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1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二)还原糖的鉴定

含有自由醛基(一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

常用于检验糖的还原性,并且常成为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各种方法的依据。

1.Fehling反应

费林试剂是含有硫酸铜与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则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上述反应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在碱性条件下,糖不仅发生烯醇化、异构化等作用。也能发生糖分子的分解、氧化、还原或多聚作用等。由这些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强烈的还原作用,因此企图用简单的氧化还原作用来写出反应平衡式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该反应是可逆的。平衡后溶液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铜。费林试剂是一种弱的氧化剂,它不与酮和芳香醛发生反应。

2. Benedict反应

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它利用柠檬酸作为Cu2+的络合剂,其碱性比Fehling试剂弱,灵敏度高,干扰因素少,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更多的优点。3.Barfoed反应

该反应的特点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还原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单糖和还原二糖的还原

速度有明显差异。单糖在3min内就能还原Cu2+而还原二糖则需20min。所以,该反应可用于区别单糖和还原二糖。当加热时间过长,非还原性二糖被水解也能呈现阳性反应,如蔗糖在10 min内水解而发生反应。还原二糖浓度过高时,也会很快呈现阳性反应,若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也会干扰此反应。

三、实验试剂和材料仪器

1.测试糖液

2%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1%淀粉溶液和2种未知糖液。

2.试剂

①Molish 氏试剂

称取α-萘酚2克,溶于95%乙醇中并定容到100ml。注意临用前,新鲜配制,贮于棕色瓶中。

②蒽酮(Anthrone)试剂

溶解0.2g蒽酮于100mL浓硫酸(A.R.,比重1.84,含量95%)中。当日配制、使用。

③Fehling氏试剂

试剂A:将34.5g硫酸铜(CuSO4·5H20)溶于500mI。蒸馏水中。

试剂B:将125g氢氧化钠和137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mL蒸馏水中,储于带橡皮塞瓶中。临用时,将试剂A和B等量混合。

④Benedict氏试剂

溶解85g柠檬酸钠(Na3C6HO,·llH20)及50g无水碳酸钠于400mI。水中;另溶8.5g硫酸铜于50mL。热水中。将硫酸铜溶液缓缓倾人柠檬酸钠一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本试剂可长期使用。如放置过久,出现沉淀.可取用其上清液。

⑤Bial氏试剂

溶解1.5g地衣酚(orcin01)于500mL,浓盐酸并加20—30滴10%三氯化铁溶液。

⑥Seliwanoff氏试剂

溶解50mg问苯二酚(resorcin01)于100rnl.,盐酸(盐酸:水=1:2V/V)中。临用前配制。盐酸浓度不宜超过12%,否则,它将导致糖形成糠醛或其衍生物。

⑦浓硫酸。

3.器材

试管,试管架,煤气灯和沸水浴等。

四、实验方法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

取8支已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各种测试糖液lmL(约15滴),再各加入Molish试剂2滴,摇匀。逐一将试管倾斜,分别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l mL,然后,小心竖直试管,使糖液和硫酸清楚地分为两层,观察交界处颜色变化。如几分钟内无呈色反应,可在热水浴中温热几分钟。记录各管出现的颜色,说明原因,检定未知糖液。

2.蒽酮反应

取8支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lmL蒽酮溶液,再将测试糖液分别滴加到各试管内,混匀,观察颜色变化,鉴定未知糖液。

3.Seliwanoff反应

取试管8支,编号,各加人Seliwanoff试剂ImL。再依次分别加入测试糖液各4滴,混匀,同时放人沸水浴中,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出现颜色的先后顺序,分析说明原因。注意蔗糖的反应。

4. bial反应

将2滴测试糖液加到装有1ml Bial试剂的试管中,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如遇到未知糖呈色不明显,可以3倍体积水稀释,并加入1ml戊醇,摇动,醇液呈蓝色,即为阳性反应。

(二)还原糖的鉴定

1.Fehling反应

取8支试管,各加Fehling试剂A和B各lmL。摇匀后,分别加人测试糖液各4滴,沸水浴煮2—3min,取出冷却,观察沉淀和颜色的变化。

2. Benedict反应

于8支试管中先各加入Benedict试剂2ml,再分别加入测试糖各4滴,沸水浴中煮2-3min,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

3.barfoed反应

分别加入测试糖液2-3滴到含有1ml Barfoed试剂的试管中,煮沸约3min,放置20min以上,比较各管颜色变化及红色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注意事项

1. Molisc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因此,不可使碎纸屑或滤纸毛混入样品中。过浓的果糖溶液,由于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需稀释糖溶液后重做。

2.果糖在Seliwanoff。试剂中反应十分迅速,呈鲜红色,而葡萄糖所需时间长,且只能产生黄色至淡红色。戊糖亦与Seliwanoff试剂反应,戊糖经酸脱水生成糠醛,与间苯二酚缩合。生成绿色到蓝色产物。

3.酮基本身并没有还原性,只有在变为烯醇式后,才显示还原作用。

4.糖的还原作用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颜色决定于颗粒的大小,Cu2O颗粒的大小又决定于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快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小,呈黄绿色;反应慢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大,呈红色。有保护胶体存在时,常生成黄色沉淀。实际生成的沉淀含有大小不同的Cu2O颗粒,因而每次观察到颜色可能略有不同。溶液中还原糖的浓度可以从生成沉淀的多少来估计,而不能依据沉淀的颜色来区别。

5.Barfoed反应产生的Cu2O沉淀聚集在试管底部,溶液仍为深蓝色。应注意观察试管底部红色的出现,它与一般还原性实验不相同,观察不到反应液由蓝色变绿变黄或变红的过程。

六、思考题

1.列表总结和比较本实验7种颜色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2.应用Molish反应和Seliwanoff反应分析未知样品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举例说明哪些糖属于还原糖。

4.运用本实验的方法,设计一个鉴定未知糖的方案。

5.牛乳中含有5%双糖。如何证明牛乳中有双糖存在?这种双糖是什么糖?请选用一些颜色反应来加以鉴定。

糖类的颜色反应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 3.试剂 (1)莫氏( Molisch)试剂: 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 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用前配制。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5)1%淀粉溶液 100mL (6)0.1%糠醛溶液 100mL (7)浓硫酸 500mL 4.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 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 0.1%糠醛溶液各 1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滴管 (3)水浴锅 3.试剂 (1)塞氏(Seliwanoff)试剂 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 1000 mL 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4.操作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 5 mL,混匀。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思考题 1.可用何种颜色反应鉴别酮糖的存在?

试验2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实验2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食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直接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在碱性环境下将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铜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以及通过酸水解或酶水解转化成还原糖的非还原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仪器 (1) 滴定管 (2) 25ml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 (3) 真空泵 (4) 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1 6 mol/L盐酸:量取5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00 ml。 4.2 甲基红指示剂:称取10mg甲基红,用100ml乙醇溶解。 4.3 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4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34.639g硫酸铜(CuSO4·5H2O),加适量水溶解,加0.5ml硫酸,再加水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 4.5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与50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 4.6精制石棉:取石棉先用3mol/L盐酸浸泡2~3天,用水洗净,再加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倾去溶液,再用热碱性酒石酸铜乙液浸泡数小时,用水洗净。再以3mol/L 盐酸浸泡数小时,以水洗至不呈酸性。然后加水振摇,使成微细的浆状软纤维,用水浸泡并贮存于玻璃瓶中,即可用做填充古氏坩埚用。 4.7 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8 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g 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9 硫酸铁溶液: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溶解后,慢慢加入100ml硫酸,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4.10 3mol/L盐酸:量取3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20ml。 5. 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5.1.1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摇匀。加入1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 4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此步骤目的是沉淀蛋白) 5.1.2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注:如果蒸发时间过长,应注意保持溶液pH为中性),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1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二)还原糖的鉴定 含有自由醛基(一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1.费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分别贮存,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剂有效浓度降低。 2.滴定必须是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其原因一是加快还原糖与Cu2+的反应速度;二是亚甲基蓝的变色反应是可逆的,还原型的亚甲基蓝遇空气中的氧时会再被氧化为氧化型。此外,氧化亚铜也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保持反应液沸腾可防止空气进入,避免亚甲基蓝和氧化亚铜被氧化而增加消耗量。 3.滴定时不能随意摇动锥形瓶,更不能把锥形瓶从热源上取下来滴定,以防止空气进入反应溶液中。 4.本方法测定的是一类具有还原性质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只是结果用葡萄糖或其他转化糖的方式表示,所以不能误解为还原糖=葡萄糖或其他糖。但如果已知样品中只含有某一种糖,如乳制品中的乳糖,则可以认为还原糖=某糖。 5.分别用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标准品配制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等量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所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有所不同。证明即便同是还原糖,在物化性质上仍有所差别,所以还原糖的结果只是反映样品整体情况,并不完全等于各还原糖含量之和。如果已知样品只含有某种还原糖,则应以该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为该还原糖的含量。如果样品中还原糖的成分未知,或为多种还原糖的混合物,则以某种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以该还原糖计,但不代表该糖的真实含量。 6.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A、裵林试剂的最终标定及样品的最终滴定在1 min内完成. 7.配制葡萄糖标准溶液应非常准确.一定控制好滴定速度.每班测定一次C标,将浓度值填写在记录表格中。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亮黄色) 8、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中的硫酸铜的铜离子为此化学反应定量的标物,次甲基兰为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 9、此实验为什么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主要是在酸性条件下,还原糖会形成酯(不具有氧化性或氧化性不强的含氧酸如乙酸)、有机酸(如被硝酸氧化),样液中的二糖及多糖与淀粉会水解成还原糖,结果可想而知。 10、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的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既然实验得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那么硫酸铜遇碱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后,不能使实验正常进行,必需使其(铜离子)在可溶状态下才行,酒石酸钾钠与铜离子络合就达到了目的。 11、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 a)反应液碱度:碱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故样品测定时样液的滴定体积要与标准相近,原理在此,这样误差要小。 b)锥形瓶规格:不同体积的锥形瓶会致使加热的面积及样液的厚度有变化,同时瓶壁的厚度不同影响传热速率,故有时甚至是同一规格但不同批的锥形瓶也会引起误差。 c)加热功率:加热的目的一是加快反应速度,二是防止次甲基兰与滴定过程中形成的氧化亚铜被氧气氧化,使结果偏高。加热功率不同,样液沸腾时间不同,时间短样液消耗多,同时反应液蒸发速度不同,即时碱度的变化也就不同,故实验的平行性也就受影响。 d)滴定速度:滴定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结果会偏低。 12、滴定终点有时不显无色而显暗红色,是由于样液中亚铁氰化钾量不够,不能有效络合氧化亚铜成无色的原故。故可在反应液中适量添加亚铁氰化钾,标准与样液添加量一样。13.滴定点是在静止加热沸腾中的颜色瞬间变化,如果人为摇晃会造成额外氧化反应的叠加,造成滴定量加大,结果漂高。用同一型号的滴定锥形瓶作空白,即可避免加热不均造成的热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 1.物质鉴定出现的显色反应 (1)淀粉的鉴定 一般的淀粉为直链及支链淀粉的混合物。通常我们说的淀粉遇碘变蓝指的是可溶性直链淀粉的特性,而支链淀粉遇碘呈紫或红紫色。 (2)还原糖的鉴定(必修一P18) 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生物学中,常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实验时,应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不能用甘蔗、甜菜。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醛基则被氧化为羧基。此过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一棕色一砖红色(沉淀)。(3)脂肪的鉴定(必修一P18) 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脂肪小颗粒+苏丹Ⅳ染液→红色小颗粒。 (4)蛋白质的鉴定(必修一P19)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其成分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其原理是:先加1mLA液,造成碱性反应环境,再加4滴B液。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能与Cu2+发生作用,形成紫色络合物。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等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DNA和RNA的染色鉴定(必修一P26-27)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6)酒精的鉴定(必修一P91-92,选修一P4-5) 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检验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人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酒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从橙色变成绿色。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7)二氧化碳的鉴定(必修一P91-92)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BTB)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检测CO2的产生情况。二氧化碳的鉴定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根据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或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多少判断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8)亚硝酸盐的鉴定(选修一P10) 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黄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奈基乙二氨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染料。 2.结构鉴定呈现的显色反应 (1)检测线粒体(必修一P47)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检测染色体(必修一P115-116) 染色体(质)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常用龙胆紫溶液使染色体染成紫色,但也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红色。 (3)花粉粒鉴定(必修二P8) 用F1花粉鉴定法还可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如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禾谷类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它不仅控制籽粒淀粉粒性状,而且控制花粉粒淀粉粒性状。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 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材料与方法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5mL,混匀。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四.结果与分析 表1 表2 1.由表1可知,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糠醛均可发生Molisch

反应,但产生的紫环颜色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色也不同,其中糠醛的紫环颜色最深,且试样颜色为深棕接近黑色。加入浓硫酸后,糠醛溶液立刻发生变化,淀粉和蔗糖产生现象时间相当。 发生以上现象是因为糖类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才能与α-萘酚反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种类的糖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不同,而糠醛溶液可直接与α-萘酚反应,所以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最短。且不同的糖性质不同,导致紫环的颜色也不同。 2.由表2可知,果糖溶液最先变红,蔗糖溶液出现红色的时间与果糖几乎相同,葡萄糖溶液变红时间最晚,且颜色最淡。 果糖是酮糖,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因此果糖反应最快。而蔗糖是二糖,可水解为酮糖。葡萄糖是醛糖,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五.讨论与结论 Seliwanoff反应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均在2分40秒左右出现红色,葡萄糖在4分钟左右变色。前人所做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有在2分钟时开始变色,有在3分钟时开始变色,1%的葡萄糖有在3分时变色,有在4分钟时变色。因此我所做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相似。但有些试验中加热时间延长到20分钟,分别记录2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溶液的颜色,发现在2分钟时果糖有黑色沉淀生成,其他溶液均无沉淀。加热至10分钟后,溶液均变为棕色或黑色。加

植物组织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还原糖定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学习比色定糖法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物质(即3–氨基–5–硝基水杨酸), 该物质在54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 的光吸收值成正比例关系,利用比色法可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含糖量。 三、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1.仪器:25ml刻度试管、离心管或漏斗、三角瓶、容量瓶、刻度吸管、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2.试剂:1mg/ml葡萄糖标准液、3,5–二硝基水杨酸 3.材料:食用面粉 四、实验操作步骤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7支干燥洁净的25ml刻度试管或大试管,编号,按下表准确加样: 将各管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至室温, 再以蒸馏水定容至25ml,加塞后颠倒混匀。在540nm波长下,用0号管为参比管调零 ,分别读取各管的吸光度(A540nm)。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毫克数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中还原糖的提取 准确称取1.5g食用面粉,放在小锥形瓶中,先以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 然后加25ml蒸馏水,搅匀,置于50℃恒温水浴中保温20min,然后将锥形瓶中内容物转入一个5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充分混合,过滤,滤液即为还原糖待测液。3、样品含糖量的测定 分别取2ml还原糖待测液于两支刻度试管或大试管中, 然后各加3,5–二硝基水杨酸1.5ml。其余操作与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时相同。测定各管吸光度。 五、实验结果处理 以上述还原糖待测液的吸光度平均值,在标准曲线上 查出相应的还原糖毫克数。按下式计算样品中还原糖的百分含量。 提取液总体积 还原糖%= (测定时取用体积/样品质量 (mg))×100 六、实验注意事项: 标准曲线制作与样品含糖量测定应同时进行,一起显色和比色。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 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1/10×n 式中:V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n---------样品稀释倍数 六、思考题:

天然药物化学显色反应

0644814 许丛宇 2008/12/30 生物碱 (1)Vitali 反应 C H C H 2O H C O O R H N O 3 C H C H 2O H C O O R N O 2 O 2N N O 2K O H C 2H 5O H N C O O K N O 2 O 2N C O O R C H 2O H 紫色 (2)DDL 反应 C O CH OH HIO 4 O HCHO CH 3CCH 2CCH 3O O CH 3COONH 4 N H C C H 3C CH 3 O O H 3C CH 3DDl 黄色 (3)沉淀反应 书本P155 糖 Molish 反应(试剂:浓硫酸,α-萘酚。常用色谱显色剂:邻苯二甲酸和苯胺) 糠醛衍生物和许多芳胺、酚类及具有活性次甲基的基团化合物缩合成有色的化合物 香豆素: (1)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的显色反应 碱性条件下,香豆素内酯开环,并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 (2)与酚类试剂的反应 具有酚羟基,可与FeCl3试剂产生颜色反应; 若酚羟基的对位未被取代,或6-位上没有取代,其内酯环碱化开环后,可与Gibb’s 试剂、Emerson 试剂反应。机制如下: Gibb’s 反应:符合以上条件的香豆素乙醇溶液在弱碱条件下,2,6-二氯(溴)醌氯亚胺试剂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Emerson 反应:符合以上条件的香豆素的碱性溶液中,加入2%的4-氨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试剂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红色化合物。 醌类 颜色反应: 取决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的性质。 (1)Feigl 反应----醌的通性,所有具醌核的化合物均可反应。(方法、机理:见书 312页) 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O O OH COONa HONH 2.Cl H O H N H OH O O H N H O O Fe Fe 3+ H + C C 1/3 ( 红 色) O H H O N Br Br Cl O N Br Br -O O N Br Br O + pH 9~10 O H H N N N H 2CH 3 CH 3 O K 3Fe(CN)6 N N N CH 3CH 3 O O + [O]氨基安替比林 ( 红 色)

实验82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82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 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此沉淀物溶于正丁醇。己糖也能发生反应,但产生灰绿色甚至棕色的沉淀物。 (二)还原糖的鉴定 含有自由醛基(一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

还原糖的测定

(1) 提取液的制备 常用的提取剂有水和乙醇溶液,提取液的制备方法要根据样的性状而定,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取样量和稀释倍数的确定,要考虑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检测范围。一般提取经净化和可能的转化后,每毫升含糖量应在0.5~3.5mg之间,提取10克含糖2%的样品可在100毫升容量瓶中进行;而对于含糖较高的食品,可取5~10克样品于250毫升容量瓶中进行提取。 ②含脂肪的食品,如乳酪,巧克力,蛋黄酱及蛋白杏仁糖等,通常需经脱脂后再以水进行提取。一般以石油醚处理一次或几次,必要时可以加热。每次处理后,倾去石油醚层(如分层不好,可以进行离心分离),然后用水提取。 ③含大量淀粉和糊精的食品,如粮谷制品,某些蔬菜,调味品,用水提取会使部分淀粉,糊精溶出,影响测定,同时过滤也困难,为此,宜采用乙醇溶液提取。乙醇溶液的浓度应高到足以使淀粉和糊精沉淀,通常用70~75%的乙醇溶液。若样品含水量较高,混合后的最终浓度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提取时可加热回流,然后冷却并离心,倾出上清液,如此提取2~3次,合并提取液,蒸发除去乙醇。用乙醇溶液作提取剂时,提取液不用除蛋白质,因为蛋白质不会溶解出来。 ④含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液体样品,通常蒸发至原体积1/3~1/4,以除去酒精和二氧化碳。但酸性食,在加热前应预先用氢氧化钠调节样品溶液至中性,以防止低聚糖被部分水解。 ●⑤提取固体样品时,为提高提取效果,有时需加热,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 一般不超过80℃,温度过高时右溶性多糖溶出,增加下步澄清工作的负担,用乙醇做提取剂,加热时应安装回流装置。 (2)提取液的澄清 作为澄清剂必需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①能较完全地除去干扰物质②不吸附或沉淀被测糖分,也不改变被测糖分的理化性质③过剩的澄清剂应不干扰后面的分析操作,易于除掉。 常用三种澄清剂: 中性醋酸铅[Pb(CHCOO)2?3H2O] 乙酸锌和亚铁氰化钾溶液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剂的用量 样液除铅 2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直接滴定法、 3高锰酸钾法、 4萨氏法、 5碘量法 ● 2.1 直接滴定法 ●(1) 原理 ●(2) 适用范围 ●(3) 试剂 ●(4) 测定方法 ●(5) 结果计算

1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讲稿)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讲稿) 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鉴定糖和还原糖的原理以及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予以验证。2人一组,前1-18组1个实验室。 二、实验原理。 糖的鉴定: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酚如α-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别:含有自由醛基(-CHO)或酮基(>C=O)的单糖和二糖为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还原糖能将金属离子(铜、铋、汞、银等)还原,糖本身被氧化成酸类化合物,此性质常用于检验糖的还原性,并且常成为测定还原糖含量的各种方法的依据。 三、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一共采用了6种糖液作为测试糖液,2%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1%淀粉溶液和1种未知糖液,每种糖液均有专门的移液管移取(贴有标签,有些实验可能只需加几滴,可以在移液管头部套上胶头滴加),不要弄混,所有试剂都有相应的移液管移取(大概4个组公用1套),用后请放回原位,方便别的同学使用。 实验包括2个部分,共7个实验。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步骤:取6支已标号的试管,分别加入各种测试糖液lmL(约15滴),再各加入Molish 试剂2滴,摇匀。逐一将试管倾斜,分别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l mL,然后,小心竖直试管,使糖液和硫酸清楚地分为两层,观察交界处颜色变化。如几分钟内无呈色反应,可在热水浴中温热几分钟。记录各管出现的颜色,说明原因,检定未知糖液。 该实验希望大家注意: 1、按书上步骤操作,尽量不要让糖液和浓硫酸混合,以方便观察出现的紫环。 2、该实验阳性只能说明有糖的存在。 3、Molisc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因

糖的呈色反应和定性鉴定

糖的呈色反应和定性鉴定 目的要求 (1) 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 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Ⅰ. 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实验原理 糖在浓硫酸或浓盐酸的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萘酚作用形成紫红色复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以及丙酮、甲酸和乳酸均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试剂 Molish试剂:取5g α-萘酚用95%乙醇溶解至100mL,临用前配制,棕色瓶保存。 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 操作方法 取试管,编号,分别加入各待测糖溶液1 mL,然后加两滴Molish试剂,摇匀。倾斜试管,沿管壁小心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用水代替糖溶液,重复一遍,观察结果。

Ⅱ. 蒽酮反应 实验原理 糖经浓酸作用后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酮-9,10-二氢蒽)作用生成蓝绿色复合物。 试剂 蒽酮试剂:取0.2g 蒽酮溶于100mL 浓硫酸中,当日配制。 待测糖溶液,同Molish试验。 操作方法 取试管,编号,均加入1mL蒽酮溶液,再向各管滴加2 ~ 3滴待测糖溶液,充分混匀,观察各管颜色变化并记录。 Ⅲ. 酮糖的Seliwanoff反应 实验原理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酮糖在酸的作用下较醛糖更易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鲜红色复合物,反应仅需20-30秒。醛糖在浓度较高时或长时间煮沸,才产生微弱的阳性反应。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实验1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 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与一元 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 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

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 (一)糖的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 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 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 此又称紫环反应。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 糖均呈阳性反应。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 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 色近似的阳性反应。因此,阴性反应证明 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 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 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 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 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 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_国标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1) 食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直接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在碱性环境下将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同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以及通过酸水解或酶水解转化成还原糖的非还原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仪器 (1)滴定管 (2)25ml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 (3)真空泵 (4)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1 6 mol/L盐酸:量取5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00 ml。 4.2 甲基红指示剂:称取10mg甲基红,用100ml乙醇溶解。 4.3 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4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34.639g 硫酸铜(CuSO4·5H2O),加适量水溶解,加0.5ml硫酸,再加水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 4.5 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与50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 4.6 精制石棉:取石棉先用3mol/L盐酸浸泡2~3天,用水洗净,再加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倾去溶液,再用热碱性酒石酸铜已液浸泡数小时,用水洗净。再以3 mol/L 盐酸浸泡数小时,以水洗至不呈酸性。然后加水振摇,使成微细的浆状软县委,用水浸泡并贮存于玻璃瓶中,即可用做填充古氏坩埚用。 4.7 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8 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g 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9 硫酸铁溶液: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溶解后,慢慢加入100ml硫酸,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4.10 3mol/L盐酸:量取3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20ml。 5. 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5.1.1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摇匀。加入1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4 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此步骤目的是沉淀蛋白) 5.1.2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注:如果蒸发时间过长,应注意保持溶液pH为中性),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3 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2~10 g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200 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 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却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吸取200 ml上清液于另一250 ml容量瓶中,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4 含有脂肪的食品:称取2~10 g样品,先用乙醚或石油醚淋洗3次,去除醚层。加入50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5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250 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 5.2 样品测定: 吸取50ml处理后的样品溶液,于400ml烧杯中,加入25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25ml乙液,于烧杯上盖一表面皿,加热,控制在4min内沸腾,再准确煮沸2min,乘热用铺好石棉的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抽滤,并用60℃热水洗涤烧杯及沉淀,至洗液不成碱性为止。(注:还原糖与碱性酒石酸铜试剂的反应一定要在沸腾状态下进行,沸腾时间需严格控制。煮沸的溶液应保持蓝色,如果蓝色消失,说明还原糖含量过高,应将样品溶液稀释后重做。)将古氏坩埚或垂融坩埚放回原400ml烧杯中,加25 ml硫酸铁溶液及25ml 水,用玻棒搅拌使氧化亚铜完全溶解,以0.1mol/L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 同时吸取50ml水,加与测样品时相同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硫酸铁溶液及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实验。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法测定还原糖含量(1)

实验四斐林试剂法测定果品蔬菜中还原糖含量 一、实验目的: 掌握园艺产品中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糖的还原性,与斐林试剂(氧化剂)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为一价铜,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进行测定。非还原糖必须转化为还原糖,再进行测定。 斐林试剂中酒石酸钾钠铜是一种氧化剂,反应的终点可用次甲基蓝作指示剂,在碱性、沸腾环境下还原呈无色。根据斐林试剂完全还原所需的还原糖量,计算出样品还原糖量。 三、试剂与材料 1、斐林试剂 甲:69.3g CuSO4.5H2O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乙:346g酒石酸钾钠+100gNaOH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2、1%次甲基蓝,1g次甲基蓝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棕色瓶保存; 3、0.2%标准葡萄糖,2g 105℃烘干到恒重的葡萄糖加水定容到1000ml; 4、碱式滴定管; 5、电炉,各种玻璃器皿。 四、操作方法 1、斐林试剂标定 取甲液5ml加入5ml乙液中,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水10ml,从滴定管中加入0.2%的标准葡萄糖若干毫升(约23ml)。(量控制在后滴定时消耗葡萄糖在0.5-1.0ml)。

电炉上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溶液,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用0.2%标准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有红棕色沉淀,溶液清亮为终点止。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0,必须在1min内完成。 (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2、样品滴定预备试验 同上法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摇匀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微沸2分钟,加2滴1%次甲基蓝,用0.2%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耗用的葡萄糖量为V1。 3、样品滴定 同上法吸取斐林试剂加10ml样品液(预先稀释),补加(V0-V1)ml水,并从滴定管中预先加入(V1-1)ml 0.2%葡萄糖,摇匀至电炉上加热至沸,保持2min微沸,加入2滴1%次甲基蓝,继续用葡萄糖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消耗的标准葡萄糖体积为V毫升。五、结果计算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g/ml)=(Vo-V)×0.002×1/10×n 式中:Vo--------斐林试剂标定值,ml V---------样品糖液测定值,ml 0.002-----标准葡萄糖溶液浓度,g/ml 10--------样品糖液体积,ml n---------样品稀释倍数 六、思考题: 1、还原糖测定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