表 面有型砂充塞 的孔眼①型砂强度太低或砂型和型芯的紧实度不够,故型砂被金属液冲入型腔;②合箱时砂型局部损坏;③浇注系统不合理,浇口方向不对,金属液冲坏了砂 .学习帮手.

型;④合箱时型腔或浇口散砂未清理干净 粘砂铸件表面粗 糙,粘有一层 砂粒①原砂耐火度低或颗粒度太大;②型砂含泥量过高,耐火度下降;③浇注温度太高;④湿型铸造时型砂中煤粉含量太少;⑤干型铸造时铸型未刷涂斜或涂料太薄 夹砂铸件表面产生 的金属片状突 起物,在金属 片状突起物与 铸件之间夹有 一层型砂①型砂热湿拉强度低,型腔表面受热烘烤而膨胀开裂;②砂型局部紧实度过高,水分过多,水分烘干后型腔表面开裂;③浇注位置选择不当,型腔表面长时间受高温铁水烘烤而膨胀开裂;④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慢 错型铸件沿分型面 有相对位置错①模样的上半模和下半模未对准;②合箱时,上下砂箱错位;③上下砂箱未夹紧或上箱未加足够压 .学习帮手.

铸造件问题原因及措施

铸件缺陷 铸件表面的砂孔和渣孔通常合称为“砂眼”。 翻砂过程中,气体或杂质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形成的小孔,是铸件的一种缺陷。 例:铸件外轮廓精加工后,不得有气孔等铸造缺陷。砂(渣)眼在铸件表面上出现分布不均匀的小空洞,通常呈现不规整,深浅不一且内部较不光洁,无冷口现象。它主要是由于铁水不干净,浇注时夹渣混入,滤渣片下放时铲砂。铸型中残余小砂粒随铁水冲入型腔。合模时,铸型之间或铸型与砂芯之间挤压造成砂粒脱落。铸型砂性能不良(如:水分低,强度低等)方案设计时入水太快易造成冲砂。 铸造砂眼产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1:型腔内沙粒没清净。2:浇注前从浇道或冒口等开放处侵入了沙粒。3:砂型强度不够,受外力作用引起脱落。4:浇注不连续或浇注速度太慢导致型腔内沙粒不能顺利漂浮到冒口上,而滞留在温度较低的地方。5:温度太高、浇注速度太快冲刷浇道卷入沙粒。 砂型铸造中为什么会出现多肉或缺肉 1、当型腔中某一部位的型砂由于各种原因而脱落时,便会留下一个凹坑,当金属液充满型 腔时,凹坑就变成了一块凸出的多肉。砂眼与多肉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缺陷。当铸型掉砂时,掉砂的地方便形成多肉,掉下的砂则形成砂眼或缺肉。 2、多肉的另一种可能是涨箱;砂眼与掉下的砂没有明确关系 铸造黑皮 在钢铁铸件外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皮,俗称黑皮。可以采用喷砂的方法去除,当然也可以用机加工手段去除,不方便的地方可以用酸洗的方法去除。有这层氧化皮后,由于这层氧化皮可能脱落,外观变得不好看,不易采取油漆电镀等防腐措施,如果浸在液体中使液体出现杂质。应该讲没有多少正面作用。 1、提高浇铸温度,采用保温冐口,铁水防氧化保护。适当增加加工余量 2、有可能是加工时刀具磨损过度导致刀具和零件产生摩擦产生的。请检查更换刀具。 3、适当增加加工余量

球墨铸铁件的检验

球墨铸铁的检验 常见的球墨铸铁缺陷有:气孔,夹砂,夹渣,疏松或缩孔等宏观缺陷以及球化不良,晶粒过大等微观缺陷。 球墨铸铁的工序:铸造(造型-浇铸)-去砂-打磨-喷丸-检验。 铸造------型砂的要求是粘土和树脂砂混合。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造成模具不好脱落路,太湿容易脱落。型砂造型后,在内部表面要用涂沫剂烘干以避免铁水冲 击砂型而造成砂泥进入铸铁内部。烘干涂抹剂的方式一般采用点燃烘干(因为 涂抹剂中含有酒精)。有些砂型中会添加冷铁,冷铁的作用是加速冷却,减少 缩孔的产生。所以一般冷铁放在厚壁处。 浇铸------包子中的铁水通过过滤网过滤后进入砂型中。 喷丸------喷丸机的结构有吊抛和固定式。一般喷丸机有5-7个喷嘴,每个喷嘴连着一个马达,马达高速转动时会带动在边上的钢丸运动而加速抛向被检工件,然后通 过下面的钢丸收集装置把收集起来的钢丸送向各个马达口。 球墨铸件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磁粉检验以及超声波检验。 其中外观检验是球墨铸铁中最繁重的工作,其中需要大量的打磨的配合。一般而言外观检验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无裂纹,无焊接,无表面非金属夹杂和加砂。 2. 表面清洁度:Sa 2.5 (可参考标准:ISO 8501-1) 2.表面粗糙度:A2或者其他 3.气孔:C2或者其他 4.冷隔:D1或者其他 5.机械划痕:H1或者其他 其中2-5的要求可根据英国铸造发展中心的SCRATA对比试块进行对比检验。 在外观检验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表面气孔与表面砂眼的区别。表面气孔一般而言内壁光滑,较规则;而表面砂眼比较不规则,内部含有较多的灰尘或者其砂等非金属家杂物。如果表面凹处缺陷为气孔的话,可根据SCRATA试块进行对比检验;但如果判断为表面砂眼时,一般要进行打磨修补,因为大多数砂眼的根部还会向金属内部延伸。 外观检验时还要注意喷丸的效果,在喷丸效果不好时,会造成粗糙度达不到要求。铸件表面存留氧化皮,以及存留涂抹剂等较难打磨的大面积表面缺陷时,应该考虑进行重新喷丸或者打磨。因为这类缺陷会影响外观检验,特别容易产生表面砂泥的漏检。 磁粉检验,一般对球墨铸铁的磁粉检验用的是:荧光磁粉探伤,由于铸件表面本身的粗糙度不是很高,使用荧光磁粉探伤可以减少表面状态对探伤灵敏度的影响。我们做了一组对比试验,在有金属氧化物夹渣的位置,我们先用非荧光水基磁悬液加反差增强剂,然后用砂轮机打磨掉缺陷痕迹,直到最后没有缺陷痕迹。然后我们用荧光磁粉探伤,还是发现有大量的非金属夹渣物的磁痕存在。相对于油基磁悬液而言,水基磁悬液更加适合铸件表面的磁粉探伤。干磁粉同样适用于铸件的表面探伤。由于表面粗糙度对磁粉探伤的影响很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打磨表面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一般铸件的交冒口位置容易出现疏松或缩孔等缺陷,有时也会出现皮下气孔,所以在做磁粉探伤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次还要注意冷铁的位置的检验,该位置也极易出现裂纹。此外还有试块切割的位置,由于有些工厂采用的是火焰切割而导致容易出现热裂纹。

铸件常见缺陷的判定及形成原因

铸件常见缺陷的判定及形成原因 一、毛刺: 缺陷判定 (1)铸件大部分或局部有圆形小疙瘩。 (2)浇口附近有圆形小疙瘩。(面层用的锆浆质量) 原因分析: 1.1浆的粘度太低(粘浆越厚、越稠利于控制,不过过厚、过稠又不利于干燥) 1.2滴浆时间太长,浆变的稀薄。 1.3配将搅拌不充分。(锆浆+硅溶胶,面层要求40+2s) 1.4锆浆老化:浆用的时间太长,出现胶凝(一般25天更换一次)超出有效期,强度变小。 1.5锆砂粒太粗,淋沙高度太高。 1.6化学粘砂:金属液与面层浆发生反应(Cro的含量多少)锆粉耐火度不够;浇注温度和培烧温度太高;局部过热。 1.7搅拌设备生锈(L型搅拌器)锆粉含铁磁性高。 1.8浇口附近有热点(一般浇口高15mm) 1.9涂料对蜡膜的浸润性差。 即:控制毛刺的关键在于控制面层质量(锆浆质量)。 二、跑火: 缺陷判定 型壳在浇注时金属液穿透铸件形成不规则的金属凸起,铸件内腔,凹槽内有多余金属称外炮火。 原因分析: (1)型壳在空洞或狭缝处的强度太低。 1.1结构不合理(盲孔、细孔,高度/直径>时应无事)(5、5层型壳) 1.2涂挂不良,欲湿、浮砂未清干净。 1.3干燥不良(物理硬化) 1.4浆粘度太低。 (2)型壳整体强度太低(层数不够) 2.1层数不够,一般大于4、5层或7、5层最大到10、5层。 2.2粘度太低。 (3)脱蜡裂(腊膨胀裂) (4)机械损伤。 (5)耐火材料热稳定性不好,高温强度低。 总论:跑火是因为所用型壳强度不够,或浇注时对型壳冲击力过大,或型壳急冷急热性差,或操作和运输过程中性壳撞击出现裂纹,在浇注时型壳开裂,钢液顺裂口外流造成。 内腔跑火则是由于内腔和凹槽等处局部未涂上涂料;涂料带气;未撒上砂使型壳存在孔隙,浇注时金属液进入空隙或穿透有缺陷的型壳形成。 三、剥落: 缺陷判定:铸件表面上有大小不等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片状凸起物。 原因分析:

铝铸件常见缺陷及分析

. 铝铸件常见缺陷及分析 -------------------------------------------------------------------------------- 氧化夹渣一 缺陷特征:氧化夹渣多分布在铸件的上表面,在铸型不通气的转角部位。断口多呈灰白色 光透视或在机械加工时发现,也可在碱洗、酸洗或阳极化时发现或黄色,经x 产生原因:.炉料不清洁,回炉料使用量过多1 浇注系统设计不良2. 3.合金液中的熔渣未清除干净4.浇注操作不当,带入夹渣5.精炼变质处理后静置时间不够防止方法:1.炉料应经过吹砂,回炉料的使用量适当降低2.改进浇注系统设计,提高其挡渣能力3.采用适当的熔剂去渣4.浇注时应当平稳并应注意挡渣.精炼后浇注前合金液应静置一定时间5 气泡二气孔一般是发亮的氧化皮,具有光滑的表面,缺陷特征:三铸件壁内气孔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光透视或机械加X有时呈油黄色。表面气孔、气泡可通过喷砂发现,内部气孔气泡可通过光底片上呈黑色气泡在X工发现气孔产生原因:.浇注合金不平稳,卷入气体1) 马粪等如煤屑、草根芯)砂中混入有机杂质(.型2( 3.铸型和砂芯通气不良4.冷铁表面有缩孔5.浇注系统设计不良:防止方法1.正确掌握浇注速度,避免卷入气体。砂中不得混入有机杂质以减少造型材料的发气量(芯)2.型砂的排气能力芯)3.改善( 4.正确选用及处理冷铁5.改进浇注系统设计缩松三缺陷特征:铝铸件缩松一般产生在内浇道附近飞冒口根部厚大部位、壁的厚薄转接处和具 光底x在铸态时断口为灰色,浅黄色经热处理后为灰白浅黄或灰黑色在有大平面的薄壁处。断口等检查方法发现片上呈云雾状严重的呈丝状缩松可通过X光、荧光低倍产生原因:1.冒口补缩作用差2.炉料含气量太多. . .内浇道附近过热3 .砂型水分过多,砂芯未烘干4 5.合金晶粒粗大6.铸件在铸型中的位置不当7.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快 防止方法: 1.从冒口补浇金属液,改进冒口设计 2.炉料应清洁无腐蚀 3.铸件缩松处设置冒口,安放冷铁或冷铁与冒口联用 4.控制型砂水分,和砂芯干燥 5.采取细化品粒的措施 6.改进铸件在铸型中的位置降低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四裂纹 缺陷特征: 1.铸造裂纹。沿晶界发展,常伴有偏析,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裂纹在体积收缩较大的合金和形状较复杂的铸件容易出现 2.热处理裂纹:由于热处理过烧或过热引起,常呈穿晶裂纹。常在产生应力和热膨张系数较大的合金冷却过剧。或存在其他冶金缺陷时产生 产生原因:1.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尖角,壁的厚薄变化过于悬殊 2.砂型(芯)退让性不良 3.铸型局部过热

铸钢件常见铸造缺陷及预防措施

铸钢件常见铸造缺陷及预防措施 铸钢件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不同的铸造缺陷,如何预防这些缺陷,一直是铸件生产厂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实践经验。 我车间主要采用传统湿型砂铸造工艺生产铸钢件,在长期的生产中,发现铸钢件主要出现以下铸造缺陷,砂眼,粘砂,气孔,缩孔,夹砂结疤,胀砂等等。 1.砂眼及其预防措施 砂眼缺陷处内部或表面有充塞着型(芯)砂的小孔,砂眼是一种常见的铸造缺陷,往往导致铸件报废。砂眼是由于金属液从砂型型腔表面冲下来的砂粒(块),或者在造型,合箱操作中落人型腔中的砂粒(块)来不及浮入浇冒系统,留在铸件内部或表面而造成的。 砂眼的预防措施: 1.1严格控制型砂性能,提高砂型芯的表面强度和紧实度,减少毛刺和锐角,减少冲砂。 1.2合箱前把型腔和砂芯表面的浮砂处理干净,平稳合箱,如果是明冒口或贯通出气眼,应避免散砂从中掉人型腔,合箱后要尽快浇注。 1.3设置正确合理的浇冒系统,避免金属液对型壁和砂芯的冲刷力过大。 1.4浇口杯表面要光滑,不能有浮砂。 2.粘砂及其预防措施 在铸件表面上,全部或部分覆盖着一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砂(或涂料)的混(化)合物或一层烧结构的型砂,致使铸件表面粗糙,难于清理。粘砂多发生在型、芯表面受热作用强烈的部位,分机械粘砂和化学粘砂两种。机械粘砂是由金属液渗入铸型表面的微孔中形成的,当渗入深度小于砂粒半径时,铸件不形成粘砂,只是表面粗糙,当渗入深度大于砂粒半径时,就形成机械粘砂,化学粘砂是金属氧化物和造型材料相互进行化学作用的产物,与铸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粘砂的预防措施: 2.1选用耐火度高的砂,以提高型砂,芯砂的耐火度,原砂的SiO2含量在96%(质量分数)以上,而且砂粒应对粗些。铸钢件的浇注温度越高,壁厚越厚,对原砂中SiO2含量的要求越高。

球墨铸铁缺陷分析

大批量生产球墨铸铁金相缺陷分析及其对策 李明宽 摘 要:通过对石墨变异的各种特征的观察,分析形成缺陷的原因,提出防止缺陷产生的措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 废品的产生,提高了铸件合格率。 关键词:蠕虫状石墨 爆炸性石墨 粗短型石墨 钉状石墨 石墨漂浮 表面片状石墨 列队石墨球 铸造缺陷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批量球铁生产中,往往因过程及原材料等原因,会使铸件产生各种金相组织缺陷,从而影响铸件的内在质量,降低铸件的力学性能。笔者就多年来在球铁金相分析中所观察到的蠕虫状石墨、爆炸性石墨、粗短型石墨、钉状石墨、石墨漂浮、表面片状石墨和列队石墨球七种缺陷并作相应的分析,提出防止缺陷产生的办法,以减少废品,提高铸件合格率。 2. 蠕虫状石墨 (1) 特征 短而粗、呈卷曲的厚片状端部较钝常与球状石墨联结在一起。如图 1 图1 QT450-12球铁蠕虫状石墨显微组织 100× (2) 原因分析 形成蠕虫状石墨的主要原因是球化反应时中间合金数量不够所造成A 合金加 入量少;B 球化剂数量合适,但铁水中含硫量高;C 铁水被氧化致使镁量烧损而造成球化剂含量不足,D 温度过高或停留时间过长,E 铁水中钛和铝过量等原因。 (3) 生产中防止蠕虫状石墨应采取的措施 A 球化剂要有足够的加入量;B 在球化处理时,应尽量防止镁的烧损,提高球化剂吸收率;C 严格控制原铁水含硫量,应选用低硫生铁;C 铁水温度应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1510±10℃),铁水温度过高会产生球化剂烧损过多,缩短浇注时间,D 钛含量控制在≤0.05%,铝含量≤0.06%。 3. 爆炸性石墨 (1) 特征 爆炸性石墨由球状石墨爆裂而成,外形如花瓣,常出现在强过共晶球铁中,在厚大断面或石墨飘浮区内。如图 图2 QT450-10球铁中爆炸性石墨 100× (2) 原因分析 产生爆炸性石墨的主要原因为:A 碳硅当量过高(碳当量>4.6%,B 稀土量过多,尤其是中频炉熔炼。 (3) 防止爆炸性石墨应采取的措施 A 严格控制碳硅当量,碳不应超过3.8%,硅不应超过3%,厚大铸件的碳硅量应更低;B 加入少量强烈阻止石墨化的元素,如加入钼可防止爆炸性石墨;C 严格控制稀土元素残留量。 4. 粗短型石墨 (1) 特征 粗短型石墨呈现粗短的条状形常出现在厚大断面的中心或铸件的热节处.如图 3 图3 QT450-10球铁粗短型石墨 100×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很多,常见的铸件缺陷名称、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见表。 1

常见铸件缺陷及产生原因 缺陷名称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 气孔 在内部或表面 有大小不等的 光滑孔洞①炉料不干或含氧化物、杂质多;②浇注工具或炉前添加剂未烘干;③型砂含水过多或起模和修型时刷水过多;④型芯烘干不充分或型芯通气孔被堵塞;⑤春砂过紧,型砂透气性差;⑥浇注温度过低或浇注速度太快等 缩孔与缩松缩孔多分布在 铸件厚断面 处,形状不规 则,孔内粗糙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壁厚相差过大,厚壁处未放冒口或冷铁;②浇注系统和冒口的位置不对; ③浇注温度太高;④合金化学成分不合格,收缩率过大,冒口太小或太少 2

砂眼 在铸件内部或 表面有型砂充 塞的孔眼①型砂强度太低或砂型和型芯的紧实度不够,故型砂被金属液冲入型腔;②合箱时砂型局部损坏;③浇注系统不合理,内浇口方向不对,金属液冲坏了砂型;④合箱时型腔或浇口内散砂未清理干净 粘砂铸件表面粗 糙,粘有一层 砂粒①原砂耐火度低或颗粒度太大;②型砂含泥量过高,耐火度下降;③浇注温度太高;④湿型铸造时型砂中煤粉含量太少;⑤干型铸造时铸型未刷涂斜或涂料太薄 夹砂铸件表面产生 的金属片状突 起物,在金属 片状突起物与 铸件之间夹有①型砂热湿拉强度低,型腔表面受热烘烤而膨胀开裂;②砂型局部紧实度过高,水分过多,水分烘干后型腔表面开裂;③浇注位置选择不当,型腔表面长时间受高温铁水烘烤而膨胀开裂;④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慢 3

一层型砂 错型铸件沿分型面 有相对位置错 移①模样的上半模和下半模未对准;②合箱时,上下砂箱错位;③上下砂箱未夹紧或上箱未加足够压铁,浇注时产生错箱 冷隔铸件上有未完 全融合的缝隙或洼坑,其交接处是圆滑的①浇注温度太低,合金流动性差;②浇注速度太慢或浇注中有断流;③浇注系统位置开设不当或内浇道横截面积太小;④铸件壁太薄;⑤直浇道(含浇口杯)高度不够;⑥浇注时金属量不够,型腔未充满 浇不足 铸件未被浇满 裂纹铸件开裂,开 裂处金属表面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壁厚相差太大,冷却不均匀;②砂型和型芯的退让性差,或春砂过紧;③落 4

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铸件缺陷种类繁多,产生缺陷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它不仅与铸型工艺有关,而且还与铸造合金的性制、合金的熔炼、造型材料的性能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分析铸件缺陷产生的原因时,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缺陷的特征、位置、采用的工艺和所用型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和消除缺陷。 一、浇不到 1、特征 铸件局部有残缺、常出现在薄壁部位、离浇道最远部位或铸件上部。残缺的边角圆滑光亮不粘砂。 2、产生原因 (1)浇注温度低、浇注速度太慢或断续浇注; (2)横浇道、内浇道截面积小; (3)铁水成分中碳、硅含量过低; (4)型砂中水分、煤粉含量过多,发气量大,或含泥量太高,透气性不良;] (5)上砂型高度不够,铁水压力不足。 3、防止方法 (1)提高浇注温度、加快浇注速度,防止断续浇注; (2)加大横浇道和内浇道的截面积; (3)调整炉后配料,适当提高碳、硅含量; (4)铸型中加强排气,减少型砂中的煤粉,有机物加入量; (5)增加上砂箱高度。 二、未浇满 1、特征 铸件上部残缺,直浇道中铁水的水平面与铸件的铁水水平面相平,边部略呈圆形。 2、产生原因 (1)浇包中铁水量不够; (2)浇道狭小,浇注速度又过快,当铁水从浇口杯外溢时,操作者误认为铸型已经充满,停浇过早。

3、防止方法 (1)正确估计浇包中的铁水量; (2)对浇道狭小的铸型,适当放慢浇注速度,保证铸型充满。 三、损伤 1、特征 铸件损伤断缺。 2、产生原因 (1)铸件落砂过于剧烈,或在搬运过程中铸件受到冲撞而损坏; (2)滚筒清理时,铸件装料不当,铸件的薄弱部分在翻滚时被碰断; (3)冒口、冒口颈截面尺寸过大;冒口颈没有做出敲断面(凹槽)。或敲除浇冒口的方法不正确,使铸件本体损伤缺肉。 3、防止方法 (1)铸件在落砂清理和搬运时,注意避免各种形式的过度冲撞、振击,避免不合理的丢放; (2)滚筒清理时严格按工艺规程和要求进行操作; (3)修改冒口和冒口颈尺寸,做出冒口颈敲断面,正确掌握打浇冒口的方向。 四、粘砂和表面粗糙 1、特征 粘砂是一种铸件表面缺陷,表现为铸件表面粘附着难以清除的砂粒;如铸件经清除砂粒后出现凹凸不平的不光滑表面,称表面粗糙。 2、产生原因 (1)砂粒太粗、砂型紧实度不够; (2)型砂中水分太高,使型砂不易紧实; (3)浇注速度太快、压力过大、温度过高; (4)型砂中煤粉太少; (5)模板烘温过高,导致表面型砂干枯;或模板烘温过低,型砂粘附在模板上。 3、防止方法 (1)在透气性足够的情况下,使用较细原砂,并适当提高型砂紧实度;

锌合金压铸件缺陷及原因

压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一、锌合金压铸件表面有花纹,并有金属流痕迹产生原因: 1、通往铸件进口处流道太浅。 2、压射比压太大,致使金属流速过高,引起金属液的飞溅。 调整方法:1、加深浇口流道。2、减少压射比压。 二、锌合金压铸件表面有细小的凸瘤产生原因: 1、表面粗糙。 2、型腔内表面有划痕或凹坑、裂纹产生。 调整方法:1、抛光型腔。2、更换型腔或修补。 三、铸件表面有推杆印痕,表面不光洁,粗糙产生原因: 1、推件杆(顶杆)太长; 2、型腔表面粗糙,或有杂物。 调整方法:1、调整推件杆长度。2、抛光型腔,清除杂物及油污。 四、锌合金压铸件表面有裂纹或局部变形产生原因: 1、顶料杆分布不均或数量不够,受力不均: 2、推料杆固定板在工作时偏斜,致使一面受力大,一面受力小,使产品变形及产生裂纹。 3、铸件壁太薄,收缩后变形。 调整方法: 1、增加顶料杆数量,调整其分布位置,使铸件顶出受力均衡。 2、调整及重新安装推杆固定板。 五、锌合金压铸件表面有气孔产生原因: 1、润滑剂太多。 2、排气孔被堵死,气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合理使用润滑剂。2、增设及修复排气孔,使其排气通畅。 六、铸件表面有缩孔产生原因: 压铸件工艺性不合理,壁厚薄变化太大。金属液温度太高。 调整方法:1、在壁厚的地方,增加工艺孔,使之薄厚均匀。2、降低金属液温度。 七、铸件外轮廓不清晰,成不了形,局部欠料产生原因: 1、压铸机压力不够,压射比压太低。 2、进料口厚度太大; 3、浇口位置不正确,使金属发生正面冲击。 调整方法: 1、更换压铸比压大的压铸机; 2、减小进料口流道厚度; 3、改变浇口位置,防止对铸件正面冲击。 八、铸件部分未成形,型腔充不满产生原因: 1、压铸模温度太低; 2、金属液温度低; 3、压机压力太小, 4、金属液不足,压射速度太高; 5、空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提高压铸模,金属液温度;2、更换大压力压铸机。3、加足够的金属液,减小压射速度,加大进料口厚度。 九、压铸件锐角处充填不满产生原因: 1、内浇口进口太大; 2、压铸机压力过小; 3、锐角处通气不好,有空气排不出来。 调整方法:1、减小内浇口。2、改换压力大的压铸机。3、改善排气系统 十、铸件结构疏松,强度不高产生原因: 1、压铸机压力不够; 2、内浇口太小; 3、排气孔堵塞。

铸造(铸铁)缺陷种类

铸造(铸铁)缺陷种类 铸铁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铸造缺陷,其典型种类有:裂纹、缩孔、缩松、气孔及夹渣。 ——裂纹 铸铁件冷裂纹的外形呈连续的直线状或圆滑曲线,而且常常是穿过晶粒而不是沿晶界断裂。冷裂纹断口干净,具有金属光泽或呈轻微的氧化色。冷裂纹是铸铁件已处于较低温度下在弹性状态时,铸造应力超过铸铁的强度极限而产生的。冷裂纹往往出现在铸铁件受拉伸的部位,特别是有应力集中的地方。 ——缩松 球墨铸铁与灰铸铁相比,因它倾向于“糊状凝固方式”,因而在铸件断面上有较宽的凝固区域,形成坚固外壳的时间较长;相当一部分石墨球是在奥氏体外壳包围下成长,石墨成长时的膨胀力很容易通过奥氏体壳的接触而传递到铸件外壳,从而表现出远比灰铸铁要大的共晶石墨化膨胀力;由于球化处理时加入了镁和稀土元素,增加了铸铁的白口化倾向;同时其共晶团的尺寸比灰铸铁细小得多,所以共晶团之间细小的间隙很难得到铁液的充分补缩。上述这些特点,在生产实际中使球墨铸铁件常常表现出有较大的外形尺寸胀大以及产生缩松的倾向。 ——气孔 铸铁件中存在两类气孔:一类是析出性气孔,另一类是反应性气孔。 铸铁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溶解的气体处于饱和状态,气体以气泡形态逐渐向铁液表面扩散,最终脱离吸附状态,但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铁液在铸型内降温较快,气泡上浮困难,或铸件表面已凝固,气泡来不及排除而造成气孔。这一类气孔称为析出性气孔。析出性气孔一般在铸件最后凝固处,冒口附近较多。 铁液与铸型之间或铁液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孔称为反应性气孔,它们常分布在铸铁件表面皮下1-3mm处,所以通称皮下气孔。 ——非金属夹杂物 铸铁在熔炼和铸造过程中,各种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各种化合物,以及铁液与外界物质,如金属炉料表面的砂粒、锈蚀、炉衬、浇包衬等接触后发生的相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

铸造铸件常见缺陷分析铸造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很多,常见的铸件缺陷名称、特征和产生的原因,见表。

常见铸件缺陷及产生原因缺陷名称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 气孔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 大小不等的光滑孔洞①炉料不干或含氧化物、杂质多;②浇注工具或炉前添加剂未烘干;③型砂含水过多或起模和修型时刷水过多;④型芯烘干不充分或型芯通气孔被堵塞;⑤春砂过紧,型砂透气性差;⑥浇注温度过低或浇注速度太快等 缩孔与缩松缩孔多分布在铸件厚 断面处,形状不规则, 孔内粗糙①铸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如壁厚相差过大,厚壁处未放冒口或冷铁;②浇注系统和冒口的位置不对;③浇注温度太高;④合金化学成分不合格,收缩率过大,冒口太小或太少

砂眼 在铸件内部或表面有 型砂充塞的孔眼①型砂强度太低或砂型和型芯的紧实度不够,故型砂被金属液冲入型腔;②合箱时砂型局部损坏;③浇注系统不合理,内浇口方向不对,金属液冲坏了砂型; ④合箱时型腔或浇口内散砂未清理干净 粘砂铸件表面粗糙,粘有一 层砂粒①原砂耐火度低或颗粒度太大;②型砂含泥量过高,耐火度下降;③浇注温度太高;④湿型铸造时型砂中煤粉含量太少;⑤干型铸造时铸型未刷涂斜或涂料太薄 夹砂铸件表面产生的金属 片状突起物,在金属片 状突起物与铸件之间①型砂热湿拉强度低,型腔表面受热烘烤而膨胀开裂;②砂型局部紧实度过高,水分过多,水分烘干后型腔表面开裂;③浇注位置选择不当,型腔表面长时间受高温铁水烘烤而膨胀开裂;④浇注温度过高,浇注速度太慢

夹有一层型砂错型 铸件沿分型面有相对位置错移①模样的上半模和下半模未对准;②合箱时,上下砂箱错位;③上下砂箱未夹紧或上箱未加足够压铁,浇注时产生错箱 冷隔铸件上有未完全融合 的缝隙或洼坑,其交接 处是圆滑的①浇注温度太低,合金流动性差;②浇注速度太慢或浇注中有断流;③浇注系统位置开设不当或内浇道横截面积太小;④铸件壁太薄;⑤直浇道(含浇口杯)高度不够;⑥浇注时金属量不够,型腔未充满

球墨铸铁件表面缺陷

球墨铸铁件表面缺陷 清华大学于震宗 引言 球墨铸铁件的缺陷分为表面缺陷和内在缺陷两大类,后者即有关金属材质方面的缺陷,不属于本文范围内。本文内容重点是砂型铸件的表面缺陷,包括用湿型砂、水玻璃砂、树脂砂等砂型和砂芯生产的铸件。砂型球墨铸件的表面缺陷有多种,本文仅选择①粘砂,②砂孔和渣孔,③夹砂,④气孔,⑤胀砂、缩孔和缩松等缺陷进行讨论。有的缺陷如灰班虽然发生在铸件表面上,而产生原因完全属于材质方面,则不包括在本文内: 一. 球墨铸件气孔缺陷 气孔是最难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最难找出防治方法的铸件缺陷。这是因为气孔的形成原因很多,从外观上又不易分清气孔是属于那种类型的。虽然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微观分析方法有助于估计气孔的产生原因,但是这些先进的技术都还处于研究阶段,大多数铸造工厂尚难在生产中利用。根据气孔发生机理,可分为裹入、侵入、析出和反应四类气孔。其中裹入气孔是浇注时金属液中裹带着空气泡,随着液流进入型腔中而产生的气孔缺陷。侵入气孔是铸件表面凝固成壳以前,砂型、砂芯等造型材料受热产生的气体侵入金属液中,形成气泡而产生的气孔球铁铸件最常遇到的气孔缺陷是反应气孔和析出气孔。以下将分别讨论: 1. 析出气孔 金属液中溶解的原子态氢、氮气体元素,随金属温度下降而溶解度逐渐减小。下降至结晶温度或凝固温度时,溶解度突然变小,氢、氮以分子态气相析出形成气泡,使铸件产生气孔,称为析出气孔。生产铸铁的工厂中,最常见的析出气孔是使用树脂砂型和砂芯造成氨氮气孔,也有来自炉料和增碳剂的氮气孔。。 ①氨氮 酚醛树脂覆膜砂的硬化剂为乌洛托平(六亚甲基四胺(CH2)6N4)。铸铁件用热芯盒呋喃树脂含有尿素(CO(NH2)2)。硬化剂用含有尿素和NH4Cl的水溶液。冷芯盒和自硬砂用酚醛脲烷树脂的聚异氰酸酯组分中含有-RNCO基团。上述树脂砂都含有多少不等的氨或胺,都是引起析出气孔的根源。所含氮不同于空气中的氮,大气中78%是由氮组成,并不引起析出气孔缺陷。区别在于上述树脂的氮是“氨氮”。浇注时,树脂砂中粘结剂分解出NH3,在高温下NH3进一步分解出原子态的[N]和[H]。溶解在金属液中并向内扩散。随着金属液温度下降,溶解度也下降。凝固时溶解度突然变小,氢和氮以分子态析出成小气泡。两种气泡合称“氮气孔”。由于[N]在铁水中扩散较缓慢,气孔在远处少。除了一小部分露在铸件表面以外,大部分形成的气孔就位于表皮下面,经抛丸或初加工后显露出来,因此又称为“皮下气孔”。大多为表面光洁的细小圆球形孔洞,孔内有石墨膜。孔径大约只有~1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