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融合课例《好山好水好风光》

道法融合课例《好山好水好风光》
道法融合课例《好山好水好风光》

红色教育与道法学科融合课例

主题式教学简介

夯实基础,各个击破 ——主题式教学简介 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其独特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特色,与多元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开发性相得益彰,为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主题式教学的提出,旨在通过个性化测评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将起点与学习的目标相连,通过知识点主轴的构建,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切片,对学生所学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纵向发掘,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主题式教学旨在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目标匹配相对应的教师和课程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设计,为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明晰的路径。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1.主题式教学的概念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主题,围绕其制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实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主题相关的各领域学习内容,而教材作为连接起点和目标的实现工具,需横向编选与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主题式教学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身上,通过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系列知识切片进行深入讲解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为其提供完整的学习方案。同时,主题式教学的模式也对教师了解学生现状、准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提供了有形化参考。 2.主题式教学的特点 在主题式教学的课堂中,以下特点的体现是需要被格外关注的: 1)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这就打通了学生 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 作用的发挥; 3)主题式教学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需要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主题式教学法针对学生的自身状况、对学习环节的各个层面进行量身定做的设计,

名师工作室“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工作室“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助推教 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校本研修工作中,河南省李慧转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有效校本研修、促进专业成长”的主线,遵循着“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反思提高为特征,以同伴互助为宗旨,以专家引领为契机”的工作思路,从前期调研、建章立制、运行实施、反思改进、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经过近两年的不断研修,工作室“混合式”研修模式,很好地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也带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混合式”校本研修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研修目标 基于研修学员专业素养和发展需求,着力落实新课标精神,针对数学学科的具体情况及学员的年龄、职称结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经历,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扎实工作,以团队协作为研究方式,构建数学名师培养新的平台,形成新的思路,寻求新的突破。通过混合式主题研修,深入研讨和总

结培训经验,提升专业发展技能;结合名师带动,规划学员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集中学习,使研修学员在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合专项教研,提升研修成员的学科素养,带动并培养一批“拔尖型”教师,成为潜在的中原名师候选人,从而能够在本学校、本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混合式”校本研修任务 开展专题研修,通过专题培训,对课标进行深层次解读,提升研修成员的教学理论素养。 开展课例研究,依托“同课异构”活动,提升教师“读懂课堂”的能力。 开展网络教研,依托工作室网页以及网络学习网站,形成网络互动机制,养成网络学习和教研的习惯。 开展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其他业务机构课堂展示,在共同探讨中深入研究课题问题,使学员在参与活动中更好的提升课堂“观、评、辩”能力。 开展风格研究,在风格打磨中学员反思、提炼、建构教学风格,并形成?ψ晕医萄Х绺竦某醪蕉ㄎ弧? 二、研修方式与预期成果 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混合式”研修培训为主,有效整合“讲授、诊断、行动”“参与、分析、分享”、“任务、自主、合作”、“体验、实践”等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践性、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 “课例研究” 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 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 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 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 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 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 例研究的主题。 A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 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 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 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 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 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 音乐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 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 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 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 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 研究的活动。 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教育文档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 手段,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良好途径,“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1]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借助于这个“风”和“帆”,因此课外阅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风力不足”、“帆质不佳”――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在当今信息浪潮此起彼伏的社会海洋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掌风控帆”――课外阅读能力已迫在眉睫,而农村小学生的“风帆”现状却着实令人担忧: 1.审内: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弱、能力低 第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的小学生几乎无法自主地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其次,农村的教师采取的摘抄和读后感等硬性任务扼杀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再者,如今的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也很重,导致根本没有阅读的时间和习惯。 第二,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只教内容却忽视方法的传授,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缺乏方法和技巧的有效利用。再加上多数农村学生家

长对于在孩子的课外阅读指导上根本无从下手。 2.观外: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少、氛围差 ――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其次是小学生个人拥有图书量过少。再者,教师个人的藏书也影响着学生对书籍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的个人藏书比喻为“使学生通过读书而进入知识海洋的第一个出发 港”[2]。然而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图书室,这无疑造成了学生心中的榜样缺憾。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氛围。农村的多数家长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更没耐心抽出时间与孩子共读,“熏陶”一词根本无从谈起。再看教师的情况,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认为学生早自修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而自己更不去阅读,那么,在适合读书的清晨校园里,孩子又能到哪里去感受“书香四溢”的阅读氛围呢?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之建议性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生不容乐观的“风帆”(课外阅读)现状,我更加认识到要想他们独立地“掌风控帆”,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高“帆质”,更要警醒学生加强“风力”。为此,我个人认为应该适当转换关注视角,“微”观教师,“宏”观环境,并由此从根本上提出几点建议性对策: 1.走进学校:释放教师自由领航的权利

混合式教学心得(2篇)

混合式教学心得(2篇)篇一 这次有幸参加在肥城开展“混合式教学”听课活动,聆听各位名师的现场教学课,收益很大,就这次的学习成果从以下几点汇报: 1、结合多种学习内容的优势 混合学习可以提供多种学习内容,使不同的学习内容形成互补。学习者既学习结构性强的知识体系,如通过接受实时讲授和学习网络课件,又接触大量信息资源,如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点对于成人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混合学习还使学习者一方面获得系统的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学习内容接近领域的发展现状,接近学习者的工作实践环境。学习者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可以马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习内容适应了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引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满足学习者多种需要 学习者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要求。有的学习者希望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而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习者则希望有更多的监督机制;有的学习者只需要了解一些信息,以更新知识结构,而有的学习者则需要与同行进行交流,甚至动手操作实验设备,以培养必要的技能。单纯的E一learning方式是不能实现这一点的。首先,单纯的在线学习易于产生厌倦,导致较高的辍学率,许多学习者在独自学习时感到孤独、缺少集体归属感,他们渴望与人探讨问题。

其次,学习者需要的人际交流和实验设备难以在E一learning学习方式中获得。信息性的学习内容最好采用自定步调的学习模式;而技能性和程序性的学习内容则需要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以利于技能的形成。混合学习正是为这种需要提供了解决方案,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3、促使学习者使用新技术 混合学习方式结合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包含不同技术手段的学习方案,给学习者以充分的选择空间和适应时间。学习者可以在己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接受新技术。 篇二 x月xx日在XXX第六中学听取了于松老师的《手持设备在数据统计中的运用》的观摩课及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的《教学实验室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讲座。我们收获颇丰,深有体会。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 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

《主题式视频课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总结报告

《主题式视频课例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目标: 采集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 建立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库; 开发用于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视频课例共享和研究平台; 帮助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形成课例学习、反思和研究能力,并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能力; 探索视频课例应用于学科教学硕士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项目设计思路: 教学是实践的智慧,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策略常内隐于教育实践情景过程之中,无法剥离。它难以像可以陈述的外显知识那样,通过书本而被人接受。而课堂教学现场的缺席,学习者缺乏感知、学习、反思和研究的抓手,是学科教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 课堂视频记录了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与文本相比,课堂视频记录了“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生动直观地用视频图像真实再现了教学事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利用视频课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中小学学科教学现场,为教育硕士提供向优秀教师学习、反思和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媒介与工具。但目前出版的视频课例,大多为整堂课的视频实录,这样的课例模式,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提供了基本的课堂录像就是“再现了真实情景”、“呈现了内隐知识”、“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如果再附上一些观察数据和资料,那就是“整合了相关资源”。这样的课例缺乏明确的主题和目的,难以有效地帮助教育硕士对课堂教学进行学习、反思和研究并进一步形成学科教学能力。 本课题在采集中小学学科教学优秀课例的基础上,对这些课例分专题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对这些课例根据教学主题(如英语阅读教学、语文整体语言感知教学等)和教学事件(如提问、课堂管理等)分专题进行剪辑和二次编辑,整合文字、幻灯片、视频资源, 建设超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课例分享和研究网络平台。这一平台具有结构化(以设定的框架分类资源,线索清晰)、非线性提取(使用者可以从多角度直接进入案例的任何部分)、滚动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和充实)、多用途(可用于教育硕士、师范生和教师培训)等特征。 主要步骤 视频课例采集 采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优秀教学课例各30小时。来源分别为已出版的优秀课例、互联网上

混合式教学培训心得

“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训心得体会2015年11月20、21日两天,我有幸去江西师范大学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课程名称为“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讲老师为复旦大学蒋玉龙和许肖潇两位教师。这次的培训包含两天集中视频学习及一周在线学习,个人感觉受益匪浅。两位指导老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精神大餐。首先,我想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其次,我就参加培训后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1、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所谓“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将课程在线化,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的一种大学教学新常态。本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录制一些案例操作视频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但是没有在线化,通过本次培训萌生了尝试在线的教学改革念头。 2、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为啥要做在线课程。 蒋教授用三个“效率”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提高备课效率、授课效率及学课效率。目前高校传统授课多注重教师的教学外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概括起来即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次性广播式教学,与学生缺少有效互动,教与学脱离,教师只负责教,根本不管学生学的怎样,也很难监控到学生学的情况,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学生缺少预习,时空固定,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很多学生大多时候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课,但一次性教学使得学生没有重学的机会。 解决以上问题的良方就是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体验。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混合过程,有效促进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教学温度;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学习;周期性任务驱动,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自控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锻炼。蒋教授通过自己的一门已实施的在线课程教学实践归纳了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的成效:一是通过网络可提前释放知识点级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但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二是通过在线课程管理软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情,这决定了能否实施课堂的翻转,只有学生提前了解讲课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实现课堂的翻转。三是小班化、任务驱动、分组讲解,有效的组织实施,学生变老师,老师变导师,重复体力劳动变创新智力活动。四是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

孙东红课例研究---溶解度专题课例研究

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例研究 一、主题与背景 《溶解度曲线》是溶液单元必上的专题课,也是中考必考知识点。学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辨析,从而做出正确应答。如果单纯的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同一个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可以变换出很多问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过典型的练习让学生总结规律,再通过做题强化理解。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虽然通过大量的做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巧,但从长远看还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工具学科学生应用工具的能力。如何让学生跳出题海,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溶解度曲线当成工具,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成为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对溶解度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将“挖掘知识本质,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此次课例研究的主题。 二、情景与描述 本节课我们设置了“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点的移动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三个主要环节。 环节一: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 问题一:要比较NaCl和KNO3的溶解能 力哪个更强,下面的四种方法是否可行? 为什么? 生1:第一种不可行,没有指明温度。 生2:第二种不可行,没有说溶液达到饱和 状态。 生3:第三种可行,规定了温度,溶剂的量,溶液饱和,比较质量。 师:好,实际上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提到了“一定温度、100g溶剂、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比较质量”这四个要素。这四方面总结到一起就得出非常重要的化学概念—溶解度,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溶解度曲线专题 复习课。 师:板书课题—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课。 师:、由于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就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 坐标表示溶解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们一起来通过描点来感受 一下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生:(板演)在图中找出a、b、c三点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本节课的主题是溶解度曲线,但是在之前的备课中,我们认为溶解 度曲线的第一节专题课,有必要让学生体会溶解度曲线的形成过程, 进而再次明确溶解度概念中相应量的含义,对后续的应用做好知识铺 垫。) 环节二:点和曲线的位置关系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Blended Learning”。美国人才发展协会(ATD)(原美国培训发展协会ASTD)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应用“合适(right)”的学习技术,配合“好(right)”的个人学习风格,在“适当(right)”的时间转换成“正确(right)”的技能给“适合(right)”的人,从而完成最佳的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理解为:混合式学习是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需要、学习环境等对传递方式进行合理的选取及利用,以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工作绩效。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需要有效整合碎片化的时间和信息、学习手段、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行为,一种持续性的行为。 互联网时代逐渐成为当代培训学习的主流,主要产生以下三点影响: 社会化交流习惯渐形成 各种搜索引擎、内容网站、在线图书、知识分享工具、学习工具、电子设备和终端,都在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社交网络使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加快了社会化交流习惯渐形成。获取知识作为学习中的核心环节,在技术手段上已经有了巨大的革命性飞跃。学习得以更快速、更广泛地发生与创新,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和再利用。

社会化学习强调学员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云计算技术,所有资源都整合在“云”端,学习者利用这些资源自由地创建虚拟社区,构建虚拟学习环境,与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其他成员展开协作学习。 学习形式正在彻底颠覆 随着互联网的优化,传统的以面授为主的课堂学习比例正在不断压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使视频化教程得以广泛应用,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满足。视频、大型在线公开课(MOOC)、虚拟课堂等多种在线学习形式纷纷出现,方便学习者得以反复学习。 大型在线公开课(MOOC)正在席卷中国。以Coursera为例,它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具备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另一个例子是近年热门的可汗学院(KhanAcademy)。它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 随时随地学习得以实现 移动应用和云计算技术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借助于网络和现代先进的通讯设备,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或者讲师的限制,能有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同级混合运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同级混合运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探究乐趣,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并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级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对对看。说说运算顺序。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猜一猜,谁和谁是同级运算?(加分)(板书)用这些运算解决问题。说一说做法。做法相同的举手。 这些难不倒大家,但是因为喜欢读书的同学越来越多,下午又来了很多人。请大声读出学习单第1题。

二、学习单探索。 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①抢答:小组起立,组长提问,全答出即可坐下。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小组内交流算法,代表汇报。(板书) ④小组补充不同算法。(板书) 对比两种算法,运算顺序一样,用两个算式的叫分步算式(板书),合成一个的叫综合算式。(板书)综合算式中含有加减两种运算,所以叫混合运算。 优缺点:分步算式能看出运算顺序和每次运算的结果,但是麻烦。综合算式简单,但是不能看出运算顺序和每次运算的结果。 (2)为了便于看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我们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就是脱式计算。 ①规范脱式计算书写格式。 把“=”写在横式第一个数字下面左边,第一步先算53-24,在下面划上横线,把结果写在“=”后面,并用箭头标记,不计算的运算符号和数字照抄下来。再进行第二步计算,把结果写在下面(=67) ②在学习单上写出脱式计算过程。 ③小组讨论:脱式计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先观察,先算部分用横线标出,“=”靠左写,上下对齐。横式无“=”。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例谈 一、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随着对网络学习(e-Learning)的反思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回归而逐渐被关注的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理念。混合式学习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多种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者及教师自身条件,混合“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实践”三种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将面对面教学和网络学习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将其综合用在线学习,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较之传统的面对面教授法,混合式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面对面教学手段的使用减轻了网络学习中学生可能存在的孤独感和认同感,加强了师生关系;二是网络教学手段的使用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多的访问所需资源,灵活性强;三是教学资源得到了更有效充分的使用;四是解决了评估难的问题;五是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可以使用更多积极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 二、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采用混合式学习的实践 在《利用时间轴制作网页动画》一课中,对于混合学习的体现体现如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混合 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⑴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在网页中利用时间轴创建简单的动画的方法,关键帧的创建以及快捷键的使用,录制层路径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教学生、小组竞争、展示作品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网页软件的熟练操作,可以在网页中自由添加简单的动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协作的精神以及竞争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单纯的知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我们还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心智、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目标的混合设定,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结构:主导与主体的混合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实际上是一个引导者。每播放一段录像之后,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在问题的驱使下,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比如:在第一段录像中,我设置的问题是:使用时间轴时,将对象元素先放入到什么当中,才能完成动画的创建,创建层的途径有几种?这些问题是很明了的,只要认真听的同学都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这样先设置简单的问题,给学生鼓励,采用常识教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根据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个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来完成。 在混合学习中,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是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甚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单纯的主导作用,只是强调了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单纯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容易走弯路,误入知识的误区,极容易造成教学失控。所以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

盛夏研修培训工作总结

盛夏研修培训工作总结 盛夏7月,研修如约而至,22号上午7点半,带着对研修的期待,老师们准时到达学校,开始了2014的研修之旅。 在研修中,最感人的莫过于那些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研修大潮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一:老当益壮 此次研修中,我们组的王德淑老师、丁丽荣老师都年近半百,虽然年龄大,但她们的学习热情丝毫不输年轻人,仔细观看专家视频讲座,浏览课程简报,在学习园地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她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是我们整个组的榜样。 风景二:群策群力共进步 “混合式课例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习初期,大家对专家讲到的一些内容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将疑惑提出一起讨论,有时遇到一个问题,各位老师意见不同,就再把视频看一遍,充分发挥语文老师“咬文嚼字”的特长,抠字眼品韵味,力求对知识理解要最到位。在填写《问题解决任务单》时,老师们更是不遗余力,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全组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提交的任务单被评为优秀作业。

风景三:耐心细致做指导 我们的研修能顺利进行,离不开指导老师和组长的悉心指导,还记得第一天刚开始研修时,我们可谓问题不断:“组长,我的电脑怎么打不开视频啊,怎么办怎么办?” “我的也打不开啊,怎么回事啊?” “下载火狐浏览器试一试,应该是浏览器的问题。” “组长,我的课程简报看不了,不显示。” ……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组长的身影,还有指导老师王维珍老师,时不时在群里发信息提醒大家怎样发帖,怎么提交任务单,研修中的公告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收到,可以说,研修能顺利进行,离不开你们耐心细致的指导,在这里,我要真诚的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研修还在进行,风景还在继续,希望在剩下的几天的研修中,希望我们的风景能更亮丽和精彩。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混合课研究综述 郭培(2013):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一体化培训项目是教育部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也是中国网络培训走向社区化、校本化、常态化的标志性项目。混合课例研究是基于校本整合的多类型研究的载体。学习混合课学习和提高校本学习水平是该项目的重要任务。1.什么是混合课程学习? 混合课程研究。它是教师对课程的合作研究,是对教师自主性的研究,也是在技术过程的帮助下跟踪教学过程的混合研究。混课学习,学什么?“阶级”的研究。谁学习?教师自身的研究。怎么做?以课例的方式研究了电子过程的混合研究。2.课程学习过程设计 课程学习过程(俗称研磨过程)是课程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再造。通过技术过程在互联网上呈现和操作教师的标准化学习过程的过程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它与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相一致,从而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条件。如图所示。以上是一个由六个基本环节组成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是研磨课程基本过程的环节。这两个过程完全相同。 第二,跟进教学,支持校本合作研究。研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设计。一是包括教师日常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体备课和听与评);二是贯穿教学的基本过程。三是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让教师更容易掌握研磨过程,跟进教学,促进学校组织,并支持校本教研小组的合作研究。为了满足教师课堂学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课堂学习的电

子化过程中采用了积木式设计。从课程研究过程中,提取功能模块的“公共实体”和“构成要求”,供最终用户以自组装和个性化的方式灵活配置各自的功能模板。为了简化研磨工艺配置的操作,新平台提供了多种研磨模板。混合课程研究首次用于国家培训计划。研磨过程的个性化自组装功能暂时关闭,统一了“备课三次,研磨两轮”的基本研磨模式。基本的公式已经掌握,其他的变体也很容易掌握。 图1 基本的研磨过程(见图1)始于研究小组对研磨计划的讨论和制定。该计划制定后,课堂上的教师将经历三个准备阶段,即基于个人经验的初步准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备课和课后反思备课。小组教师将跟进三次准备会议和课程,并开展计划讨论、准备讨论、分工、听课、课后评估和其他研究活动。通过围绕这一课的一系列讨论活动,在同伴的帮助和实践反思之后,每个人都获得了两个认知上的进步。整个过程通过在线和离线混合训练完成。线下主要有协调活动,如计划、备课、观察课、观察和评估课。磨削课程的出版、浏览、修改、评论、讨论、问答等研究活动分散在网上。通过与电子课例学习过程的连接,将普通教研组分散的教研组活动整合成一系列具有主题任务和明确研究问题的课例学习活动。一个完整周期的课程学习可以在大约四周的教学时间内完成。 3.混合课学习的特点 基于E-process的混合课例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究真实的教学场景。混合课程学习强调学习的真实性。这是正常的课堂研究。也就

混合运算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6)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目标解析: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12+5+30=47 18-7+10= 21 23+26-15=34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1)课件出示:53-24+38,(2)

试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模式

试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模式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并总结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三种模式,希望为相关实践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标签:教师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混合式学习 一、引言 为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研修活动,目前提倡的研修模式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然而有关研究指出:“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因此,有必要反思目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不足,并总结融合的模式,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教师有效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在“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下,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研修有利于解决教师师资紧缺及集中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也面临着低水平重复问题。而远程网络研修因不受时空限制、互动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弥补校本研修的不足。“远程学习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201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并于2014年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但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参加网络研修只注重完成任务,并没有与线下校本实践相结合,也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的互促关系,“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仍是‘两张皮’”。 三、理论基础: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2001年,Colis和Moonen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的网络学习的混合,网络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他们指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又没有完全舍弃面对面交流。混合式学习开始用于学生开展学习,后来被用于在职教师培训。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模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以下三种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融合的方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主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现代交际类教学法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包括: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内容教学法、互动学习法、整体语言教育五种,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现代交际类教学框架下内容教学法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之一。 内容教学法(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是指将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结合 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围绕学习者将要获得的内容和信息组织教学,强调在内容中学习语言,将语言学习的重点从语言本身转移到目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其早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进行英语和法语教学的沉浸式教学法,该方法关注教学内容本身,之后被广泛应用到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当中。到80年代,欧洲、美国语言学家把内容教学法和交际法结合起来,并将其运用到其他语言教学中。这一时期内容教学形成了一种综合语言教学模式,强调语言与其他科、语言基础知识与学科内容、语言技能与学习生活的整合。到了90年代,内容教学法作为新的发展也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突破。Briton, Wesche, Snow (1989 )、Genesee(1989)·Stoller,Grabe(1997)、Met(1999)等学者对内容教学法进行分类,归纳了各类内容教学模式,并解释了各教学模式进行内容和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有研究者关注不同学科间相通的语言内化机制,在数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教学中借鉴并融入了外语教学,学科内容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语境,语言也在相关学科学习中起到了促进作用。Snow (2001)总结和提出了内容教学法的四种模式:沉浸式、掩蔽式、主题式以及辅助式,认为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内容的语言教学,选定的主题可以为语言教学活动提供学习内容,学习的过程由语言而不由内容驱动,注重语言与内容的平衡。 主题式教学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指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载体,将语言知识作为主体,围绕一个或多个有意义的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习者在高动机的环境下,通过活动、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主题学习,结合语言和内容,体现出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和生活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题”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围绕主题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不管是单元内的学习内容还是各学习单元之间都存在有意义的衔接,教学有明显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2)“主题”是联系学科知识的桥梁。主题式教学模式既可以围绕某一学科进行学习探究,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围绕主题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强化知识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把知识与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在联系在一起,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 因为技术的融入,教师研修的系统性、技术性、预见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协调性、反馈性都大大加强,各方面关系结构和活动结构都要发生改变。存在于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这些改变,与教师研修已有的理念、方式、管理、组织形式和行为习惯会有反差。在认识上比较多的反映是认为混合式课例研究复杂麻烦、费时难做。其实做这个项目,理解了就不难、能整合就不难;不理解不整合就难。 首先,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为老师工作减负增效而设计的,其具体体现是: 第一,让老师做份内的事。混合式课例研究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让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研究的课例是老师要上的课,研究的问题是老师自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应做之事。

第二,让老师做熟悉的事。抛开对混合式课例研究系统设计的分析,从操作层面看,一个周期的课例研究,其实就是老师一次集体备课和一次听评课活动的优化组合。磨一节课,与教研组认真对一节课做一次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相类似。要说有什么变化,只是对老师习惯了的教研活动,从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将老师日常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结构化、规范化了。老师只要愿意和认可,做起来并不困难。但结构的改变却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像金刚石与石墨,同是由碳(C)元素组成,但C元素排列结构不同,就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一个非常硬、可揽瓷器活;一个非常软,可做铅笔芯。课例研究同样是集体备课、听评课,与日常集体备课、听评课的不同,也只是结构的改变。通过对磨课活动的设计(制订磨课计划),将集体备课、听评课组合成一个跟进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系列活动。正是这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赋予看似差不多的活动以新的价值内涵:吻合问题解决一般过程,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