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讲稿

作物栽培学讲稿
作物栽培学讲稿

作物栽培学讲稿

第1章绪论

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1.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简言之,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其宗旨在于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耕作栽培措施是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以便得到更多更好和农产品。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为此,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懂得作物要求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懂得选择和创造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这是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问题;还要掌握并学会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是栽培技术问题。

1.1.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它们各自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个侧面来研究对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学科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理论

作物栽培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的规律,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作物栽培学总理论与各论的关系

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因此,作物栽培学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则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1.1.3 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复杂性多种多样的作物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特性。每种作物又有不少的品种,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特征特性。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条件)不同、栽培措施不同也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个方面)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2.季节性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违背天时农时,就可能影响到全年的生产,有时甚至将间接地影响下一年或下一季的生产。因此,在作物生产上,历来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

3.地区性从大处说,不同地区适于栽培不同的作物;从小处说,即使在同一地点(县、

1

乡、村)的不同地块(阳坡、阴坡、高燥、平缓、低洼地等等)所种植的作物也不应强求一致。

4.变动性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加深,随着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随着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不可墨守陈规。

二、作物栽培的研究法

1.农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本路线

(1)生长分析研究路线,即以个体或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增加为中心进行研究。

(2)发育分析研究路线,即从农作物的生育进程研究产量因素的形成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提出相应的产量形成促控技术和产量因素协调理论等。

(3)源一库分析研究路线,即研究在不同条件下,源、库对产量的相对限制作用、同化物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2.作物栽培的研究方法常采用的方法有:

(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跟踪,必须通过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作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是统一的,作物的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因此,在观察作物的形态、结构时要结合其机能,观察局部时要联系其整体。

(2)生长分析法其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叶面积)有直接的关系。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即间隔一定天数,在田间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进而比较同一作物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确定出品种的好坏和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3)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的测定,收获时统计单位面积上的穗

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最后把收获产物分解为产量构成因素。它可从基本苗和分蘖消长规律分析穗数的形成过程;从干物质的消长分析穗粒重的形成过程。

(4)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生长发育研究法的做法是,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或花芽)分化数、退化数(或脱落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通过生长发育状况的分析,可以评估某种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和优劣,进而制定出相应的促进或控制的措施。

1.2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1.2.1 农业的发生

在农业发生之前,原始人类依靠渔猎采集天然动植物而生存,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起,发生了农业。其特征是人类从采集天然生长的野生植物,转变为自己动手种植植物,从渔猎野生动物,进入到自己饲养动物。但是,在整个原始农业时期,采集和渔猎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1.2.2 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随着人类从以采集为生向着为自己生产食物这一转变,一些野生植物也被驯化培育成了栽培植物。在大田上栽培的植物一般称为作物。考古发掘表明,自公元前7000年始,在穆雷贝特(Murey-bet,今叙利亚北部)、我国黄河流域、非洲、美洲等均有栽培作物的早期历史。

2

1.2.3 作物的起源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

1.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区别

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栽培作物各器官,特别是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 (2)栽培作物产品有用成分的改进效果明显。

(3)栽培作物一般成熟期较一致,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拖得很长。

(4)栽培作物传播手段退化,野生植物有其固有的传播方式。

(5)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性减弱或缩短,而野生植物种子休眠期长。

(6)栽培作物防护机能减退,而野生植物机械保护组织发达,有利于繁衍后代

和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

2.解决作物起源地的目的

解决作物起源问题,实质目的是在寻找植物资源和建立“基因库”。

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

1.基因中心学说

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Н.И.,,,,,,,)对世界各大洲的三

十多万份植物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26年写成《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提出起源中心或基因中心学说,认为地球上很多种作物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度之间,被高山、沙漠和大河所隔开,形成天然隔离区,促成了植物区系的独立发展。在起源中心,物种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基因最丰富,显性基因多,离中心愈远,显性基因愈少。

2.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

1935年瓦维洛夫对过去的概念作了一些修改,在其所著的《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一书中,根据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方,明确地把世界重要的栽培植物划分为8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和3个副中心,这一学说比较经典和被公认,它对作物的起源作出了科学论证。

1.2.4 我国作物的来源

一、本土作物

起源于我国本土的作物有: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黍、粟(谷子)、稷、稗、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犀等。

二、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这一时期引入我国的大田作物有蚕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胡麻、油麻)、红花(红蓝花)、苜蓿等。

三、公元后从亚、非、欧各洲引入的作物

这一时期,从海路和陆路引入我国栽培的大田作物包括:燕麦、黑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非洲高粱、魔芋、饭豆、蓖麻、草棉、三叶草等。

四、从美洲引入的作物

美洲本土起源引入我国栽培的作物包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粒用菜豆、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美棉)、海岛棉、剑麻、烟草等。

1.3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1.3.1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保护作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我国作物多样性的特点

3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作物种类繁多、驯化物种及其野生近缘种丰富。

2.我国作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物种受到威胁或正在减少;(3)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 3.保护作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是不能再生的。二、作物的多样性

根据卜慕华(1981)的研究结果,起源于我国的栽培植物有237种,其中属于“大田作物”的21种。除此而外,我国还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近缘种。

1.3.2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作物是从野生植物演化而来的,作物的驯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现在在自然界还存在很多与作物亲缘关系很近的野生植物——作物的近缘种。它们通常具有作物所不具备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如果利用远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将一些独特的宝贵基因导入作物体内,可以使作物的许多特征和特性得到改良;除了利用作物近缘种以外,现有的作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1.3.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作物与环境协调统一,是作物引种成功的关键,也是引种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生活条件得到满足;2.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1.3.4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即按植物科、属、种进行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这种分类法的最大优点是能把全世界所有植物按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命名,并为国际上所通用。但这种分类法对农业工作者来说有时不太方便。

二、根据作物生物学性状分类

(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

1、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20~25?,最高

30~35?,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积温。如稻、玉米、谷子、棉花、花生、烟草等。

2、耐寒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约为1~3?左右,最适温度12~18?,最高26~30?,要求积温也较低。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豌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

1、长日照作物凡适宜在长光照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延长光照时间能促进发育的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2、短日照作物凡适宜在短光照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缩短光照时间能促进发育的作物。如稻、大豆、玉米、棉花、烟草等。

3、中性作物凡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短无严格要求的作物,即作物在长日或短日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4、定日作物其生育周期的完成需要特定日照长度的作物。如个别甘蔗品种只能在12小时45分的日长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生长,进而开花结实。

(三)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分类

1、三碳作物其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在光照下二氧化碳的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这类作物有稻、麦、大豆、棉花等。

2、四碳作物其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等双羧酸,其

4

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作用也低,在较高温度和强光下比三碳作物的光合强度高,需水量低,这类作物有甘蔗、玉米、高粱、苋菜等。

3、景天科作物这类作物晚上气孔开放,吸进二氧化碳,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氧化脱羧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淀粉等,植物体在晚上有机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白天则相反,这种有机酸合成日变化的代谢类型称景天酸代谢(CAM)。

三、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

按播种期,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等。

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可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等。

按栽培季节,可分为夏季作物和冬季作物等。

四、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进行分类

(一)粮食作物(或称食用作物)

1.谷类作物绝大部分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谷子、高梁、黍、稷、稗、龙爪稷、蜡烛稗、薏苡等,也叫禾谷类作物。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质,常见的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蚕豆、豇豆、菜豆、小扁豆、蔓豆、鹰嘴豆等。

3.薯芋类作物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薯蓣)、芋、菊芋、蕉藕等。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亚麻、黄麻、苘麻、苎麻等;叶纤维,如龙舌兰麻、蕉麻、菠萝麻等。

2.油料作物常见的有花生、油莱、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红花等。

3.糖料作物主要有甘蔗和甜菜,此外还有甜叶菊、芦粟等。

3.嗜好作物主要有烟草、茶叶、薄荷、咖啡、啤酒花、代代花等。

(三)饲料及绿肥作物

豆科中常见的有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田菁、柽麻、三叶草、沙打旺等;禾本科中常见的有苏丹草、黑麦草、雀麦草等;其他如红萍、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等。

(四)药用作物

药用作物种类颇多,栽培上常见的有人参、枸杞,黄芪、沙参、颠茄等。上述分类中有些作物可能有几种用途,例如大豆,既可食用,又可榨油;亚麻既是纤维作物,种子又是油料;玉米既可食用,又可作青饲青贮饲料;马铃薯既可作粮食,又可作蔬菜;红花的花是药材,其种子是油料。因此,上述分类不是绝对的,同一作物,根据需要,有时被划在这一类,有时又把它划到另一类。

1.4 作物的适应性和作物分布

1.4.1作物的适应性

一、作物适应性的概念

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的,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生态生理习性上反映出来的性状。作物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二、作物的品种生态型

作物品种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自然选择和人为引种、扩种、选择等活动的作用以及品种本身的适应性能,形成了具有相似特征特性的作物类别和品种类型,称为品种生态型。

1.4.2作物的分布

5

一、作物的分布与环境

作物的分布是指作物通过扩散,并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以后的空间配置情况。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人们的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

二、作物的分布

中国各大作物种植面积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烟草、甘蔗、甜菜和麻类。

1.5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种植业分区

1.5.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

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较好。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积温,由北到南为2000,9000?,无霜期自100天至全年无霜。

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而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分条件差异大。

3.我国的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是弊多利少。全国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6%,而平地只占34%。当然,在特定条件下,山地也有其优越性,如能合理利用,发展特产作物或进行多种经营,其潜力还是很大的。

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

1.耕地资源

2耕地资源是各种资源的载体。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人均耕地在800.7m时,即说明耕地的承载力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干旱却水、盐渍化、沙化、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

2.各地区水、热、土条件的配合

我国许多地区水、热、土条件的配合是不够协调的。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照充足,但水分不足;华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源不足且盐碱地面积大;东北地区平原开阔土壤自然肥力高,雨、热同期,但无霜期短;南方地区热量丰富,水源充足,但降水变化大,作物生产易受台风和洪涝威胁。

3.农业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季风使我国广大地区的水、热等条件在时空分布上即有周期性,又有不同周期的波动变化,经常出现诸如旱、涝、风、冻、雹、热害等农业自然灾害。

1.5.2我国的种植业分区

一、自然条件与种植业分异

种植地域分异,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生产条件、专业化方向、部门结构、经营方式、生产水平、集约化水平和技术措施体系等方面。形成这种分异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自然条件是决定种植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二、我国种植业分区

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的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仅以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命名。各区如下: 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和哲里木盟中部的西辽河灌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位于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辽宁西部朝阳、铁岭地区和阜新等11个县。

6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包括京、津、鲁全省,冀、豫大部,苏、皖2省淮河以北,山西南部和关中平原,共456个县、市,总耕地占全国的25.6%。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方丘陵山地以北,西接鄂西山地,东临黄海,地跨上海市、安徽、江苏、湖北省大部,浙江、江西、湖南省3省北部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平原,共243个县市。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华南区以北,雪峰山脉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湘、浙、赣、闽4省大部,皖南、鄂东南、粤北、桂东北区297个县市,耕地以水田为主。

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包括福建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广西、云南南部及台湾省,共191个县市(不包括台湾省)。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本区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甘肃东南部,豫西的西峡、淅川2县,共199个县、市。

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本区包括黔、滇中北部,湘西及桂西北、川西南,共247个县。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包括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川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2县,共129个县、市。

1.6 可持续农业与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6.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农业的含义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最初由美国有关农业机构提出并倡导。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的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求。这种农业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人口多、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逐渐达到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能力和食物安全系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6.2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生产率目标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可通过以下途径:(1)改善和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以及选用优良品种,缩小现实产量与理论产量的差距;(2)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2.可持续目标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要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农业环境和资源。

3.营养安全目标国际上关于农产品安全的认识正在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合。今后农作物生产应全面实现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和营养安全。

4.经济高效目标作物生产必须服从自身内在的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做到生态、技术、经济上的统一,形成效益型生产结构。

二、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7

1.建设高产农田高产田的特征是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高产田的开发建设,是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典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方向之一。

2.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及其应用模拟模型或专家系统是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运用计算机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的技术方法,按产量设计程序,实现计划生产,预测预报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作物群体结构、株型、产量构成因素,确定因地制宜、因苗管理的应变决策和方案,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包括作物信息技术、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等。

4.生物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在改变作物的基因、酶、光合色素的组成和数量,改善作物产品的品质方面作用非常显著。

第2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2.1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特点

2.1.1生长与发育

生长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或重量或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包括营养体的生长和生殖体的生长。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在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生长—发育、发育—生长是交替推进的。

2.1.2作物生长的一般进程

一、S形生长过程

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生长通常是以大小、数量、重量来衡量的。在生长速度(相对生长率)不变,且空间和环境不受限制的条件下,作物的生长类似于资本以连续复利积累,称之为指数增长,在图上呈“J”形曲线。实际上,当作物器官、个体、群体以“J”形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以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限制,相对生长率下降,使曲线不再按指数增长方式直线上升,而发生偏缓。这样一来,便形成了“S”形曲线。

值得指出的是,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积累的过程也符合S形曲线。

二、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1.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同时,S形曲线也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

一。 2.作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的,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3.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2.1.3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作物一生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总天数称该作物的生育期。但其准确计算

8

应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同,主要是由作物的遗传性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不同作物的生育期长短不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生育期长短也不同。在不同条件下,同一品种的生育期也会发生变化。同一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变化,而生殖生长期长短变化较小。

二、生育时期

在作物一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因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物在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上出现显著不同的各阶段,称作物的生育时期。

当前对生育时期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把它视为作物全田出现形态显著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日期;二是把它视为某一形态变化始期到下一形态变化始期的连续时段,并以延续期的天数计算。但实际记载常采用前一种方法,一般均以10%为始期,以50%以上为盛期。三、作物的物候期

作物生育时期是根据其起止的物候期确定的。所谓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作物单株的物候期标准见电子教材。对于群体物候期的判断标准

是:当10%左右的植株达到某一物候期的标准时称为这一物候期的始期,50%以上植株达到标准时称为这一物候期的盛期。

2.2 作物的器官建成

2.2.1种子萌发

一、作物的种子

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而作物栽培上的种子则是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包括:1.由胚珠受精发育而成的种子;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进行无性繁殖用的根或茎等。

由于胚乳或子叶中贮藏的养分多少关系到种子发芽和幼苗初期生长的强弱,所以选用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对保证全苗壮苗有重要意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的萌发分为吸胀、萌动、发芽等三个阶段。

以块根繁殖的甘薯,依靠块根薄壁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定芽原基的生长发育,突破周皮而发芽。马铃薯、甘蔗、苎麻等的发芽,则是由茎节上的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伸长并长出幼叶。

三、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和用以繁殖的材料能否发芽,首先决定于自身是否具有发芽能力,只有具备发芽能力的种子或繁殖材料才可能发芽。除自身因素外,水分、温度和空气是发芽的主要条件。此外,有些作物种子发芽需要光,如烟草种子。

四、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

1.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一般贮存条件下,多数种子的寿命为1,3年,少数种子达6,11年。鉴别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有三类:(1)利用组织还原力;(2)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3)利用细胞的萤光物质。

2.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用的营养器官暂时停

止萌发的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胚的后熟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硬实和抑制种子发芽的物质的存在也能引起种子的休眠。

2.2.2根的生长

一、作物的根系

作物的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作物的根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9

单子叶作物的根,属须根系;另一类是双子叶作物的根系,属直根系。

二、根的生长

根的生长同样遵循S生长曲线。一般说来,0,30cm耕层中根分布最多,作物所吸收的养分和水分也主要来自这一土层。

三、影响根生长的条件

1.土壤阻力根生长受到阻力后,其长度和延长区域减小,变粗,根的构造也

发生变化。土壤耕作层比较疏松,因此有利于根系生长。

2.土壤水分水分过少,则根生长缓慢,根木栓化,降低吸水能力;水分过多,则通气不良,根短且侧根增多。

3.土壤温度根生长的土壤最适宜温度一般是20,30?。

4.土壤养分作物根系具有趋肥性,施用磷钾肥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5.土壤氧气作物根系具有向氧性。

此外,作物地上部分生长良好也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

2.2.3茎的生长

一、作物的茎

1.单子叶作物的茎禾谷类作物的茎大多为圆形,中空,茎秆由许多节和节间组成,节上着生叶片。禾谷类作物基部节间极短,密集于土内靠近地表处,称为分蘖节,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能长成为新茎,即分蘖。

2.双子叶作物的茎双子叶作物的茎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和节间组成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芽,可长成分枝。

二、作物茎的生长

1.单子叶作物茎的生长主要靠每个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进行分裂和伸长,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居间生长。

2.双子叶作物茎的生长主要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伸长,其节间伸长的方式为顶端生长。

三、影响茎、枝(分蘖)生长的因素

1.种植密度合理种植密度和较稀种植,有利于作物主茎的生长。但从高产优质的角度看,作物应做到合理密植。

2.施肥配方施肥,增加氮素营养,可以促进主茎和分枝(分蘖)的生长,但氮素过多,碳/氮失调,对茎枝(分蘖)生长不利。

3.品种矮秆品种或茎秆机械组织发达的品种抗倒性好,适于密植。

2.2.4叶的生长

一、作物的叶

作物的叶根据其来源和着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子叶和真叶。子叶是胚的组成部分,着生在胚轴上。真叶简称叶,着生在主茎和分枝(分蘖)的各节上。

二、作物叶的生长

叶(真叶)起源于茎尖基部的叶原基。主茎或分枝(分蘖)的叶片数目多少,与茎节数有关,决定于作物种类、品种的遗传性,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叶原基成叶,需要经过顶端生长、边缘生长和居间生长3个阶段。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称为叶的功能期。

在生产上,常用叶面积指数表示群体绿叶面积的大小,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生产实践证明,目前我国高产作物群体最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一般为4,6。

三、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

叶的分化、出现和伸展受温、光、水、矿质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0

较高的气温对叶片长度和面积增长有利,而较低的气温则有利于叶片宽度和厚度的增长。光照强叶片的宽度和厚度增加;光照弱对叶片长度伸长有利。

在矿质营养中,氮能促进叶片增大,但过量会造成叶徒长;在生长前期,磷能增加叶面积,而在后期却又会加速叶片的老化;钾对叶有双重作用,一是可以促进叶面积增大,二是能延缓叶片老化。

2.2.5花的发育

一、花器官的分化

1.禾谷类作物的幼穗分化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开始较早,稻、麦作物一般在主茎拔节前后或同时,粟类作物则在主茎拔节伸长以后。幼穗分化完成期大致在孕穗以后或抽穗时。

2.双子叶作物的花芽分化双子叶作物花芽分化一般也较早。由于双子叶作物花器比较分散,花芽分化开始和结束时间就各不相同。

二、开花、授粉和受精

1.开花开花是指花朵张开,已成熟的雄蕊和雌蕊(或二者之一)暴露出来的现象。各种作物开花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作物栽培学试卷和答案(十八套)

作物栽培学试题(A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https://www.360docs.net/doc/8918165268.html,I 2.生活因子 3.长日照作物 4.NAR 5.生育时期 6.作物布局 7.群体 8.反馈 9.光补偿点 10.蒸腾系数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小麦主茎叶片数达7片时,理论上计算单株分蘖数(包括主茎)应为个 子蘖上出现叶时,开始同时发生该子蘖的第一个孙蘖。 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及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3. 作物栽培学中将作物分为粮食物、、。 4. 试写出一篇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的名称,该篇提 出。 5. 玉米根系为,其次生根形成后的作用便减弱。 6. 玉米叶片上表皮有一些特殊的,其叶子的维管束呈 结构。 7. 玉米大喇叭口期,雄穗穗分化处于,叶龄指数在左右。 8. 在前茬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其它作物的种植方式, 叫。 9. 作物对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在日辐射中,散射光的比率越 大,群体光合强度。 10. 作物生产上的“种子”,包括由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 的作物的根、茎等。 三、判断是非(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是”在题后划“√”号,“非”则在题后划“×”号,不划号不给分)。 1.根据小麦分蘖发生规律,在正常条件下,当小麦III蘖出现时,其主茎叶龄应为6。 () 2.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进入需水临界始期。() 3.在0-7℃温度下,经过15-35天可通过春化类型的是冬性小麦。() 4.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天数测量株高、根条数、叶片数、分

蘖数等。() 5.容重指单位面积的重量。() 6.在播种覆土过深或肥水极好的条件下,一株小麦可能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 () 7.我国栽培最广泛的玉米类型是硬粒型和普通型。() 8.生产上确定播种深度时,一般子叶出土或根茎短的作物播种要浅一些;子叶不出土或根 茎长的作物播种可深一些。() 9.作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发育的温度范围窄一些,而维持生命的温度范围更窄。 () 10.玉米的生育时期分为出苗期、起身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抽丝期和成熟期。 () 四、选择题(每小题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字母写在题后括号内,不选或选错均不给分,共7分)。 1.符合麦类作物特征特性的有() A.籽粒腹部有纵沟 B.茎通常为髓所充实 C.有冬性及春性类型D对温度要求较高 2.以下可以作为油料作物的是() A.花生 B.大豆 C.高粱 D.油菜 E.向日葵 F.小麦 G.烟草 H.蓖麻 I.高油玉米 J.芝麻 3.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有( ) A.小麦、玉米、棉花 B.玉米、马铃薯、花生 C.玉米、高粱、水稻 D.玉米、油菜、高粱 4.运城的大豆品种引到太谷种植,其生育期()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有的品种延长,有的品种缩短 5.玉米特有的生育时期是() A.抽雄期、吐丝期 B.抽穗期、吐丝期 C.抽雄期、拔节期 D.大喇叭口期、出苗期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合理轮作增产的原因。 2.小麦一生分为几个生育时期,各是什么? 3.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 4.玉米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 5.复种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 6.什么是小麦的分蘖节?小麦分蘖节的作用有那些? 7.比较小麦和玉米根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8.简述小麦穗的结构。 9.简述作物间作、套作、混作的区别。

《作物栽培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 C、H、O 2. N、P、K 3. S、N、P 4.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2020年春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标准答案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C、H、O .N、P、K .S、N、P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气生根 .须根 .块根 .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水稻 .玉米 .马铃薯 .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热量 .水分 .地力与肥料 .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大麦 .小麦 .黑麦 .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插播 .条播 .点播 .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颖果 .块茎 .块根 .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砂土类 .黑土类 .壤土类 .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小麦 .大豆 .玉米 .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熟制不一样 .复种指数不一样 .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小麦 .烟草 .大麦 .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光照 .温度 .水分 .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生育期缩短 .生育期延长 .生育期不变 .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作物生长是不可逆的。 .各种促控措施,都应该在生长最快速到来之时应用。 .作物生长是可逆的。 .控制某器官应考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判断题 18、马铃薯种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15~20℃。 . A.√ . B.× 19、一般说来,油料作物在低温和水分充足条件下,种子中积累脂肪相对较多。. A.√ . B.× 20、无霜期是指一年中没有霜冻的天数之和。 . A.√ . B.× 21、一般来说,玉米比小麦的光饱和点高。 . A.√ . B.× 22、间作与套作涉及两种作物的共生期是一样的。 . A.√ . B.× 23、块根块茎都可以作为繁殖下一代的种子。 . A.√ . B.× 24、冬小麦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 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2.任务: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作物的起源: 起源地:(1)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是“第一个最大的独立的 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2)中南美洲地区 2.作物的分类: (一)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喜温(10°C):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花生、烟草;耐寒(1~3°C):小麦、大麦、黑麦、 燕麦、马铃薯、豌豆、油菜。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在日照变长时开花的作物):麦类作物、油菜;短日照作物(在日照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稻、玉米、大豆、棉花、烟草;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的作物):荞麦;定日照作物:甘蔗的某些品种只能在 12.75h的日照长度下才开花。 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三碳(C3)作物和四碳(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高):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烟草 C4作物(光合作用CO2补偿点低):玉米、高粱、谷子、甘蔗(二)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稻、玉米、谷子、高粱等)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蚕豆、豇豆、菜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豆薯、山药、芋等)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洋麻、黄麻、龙舌兰、蕉麻等)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温度三基点 2、冻害 3、作物需水临界期 4、复种 5、间作 6、基本耕作 7、杂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物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2、()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3、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 B.经济产量 C.经济系数 D.产量构成 4、()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 B.单穗粒数 C.种子千粒重 D.颖花数 5、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 B.马铃薯 C.甜菜 D.大豆 6、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 B.补偿能力 C.相互抑制 D.相互促进 7、谷类作物小穗和小花的发育除受遗传影响外,最大影响因素是()。 A.种植密度 B.水肥供给 C.病虫危害 D.环境条件 8、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9、作物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10、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称为()。 A.相对生长率 B.净同化率 C.叶面积比率 D.比叶面积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有()。 A.影响土壤肥力 B.影响农田小气候 C.改良土壤 D.固定流沙 E.保持水土 2、影响植物蒸腾速度的因素有()。 A.植物的形态结构 B.植物的生理类型 C.温度 D.气流 E.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3、作物通过春化,其低温诱导的时期一般在作物感光前进行,可在()。 A.处于萌动状态的种子时期 B.苗期 C.花芽分化期 D.开花期 E.授粉期 4、冷害造成作物死亡的原因有()。 A.细胞间隙结冰 B.水分代谢失调 C.酶促反应平衡被破坏 D.原生质被撕裂 E.物质代谢平衡被打乱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D.生物污染 E.农业污染 6、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 A.喷灌技术 B.微灌技术 C.膜上灌技术 D.地下灌技术 E.作物调亏灌溉技术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 复试专业课笔试试题库 参考书名称: 1、《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2、《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 3、生态需水: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4、春化: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5、免耕法:为防止土壤侵蚀,不采用土壤翻耕措施的作物种植制度。 6、作物生长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干物质总重的增长率。 7、高油玉米:高油玉米是一种高附加值玉米类型,其突出特点是籽粒含油量高。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而籽粒含油量比普通玉米高50%以上的粒用玉米称高油玉米。 8、长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间在12 h以上(黑夜短于12 h)才能开花的植物。 9、“库”: 10、“流”: 11、障碍性冷害:障碍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在生殖生长期(主要是从颖花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遇到短暂而强烈的低温,生殖器官受破坏而减产的现象。

12、经济产量:根据人类社会生产目标获得的生物产品产量。 13、生殖生长:当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叫做生殖生长。 14、作物生育期:一般指作物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时间。以所需的日数表示。部分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绿肥等系指播种到主产品收获所经历的时间。 15、作物的物候期:就是指作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作物的物候期 16、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 17、种子寿命:种子从完全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种子的寿命。 18、作物生长S曲线:当种群在有限资源里生长,其生长符合逻辑斯谛微分方程,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就呈S形状。在数学上,它是逻辑斯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19、延迟型冷害:延迟性冷害是冷害的一种类型,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主要是营养生长期、有时也包括生殖生长期)遇到低温,消弱了生理活性而使生育期显著延迟,作物不能正常成熟而减产的现象。 20、群体结构:作物生物量(根、茎、叶、植株、品种等)的空间分布。 21、叶龄余数:就是指还未抽出的叶片数,是水稻主茎总叶数减去主茎已出叶数之差。 22、感光性:植物因光强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的感性生长运动或感性膨压运动。水稻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23、感温性: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反应特性。水稻品种因受温度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24、基本营养生长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这个短日、高温下的最短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又称短日高温生长期),水稻这种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 25、生物产量:生物产量一般指经济生物所产生的有价值的物质的质量,比如一段时间内植物有机物的产生量 26、相对生长率:在对不同作物群体或植株生长能力进行比较时,生长速度是一个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和()。2.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和()等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作物可分为()和()。 4.籼稻谷粒,粳稻谷粒。 5.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 6.米由、、、胚乳和胚组成。 7.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作物生育期 种子的寿命 经济系数 光合势 水分临界期 水稻叶蘖同伸现象 够苗晒田 垩白率 见展叶差 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简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3.简述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6.水稻品质指标。 四、论述题(共30分): 1.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15分) 2.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8分) 3.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7分)

《作物栽培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光、温、水、气、肥 2.大麦、大豆、粟 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4.细长、短圆 5.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6.果皮、种皮、糊粉层 7.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全生育 时间。 2.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3.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4.光合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 5.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需要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缺水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6.稻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7.够苗晒田: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晒田。 8.垩白率:一般指米粒中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9.见展叶差: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之差。 10.大喇叭口期:指玉米抽雄前10-15天,穗位上部叶片出生快而大,叶片密集呈大喇叭状。此时为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答: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 2.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①气候条件;②栽培制度;③品种特性;④病虫害。 3.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 答:(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分)。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1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2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2分)。 6.水稻品质指标

2020年春西南大学[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

2020年春西南大学[1119]《作物栽培学》作业答案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C、H、O 2.N、P、K 3.S、N、P 4.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 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 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 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本科)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883--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本科)期末备考题库111883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38. 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2-16℃的复种制度为()。 A.一年一熟 B.一年二熟 C.一年三熟 D.二年三熟 正确答案:B (2)13.下列各对种植方式中,都是由两种播栽期相近的作物在田间构成复合群体的是() A.间作与套作 B.间作与混作 C.混作与连作 D.间作与轮作 正确答案:B (3)29.短日照作物的水稻北种南移,生育期将()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D.不定 正确答案:B (4)16. 在下列化学物质中,能促进农产品成熟的是( )

A.吲哚乙酸 B.激动素 C.2,4—D D.乙烯 正确答案:D (5)46. 根据油菜麦的温光反应特性,油菜属于()。 A.高温长日作物 B.高温短日作物 C.低温长日作物 D.低温短日作物 正确答案:C (6)43. 当水稻第n叶抽出时,其主茎哪个节位长出分蘖?() A.n B.n-1 C.n-2 D.n-3 正确答案:D (7)15. 根据水稻对温、光条件的反应,水稻是( ) A.高温、长日作物 B.高温、短日作 C.低温、长日作物 D.低温、短日作

正确答案:B (8)32.下列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A.豆类 B.棉花 C.油菜 D.高粱 正确答案:D (9)33.茎是空心的作物是() A.小麦 B.玉米 C.高粱 D.甘蔗 正确答案:A (10)48.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A.间作 B.套种 C.复种 D.连作 正确答案:B (11)28.在田间一般有多少植株达标时为某生育时期的始期?() A.10%

(整理)作物栽培学--试卷.

安徽农业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作物栽培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2小时 适用专业: 植 保 考试日期:2009年6月 日 试卷总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一大题: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优质油菜 2. 根颈 3. 抗虫棉 4. 衣分 5. 红茎比 二大题:选择题 (下列每题四个选项A 、B 、C 、D 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首先是( )。 A .环境 B .措施 C .品种 D .肥料 2.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是( )的天数。 A.播种至收获 B.出苗至成熟 C.出苗至收获 D.播种至成熟 3.( )是甘蓝型油菜一生中主茎叶面积最大的一组叶片,对主茎、分枝、 角果、种子影响很大。 A .子叶 B.长柄叶 C.短柄叶 D.无柄叶 4.棉花去叶枝的时间为( ) A.第一果枝出现前 B.第一果枝出现时 C.开花时 D.吐絮时 得 分 评阅人 得 分 评阅人

5.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总铃数受栽培措施影响最大,其中( )是 构成产量的主体。A .伏前桃 B .伏桃 C .早秋桃 D .晚秋桃 三大题:简答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简述甘蓝型油菜三组叶片的功能期及其光合产物的作用。 2.简述油菜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及产量计算公式。 3.简述优质棉铃的时空分布规律。 4.比较棉花果枝与叶枝的主要区别。 四大题: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根据你所在地区的生产条件和气候特点,拟设计一套获得 每公顷3000kg 以上优质油菜籽的栽培技术组合方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0分): 1. 水稻品种的感光性 2. 水稻的有效分蘖 3. 小麦子粒品质 4. 玉米的支持根 5. 玉米的出籽率 6. 棉花的果枝 7. 油菜的苔茎叶 8. 经济系数 得分 评阅人 得 分 评阅人

作物栽培学本科作业题

作物栽培学本科作业题 (一) 一、名词解释 1.叶龄指数展开叶占主茎总叶数的百分数。 2.支持根玉米地上1~3节长出的起着支持和吸收作用的根。 3.有限结荚习性当主茎生长高度接近整株高度前不久,才在茎的中上部开始开花,然后向上、向下逐步开花,花期集中。当主茎顶端出现一簇花后,茎的生长终结。 4.结荚高度大豆植株最下面的荚与地面的高度 5.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二、填空 1.作物栽培具有以下(严格的地域性)、(明显的季节性)、(技术的实用性)和(生产的连续性)(系统的复杂性)特点。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将作物分成为 (4)大部分, (9)个类别。 1.3.小麦产量成因子为(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4.按株型可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紧凑型)等几种类型。 5.我国的栽培稻可分为(粳稻)和(籼稻)两个亚种。 6.大豆叶子有(子叶)、(单叶)和(复叶)之分。 三、判断题: (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划╳)

1、(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天数随品种而变化,生殖生长期和成熟期的天数大致固定不变。 2、(对)xx是较耐连作的作物。 3、(错)水稻旱育稀植靠主穗增产。 4、(对)高纬度地区大豆脂肪含量高;低纬度地区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 5、(错)小麦是短日照作物。 四、简述题: 1.简述水稻的施肥技术。 1)施足基肥:3 ~5年施一次农家肥,磷钾全部作基肥,氮肥的50%~60%作基肥。 2)早施分蘖肥: 可促进地位分蘖的发生,增穗作用明显。分蘖肥第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总量的20%,第二次占氮肥总量的10%。 3)xx粒肥: 后期施氮占氮肥总量的10%以内 2.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xx品种? 1)根据xx种植类型选用品种 2)不同生育期的品种搭配种植 3)喜肥水与耐瘠抗旱品种搭配种植 4)平展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品种搭配使用 3.大豆种植为什么忌连作?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玉米 1.生育期:玉米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2.生育时期: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 3.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4.生长:是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是作物形态,机能和功能的质的变化。 6.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7.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 8.光温反应特性: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开花,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9.经济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10.生物产量: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全生育期内所形成的地上部(包括茎,叶,花和果实,不包括根)风干重。 11.生长中心是指植物不同发育时期优先发育、对有机物质需求最大的器官。一般来讲心:生长,在苗期,生长中心是茎叶,而后期是生殖器官或贮存器官。 12.感温性:作物(作物)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一定的高温使幼穗提早分化、缩短生育期;一定的低温会使穗分化延迟; 13.感光性:作物(水稻)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内,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速度的特性。光照缩短,光周期诱导加快,幼穗提早分化,否则幼穗延迟分化。 14.基本营养生长性:即使在最适合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同作物(水稻)品种也必须经过一个必需的最短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 15.棒三叶:玉米穗位叶及上下两叶。 16.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 (1)适应性强,产量潜力大。玉米具有广泛适应性,是C4植物,光和效率高,增产潜力大。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秆都是优质饲料,其饲用价值远高于小麦大麦燕麦等。 (3)营养丰富。玉米籽粒能量高,含脂肪约4%,且含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亚油酸。 (4)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作为原料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玉米油、玉米酒精。 (5)综合利用价值高。淀粉可生产饲料、化学肥料等;秸秆可作食用菌的培养基;穗轴可用来生产电木、漆布、黑色火药、人造纤维等,玉米穗轴和秸秆是提取糠醛、制造尼龙和高级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制造胶版、纸张、人造纤维等,玉米苞叶是编制精美手工艺品的良好原料。 17.玉米的分类 1)按生育时期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2)按植株形态分: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 3)按籽粒形态及结构分: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蜡质型、有(捊)型、粉质型 18.玉米的生育时期(了解):播种期,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1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品种一般生育期较长的根层数也多。 (2)温度根系最适温度24~25度,过低根系停止生长,大于40℃则抑制生长。 (3)水分水分适宜根系生长迅速过多不利于根系生长,尤其苗期(芽涝)。 (4)养分土壤肥沃,根系发达,土壤贫瘠,根系生长不良,根具有向肥性。 (5)氧气玉米称为中耕作物需氧多,中耕可以促进根系生长。 20.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1)温度:最适温度24~28℃,小于10~12℃停止生长,大于30度随温度升高生长速度降低。

川农《作物栽培学(本科)》17年6月在线作业

2018春2017秋春川农《作物栽培学(本科)》17年6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21. 油菜的花序为( ) A. 伞形花序 B. 穗状花序 C. 伞房花序 D. 总状花序 正确答案: 2. 2 3. 下列作物中属于茄科的是() A. 甘薯 B. 马铃薯 C. 棉花 D. 魔芋 正确答案: 3. 1 4. 在下列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促进花木插条生根的是() A. 萘乙酸 B. 乙烯利 C. 三十烷醇 D. 多效唑 正确答案: 4. 32.下列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A. 豆类 B. 棉花 C. 油菜 D. 高粱 正确答案: 5. 38. 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2-16℃的复种制度为()。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一年三熟 D. 二年三熟 正确答案: 6. 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A. 玉米 B. 水稻 C. 小麦

D. 油菜 正确答案: 7. 18. 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是( ) A. 出苗期 B. 分蘖期 C. 拨节期 D. 孕穗到抽穗期 正确答案: 8. 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 A. 10%左右 B. 20%左右 C. 30%左右 D. 50%左右 正确答案: 9. 37.不宜连作的作物是()。 A. 水稻 B. 小麦 C. 玉米 D. 马铃薯 正确答案: 10. 24.以营养器官收获为主的是() A. 棉花 B. 果树 C. 烟草 D. 水稻 正确答案: 11. 11.禾谷类作物稻、麦的收获指数大致为() A. 0.1 B. 0.5 C. 0.9 D. 0.8 正确答案: 12. 42. 收获水稻的适宜期是() A. 乳熟期 B. 蜡熟期 C. 完熟期 D. 枯熟期 正确答案: 13. 17. 作物种子进行层积处理的目的是( ) A. 延长休眠 B. 防止腐烂 C. 打破休眠 D. 吸收氧气

【免费下载】作物栽培学习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 一.名词解释 1.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地选择、训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 价值的栽培植物。 2.作物产量:单位面积上作物产品的重量。 3.生物产量:作物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 4.经济产量: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5.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 6.生长:指作物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在数目、体积和重量上的不可逆增加 过程。 7.发育:作物一生中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 8.作物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作物所经历的天数。 9.生育时期(小麦):以小麦一生各器官形成的顺序和外部形态特征的阶段变 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称为生育时期。 10.作物生育时期:在作物一生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外部形态特征 和内部生理特性上,作物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特别是形态特征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 11.背地曲折特性:由于趋光生长素的作用,茎干从最旺盛的居间分生组织处向 上生长,并在弯曲处形成木质化的结节,这种现象称为背地曲折特性。 12.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需要一定时期持续的低温条件,这个时期称为。 13.光照阶段:也叫光周期反应时期,是小麦一生中对日照长短反应最敏感的时 期。 14.感光性:水稻受日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 15.感温性:水稻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转变缩短或延长生育期的特性。 16.基本营养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高温和短日照处理下都不能在缩短 的营养生长期,便是基本营养期,这种特性称。 17.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生长条件下长成的。 18.分蘖位:分蘖在母茎上所处的腋位。 19.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正常生理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如进 行光合作用、吸收作用是所需的水。 20.生态需水:指为植物创造良好生长环境所需要的水。 21.子棉:棉籽和种壳上的纤维。 22.皮棉:子棉脱下的纤维称皮棉。 23.衣分:皮棉重量占子棉重量的百分率。 24.衣指:百粒棉子上的纤维重量。 25.子指:百里=粒棉子的重量。 26.果枝使节:第一果枝在主茎上着生的节位。 二、填空题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B 答案

作物栽培学-在线作业_B 最终成绩:100.0 一 单项选择题 1. 块根 块茎 籽粒 茎秆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籽粒 知识点: 1.3 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2. 延长 不变 缩短 都有可能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延长 知识点: 1.4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3. 120~140天 140~180天 230~280天 100~120天 玉米作物的产品器官是( )。 短日照品种由南向北引种,生育期( )。 1、 冬小麦的生育周期大多在( )。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230~280天 知识点: 2.3 小麦生长发育特性 二 多项选择题 1. 水分 空气 温度 光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水分 | 空气 | 温度 | 光照 知识点: 1.4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2. 干旱 渍涝 高温 干热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高温 | 干热风 知识点: 1.4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3. 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包括( )。 以下属于极端温度危害的是( )。 根据小麦品种经过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高低与时间长短,分为( )三种类型。

春性 半冬性 硬粒小麦 冬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春性 | 半冬性 | 冬性 知识点: 2.1 小麦的分类与起源 4. 中筋 春性 弱筋 强筋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中筋 | 弱筋 | 强筋 知识点: 2.1 小麦的分类与起源 5. 畅流 扩库 降耗 增源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畅流 | 扩库 | 降耗 | 增源 知识点: 2.4 小麦产量品质形成 按粉质仪所测定的稳定时间做为面筋强弱的指标,小麦分为( )。 下面( )途径能够使小麦增产?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第一套 本试题一共5道大题,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冬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 3.叶面积指数 4.套作 5.收获指数(经济系数) 6.稻米的垩白度 7.作物的适应性 8.源和库 9.籽粒充实度 10.有效分蘖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三者关系的 一门学科。 2.按植物学分类,小麦属科,棉花属科。 3.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包括、、三类材 料。 4.种子休眠原因有、、。 5.喜氮作物有、等,喜钾作物有、等。 1 6.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指标主要有、、 、等。 7.水稻分蘖后期,为控制无效分蘖,应采用技术。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油菜的收获指数约为()。 A、0.15 B、0.28 C、0.47 D、0.66 2.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油菜 3.水稻早中、晚稻群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对()的反应。 A、日照长度 B、水分 C、温度 D、养分 4.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大麦 5.玉米起源于()起源中心。 A、印度 B、中亚 C、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D、南美 6.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白菜型油菜 B、棉花 C、小麦 D、大豆 7.玉米的种植密度约为()株/公顷。 A、1.5万 B、30万 C、15万 D、4.5万 8.我国优质籼型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左右。 A、10% B、20% C、30% D、50% 9.间套复种模式小麦/玉米/(甘署+大豆)表示()。 A、一年四熟 B、四熟四作 C、三熟四作 D、二年三熟 10.如要求基本苗为15万,种子千粒重为45克,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均为90%,则每公2 顷需播种子()千克左右。 A、90 B、120 C、150 D、180 四、问答题(26分)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根据种子萌发过程和发芽的条件,试述播种前的种子处理技术。(8分) 3.肥料种类有哪些,针对不同种类的肥料谈谈各自的施肥方法。(8分) 五、计算分析题(24分) 表1 某区域不同田块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 1.根据表1所给数据,分别计算5块田的产量。(8分) 2.分别从产量构成因素的角度分析上述5块田产量较低的原因和提高产量的途径。(8分) 3.以表中数据为例,分析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冬小麦:秋冬季播种的小麦。 2.作物的拔节期:全田50%的植株第一节间伸长0.5-2cm的时期。 3.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4.套作:是在前作物的生育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3

作物栽培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按农业区划和生产特点,我国油菜生产大致可分为_冬油菜和春油菜两大产区。 油菜的角果具有壳状和线状两种果皮。 2)单子叶作物属须根系,其根系由种子根和不定根组成,其中不定根是禾谷类作物 根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豆类作物根部均有与之共生,并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的根瘤菌。 4)对大多数作物来说,磷的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而氮的临界期一般晚于磷。 5)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可将品种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 6)环境有自然环境和_人工__环境之分。 7)净同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8)世界四大油料作物是大豆、(油菜)、花生和向日葵。 9)水稻群体面积指数最大的时期是孕穗至抽穗。水稻一生中对逆境最敏感的时期是 减数分裂期。 10)烟叶为自花授粉作物。 11)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包括__简单引种___和驯化引种。 12)玉米的“棒三叶”是指:穗位叶、穗位上叶、穗位下叶三叶。 13)苎麻的繁殖方法有__有性繁殖___和无性繁殖两种。 14)(钾)是烟草吸收量最多的营养元素,该元素不足,不仅影响烟叶外观品质,而 且影响其燃烧性。 15)铃柄离层形成引起的棉铃脱落属于(生理脱落) 16)(生物产量)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 物的总量。

17)(作物栽培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 称。 18)禾谷类作物叶片的功能期通常是指(叶片达定长至1/2叶片变黄)所持续的天数。 19)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首先是(品种)。烤烟一般质量最好的是(中部叶)。 20)棉花的主产品是(种子纤维);棉花去叶枝的时间为(第一果枝出现时) 21.目前烤烟单株留叶数为(20片左右)。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烟草类型是(烤烟)。 21)水稻的花序为(圆锥花序)。水稻的最早播期以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 的日期为宜。 22)水稻僵苗不发、根系变黑并伴有畸形根(如虎尾状),则很有可能为(中毒)。 23)水稻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水稻种子安全贮 藏最低含水量为(13%)。 24)水稻主茎地上部伸长节一般为(4~6)个节。 25)下列哪种情况最能在两地间相互引种成功(同纬度的两地)。 26)下列作物都属于C3作物的一组是(小麦烟草棉花);下面都属于三碳作物的一 组是(油菜棉花烟草) 27)早稻品种的感温和感光性特点为(感光性弱)。 28)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分蘖消长、穗 分化状况等,这种研究法称为(发育研究法)。 29)植株上真叶为不完全叶的作物是(油菜)。 30.苎麻繁殖系数较大的是(组培繁殖)。苎麻以(头季)麻的生育期最长。一般情况下,出麻率较高的是(二麻) 30)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等的生长均呈(S形增长)趋势。作物在(开花期)对温 度最为敏感。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是(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二、判断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