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华东师大版第一册

高中历史 1.1《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华东师大

版第一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2、通过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和王国的更替的学习,初步学习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等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文献解读的能力。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及其职能。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说明:

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 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001 年,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 年”的庆祝活动,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

5000 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深感自豪。今天的课,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一古老文字诞生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 (见 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是指哪个地理范围?为什么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

回答: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和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此处被称作“新月沃地”的原因在于,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且该地区形状为新月形。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初步思考。

提供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见资料附录)问题:从材料一和二来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什么?

回答: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生活的所在。

阅读材料三(见资料附录)问题: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回答: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导学生看教材,教师

需对其中道理做一解释。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还有因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及其尖锐等因素,因缺乏充分的可供学生阅读的史料,干脆留待学习汉穆拉比法典一目时作补充分析。)

3、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提供相关史料,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频繁的原因,并交代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四(见资料附录)问题: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何在?结果如何?

回答:适合于定居生活的古代两河流域对于周围的原始游牧民族有极强的吸引力。

从教材看,这种冲突的表现就是王国的频繁更替。这种频繁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是也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军队、法律等)的健全和发展。结果国家政权不断得以加强,并不断趋于完善,两河流域由分散逐渐走向统一。

国家政权机构的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为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以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4、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阅读材料五(见资料附录中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1),简要介绍楔形文字的基本概况和吉尔伽美什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吉尔伽美什的史料价值何在?

回答:其一,吉尔伽美什中的内容,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文中的部分内容(洪水的传说),说明两河流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其二,吉尔伽美什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学水平。

问题:

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与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关联?楔形文字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什么关系?

回答:

楔形文字书写用的芦苇和泥板都是就地取材。

楔形文字是国家形成和行使职能的条件之一,其本身又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由此引出汉穆拉比法典)

5、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保存,得益于楔形文字。通过解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

简单介绍汉穆拉比及其法典(参见资料附录参考资料2)。

阅读材料六(参见教材文献选读)。

问题:

汉穆拉比法典反映出古巴比伦王国哪些社会状况?汉穆拉比法典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

社会生活状况:

古代巴比伦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巴比伦国家运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财产保护法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商行、保护寺庙的财产,保护军队和士兵的财产。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巴比伦王国已形成自由民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存在奴隶反抗逃亡等现象。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对不同人量刑程度不一,明显保护贵族利益。因而不平等,阶级歧视尤甚,对奴隶的处罚要重得多。

古巴比伦王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农业、商业、婚姻、财产继承等。

作用:

汉穆拉比法典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依法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6、全课小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穆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她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施。

资料附录

一、阅读材料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 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 G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 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教材

第2 页材料四:

正当人们在这片广阔的江河流域上定居、繁衍生息的时候,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以外,土壤不那么丰腴而且更容易受季节改变所影响的地方,正在出现的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口虽少却更有活力的民族原始游牧民族。游牧者不可避免的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H G韦尔斯世界史纲材料五:在这首史诗(吉尔伽

美什)中,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骄傲暴戾,引起诸神不满。诸神创造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改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他的英雄行为引起女神伊斯塔尔的爱慕,但他拒绝伊斯塔尔的求爱,触怒诸神。诸神用夺取恩奇都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上卷78 页

二、参考资料

1、关于贝希斯顿铭文和罗林生1835 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今伊朗西部发现刻在古都埃克巴坦那西南的贝希斯顿

( Behistun 或 Bisutun)大崖石上的铭文。用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刻写。铭文右上方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和他打败的九个被缚的反叛首领的浮雕。罗林生把它制成拓本,仔细研究。

1847 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后与巴比伦文相对照,又读通了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原来,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建立的记功石刻。

碑上记载大流士镇压贵族高墨达政变和各地暴动,以及他夺得王位的经过事迹。罗林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古代波斯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读懂了楔形文字,从此获得解开两河流域历史之谜的钥匙。

2 汉穆拉比法典的特征法典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

法典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法典涉及到刑法和民法,债务、财产等内容。关于安全保障和处罚的规定具体而细微,例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如果是一条生命(已失去),市长或地方长官须付银子明那(币制)给死者亲属”(第

23、24 条)。还有关于非常具体的劳动报酬、工具及责任事故的追究,可参见于法典第215 至241 条。法典第127 至195 条。还有关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的法律。

法典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并否定血亲复仇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等特征,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文明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法典具有权威性。法典生动而尖刻地诅咒了以后任何敢于篡改法典的统治者,并声称该法典是作为神的命令永施于人间的大法。

法典还有一定的原始性。

法典确定了同态复仇法,对犯罪行为惩罚严酷,这种原始习惯的特征在古代世界各民族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带有“以牙还

牙”报复原则的遗痕。如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亦折其手足,等等。

高福进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第171-172 页板书设计训练设计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有哪些?

参考答案: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和是古代两河流域国家赖以产生的地理环境,灌溉农业的发展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

文化成果: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汉穆拉比法典等。

古代两河流域新月沃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史诗汉穆拉比法典灌溉农业生产发展阶级分化国家产生原因表现结果楔形文字特点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价值概况特点价值文化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