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评述(一)

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评述(一)
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评述(一)

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评述(一)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非洲经济呈现3个重要特征:经济增长与严重的贫困化并存;注重资源开发的同时追求经济多样化发展;立足自主发展与争取国际协调并重。这3个重要特征均具有延续发展的共性,决定了未来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但短期内无法改变世界上最贫困落后地区的地位;资源开发仍是主导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多样化战略初显活力,但单一经济的改造仍然严峻;《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在立足自主发展的同时争取国际社会的配合,为未来非洲经济振兴带来希望,但其目标的实现仍存在许多的困难与限制。关键词非洲经济,多样化,《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经济增长与贫困化并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全球经济增长起伏不定,但非洲经济基本上保持了恢复性增长态势。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9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1995-2003年间,非洲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5%,是过去15年的2倍。2004年非洲经济的增速为4.5%,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为4.6%。2004年非洲宏观经济继续改善:通货膨胀率继续降低,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由2003年的10.3%降至8.4%;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财政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3年的-1.9%转为0.9%;外贸得到改善,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3年的4.3%扩大到5.9%;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外债总额从2003年的1960亿美元降至1947亿美元;全非洲的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从2003年的-0.1%扭转为0.4%。预计未来几年,非洲这种小幅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非洲经济增长率将超过5.4%,撒哈拉以南非洲增长率高达5.75%,经济合作组织发表的《非洲经济展望》中预测为4%。同时,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对非洲经济中长期展望多持乐观态度。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实施了以降低通货膨胀为主的经济改革政策,改善了经济管理,使经济逐渐摆脱了长达20年停滞不前的状况,改革还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在《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03-2010年非洲经济将以3.7%左右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以1.5%的速度增长。从更长远看,21世纪前25年将是非洲谋求稳定和发展的时期,经济总体形势将比20世纪最后25年要好,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4%-5%的水平,同时不排除少数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的可能。从不同地区的发展趋势来看,非洲大陆将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格局,总的趋势是南北夹击,自西向东扩展。即以南非为中心的南部非洲因世界大国的重点投资与优惠贸易待遇,以埃及、突尼斯为主的北非国家受益于欧盟南下政策的影响,以尼日利亚、加蓬为核心的几内亚湾国家因石油美元的支持,以乌干达、肯尼亚为主的东部非洲因经济多样化的带动,将首先形成经济增长点和群体,由它们带动其他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

尽管非洲经济近几年来持续增长并且中长期前景被看好,但是并不能以此断定非洲经济已处在不再下滑的拐点,其基础依然非常脆弱。克服和摆脱不发达、消除贫困,仍是非洲各国面临的长期任务。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几大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第一,农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农业产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第二,大多数非洲国家至今仍没能改变殖民时期那种以生产与出口低附加值的农矿初级产品、进口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为特征的生产与贸易格局,极易受到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加上交通和通讯设施的落后,使非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很难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优势。第三,非洲国家过低的储蓄率和较低的私人投资率导致抵御其外界冲击的能力有限。第四,人口增长率过高制约经济发展。有关专家估计,如果今后非洲人口增长率仍保持目前3.2%的水平,那么非洲人口每25年就要翻一番,到2050年仅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就可达20亿。过快的人口增长,造成教育普及面狭小,劳动力素质低,基础设施滞后,从而严重抑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巨额外债、艾滋病蔓延、内战等隐患也严重抑制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尽管非洲经济持续了9年的增长势头,但是这种低速增长的态势仍不足以提供非洲人民摆脱

极度贫困所需要的动力,可谓“有增长无发展”。2000年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联合国非经委等机构联合发表的《非洲能拥有21世纪吗?》的报告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今天的状况还不如20世纪60年代刚独立的时候。更糟糕的是,由于非洲人口的快速增长,贫困还在加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每天生活水平低于1美元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由1990年的44.6%上升到2000年的46.5%,预计到2015年仍将高达42.3%。非洲聚集着全世界49个最不发达国家中的34个,其中全球最贫穷的10个国家都是非洲国家。非洲的贫困不仅仅是收人问题,而且有810万难民流离失所,2300万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濒临死亡,2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2004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马洛克·布朗(MallochBrown)指出,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要用近15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预定于2015年底前达到的目标。可以预料,未来20年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态势和严峻的贫困现象仍将并存。

资源开发与多样化战略并举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享有“矿产资源宝库”美誉的非洲无疑面临新一轮竞争。在此背景下,非洲国家认识到,资源开发仍是未来非洲经济发展的优势。2000年12月,非洲能源与矿业部长会议召开,大会呼吁非洲国家在新世纪伊始及时调整矿业发展战略,加快采矿立法,防止破坏性开采,同时改善采矿业投资环境,调整制定中短期矿业发展计划,推动矿业发展。有关专家预测,非洲的资源性产业将在21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动力。

在非洲所有的资源开发性产业中,石油资源开发更引人注目。随着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加大开采非洲石油的力度,非洲石油的探明储量不断上升,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2003年底,非洲石油探明储量为1018亿桶(约13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8.9%。近10年来,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增长了36.5%,高于4%的世界平均增幅。至2003年底,非洲日产原油达840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10.8%,比10年前增长15%。根据预测,未来10年,非洲石油产量可能增至日产1100万-1300万桶,比目前的800多万桶增加34%-59%。近年来,非洲产油国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制定许多优惠的对外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国际石油工业投资的热点地区。尼日利亚为鼓励外国公司投资海上油气田,放弃了过去一直坚持的外国公司只能以合资方式进入石油领域的做法,开始引入产量分成合同方式。喀麦隆重新修订了与外国公司联合开采油气的有关条款,允许外国合伙人拿走高达40%的产量,在国外销售并把所得的收益保留在国外。赤道几内亚实施新的《石油开采法》,以原油偿还外商投资。各种优惠政策招致世界各大石油公司趋之若鹜。在2004年南非举办的世界石油大会上,世界五大能源企业道达尔、谢夫隆-德士古、埃克森-莫比尔、壳牌、英国石油公司承诺在西非几内亚湾上游石油产业投入巨资,仅埃克森-莫比尔一家就计划投资300亿美元,谢夫隆-德士古则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200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非洲国家新一轮的石油资源开发已不再是以往的掠夺式开发,强调环境保护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已成为未来资源开发的两条基本原则。利比亚在即将实施的第四版勘探和产量分成协议中明文规定,外国公司必须承担油田遗弃和场地恢复成本的50%。尼日利亚对石油开采中燃烧天然气的做法予以罚款,并将消除燃烧天然气的最后期限从2008年提前至2004年。安哥拉把油田租给美国、葡萄牙等石油公司后,除向外国石油公司收取油田使用费、税收等外,还专门征收一笔社会发展基金,用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人们在看到非洲资源开发前景美好的同时,也在为非洲资源生产国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担忧。因为单纯依赖资源开发的经济模式,必将影响这些国家的长远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工合成材料和替代品会大量涌现,直接冲击非洲某些矿产品的出口。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能源和矿产品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些非洲国家经济的景气状况,不利于它们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实施符合非洲经济状况的多

样化战略,将是非洲国家未来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以发展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多样化战略在非洲国家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非洲国家在立足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1996年10月非洲国家出台了《非洲信息社会计划》(TheAfricanInformationSocietyInitiative,AISI)。在2000年3月以“互联网与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非洲国家政界、经济界和科技界的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经济是非洲在知识经济时代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之一。近年来,非洲国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努力缩小与外部世界的“数字鸿沟”。肯尼亚、喀麦隆、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等国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仍挤出一定资金发展信息业,使得非洲的互联网使用者迅速增加。1992年,非洲只有南非、埃及和突尼斯三国可以接通互联网。而到1999年底,非洲已经有50个国家可以提供互联网或电子邮件服务。2000年3月,非洲已有260万互联网用户(60%在南非)。虽然这个数字在世界3亿网民中只占1%,但非洲近几年互联网用户的年增长率为36%,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2倍。南非是非洲发展信息技术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国家。近几年来,东非地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东南非共同市场也正在筹措1.72亿美元,建设一个覆盖全地区的电信网络,以光纤、微波和卫星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主干网络向20个成员国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国际信息产业界普遍认为,非洲已经是新兴市场中的新兴市场。目前,非洲国家主要与欧美的电信或网络公司合作,创建本国的互联网接口平台。法语非洲国家和英语非洲国家都设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让非洲了解世界,向世界介绍非洲。美国微软公司1999年向现代非洲基金投入1000多万美元,用于建设南部非洲一体化的互联网供应商,并进而为整个非洲服务。德国的电信公司在东部非洲发展迅猛,正逐步取得垄断地位。目前,与非洲相关的互联网服务商几乎是同步传递非洲当地媒体和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外界了解非洲提供最新资料,也为非洲国家之间互通信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推动着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可以预见,非洲的信息产业在21世纪前20年将出现更加引人注目的飞跃,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非洲-大洋洲-知识点总结

《第十章非洲和大洋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非洲概述与第二节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位置与范围 1、半球位置:非洲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半球,赤道穿过中部。 2、经纬度位置:17°W~51°E,37°N~35°S,大部分位于热带,被称为“热带大陆”。 3、海陆位置 (1)非洲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望地中海。 (2)轮廓:海岸线比较平直,半岛、岛屿、和海湾较少,是世界上海岸线最平直的大洲。 (最大海湾几内亚湾;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有好望角) (3)非、亚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非、欧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4、非洲分区: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约占非洲4/5)。 二、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势 (1)地形单一,高原为主,地伏小,“高原大陆”:埃塞俄比亚 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纵贯东非裂谷带(乞力马扎罗 山,非洲最高峰),中部为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 (3)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2、河流湖泊 (1)河流季节变化大,多急流、瀑布,水能丰富:尼罗河、尼日尔河、刚果河、赞比西河;(2)湖泊集中在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湖泊)、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湖泊)。3、气候 (1)以热带气候为主,干燥、暖热,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热带草原面积广大;(2)气候南北对称分布: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4、自然资源 (1)矿产种类多、储量大:铜矿—刚果民主、赞比亚;黄金—南非、加纳、金刚石—刚果、南非;石油—尼日利亚;铝土—几内亚; (2)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斑马、犀牛、长颈鹿、角马、狮子、大象、河马、猩猩、猿猴。 三、人文地理环境 1、居民 (1)黑种人为主,人口总数各大洲中第二位,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2)人口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带来饥荒、疾病、生态环境恶化。(3)民族、部落多样,有极其复杂的原始宗教、语言、文化,相对独立。 (4)殖民与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诱骗、绑架、掳掠黑人到美洲贩卖。 2、经济 (1)特点:不发达,单一商品经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经济基础薄弱,对经济发达国家依赖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原因: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消耗了大量的经济;过去长期受到殖民统治。 3、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粮食不能自给,热带经济作物及畜产品:可可、咖啡、活牲口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对于中国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2015-02-12 李小云 作者李小云教授和非洲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习主席将于今年12月初在参加完巴黎气候大会之后直接飞赴非洲,访问津巴布韦和南非,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这是继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和李克强总理2014年对非洲访问之后,中国领导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对非洲的又一次重要的出访。由此显示出了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公众对于这样频繁的出访以及我国对非援助和经济合作的一些举措反响强烈,同时也不凡有各种微词。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已不再是公众印象中只需要中国帮助和救济的贫穷大陆,相反,中国国内发展和民生越来越与世界紧密相连,而非洲正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离不开非洲。在新的全球格局下,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和非洲很少有地缘政治的冲突,非洲民间对中国普遍存在正面评判,而且非洲也不像拉美与亚洲存在碎片化的和依附性的不同冲突体。就中国而言,非洲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四大战略意义。 非洲正在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强有力的杠杆

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中国与传统发达国家和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在演化为互为依存的新兴结构关系。发达-不发达和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传统格局正在演变为发达—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在这个关系体中对立和冲突依然存在,但是相互依存度上升,而且对立也不再以整体性或集团性的形成为主,打破结构关系的偶发因素越来越多,地缘政治趋于碎片化。虽然世界正在趋于多元化,但这仅意味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兴起,而导致全球权力话语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反映主导性权力关系的消失。新兴成长的中国与传统全球统治力量的二元结构正在形成。这也是改变全球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往日无法比拟的国际空间和这空间的话语权,而拓展新国际空间正在遭遇巨大的围堵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中美,中欧,中俄,中日关系的反复构建,这种构建又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周边,与拉美和中亚与中东欧的关系。在这种格局下,一个密切而稳定的中非关系就使得中国具备了用于平衡其他力量的战略性条件,而中国对非洲长期的支持则客观上为我国与非洲构建这个关系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战略性介入非洲也自然为非洲所欢迎,因为这也为非洲提供了平衡其与其他资源提供者讨价还价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在亚洲的经济博弈中已经呈现出了同样的问题。中非全面的战略关系会直接牵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地缘考量,引发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从而能从战略上缓解中国在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

“中国模式”对非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2004年由英国学者雷 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的“北京共识”,意指不同于 “华盛顿共识”,由中国发展出的政治与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丰富和拓宽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一些中东非洲国家正在“向东看”,探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以帮助本国走出困境。2006年6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由津巴布韦政府率先提出的“向东看”政策成为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非洲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认真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有助于非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今天就是非洲的明天。博茨瓦纳央行行长莫霍霍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等影响,非洲很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这给当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了干涉非洲经济发展事务的机会。因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导下,非洲进行了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但是结构调整政策自身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非洲经济改革的失败,引发经济危机。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引发新的政治动乱,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结束,原先美苏投向非洲的资源骤减,诸多充当其代理人的非洲国家当权者遭遇财政困难而无法继续统治,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施压下,非洲很多国家实行多党民主制,这些因素导致非洲多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很多国家再次爆发内战,甚至大屠杀,比如两次刚果(金)内战以及卢旺达大屠杀。

2019年精选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非洲与大洋洲第一节 非洲概述粤教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二十三

2019年精选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非洲与大洋洲第一节非洲概述粤教版练习 题【含答案解析】二十三 第1题【单选题】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 A、撒哈拉沙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纳米布沙漠 D、吉尔沙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普遍暖热,因而非洲被称为( ) A、“黄金大陆” B、“高原大陆” C、“富饶大陆” D、“热带大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南非高原 C、埃塞俄比亚高原 D、东非高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高 B、季风气候显著 C、干燥地区广大 D、气候带呈南北对称分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非洲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二战前夕,非洲只有埃及、利比里亚、( )三个国家独立. A、南非 B、利比亚 C、埃塞俄比亚 D、肯尼亚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读“非洲气候类型”图。 填出图中序号表示的气候类型: ① ______气候;② ______气候;③ ______气候;④ ______气候【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非洲最大的岛屿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阅读有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1,非洲西临______,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带。(2)①是______沙漠。归纳非洲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______。(至少2点,2分)“金砖五国”之一的南非正努力振兴本国的经济,探索强国之路。(3)读图2,南非农牧业主要分布在______部。据图上信息推测,南非利用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经济部门有:冶金、______、______等。 【答案】: 【解析】:

南非经济发展概述

南非经济增长、危机和改革 南非简介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是非洲经济最发达、劳动生产率最高、经济结构最合理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的统计,南非在世界经济体规模排名中位居第27位,国内生产总值达3540亿美元,其工业产值占非洲的40%,消费能力占非洲的50%,国内生产总值是整个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南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化的经济体制。同时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新成员,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南非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丶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前 (一)矿业革命 南非现代经济的发展始于19世纪下半叶钻石的发现和开采。在其后的几十年里,通过开采和出口钻石、黄金等重要的矿产资源为契机,南非获得了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力量。在这一时期,矿业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波辐射到南非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将黑人传统的部落经济和农牧经济变成了矿业经济的附庸,改变了这个地区的面貌和它在世界中的地位。 矿业革命不仅促进了南非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基本建成了南非现在的铁路、公路布局,还改变了南非的城市布局,促进了内陆城市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为一战后南非现代化的蓬勃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矿业经济的推动下,南非白人农业开始从自给自足型向商品化农业过渡,并促进了南非的阶级分化。 (二)现代工业体系 二战期间,为了满足盟军的需要,南非政府大力发展军需工业,由此也很自然地带动了建材、化学用品、机械、电器和纺织口等民用领域的发展。 战后南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在1945—1949年期间,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9.1%。之后转入稳定增长时期,1950年的增长率是7.5%,1955—1960年为4.5%。到1960年,制造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中已上升到21%,而矿业和家业已分别降到14%和12%。 进入60年代后,南非开始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炼油、采矿设备、机械制造和军火工业等重化工业,并兼顾计算机、电子和原子能等高科技工业。南非工业化第二次战略调整由此拉开序幕,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期。 到70年代中期,南非的工业技术设备由主要依靠进口,转向自己制造并对外出口,包括工程、采矿、电子工业和石油化工方面的技术设备。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非不仅是非洲,同时也是整个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以上。南非已建产起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发展了完善的基础工业和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居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三)种族隔离制和南非经济的受挫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教学设计非洲概述粤教

《非洲概述》◆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国家最多的大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资源;亟待发展的经济,本节解决以问题:“国家最多的大洲”是通过读图1-16,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了非洲悠久的历史文化,15世纪以后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目前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居各大洲的首位。“高原为主的地形”是本节的重点,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介绍了本洲极具特色的地形——东非裂谷和撒哈拉沙漠。“亟待发展的经济”,引入非洲贫穷落后的背景,启发同学们对非洲经济发展的思考,并解释非洲贫穷落后的原因以及改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非洲和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 2.通过对地形图及气候图的判读,说出非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3.学会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4.学会运用资料说出并理解非洲人口特点带来的问题,了解非洲经济水平低的原因。 5.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并理解尼罗河对埃及古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鼓励、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过的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知识来探究解决新问题。 2.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非洲“高”“低”悬殊的人口和经济以及埃及古文明的发展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科

学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并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非洲的气候特点、人口——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非洲人口——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1. 2.尼罗河对埃及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 ◆ 1.非洲的地形图 2.必要的图片展示 3.学生准备白纸 ◆教学过程 [导入]欣赏一组有关非洲自然景观、人种、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回忆黑种人的故乡在哪里,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一、非洲 1、非洲的位置 [活动一]一笔画非洲,并说出非洲周围的大洲和海洋。(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比赛看谁做得好,其他同学在自己作为完成。) [活动二]点评同学们的作品,展示ppt,归纳非洲的海陆位置和非洲的纬度位置。 根据世界东西半球图,说出非洲所在的半球位置。. [板书]2、非洲的地形 ①高原大陆 [活动三]根据非洲地形图,判断非洲的地势特征并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归纳非洲的地形 [教师小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包括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还有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由于高原面积广大,所以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 ②东非大裂谷 [活动四]阅读课本P.70知识之窗,了解东非大裂谷的概况,思考这条裂谷带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回忆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分析东非大裂谷的成因。 [板书]3、非洲的气候 [活动五]读“非洲气候类型图”,找出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说出非洲的气候特征和分布特点。欣赏非洲炎热气候下的生活图片。 [活动六]欣赏热带草原的风光图片,观看热带草原动物大迁徙视屏,思考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大迁移的原因。 [教师总结]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以热带气候为主,号称“热带大陆”。由于赤道穿过非洲中部,所以非洲气候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非洲分布世界最广的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所以容易发生旱灾。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所以赤道两旁的热带草原的干、湿季是交替出现的,从而造成了东非大草原上每年定期上野生动物大迁移的奇观。 尼罗河与刚果河:欣赏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风光图片,然后根据下表扩充完成课本P.71活动比较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它们水量差异的原因。

0 非洲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非洲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从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的变化视角分析 李智彪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中速增长态势。与此相伴随,非洲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也日趋改善,主要表现在:过去动荡多变且不断下跌的汇率逐渐走向稳定;过去频频出现的高通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现象现已很少抬头;长期以来高企的银行利率出现程度不同的下调势头;发展中的股票市场渐入佳境,收益率表现不俗。然而,在看到非洲整体经济所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决不应忽视非洲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国别差异,以及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和难题,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沉重的债务负担,经济结构单一问题,等等。 关键词汇率通胀率利率股市收益率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李智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07) 引言 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比较敏感的几项重要指标,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通常其汇率比较稳定,通胀率在政府可调控的范围之内,利率较低,股市收益率较高,即这几项指标也处于良性发展态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不佳时,则这几项指标也相应地处于下滑态势。在这几项指标中,汇率和利率是两项相对独特的指标,因为它们往往也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众所周知,在非洲国家独立以后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乃至下滑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这种不景气的经济发展进程相伴随的是:许多国家的货币对国际硬通货的比价呈不断下跌态势,且外汇黑市猖獗;物价快速上涨特别是部分国家所呈现的恶性通货膨胀,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所不能承受之重;商业银行的利率很高,但似乎并不能对吸纳储蓄产生多大吸引力,反倒成为企业融资的巨大障碍;在这种形势下,汇率和利率只是被动地随经济发展的起伏而波动,很少真正发挥其政策工具的作用;部分建立了股市的非洲国家,在大多数年份并未能发挥股市应有的投融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洲国家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周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非洲经济更是因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呈现持续的中速增长态势,少数国家甚至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明星。与这种喜人的经济发展进程相伴随的是,非洲国家的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也多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非洲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日趋改善,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普遍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无疑是最具作用力的因素。然而,国内外政界、商界和学界对于非洲国家所进行的这场调整和改革的评价不尽相同,有些看法甚至针锋相对,也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非洲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历史就成了非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非洲国家近年来的汇率、通胀率、利率和股市收益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汇率、通胀率和利率曾经是非洲国家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要领域,因此,这样的分析或许也有助于加深对非洲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历史的认识。 一、汇率变化情况 非洲50多个国家流通的货币有30多种,其中非洲法郎区属于多个国家共同使用同一种货币,南部非洲的南非、莱索托、纳米比亚和斯威士兰使用名称不同的货币,但四国实际上已组成以南非为首的货币联盟,南非货币兰特与其他三国货币的比价相同,其他三国货币的汇率随兰特汇率的变化而同步浮动。除这两个货币区之外的非洲国家则是各自发行自己的货币,尽管非洲也还有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或正在筹划发行新的统一货币,有的甚至排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但目前这些计划还无一落实。 美元、欧元和英镑是当今世界货币体系中最有影响的三种国际性货币,再加上非洲国家的贸易伙伴多以

非洲经济发展数据库AfricaEconomyDevelopmentDatabase

《EPS数据库介绍》 北京福卡斯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5年1月

1.世界贸易数据库(Worl d Trade Database) (2) 2. 世界能源数据库(Worl d Energy Database) (2) 3. 世界宏观经济数据库(World Macro Economy Database) (2) 4. 世界经济发展数据库(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2) 5. 非洲经济发展数据库(Afric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6. 欧亚经济发展数据库(Euro-Asia Economy Development Database) (3) 7. 世界教育数据库(World Education Database) (3) 8.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hina Macro Economy Database) (3) 9中国对外经济数据库(China Foreign Economic Database) (4) 10中国劳动经济数据库(China Labour Economic Database) (4) 11. 中国财政税收数据库(China Finance and Taxation Database) (4) 12. 中国金融数据库(China Finance Database) (5) 13.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库(Chin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Database) (5) 14. 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China Listed Company Database) (5) 15. 中国商品贸易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Trade Database) (6) 16. 中国地区贸易数据库(China Regional Trad e Database) (6) 17. 中国行业贸易数据库(China Industry Trad e Database) (6) 18. 中国贸易指数数据库(China Trad e Index Database) (6) 19.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数据库(China Commodity Exchange Market Database) (7) 20. 中国农林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Database) (7) 21. 中国三农数据库(China Rural Areas、Agriculture, and Peasantry Database) (7) 22. 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库(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st-benefit Database) 8 23. 中国工业经济数据库(China Industry Economy Database) (8) 24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Business Performance Database) (8) 25 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库(China Industry Database) (8) 26. 中国工业产品产量数据库(China Industry Product Output Database) (9) 27. 中国第三产业数据库(China Tertiary Industry Database) (9) 28. 中国科技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Database) (9) 29. 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库(China High Technol ogy Industry Database) (9) 30. 中国卫生数据库(China Health Database ) (10) 31. 中国交通数据库(China Transportation Database) (10) 32. 中国环境数据库(China Environment Database) (10) 33. 中国海洋数据库(China Marine Database) (11) 34. 中国教育数据库(China Education Database) (11) 35. 中国旅游数据库(China Tourism Database) (11) 36. 中国能源数据库(China Energy Database) (11) 37. 中国国土资源数据库(China Land and Resources Database) (12) 38. 中国建筑业数据库(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Database) (12) 39. 中国房地产数据库(China Real Estate Database) (12) 40. 中国城乡建设数据库(China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Database) (13) 41. 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China Regional Economy Database) (13) 42. 中国城市数据库(China City Database) (13) 43. 北京社会发展数据库(Beijing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14) 44. 重庆社会发展数据库(Chongqing Social Devel opment Database ) (14) 45. 内蒙古社会发展数据库(Inner Mongolia Social Development Database ) (14)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非洲现状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现在这个高科技蔓延全球的年代,谁会想到,饥饿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国家的人们,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 2000年,全球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007年增至到9.23亿;2009 年上升到了10.23亿;今年全世界遭受饥饿的人口为9.25亿,尽管比去年减少了9800万,但仍然有超过9亿人在饿着肚子生存,最可怕的是,每6秒钟,就有1个儿童被饿死。我想,这样的数字,令现在生长在城市的中国人完全难以 想像。 尽管目前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让世界粮食产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但是 无法停止的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诸多因素,原本应该离我们远去的饥饿,仍然一直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特别是这种难以躲避的灾难,出现在非洲大 陆就像家常便饭,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拥有足够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身体抗饥 饿能力。 据联合国资料记载: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80%不能为其人民提供基本 的生存需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令人担忧。40多个国家中就有32个国家 的粮食生产率不能满足粮食需求的增长,而食品能量人均供应量低于最低需要量的又近30个国家。还有数字表明:在目前全球因饥饿而死亡的人中非洲人占 3/4。 非洲是一片阳光灼热的土地,它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终年炎热,热带大陆同时也是“饥渴的大陆”。特别是粮食问题在这个曾经作 为欧洲粮仓的古老大陆上一直处于严峻状态。热带气候和沙漠造成的土地干裂、风沙侵蚀使粮食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肆虐的饥饿久久地困扰着非洲。加之持续 的政治局势不稳定,纷繁的权利、财物之争,使得正常的生活得以破坏。没有 原材料供应,缺乏生产技术开发,有钱人靠昂贵的进口粮食生存,而普通百姓 却只能望而生畏,根本无力购买,不得不处于饥饿的状况中。 在非洲,我经常遇见处于饥饿的人,他们告诉我,对付饥饿最好的方 法就是睡觉。 而我自己在非洲也经历过无数个饿着肚子睡觉的夜晚,那个痛苦劲儿 无以言表。饿着肚子躺在床上,一边用“减肥”宽慰自己,一边满脑子出现的

撒哈拉以南非洲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撒哈拉以南非洲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展望 作者:张一婷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5期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之各国经济结构脆弱、公共卫生体系承压、粮食安全问题恶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恐将面临25年以来首次经济衰退,预计全年经济将萎缩2%以上。由于公共债务压力攀升、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等原因,尼日利亚、南非和安哥拉三大经济体面临严峻的经济衰退风险;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经济虽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形势分析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自2016年经济触底后,尼日利亚经济持续回暖,但受新冠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GDP 同比增长仅为1.87%,较上季度下降0.68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部门产量保持上涨态势,原油日均产量达到207万桶,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对GDP增长贡献达9.5%。南非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全国性限电导致多部门出现萎缩,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下滑0.5%,为2016年一季度后首次负增长;今年以来,叠加疫情影响,经济必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衰退压力。作为依赖石油而生的国家,由于石油产量下滑,安哥拉经济已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下滑0.8%,全年经济下滑0.9%。肯尼亚经济增速持续高位,2019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5%,较上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5.4%。埃塞俄比亚经济于2019/2020财年(2019年7月—2020年7月)上半年保持强劲增长,但受疫情和蝗灾的双重打击,2019/2020财年下半年埃塞俄比亚经济恐承压。 (二)对外贸易增长普遍疲软 今年一季度,尼日利亚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8%。出口同比下滑10.0%,原油作为最主要出口产品,占总出口的72.1%,较上季度减少5.2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出现回暖,同比增长46.8%;固体矿产出口萎缩明显,同比下降达82.2%;原材料、制成品等出口产品也呈下滑态势。进口同比增长14.0%;其中,石油制品进口上涨迅猛,同比增长180.1%。受疫情期间国际贸易受阻的影响,一季度尼日利亚进口再次超过出口,连续两个季度呈现货物贸易赤字。今年1—4月,南非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5%,出口同比下降3.7%,进口同比下降5.5%,贸易逆差同比收窄96.3%;4月,受疫情拖累,出口同比下降48.8%,进口同比下降17.7%,矿物产品、天然珍珠和贵金属等主要出口产品同比分别下降40.9%、39.2%。受石油产量低迷的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经济概况 非洲作为世界第二大洲,面积仅次于亚洲。但由于历史、地理、政治、民族等原因,非洲是世界上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洲。全非洲十亿人口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据联合国在2009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24个国家中,其中有22个都是非洲国家非洲在外贸,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增长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但非洲的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落后,非洲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远远超过国际水平。而更多地是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对非洲总体经济发展有很大不利。 与此同时,非洲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储量非常大。非洲的金刚石,金,石油和铝土矿等均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的,非洲的黄金和金刚石都具有很好的品质,产量和储量都居世界首位。而且,非洲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非洲经济的增长,资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依靠自然资源的出口赚取外汇,在很大程度上是危险的,不稳定的,也是不持续的。且非洲对外出口多为未精加工的低科技工业原料,出口价格低,欧美发达国家等将其加工、包装后以高价出口到非洲。低价卖出高价买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重了非洲贫困。非洲除了撒哈拉沙漠及南非一线的土壤,都十分肥沃。加上丰沛的降水和良好的光热条件,理论上,在非洲发展农业将给非洲带来良好效益,但是由于非洲民众没有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没有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农业在非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非洲贫困问题也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在2002年于墨西哥蒙特雷召开的发展融资国际会议上,援助有效性概念的首次提出标志着国际援助的效果和方向开始受到国际关注,同时也将国际援助效果与落实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联系在一起。为推动援助有效性的进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3年组织了首届“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200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届高级别论坛通过《有效援助巴黎宣言》,提出12项推动援助有效性的具体指标;2008年在加纳阿克拉召开第三届高级别论坛会议,进一步评估和推动有关援助方和伙伴国(受援方)落实有关议程,并通过《阿克拉行动计划》;2011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四届高级别论坛会议全面评估了《巴黎宣言》的落实进展,提出了实现援助有效性的目标和方向,值得关注。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360docs.net/doc/8a10736125.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