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_________ 边 _______________ ,半保留___________ 复制 条件:模板DNA 两条链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_________ 、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 。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吟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____________ 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 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吟(A)、尿嘧啶(U)、鸟嘌吟(G和_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 (胸腺嘧啶),而有U (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mRNA 、tRNA _、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______________ 模板:DNA —条链 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核糖核苷酸 ________________ 产物:mRNA _______________ (2)翻译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条件:模板 DNA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 〕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呤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 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 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 mRNA 、 tRNA 、 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模板: DNA一条链 原料: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五分册中国部分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 补充:中国历史划分时间点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诞生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分册(中国史)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B】背景: 清朝:“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但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第一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A】虎门销烟: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结果(市场、原料)。 导火索:1839年虎门销烟。 爆发时间:1840年6月。 《南京条约》: 签约时间:1842年。 【B】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1470万两白银);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C】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农民vs 地主);国外:民族矛盾(中华民族vs 帝国主义)。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近代史。 【C】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②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 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③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代表作:林《四洲志》、魏《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戎狄中原 夷 蛮 (新思潮)

最新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会考)全)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 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广泛观察 ?古罗马盖仑解剖动物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以孟德尔、摩尔根等 为典型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 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 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 试验》,建立遗传学 ?美国人摩尔根进一步研究分子遗传学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宏 观:生态学微观:分子生物学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 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 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 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生命科学“阿 波罗登月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具 体内容为人类基因组的碱基对序列的 测定 4.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5.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21世纪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脑科学未解之谜最多 ?转基因技术 ?后基因组计划 ?自己总结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新的疑问 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重视观察和实验 3.“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对光明亮先低 倍镜观察再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 使用细调节器,如果光暗,可以调节聚 光器和光圈转换物镜要使用转换器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是气孔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 形式。 ?含量最多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 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 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 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 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1)爆发的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 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4、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恒星(中心天体):太阳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最大:木星 最多卫星:土星 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 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平原、盆地 高原、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刹帝利(世俗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盛。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上海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 精品 目录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二、不等式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四、基本初等函数 五、函数图像与方程 六、三角函数 七、数 列 八、平面向量 九、复数与推理证明 十、直线与圆 十一、曲线方程 十二、矩阵、行列式、算法初步 十三、立体几何 十四、计数原理 十五、概率与统计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逆否命题 否命题?逆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P ? 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q 真(假)?“q ?”假(真) ②p 、q 同真?“p ∧q ”真 ③p 、q 都假?“p ∨q ”假 7.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M, )(X p ? M, p(x )否定为: M, )(X p ?

. 精品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0>a ,02 =++c bx ax 有两实根βα,)(βα<,则 02 <++c bx ax 解集),(βα 02>++c bx ax 解集),(),(+∞-∞βα 注:若0a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a x a a x <<-?a x a x >或a x - 0) () (>x g x f ?0)()(>x g x f ?>)()(x g x f a a )()(x g x f >(a >1) ?>)(log )(log x g x f a a f x f x g x ()()() >--x x x f x f f(x)减函数:? 注:①判断单调性必须考虑定义域 ②f(x)单调性判断 定义法、图象法、性质法“增+增=增” ③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同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反 3.周期性 T 是()f x 周期?()()f x T f x +=恒成立(常数0≠T ) 4.二次函数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