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完整word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完整word版)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

1.砭石治疗技术2.蜂针治疗技术3.中药点蚀技术4.经穴电疗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6.经穴磁疗技术7.经穴光疗技术

8. 揉抓排乳技术9. 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 脐疗技术11. 药线

(捻)引流技术 12. 烙法技术 13.啄法技术共96种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

熏蒸、中药泡洗、中药超声导入、穴位贴敷等。

十三、脾胃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拔罐、足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十四、脑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

十五、心血管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拔罐、中药熏洗、中药灌肠、养生保健。

十六、血液病科:至少应开展4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等。

十七、肾病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中药肠道灌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等。

十八、内分泌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耳穴埋豆、贴敷、推拿、足底按压、穴位注射、药浴、理疗等。

十九、风湿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熏洗、湿敷、贴敷、针灸、理疗等。

二十、老年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

二十一、神志病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治疗、针灸、点穴、按摩、贴敷、足浴、气功和太极拳等。

二十二、肝病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灌肠、熏洗、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

二十三、外科:至少应开展1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贴敷、箍围、切开、引流(药捻、扩创、导管等)、结扎、垫棉、熏洗、溻渍、灌注、灌肠、挂线、拖线、蚕食、缠缚、涂擦、针灸、耳穴、穴位贴敷及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

二十四、感染性疾病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火罐、穴

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

中医诊疗技术目录精选文档

中医诊疗技术目录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技术 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 8.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 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 1.砭石治疗技术 2.蜂针治疗技术 3.中药点蚀技术 4.经穴电疗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曲 為 viZk# 5 .石膏固定技术 6 .支架固定技术 7 .牵引技术 海勃湾区中医院医疗技术目录 、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 ?毫针技术 2 ?头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 ?手针技术 17 ?醒脑开窍技术 18 ?靳三针疗技术 19 ?贺氏三通技术 20 ?子午流注技术 21 ?灵龟八法技术 22 ?飞腾八法技术 23 .电针技术 24.针刺麻醉技术25.鼻针技术 27.浮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 (7种) 1.直接灸技术 2.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 5 .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 .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 3种) 1 .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 7种) 1.留罐技术 2 . 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 .刺络拔罐技术 6 . 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 (8种) 1 .针刀技术 2 . 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 . 水针刀技 术 5 .钩针技术 6 . 长圆针技术 7 .铍针技术 8 . 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 .脏腑推拿技术 3 .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 ?经穴推拿技术 6 ?导引技术 7 ?小儿推拿技术 8.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 ?穴位敷贴技术 2 ?中药熨敷技术 3 ?冷敷技术 4.湿敷技术 5 .熏蒸技术 6 .泡洗技术 7 .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 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 8种) 1 .理筋技术 2 . 复位技术 3 . 正骨技术 4 .夹板固定技 术 9 ?皮内针技 术 10 ?火针技术 11 ?皮肤针(梅花 针) 12 ?芒针技 术 13 .鍉针技术 14 ?穴位注射疗法 15 ?埋线疗法 16 ?平衡针技术 3?耳针技术 7.腕踝针技术 4 ?腹针技术 8 ?三棱针技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18.靳三针疗技术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21.灵龟八法技术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7.淋洗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7.牵引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说课材料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试题 科室 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应遵循 _________的原则,要求达到—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 ____ 清洁为主,每 日_次。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 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_________________ 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min 。 3、针刺操作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 ___ 无 ___ ,有效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____ ,无菌针具包装打开操作—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 ____ 小时内局部皮肤避 免沾水。 5、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 ______ 操作必须达到_____ 水平。 6、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一—一 废弃,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_______ 中,集中处置,严禁重复使用。 7、中医微创技术操作皮肤消毒范围:以 _____ 为中心,由—向—缓 慢旋转,逐步涂擦,共—次,消毒皮肤范围直径应》_cm。 8微创针具盛放容器不得使用___________ 或______ 替代。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____________ 并符合《医院消毒

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10.2灭菌包装要求。 9、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 ______ ,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_____ 使用。 10、肛门、直肠、结肠局部有感染病灶者,必须使用 ____ 灌肠器具, 按_____________ 处置,严禁______ 使用。 11、治疗部位存在______ 、___ 及________ 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1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 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________ 手套。13、患者施治部位皮肤应 ____ 没有 ______ ,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 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临醇棉球进行______ 或____ 。 14、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易 ________ 。 15、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 _____________ ,再用含有效 氯—L ?mg/L 消毒液浸泡消毒,时间大于_______________ 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16、刮痧润滑油应_______ ,保持清洁干净,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17、穴位敷贴使用的胶布、纱布应一—一—一 ______ ,一次性使用。 18、中药湿热敷技术中使用的湿敷垫应一人一用一更换,使用后清洁 和消毒,A o值至少达到_____ 。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 一消毒。 19、针罐或刺络拔罐时皮肤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 毒棉球擦拭_____ 以上部位。 20、血罐的消毒液浓度应为有效氯mg/L ,浸泡时间〉—in 。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海勃湾区中医院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中医医疗技术指医院及医务人员应用中医类医疗技术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治疗措施。 二、我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严格遵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相关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等要求。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三、各科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各科的功能任务相适应,应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技术规范。 四、实行中医医疗技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医疗技术分为十一类:包括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拔罐类技术、灸法类技术、熨烫熏浴类技术、中医微创技术、骨伤类技术、肛肠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技术及其他类别中医技术。具体目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五、各科室各专业所开展的各种中医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中医医疗技术规范,不得将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从事医疗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必须是经过注册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允许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中医医疗技术纳入医院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管理。 六、临床开展的医疗技术(包括手术、有创操作)在开展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控制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其他替代疗法实施的可行性。做好充分的操作准备,包括医患沟通、患者的知情同意、术前病情评估、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等。 七、凡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的,操作人要立即报告医疗组长、科主任,在积极迅速进行补救的同时须上报医务科,如需要,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力量进行全力补救,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开展中医医疗专业技术项目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作者: ————————————————————————————————日期:

1、毫针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 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

微波技术基础 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传输线理论 1-1.什么叫传输线?何谓长线和短线?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导引电磁波沿一定方向传输的导体、介质或由它们共同体组成的导波系统,均可成为传输线;长线是指传输线的几何长度l远大于所传输的电磁波的波长或与λ可相比拟,反之为短线。(界限可认为是l/λ>=0.05) 1-2.从传输线传输波形来分类,传输线可分为哪几类?从损耗特性方面考虑,又可以分为哪几类? 按传输波形分类: (1)TEM(横电磁)波传输线 例如双导线、同轴线、带状线、微带线;共同特征:双导体传输系统; (2)TE(横电)波和TM(横磁)波传输线 例如矩形金属波导、圆形金属波导;共同特点:单导体传输系统; (3)表面波传输线 例如介质波导、介质镜像线;共同特征:传输波形属于混合波形(TE波和TM 波的叠加) 按损耗特性分类: (1)分米波或米波传输线(双导线、同轴线) (2)厘米波或分米波传输线(空心金属波导管、带状线、微带线) (3)毫米波或亚毫米波传输线(空心金属波导管、介质波导、介质镜像线、微带线) (4)光频波段传输线(介质光波导、光纤) 1-3.什么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它和哪些因素有关?阻抗匹配的物理实质是什么?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传输线处于行波传输状态时,同一点的电压电流比。其数值只和传输线的结构,材料和电磁波频率有关。 阻抗匹配时终端负载吸收全部入射功率,而不产生反射波。 1-4.理想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有哪些?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情况的终端负载下得到这些工作状态?

(1)行波状态: 0Z Z L =,负载阻抗等于特性阻抗(即阻抗匹配)或者传输线无限长。 终端负载吸收全部的入射功率而不产生反射波。在传输线上波的传播过程中,只存在相位的变化而没有幅度的变化。 (2)驻波状态: 终端开路,或短路,或终端接纯抗性负载。 电压,电流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相差π/2,传输线上无能量传输,只是发生能量交换。传输线传输的入射波在终端产生全反射,负载不吸收能量,传输线沿线各点传输功率为0.此时线上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叠加,形成驻波状态。 (3)行驻波状态: 终端负载为复数或实数阻抗(L L L X R Z ±=或L L R Z =)。 信号源传输的能量,一部分被负载吸收,一部分反射回去。反射波功率小于入射波功率。 1-5.何谓分布参数电路?何谓集总参数电路? 集总参数电路由集总参数元件组成,连接元件的导线没有分布参数效应,导线沿线电压、电流的大小与相位,与空间位置无关。分布参数电路中,沿传输线电压、电流的大小与相位随空间位置变化,传输线存在分布参数效应。 1-6.微波传输系统的阻抗匹配分为两种:共轭匹配和无反射匹配,阻抗匹配的方法中最基本的是采用λ/4阻抗匹配器和支节匹配器作为匹配网络。 1-7.传输线某参考面的输入阻抗定义为该参考面的总电压和总电流的比值;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等于入射电压和入射电流的比值;传输线的波阻抗定义为传输线内横向电场和横向磁场的比值。 1-8.传输线上存在驻波时,传输线上相邻的电压最大位置和电压最小位置的距离相差λ/4,在这些位置输入阻抗共同的特点是纯电阻。 第二章 微波传输线 2-1.什么叫模式或波形?有哪几种模式?

微波技术基础复习重点

第一章引论 微波是指频率从300MHz到30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相应的波长从1m到0.1mm。包括分米波(300MHz到3000MHz)、厘米波(3G到30G)、毫米波(30G 到300G)和亚毫米波(300G到3000G)。 微波这段电磁谱具有以下重要特点:似光性和似声性、穿透性、信息性和非电离性。 微波的传统应用是雷达和通信。这是作为信息载体的应用。 微波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和信息量大等特点。 强功率—微波加热弱功率—各种电量和非电量的测量 导行系统:用以约束或者引导电磁波能量定向传输的结构 导行系统的种类可以按传输的导行波划分为: (1)TEM(transversal Electromagnetic,横电磁波)或准TEM传输线 (2)封闭金属波导(矩形或圆形,甚至椭圆或加脊波导) (3)表面波波导(或称开波导) 导行波:沿导行系统定向传输的电磁波,简称导波 微带、带状线,同轴线传输的导行波的电磁能量约束或限制在导体之间沿轴向传播。是横电磁波(TEM)或准TEM波即电场或磁场沿即传播方向具有纵向电磁场分量。 开波导将电磁能量约束在波导结构的周围(波导内和波导表面附近)沿轴向传播,其导波为表面波。 导模(guided mode ):即导波的模式,又称为传输模或正规模,是能够沿导行系统独立存在的场型。特点: (1)在导行系统横截面上的电磁场呈驻波分布,且是完全确定的,与频率以 及导行系统上横截面的位置无关。 (2)模是离散的,当工作频率一定时,每个导模具有唯一的传播常数。 (3)导模之间相互正交,互不耦合。 (4)具有截止频率,截止频率和截止波长因导行系统和模式而异。 无纵向磁场的导波(即只有横向截面有磁场分量),称为横磁(TM)波或E波。 无纵向电场的导波(即只有横向截面有电场分量),称为横电(TE)波或H波。 TEM波的电场和磁场均分布在与导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内。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 传输线是以TEM模为导模的方式传递电磁能量或信号的导行系统,其特点是横向尺寸远小于其电磁波的工作波长。 集总参数电路和分布参数电路的分界线:几何尺寸L/工作波长>1/20。 这些量沿传输线分布,其影响在传输线的每一点,因此称为分布参数。 传播常熟是描述导行系统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和相位变化的参数。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由从源到负载的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电压以及电流叠加,在传输线上呈行驻波混合分布。 特性阻抗:传输线上入射波的电压和入射波电流之比,或反射波电压和反射波电流之比的负值,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决定的传输线阻抗是分布参数阻抗。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微波技术基础期末试题一

《微波技术基础》期末试题一 选择填空题(共30分,每题3分) 1.下面哪种应用未使用微波() (a)雷达(b)调频(FM)广播 (c)GSM移动通信(d)GPS卫星定位 2.长度1m,传输900MHz信号的传输线是() (a)长线和集中参数电路(b)长线和分布参数电路 (c)短线和集中参数电路(d)短线和分布参数电路 3.下面哪种传输线不能传输TEM模() (a)同轴线(b)矩形波导(c)带状线(d)平行双线 4.当矩形波导工作在TE10模时,下面哪个缝不会影响波的传输() 5.圆波导中的TE11模横截面的场分布为() (a)(b)(c) 6.均匀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有三种,分别为,和。

7.耦合微带线中奇模激励的对称面是壁,偶模激励的对称面是壁。 8.表征微波网络的主要工作参量有阻抗参量、参量、参量、散射参量和参量。 9.衰减器有衰减器、衰减器和衰减器三种。 10.微波谐振器基本参量有、和三种。 二.(8分)在特性阻抗Z0=200?的传输线上,测得电压驻波比ρ=2,终端为 U0V,求终端反射系数、负载阻 =1 电压波节点,传输线上电压最大值 max 抗和负载上消耗的功率。 三.(10分)已知传输线特性阻抗Z0=75?,负载阻抗Z L=75+j100?,工作频率为900MHz,线长l=0.1m,试用Smith圆图,求距负载最近的电压波腹点的位置和传输线的输入阻抗(要求写清必要步骤)。 四.(10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50Ω,负载阻抗为Z L=75Ω,若采用单支节匹配,求支节线的接入位置d和支节线的长度l(要求写清必要步骤)。五.(15分)矩形波导中的主模是什么模式;当工作波长为λ=2cm时,BJ-100型(a*b=22.86*10.16mm2)矩形波导中可传输的模式,如要保证单模传输,求工作波长的范围;当工作波长为λ=3cm时,求λp,vp及vg。 六.(15分)二端口网络如图所示,其中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200Ω,并联阻抗分别为Z1=100Ω和Z2=j200Ω,求网络的归一化散射矩阵参量S11和S21,网络的插入衰减(dB形式)、插入相移与输入驻波比。

中医医疗技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医院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根据《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制定此制度,请遵照执行。 1、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医疗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5、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督查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6、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执行中医医疗技术时按照医院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空气通风与消毒、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织物的使用、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 7、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 2017年7月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的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每次推拿治疗前后,医生须按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2、应选取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的诊疗场所。采用自然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 3、每日诊疗活动结束后,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 4、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5、进行穴位敷贴时,贴敷部位皮肤应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6、敷熨熏浴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保持清洁,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75%乙醇消毒。 7、穴位敷贴使用的毛巾、胶布、纱布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盛装药液的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 8、患者每次使用过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熏蒸锅定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熏蒸室每日诊疗结束后紫外线照射1小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doc资料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题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培训试卷(2017.08.09)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依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的要求,遵循先清洁、再的原则,采取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污垢、无碎屑、无。 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清洁为主,每天次。发生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min. 3、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更换。 4、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充足的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非手触式水龙头、、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清洁与消毒。 5、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无破损,有效期限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6、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手套。 7、皮肤消毒方法: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擦拭遍。 8、皮肤消毒范围:以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9、针具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水平。 10、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集中处理,严禁使用。 11、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和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或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医医疗技术项目-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海勃湾区中医院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 8.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1、毫针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 1、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

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微波技术基础第三章课后答案---杨雪霞

微波技术基础第三章课后答案---杨雪霞

3-1 一根以聚四氟乙烯 2.10 r ε =为填充介质的带状 线,已知其厚度b =5mm ,金属导带厚度和宽度分别为0t =、W =2mm ,求此带状线的特性阻抗及其不出现高次模式的最高频率。 解: 由于/2/50.40.35W b ==>,由公式 2 0(0.35/)e W W b b W b ?=-?-? /0.35/0.35W b W b <> 得中心导带的有效宽度为:2e W W mm ≈=, 077.30.441e r Z W b ε= =Ω + 带状线的主模为TEM 模,但若尺寸不对也会引起高次模,为抑止高次模,带状线的最短工作波长应满足: 10 10 max(,) cTE cTM λλλ> 10 2 5.8cTE r mm λε== mm b r cTM 5.14210 ==ελ 所以它的工作最高频率 GHz c f 2010 5.141033 8 =??==-λ 3-2 对于特性阻抗为50Ω的铜导体带状线,介质厚度b =0.32cm ,有效相对介电常数 2.20 r ε =,求线的 宽度W 。若介质的损耗角正切为0.001,工作频率为10GHz ,计算单位为dB/λ的衰减,假定导体的

厚度为t =0.01mm 。 解 : 因 为 0 2.2(50)74.2120 r Z ε==<和030/()0.4410.830 r x Z πε=-=,所以 由公式 00,1200.850.6, 120 r r x Z W b x Z εε??? 其中, 0.441r x Z ε= - 计算宽度为(0.32)(0.830)0.266W bx cm ===。 在10GHz ,波数为 1 2310.6r f k m πε-== 由公式 )(/2 tan 波TEM m Np k d δ α= 介电衰减为 m Np k d /155.02 ) 001.0)(6.310(2tan === δα 在10GHz 下铜的表面电阻为0.026s R =Ω。于是,根 据公式 300002.710120 ,30()/0.16120,s r r c s r R Z Z A b t Np m R Z B Z b εεπαε-????? 其中 2121ln()W b t b t A b t b t t π+-=+ +-- 0.414141(0.5ln ) (0.50.7)2b t W B W t W t ππ=+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技术基础07期末考试考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试 题(A ) 1.考试形式:闭 卷; 2.本试卷共 五 大题,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一、简答题(每题3分,共45分) 1、 传输线解为z j z j e U e U U ββ21+=-,上面公式中哪个表示+z 方向传输波?哪个表示-z 方向传输波?为什么? 2、 若传输线接容性负载(L L L jX R Z +=,0

第2页 共4页 5、矩形波导和圆波导的方圆转换中各自的工作模式是什么? 6、带线宽度W ,上下板距离b ,当W 增大时,带线特性阻抗如何变化?为什么? 7、 微带或者带线的开口端是否相当于开路端?为什么?如果不是,如何等效? 8、 一段矩形波导,尺寸b a ?, TE 10模的散射矩阵如下,写出其传输TE 20模时的散射矩阵。 []?? ? ???=--00θ θj j e e s 9、 金属圆波导的模式TE mnp 和TM mnp ,下标m, n, p 各自代表什么含义? 10、 写出如图双口网络的输入反射系数in Γ的表达式。 11、 环行器的端口定义和散射矩阵如下,该环行器环行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12、 说明下图E 面T 的工作特点 13、 写出如图理想两端口隔离器的S 矩阵

[中学]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中学]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中医医疗技术项目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目录,27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腹针技术 5(眼针技术 6(手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 8(三棱针技术 9(皮内针技术 10(火针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 12(芒针技术 13(鍉针技术 14(穴位注射疗法 15(埋线疗法 16(平衡针技术 17(醒脑开窍技术 18(靳三针疗技术 19(贺氏三通技术 20(子午流注技术 21(灵龟八法技术 22(飞腾八法技术 23(电针技术 24. 针刺麻醉技术 25. 鼻针技术 26. 口唇针技术 27. 浮针技术二、灸类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天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6(热敏灸技术 7(雷火灸技术三、刮痧疗法技术目录,3种, 1(刮痧技术 2. 撮痧技术 3. 放痧技术四、拔罐疗法技术目录,7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 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五、中医微创类技术目录,8种, 1(针刀技术 2(带刃针技术 3(刃针技术 4(水针刀技术 5(钩针技术 6(长圆针技术 7(铍针技术 8(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目录,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 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 8.中药灌洗肠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目录,8种, 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 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 8(练功康复技术 九、肛肠类技术分类,5种, 1(枯痔技术 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4(中药托管技术5(注射固脱技术 十、其他类技术目录,14种, 1(砭石治疗技术 2(蜂针治疗技术 3(中药点蚀技术 4(经穴电疗技术 5(经穴超声治疗技术 6(经穴磁疗技术 7(经穴光疗技术 8. 揉抓排乳技术 9.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技术10.脐疗技术11.药线,捻,引流技术12.烙法技术13.啄法技术 共96种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