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描述复习题

油气藏描述复习题
油气藏描述复习题

油气藏描述复习题

《油气藏描述》课程复习题(CDUT)

1、在油藏描述中使用的基础资料有哪几类?岩心资料描述的主要内容?

答: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开发地震资料、测试资料

岩心观察描述的内容:☆收获率描述☆岩心编号☆ 沉积现象☆ 对比标准层☆ 油气水产状及流体性质☆ 四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裂

缝、断层、地层产状等构造现象

2、简述如何运用钻井资料编绘油藏构造图?

答:油气藏构造图是反映地下油层或油层附近标准层构造形态起伏的等高线

图。

课件:油气藏描述3-1

3、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除机理研究,现场一般研究的方法?

答: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

①与断层的形成机理、断层发生的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断层活动

性有关;一般压性断层封闭性较好,张性断层封闭性较差。

② 与断层两盘相接触岩层的物质成分有关;

③ 与断层两侧渗透层中流体的毛管压力有关。

断层封闭性研究的方法:

① 根据各种手段得到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油、水样分析)

② 油水界面

③ 断层两侧的压力系数

④岩性对接关系

4、简述全油藏裂缝分布描述和预测的方法?(PPT5-1:75页)

答:描述与预测裂缝分布与发育程度方法:

编制裂缝分布平面图

以储层构造井位图为底图,编制各种裂缝平面分布图( P48:图3.15 )

裂缝产状平面图( P49:图3.16 )

① 以岩心及裂缝识别测井资料为基础编图;

② 分井作裂缝走向玫瑰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裂缝密度平面图

① 分井作各岩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 P50:图3.17 ),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② 分井作各组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5、除运用岩心直接描述裂缝,其他获得地下裂缝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答:利用现代测井技术;试井技术确定井孔钻遇裂缝特点;通过区域性及局部构造现象(露头调查);恢复古构造发育史与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结合沉积成岩史,分析裂缝成因及在油藏内的分布规律。另外开采动态是识别裂缝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6、层组划分和对比是油气藏描述的最基础工作之一,说明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

答:层组划分与对比是将储油气层系剖面根据接触关系、沉积层序或旋回、岩石组合等特征细分成级次的层组,并建立全油田各井间各级层组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田范围内实现统一分层。

原则:1)合理、精确划分层组;

2)建立层组的等时对比;

3)我国对碎屑岩储层一般采用四级层组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油层系——油组——亚组——单层。

7、分别说明陆相和海相的碎屑岩沉积相类型有哪些?

答:陆相大相可分为:1.冲积扇2.河流3.三角洲4.三角洲间滨岸5、湖底扇

海相可分为:1.滨海相2.浅海相3.半深海相4.深海相

8、陆相沉积盆地(河流相)碎屑岩储层常见的微相有哪些?

答:亚相可分为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微相可见P104.表4.7

9、陆相沉积盆地(三角洲相)碎屑岩储层常见的微相有哪些?

答:三角洲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水流分散,流速顿减,河流所携带的泥砂沉积物在河口沉积下来的锥状大沉积体。

亚相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微相见课本P104。表4.7

10、运用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曲线形态表示出点砂坝沉积体的岩电关系特征(绘制岩性变化特点和曲线变化的示意图形,曲线要求标明坐标和单位)。

11、论述确定有效厚度的方法。

答:(1)利用确定的测井电性标准及统计方法在测井曲线上直接划分储层、有效层和隔层,确定有效厚度下限。

(2)利用地质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进而描述了油藏特征的分类,确定有效厚

(3)利用试油资料确定和验证储层有效厚度下限

(4)通过钻井及岩心资料,获得油层平均厚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有效厚度。

12、分别说明图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r d,p d,pc50,Smin,Smax,S R,I曲线和R曲线。

答:r d:最大孔喉半径,p d:排驱压力/门槛注入压力/入口压力,pc50:饱和度中值压力,Smin: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Smax,S R:残余饱和度

I曲线:驱替曲线(注入)曲线,如果用的压汞法则成为压汞曲线

R曲线:吸入曲线(退出)曲线,如果用的压汞法则成为退汞曲线

13、图解题:分别说明下列1~6典型毛管压力曲线所反映的孔隙结构特征。(自行对照)

典型毛管压力曲线类型

14、何为敏感性?在注水开发的砂岩油藏中应重视哪些敏感性?

答:粘土矿物与原始油层中流体处于平衡状态,当不同流体进入时,它们的平衡会遭到破坏,由于这些流体与储层流体和储层矿物不匹配而导致储层渗流能力下降,即存在对流体敏感性。包括:速敏、水敏、酸敏、盐敏、碱敏

15、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点?描述的主要内容?

碳酸盐岩储层特点:

◇ 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以化学成因为主导作用;

◇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单一;

◇ 结构构造复杂;

◇ 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

◇ 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

◇ 成岩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的形成; ◇ 断裂、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是形成次生储集空间的主要作用;

◇ 次生储集空间大小悬殊、复杂多变;

◇ 储层的非均质程度高。

碳酸盐岩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

●沉积相和成岩史

●储集空间类型及控制因素

●孔隙、裂缝、溶洞

●储集空间体系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参数确定及评价

16、碳酸盐岩中次生储集空间类型有哪些?详述其主要控制因素?

答:沉积物在成岩作用阶段和表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储集空间称次生孔隙,可分为孔、洞、缝三大类:1)孔隙型2)溶洞型3)裂缝型

主要控制因素:①岩性是控制缝、洞、孔发育的基础②断裂作用控制裂缝系统储集空间和发育③岩溶作用控制各种溶蚀缝洞孔形成与分布④风化作用控制风化缝洞孔形成与分布⑤成岩作用控制次生孔隙发育

17、压力系统概念,如何划分和识别油气层压力系统?、

答:压力系统是指在油气田的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流体压力能相互传递和相互影响的范围,又称水动力系统。

压力系统的划分

同一压力系统的的油气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处于同一构造单元、储层纵、横向连通性较好;

②同一压力系统内的油气层各处的原始折算压力相等;

③各油气层压力梯度曲线互相重合;

④依靠天然能量开发条件下,同一压力系统内各井压降速度基本一致,各井同期预测得到的静压数值大体相等。

压力系统的识别

◇地质分析

产生不同压力系统的主要因素是地质封隔作用,因此,分析地质条件:

①断层的封隔、封闭条件;

②具有稳定的隔层;

③区域不整合面;

④储层岩性、物性横向上的急剧变化;裂缝储层的裂缝系统变化。

◇测压资料

①油田内各油气层的原始折算压力;

②各井静压数值,压降速度;

③各井各层或同一层不同部位各井的压力梯度曲线。

作油层原始压力与埋藏深度关系图(P302:图6.13),将原始折算压力相等(近),或压力梯度曲线相互重合的层划分为同一压力系统。

◇井间干扰试验资料

井间干扰是观测某些井(观察井)由于邻井(激动井)采液量或井底压力改变时,所引起的压力变化。

如果观察井的压力随激动井的开采条件变化而相应变化时,证明为同一压力系统。

18、详细说明油田开发设计阶段储层描述的主要内容?

答:见课本P340

19、论述题“四性”关系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研究思路。

答:“四性”关系研究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各项测井解释模型的基础。具体工作:

◇分析各类岩石的含油性与物性(P138)

◇分析控制物性的岩石因素(P140)

◇分析含油性与物性、岩性关系(P141)

基本思路:◇搞清描述区主要岩性,选择合适的测井项目;

◇确定渗透层,有效层和隔(夹)层的截取值。

◇根据其关系研究是否进一步分区、分层段或分岩类建立测井解释模型;

20、地质建模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答: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作为油藏模拟和油藏工程,

钻井设计和采油工艺等研究工作的基础。

建模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

确定性建模方法认为资料控制点间的插值是唯一解,确定性的。随机建模方法认为地质参数的分布有一定的随机性,得到多种等概率的实现,供地质人员选择,并可对油藏描述及建模各个阶段进行不确定性评价。

1)获取砂体厚度的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

2)提取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

3)将获取的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空间结构参数,用选定的模拟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即可得到了包含各小层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的平面非均质地质模型。

21、稠油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

答:稠油油藏地质渗流特点:

岩石表面润湿性易改变

高温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高

不同温度下水驱、气驱油效率变化大

开发特征:除常规储层描述外,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 砂岩的清洁度(清洁度)

② 碎屑矿物组成(研究吸附性能)

③储层厚度(影响开发效果重要指标)

④油气水分布特别,热采稠油要尽量减少边、底水串进干扰,消耗热能。因为水的导热性能良好,其导热系数是砂岩的26倍。要加强边、底水、层间水的分布、能量大小、含油区连通状况、边水化学性质描述。

22、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

23、相图应用

24、油藏建模类型及研究侧重点?

25、蒸汽吞吐井底含水饱和度变化特点?单周期生产含水变化与多周期含水变化?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油藏描述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概述 一、油藏描述的概念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 二. 三.油藏描述的基础资料 主要有四大类:地震、岩心、测井和测试资料。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油藏特征,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最后熔合成一体,实现油藏描述的目的。 1.岩心资料 (1)岩心是进行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资料。--岩心是认识油藏,特别是储层,最直接的地质信息,它是评价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也是进行沉积史、成岩史、孔隙演化史研究必具的物质基础,是校正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客观依据。

(3)岩心观察描述--目的:取得感性认识,补充井场录井的不足。 (4)岩心分析鉴定 2.测井资料-- 测井是现阶段油藏描述所依赖的最基本的手段。 测井资料的优缺点: ★优点:①纵向分辨率高;②通过岩心刻度建立解释模型和图版,可以在允许精度范围内取得必要的油藏地质参数; ③费用较少,每口井都可进行测井。 ★缺点:探测范围小,只能获取井筒周围的地层信息。 ★解决探测范围小方法:通过与地震资料结合。 全井段测井系列——标准测井 (1)全井段测井系列是指全井段必须进行的测井内容。主要用于大层段判别岩性组合和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油田通称标准测井。 (2)标准测井目前国内通用的包括:自然电位 / 自然伽马测井;梯度电极电阻率测井(1m或2.5m电极距);声波时差测井。 (3)标准测井曲线成图一般采用1:500深度比例尺。 储层段测井系列——组合测井 (1)为满足储层各种地质参数的定性定量解释,储层段测井系列一般内容较多,油田通称组合测井。 (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常规组合测井包括: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微电阻测井;浅、中、深探测电阻率测井;三孔隙度测井(声波、中子、密度测井);井温,泥浆电阻率测井;井径,井斜等工程测井。 3)除常规组合测井外,一个油田一般选择少量重点井或根据特殊地质解释需要,加测一些特殊内容,这些项目一般花费较大,不允许在每口井中进行。 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地层重复测试;长源距声波测井; 光电吸附指数测井;电磁波传播测井;电阻扫描测井; (4)组合测井成图一般采用1:200深度比例尺,个别项目为配合岩心归位。进一步放大为1:100或1:5O。 3.开发地震资料 (1.)开发地震技术 在油田开发领域中,详细描述构造形态、断层、裂缝分布;描述储层厚度、岩性、物性的空间变化;描述储层内油、气分布和饱和度估算;进行开采动态监测的地震方法,统称开发地震技术。 (2.)开发地震方法 1) 目前常用的开发地震方法:a.三维地震;b.高分辨率地震;c.垂直地震剖面; 2) 正在发展的开发地震方法:a.多波地震;b.井间地震 4、测试资料 (1). 测试资料及其作用 测试资料指钻井过程中的随钻测试,完井试油,试井、试采,注示踪剂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分层测试所取得的油藏静动态数据。它是直接了解储层内所含流体性质、产出能力,压力分布的主要手段,并可取得储层物性,油藏边界等重要参数。 油藏描述中常用测试资料有以下几种: (1) 钻杆测试(2) 单层试油(3) 试井(4) 示踪剂测试(5) 各种分层测试资料 包括产液剖面、注入剖面,分层测压及堵层,换层过程中的测试,都可取得砂体连续性及物性参数的定性或定量资料。 第二章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是概念) 1.地层系统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以及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 2.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按地壳的发展历史,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 3.地层层序律 正常的地层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下老上新),这是确定地层新老顺序的一般规律,叫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完整word版)油藏工程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油藏工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自然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下,在油藏中驱油能量一般有:油藏中流体和岩石的弹性能、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膨胀能、边水和底水的压能和弹性能、气顶气的膨胀能和重力能 2、开发调整的主要类型有层系调整、井网调整、驱动方式调整、工作制度调整和采油工艺调整。 3、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历史拟合、动态预测、校正和完善三个阶段。 4、层系组合与井网部署是相互依存的,但两者各有侧重。层系划分主要解决纵向非均质性问题;井网部署则主要解决平面非均质性问题。 5、采用边缘注水方式时,注水井排一般与油水边界平行,能够受到注水井排有效影响的生产井排数一般不多于 3 。 6、产量递减的快慢取决于递减率、递减指数两个参数的大小。 7、在双重介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的两条直线斜率的关系是平行,两直线间的纵向截距差反映弹性储容比的大小。 8、动态分析方法计算的地质储量一般__<_(>、=或<)容积法确定的地质储量,因为它一般指__动用_储量。 9、在底水锥进中,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的势梯度、垂向渗透率。 10、油藏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和重力驱动 11、列举三种以三角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反七点(歪四点)、七点系统、交错排状系统 12、在应用渗流阻力法进行反七点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时,见水前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三个渗流阻力区;见水后从注水井底到生产井底一般视为二个渗流阻力区。 13、在递减指数相同的情况下,初始递减率越大,则产量递减越__快 _,在初始递减率相同的情况下,递减指数越大,则产量的递减速度越慢 _。 14、直线封闭断层附近一口生产井,在试井分析中先后出现两条直线,其中第二条直线的斜率是第一条直线斜率的2 倍。 15、油气藏储量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探明储量三级。 16、列举三种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井网方式五点法、九点法、歪七点法。 17、注水方式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 二、名词解释 1、单储系数:单位面积单位厚度油藏中的储量。 2、面积注水:是指将注水井和油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进 行注水和采油的系统。 3、含水上升率:单位时间内含水率上升的值或采出单位地质油藏含水率上升的值。 4、驱动指数:油藏中某一种驱油能量占总驱油能量的百分数。 5、流动系数:为地层渗透率乘以有效厚度,除以流体粘度。 6、采收率:油田报废时的累积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7、井网密度:单位面积油藏上的井数或单井控制的油藏面积。 8、采油速度:年采油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9、注水方式:注水井在油藏中所处的部位及注水井与生产井的排列关系 10、递减率:单位时间内产量的递减分数。 11、基础井网:以某一主要含油层为目标而首先设计的基本生产井和注水井,是开发区的第一套正式井网。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

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练习 要求:(一)阅读各图构造等高线及储层分布图。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表示),圈定闭合面积,计算闭合高度,确定圈闭及油气藏类型,并写出结果。 (二)结合储集层分布的变化及油气水分布情况,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 练习题: 图1—1 某油层顶面构造图 1—正断层;2—油层顶面等高线;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 A区:油气藏类型:背斜油气藏;闭合度:h=70m;油柱高度:h o= 40m ;气柱高度:h g= 35m ;B区:油气藏类型:断块油气藏;闭合度:h=85m;油柱高度:h o= 40m;气柱高度:h g= 10m ;(??) E区:油气藏类型:断块油气藏;闭合度:h=45m;油柱高度:h o=20m;气柱高度:h g=10m;

图1—2 某油层顶面C—D剖面图 图2—1 某地层底面构造图及其下伏油层等厚度图 1—某地层顶面等高线(m);2—储层等高线(m);3—产气井;4—产油井;5—产水井;6—剖面线油气藏类型:透镜体油气藏;闭合度:h=160m;油柱高度:h o=80m;气柱高度:h g= 40m ; 图2—2某油层F—E剖面线横剖面图 纵比例尺:1:4000

1—砂层所在地层顶面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m);4—剖面线

图3—2 某区地层A—B剖面线横剖面图 纵比例尺:1:4000 图4—1 某区砂层构造图及不整合面等高线图 1—不整合面等高线(m);2—某砂层顶面等高线(m);3—某砂层侵蚀终止线;4—剖面线 图实4—2 某区砂层P—Q剖面线横剖面图 纵比例尺:1:5000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泥页岩储层特征及油气藏描述 1、页岩气地质理论 页岩气藏因其自身的有效基质孔隙度很低,主要由大范围发育的区域性裂缝或热裂解生气阶段异常高压在沿应力集中面、岩性接触过渡面、脆性薄弱面产生的裂缝提供成藏所需的储集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最高仅为4%-5%,渗透率小于1x10-3μm2。 页岩在地层组成上多为暗色泥岩与浅色粉砂岩的薄互层。在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裂缝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赋存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为20%-85%,其成藏体现出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表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 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烃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是“自生自储”式气藏,运移距离极短,现今保存状态基本上可以反映烃类运移时的状态,即天然气主要以游离相、吸附相和溶解相存在。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岩石颗粒表面,饱和后则富余的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生气阶段,由于压力升高,若页岩内部产生裂缝,则天然气以游离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受周围致密页岩烃源岩层遮挡、圈闭,易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由于扩散作用对气态烃的运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天然气继续大量生成,将因生烃膨胀作用使富余的天然气向外扩散运移,此时无论是页岩地层本身还是薄互层分布的砂岩储层,均表现为普遍的饱含气性。 在陆相盆地中,湖沼相和三角洲相沉积产物一般是页岩气成藏的最好条件,但通常位于或接近盆地的沉降-沉积中心,导致页岩气的有利分布区集中于盆地中心处。从天然气的生成角度分析,生物气的产生需要厌氧环境,而热成因气的产生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因此靠近盆地中心方向是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2、页岩气的主要特征 2.1页岩气的成因特征 页岩气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成因型、热解成因型和热裂解成因3类型及其混合类型。对生物成因气而言,其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低,R o一般不到0.7%,所生成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X 杨 龙1,宋来明2,桑淑云2,魏 宁3,董海亮4 (1.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靖边 718500;2.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7; 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4.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分公司,天津 300283) 摘 要:从基准面以及基准面旋回研究的进展出发,论述了层序界面划分的弊端,该弊端导致了基准面旋回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工作已经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而这种弊端更显突出。隐蔽油气藏中,洪泛面的意义尤为突出,不但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更是控制了主力油层的分布,因而对原有的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提出质疑。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调整基准面旋回划分界限,大大提高了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基准面旋回;洪泛面;层序界面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1)02—0139—03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邓宏文教授将基准面旋回理论引进国内,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基准面旋回理论在国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各高校以及科研生产单位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如果说,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地质学上一次重大革命,基准面旋回理论则是这次革命性事件中一次重大变革。 1 基准面旋回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地质学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基准面旋回理论无疑是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早在20世纪初,地质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基准面的存在并试图论述其对于地层层序的依存性[1],并开始对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描述以及研究,试图能将基准面及其意义进行明确定义,并加以定量表征。总的说来,地质学家或者认为基准面是地貌学上的平衡剖面[2],或者认为是分隔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理论均衡面[3,4]。Wheeler H.E.的工作[5]奠定了目前基准面旋回理论广泛应用的基础,他第一次明确地从地层保存作用出发来认识基准面,并赋予其时间意义。Cro ss T.A.[3,6,7] 进一步论述了基准面的含义,提出:基准面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基准面旋回理论即基于此观点,认为基准面为一非物理面,而是一个抽象面,是动态的、波状起伏的、不可测量的三维空间势能曲面[3,6,7]。基准面旋回是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一系列地层[3]。 基准面旋回理论为建立等时性地层框架提供了一套有利的工具,使油气领域地质工作者乃至物探工作者以等时性为研究基础的观念空前广泛地建立起来。这一点意义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基准面旋回理论的广泛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一致认同。但随着该理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基准面旋回理论一个重大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即基准面旋回规模的确定及层序方案的划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一直是基准面旋回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对旋回的理解不一致,相差非常大。很多学者作了大量工作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从方法上[8]到资料上[8]再到研究的思路和角度[8-12],学者们孜孜以求,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学者划分方案迥异、基准面旋回规模差别较大。甚至导致了目前二分、三分、四分等众多的层序划分方案及其改良建议[13]。也就是说,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不强。即虽然基准面旋回提供了一套科学分析地层问题的思路,但其没有提供有效利用该套思路的标准。部分学者[13-14]针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139  2011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杨龙(1977—),男,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油气藏描述复习试题

《油气藏描述》课程复习题(CDUT) 1、在油藏描述中使用的基础资料有哪几类?岩心资料描述的主要容? 答: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开发地震资料、测试资料 岩心观察描述的容:☆收获率描述☆岩心编号☆ 沉积现象☆ 对比标准层☆ 油气水产状及流体性质☆ 四性关系的感性认识☆ 裂缝、断层、地层产状等构造现象 2、简述如何运用钻井资料编绘油藏构造图? 答:油气藏构造图是反映地下油层或油层附近标准层构造形态起伏的等高线图。 课件:油气藏描述3-1 3、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除机理研究,现场一般研究的方法? 答: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 ①与断层的形成机理、断层发生的时间和油气运移时间、断层活动性 有关;一般压性断层封闭性较好,性断层封闭性较差。 ② 与断层两盘相接触岩层的物质成分有关; ③ 与断层两侧渗透层中流体的毛管压力有关。 断层封闭性研究的方法: ① 根据各种手段得到断层两侧的流体性质(油、水样分析) ② 油水界面 ③ 断层两侧的压力系数 ④岩性对接关系 4、简述全油藏裂缝分布描述和预测的方法?(PPT5-1:75页) 答:描述与预测裂缝分布与发育程度方法: 编制裂缝分布平面图 以储层构造井位图为底图,编制各种裂缝平面分布图( P48:图3.15 )裂缝产状平面图( P49:图3.16 ) ① 以岩心及裂缝识别测井资料为基础编图; ② 分井作裂缝走向玫瑰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裂缝密度平面图 ① 分井作各岩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 P50:图3.17 ),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② 分井作各组系平均裂缝密度直方图,置于构造井位图上。 5、除运用岩心直接描述裂缝,其他获得地下裂缝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答:利用现代测井技术;试井技术确定井孔钻遇裂缝特点;通过区域性及局部构造现象(露头调查);恢复古构造发育史与古构造应力场的演化;结合沉积成岩史,分析裂缝成因及在油藏的分布规律。另外开采动态是识别裂缝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6、层组划分和对比是油气藏描述的最基础工作之一,说明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 答:层组划分与对比是将储油气层系剖面根据接触关系、沉积层序或旋回、岩石组合等特征细分成级次的层组,并建立全油田各井间各级层组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田围实现统一分层。 原则:1)合理、精确划分层组; 2)建立层组的等时对比; 3)我国对碎屑岩储层一般采用四级层组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油层系——油组——亚组——单层。 7、分别说明陆相和海相的碎屑岩沉积相类型有哪些? 答:陆相大相可分为:1.冲积扇2.河流3.三角洲4.三角洲间滨岸5、湖底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油藏工程总结

1、油田开发定义答:所谓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按照国家或市场对原油生产的需求,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订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开发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油田保持合理开发,直至开发结束的全过程。 2、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包括哪些阶段 答:①开发前的准备阶段;②开发设计和投产阶段;③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3、油田开发前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答:一是详探,全面认识油藏;二是进行生产试验,认识油田的生产规律,为油田正式投入开发提供可靠的资料。 4、选择生产试验区的原则 答:①生产试验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对全油田应具有代表性。②生产试验区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全油田开发的影响要最小,相邻区域也不要影响试验区任务完成。③生产试验区的开发部署和试验项目的确定,既要考虑对全油田开发具备普遍意义的试验任务,也要抓住合理开发油田的关键问题。④生产试验区也是油田上第一个投入生产的开发区。 5、油田开发方针、原则及层系划分原则、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意义答:正确的油田开发方针是根据国民经济对石油工业的要求和油田开发的长期经验总结制定出来的,要服从“少投入,多产出” ,确保完成原油产量的总目标。油田开发原则:①在油田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指油田地质储量、油层物性、流体物性),高速度地开 发油田,保证顺利的完成国家和油区按一定原则分配给它的计划任务。②最充分地利用天然资源,保证油田获得最高的采收率。③油田生产稳定时间长,而且在尽可能高的产量上稳定。④具有最好的经济效果,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采出更多的石油。 层系划分原则:①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井能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有较长的稳定时间和较好的经济指标。②同一个开发层系的各油层特性要相近,油层性质相近包括沉积条件、渗透率、油层分布面积、层内非均质程度③各开发层系间必须有良好的隔层④同一开发层系内油层的构造形态、油水边界、压力系统和原油物性应比较接近⑤考虑到分层开采工艺水平,开发层系不宜过长过细⑥同一油藏中相邻油层应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意义:划分开发层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油层的作用;划分开发层系是部署井网和规划生产设施基础;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求惊醒开发层系划分;油田高速开发要求进行开发层系划分。 6、不同时间注水及其特点 答:早期注水及特点:油井产能较高,有利于长期的自喷开采,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和实现长时间的稳产,但投资大,回收期长。晚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原油成本低,油田产量不可能稳产,自喷开采期短。中期注水及其特点:初期投资少,经济效益好,能保持较长的稳产期,不影响最终采收率。 7、国内外油田应用的注水方式或注采系统,大致分为那几类各自定义、适用条件 答:边缘注水:是将注水井按一定的方式分布在油水边界处进行注水。适应条件:油田面积不大、构造比较完整;油层结构单一稳定、边部与内部连通性好;油藏原始油水边界位置清楚;油层流动系数较高。切割注水:是利用注水井排将油藏切割成为若干区块,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单元,分区进行开发和调整。适应条件:油层面积稳定分布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注水井排可形成比较完整的切割水线;切割区内的生产井和注水井有较好的连通性;又曾有较高的流动系数,使切割区内注水效果能比较好的传递刀生产井排,以便确保达到要求的采油速度;顶部切割注水,适用于中等含有面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边外注水结合使用。面积注水:是把注水井和生产井按一定的几何关系和密度均匀的布置在整个开发区上。适应条件:油田面积大,构造不完整,断层分布复杂;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多呈透镜体分布;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适用于油田后期强化开采,以提高采收率;油层具备切割注水或其他注水方式,但要求达到更高的采油速度时,也考虑采用面积注水方式;面积注水方式对非均质油藏、油砂体几何形态不规则者尤其适宜。点状注水:是指注水井零星的分布在开发区内,常作为其他注水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适应条件:岩性不均匀且不连通的油层。 8、面积注水的分类各自的井网示意图、注采比 答:四点法:(1:2 )。五点法(1:1 )七点法(2:1 )反九点法(1:3)正对式直线排状注水(1:1)交错式直线排状注水(1:1)注采比(n-3 )/2 9、井网密度定义答:每口井所控制的面积(km2/ 口) 10 试井分析方法的分类稳定试井定义采油指数定义答:试井分为稳定压力试井分析方法和不稳定压力试井分析方法。

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实践_以泌阳凹陷为例_蒋恕

[收稿日期]200504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3AB13012)。  [作者简介]蒋恕(1976),男,2000年大学毕业,博士,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实践 ———以泌阳凹陷为例 蒋 恕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王 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海相或陆相盆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得益于沉积型或者构造型坡折的存在,而在无坡折 型断陷湖盆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在泌阳凹陷的工作,初步探索出了无坡折型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该方法和技术以层序地层学“点线面体面线点”的研究思路为 主线,以地震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手段,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地震地 质的相互验证,最后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断陷盆地;湖相盆地;坡折;油气勘探;泌阳凹陷 [中图分类号]T E132.14;P61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3027305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提高复杂多变的隐蔽油气藏的发现率[1]。基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技术以及结合露头、测井分析和储集层预测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2~4]。在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南非的Pletoms 盆地和Bredasdrop 盆地、中国东部东营凹陷和辽河东部凹陷等隐蔽油气藏的预测等[5~9]。但是这些盆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主要得益于沉积型或构造型坡折的存在及坡折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理论[10,11]。泌阳凹陷这类盆地控盆断裂为陡倾平面状,这种边界断层导致上盘旋转旋斜,只发生变位,而不发生明显变形,往往形成枢纽型斜坡[12],其缓坡带没有明显的坡折带,不具备形成下切谷的条件,加上盆小,盆底扇不典型,难于识别,对这类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是一个挑战。 1 勘探方法与技术路线许多实践证明了层序地层学运用于陆相断陷湖盆是可行的,但是其在不同类型断陷盆地中,层序及体系域的划分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层序地层的研究流程是“点线面体”,前人在运用中要么过多依赖地震剖面,要么过多强调等时地层格架中沉积体系空间配置,近年来加强了反演技术在隐蔽油气藏预测中运用,总结出的预测隐蔽油气藏方法往往不系统[13];尤其对应泌阳凹陷这类盆地无明显的坡折带,低位体系域的划分或初始湖泛面的识别困难,非典型的盆底扇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因而在层序地层界面上识别一些特殊反射的地质体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而特殊地质体的识别和检验在无坡折型断陷湖盆非常困难,为了验证找寻的特殊地质体的可靠性,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提取、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是重要的保障;另外,成藏条件分析是决定特殊地质体能否成藏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强调先“点线面体”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然后在有利区带内从面到点,自始至终紧密地将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2 勘探实践 2.1 层序界面的准确识别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在野外露头、岩心、单井层序界面识别、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地震同相轴反射特征的基础上, 273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6月 第27卷 第3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 Ju n .2005 Vol .27 No .3

油藏工程设计

目录 1 基本数据 (1) 1.1 油藏基本参数 (1) 1.2 流体物性 (1) 1.3 油水相渗关系 (1) 1.4 油水井操作条件: (3) 1.5 常用经济指标: (3) 2 设计内容 (3) 2.1 分析油藏的纵向非均质性,并计算储量 (3) 2.2 根据油藏特点论证划分开发层系的可行性 (3) 2.3 注水方式的选择 (4) 2.4 利用排状注水开发指标计算方法,计算相应的开发指标 (4) 2.4.1 计算初始产量,并根据油田产量要求确定油井数及水井数 (4) 2.4.2 计算井距与排距 (4) 2.4.3 求前缘含水饱和度 (4) 2.4.4 计算见水前开发指标 (6) 2.4.5 计算见水后开发指标 (8) 2.4.6 将计算结果汇总,制成开发指标汇总表 (10) 2.4.7 经济评价 (11) 2.4.8 根据计算结果中含水率在70%~98%间的数据,进行下列2个方面的 计算 (12) 3 总结 (16)

1 基本数据 1.1 油藏基本参数 含油面积:= 地层压力梯度:0.1MPa/10m, 地温梯度:3.7℃/100m 油藏有效厚度之和为: =35.55m 平均孔隙度为: =0.3399 平均渗透率为: =442.86× 1.2 流体物性 地面条件下: 地层条件下: 地层泡点压力: 原油体积系数: 水的体积系数: 1.3 油水相渗关系

Swi=0.32 Sm=0.8 Sor=0.2 1.4 油水井操作条件: 注采压差△P=3MPa; 排状注水的排距与井距之比为2:1; 初期采油速度为3﹪; 油水井正常生产时间为300天/年; 井眼半径:0.1m 1.5 常用经济指标: 钻井成本:1000元/米; 注水单价:6元/米3; 输油单价:60元/吨; 生产维护费:150元/吨; 作业费用:20000元/(井﹒年); 地面工程建设费= 0.5 ×钻井费用; 原油的商品率:95﹪; 原油价格:1200元/吨; 贷款利率:5.48﹪; 存款利率:1.98﹪; 2 设计内容 2.1 分析油藏的纵向非均质性,并计算储量 变异系数:V==0.36 因此,地层非均质性不大。 储量:N=Shφ(1-S wi )/B O =S(1?S Wi )/B O ==48.46338× 2.2 根据油藏特点论证划分开发层系的可行性 划分开发层系,是将特征相近的油层合在一起,用一套生产井网单独开采,根据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油层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以保证各油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层间矛盾,单层突进.油层性质相近包括:沉积条件,渗透率,油层分布面积,层内非均质程度等。 根据油区各小层基本资料,该油藏各小层渗透率多在0.2到0.6间分布,属于高渗油藏,且各小层孔隙度都比较接近,变化不大,均质程度较好,因此将此10小层作为一个开发层系进行开发。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 摘要: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 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 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 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