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VH资料翻译37-45

日本NVH资料翻译37-45
日本NVH资料翻译37-45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语法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摘要:本文拟从周作人翻译生涯中翻译的“兴趣”,翻译与研究,小品文创作以及文艺观来探讨其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关键词:兴趣;缺席;“抗战”翻译;学者化;“受命”翻译规矩正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00-01 一、坚持“兴趣”翻译钱理群说,“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王向远说,《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中周作人说: “我们拿来当文艺看,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 “他(《古事记》)还有自己的人情味,他的笔致都有一种润泽,不是干枯粗厉的,这使我最觉得有趣味。” 二、注意与中国的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王向远说,“周作人对于《浮世澡堂》,最看重的乃是其中的“滑稽趣味”。“……但这总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周作人又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中国在文学和生活上所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症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在现代中国周作人是最早提倡研究性科学、性心理学和性教育的人之一。他提倡对于性问题的健康的正常的态度,这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因此,对森鸥外《性的生活》的翻译和发表,超出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只是周作人在1938年译出时用的是英文VITASEXUALIS而非汉语标题,总也考虑了当时的国情,虽然是先进,也总不是“明目张胆”。三、周作人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者化翻译的特点也值得注意王向远说,“周作人写的许多文章都提到或整段的引用、翻译永井荷风的随笔,周作人自己的小品文,在题材、风格、趣味等方面,是受到了永井荷风的某些影响的。” “夏目漱石在他的《鸡冠花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给了日本文学丰富的营养。 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 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之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据记载,“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影响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此外,他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 要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 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影响,被称为“家庭小说”的代表。小说批判了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也触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短期内曾数次再版。 大量的翻译作品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了一场漂亮的“准备战”。 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 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译作大量出现。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 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藏原惟人、小 泉八云、林房雄、本间久违、宫岛新三郎共15位 作家在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作品达五种以 上。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 介绍到中国。 (二)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也译过此书)、《出了象牙 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 《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 《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 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这些 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 (三)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 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 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 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 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作品。周氏兄弟的翻译: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剧作、小说和文艺理论。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的理论翻译得最多。作品则有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罗生门》,夏目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和《阿未的死》,菊池宽的《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等。 五四时期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亦包含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著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除了翻译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外,重点是翻译“白桦派”的理论。这其中主要以《思想革命》、《旧日的新村》、《新村的理想与实际》为代表。与这种文艺理论指导相适应,周作人大量译介了白桦派作家的作品。例如:志贺直哉的《到网走去》、《清兵卫与壶卢》,武者小路实笃的《一日里的一休和尚》、《某夫妇》、《婴儿屠杀中的小事件》、《武者小路实笃集》等。另外他还翻译了江马修的《小小的一个人》,国木田独步的《少年的悲哀》,石川啄木的《两条四痕》。他与鲁迅合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内收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15位作家30篇作品)。 其他作家的翻译: 文学理论方面有:罗迪先译《近代文学十讲》(厨川白村),李达发译《日本文坛之现状》(宫岛新三),樊仲云译《文艺思潮论》(厨川白村),徐祖正译《爱与认识的出路——失了恋的人的道路》(仓田百三)。 文学作品方面有:夏丐尊译《女难》、《夫妇》(国木田独步)、《棉被》(山田花袋)、《秋》(芥川龙之介);田汉译《菊池宽剧选》、《海之勇敢者》、《屋上的狂人》(菊池宽)、《桃花源》(武者小路实笃);张资平译《不幸的男子》(武者小路实笃)、短篇小说集《别宴》(谷崎精二等)、《和解》(志贺直哉)、樊仲云译《桃色女郎》、《剧

日本文学翻译之我见

日本文学作品翻译之我见 说到文学翻译,不管是资深的翻译家,亦或者资深老练的文学家,都经常说,文学翻译是翻译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项。不同国家有着其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蕴涵的历史和风俗对于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没有深厚对于文学作品本国文化的认识的情况下,在翻译上就容易出现不搭边的误译或者大量的不必要的加译。这些,都会导致读者的阅读出现问题。 中国有影响力的日本文学翻译家很多,比如有鲁迅、周作人、钱稻孙、丰子恺、刘振赢、叶渭渠等先生。他们都为此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后辈树立了楷模。看他们的翻译,很难说有什么倾向性。即便就二者孰优孰劣进行争论,也不外乎是为了更好地“达意”和“传神”而已。 那么,如何达到:“传神”和“达意”呢?当然,文学作品翻译要做的是第一就是“达意”。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要有太多的枝节的删减或者增加。我们举个例子:風太はみかんの房についた白い筋を、面倒そうに一つ一つとっている。 直译是“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这个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汉语不会说:“显得很费事似的一丝一丝揪下来”。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反译”手法。翻译成:“风太将橘子上的白筋,一丝一丝地揪下来,也不嫌麻烦”。一来加强语气,二来更符合汉语习惯。这样就显得好多了。完全达到“达意”这样的需求。也不会造成读者的困扰。 那如何完成“传神”呢?这个显然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方可。举个例子来说: 仙人みたいに見えなくもない苦労の味がある容貌なのに。 这句话直接翻译可以翻译为:“不乏仙人般历尽艰辛的相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翻译后的文字显得非常的干枯无味道。所以我们将它进行修改一下,改为:“别看他长着一副仙风道骨般饱经风霜的相貌。”这样译成四字成语,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加强了讥讽的效果。而“仙风道骨”对于道教发源地中国来说,是民众耳熟能详的形象。这样,就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日本文学翻译论文集 浅谈日本文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摘要: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 要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此外,还需要具备对于所译文学作品及作者文 学风格的读解能力、语言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认知度、身心投入度、生活阅历 等等。可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 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 应尽的义务。本文结合田山花袋《棉被》的1987年黄凤英?胡毓的中文译本,浅谈日本文 学翻译中异文化的传达。 关键词:日本文学文学翻译异文化传达 文学翻译对于在阅读用不熟悉的语言而写成的作品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 理解某部作品,当然,最好的是能够直接阅读原文,在不能阅读原文的情况下,就只能依 靠译本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只选择阅读译本,从而文学翻译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当然,适当的翻译技巧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中,译者,是读者阅读译本,理 解原著的重要媒介,是原著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而译本是异文化传达的重要途径,将日本 文学作品中的日本文化转换为中文传达给中国读者,从而达到异文化传达的目的。 一.《棉被》的中文译本 本文所选取的《棉被》是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田山花袋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是讲男 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把其作为自己 真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的冲动,但又囿 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而 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其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在芳子离开之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为避免文章过于冗长而偏离主题,在这里,主要截取第一章到第四章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 1.促进异文化传达的翻译之处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从现存的很多文化表象来看,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很 多的共同点,但也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在语言的体现上也各有不同。 在用语方面,在与日语原文一致的基础上,采用适合汉语习惯的翻译方式,必要时加 上一些动词,使得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模式。比如在翻译“?セルの背?に、麦藁帽、藤蔓の杖をついて、やや前のめりにだらだらと坂を下りていく。”这句话时,翻译 为“他身着条纹西装,头戴麦秸草帽,手拿藤蔓手杖……”,像使用“身着”“头 戴”“手拿”这样的动词,更形象的描写出了主人翁的穿着打扮。还有在翻译“一行?い ては?を留めてそのことを思う。また一行?く、また留める、また?いてはまた留める

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

新时期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们从红色文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文学再生自始至今也已经过了30品是大学二年级时购买的教材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莫说四人帮,就连文革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在解读新时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一边苦读博学,一边加深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通过阅读那些文学作品,我慢慢从中认识到了中国各种各样的现实。身为一个目睹中国发生的过各种巨变的人,对于30年流逝的岁月有非常深刻的感慨。之后,又赶上了改革路线浪潮下脱颖而出各种形态的文学作品,可以说现在正是文学界与出版界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在这个轰动的情况中找不到出路。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与出版界对中国这个新动态十分关注,30年来不断地翻译与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从一份最全面的参考资料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后述)于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动态。这是一份贵重的资料,它网罗了从1976年至2007年6月之间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所有作品。 当我再次阅读这份资料时,我为新时期文学的介绍与其对应之早而感到惊叹。我开头所说的《班主任》原作发表于1977年11月号的《人民文学》杂志,译文也连载于翌年,即1978年12月的《日中友好新闻》。之后,伤痕文学作品与许多被谈论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成日文。80年代后期,精装短篇集与大型选集也相继出版。这个时期,不只在日本,中国的人民中国杂志社也收集了在《人民中国》中被翻译的作品,并出版了《现代中国小说选》(全2卷),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进入90年代,包括女性作家、长篇小说、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台湾和科幻小说等作品也被翻译出版。还有,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老字号文学杂志《文学界》、《昴》、《新潮》等等也增加了备受瞩目的作家与作品的刊载次数。另一方面,也有相当多关于当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评论集与文学史。其中,高岛俊男氏的《无声处惊闻雷声》(1981)和《寻求文学的自立》(1983)两册是最初被出版的。起初它们连载于《日中友好新闻》,因为附加了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的介绍与年表,是关于新时期文学入门最适合的内容。高岛俊男还在《中国新时期文学108人》中,继续对新时期文学作家108人的创作简历和作品一览表做了介绍。而且,稍后介绍的以中国文艺研究会的成员为主编写的《阅读原典•图说中国20世纪文学解说与资料》(1995年)一书,就是为了以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者而出版的。该书从1900年到1980年,以10年为一单位划分,附加上代表不同时期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一部分作品原文和研究资

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514-52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6595646.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916595646.html,/10.12677/ml.2019.74067 Japanese Literary Translator Lin Shaohua’s Translation Thoughts Zikan 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y 22nd, 2019; accepted: August 6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13th, 2019 Abstract Lin Shaohua, a famous translator of Japanese literatur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well-known for his translations of Murakami Haruki. His translation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hich has aroused the wid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s on translation. Lin does not talk about detailed translation techniques much, but in a more abstractive way, which can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China. In this paper, Lin shaohua’s views on translation are comprehensively sorted out, an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atur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tandard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or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in shaohua’s translation view, and make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it, with a view to the core of Lin shaohua’s translation view. Keywords Lin Shaohua, Japanese Literary,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oughts 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 柯子刊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13日 摘要 林少华是我国当代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尤以翻译村上春树文学而为大众所熟知。他的译文在中国大陆推动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形成,从而引起了学者们对翻译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林少华很少谈论具象层面的翻译实践,多从抽象层面言及翻译。文章从文学翻译的性质、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者的定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