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1)

十四五规划(1)
十四五规划(1)

西固煤业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

陕西蒲白西固煤业公司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2.1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要以煤炭高效开采和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利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摆脱对传统高碳产业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煤炭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2发展目标

(1)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用途、使用,保证规范的科技资金年度投入量。

(2)充分落实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项目、对标工程逐步落实转换为实际成果。

(3)“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标准化,进而推广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计划高级工程师人数达到科技创新人员的60%以上。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学习。

3.实施区域重大专项技术与产品联合攻关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探索矿井边角煤开采技术、沿空成巷掘进技术的应用。

3.1 边角煤开采技术

从几年煤矿发展趋势而言,边角煤开始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成熟,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公司井下地质实际情况新型开采技术,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方法,既保证安全生产,能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又能提升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对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沿空成巷掘进技术

行科技兴企战略,在“十四五”期间将积极探索沿空留巷新工艺,进一步解放了呆滞煤量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提升了企业效益。沿空留巷技术就是煤矿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提高煤炭回收率,降低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的紧张状况,针对我公司煤炭资源日趋紧张的实际情况,为最大限度回收煤炭资源,延长矿井开采寿命,我们大力推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与科研院所机构积极合作,探索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升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环境。

4.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的理念,注

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结合,让科研人员在项目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深度结合。

不断完善创新科技人才评价考核工作制度和机制,将项目研发与单位人才培养相结合,利用容错机制,锻炼和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纳各种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储备和培养人才力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实现科技团队本科率100%,高级职称人数达到60%以上。

5.保障措施建议

5.1注重科技投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以科技项目为引领,从维简费、安全费和大修资金中列支科研费用。必须保证年度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同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3%以上,且增幅高于同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严格按照矿业公司《科技资金管理办法》统筹管理、分级使用、保证重点、专款专用的原则,加强科技项目的资金管理。

积极申报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尝试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的科研资金筹措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5.2、抓好科技工作基础管理,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合作科研机构准入管理办法》、《集团公司科研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煤炭方向合作科研机构准入名录》、《陕西省省属国有工业企业(集团)研发投入量化考核管理办法(试

行)》等规定,从立项论证、对外合作、科研投入、考评激励及成果推广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全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支撑和引领企业发展。

5.3增加科研项目时间节点考核,明确科研项目团队分工

在前期的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深入调研各科研项目可行性及实施时间周期,经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各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

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和各时间节点后,积极挑选精兵强将,组织形成科研项目团队,为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项目节点、项目科研团队明确后,明确科研团队责任,制定奖罚措施,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待项目结题后兑现奖罚,确保科研团队有奔头,有甜头,有干头。

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本着脚踏实际、努力创新的信念,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以项目实施为跳板,着力企业发展远景,努力实现高效、安全、科技型矿井的奋斗目标。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2007-04-18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章指导方针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依托现有基础加快产业自主发展。充分发挥汽车产业现有中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已有产能。通过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车辆安全性作为汽车产品技术发展重点,将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能源供应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将提高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实现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快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和资本多元化改造,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推进中外合资企业建立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国有、民营及中外合资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引导市场消费,优化产品结构。企业应重视研究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特点,发展满足城市与农村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引导企业理性面对市场,充分利用已有产能,防止盲目扩张。 第二章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作用,基本形成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节能、环保、安全及回收利用技术应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深程度参与国际汽车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为建成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打下基础。 产业增长预期目标:根据国内汽车市场需求预测,“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2010年市场需求在850万辆左右。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 500万辆左右,汽车化水平将达到40辆/千人。兼顾国际市场需求和产品出口的可能,2010年国产汽车产量将达到90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生产总值达20 000亿元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 500亿元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2.5%。 自主开发预期目标: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平台开发能力,骨干汽车企业应具备主导产品车身开发及底盘匹配能力;发动机等主要总成与关键零部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国家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红利黄金期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6%以上,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技术难点,在物联网、AI、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保持GDP较快增长速度的关系,牢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专心致志谋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议“十四五”时期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拟定为6.0%,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比较活跃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韧性。 2.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国工业体系完整、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巨大、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人才红利,从一线技术创新做起,围绕数字化与智能化主题思路,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凝聚一代人的创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产品,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全面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继续坚持铁腕治污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与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绿色技术研发上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取得重大进展,以更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4.有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时期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要科学规划,有序启动。针对黄河流域的特殊情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坚定不移在高水平开放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并且坚持主动开放、有序开放、持续扩大开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支持全球多元化发展、包容性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法制化的力量为扩大开放保驾护航。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所提出的要求,为所有合法投资者提供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持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集团十三五规划

东海翔集团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21) 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二O一七年四月

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纺织行业发展改变是必然趋势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特别是作为纺织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提高附加值关键链条的染整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及环保意识和设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这不仅已经成为整个纺织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同时导致了我国环保型纺织品的开发薄弱,产品不能与国际绿色纺织品市场趋势相适应,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不高的局面。因此,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世界纺织贸易、生产大国的地位,“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强盛的核心路径 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实体经济。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全面部署推进强国制造战略,实施创新驱动,

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主要从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新业态新模式等五个方面。 3、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推进 用信息技术支撑工业转型进级,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业化,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在产业产品研发设计、出产过程控制、企业治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等环节全面推进,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 4、临海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提升的需要 杜桥未来城市规划格局主要是在临港新城规划这个大框架下,按照“拓南启东提西、改老建新”思路,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作为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外交通、用地布局、公共基础设施等规划上都会做到与临港新城的规划衔接。建设以“临海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市区内的企业已严重影响杜桥城市整体形象。通过本次整合,进一步提升“临海·中国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 二、公司发展现状 东海翔集团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发展整合升级,生产规模及综合竞争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台州市东海包装制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塑料品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整合,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次整合升级,集团成立了台州东海翔织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翔染整有限公司,延伸细化产业链,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解释说:“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事实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温铁军说,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得出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

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醒说,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甚至低层化。自主创新,一个战略课题在《建议》中,自主创新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来的。在总书记的论述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很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贯穿发展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前不久,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名次再一次下滑,其中技术革新指标低水平徘徊是重要原因。国家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指出,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要增强国家实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常修泽认为,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包括:一是产权保护制度,二是风险投资制度,三是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给技术人员安上激励机制的“马达”。产业结构,期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偏差: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

十三五规划纲要精选习题

十三五规划纲要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主线是( C )。 A. 促进区域协调 B. 调整经济结构 C.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 D )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A. 生产力 B. 服务能力 C. 管理能力 D. 供给能力 3.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 B )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A. 工业经济 B. 实体经济 C. 国民经济 D. 公有制经济 4. 下列哪项不属于“十三五”时期启动的重大科技项目?( A ) A. 精准医疗 B. 深海空间站 C.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D.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 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 C )。 A. 信息 B. 金融 C. 人才 D. 物质 6.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域分割和( C )。 A. 区域分割 B. 部门分割 C. 行业垄断 D. 行政体制分割 7.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增强简政放权的( A )。 A. 针对性、协同性 B. 针对性、有效性 C. 针对性、实用性 D. 针对性、科学性 8.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C )。 A. 绿色农业 B. 高效农业 C. 智慧农业 D. 精细农业 9.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C )。 A. 10% B. 12% C. 15% D. 20% 10.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 A )。 A. 数字中国 B. 互动中国 C. 数据中国 D. 宽带中国 11.“十三五”时期将建设( B )世界级机场群、城市群。 A. 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 B.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C. 京津冀、长江中游、环渤海 D. 京津冀、中原、珠三角 12.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 D )。 A. 特大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市群 13.“十三五”时期,将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 A )。 A. 25% B. 30% C. 35% D. 40% 14.“十三五”时期,将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C ) A. 甘肃浙江 B. 宁夏广东 C. 新疆福建 D. 青海上海 15.“十三五”时期,全国总人口将控制在( A )亿左右。 A. 14.2 B. 14.5 C. 14.7 D. 15 二、多项选择题。 1.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 BCD )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A. 规范智能 B. 公开透明 C. 高效便捷 D. 公平可及 2.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是( AB )。

北京纺织品项目建议书

北京纺织品项目 建议书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说明— “十二五”时期,全行业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服装大奖、中国国际时装周、各地服装节等活动连续举办,纤维、面料、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品牌发展报告》发布等,推动了行业品牌发展。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服装家纺品牌约3500个,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一批服装家纺品牌在海外建立设计机构和销售网络,中国设计师作品在国际舞台展示交流。服装家纺网上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40%,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扩大了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广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5%、9.2%和11.5%,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70714亿元,利润总额3860亿元;全行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2015年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2015年达到2912亿美元,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同类贸易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 我国是全球最具经济增长活力的新兴市场,也是世界纺织品消费第一大国,14亿的人口基数构成了纺织服装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我国国民经

济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将迅速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为纺织品服装的内需消费提供巨大动力。 该纺织品项目计划总投资4935.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423.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36%;流动资金1512.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64%。 达产年营业收入11783.00万元,总成本费用8886.30万元,税金及附 加97.78万元,利润总额2896.70万元,利税总额3394.02万元,税后净 利润2172.5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221.4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58.69%,投资利税率68.77%,投资回报率44.02%,全部投资回收期3.77年,提供就业职位233个。 本报告是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或报告编制人员实地调查获取的素材撰写,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的要求,依照“科学、客观”的原则,以国内外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前提,大量 收集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前沿技术等重要信息,全面预测其发展趋势;按 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具体要求,主要从技术、经济、工程方案、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及清洁生产等方面进行充分 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 科学预测,从而提出投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 因此,该报告是一份较为完整的为项目决策及审批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 分析报告。

纺织工业规划

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冲刺阶段。为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创造竞争新优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 1.规模效益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5%、9.2%和11.5%,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70714亿元,利润总额3860亿元;全行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

2015年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2015年达到2912亿美元,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同类贸易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 2.结构调整持续深入。2015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调整为46.6:28. 1:25.3;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达8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由2010年的74%提高到2015年的76.9%;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新兴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到2 3.2%,比2010年提高6.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步伐持续加快,纺织工业技术、标准、产能、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国际合作全面开展。 3.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大中型纺织企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257亿元,比2010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为0.67%;有效发明专利数5381件,是2010年的2.3倍。“十二五”期间,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间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海洋生物基纤维等实现技术突破;信息化集成应用及智能制造形成若干试点示范。

十四五规划1

西固煤业公司“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矿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对集团公司“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战略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为先导,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实现安全生产,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现制定公司“十四五”规划具体内容。 1、现状与需求分析 陕西蒲白西固煤业公司就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煤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现井下为“一井一区、一区一面”生产格局。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方式生产。 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顺利实现安全生产十七周年,各类安全设施齐全,生产布局合理,人员配备到位。 我公司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我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停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方面,未能进行实际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为此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一就是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总体目标任务;二就是从科技创新实质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创新企业科技发展需求。 2、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2、1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矿井科技创新工作长期发展战略,以“安全、高效、创新”为中心,以生存发展为动力,以节支降耗为主线,以科技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基础,加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提高矿井经济效益。 坚持以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获取市场高地控制的主动权。要以煤炭高效开采与战略产业关键技术为重点,坚持“跟踪前沿、聚焦核心、精深培育、引领转型”,强化自主创新,创建内外协同、开放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自主创新模式,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运行机制,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煤炭开采新技术新工艺、煤炭高效利用、高端装备、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摆脱对传统高碳产业发展路径的依赖,增强煤炭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2发展目标 (1)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科技资金的提取、用途、使用,保证规范的科技资金年度投入量。 (2)充分落实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项目、对标工程逐步落实转换为实际成果。 (3)“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标准化,进而推广应用。

集团十三五规划

东海翔集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7—2021) 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四月

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纺织行业发展改变是必然趋势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特别是作为纺织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提高附加值关键链条的染整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及环保意识和设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这不仅已经成为整个纺织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同时导致了我国环保型纺织品的开发薄弱,产品不能与国际绿色纺织品市场趋势相适应,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不高的局面。因此,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世界纺织贸易、生产大国的地位,“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强盛的核心路径 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实体经济。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全面部署推进强国制造战略,实施创新驱动,

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主要从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新业态新模式等五个方面。 3、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推进 用信息技术支撑工业转型进级,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业化,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在产业产品研发设计、出产过程控制、企业治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等环节全面推进,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 4、临海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提升的需要 杜桥未来城市规划格局主要是在临港新城规划这个大框架下,按照“拓南启东提西、改老建新”思路,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作为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外交通、用地布局、公共基础设施等规划上都会做到与临港新城的规划衔接。建设以“临海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市区内的企业已严重影响杜桥城市整体形象。通过本次整合,进一步提升“临海·中国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 二、公司发展现状 东海翔集团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发展整合升级,生产规模及综合竞争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台州市东海包装制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塑料品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整合,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次整合升级,集团成立了台州东海翔织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翔染整有限公司,延伸细化产业链,

“十一五”规划与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战略

“十一五”规划与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战略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进展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将法律服务业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表达了党和国家关于以后律师业进展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律师业的进一步进展的关键时期,律师业应认真学习领会“十一五”规划,从中勾勒出我国以后律师业的进展蓝图。 一、昨日篇与今日篇中国律师业的过去与现状 (一)昨日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华民族兴衰跌宕的轮回中,我国律师业的产生与进展也与整个民族命运共济。 尽管中国古代就有辩护士、讼师和代理人等类似今天律师的从业者,然而,现代意义的律师却直至清朝末年才于泱泱中华大地上产生。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枪炮轰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权者被动或者主动地同意了帝国主义的一些“先进”制度,律师制度则在如此的背景下被移植进来。1906年沈家本、伍廷芳等人拟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正式引入律师制度。该法共5章260条,另颁行例3条。其中,“律师”专列一节,编入第四章“刑事民事通用规则”中,共九条,分别规定了律师的资格、注册登记、职责、违纪处分等。至此,律师作为正义的爱护者开始正式显现在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中。 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制定了《律师章程》,1930年国民政府成立律师协会。随后,1941年至1946年建,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律师法、《律师法施行细则》、《律师登录规则》等多部法律文件,使得我国的律师业逐步进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指示》,取消了就的律师制度,同时逐步建立人民律师制度。1950年1 月,中央司法部曾经起草过律师法,预备建立新的律师制度。1954年7月,中央司法部颁布《关于试验法院组织制度中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沈阳等大都市试办人民律师工作。1956年1 月10日,在司法部呈报周恩来总理的《司法部关于司法行政工作方面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强调:“律师制度是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依照宪法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五年规划/规划发展历程 起源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回顾“五年计划”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且可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年计划发展历史数据, “十一五”改革开放“十一五”攻坚战 概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的转变。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1万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的1.6倍;外商投资额2010年为59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十二五”(2011~2015):迎接新常态,实现新增长 概述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7.9%。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12年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服务业占国内市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5%;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58%;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城镇化率为54.77%。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也是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目的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翻一番,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所有贫困县都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公民的社会文明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生态

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

2.“数字”与“感觉”差异体现调整升级 《中国纺织报》记者:“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王天凯:“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扰行业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内外棉花差价依然较大,国内棉花质量下降,超千万吨的国储棉和进口棉配额管制阻碍棉花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部分行业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设备利用率低,产品库存高,资金周转困难;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纺织企业人均工资是越南的2~3倍,孟加拉的5倍以上;科技资源分散尚未形成集成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创新型人才仍然缺乏;纺织企业在适应日趋严格的环境治理要求下面临技术、管理和资金压力。 破解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找寻差距,适应市场,转型升级,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各方面提供更为良性的市场环境。 《中国纺织报》记者:回首这五年,纺织企业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企业一天天在过“紧日子”。而统计数据表明,行业整体规模和效益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这种“数字”与“感觉”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王天凯:数字尚可,感觉不好,这恰恰说明纺织行业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企业优胜劣汰,洗牌加剧。对于这一点,总有人在问:这是最好的年代,还是最坏的年代?我的回答是:对于产业提升来讲,偏紧的年代是好的年代。 在偏紧的环境下,差的企业固然洗牌出局,好的企业也要努努力、使使劲,才能取得好的业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努力转型升级。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虽然增速趋缓,但纺织工业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企业虽然普遍感受压力较大,但纺织行业多项运行指标增长平稳,增速在全国工业行业中行居前列。1~9月,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利润总额增长9.4%,分别高于全国工业增速4个和11个百分点。这说明纺织工业经过优胜劣汰、调整升级,资源配置效率和行业运行质量在提高。 【活跃】纺织服装协2015/11/30 10:10:34 3.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和形势变化 《中国纺织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常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纺织出口在今年预计出现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拉动中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有所变化?您对2015年的行业运行如何预判?有人认为,中国纺织出口优势不在,国际竞争力削弱。对此,您怎么看? 王天凯:“十二五”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恢复缓慢,今年行业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虽然行业整体运行比较稳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投资的增长表现比较正常,但行业出口出现了持续负增长的局面,1~10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4%,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1.8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降幅又扩大2.5个百分点,且量价齐跌。 这是继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第三次出口负增长。基本成因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欧元和日元大幅贬值、国内产能向外转移带动贸易转移、原料价格走低带动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有关。未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除以上因素外,还将受到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对于今年的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形成的正向对冲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所取得的成就

概述“十一五”计划我国所取得的成就 管理科学0801 蔡长玺2008012347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一五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编制“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指导方针。过去的五年,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 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方面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 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

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社会建设方面 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中国十一五规划评测

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 总论 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期进展情况评估 2008年12月18日 世界银行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扶贫与经济管理局 16th Floor, China World Tower 2, No.1 Jianguomenwai Avenue, Beijing 100004, China 中国北京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大厦2座16层 (100004) Tel. 电话: (86-10) 5861-7600; Fax. 传真: (86-10) 5861-7800 Website (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896342454.html,/china

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期进展评估 总论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前的情况 在2003年至2005年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的时候,中国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减贫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独树一帜,增长速度超过了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其它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见图1和图2)。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经济波动降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总体通货膨胀率较低。按照各种标准和定义计算,贫困率大幅度下降,按基本需求成本标准,贫困率从1981年占人口的65%下降到了2005年的约7%,数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扩大,使中国迅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最终在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图 1 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图 2 中国赶上其他国家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出版 数据来源:《世界发展指标》,世界银行出版 改革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导向。私营部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稳步扩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减弱。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全国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有一个例外就是,金融部门的改革仍然滞后,主要大银行仍然是国有,并主导金融体系。尽管如此,金融部门的进展还是显著的,政府对主要国有银行进行了再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改善了监督和监管框架,加强了内部管理和控制。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得以扩大和深化。最后就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初期的财政收入压力得到缓解。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