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周玉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周玉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周玉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周玉仁

(全文摘自2010年小学数学教师第7、8合刊)应用题历来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2001年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并扩大为解决问题,近年来已取得一定进展,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着“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本文提出下列几个有关问题和同行们研讨。

一、应用题教学的历史回顾

历史是一面公正的镜子,它能折射出人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贡献与不足,从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关键时期,适时地作一些历史回顾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数学有很多辉煌的成就,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但是,由于封建桎梏,闭关自守,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历史的年轮已到了清末民初。民国初年出版的算术教科书,都是按照当时的《课程暂行标准》编写的,体例大多随美、日,内容除了整数、小数、分数、复名数、简单簿记以外,还都包括不少的应用题。这些内容大概和我国的数学传统有较大关系。大家知道,古代的东、西方数学是不同的。吴文俊院士曾说过:“西方重证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不考虑定理,不考虑怎样定义公理,不考虑定理怎样证明,而着重在解决各式各样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重在解方程……解多项式程就变成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主线。”事实的确如此,以几乎集中了过去和当时全部数学知识的《九章算术》为例,将246个问题分为九章,其中很多是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有的还流传至今。

下面再结合建国后的教学大纲研究一下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演变。2001年课程改革以前我国小学算术(数学)教学大纲历经修改,概括起来可分为下面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65年。当时的算术课程十分重视应用题,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规定:应当用算术课和算术课外作业总时间的一半左右来解答应用题。”同时把应用题按前苏联的经验分为

“简单”、“复合”和“典型”三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为很多类型。1963年《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将简单应用题分为12种,复合应甩题学到2步~5步(按解答步骤多寡分类),典型应用题多达11种~12种。其中典型应用题大多是我国传统的数学题型,每一种题目都有其特殊的解题规律或公式,如相遇、追及、流水、工程、植树、盈不足、年龄、方阵、鸡兔同笼、和差、和倍、正反比例、求平均数等问题。由于人为分类过细,要求又高,加之教学不甚得法,养成了学生找类型、背结语、死套公式的弊病,有的学生甚至用找关键词来代替分析数量关系(如见“还剩”就“减”,见“一共”便是“加”,见“倍”就“乘”,见“平均”就要“除”),题目稍一变化,便不知所措。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了,应用题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实施义务教育大纲之前。1978年,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精神,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课程内容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并将“小学算术”易名为“小学数学”课程。在1978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算术与代数历来是泾渭分明,小学只学算术,初中才正式学习代数。从数学发展史来看,算术遇到不能解答的应用题时才促进了方程理论的研究,而方程的出现又简化了算术应用题的解答。所以,当时在小学阶段正式引人一些简易方程,既遵循了从算术到代数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重演了历史进程,又因势利导、由高到低地大大缩短了人们的认识历程,应视为我国小学算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大改革。于是,自1978年以后的二十年,一步应用题不再人为分类,而按加、减、乘、除意义自然归类;复合应用题只学到4步(义务教育大纲只到3步);典型应用题也大幅度地简化,把过繁的删去,只保留求平均数、相遇和工程问题,把一些逆思考的题目如分数除法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均列方程求解。这样,应用题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有了提高。

纵观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国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改革是处在在一个由繁到简,由单一的算术方法到算术与代数方程灵活运用的渐变过程,这里有

继承、有借鉴,也有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大大打破了传统应用题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必须随时根据变化作出抉择,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之中。根据数学广泛应用的基本特征,西方(尤其是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口号;同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鉴于我国小学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着不少弊端,《全曰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制定时,为了与之“拉开距离”,干脆将应用题取名为“解决问题”,与国际接轨。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算术(数学)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了,并把应用题融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之内,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这种安排,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相一致,比较合理,也比较符合逻辑。

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当然不是一次简单的易名。原《课程标准》编制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孙晓天教授曾说过:“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究竟两者有什么区别?不妨从西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意来思考。解决问题是个体在一个新情境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发现的新问题寻求答案的心理过程。所谓“问题”,本身就是被意识到的一种矛盾、一种空缺。而这里讲的“问题”是初次见面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新的;具体说来,是无法从已掌握的知识或经验中直接找出现成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至少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复杂的加工,它是学生种克服各种障碍的探究活动。问题一旦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过程所获得的方法、途径、策略又可以作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变为已知的策略、方法;也就是说,再用这种方法、策略去解决其他问题,就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是一般的练习作业了。为此,《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总体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一,并贯穿于四大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之

中,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养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而传统的应用题呢,只是众多数学内容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又往往是见“题”论题,目标就是让学生会“解题”;当然也注意到逻辑思维的训练,但是总的说来任务是比较单一的。由此可见,解决问题与应用题教学两者在其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再者,解决问题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它既包括四则运算、找规律等纯数学的题目,也包括融于《课程标准》四大内容之中的类似原应用问题模式的题目,更包括直接指向生活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后者更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在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到数学各部分知识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通过一轮的课改实验,解决问题的成果已初见成效,当然还存在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拟在第三个问题中进行讨论。

三、实现解决问题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两个转化,一个也不能少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完成认识上的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指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种从现实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是“建模”的起点。在小学阶段我们一般不明确提出“建模”,因为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是基本的数学模型,小学生由于所学数学知识有限,还没有真正地完全接触到这些数学本质的东西。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进而在实践中检验,必要时还需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以上两个转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第二个转化,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并检验,这是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应予以肯定。

但是,最大的缺失是忽视第一个转化,呈现的文字应用题条件不多也不少,与问题完全匹配,根本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换句话说,第一个转化完全由教材或教师包办了,这是我国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弊病。而课改后的新教材呢?的确为学生提供了不少新鲜且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采用图画、对话、表格和文字各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这些问题都来自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却又往往一带而过,显得相当单薄,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知道故事情节,就自然会解题。殊不知了解问题情境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才是充分条件;只有这样,以后遇到各种变式,才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解决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教材编者还是从教的一线教师,都应瞻前顾后,通盘设计,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

总之,只有同时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跨度———完成两个转化,才能大面积、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常规”与“非常规”问题,功能互补

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融于“数与计算”等领域并作为解决相关内容的实际问题而呈现的“常规”应用问题,它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学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另一类以现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性数学思维。如新增设的“实践和综合应用”等。这是一类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在课改中已显示其一定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以上两类的问题解决是功能互补、和谐发展的。就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来看,培养他们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从解决简单的、一元的、基本的常规问题着手。正如盖一座综合功能的高楼大厦,必须先从一砖一瓦、一块块预制板垒起一样,教材设计也应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由常规到非常规统筹安排。

目前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困惑是“常规”的解决问题目标设置不透明,

编排体系不清晰,教师往往只知今日不知明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广大教师希望各套教材编者对内隐在这些“常规”应用问题中的“红线”予以说明,以免教学行为的失控。尤其在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时,问题就比较突出。有的教材在学习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里的……”)时,就把所有的两步应用问题都安排在练习中出现。在他们看来,只要会“算”就自然会“用”,往往在同一节课内,要求同时达到“算”和“用”的两个目标。不少学生感到困难,教师不得不从练习中挑出一些题目作新课讲解。

此外,关于运算顺序的教学也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以往的教材编排是先学运算顺序,并明确告知学生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接着按此规定进行混合运算练习;然后在解答两步运算应用问题时列综合算式求解,以保证结果的唯一性。这种安排层次清楚,无可非议。现在大多数新教材,都是先创设问题情境,从实际问题引入,其目的是便于小学生去理解和接受这一规定,同样是合理的。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出现“小熊购物”插图,并以对话形式呈现以不题目:小熊买了4个面包和1瓶饮料,面包每个3元,饮料每瓶6元,小熊应付多少元?

算式:

①3x4=12(元) ②3x4+6 ③6+3x4

12+6=18(元)=12+6 =()+12

=18(元)=()(元)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有加又有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很明显,教材编者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利用这一故事情境去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含意。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画龙点晴地向学生指出:“你们的认识与数学上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以后遇到混合运算时都要按照这个规定来运算”,那么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误认为运算顺序的产生来自于生活情境,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难倒不是生活实际的情况决定了运算顺序吗?)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的素材里,有要先算乘除的,也有要先算加减的,如果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素材去理解应属于纯数学范畴的运算顺序(哪么数学范畴的运算顺序

是如何规定的,来源何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因此,如何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突出数学本质,仍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做好图画情境问题与文字应用问题的恰当过渡

遵循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一年级可以多呈现一些图画情境题,以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儿童身临其境地了解题意。如有的一年级教材,画面上有两堆水果,一堆上标了“苹果28箱”字样,另一堆标上“梨24箱”,旁边有一辆小卡车,车身标明“限装50箱”,小卡通问:“一次能运完吗?”这样的问题情境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的生活,改变了过去“一共有多少”的固定问题模式,思维含量高,孩子们能不喜欢吗?当然,提供的情境要防止过泛过大,要简明有童趣,要突出数学的本质。在课改实验的几年内,不少教师已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譬如有的根据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儿童从情境图中去寻找相应的有用的信息,“你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有的要求他们根据观察收集到的信息,自己去发现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注意启发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述图意,为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年级,教材可以逐步出现一些或半文半图、或表格式的、或直接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问题,以培养他们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图画情境在低年级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于此而过分迷恋。我认为,文字应用问题与图画情境题提供的都是数学情境,不同的是前者提供的情境是概括的、理性的、经过提炼的,解答这种言简意赅的数学问题是实行第二个转化的必需,同时也是数学的本意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会看图,还要会读题,读懂题。“读懂”,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只是能区分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而是要把题目中的故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保留清晰的印象,正如有的老师所总结的“读文想图”、“观图思文”、“图文合一”,然后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题。

(四)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

无论是“常规”还是“非常规”的问题解决,在弄懂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后,都要着重分析数量关系。解析应用问题的核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有反映加、减、乘、除意义的基本数量关系,还有密切结合

某类实际问题概括而得的常见数量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常发现某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读完一遍题目后,马上就能洞察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往往就是数量关系。例如有这样的题目:

中国银行某网点销售奥运门票。上午售出120张,下午比上午多售出30张,这一天共售出奥运门票多少张?

上午售票张数+下午售票张数=一天共售票张数?

学生无论从条件推向问题(习惯上叫“综合法”)去思考,还是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去分析(习惯上叫“分析法”),根据上述的数量关系式,都能推知只要先求出下午的售票数,便可得出该题的最终答案。列式:20+30=150(张),150+120=270(张)。此时,教师佯作困惑地问:“我真不明白,120这个条件怎么用两次啊?”一个小学生天真地说了自己的思路:“下午卖出多少张票还不知道,我拐了个弯,用120+30先求出下午的售票数,再算150+120才是一天的总售票数。”多好的一个“拐个弯”,正因为他抓住了这一基本数量关系,连这样含有隐蔽条件容易出错的问题也能顺利解决。

又如“相遇问题”是“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的直接运用,只不过加上“两物体所行路程和等于总路程”的特征而已。这样的常见数量关系是一种数学模型,是以后学习变速运动的基础,在微积分中也常要用到。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也都是数学模型。在小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包括符号)概括其中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既是锻炼数学思想的重要形式,又大大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适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

实际问题变化多端,有的结构也各不相同,并非一开始就:能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教材如能适时地让学生感悟到一些有效的解题策略,将能大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髙。近年来,国外数学教材对此有所反映,我国新教材也作了新的尝试。有的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的教材还在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对前

面见过的“策略”回顾梳理,升华学生的认识,如北师大版教材、青岛版教材;还有的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第一学段适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一般的解题策略,到第二学段每册都单设“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章,不按题型归类,而按策略组合所选素材,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体现策略的灵活和多样,如苏教版教材。总之,各套新教材已迈开步子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实效,当然还需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应该包括解题方法,它又比解题方法上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数学思想支持下的解题思路、方式和方法。所以有的学者把策略比作战略,方法比作战术,两者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下面介绍以下一些除了大家公认的分析法和综合法以外,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模拟和实验

遇到某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实际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模拟,进人角色,了解题意。如中年级学生曾对下面的问题发出困惑:“有一座大桥长1550米,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15米/秒的速度行驶过桥,火车过桥需多少时间?”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往往错列为“1550÷15”。如果启发学生用身边的短铅笔比作火车,用铅笔盒当作大桥,自己模拟实验火车是怎样过桥的,火车行驶到什么地方才算全部过桥,他们很快便会弄明白为什么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从而找到解题方案(1550+100)÷15。

2.画图

⑴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低年级儿童解决问题时喜欢采用的形式,比起模拟实验已抽象了步,它“简缩”了题目中的次要成份,把主要成分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去清晰地思考问题。笔者曾为考查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出示了如下的变式题:

二年级有两个班,这学期(1)班转走5人,(2)班转来8人,这学期二年级人数比上学期()()人。(只填空,不列式)

该题正确率约43%,相当一部学生认为题中没有告诉上学期(1)(2)班各有的人数,无法解答而不作答。答对的少数学生这样说:“因为转来的人数比转走的多,8比5多3,所以这学期人数比上学期(多)(3)人。”其余答对的学生有的先假设上学期(1)(2)班的人数再逐步推出,也有的

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下面是一位小同学所画的示意图,他还生动地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本来两个班的人数都是‘全’的,后来 (1)班转走5人(画箭头 向下,5人),(2)班转来8人(画箭头向上,8人)。”这时他已将题目中的故事用图画呈现其形象,但我们仍百思不

得其解。稍待片刻他又接着说:“我从(2)

班的8人中抽出5人补给(1)班,不就行

了吗?(随手从(2)班处向(1)班画箭

头,5人) 所以这学期比上学期(多)(3)

多人。”

通过画图,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组合

加工,形象思维和抽象推理相互结合,生

动而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2)线段图

线段图采用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形式将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这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尤其在学习,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时,学生只要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数量与比率的对应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问题解决的任务便完成一半了。

(3)连线列举图

对一些渗透排列思考方法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画连线的形式作有序的搭配,一一列举。如解答“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连线列举,不重不漏,十分清楚。

十 个 7 3 9 9 3 3

7 9

9 7 9

7 3

3 7

○全 5人 ○全 5人 8人

(4)集合图

对解决一些渗透集合思想的实际问题,可以画集合图把其间的从属关系清楚地反映出来。

例四(1)班全班40人参加秋季运动会,每人至少参加一项比赛,其中参加田赛的22人,参加径赛的25人。既参加田赛又参加径赛的有几人?

参加田赛参加径赛

22人?人25人22+25-40=7人

即参加田赛又参加径赛

3、枚举

当数学问题已难与原认知结构建立直接联系,而且难于找到问题解决的人口时,可以采用列表一一“枚举、尝试、猜测,逐步调整,直至问题的解决。尝试与猜测并非是低级的策略,创造与发明往往都是从尝试实验开始。我国著名的古代数学名题“鸡兔同笼”,不少新教材都采用这一策略引导学生获得结果。

例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1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列表试一试?)

鸡(只)兔(只)共有腿数(条)鸡(只)兔(只)共有腿数(条)

1 7 30 4 4 24

2 6 28 5

3 22

3 5 26 6 2 20

………………

(逐一列举)(对半列举)

4. 假设

在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当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有明显的空隙而不易探求时,可以根据条件作出符合逻辑的假设,然后根据变化了的新条件进行推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进行假设推理时往往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找出解题的捷径。

例小林家买了1套桌椅(图:1张桌子,周围放4把椅子)共用去

1040元。

(1)已知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价格相等,求桌子和椅的单价。

若把1张桌子替换成4把椅子,则椅子单价为1040÷(4+4)=130(元),桌子单价为130×4=520(元);同理,若把4把椅子换成1张桌子,则桌子单价为1040÷(1+1)=520(元),椅子单价为520÷4=130(元)。

(2)已知每把椅子比每张桌子便宜390元,求桌子和椅的单价。

假设买的都是椅子(5把),则少花390元,椅子单价为(1040-390)÷5=130元,桌子单价为130+390=520(元);同理,假设买的都是桌子,也可求得桌子和椅子的单价。

5. 转化

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己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为能解答的。这就是转化策略的功能。转化策略的感悟,有赖于学生储备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的灵活程度,善于“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索,如正向思维受阻,则用逆向思维;分析发现各部分关系缺失,则改从整体着眼思考。下面以苏教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部分内容为例:

上述例题要比较两个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静止地观察不可能有结论,如果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等积变形)使它们都转化成长方形,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从而体会到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到转化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带来的便利。接着引导学生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问题,如在探求圆面积时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等,这—切都是吧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旧知识,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使“不会”变成“会”,“不能”变成“能”。后面的试一试与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积累应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有以下几点说明。

首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举了几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偏重于形象思维,有的偏重于抽象思维;有的适合于解决常规的实际问题,有的适合于具着挑战性的非常规的实际问题,各种策略各有特色,且可相互组合和补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同一问题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如“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画图、列表尝试,也可以假设替换;可用算术方法,也可列方程求解。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可“教”的,但是关键在于怎样“教”。策略不能靠简单的“传递”,要靠学生去感悟。教学时,要让学生由困惑产生需求,再进行探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的启发发下,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提炼,再到自觉应用。做到利用策略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策略。

最后,要重视对策略运用的反思。问题一旦解决,一定需要回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用这一策略?它的价值何在?怎样运用这个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时,还有更合适的策略吗?”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到相应的数学思想来认识,展示数学本身的魅力。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从传统到现代,传统是现代的基础和起点,现代是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稳步的过渡中,让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迈出更大更实的一步。

小升初数学:复合应用题知识点

小升初数学:复合应用题知识点:为大家整理了小升初数学:复合应用题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d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3 ) 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

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4 ) 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5 ) 解答乘法应用题: 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 6) 解答除法应用题: 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019年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教案

2019年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P99 例1 (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每天早晨,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做早操。有位叫玲玲 小朋友的学校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我们一起看,他们列成了整齐的方阵,正在展示他们的风采。这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你能解决什么问题?8×10=80(人)2、接着出示P99例1情境图:3个这样的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个这样的方阵你怎样理解?(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有三个方阵) 80×3=240(人) 3、去图剩文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算式写在你的课堂本上。 2、学生自己认真思考,独立解答这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演板(师巡视指 导:能想出一种方法的太棒了,如果能想出两种三种就更厉害了!)。 3、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交流: 每一种方法出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方法一:10×8=80(人)表示什么?(表示1个方阵有多少人?) 80×3=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10×3=3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横排有多少人?)30×8=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8×3=24(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竖排有多少人?)24×10=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8×3×10=240(人)

五年级复合应用题

五年级第二学期应用题复习整理归类 一般复合应用题 1)新春小学四、五年级学生411人,分乘7辆大客车去春游,第一辆车乘了63人,后6辆平均每辆车乘坐学生多少人? (411-63)÷6 =348÷6 =58(人) 答:后6辆平均每辆车乘坐学生58人 2)电视机厂要装配2704台彩色电视机,两个装配小组同时开始装配,26天正好完成,已知第一组每天装配54台,第二组每天装配多少台? 2704÷26-54 =104-54 =50(台) 答:第二组每天装配50台 3)农药厂生产一批农药,计划每天生产48吨,需要15天完成,实际只用9天就完成了这批任务,实际每天生产农药多少吨? 48×15÷9 =720÷9 =80(吨) 答:实际每天生产农药80吨。 4)一桶煤油连桶重8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还重4.5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4.5×2-8 =9-8 =1(千克) 答:桶重1千克。 5)四方家具厂要制造366套家具,先按计划每天生产12套,做了18天以后,余下的任务要在10天内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套? (366-12×18)÷10 =(366-216)÷10

=150÷10 =15(套) 答:平均每天生产15套。 6)张叔叔原计划每小时加工48个零件,15小时完成一批加工任务,现在要求用8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加工多少个? 7)某厂计划全年生产机床480台,实际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2倍,实际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8)某食堂运来14.4吨煤,计划烧8天,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2吨,实际多烧了多少天? 9)两个工程队原计划在14天内修完路2800米,实际第一队平均每天修136米,第二队平均每天修144米。这样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0)有9筐重量相等的蔬菜,如果从每筐里取出15千克,9个筐里剩下蔬菜的重量等于原来4筐的重量,原来每筐蔬菜重多少千克? 11)机械厂制造一台机器,原来要用36小时,改进技术后只用24小时,原来造100台机器的时间,现在可以多造多少台?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知一般连乘应用题的特征,会口述解题思路,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运用直观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条件、问题关系的思考,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投影出示) 用划出已知条件,用划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二年级一班有9个小组,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 向雅安地震募捐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师:噢!也就是先划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默读题目,会做吗?(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找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答案后,教师可问学生:还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解决问题不是至少要有两个已知条件,第二个问题怎么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学生问不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这里的“复习”用作铺垫,一是检测一下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 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因为接下来要学习的连乘问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其中两个条件的组合,可以寻求中间问题,从而解决最后的. . 都给学生搭了一个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分析信息,解决问题1、动态出示信息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课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绿色生态园吗?看生态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花朵。漂亮吧!还有红色的。三种颜色的花同样多,件出示信息图)有粉色的、黄色的,(有的会发现每行有这里面还藏着数学信息呢!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学信息吗?行。)(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形成板书:三种颜盆,还有

分数连乘应用题

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31×2= 43×3= 32×53= 43×51= 36×4 3=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52, 公牛头数的4 3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52, 公牛的头书相当于母牛头数的5 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0 7,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1 16,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 | | | | | | | | | | 30头 107 母牛: 21 16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107×21 16=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连乘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5页,学习连乘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参观花卉市场。 2、创设情境。 多媒体呈现学生观赏花卉种植区的情境:3种颜色的花同样多,各摆了5行,每行8盆。 3、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选择出示:3种颜色的花同样多,各摆了5行,每行8盆。 4、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三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 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师:完整地读一遍。 3种颜色的花同样多,各摆了5行,每行8盆。 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好不好?如果用一个红点来表示一盆花的话,你觉得应该怎么摆? (每行摆8个,摆5行,这是一组,共摆这样的3组。) 师: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已经想好的同学,请在作业纸上列式计算。

三年级下册乘除法两步解决问题练习

乘除法两步解决问题练习 1.连乘应用题 例:商店运来5箱糖果,每箱糖果有20包,每包有12粒,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粒 方法一:20×5=100(包)意义: 100×12=1200(粒)意义: 方法二:20×12=240(粒)意义: 240×5=1200(粒)意义: 综合算式:或 2.连除应用题 例:仓库里面堆积了320吨钢材,5辆汽车运了8次才将这些钢材完全运走,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吨 方法一:320÷5=64(吨)意义: 64÷8=8(吨)意义: 方法二:320÷8=40(吨)意义: 40÷5=8(吨)意义: 综合算式:或 3.其他简单那两至三步应用题 例①:三年级的同学做操,如果每排站8人,可以站成14排;如果每排站7人,可以站成多少排 方法一:8×14=112(人)意义: 112÷7=16(人)意义:

综合算式: 例②:小红4次运了120块砖,如果运7次,能运多少块砖 方法一:120÷4=30(块)意义: 30×7=210(块)意义: 综合算式: 例③:端午节李阿姨卖粽子,上午卖了46个,下午卖的粽子刚好是上午的3倍,李阿姨一天卖了多少个粽子 方法一:46×3=138(个)意义: 138+46=184(个)意义: 综合算式:或 例④老师有130粒糖果,六一过节吃了58粒,现在把剩下了糖果分给8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得多少粒糖果 方法:130-58=72(粒)意义: 72÷8=9(粒)意义: 综合算式: 例⑤小华买了4条金鱼用了20元,又买了3只小乌龟用了21元,每只小乌龟比每条金鱼贵对少元 方法:20÷5=4(元)意义: 21÷3=7(元)意义: 7-4=3(元)意义: 综合算式:

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

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 青岛镇江路小学孙璐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绿色生态园——解决问题信息窗 1。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观赏花卉种植区的情境。图中主要信息有:3种颜色的花同样多,各摆了5行,每行8盆。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盆?”引入对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思考找中间问题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摆一摆,圈一圈等几何直观方法理解题意,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理解找“中间问题”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谈话:春天就要来了,周末你想去哪里踏春?这是哪里?春日里的世园会植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儿的生态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动手操作,明确信息 启发:图中的信息是什么意思?你理解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每个圆点代表一盆花。你能根据题意用学具来摆一摆吗?

连乘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 第六册第99页应用题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二中的第1—4题.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的能力. 2.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培养同学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规律,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两种解法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和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列式计算.(投影打出) 1.一间教室有6扇窗子,9间教室有多少窗子?(54扇) 2.一扇窗子安8块玻璃,54扇窗子,安多少块玻璃?(432块)3.一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间教室有6扇窗子,安多少玻璃?(48

块) 4.一间教室安48块玻璃,9间教室安多少块玻璃?(432块)(二)提问题,再列出算式. 1.一个商店有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 2.每箱热水瓶有12个,每个卖11元,________? 教师:引导同学明确为什么以上各题都用乘法计算?(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例 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引导同学读题,理解题意,启发同学说出例1和复习题(二)之间的联系,教师指出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连乘应用题(板书) 教学例1 1.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题中已经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引导同学明确已知条件: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11元,所求问题是: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和时划出线段图(板书) 2.理清解题思路(1)引导同学观察线段图,说出三个已知条件在线段图里是怎样表示的?问题是怎样表示的?(2)教师启发同学,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怎样解答,互相订正.引导同学回答:根据每

一般复合应用题及其常见的解题方法

一般复合应用题及其常见的解题方法 A.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求问题的方法。 例1.林红有课外书28本,李强的课外书是林红的一 半,王华的课外书比李强多8本,王华有课外书多少 本 例2.铅笔每支6角钱,日记本的单价比铅笔贵元, 小丽买了5支铅笔和5个日记本,付给售货员 一张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 例3.星期六,小丽在家发现水龙头发生了故障,不停 的滴水,于是做了一个实验,下面是她做实验的记录: (1)请你根据小丽的记录算一算,这个水龙头每分钟滴水约滴水毫升 (2)某市有1000万个水龙头,若每1000个水龙头中有3个是有故障的滴水龙头,则这个城市中的滴 水龙头一年浪费水多少吨(1毫升水约重1克)例 3.林红骑自行车去某地,计划每小时行15 千米,3小时可以到达。因任务紧急,要在2 小时内赶到某地,现在每小时需比计划多行多 少千米

例4.工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 烧96天。由于改进烧煤的方法,每天可节约吨, 这样可以比原计划多烧多少天 练习 1.林红有弹子15个,李强的弹子数是林红的2倍,王华 的弹子数比李强的少5个。林红、李强、王华共有弹子 多少个 2.105个学生收番茄,其中有78人平均每人收50千克, 其余的人平均每人收60千克,他们一共收了多少千克 3.学校开运动会,每人发1瓶饮料。 (1)填表如下: (3)这三个年级买18箱饮料够吗至少要多少箱(每箱饮料20瓶) 4.一个人买了两条毛巾和3块香皂,每条毛巾元,每块香 皂元,她给了售货员一张10元的人民币,应该找回多 少钱/ 5.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分一盒糖果,甲分得23块,比乙少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马中生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2页例3和做一做。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典型的归一、归总问题,积累了关于两步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本课时教学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要求会列出综合算式,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核心能力 通过“分析与解答”,在分步的基础上会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综合算式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问题。 2.通过合作与交流,熟悉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和不同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学习重点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六)实施资源 《解决问题(连乘)》名师教学课件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 口算 6×12×5 7×8×9 15×8×5 12×5×6 8×9×7 8×5×15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用3×4×10这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出示超市的图片。提问:这是哪儿吗? 对,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超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超市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超市情境的引入,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1)在尝试交流中,形成个人的解题方法。 ①阅读与理解 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超市需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②自主解决 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你想怎么解决?请试一试。 ③学生相互交流质疑。 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如果你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最新四年级数学复合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复合应用题 学校姓名 例1、工艺玩具厂原计划生产700件玩具,已知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86件,剩下的要在3天里完成,平均每天应做多少件? 试一试: (1)一个车间要加工540个零件,前10天平均每天做32个,余下的要在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 (2)小明看一本26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25页,看了4天,其余的计划每天多看15页,还需几天可以看完? 例2、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45米,8天完成,实际提前2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试一试: (1)果园收苹果,用小筐每筐装35千克,需要装70筐,如果改用大筐装,每筐多装14千克,需要装多少筐?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2页,15天可以看完。如果要提前5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例3、生产小组要加工780个零件,计划13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18个,实际用了多少天? 试一试: (1)一个拖拉机手,接受了6天耕300亩的任务,他为了提前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耕10亩,几天可以耕完? (2)培新小学运来3600千克的煤,计划烧40天。如果每天节约10千克,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 综合练习 (1)5箱蜜蜂一年可以采蜜375千克,照这样计算,20箱蜜蜂可以采蜜多少千克? (2)动物游泳健将海豹,3小时游了225千米,照这样计算,游6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3)小明走一段路,每小时走3千米,需要8小时到达。如果要提前2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4)张叔叔生产一批480个零件,需要8小时完成。如果每小时多生产20个,几小时可以完成? (5)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每天修60米,14天可以完成,如果要10天完成。 每天要多修多少米?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学案1

( 第 4 课时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题 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了题中数量关系的特 点,本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选材范围的扩大,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的 扩大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 1.注重复习铺垫,实现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先出示两道情境相同、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 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如果把两题合二为一,变成一道题,你能解决吗?这样的设计既为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 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注重数量关系的梳理,形成深刻烙印。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印上深刻的烙印,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数量关系的 梳理,使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找出这类问题数量关 系的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连乘的方法解决 学习目标 相关的生活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 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 课件。 1 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1.解答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 折纸鹤。每两个同学一组,每个 学 案 达标检测 1.看图列算式。 一、复习 导入。(6 分钟) 同学折 3 只纸鹤,每个小组一共 折了多少只纸鹤? (2)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 教室折纸鹤。每个小组折 6 只纸 鹤, 8 个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纸 鹤? 2. 如果将这样的两道题合在 一起,你能解决吗?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 题。 板书课题:用连乘的方法解 决问题 1.观看课件,独立分析,口述答案。 (1)根据“每个同学折的只数×人 数=每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 3 ×2=6(只)。 (2)根据“每个小组折的只数×小 组数=8 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6 ×8=48(只)。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 (2) 答案:(1)3×4=12(枝) (2)5×3=15(个) 2.填一填。 学校教学楼有 4 层,每层 有 12 间教室,每间教室里装 6 盏日光灯。一共要装多少盏日

连乘应用题

连乘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二。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下图。根据下图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能提出:共值多少元?)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 4箱热水瓶 每箱12个每个20元2.口答:(与板演同步进行) 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1天编筐多少个?(16×5=80(个))5个人4天编筐多少个?(80×4=320(个))1个人4天编筐多少个?(16×4=64(个))5个人4天编筐多少个?(64×5=320个)) 订正复习题1,说出思考方法。 (1)20×12×4 (先求出一箱多少元,再求4箱多少元。这种思考 =240×4 方法是从问题开始想。) =960(元) (2)20×(12×4)(先求出4箱热水瓶共有多少个,再求出值多少=20×48 元。这是从题目条件开始想。) =960(元)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刚才我们解答了两组连乘的一步应用题,如果去掉第一个问题,直接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板书课题:应用题) 2.出示例1。 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共同研究:

(1)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按每人每天编16个筐计算。)(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请画出来。 1个人1天编16个 5个人1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 (3)要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先算什么?怎样列式? (第一步,先算5个人1天编多少个,列式为16×5=80(个),即求5个16是多少。) (4)第二步算什么?怎样列式?(第二步算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列式为 80×40=320(个),即4个80是多少。) (5)怎样列综合算式?(学生在练习本上列) 16×5×4 =80×4 =320(个) 答:5个人4天编320个筐。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小组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还可以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看课本第7页) 1个人1天编16个 1个人4天编?个 5个人4天编?个 把书上分步列式的小标题补上,并且用综合算式解答。(把图画在黑板上) 16×4×5 (第一步求4个16是多少) =64×5 (第二步求5个64是多少) =320(个) 答:5个人4天共编320个。 小结: 我们刚才研究的这道题,是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在板书前面补上“连乘”二字)。由于思路的不同,所以解题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是两个解法的区别。两种解法的相同点都以每人每天编16个筐做被乘数,所求的结果都是总量,这是掌握连乘应用题的重点。 今天研究的连乘应用题与以前学习的连乘应用题(复习题1)数量关系不同,它的特点是所求的量随着两个已知量的变化而变化,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筐,既与参加的人数有关,也与编筐的天数有关,总量随着人数、天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一般复合应用题练习

一般复合应用题练习 习题一姓名 1、五个同学有同样多的存款,若每人拿出16元捐给希望工程后,五位同学剩下的钱正好等于原来3人的存款数,原来每人存款多少元? 2、把一堆货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运,当每个小组都运了68箱时,正好运走了这堆货物的一半。这堆货物一共有多少箱? 3、老师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绘画上个小队栽,当每队栽了6棵时,发现剩下的树苗正好是原来每队分得的棵数。这批树苗一共有多少棵? 习题二 1、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实际每小时多行了10千米,这样比原计划提前2小进到达了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小时骑车上学,原计划每分钟行200米,正好准时到达学校。有一天因下雨,他每分钟只能行120米。结果迟到了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3、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80个,正好按期完成任务。由于改进了生产技术,实际每天加工100个,这样,不仅提前4天完成加工任务,而且还多加工了100个。他们实际加工零件多少个? 习题三 1、甲、乙二人加工一批帽子,甲每天比乙多加工10个。途中乙因事休息了5天,20天后,甲加工的帽子正好是乙加工的2倍,这时两人各加工帽子多少个? 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20千米。途中乙因修车用了2小时,6小时后甲车到达两地中点,而乙车才行了甲车所行路程的一半。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两人承包了一项工程,共得工资1120元。已知甲工作了10天,乙工作了12天,且甲5天的工资和乙4天的工资同样多。求甲、乙每天各分得工资多少元?

习题四 1、用汽车运一堆煤,原计划8小时运完。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运1.5吨,这样运了6小进就比原计划多运了3吨。原计划8小时运多少吨煤? 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原计划10小时到达。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5千米,行了8小时后,发现已超过乙2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小明看一本书,原计划8天看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看了4页。这样,用10天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习题五 1、食堂准备了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0.8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节约了0.1吨,这样比原计划多烧了2天。这批煤一共有多少吨? 2、造纸厂生产一批纸,计划每天生产13.5吨,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5吨,结果提前2.5天完成了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3、机床厂生产一批机床,原计划每天生产15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这样比原计划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这批机床一共有多少台? 4、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生产要用6小时,乙单独生产要用8小时。如果甲每小时比乙多生产10个零件,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5、一班的小朋友在操场上做游戏,每组6人。玩了一会儿,他们觉得每组人数太少,便重新分组,正好每组9人,这样比原来减少了2组。参加游戏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 6、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经过10小时到达了B地,比乙多用了4小时。已知二人的速度差是每小时5千米,求甲、乙二人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7、甲和乙拿出同样多的钱买相同的铅笔若干支,分铅笔时,甲拿了13支,乙拿了7支,因此,甲又给了乙6角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分数乘法应用题分类讲解及练习(最好的)

分数乘法应用题分类练习 第一类: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1、 一袋大米100千克,吃了 5 2 ,吃了多少千克? 对比:一袋大米100千克,吃了5 2 千克,吃了多少千克? 练习: 1、五年级运砖150块,六年级运的是五年级的5 2 ,六年级运砖多少块? 2、五年级运砖150块,六年级比五年级多运5 2 ,六年级比五年级多运多少块? 3、小王读一本300页故事书,上午读了全书的1/20,上午读了多少页? 4、一桶油10千克,用去了这桶油的4 5 ,用去了多少千克? 5、育民小学有男同学840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 7 ,这个学校有女同学多少人?

第二类:分数连乘应用题 例2、 一条绳子30米,第一次用去了 6 5 ,第二次用去了第一次的53 ,求第二次用去 了多少米? 练习: 1、 文具店有72个新书包,第一天卖出这批书包的31,第二天卖出的是第一天的2 1 , 第二天卖出书包多少个? 2、 小冬看一本96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81,第二天看了第一天的32 。第二 天看了多少页?第三天小冬应从第几页看起? 3、 六(1)班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占4/9,有1/10的男生眼睛近视,近视的男生有多少人? 4、 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一班捐了500元,二班捐的是一班的4/5,三班捐的是二班的9/10,六三班捐款多少元?

5、 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32 ,一居室的套数是二居室的41 。教师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第三类:稍复杂的应用题 例3:学校食堂买来50千克大米,买来面粉的重量比大米多5 4 ,买来面粉多少千克? 练习: 1、一个班有学生72人,其中男生占8 5 ,女生有多少人? 2、水果店运一批600千克水果,第一次运了这批水果的5 2 ,第二次运了剩下的95,第 二次运了多少千克? 第四类: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 1、五年级运砖150块,六年级比五年级多运5 2 ,六年级运了多少块?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99 例1 (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每天早晨,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上做早操。有位叫玲玲 小朋友的学校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我们一起看,他们列成了整齐的方阵,正在展示他们的风采。这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你能解决什么问题?8×10=80(人)2、接着出示P99例1情境图:3个这样的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个这样的方阵你怎样理解?(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有三个方阵) 80×3=240(人) 3、去图剩文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算式写在你的课堂本上。 2、学生自己认真思考,独立解答这个数学问题。指名学生演板(师巡视指 导:能想出一种方法的太棒了,如果能想出两种三种就更厉害了!)。 3、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交流: 每一种方法出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方法一:10×8=80(人)表示什么?(表示1个方阵有多少人?) 80×3=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10×3=3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横排有多少人?)30×8=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8×3=24(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竖排有多少人?)24×10=240(人)表示什么?(表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综合算式:8×3×10=240(人)

一般复合应用题

一般复合应用题: 常用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解决问题的步骤:1,审题2,分析3,解题4,验算5,写答案. 典型应用题: 一、平均数问题: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1、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甲乙两班的成绩是:甲班42人,每人的平均分数是86分,乙班53人,每人的平均成绩是76分,甲乙两班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分? 2、小华骑车从甲地前往乙地,开始以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走了12分钟,然后用3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走了24分钟,就到达目的地,小华行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小明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去的时候每小时行15千米,回去的时候每小时行10千米,小明来回一趟,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二、行程问题: A反向行程;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相离)时间 B同向行程;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两地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540千米,客,货两车分别从两站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8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相遇时甲车已经行了208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10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90千米,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72千米,问甲乙两站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4、甲乙两地相距253千米,两辆汽车分别由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去2.75小时相遇,如果从乙地开出的汽车先行1.2小时,从甲地开出的汽车再出发,则再经过2小时相遇.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5、AB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的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3小时以后甲车到A地,乙车离B地却还有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A村与B村相距10千米,甲乙两人都由A村去B村,甲每分钟走250米,乙每分钟走375米,甲走了10分钟后乙才出发,乙出发后经过几分钟可追上甲?追上时距离B村还有多远? 7、甲乙两人分别从东西两地朝西而行,甲在后面骑摩托车,每小时行28千米,乙在前面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0千米,经过2.5小时甲追上乙,东西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 其它行程问题: 1、一列火车全长429米,每秒行驶37.5米,要通过一条长1558.5米的隧道,问全车通过这条隧道要多少时间? 2、一列火车通过98米的铁桥要68秒,通过66米的铁桥要60秒,求这列火车的车身长度与速度? 3、一列火车通过360米的第一个隧道用去24秒,接着又通过216米的第二个隧道用去16秒,问: (1),这列火车的车长与车速是多少? (2),当这列火车与另一列长度为75米,速度为86.4千米\小时的火车错车而过时要多少分钟?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应用题》教案

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会解答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31×2= 43×3= 32×53= 43×51= 36×43 =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52, 公牛头数的43 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52, 公牛的头书相当于母牛头数的52 。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07,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116 ,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 | | | | | | | | | | 30头 107 母牛: | | 2116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 30×107×2116 =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8页第4、5、9、10题,学生要说明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每一步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 (四)课堂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与解答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不同点是分数连乘应用题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题关键是要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连乘应用题)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不同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重点: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复习一步乘法应用题 (1)一支钢笔6元,明明买了五支多少元? (2)六一班学生站成一个方阵做操,每行8人,有5行,六一班

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审题后列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阵 通过课件给介绍方阵的行和列及方阵的含义 2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1) 体育老师想排这样一个方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三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2)分析问题 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一个方阵多少人?) ②观察一个方阵,看看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每行10人,有8行或每列有8人,有10列)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一个方阵的信息,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全班反馈 方法一:一行一行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