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

1[1].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
1[1].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截一个几何体》选自新世纪版北师大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切截几何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空间几何体与截面之间的关系和切截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体会猜想,动手操作验证,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应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2、解决问题: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通过总结,归纳,获得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1. 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合理清晰地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2. 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从理论上理解截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可能性,以及七边形的不可能性。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等常见的几何体的特点,理解了各种生活中所熟悉的几何体的表面组成;掌握了点,线,面,体四者之间的动态与静态的关系,再加之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解剖身边的事物,对出现在自己周围的物品进行实际的动手切截,热情势必较高,再配合创设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本节课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法指导

1、观察猜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丰富的图片,联想这些截面图形与实际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几何直觉。

2、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3、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方法也是适应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建更为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12个边长为2~3 cm正方体,4个圆柱,4个圆锥、小刀和印台。正方体、圆柱、圆锥的材料可以用萝卜,土豆,地瓜等。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和教学意

1.情境引入:

[课件演示] 利用Flash影片演示切截橙子的过程。

2.活动操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

(1)想象思考,小组讨论,同伴交流

(2)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在切截过程中截

面的产生,让全体学生体会截

出的面,也即截面的含义。

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

个正方体,所得到的截面可能

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他们想

象所得的截面可能的形状。让

学生采取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分小组切截正方体,鼓励学生

从切截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的猜

想。

教师在学生操作活动中巡视学

生,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大胆发

表自己的见解。

全班实物切截活动结束,教师

鼓励切截活动的各个小组请代

表发言,积极鼓励他们说出能

截到多少个不同的截面,选取

一些小组让他们进行演示说

明。并积极肯定他们的做法。

通过观察切截橙子的

过程,让学生感知几何

体与截面的关系。

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在

小组内讨论、积极回答

问题,得出用一个平面

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

截面有可能的形状:三

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梯形等等。

学生分小组操作,在操

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

想,并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在

猜想中没想到的截面

图形。

学生在从切截活动中

去探索,通过合作交

流,完成表格,寻求规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大

胆发言,并进行一定的

演示说明,并同时展示

所完成的表格。

从身边的物体截面图

出发,体现数学知识来源

于生活。

利用电脑演示生活中

切橙子的实例,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使学生体会探索数学问题

是从猜想开始的。培养学

生体会“猜想,实际操作

验证,分析归纳,推理”

的数学活动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学

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和推理能力,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从活动中去体会空间

几何体与截面的关系,发

展几何直觉和抽象思维。

[课件操作]: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有关正方体的几种切截方式。提出,刚才的实物操作中没能

找出所有不同的截面形状的,

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这个学习的

好帮手帮助我们去探求可能的

界面情况。教师演示利用“z+z

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实验操

作型课件对一个正方体进行动

态的切截活动,鼓励他们积极

观察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过

程,同时点出平面与正方体的

几个面相交,得到了几条交线,

并从中去发现规律。

教师积极鼓励各小组请代表发

言,说出他们所察到的截面的

各种形状产生、变化的过程,

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会产

生不同的截面的原因。积极肯

定同学们的正确推理。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中

对正方体进行动态的

切截,并从中去观察截

面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并且利用课件中的动

画功能,身临其境的体

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

过程,通过自主操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发

现截面的各种形状,得

出截面产生的规律:一

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

体,所得截面是由于这

个平面与正方体的若

干个平面相交的结果。

若与三个面相交得三

条交线,则有这三条交

线就构成了截面图形

是三角形,若与四个面

相交,则截面是四边

形,依此类推,并顺利

将表格完成。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大

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说

出他们得到的不同的

截面形状,特别是找出

五边形、六边形等等。

以及为什么产生不同

截面的原因。

利用实物来进行切截

活动,学生能够在有限的

切截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截

面图形,但无法体会截面

的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

程,很难从实际活动中直

接探索出规律。

而利用“z+z智能教育

平台”制作的实验操作型

课件进行演示切截活动,

对正方体进行动态的切

截,让学生在切截的过程

中体会截面产生和变化的

整个过程,发现截面产生

和变化的规律。让学生通

过计算机自主操作、合作

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件设计中利用空间图

形的动画,方便学生从各

个角度观察切截结果,这

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

地展开思维,自我挖掘各

图形间的内在联系。由于

“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

的课件具有良好的操作

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

的操作中都有不同的发

现,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

生的发展。

分别拖动红色的点可改变截面的形状,单击旋转按扭可使图形旋转,单击鼠标左键停止旋转。单击分开或合上按钮,可以将所截的子几何体与原几何体分开或合拢。

三、知识应用

(一)切截圆柱与圆锥

1.提出问题,

2. 大胆猜想,动手实践

3.课件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截面情况

(1)圆柱体的截面:提出刚才我们研究了关于用一

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问

题,那么用一个平面去截其他

常见的几何体能够得到什么形

状呢?比如说用一个平面去截

圆柱、圆锥和球,截面会是什

么样的呢?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用“z+z智能教育平台”展示

切截圆柱、圆锥的过程,加深

学生首先自己进行思

考,再和同伴进行交

流,提出可能的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表

格,以选择形式,探索

出能够截出的图形。并

且通过合作交流,探索

出尽可能多的截面情

有了对正方体切截的

探索经验,学生在这一部

分的探索中,能够比较合

理的进行猜想,结合图表,

作出切截的方案,并动手

实践验证。

(2)圆锥体的截面

(二)实际中的应用

四、谈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知识延伸学生的理解,辅之以由

CAI资源港:

(https://www.360docs.net/doc/8a11065437.html,)

提供的《几何体的截面》Flash

影片演示球体的截面。

教师提出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

在实际生活当中作用很大。

提问学生,谈出体会,谈数学

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

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热情。教师引导,激发学

生进行总结,谈出本节课的收

获和有哪些成功的体验。

学生认真观看,对照着

表格,进行探究式学习

观看有关医学中截一

个几何体知识的应用

实例,CT技术,开拓

眼界,丰富学生知识,

体会本节课知识的应

用性。

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

节,说出本节课学会了

什么样的知识,有哪些

成功的地方,将经验传

授给大家。

利用视频文件,图文

并茂,向学生讲解关于截

一个几何体的知识在医学

中的应用——CT技术,激

励学生,学以至用。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更能体现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人,突出其主体地

位,并能加深学生对本节

课的理解

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

探究练习: 1. 有经验的木工师傅知道,利用一块儿正方体形的木材不能一次截出一个面是七边形的木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如果截面是圆,你能想象出原来的几何体可能是什么吗?(圆柱、圆锥、圆台,球以及其它几何体的结合体,旋转体) 3. 追加一组逆向思维的题目

作 业:用刀片从不同部位不同

方向去截一个几何体(正方体、

圆柱、圆锥),充分发挥学生的

想象力,把所截得的截面在一

定的创意组合和染色下,制成

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下节课

展示给大家。 教师给出几个有实际问题引出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总结本节课探索出的规律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回答出这

两个问题

逆向思维得到训练,视野更加开阔,不拘泥于

片面的知识学习 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

探索精神。

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及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真正让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内容中,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验证想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丰富了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利用z+z 智能教育平台广泛的应用性、良好的操作性和贴近教材的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切截五边形,六边形的理论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到了具体操作阶段,就显得无从下手,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点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再辅之以z+z 智能教育平台演示的课件,将切截五边形的正方体进行旋转,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截面的产生,以及截面与正方体的哪个面相交,交线的情况如何,据此更能加深学生对截一个几何体的理解,和直观的印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花(最新版)

《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花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整合思路】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具体整合思路如下:在导入新课,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中,该课件中朵朵盛开的鲜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鲜花的喜爱之情,在感悟理解环节中,课件出示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并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然后让学生亲眼目睹昙花一现的情境,化抽象为直观,突破了难点。通过具体观赏花钟不同场景,体会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准备: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文朗读选用《新跨越》(新课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资源包) 设备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选用模式二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件直观生动、画面优美,使学生学得轻松,更有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孩子聪明、勤奋、好学,都由一定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少数同学的参与意识较强,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花钟)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什么是花钟?你还有什么疑问? 2、让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鲜花(课件呈现五彩缤纷、色彩艳丽的花朵)课文中用哪些词来形容这景象的?(课件呈现词语: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鲜花中还蕴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索。 (点评:利用优美的图片,认识不同的鲜花,引导学生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朗读欣赏,整体感悟。 边听边思考:(用光盘播放课文朗读)

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

26.1.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通过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类比,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及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函数的建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抽象反比例概念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压岁钱问题:爸爸100元,妈妈100元,爷爷100元,奶奶100元……如果有x 个人,每人都给我100元,我共有y 元, 则y =100x ,正比例函数一般形式:y =kx (其中k≠0) 压岁钱100元,拿去用太大,把100元换成……面值小一点的,另一种人民币即y x =100 一、(新课讲授)下列问题中,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如果有,请直接写出解析式.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你能写出关于t 的解析式吗?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 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 (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 2,人均占有面积S (单位:km 2/人)随全市总 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1463v t =, 1000y x = ,41.6810S n ?= 二、归纳概念:一般地,形如k y x =(k 为常数,且k ≠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强调1、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变形xy =k 或y =kx -1(k 为常数,且k ≠0) 三、例题解析 例1.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y =(m +1)x m2-2 解: 解得 m m ?-=-?+≠?22110m m =±??≠-?11. m ∴=1

1.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

1.3截一个几何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平面去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所得的截面形状,并能根据截面判断几何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经历切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 情感与目标:体会数学中的面与体之间的转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平面截常见几何体出现的截面形状 难点:根据截面判断几何体形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西瓜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所得的切面的形状特点。给出截面的概念:类似于用刀切西瓜可以用一个平面去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2、用平面截几方体出现的截面形状. (1)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括号内的是出现的截面形状) 图1—20 点拨:由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面与面相交得到线”,而用平面去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就是这个平面与几何体每个面相交的线所围成的图形.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注: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图1—21 分析:用平面去截圆柱体,可以与圆柱的三个面(两个底面,一个侧面)同时相交,由于圆柱侧面为曲面,故相交得到是曲线,无法截出三角形.只能用平面平行和垂直于圆柱的底面截出这几种图形.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图1—22图1—23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 【随堂练习】 [例1]用平面截下列几何体,找出相应的截面形状. (1) (2) (3) 图1—24 点拨:看图选项关键是要找出平面截几何体的方向和角度,找出:它可能与几个面相交,截面就是几边形;与平面相交得直线,与曲面相交得曲线. 解答:(1)B(2)C(3)A [例2]用一个平面去截五棱柱,边数最多的截面是_______形. 点拨:用平面去截几何体,即用平面与几何体的各个面相交所得的线围成图形.五棱柱有7个面,则平面最多与7个面全部相交,得到7条线所围的图形——七边形.

(完整版)第26章_反比例函数_全章教案

10 26.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电流I、电阻R、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k为常数,k 0)的形x 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 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 和ycm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2. 某村有耕地346.2 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

2 有耕地面积 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 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 创新提高: 例 1 . (补充) 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y 3x (2) y 2 (3) xy = 21 x (4)y 5 (5) y 1 3 x 2 x 例 2 . (补 充) 当 m 取什么值时,函数 y 2 (m 2)x 3 m2是反比例函数? (四)、随堂练习 1 .苹果每千克 x 元,花 10 元钱可买 y 千克的苹果,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 为 2.若函数 y (3 m )x 8m2是反比例函数,则 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 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教学目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同步练习

13花钟同步练习题 1.我能拼得准,还能写得棒。 jiāo nan qiánɡdàshìyìnɡkūn chónɡ ()()()() 2.我要比一比再组词。 娇()修()察() 骄()休()查() 瓣()燥()圃() 辨()操()捕() 3.词语手拉手,成为好朋友(连线)。 悄悄开放留心纪律 展示绽开遵守观察 陆续笑脸认真读书 4.我会选词填空。 专心关心真心忠心孝心 (1)我上课要()听讲。 (2)妈妈很()我。 (3)我()地感谢你。 (4)我们要把()献给祖国,()献给父母。 耐心信心 (1)任务虽然很难完成,但是我们有()完成。 (2)小明在给同学讲题时,特别有()。 智慧花园 1.细读课文第一段,我知道了“花儿开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描绘。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例: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2.学完本课,我知道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放的时间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葵花 我爱葵花,因为它时时刻刻向着太阳。它不像别的花,在阳光的爱抚下,开出那么美那么艳的花。可是,一有东西把阳光遮住,就流泪了,就枯黄了,甚至倒在烂泥里,再也直不起腰来。如果谁遮住了投向葵花的阳光,它不懈怠,拼命地长呀长,直到越过障碍,见到阳光,才欢欣地端出一盘金色的种子。 我爱葵花,它不像有些花那么娇艳。它不会撒娇,不会打扮,不去故意讨人喜欢。只是一个劲儿往上长,直到把它的一切都奉献给阳光和生活在阳光里的人们。 (1)积累文中我喜欢的词语(4~6个)。

26.1.1_反比例函数--教案.1.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执教者:于孙潮时间:2015年12月1日 教学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4、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现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如果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当面值由大变小的时候,张数会怎样变化?你知道什么没有变? 如果用含x的式子表示y怎么写?y是不是x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 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在下列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一辆以60km/h匀速行驶的汽车,它行驶的距离S(单位:km)随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 (2)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升,如果不再加油,平均每千米耗油量为0.1升,油箱中剩余的油量y(单位:升)随行驶里程 x(单位:千米)的变化而变化。 。

(3)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 (4)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 )随宽x(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 (5)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 (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 (6)正方形的面积S随边长x的变化而变化。 。 在上面所列出函数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函数?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有利于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设置问题串,唤醒学生记忆,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3、简单感知变化与对应思想,引入新课。 剩下的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让你给它下一个定义,你怎么定义它? 的函数,我们称之为反比例函数。是自变量,是函数。k叫做。 思考问题: 函数y=k x (k≠0)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还需考虑它的实际意义。 活学活用 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 (1)y=4 x ; (2)y=?1 2x ; (3)y =1- x (4)xy =1 ; (5)y=x 2 ; (6)y=x2 (7)y=x?1 ; (8)y=1 x ?1 思考:反比例函数的形式还有那些? 关系式xy + 4 = 0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 若是,比例系数k等于多少? 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反比例函数(教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确定其解析式. 【情感态度】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次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速度v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予以回答.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路程一定时,运行时间与运行速度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否正确列出函数关系式,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 m2的长方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 (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 68 ×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 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则S与n的关系式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观察你列出的三个函数关系式,它们有何特征,不妨说说看看.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探寻三个问题中的三个函数关系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函数的特征,找出其共性,引入新知. 反比例函数:形如y =k x (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3课花钟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3课《花钟》教案 建水县张家营小学赵艳华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准备:附课件:PPT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鲜花吗?为什么?(鲜花很美,可以装扮我们的世界……)你知道哪些花,喜欢吗?为什么?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花,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 1、课件展示:欣赏各种花的图片 这些花儿,不但美丽,而且它们身上还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 2、出示课题:13 花钟 齐读两遍课题。同学们读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质疑。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轻读课文 要求: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括号里的注音,读不流利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我会认。 nùmùzàyákūn bōwěn zhì 怒暮燥雅昆播吻致 我会读 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留心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展示需要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 三、逐段朗读,探究发现 1、自读第一自然段。 文中写了哪几种花,把它们圈出来。你们对花儿有什么认识,交流一下。 生:交流. 教师适时板书:花儿的样子不一样,开放时间不同。 比较句子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2、默读第二自然段。 用波浪线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原因的句子。 课件展示 句子一: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浙教版1-1 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1.1反比例函数(1) 教学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进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教学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涉及科学学科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分析:函数是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前面已学习过“变 化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等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可以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 产生积极的影响。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景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 的概念。通过例题和举例可以丰富对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 意义。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写出它们的一般式。它们有何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回顾小学所学反比例关系。 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个数的积(不为零)一定,这两个数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问题提出: 问题1: 北京到杭州铁路线长1662km 。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杭州,记火车全 ,请填写下表。 能用一个数学解析式表示吗? 问题2:测量质量都是100g 的金、铜、铁、锌、铝五种 金属块的体积V(cm3),获得数据如表。表中ρ(g/cm3)表示 1、菱形的面积为5cm2,它的一条对角线长y (cm )关于另一条对角线长x (cm )的关系式是 。 2、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 (元)与数量x (件)之间的关系式是 上述函数表达式都具有什么特点? 二、传授新课 (一)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 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变量的相依关系,领会其概念。 (二)做一做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 和ycm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 2. 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而后大组发言。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x y 1662=V 100 = ρ

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

《截一个几何体》说课稿 重点:让学生经历用一个平面截正方体的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发现截面产生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材料准备:教师准备五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土豆块,彩色颜料;学生准备若干个正方体土豆块,小刀。 一、情境导入 演示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截面。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何种物体的截面。 生:被画面所吸引,纷纷回答出是椰子、陨石等的截面。 师:很自然的引出截面的定义(用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即为截面)。 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新课讲授 师: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学生凭直觉可能猜出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也可能会产生争论:有的认为截面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梯形,有的认为不能。 设计猜想这个环节系即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又能使接下来的切截活动目的性更强。 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动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所以我把切截活动分为三个小活动, 活动一:切三角形的截面; 活动二:切四边形的截面;

活动三:切五边形、六边形的截面。先进行 活动一:切三角形的截面。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可能会切掉一个小角,得到一般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截面;也可能经过正方体的三个顶点切掉一个大角,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截面。切完后,小组内交流切截情况。请小组代表总结三角形的截面有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三种。 活动二:切四边形的截面。相对于三角形的截面来说,四边形的截面形状多样,每一种四边形的切法也不唯一,难度较大。所以把活动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独立切截,鼓励学生切出多种不同的四边形,切完后,总结自己切得的形状和切截的方法; 第二步:带着自己的结果参与到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小组汇总共切得几种四边形及每一种四边形的不同切法;每个小组应该都能切得正方形、长方形,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能有困难。这时请切得好的学生,用我准备的大土豆块,上台切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把截面染成彩色,让全班同学一目了然。第三步:全班汇总。师生共同归纳四边形截面有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四种。 在上面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自主探索后、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的主体;教师巡视学生,给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提供帮助、指导,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经过上面的切截活动,学生得到了一些图形和活动经验,但无法体会截面的产生和变化的全过程,很难从实物的切截活动中寻找出规律,此时利用计算机展示三角形、四边形切截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 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当截面是三角形时,平面与正方体的几个面

第26章反比例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电流I 、电阻R 、电压U 之间满足关系式U=IR ,当U =220V 时, (1)你能用含有R 的代数式表示I 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 越来越大时,I 怎样变化?当R 越来越小呢? (3)变量I 是R 的函数吗?为什么?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0(≠=k k x k y 为常数,的形式,那么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2cm ,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 和y cm 。那么变量y 是变量x 的函数吗?为什么?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数数量n 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 (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 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举例应用、创新提高: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 x y = (2)x y 2- = (3)xy =21 (4)2 5+=x y (5)31+=x y 例2.(补充)当m 取什么值时,函数2 3)2(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四)、随堂练习 1.苹果每千克x 元,花10元钱可买y 千克的苹果,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 系式为 2.若函数2 8)3(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则m 的取值是 (五)、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教案

课题: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武汉市琴断口中学 施兴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通过画图,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是有“间断”的两只曲线,掌握其图象的位置、增减性、对称性与解析式的内在联系,利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1、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能根据图象数形结合的分析、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以及动手的能力。 2、感悟“数形结合”“变化与对应”“无限逼近”等数学思想,并能运用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研究方法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美,体会事物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观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设计 【凭风起航】: 1、情景导入 2、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 3、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当k>0,图象经过原点和(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 当k<0,图象经过原点和( )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是: 微课正比例函数的画法 4、给反比例函数“画像” 5试一试:你能画出反比例函数x 6y =与x 6 -y =的图象吗? y ... ... Y= x 6 ... ... Y=x 6- ... ...

6、y= x 12,y=x k (k>0)的大致图象。 几何画板演示函数图象(k>0)和(k<0)的情况。 7、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乘风破浪】 1、(1)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 象限,在 内y 随x 值的增大而 ; (2)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 象限,在 内y 随x 值的增大而 。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具有对称性? 【激流勇进】 1.函数 y= x 5 - 的图象在第___________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 __________ . 2.函数 y=x m 2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 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y = (m +1)x m 5 _2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求m 的值。 1 .若反比例函数 y= x k 的图象经过点(2,1),则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 ) 象限。 【扬帆远航】 1.下列图象中,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是 ( ) 2.一次函数y=kx+b (K>0)与反比例函数 x k y (K>0) 的图象交点的个数为( ) (A ) 0个(B )1个(C )2个(D )无数个 3、若y=x 2 图象上有两点P 1(1,y 1)和P 2(2,y 2),试比较y 1和y 2的大小

1.3截一个几何体教案设计

截一个几何体(初中数学七年级) 班情、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图形的感知能力在逐步提高,从本节课开始,继续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利用截几何体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能想象几何体的截面。培养学生体会“想—做—想”、“猜测—实验—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的能力。体验以运动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过程,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切截几何体的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教学重点: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启发式引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任意截一个正方体的橡皮擦,截得的面(截面)可能是什么图形? 二、新授 1、介绍截面的定义。 用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2、活动: ⑴、按课本17页要求“截一截”。(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截面的形状)问: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三角形吗?可能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吗?

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想象该如何截才能得到课本图示的截面,思考后再动手证实,教师也用萝卜实体切给学生看。 归纳如下(共六类): ⑵、下图中的截面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下面几种几何体的截面可能出现的图形,教师引导总结) 三、课堂练习 1、课本18页,随堂练习。

【完整升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教案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内容:1.1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其中的反比例函数.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3.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 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涉及较多的《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类比 启发 教学辅助:多媒体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探究问题 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 ),全程所用时间t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n 的值。 (3)y 与x+1成反比例,当x =2时,y =-1,求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4) 已知y 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 =3时,y =2.求x =1.5时y 的值. (5)如果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反比例函数,那么是的( ) A .反比例函数 B .正比例函数 C .一次函数 D .反比例或正比例函数 三、练习:P21 1——4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另见练习卷 板书设计: 例1 例2 例2 解: 解: 解 练习 练习 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情境1: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什么关系?(s =vt ) 当一个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与宽成什么关系? [备注] 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当中的关系式学生都列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最终让学生讨论出:当两个量的积是一个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如xy =m (m 为一个定值),则x 与y 成反比例。 这一情境为后面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作铺垫。 情境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花钟》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花钟》 教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各种花开放的资料、课文提到的花的照片,及“花钟”钟面演示图。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怒、暮、燥、雅”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 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再板书“花”。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花钟”呢?(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

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接下来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 3、说说感受: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 4、指导朗读:愿意读读这句话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5、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带上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 (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 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 1、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说说哪个生字识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 怒、暮、燥、雅、昆、播、吻、致 2、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读。 3、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分组开火车读。(课件演示,结合课文组词) 凌晨、蔷薇、绽开、欣然、怒放、暮色、昙花、干燥、灼伤、淡雅、花蕾、昆虫、传播、吻合、花圃、大致 4、小组互动,“我说你找”,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5、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 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3、同桌二人合作: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1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2)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1 反比例函数-教案设计(2) 11.1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在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 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1.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的建模意识和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开场白: 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两个量的乘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 与速度v的关系.那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用函数表达式来表示呢? 回顾旧知,进入学习 状态. 从学生 熟悉的反比 例知识入 手,引发学 生的数学学 习兴趣.

引入: 南京与上海相距约300km,一辆汽车从南京出发,以速度v(km/h)开往上海,全程所用时间为t(h).写出t、v的关系式,并填写下表: v60 80 t 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时间t是速度v 的函数吗?为什么?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表格. 让学生 重新回顾函 数的有关知 识,为引入 反比例函数 的概念做好 准备. 实践探索: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计划修建一条长为500km的高速公路,完成该项目的天数y(天)随日完成量x(km)的变化而变化; (2)一家银行为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贷款,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化而变化; (3)游泳池的容积 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参考答案:(1)y= 500 x;(2)y= 20 x;(3)t = 5000 v;(4)m=- 200 n. 通过学 生相互讨论 使学生主动 参与到学习 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小 组合作意 识.

《反比例函数》全章教案

反比例函数 第一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x k y =,等号左边是函数y ,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x 在分母上,且x 的指数是1,分子是不为0的常数k ;看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由于x 在分母上,故取x ≠0的一切实数;看函数y 的取值范围,因为k ≠0,且x ≠0,所以函数值y 也不可能为0。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y =kx (k ≠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x k y =(k ≠0)还可以写成1-=kx y (k ≠0)或xy =k (k ≠0)的形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x k y = ,再把x =2和y =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 ,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3x y = (2)x y 2-= (3)xy =21 (4)25+=x y (5)x y 23-= (6)31+=x y (7)y =x -4

[K12配套]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教学设计部编版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验,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古诗《早发白帝城》,体会诗人轻松愉悦的归来心情,以及一路的美好风光;读古诗《绝句》,体会迷人的春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长江三峡图片,激趣揭题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游长江三峡吧!请看屏幕(电脑出示长江三峡图片) 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体会?(体会到三峡的雄伟、壮观等)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1.通过查资料,你们了解大诗人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吗?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李白,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小结: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但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璨的手下做事,后因永王李璨争夺皇位被镇压,李白因而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偏远荒凉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惊喜、高兴)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现在的湖北省内。《早发白帝城》是他在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诵。 3.那么,你知道“早发白帝城”这个题目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引导学生自读诗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引导他们用平时常用的方法:看拼音、问别人、查字典等自己解决。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用指名学生读诗的方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引导他们把诗读流畅,注意“还、朝、重”三个字,点出它们在本文的读音。 4.诗读得不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谁有不理解的字、词呢? 学生可能回答有,也可能回答没有。若有,则在全班互动学习,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若没有,则直接抓重点字“辞”、“还”、“啼不住”检测学生。(学生可能回答:“辞”在本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