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

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
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

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

癌症的发展是分过程进行的,医学专业人员明确定义了分过程以保持诊断的一致性。为了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首先需要确定过程。机体细胞不受控制的分裂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如果不及时清除,恶性肿瘤会转移(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会侵袭多个器官,最终导致死亡。

如何划分?

这种疾病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它通常分为7个过程。确定过程时要考虑原发肿瘤的原始部位,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数量及其转移到淋巴结,附近器官和远处的器官,细胞类型和肿瘤等级。有时,这些过程会进一步细分为亚过程,例如过程1A,过程2B或过程3A,过程3B等过程。以下是有关癌症分期的一些信息。

过程0

考虑到原发肿瘤的原始部位,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数目,其扩散到淋巴结,附近器官和远处器官,细胞类型和肿瘤等级,确定了第一过程。

过程1

如果不考虑这个初始过程(第0过程),那么将分六个过程来描述开发过程。

此过程也称为“过程0”。在人体内检测到异常细胞(可能变成癌细胞的细胞),但它们仅存在于其发育所在的细胞层中。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检测恶性肿瘤的生长。

过程2

这描述了“局部”癌症,其中肿瘤处于其新生过程。肿瘤的生长局限于发现它的器官。这意味着,癌症尚未扩散到原发部位之外。可能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将其取出,但并非总是如此。在此过程中有一亚过程3,表明扩散的程度。

过程4

在此过程,增长被描述为“区域性”。II期表明已在原发部位以外发现了癌症。肿瘤的大小增加,并且肿瘤的数量也可能增加。当疾病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组织或器官时,被称为“ II期”。通过适当的治疗仍然可以抑制生长。

过程5

当肿瘤的大小显着变大和/或肿瘤的数目显着增加时,该过程称为III期。在此过程,癌通常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器官,甚至扩散到远处的淋巴结和器官。很难决定第三过程在哪里结束而第四过程在哪里开始。

过程6

当在远处的器官中检测到癌症时,将其称为“IV期”。在此过程,不同的器官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且变得难以控制。处理真正的死亡可能性非常困难。为患者提供了有助于减轻疼痛的药物。第6过程的预后不良,该过程的存活率非常低。定期检查有助于在早期发现癌症,进而可以使疾病缓解。诸如肿瘤标志物,CA 19-9之类的血液测试可以用作了解过程的先发步骤。诊断程序完成后,患者可以进行化学疗法,放射疗法或手术。

分类系统:TNM系统

癌症分期的描述无助于估计强度。通过TNM分类,医生可以准确了解肿瘤的大小,程度以及是否转移到附近的淋巴结,附近的器官和远处的器官。

T主要描述肿瘤的大小。TX表示无法评估肿瘤,T0表示没有肿瘤证据,并且Tis 用于原位癌。T1,T2,T3和T4(取决于肿瘤的大小)用于描述肿瘤。

N代表区域淋巴结,而NX,N0,N1,N2和N3用于描述受影响的淋巴结的数量和/或恶性肿瘤向淋巴结扩散的程度。

M代表远处转移。MX,M0和M1用于描述远处转移。例如:报告为T3 N2的乳

腺癌M0表示一个大肿瘤(T3)已从乳房扩散到附近的淋巴结(N2),但尚未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M0)。

因此,分期系统有助于确定患者的预后和适当的治疗。尽管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受影响的个人不应失去希望。每种情况都是独特的,并且有这种疾病幸存者的例子。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教育读者。它不能替代医学专家的建议。

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17-12-25T09:36:44.3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作者:封梅 [导读] 并可能成为21世纪肿瘤内科重要的研究方向。未来的肿瘤内科如何发展以及理想的肿瘤内科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将等待我们的探索。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原本高发癌症,如胃癌、阴茎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放缓,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肿瘤内科治疗作为抗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对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肿瘤内科;发展;展望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uthorities had high incidence of cancer in our country,such as stomach,penile cancer,nasopharyngeal carcinoma,esophageal cancer incidence of growth has slowed,and lung cancer,colon cancer,prostate cancer,breast cancer,etc. The incidence of cancer bu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s the main treatment of cancer,tumor internal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long the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tumor-tumor internal medicine,and probes into its future trend. Keywords:oncology internal medicine;Development;Looking forward to。 前言: 肿瘤内科(medical oncology)的发展历史不足百年,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化学药物治癌,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其后的半个世纪,化疗有了很大进展。生物治疗和局部治疗的兴起为肿瘤内科增添了新的方法。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使人们期望已久的个体化治疗可能成为现实,并可能成为21世纪肿瘤内科重要的研究方向。未来的肿瘤内科如何发展以及理想的肿瘤内科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将等待我们的探索。 1.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 1.1肿瘤内科治疗的早期手段 不同的时代,对肿瘤内科治疗的看法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同样其治疗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技术的更新而出现一定的变化。肿瘤内科治疗作为延长癌症生存期、改善其生活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肿瘤内科学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种治疗方式,如中医中药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目前,临床上肿瘤内科治疗多采取化学药物治疗;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内科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大有逐渐替代化学药物治疗的趋势。 1.2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时期 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肿瘤内科治疗仍旧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通过分析国外相关文献发现,1946年菲利普斯和基尔曼使用氮芥成功治疗的淋巴瘤,这一举措和治疗方式也标志了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开端。随着医疗科技及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环磷酰胺(50年代)、阿霉素、卡泊(70年代)等药物均开始应用于肿瘤内科治疗中,且上述化学药物在睾丸生殖细胞瘤、儿童白血病、滋养叶细胞肿瘤等癌症的治疗上已经达到根治的效果,这也大大促进了化学药物治疗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地位的提升,为根治性治疗提供了可能。 1.3生物分子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时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分子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抗癌药物也随之诞生。紫杉醇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其在肿瘤内科治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也大大提升了肿瘤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步入21世纪后,靶向治疗的研究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靶向治疗指的是针对性、选择性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递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一种的治疗方式,其主要以细胞表面抗原、细胞内信号传递导通通道或生长因子中相关的蛋白质或酶为作用靶点。尤其是肿瘤内科治疗中,这一研究大大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2.国内肿瘤内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肿瘤内科治疗是建立在学习和总结国外先进抗癌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与肿瘤专科医院及专科医室的建立有着紧密的联系: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自发研制出第一个抗肿瘤药氮芥,并成功量产,随后环磷酰胺、塞替派、更生霉素、平阳霉素等化学抗癌药学也陆续研发成功,这为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成立第一个肿瘤内科治疗科室(即如今的肿瘤医院);上世纪70年初,全国各地陆续成立肿瘤专科医院;上世纪90年代,多所肿瘤治疗中心在各大三甲医院成立;21世纪,全国范围肿瘤科室(仅三甲医院)就已超过500所。另外,我国科学家在肿瘤药物治疗的研发工作上获得巨大成功,也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随后,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针对精原细胞瘤研制的N-甲酰溶肉瘤素临床应用大获成功,再次推动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在抗代谢肿瘤药物的研制方面,我国科学家合成的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脱氧三尖杉酯碱等药物在临床应用上大获成功,其中高三尖杉酯碱被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三线治疗药物,这一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国际上承认,这大大提升了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在国际上的地位。目前,国际上应用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我国均能生产。 3.肿瘤内科治疗技术的未来发展 3.1未来肿瘤内科治疗技术的发展 其中,针对肿瘤细胞散播而采取的以细胞毒类药物为典型代表的化学药物治疗形式仍旧占据肿瘤内科治疗的主导地位,同时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也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分析显示,对于能行肝转移灶切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期阶段应用FOLFOX4方案进行化疗,较单纯性切除术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3年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的几率大大提升。,可通过靶向作用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增殖及进展,这大大的延长了肿瘤体与宿主共存状态的时间,另外,随着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有研究分析发现,对肿瘤患者应用分子靶

《诊断学》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 诊断疾病的程序,应有四个步骤:①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评价、整理资料;③提 出初步诊断;④确立及修正诊断(图6-1-1) (一)搜集临床资料 1.病史 症状是病史的主体。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详尽而完整的病史大约可解决近半数的诊断问题。但症状不是疾病,医生应该透过症状这个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认识和探索客观存在的疾病特点。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 2.体格检查

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 ③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由疾病转变成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阶段)

由疾病转变成癌症发展的七个过程(阶段)核心提示: 癌症哪里来?癌症是因人的正常细胞在电磁场平衡中出现失调,进而细胞的微胶粒被破坏,病变成细菌,并且继续进而生成外毒素和霉茵毒素。 一、乏力: 人的能量在睡眠中得以恢复,出现乏力的第一个警告信号是疲惫、困倦。而表明身体不适最常见的一个征兆就是食欲不振。消化食物需要能量,如果体内存在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那么身体就会本能地降低食欲,把原本用于消化的能量用到其它更需要能量的地方去。如果我们不加注意,疾病会带着有毒物质在主人不知情下进入第二阶段。 二、毒血症: 当人的体内未被排出的有毒物质渗入到血液、淋巴结及其他身体组织中。身体会意识到这点,并马上采取补救措施。由此,人体全面排毒开始了。就是说,当人体无法承受这种毒素围攻时,只能依靠自身热量来排毒,它的方式就是“发烧”。通过发烧,进入血液,然后再输送到各个器官,由这些器官负责排毒。若排毒不行,疾病则进入第三阶段。 三、过敏: 过敏状况是身体启动防御机制的显现,它加速内部运转以排出累积的毒素,具体表现是尿急或便急等。其中瘙痒现象最为显著。皮肤不仅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而且也是排毒器官,人体通过从头到脚所有皮肤上的40亿个毛孔来排出毒素。如果身体上哪块皮肤出现痛痒,那就表示这个区域正在排毒。如果排毒现象不被重视,那么疾病会进入第四个阶段。

四、发炎: 发炎时,体内的毒素通常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器官区域里,以便被身体大规模地清除出去。由于不断受到这些有毒物质的刺激,这个区域开始发炎。可悲的是,人们往往不采取积极行动,找出病因,而是依靠药物来抑制疼痛。药物只能暂时压住病情,如果不找出病症,疾病会进入第五个阶段。 五、溃疡: 这时的身体受到毒素旷日持久的攻击,大量细胞和组织遭到破坏,免疫力大不如从前。由于暴露了神经,身体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在体内或体外会出现伤口或溃疡。体内出现溃疡的典型病症就是胃溃疡。虽然身体内的毒素是利用胃溃疡来排毒,但只要血液中的毒素回到合理水平范围,身体也会马上治愈溃疡。也就是说:溃疡发生后,身体会立即采取措施治疗伤口。如果排毒失败,疾病会进入第六个阶段。 六、硬化: 结痂是硬化的一种形式,就是使组织变硬或填补由溃疡等因素而受损的组织。它的目的就是将有毒物质隔离起来,使其停留在一个地方而不会在体内四处散播。这种硬*就是肿块。它常常被诊断为癌症,其实不然。硬化阶段是身体仍能控制细胞的最后阶段。如果任由导致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的恶习继续,那么细胞就会开始“发疯”。发疯的细胞就像寄生虫一样,会拼命吸引所有能吸收的营养,它猛吸特吸,却对身体没半点回报意思。当细胞的基因编码被改变,它们就会变得不受约束,这种疯狂状态发展的细胞就被称为:癌症。人体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入第七阶段。 七、癌症:

肿瘤与高血糖

肿瘤与高血糖 为什么糖尿病人群肿瘤标记物的阳性率比普通人群高?是因为糖尿病人肿瘤发病率高吗?还是存在其他原因? 糖尿病与肿瘤究竟有没有关系? 长期以来,糖尿病与癌症的相关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2 型糖尿病可以增加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发病风险,只有前列腺癌是个例外。 2010 年 8 月,由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癌症学会共同制定、颁布的《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肯定了糖尿病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风险会增加呢? 目前学者认为 2 型糖尿病与肿瘤可能存在「共同土壤」,即易患 2 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也是易患肿瘤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糖可对 DNA 造成氧化损伤,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另外,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的合成,使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增加,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还有,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等都会增加肿瘤的发生几率。 为什么糖尿病人的肿瘤标记物常常升高? 不可否认,糖尿病人群的肿瘤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的确要高,但是,在没有肿瘤的糖尿病人群中经常发现肿瘤标记物(如 CEA、CA125、CA199 等)阳性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揣测可能与 2 型糖尿病造成胰腺细胞的某种变化有关。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通过「糖毒性」作用导致胰腺非癌性的损伤而引起肿瘤标记物的升高。通过良好地控制血糖,肿瘤标记物大多可随之明显下降。 也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可能是由于长期糖毒性损害,胰腺组织反复破坏、修复、增生终而导致癌变,进而可能引起 CEA 、CA199 升高。 总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如 CA125、CA199)水平高于正常人的确切机制以及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通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例如,烧伤,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属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体内出现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属抗损伤反应。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双方作用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当损伤性变化占优势时,病情就恶化,甚至造成死亡,反之,病情趋向缓解或痊愈。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线,有些变化可有双重作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具有抗损伤意义,而持续收缩,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的坏死和器官的功能障碍。 (二)因果交替 因果转化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种损伤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作为结果,同时又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原因、结果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现以外伤性急性大出血为例: 大出血→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反射性小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组织缺氧→大量血液瘀积在微循环内→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致使每一次因果转换均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疾病中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常可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cycle),从而使疾病不断恶化、直到死亡。但如经过恰当的治疗,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可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机体的康复。 (三)局部与整体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肺结核病的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如肺结核病变越重,全身反应也会越大,反之,肺部病变轻,全身反应也会小;另一方面,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下降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它部位。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疾病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无误地采取有效措施。

癌症治疗发展史,西医研究癌症200年历史

癌症治疗发展史,西医研究癌症200年历史 文森特·T·德维塔等美国纽黑文市耶鲁大学医学院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耶鲁综合癌 症中心与斯米洛癌症医院等 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下简称《杂志》)创刊200年来,癌症已从黑匣变成了蓝图。在《杂志》出版的第1个世纪期间,执业医师可观察、衡量和检测肿瘤,但几乎没有方法研究癌细胞内的工作情况。一些敏锐的观察者走在他们所在时代的前头,包括鲁道夫·菲尔绍,他得益于显微镜,于1863年推断了癌症的细胞起源1,还有斯蒂芬·佩吉特,他在1889年聪明地想出转移性疾病的种子和土壤假说2,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今(表1)。其他重要进展包括1911年佩顿·劳斯发现禽肿瘤的病毒原因3和1914年西奥多·博韦里提出癌症可由染色体突变触发4。 但黑盒的盖子一直没有真正被打开,直到1944年,当时洛克菲勒大学的一名退休科学家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报告了他精美清晰的肺炎球杆菌实验结果,该结果显示,细胞信息不是由蛋白而是由DNA传递5。他的工作直接导致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对DNA结构的重要发现6。8年后,遗传密码被尼伦伯格及其同事破解7,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得以确立:即信息由DNA传递至RNA并导致蛋白的合成。此后,一系列完全意料之外的发现中的最早一项破坏了这种认识,这项发现提醒我们,在与大自然打交道时,事情并不总是它们看起来的那样。特明和米祖塔尼(Mizutani)8以及巴尔的摩9发现了逆转录酶,这显示信息可能以另一种方式传递(从RNA到DNA),这一发现对医学(但最突出的是对癌症医学)有深远影响。 早期的研究者发现,DNA是一种难以在实验室研究的很大的分子。1970年,史密斯和威尔科克斯通过辨别出在特殊限制位点细菌防御性地用来裂解DNA的酶而解决了这个问题10。这些发现催生了分子学革命和生物技术产业。它们还为基因组测序铺平了道路。 这种科学费用昂贵。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癌症法案》而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该法案扩大了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作用,NCI是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第一所以疾病为导向的机构。1971年12月23日,该法案由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为NIH 一个研究所提出了一个新指令:“支持研究和研究结果的应用,以降低癌症所致的发病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强调研究结果的应用是新提出的,NIH使命声明中没有这一条。该法案使NCI的预算在20世纪70年代末增加4倍,并且为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提供了动力。 虽然国会消灭癌症的热情主要来自一些临床进展的刺激,但这些新资金约85%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其顶峰时,NCI占NIH预算的23%,它却支持了美国53%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结果呈爆炸性。 驱动或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以及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均用于相互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进行交流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复杂调节(机制)的发现,使癌细胞机器的蓝图变得轮廓分明(表1)。特殊异常与特殊癌症之间的相关性使科学家们辨别出了发生常见癌症(例如乳腺癌和结肠癌)危险升高的个人。 癌症治疗的里程碑 在实验室数小时就能做完的实验需要花数月和数年在临床上重复,因此临床进展虽然为数众多,但发展缓慢。 图1和2描绘过去两个世纪中4个领域的变化速度:癌症治疗、化学预防、病毒和癌症

2021年护理学概念的发展阶段

护理学概念的发展阶段 护理学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和护理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下是第一 ___给大家的关于护理学概念的发展阶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 17世纪以来,医学脱离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主要从人体的结构、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寻找致病因素和防治方法,确认细菌侵入和外伤因素是产生疾病的原因,消灭病原体就可以治愈疾病,对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医疗行为主要着眼于身体的局部病灶,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护理工作的任务是协助医生诊疗,消除患者身体内的“病灶”,使其恢复功能:护理服务的方式是执行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护士的地位是医生的助手,甚至是医院的佣人:护理学还没有形成自己 ___的科学理论体系,仅局限于对各种疾病的护理操作程序和规范。 二、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生态学家纽曼提出的:“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说”,使人们开始术新认识人类健康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1848年.世界卫生 ___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缺陷,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适应状态”。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根据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片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科学的根本变革,人们开始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揭示医学的属性,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自然到社会各个方面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三、以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反映了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和增强,是护理工作职能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和趋势。 由于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与人们心理、社会活动有关的疾病开始严重影响人们的质量,有病才去寻求卫生服务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新观念逐渐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己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人群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以疾病护理为中心的阶段”是护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 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 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 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

疾病发展的九个阶段

疾病发展的九个阶段 老百姓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最希望和最不希望拥有的两种情况,在许多场合我们会听到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祝愿身体健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健康、亚健康、疾病,这三种状态中度过的,健康是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而与之对立的那是疾病,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亚健康,所谓亚健康,就是平时觉得经常乏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头晕、稍一活动就感觉心慌气短,经医生检查却查不出病来,它是连接健康和疾病的桥梁,向好的方向发展是健康,向坏的方向转化就是疾病,目前我国人口的相当部分生活在亚健康之中,所以一定要清楚疾病不是突然俯身降临夺走人的健康,而是由于长期疏忽和糟蹋身体才引发的疾病,,从疾病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到第九个阶段的细胞发生错乱,癌症要经过相当长的积累才会发生,因此在任何一个阶段你都可以制止疾病的继续及恶化,同时消除一切疼痛和不适,这些疼痛和不适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就是他们不断的警告我们,才会使我们做一些必要的改变,否则症状将进一步恶化。只要你了解疾病发展的九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的特征,你就能控制自己的健康,你可以驾御自我,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影响。当然每一个阶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每个阶段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几十年才能进入下个阶段。 疾病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打喷嚏或呕吐

打喷嚏的现象是指在将进入鼻腔的异物(如灰尘、细菌、病毒、花粉等)驱赶时出现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射”。异物进入以后,位于鼻粘膜上的三叉神经向作用于肺部的呼吸肌肉发出指令,猛烈地排出空气(打喷嚏的速度为每小时177公里)将异物驱除出境。喷嚏反射,俗称"打喷嚏"或"打嚏喷",是鼻黏膜受刺激所引起的防御性反射动作。 很少人会把打喷嚏当成是疾病,打喷嚏代表身体非常灵敏,随时进行着自我清洁。如果你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打喷嚏了,那就代表着你的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失灵了,失效了。举个例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防线,那里都有边防哨所,驻扎着自己的边防部队。一旦有敌人入侵,他们就会立即投入战斗,将敌人挡在国门外。如果这第一道关卡没有挡住敌人,被敌人冲破,那整个国家就从和平建设的状态立刻转为战争状态。 人的身体也一样,在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打喷嚏,如果感觉有灰尘、细菌、病毒、花粉入侵,身体会立即启动喷嚏反射,用强大的风速将它们排出体外。在消化道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呕吐,一旦有有害的东西从消化道进入体,比如变质的食物和身体不能消化利用的食物,身体也会立即启动呕吐程序将将有害物质呕吐出体外。

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精)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疾病从发生至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经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损伤和抗损伤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使疾病出现不同的阶段性。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更为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发展阶段。 一、潜伏期 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之前的阶段称为潜伏期。传染病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机体所处的环境及本身的情况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不一。例如猪瘟一般为7—10d;猪丹毒是3~5d。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特性和致病因素毒力强弱有关。一般地讲,致病因素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时,潜伏期短,反之则长。有的疾病的潜伏期与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有关。如狂犬病时,病毒入侵部位与中枢越近,潜伏期越短。在潜伏期,机体动员一切防御力量与侵入机体的致病因素做斗争。如果机体的防御力量能战胜致病因素,则机体可不发病。反之,则疾病继续发展而进入下一期。 二、前驱期 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出现之前的阶段称前驱期。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机能活动及反应性均有所改变,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及脉搏的变化、体温升高等。 三、临床明显期 疾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出来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患病动物抗损伤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同时机体的病理性损伤变化更加明显,患病动物呈现出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因此,研究此期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转归期 疾病的结束阶段。 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情况。 1、完全康复 完全康复是指机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通常称为痊愈。此时,致病因素的作用停止,临

疾病形成的七个阶段

疾病发展的七个阶段 一、疾病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长期的疏忽和糟蹋身体形成的。 疾病不是突然附身夺走人的健康的,而是由于长期的疏忽和糟蹋身体才引发疾病的。从疾病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到第七个阶段经过许多年时间,这些阶段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不是七天、七周或七个月的事情,每一个阶段都是逐渐形成的,而且可能会在一个阶段上停留若干年甚至好多年才进入到下一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内,你都可以制止疾病的继续恶化,同时清除一切病痛和不适。 二、疾病只是身体的一种警告信号 其实这些病痛与不适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应该做些改变了,否则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许多人也听了警示,也做出了改变,但是他们补得更多即吃多点肉(肉消化后产生大量毒素),再加上一大堆毒药(凡药三分毒),即毒上加毒等等;熟悉病症的七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征兆及处理方法,你就能控制自己的健康,而不必要把你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交给别人来处理!你要对自己负责!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三、淋巴系统是体内的“清洁工”,淋巴结是身体的垃圾中转站: 人体内所有的垃圾、毒素必须交给人体的清洁工——淋巴系统,淋巴结是身体的垃圾中转站。所以当淋巴结肿大时(垃圾堆满了整个淋巴结所以肿大,同时也因为淋巴细胞与敌人打仗而留下许多细胞尸体),扁桃腺是最大身体的淋巴结,经常发炎的人提示体内毒素严重超标。淋巴结肿大是身体警告提醒你的意思“喂,老大你体内的毒素太多了,我们打扫不及啊,你要减少点毒素摄入啊,否则我们会累死的,你也就会生病的!”但很可惜很多人理解不了身体的信号,不但不注意饮食,甚至把淋巴结这个功臣割掉。所以各位朋友请记住:淋巴系统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身体的清洁工,我们要时常给他们减负!但我们很多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医生在内,以为自己可以过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去看医生吃点药或打一针就万事大吉了,就好象无论过去做过什么错事,只要一剂神药就可以将之一笔勾销,说句难听一点的话:一味幻想只能自取灭亡! 四、疾病发展七个阶段: 随着体内毒素的堆积,身体的状况也不断改变,一步一步走向严重 一)、乏力 1、定义:人体总体能量不足应付各种工作:排毒、消化、修复、工作等。 2、表现:乏力、想睡觉、易腰酸背痛、食欲下降、上火、青春痘 3、产生的原因:人体现在生成的毒素多于排泄的毒素。 于是人体就发动身体调节机能,让身体乏力所以不想劳动、想睡觉而省下多一点能量去消除体内毒素,而食欲下降是因为身体不能让你把更多的毒素吃进肚子里,同时也把消化时需要的大量能量省下来排毒。 4、对策: (1)充分休息 (2)适当做运动:运动出汗可以将毒素排泄出来一部份。 (3)大量饮水并加上中和、排毒的保健品,使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因为水可以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同时加速毒素经肾的排泄,维生素、活性矿物质可迅速中和体内的酸毒,同时补充身体各系统需要的全面营养素,加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 (4)大量生吃蔬果:最起码有1/2或3/4的蔬果生吃,因为生的蔬果中含有大量活性酵素与植物营养素可以破坏、分解体内毒素,加热50度后会全部变成死性;少吃最好不吃肉及十大垃圾食品。 二)、血毒症

糖尿病癌症病人饮食

糖尿病癌症病人饮食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癌症病人饮食*二、糖尿病癌症可以活多久*三、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因素 糖尿病癌症病人饮食1、糖尿病癌症病人饮食 糖尿病合并癌患者要有计划地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做到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特别是对消化道的患者,少食、多餐更具有临床意义。 严格限制含糖的食物,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和含维生素a、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麦粉、小麦皮、玉米、糙米、豆类(豌豆、架豆、扁豆、黄豆)等,多吃绿色蔬菜和水果,对于水果要掌握好食用量,不要大量吃,每天最多吃150~200g。尽量多吃降糖,低糖食材,如黑木耳,洋葱,苦瓜等。维生素a、维生素c、给生素e 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不吃盐腌及烟熏的食物,因为盐腌食物含有亚硝酸盐较高, 众所周知,亚硝酸盐是致癌物质的一种,另外烤糊焦化了的食物,如烧烤,是最垃圾的食品,致癌物质是非烧烤的1000倍以上。坚持低脂肪饮食,常吃些瘦肉、鸡蛋及酸奶。 2、糖尿病合并癌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较之单纯肿瘤患者的要求更为 严格。肿瘤属消耗性疾病,加之部分肿瘤患者感到面临死亡而悲

观绝望,情绪不稳定,过度进食,引起急性代谢紊乱,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做好饮食护理和指导,尤为重要,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为宜,而糖尿病不宜选择高热量食物,此时要与营养师配合,制定出不同患者的相应饮食计划,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患者还须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减少不良刺激,禁食生、冷、干、炸、烤、煎及辛辣食物,多喝水,多吃萝卜、蒜苗、生黄瓜等可产气增加肠蠕动的食物,控制零食,嗜烟酒者要劝其戒除,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进食梗阻症状,则应禁食,给予静脉高营养。 3、糖尿病会导致癌症增加吗 糖尿病与癌症狼狈为奸 糖尿病与癌症有何瓜葛呢?简单点说,糖尿病和癌症之间有一些非常接近的病理生理联系。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正常人偏低,因此这类人群患某些癌症的几率相对高一些,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罹患癌症。 据2一项针对随机受试者的研究报道称,空腹血糖水平高于7.8mmol/L的被调查者死于癌症的几率比低于5.6mmol/L者高25%。另来自日本对成年人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癌症,特别是某些特殊的组织,例如胰腺和肝脏。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9.8万名糖尿病男性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患癌症的几率比无糖尿病的男性高27%。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定要做到既降糖又

疾病发展的七个阶段、现代医学四种治疗方式

疾病发展的七个阶段、 现代医学四种治疗方式 一、疾病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长期的疏忽和糟蹋身体形成的。疾病不是突然附身夺走人的健康的,而是由于长期的疏忽和糟蹋身体才引发疾病的。从疾病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到第七个阶段经过许多年时间,这些阶段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不是七天、七周或七个月的事情,每一个阶段都是逐渐形成的,可能会在一个阶段上停留若干年甚至好多年才进入到下一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内,你都可以制止疾病的继续恶化,同时清除一切病痛和不适。 二、疾病只是身体的一种警告信号其实这些病痛与不适是一种警示,告诫人们应该做些改变了,否则情况会进一步恶化,许多人也听了警示,也做出了改变,但是他们补得更多即吃多点肉(肉消化后产生大量毒素),再加上一大堆毒药(凡药三分毒),即毒上加毒等等;熟悉病症的七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征兆及处理方法,你就能控制自己的健康,而不必要把你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交给别人来处理!你要对自己负责!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三“淋巴系统是体内的“清洁工”,淋巴结是身体的垃圾中转站:人体内所有的垃圾、毒素必须交给人体的清洁工——淋巴系统,淋巴结是身体的垃圾中转站。所以当淋巴结肿大时(垃圾堆满了整

个淋巴结所以肿大,同时也因为淋巴细胞与敌人打仗而留下许多细胞尸体),扁桃腺是最大身体的淋巴结,经常发炎的人提示体内毒素严重超标。淋巴结肿大是身体警告提醒你的意思“喂,老大你体内的毒素太多了,我们打扫不及啊,你要减少点毒素摄入啊,否则我们会累死的,你也就会生病的!”但很可惜很多人理解不了身体的信号,不但不注意饮食,甚至把淋巴结这个功臣割掉。所以各位朋友请记住:淋巴系统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身体的清洁工,我们要时常给他们减负!但我们很多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医生在内,以为自己可以过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去看医生吃点药或打一针就万事大吉了,就好象无论过去做过什么错事,只要一剂神药就可以将之一笔勾销,说句难听一点的话:一味幻想只能自取灭亡! 四、疾病发展七个阶段:随着体内毒素的堆积,身体的状况也不断改变,一步一步走向严重。 一)、乏力 1、定义:人体总体能量不足应付各种工作:排毒、消化、修复、工作等。 2、表现:乏力、想睡觉、易腰酸背痛、食欲下降、上火、青春痘 3、产生的原因:人体现在生成的毒素多于排泄的毒素。于是人体就发动身体调节机能,让身体乏力所以不想劳动、想睡觉而省下多

糖尿病并发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简况

糖尿病并发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简况 发表时间:2016-03-11T10:46:34.6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6期作者:袭麟江红 [导读] 1辽宁中医药大学 2附属二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消耗性疾病。 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3级内分泌方向;2附属二院内分泌科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糖尿病在世界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广泛,而肿瘤更是人类健康的杀手,糖尿病因激素、药物等因素而经常会并发恶性肿瘤,从而增加了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目前糖尿病诱发恶性肿瘤的机制还不明确,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对于此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其机制研究增添贡献。 【关键词】糖尿病;恶性肿瘤;机制 Abstract:diabetes mellitu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world,and the tumor is the killer of human health.The factors such as diabetes,drug and so on,can induce malignant tumor.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t tumor,the mechanism of diabetes induced malignant tumor is not clear,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mechanism of its mechanism. Key words:Diabetes Malignant tumor Mechanism 1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消耗性疾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恶性肿瘤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约为13%,高于一般糖尿病患病率。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俩位的是肺癌,消化道癌症。(1)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占据第一位,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为1.3-1.5(2)%肝癌的发病率为1.86-2.50%(3)而目前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2糖尿病并发肿瘤 2.1肝癌 中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迟俊萌(4)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将1960例患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测定糖尿病对于肝癌的影响,而其影响肝癌的机制则通过空腹血糖的水平及治疗方式来探讨,结果显示有糖尿病的患者,患肝癌的OR值为1.50(P< 0.05),说明糖尿病是引发肝癌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2.2 胃癌 胃癌属于消化道癌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可高危存在。何薇等(5)共选取598例患者,其中胃癌患者298例,392例非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运用病例对照的方法下,回顾性分析饮酒,胃病等因素,结果在胃癌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有59例,而非胃癌组中的糖尿病患者为31例,俩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因而糖尿病对胃癌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性。 2.3乳腺癌 在糖尿病患者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也高于正常。葛菲(6)将15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通过比较临床的影响因素和病理特征来规划试验,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在淋巴结转移等癌症病理特征的表达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糖尿病是乳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2.4 其他癌症 经国内外大量报导,糖尿病还可导致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癌症。(7)因而糖尿病并发恶性肿瘤具有高发病,种类广泛的特点,治疗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 3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 3.1胰岛素 (1)胰岛素的细胞增殖作用 糖尿病早期的胰岛素浓度升高,可刺激细胞,使细胞的活力和数量增加。赵敬(8)等发现子宫内膜癌细胞因为胰岛素的浓度的增高,会发生增生加快,凋亡减慢,从而说明胰岛素对于癌细胞具有增殖作用。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糖尿病患者多患有胰高血糖症,胰岛素浓度高会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受体的数量,从而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的浓度,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因而高胰岛素血症是导致某些癌症的发生的重要因素(9) 3.2免疫因素 癌症细胞的免疫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3种,而在其中又以细胞免疫最为主要,肿瘤细胞抗原主要在体内引起T淋巴细胞群发生免疫反应,而糖尿病会引起细胞免疫失调,从而导致T淋巴细胞群的抗体反应失调,抵抗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癌症。孙明谨等(10)测定了72例糖尿病患者,通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细胞明显降低,因而免疫反应与癌症有着直接关系。 3.3其他因素 近期国内外的报道发现,高血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量元素,激素等因糖尿病而产生失衡的因素都对癌症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糖尿病并发肿瘤的具体机制尚且不完全明确,但是具体的因素正在被探明。 4小结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等原因,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所提高,而明确的是糖尿病会使多种癌症的发病率提升,因而明确其中机制是重中之重。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改善其代谢情况,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对糖类等能量元素需要谨慎。而癌症是损耗型疾病,需要高能量补充,所以在治疗上,需要做好平衡。对于糖尿病并发肿瘤上,要对其产生机制,治疗,愈后恢复上都做到全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