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西方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园林
西周— —灵囿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秦汉时期— —建筑宫苑(公元前220-公元22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然山水园(公元220-589年)
唐末时期— —写意山水园(公元589-960年)
宋朝 — —文人山水园启蒙(公元960-1271年)
元明清— —文人山水园(公元1271元-1368明-1644清初-1911年)
西方园林
1、古代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500年,
园林起源。
2、中古时期:约公元500一1400年。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1650年。
4、欧洲勒?诺特时期:约公元1650一1750年。
5、自然风景式时期:约公元1750 - 1850年。
6、现代公园时期:约公元1850--至今。

什么叫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尺度)范围内,利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天然地貌或者人为地建构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建筑的营造、园路的布置等途径,创造而成的、美的;供人们观赏与游憩、或为居住服务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之为--园林。

园林学(LA)是综合性学科。
分三个层次:
1.造园层次:研究(包括现代与传统)园林历史与造园艺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筑;园林地域的设计。
2.城市绿化层次: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城市绿地及系统、开倘空间地域的规划与设计。--(现代公园体系)
3地景规划层次:研究自然与人文资源地域的规划与设计;参与协调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活动。

园林与绿地
就其概念来说,属于同一范畴,但又有区别。
绿地: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美化城市而进行的,绿地即植物的种植占主要部分的用地。
绿地包括:
? 居住区内供休息、活动、保护环境等绿化种植地段;
? 公共建筑、机关、学校、医院、工业企业、仓库等用地内的绿化种植地园林与绿地,就其概念来说,属于同一范畴,
但又有区别。
? 由于“城市规划学科”和“城市绿化”这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类型绿地的用词(城市绿化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
? 绿地:是指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美化城市而进行的,绿地即植物的种植占主要部分的用地。
? 街道两旁的街道树、分车带、立体交叉、桥头、中心岛等绿化种植地段;
? 专为防止风沙、尘土的,保护涵养水源的,减轻污染的各种防护带以及工业企业与居住区之间的卫生隔离带等。
以上这些类型绿地,有时其中也有可供游憩的地段,但仍称之为绿地,不称之为园林。

通常把:主要供游息生活,环境优美

,艺术要求较高,设施质量要求较高的绿地,归属于“园林”范畴。
---各种花园、公园、场园(或称小游园)。
---沿河湖、道路、城垣、海岸而修筑的带状公园。
---市郊游览胜地、风景区、休养娱乐地区。

世界园林发展的阶段
(一)亲和期
(二)自豪期
(三)自大期
(四)觉醒期

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规整式园林: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甚至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型几何关系,着重在显示园林总体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代表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代表的典型是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的分类:
一、按造园基址与方式:
1、人工山水园
2、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
概念: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的园林形式。
特点: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地域:修建在平坦地段,城镇内为主。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
形态特征:以人工山水形态为主。
造园要素:建筑人工经营;山水地貌人为;花木人工栽植。
优势: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少;人的创造性能最大发挥。

天然山水园:
概念:建造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利用天然的环境及要素,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调整局部,并加以建筑和花木的园林形式。
特点:利用天然的环境及要素 。
地域: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形态特征:以天然山水形态为主、调整局部 。
要素:建筑人工经营;山水地貌天然;花木天然与补植。
优势:花费少,获得远胜于人工山水园的天然风景之真趣 。

其他园林:
1、附属园林:
定义: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
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庭院。
特点:类似私家园林。
2、公共园林:
定义:建置情况见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城镇、村落,为居民提供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
特点:
1、利用河湖水系,稍加园林化的处理。
2、结合城市街道的绿化。
3、结合名胜、古迹而稍加整治、改造的。
---绝大多数都没有墙垣的范围,呈开放的、外向性的布局。作为一个园林类型而言其本身尚未成熟,还不具备鲜明的类型特征。
3、传统名胜区:
---经过有限度地、局部地人工点缀的自然环境。一般不存在明确的界域,山水、植被

均为天然生成,建筑的总体布局由千百年的自发形成而非自觉的规划。
---与古典园林一直是同步发展,两者互相影响、渗透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4、陵园:
---主体部分并非为了游憩观赏的目的。
---在于创造一种特殊的纪念性环境气氛,体现避凶就吉的天人感应的观念。
5、坛庙绿化:
---“坛庙”:皇家的重要的礼制建筑。
明、清的坛庙包括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的坛,祭祀祖先的宗庙(太庙)等
---主体建筑群的外围均种植大片的柏树林,纵横排列规整,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其用意在于利用姿态挺拔、色调沉静而规整布列的常绿树木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性格来,烘托坛庙的纪念性意义,并非为了游憩观赏的目的。

二、按照地域和地方风格分:
北方园林特点:
1、园林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具刚健美。
(北方气候寒冷)
2、多为贵戚官僚所有,布局较注重表现仪典性。
3、规划上使用较多轴线;对景线运用较多,
赋予园林更为浑厚气度。
4、叠山以当地青石和北太湖石为主,堆叠技法浑厚。
5、植物栽培受气候的影响,有萧瑟寒林之感。
江南园林特点:
1、以开池筑山为主的风景式山水园林。
崇尚的自然为艺术的再创造,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及人格化的情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为自然”。
2、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形式,环境闭塞,难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
3、叠山的石料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用量很大,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4、以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为的源泉,但稍有区别。
--苏州:提炼苏南地区民间建筑风格。个体玲珑轻盈,具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修饰,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
--扬州:因优越的水陆交通,融汇当地、皖南乃至北方建筑风格,形式多样丰富。

江南园林总体看来:
园林景观:恬淡雅致、有若水墨画的格调。也有的过分琐碎。

岭南园林特点:
1、以宅园为主,多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
2、叠山常用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常见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
3、小型叠石和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
4、少数水池的方整几何形式,则是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
4、园林建筑由于气候炎热,考虑自然通风,故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以装修、雕塑、细木雕工见长。因通风加大室内高度,建筑物体量偏大,楼房较多,略显壅塞,深邃幽奥

有余而开朗之感不足。
5、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团锦簇、绿茵葱翠,荫凉效果尤为宜人。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
1、生成期:---殷周秦汉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 :---隋唐
4、成熟期:---两宋到清初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四个延展特点:(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1-简远、
2-疏朗、
3-雅致、
4-天然。



外国近现代园林分期(18世纪中叶-至今)
徘徊(约1750-约1850)
探索(约1850-约1910)
发展(约1910-约1940)
鼎盛(约1940-约1960)
多元(约1960-至今)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处于徘徊阶段,皇家园林与贵族园林向平民大众开放,以应对工业化产生的社会需求,这种园林性质的变化主要是“被动适应”。
19世纪中叶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近代园林“主动探索”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的新时代,但设计风格并没有明显革新。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探索为现代园林的发展做了铺垫。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园林的发展深受社会、艺术与建筑的发展的影响,而不同的国家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美国托马斯?丘奇的“加州花园”,英国杰里科的本土探索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生存环境和文化价值的危机感,使后现代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应运而生。园林景观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但归根到底,是关注我们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的关系。

中国近代园林特色(1840-1949)
本土传统的继承 私家园林等
西洋传统的植入 租界园林等
大众理念的倡导 城市公园等
商业文化的兴起 侨商园林等
近代学术的传播 学校园林等

中国近代园林小结(1)
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历史的断层,而是在延续中国造园传统的同时,接纳外来园林文化。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园林出现了多种迥异于传统园林的园林类型,包括城市公园、学校园林、别墅群园林等等。公园的出现,与西方奥姆斯特德创建纽约中央公园一样,是历史的里程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同样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园林在大到规划布局、小到具体设计,一般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中”——宽容博大,“西”——入乡随俗,中西文化交融互摄。

中国现代园林分期(1949-2009)
前30


恢复(1949-1952)发展(1953-1957)跃进(1958-1960)调整(1961-1965)破坏(1966-1969)
复兴(1969-1979)
后30年
蓬勃发展(1979-1989)巩固前进(1990-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