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摘要]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III探测中国素质教育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显示:素质教育发展阶段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活动层面为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及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理念层面为人文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前沿主题中,90年代末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人才培养;2006-2010年为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2010年后创新型人才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前沿。

[关键词] 素质教育;研究热点;前沿主题;可视化

本研究采用的软件是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主题,可以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以更加客观、直观、形象地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以往文献在研究方法上过于主观和偏于定性归纳的问题 [1]。本文根据1998—2013年间被CSSCI 数据库所收录的1985篇相关文献及其关键词为分析对象,旨在揭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题,以就教同行。

一、中国素质教育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在一篇文章中所占的篇幅虽然不大,往往只有3到5个,却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因此往往可以根据高频关键词来确定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2]。

用CiteSpaceⅢ软件进行分析,选择关键词“keyword”设定相应的阈值10,即词频数在10以上的关键词可以出现在可视化

图中,如图1所示。图中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的多少,出现频次越多节点越大。将图1的高频词整理得到位于前14名的关键词(见表1)。

由图1和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在素质教育发展阶段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学生分数而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素质。所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依靠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创新最为成功的场所。因此,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在素质教育活动层面为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探寻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教育体制改革又集中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教育体系和招生就业制度5个方面[3]。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是教育体系改革,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体系的改革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开始,改变以往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针对课堂上师生之间教学活动的改革可以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4个方面来进行相关研究。

在素质教育理念层面为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教育观念。90年代末,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

关于专业研究前沿的心得体会

关于专业研究前沿的学习心得 为了更好的开拓我们的视眼,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飞行器结构强度研究前沿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广泛,有鸟撞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研究、单机寿命健康管理以及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各授课老师,就他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对我们作了重点的介绍,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准确的找准方向,跟随导师,有针对性的就自己方向的前沿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让我们真正地了解航空专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方向,有思想的去做些本方向的研究课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感触很深,认识到国内航空事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更严峻的挑战。现在就感触最深的飞行器结构强度方面的疲劳问题说说自己所学。 疲劳作为机械产品一种常见的破坏形式,尤其在长期服役的薄壁结构中(如航空器)是极其容易发生的破坏模式(是结构承载过程中物理损伤的积累过程),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极大关注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在飞行器结构设计领域,属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产品寿命问题。从最早的S~N曲线实验到现代与当代科学理论及测试手段的结合,已发展了近200年的历史,现代疲劳力学在力学冶金研究领域、数学/力学研究、工程应用力学研究以及工程分析与设计应用研究方面均有发展。 在工程应用力学研究方面,损伤力学研究方法有几何损伤力学和能量损伤力学。一方面,应用热力学理论方法,建立结构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体系能量及其耗散能量的定量关系式,用损伤势函数的导数关系去求解疲劳损伤的积累与结构开裂问题。另一方面,线弹性、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当疲劳损伤发展到一个宏观可见裂纹几何阶段后,结构件有了一个裂纹形状的力学边界条件,研究其力学场量、裂纹扩展规律、寿命积分、剩余强度、断裂韧性等的应用力学描述等); 在工程分析与设计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展:①材料、构件、全尺寸结构的疲劳试验,建立疲劳损伤的工程规律描述;②结构构件局部疲劳寿命的估算技术;③疲劳寿命的概率特性研究及其可靠性分析;④结构整体的耐久性设计与分析、损伤容限设计与分析;⑤抗疲劳细节优化设计(细节构形、连接形式、强化工艺、加工质量);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方法用于疲劳损伤评估和优化设计。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1.2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 与一般所理解的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学科不同的是,而是认为在现实中可以探寻其发展历史。事实上,在现代生物技术体系中,生物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食品与饮料的生物技术生产众所周知,像烤面包、啤酒与葡萄酒酿造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人们从创世纪中认识葡萄酒的时候,公元前6000,苏美尔人与巴比伦人就喝上了啤酒;公元前4000,古埃及人就开始烤发酵面包。直到17世纪,经过列文虎克的系统阐述,人们才认识到,这些生物过程都是由有生命的生物体,酵母所影响的。对这些小生物发酵能力的最确凿的证明来自1857-1876年巴斯得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被认为是生物工程的始祖。其他基于微生物的过程,像奶制品的发酵生产如干酪和酸乳酪及各种新食品的生产如酱油和豆豉等都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就连蘑菇培养在日本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300年历史的Agarius蘑菇现在在温带已经有广泛养殖。 所不能确定的是,这些微生物活动是偶然的发现还是通过直观实验所观察到的,但是,它们的后继发展成为了人类利用生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早期例证。最近,这样的生物过程更加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它们不足为道的起源。 有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 19世纪末,经过生物发酵而生产的很多的重要工业化合物如乙醇、乙酸、有机酸、丁醇和丙酮被释放到环境中;对污染微生物的控制通过谨慎的生态环境操作来进行,而不是通过复杂的工程技术操作。尽管如此,随着石油时代的来临,这些化合物可从石油生产的副产品中以低成本进行生产,因此,进行这类化合物生产的工业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对这些早期发酵工艺的重新审视,与前面所讲的食品发酵技术相比,这类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且可进行大规模操作生产。其它关于有菌生物技术的典型例子有废水处理和都市固体垃圾堆肥。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和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像化工业产生的小部分工业毒害垃圾。目前世界上进行的发酵工程中,利用生物工程进行污水处理的规模是最大的。 将无菌消毒技术引入生物工程 20世纪40年代,由于大规模微生物培养这个复杂的生物技术的引入,生物工程的发展开始了新的方向,从而确保那些需要将污染微生物排除的特殊生物过程得以进行。因此,通过对培养基和生物反应器的提前灭菌消毒以及用来消除新进入的污染物的工程供应,生物反应中就只留有所选的生物催化剂。诸如此类,在生物工程中占有极大份额的产品有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酶、多糖和疫苗。大部分这样的过程是复杂的,成本昂贵,仅适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尽管这类产品的产量较大,但采用食品与酿造生产中较老的生物技术,它们的规模与商业回报都是很小的。生物工程的新领域在最近的十年里,分子生物学和过程控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见开创了生物工程应用的新领域,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已有生物工程工业的效率和经济性。正是由于这些发现和发展,才会有对于未来生物工程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良好评价。 (a)基因工程对于重要的工业用生物基因组的有性重组或突变操作一直是工业遗传学家革新目录中的组成部分。重组DNA新技术包括温和的进行活细胞破碎、DNA提取、纯化和利用高度专一性的酶进行随后的有选择性切割;对目的基因片断分类、鉴定、筛选和纯化;用化学方法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分子的DNA上及将重组DNA分子导入选择的受体细胞进行增值和细胞合成。重组DNA技术可较简便的进行基因组操作,而且可避免物种间与属间的不相容性。无限可能性是存在的,人类胰岛素与干扰素基因已导入了微生物细胞并进行了表达。原生质融合、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组织培养技术(包括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进行植物的再生)的广泛应用对生物工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b)酶工程酶分离工程一直是许多生物技术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允许对生物代谢产物进行重新利用的更适合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它们的代谢产物可被进一步利用。利用固定化细菌的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计算机科学围绕信息、知识、智能等主题发展迅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处理、文字与自然语言的理解、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知识科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遗传算法、逻辑学等领域研究中前沿的若干问题,并提出未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科学智能技术发展趋势 在短短的60年里,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人的成就。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加速T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今天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 1 计算机科学前沿热点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中前沿的问题主要围绕信息、知识、智能三大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属性。而知识不同于信息,它是人们对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处理后,形成的规律、规则、方法及认识。智能则是指大脑从历史信息、知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对现有信息、知识的推理、演绎、判断的方法。 根据研究分析表明,在三大研究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前沿热点研究: (1)信息方面:信息处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 (2)知识方面:以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为主要研究的问题。 (3)智能方面: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机器证明,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代数逻辑学形成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特色。 1.1 信息科学 1.1.1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点,目前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可分为符号和数据,因而一切要由计算机处理的对象首先是符号化和数字化。信息科学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现在主要的研究课题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信息源理论和信息的获取。主要研究自然信息源和社会信息源,以及从信息源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2)信息的传输、存储、检索、转化和处理。 (3)信号的测量、分析、处理及显示。 (4)模式信息处理。研究对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处理、分类和识别,研制机器图像和语音识别系统。 (5)知识信息处理。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和应用,建立具有推理和自动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信息处理系统,即专家系统。 (6)决策和控制。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或控制,从而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1.1.2 数据挖掘技术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是单一的数据资源,即以数据库为中心,对事务处理、批处理到决策分析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处理工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中数据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计算机能够更多的参与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制定等领域。数据库处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操作型处理和分析型处理(或信息型处理)。这种分离,划清了数据处理的分析型环境与操作型环境之间的界限,从而由原来的以单一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发展为一种体系化环境,因而产生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这方面目前主要解决的前沿问题有: (1)异构数据的接口机制;(2)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问题;(3)数据仓库的数据优化问题;(4)数据仓库中数据的获取与整理;(5)历史数据的提出和信息挖掘;(6)信息挖掘的方法学问题;

生物工程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当今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相互竞争,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上,谁的科技发达,谁的综合国力就强大。 现在世界七大高新技术分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其中生物技术列在首位,生物技术之所以令世界各国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物短缺、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重大问题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还因为它与理、工、农、医等科技的发展、与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新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科横向渗透,纵向加深,综合交错,发展迅速。所以世界各国争相投巨资发展,确定生物技术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 又称DNA 重组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 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 是用人工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进行DNA重组, 将DNA 重组体送入受体细胞, 使它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 获得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这种跨越天然物种屏障, 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置于毫无亲缘关系的新的寄主生物细胞之中的能力, 是基因工程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根本特征。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高新生物技术, 它利用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按照人类所需, 用DNA 重组技术对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人为修饰或改造, 从而改变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使之有效表达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或人类有益的生物性状。基因工程从诞生至今, 仅有30 年的历史, 然而, 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还是在生产实际应用方面, 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首先,基因工程给生命科学自身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科学家已完成了多种细胞器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其次, 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能为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开辟新途径。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70年代初又测定出1.8 埃; 分辨率的猪胰岛素三维结构,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国家,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基因克隆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技术,可概括为∶分、切、连、转、选。 "分"是指分离制备合格的待操作的DNA,包括作为运载体的DNA和欲克隆的目的DNA;"切"是指用序列特异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载体DNA,或者切出目的基因;"连"是指用DNA连接酶将目的DNA同载体DNA连接起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转"是指通过特殊的方法将重组的DNA 分子送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扩增;"选"则是从宿主群体中挑选出携带有重组DNA分子的个体。基因工程技术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即是体外重组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工具酶对DNA分子进行"外科手术"。DNA克隆涉及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目的DNA片段的获得、载体的选择、各种工具酶的选用、体外重组、导入宿主细胞技术和重组子筛选技术等等。从不同的重组DNA分子获得的转化子中鉴定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即阳性克隆的过程就是筛选。目前发展起来的成熟筛选方法如下:(一)插入失活法 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于筛选标记基因(抗生素基因或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多克隆位点后,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邓佳艺术与设计学院 15125478 【摘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和产业的现状及其我国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从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农业生物工程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农业生物工程;植物基因工程;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工程;病毒基因组;应用; 【前言】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活生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 技术应用”。从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涵盖了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多种技术手段;而从狭义上讲,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涉及繁殖生物学,或以特殊用途为目的处理或利用活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技术应用。则该定义涵盖了很大范围的不同技术,如我们学习的分子DNA标记技

术、基因操作、基因转移、无性繁殖、胚胎移植、冻藏(家畜)及三倍体化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比较难,比医学方面要慢,但农业生物技术现在已经从农业试验室发展到现 场试验了,那么进而达到商业化的阶段;其中包括动物疫苗、微生物农药、抗杀草剂植物等,现在一些专家预测此类产品将引导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走向另一次农业革命。农业生物技术包括防治动物疾病的疫苗,以及增进农畜产品的品质。另外,包含具有新特性的各类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有巨大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产品已逐渐由农业生物技术试验室进人了农业基地试验。 【正文】生物工程又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它是在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由于它的相对投资少而效益巨大、适用面广,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科学家们预测,生物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利于政治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方面的典籍,几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实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制和运作,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创立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伴随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坚守经世致用的学科本质,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服务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在30年的辉煌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年)。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制度性疑惑和体制性缺陷,中国社会呼唤着政治学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提供说明、解读和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和优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政治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第二个阶段,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后,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潮,并直接带动、强化了政治制度研究、反腐败研究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 第三阶段,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1989年之后,中国政治学届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恢

2020二轮高中生物课标版复习第2部分 专项4 前沿备考 热点链接

专项四前沿备考热点链接 (对应学生用书第124页) 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往往是高考的命题素材,尝试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获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并迁移信息,在解题时就能较快地进入状态,找到科学合理的答案。 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当数每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研究的内容。题目中展示的成果无需掌握,但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试题。如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细胞自噬机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等。再如RNA干扰机制,与mRNA分子被剪切、分解,无法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等知识有关。如2017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的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特效药,不再着眼于打击癌细胞,而是研究整个人体免疫系统检查点疗法”,可考查免疫及癌变的相关知识等。如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应用体细胞对灵长类动物克隆出“中中”和“华华”,可考查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等。 [典例引领] 1.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James P.Allison和Tasuku Honjo,两人因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而获奖。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PD-1基因的功能,并提出了新的癌症疗法。图示为活化的T细胞表面含有PD-1蛋白,与癌细胞表面PD-1的配体(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恶性肿瘤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PD-1基因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

表达 B.PD-1基因的功能是抑制细胞的激活,T细胞或B细胞的过度激活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C.PD-1蛋白与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使用抑制剂阻断PD-1蛋白和PD-L1的结合,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试题解读】本题涉及免疫调节机制、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基因的表达等,通过图解及相关文字获取关键信息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全面展现了科技创新题型的命题特点。 本题的解题关键: (1)图示信息为活化的T细胞表面含有PD-1蛋白,说明PD-1基因在T细胞中进行了选择性表达。 (2)由文字信息“活化的T细胞表面含有PD-1蛋白,与癌细胞表面PD-1的配体(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恶性肿瘤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可知,使用相关抑制剂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尝试解答】________ B[PD-1基因主要在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而在其他细胞中不表达,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PD-1基因表达形成的PD-1蛋白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T细胞或B细胞的过度激活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可引起自身免疫病,B错误;PD-1蛋白与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根据“活化的T细胞表面含有PD-1蛋白,与癌细胞表面PD-1的配体(PD-L1)结合,使得T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恶性肿瘤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杀”,可知使用抑制剂阻断PD-1蛋白与PD-L1的结合,

2020年全球临床医学领域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

2020年全球临床医学领域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 近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报告不仅遴选出了2020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1个大学科领域排名最前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还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诸多前沿领域的贡献和潜在发展水平,其中涉及临床医学的10个热点研究前沿,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1、临床医学领域热点前沿 临床医学领域位居前10位的热点前沿主要集中于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常见慢性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医学人工智能、生物类似药规范使用、器官移植等领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工智能是2020年热点前沿中的核心内容。其中,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领域包含3个热点前沿,包括肿瘤免疫治疗超进展现象、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常见慢性病领域包含2个热点前沿,包括白细胞介素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单抗新药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领域包含2个热点前沿,包括阿尔茨海默病tau PET影像诊断、血

液神经丝轻链蛋白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以及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在眼科领域应用),生物类似药规范使用领域(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可互换性),器官移植领域(供体肝机械灌注保存)。 2020年入选的Top10热点前沿,与往年相比,出现了肿瘤免疫治疗超进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应用等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有多个前沿实现了在延续中发展,如关于生物类似药的研究,2019年侧重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2020年则多为评估与原研药互换后的长期疗效研究;关于靶向tau蛋白的PET成像研究,2019年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结合特性研究为主,2020年则进而研究该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表1 临床医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 表2 临床医学领域Top10热点前沿的施引论文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当前生命科学和未来10年之后的研究热点 摘要: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正文:生物信息学作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平台技术,其两大主要任务,即发现致病基因、阐明生命发育进化规律和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已经逐渐逼近生命科学研究的纵深,并开始有所收获,正在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生命前沿科学研究中解析海量数据的最佳工具。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随着被誉为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人类已初步掌握了自身的遗传信息。为了真正破译、读懂这部“天书”,各国科学家随即将生命科学的战略重点转到以阐明人类基因组整体功能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上。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自然成为新的研究焦点。以研究一种细胞、组织或完整生物体所拥有的全套蛋白质为特征的蛋白质组学自然就成为功能基因组学中的“中流砥柱”,构成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战略制高点。 功能基因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最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最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前景 (最新版)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状况,论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

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2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 摘要:生物工程技术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它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在方方面面上带来了巨大影响,既带来了不少利处也有一些弊端和隐患。需要引起人们对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视和沉思。 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社会影响经济影响 正文: 生物技术工程是典型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与健康、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作用。当前,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正在促使生物产业即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加速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对我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它之所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其原因大致为其产物以高效益优越于传统工业,主要特点是, 以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 还可充分利用工业与农业的废料, 因而不受全球性资源日益短缺的限制,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低,并且该产业投资少, 见效快,产品的价值高, 经济社会效益好,它的产品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因而,它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如用生物技术生产经济效益很高的精细化工产品且不需要高温、高压。在美国拥有的一吨化主产品中, 有近一半可以用生物技术来生产。这意味着传统化学合成工业的变革即将到来。医药新产业不是依靠化学合成, 以及从人和动物器官、组织提取药物, 而是通过“细菌工厂”生产更有特效的药品等,如通常方法几乎无法生产的抗癌制剂干扰素, 用重组技术,通过细菌的稳定的、大量的生产。许多专家肯定地说, 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工业结构调整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影响:

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模板

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XX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XX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XX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3.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20XX年度的《教育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教育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问题。有学者提出决策者应该成为研究型决策者,而研究者应该成为政策型研究者(袁振国,第11期)。也有学者从政策价值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即从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等三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生物技术药物或称生物药物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 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生物工程制药技术以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为为主的制药技术。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应用 1、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图,将外源基因整合入宿主基因组中,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药物。基因工程制药的快速发展开发了一系列针对疑难病症的工程药物,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用蛋白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优点是:1、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物质和多肽,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2、

交叉学科中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热点

浅谈各学科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影响 摘要 在科学知识体系中,交叉学科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近十多年来,无论是我国还是其它世界各国的科学界认识到发展交叉学科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作为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中一个分支,由理、工、医结合而成。[1]近年来由于工程学、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水平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本文将对生物医学工程所涉及学科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着重对各个学科的发展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影响进行一个深度地分析。 关键字: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 一、引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及欧美一些先进的国家的大学中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从开设该专业以来,选择学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各个国家对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视和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的渴求。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这一学科,并且这些高校大多集中在综合实力较强的重点院校。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不均衡发展是其必经的一段时期。要想对生物医学工程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必须有较强的工科基础和夯实的医学背景。而这些必不可少的条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二、交叉学科的概念及生物医学工程涉及的学科 1、交叉学科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一一出现,而这些复杂的问题通常由单一学科是无法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科研人员进行各个领域的广泛交流和合作。交叉学科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产生的。正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发展。

生命科学前沿和现代生物技术

[高三专题复习] 生命科学前沿和现代生物技术 市高三生物中心备课组 【综述】 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中,有不少是以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从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考生回答的问题主要是考查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应用、对人类行为和研究成果的鉴别、反思和评价,这样留给考生发挥创新思维能力的舞台就较大。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不能再把生物囿于教材与大纲,要让生物课与社会、与生活、与科技相联系,要让生物课跟上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在我们的复习中做适当的渗透和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开发、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带来的“生命伦理”概念、人体营养与保健等;如污水处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赤潮、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等;如绿色食品、白色污染、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等;如艾滋病、烟草与吸毒等等。 当然当今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得作为考试素材的内容很多,要穷尽高考的一切信息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善于借助此类以热点问题为素材的信息题,着力培养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多年前编制的教材内容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或本身教材存在一些争论点,在高考命题中相应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反向论证题。 此类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载体,以生命科学的新成果新成就为背景给出材料,求证不符合教材的东西,重在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反向论证题一般引入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成就展开,通过对某些知识科学局限性和可能形成的反面影响的探讨,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也启示我们不要认为教材中的一切都是对的,要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学会依据事实辩证地分析问题。加强能力训练试题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能力训练为主导是综合科目考试的一个原则。试题将避免单纯记忆内容的考查,强调考查学生收集处理材料与信息、再现与鉴别、领会诠释、归纳综合、评价辩证、语言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当然我们讲注重能力培养,是立足基础的,这里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上的,具体是指能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学生的生物学事实、方法、概念和原理;能理解生物学常用图、表等各种表达形式的意义,会用多种表达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学现象;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能应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加强对能力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复习时,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某一专题或核心内容,参考教材和讲义,对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分类和概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每一章节知识点的典型习题,要能举一反三,做到实际联系理论,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和条件。要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剖析,不但要弄清“是什么”,更要理解掌握“为什么”(原因与条件)、“还有什么”(与其他事物、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深入理解分析,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对一些新角度新背景下的新题型,要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般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从能力立意(决定考查哪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其解题思路是: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写出完整答案。这就要求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生物现象的一般

微生物学领域的几大研究热点或前沿

微生物学领域的几大研究热点或前沿 近年来,一些模式生物如某些细菌和古菌、拟南芥、线虫、果蝇和人类等基因组序列分析的完成建立了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以及相关的技术(如DNA芯片技术),随之而来的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起, 只有了解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表达的调节机制,才能认识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才可以有效的发现因某些基因缺陷而发生的遗传病,从而予以纠正,即所谓的基因治疗。基因组学已经过去了,下一步需要扩展,建立一系列技术,如DNA芯片等。 此外,生物物种千奇百态,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核蛋白体16 (或18)S rRNA序列水平上将生物重新划分为三个域:古菌域(Aechea),细菌(Bacteria)域和真核生物真核生物(Eukarya)域。古菌一类能生活在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压或无氧环境中生长的被称为古菌的微生物。过去细菌是很难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的,现在通过16srRNA,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生物系统发育的亲源关系而不是以前的分类系统,这更从生命本质角度解释了生物的系统发育、亲缘关系。古菌生活在极端环境下,比如你们都知道的PCR中用的Taq酶,就是耐热细菌产生的。突破了生物只能生活在常温、常压和中性温和条件下的传统观念,扩大了生物的多样性。当今,对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古菌生物学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从基因组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古菌基因表达调控所使用的酶系与真核生物的近似,虽然其外形象细菌,但是细胞壁、质膜的结构都不同于细菌。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分不开。显微镜的发明,不但揭露了微生物,而且也认识到高等动植物是由各式各样的细胞组成的,从而建立了细胞生物学。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更进一步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核磁共振仪、质谱仪、层析仪、电泳仪、PCR仪,DNA序列分析仪等物理化学仪器的发明,使得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X光衍射技术的建立,得以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三维结构。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用于研究的新技术的研制。多学科,包括工程技术,综合发展正促进着生物学的突飞猛进。 尽管生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但生物还有共性:生存繁殖。但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它们的遗传密码确是通用的,不论小到病毒,大到大象,它们用于编码各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都各自相同的,否则不同生物之间的DNA 重组便难以实现。 由现象到本质,由细胞到分子,由表型到基因型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生物不能脱离周围环境生存,生物需要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和适合其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温度、酸碱度、光照和压力等。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环境中的信号如何传导到生物体内而起响应作用,以及不同生物之间信号转导和应答,也将是今后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才会全面深入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现阶段我国生物学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主要归因于经济基础和教育水平。由于经济基础不强就强调应用,这也是必然的。解决应用问题是短期行为,而基础研究却是长期的积累。至于谈到知识创新的问题必然是基础知识的创新。基础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探求规律,就像当年研究原子核不是为了造原子弹。所以真正的科学家都以穷追真理,探索规律是他的唯一任务。只要发现了规律必然会被应用于技术,当然不一定是他把规律引入技术。 1. EB病毒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即个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神经细胞外层的髓鞘质(myelin),导致患者产生视力受损、肌肉萎缩及平衡感失调等病症。 在Rockefeller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Lunemann 指出:MS虽有遗传性,但环境因子,例如Epstein-Barr virus (EBV)可能也是触发疾病的原因。病毒本身虽不致病,但其引发的免疫反应却可能触发此疾病。受到感染的MS患者对EBV蛋白的抗体反应明显升高。过度的抗体反应,在MS临床症状发生前数年就会显现。因此推论EBV在MS疾病的进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Lunemann和他的同伴Edwards将目标锁定在EBNA1 (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nuclear antigen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