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正式版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正式版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正式版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正式版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

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装置发展及类型

1.装置发展

丁基橡胶在1940年6月问世,1943年投产,是美国的Exxon公司。在世界丁基橡胶生产行业中,Exxon、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生产技术成熟可靠、水平较高,但从不转让技术,企图长期垄断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和市场。Exxon公司联合Bayer公司成立了子公司与北京燕化公司进行合作谈判,由于条件苛刻、技术费用很高,因而未有结果。

意大利的Pressindustria公司(以下

简称n公司)从1971年开始对丁基橡胶理论开始研究1973年为Exxon公司提供搅拌器,1975年开始与前苏联合作进行新型丁基橡胶聚合反应器的研究,1976年取得成功。1983年PI公司对前苏联的下卡姆斯丁基橡胶厂的聚合反应器和聚合工艺进行改造,使其生产水平大大提高。1986年PI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了聚合反应器和聚合工艺技术,开发了聚合反应器数学模型,并通过引进专家掌握了丁基橡胶成套生产技术。

北京燕化公司同俄罗斯及PI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并于1995年12月15日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召开“关于引进意大利PI公司技术建设丁基橡胶生产装置论证会”,

进而确定引进公司的技术建设在中国大陆建设一套3X104

t/a的丁基橡胶装置。1997年10月14日,丁基橡胶装置在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橡胶事业部开始动工,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

2。装置类型

丁基橡胶装置是以高纯度异丁烯和异戊二烯为原料,用高纯度三氯化铝加微量水为催化剂,氯甲烷为稀释剂,采用淤浆法生产丁基橡胶的石油化工装置。是制造子午胎内胎和无内胎轮胎不可代替的材料,在包括电子、机械、医疗和食品等行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二)单元组成与工艺流程

1.单元组成

丁基橡胶装置主要由乙烯制冷单元、丙烯制冷单元、配料及催化剂配制单元、聚合和脯气单元、氯甲烷回收单元、氧化铝干燥再生单元、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精制单元、中间罐区公用工程系统和后处理生产线等10个单元组成。

2.工艺流程概述

丁基橡胶是在极低的操作温度和半连续生产的条件下用异丁烯和异戊二烯聚合得到。催化剂为用氯甲烷作溶剂配制成的无水三氯化铝溶液,该催化剂溶液经过深冷进入到反应器。精制后的异丁烯和异戊二烯也用氯甲烷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溶液,经过深冷后进人聚合反应器,在反应器中

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催化剂存在下瞬时完成聚合反应,生成丁基橡胶胶粒。胶粒和未反应的单体和氯甲烷自聚合反应器顶部溢出进入到脱气釜用热水脱气,蒸出未反应的大部分单体和氯甲烷。在脱气釜中加入分散剂和抗氧剂,并加入烧碱溶液中和三氯化铝水解生成的盐酸。经脱气后的胶粒和水再经第一汽提釜和第二汽提釜进一步蒸出未反应的单体氯甲烷。

未反应的单体和氯甲烷再经压缩、干燥和精制后循环使用。不含氯甲烷的胶粒和水从第二汽提釜底部出来送到后处理,经后处理生产线,胶粒经脱水,分离的水返回汽提釜。

胶粒经过挤压干燥机和热风干燥箱,

进一步干燥,再经压块和薄膜包装后得到成品胶,装箱后送人胶库码垛、储存和运出。

丁基橡胶生产工艺不仅要求纯净的原料和氯甲烷,还要保持极低的反应温度和控制反应物料的水分。工艺上所需要的低温是由乙烯和丙烯深冷系统提供。乙烯和丙烯深冷系统给工艺物流提供冷却所需的不同温度,液体乙烯和丙烯分别在二种压力下闪蒸,闪蒸后的气体乙烯和丙烯返回压缩机压缩、冷凝,丙烯用循环却水冷凝、乙烯用丙烯冷凝。

溶解在高纯度氯甲烷中的AlCl3溶液储存在容器中,AlCl3的饱和溶液送到反应器前在管道混合器中用高纯度氯甲烷稀释

到需要的浓度,冷却后进人储罐。根据产品要求,按一定配比进入到反应器中。

聚合反应在特殊设计的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器操作时间不少于60h,清洗反应釜挂胶的时间不超过15h。聚合反应器生成的丁基橡胶胶粒不溶于氯甲烷中,在氯甲烷中呈淤浆状态离开反应器。反应器工作60多小时后,由于换热表面挂胶需要清洗,必须停止进料,当一台反应器切换清洗时,另一台清洗完毕处于备用状态的反应器必须立.Bp启动,以便给下游设备提供连续进料。每台反应器对应一台脱气釜,胶粒水送到第一汽提釜和第二汽提釜,出第二汽提釜的胶粒水中含有的氯甲烷减少到20X10—6

以下,从第二汽提釜底送出的胶粒水送到后处理线,生产丁基橡胶成品。

汽提釜顶部蒸出的气体经蒸汽喷射泵送到脱气釜内,从脱气釜顶部出来的气体送到氯甲烷回收单元。

橡胶的添加剂在添加剂罐内配制、储存。在进入后处理线之前,来自第二汽提釜的胶浆储存在胶浆储罐中,胶浆送到脱水机和挤压干燥机,由脱水机脱出的水储存在储罐中,一部分返回脱气釜,剩下的水经回收胶粒后送到污水处理场。

湿的胶粒在挤压干燥机中,用挤压和加热的方法干燥胶粒。干燥后的胶粒切出适当大小的胶粒,胶粒用风机送到干燥箱,在干燥箱内胶粒中痕量的水用热空气

带出。干燥后的胶粒经压块、包装、装箱,送到成品仓库。

(三)化学反应过程

丁基橡胶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100℃左右的温度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阳离子型共聚反应而得到。其聚合反应是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从三氯化铝络合物与异丁烯分于相遇开始,到以所得活性正碳离子或增长的聚合物链与三氯化铝离子相遇而终止。因此聚合釜中催化剂浓度增加将导致引发和终止速率增快,结果是单体转化率增高,聚合物链变短。温度对聚合反应影响很大,温度降低将减弱催化剂络合物的离子化作用,其结果是降低链终止的频率,使链变长,平均分于量变大。

反应过程中加入异戊二烯是为了增加聚合物的不饱和度,从而使橡胶能够硫化。异戊二烯的反应活性比异丁烯要低,所以可通过加入过量的异戊二烯来保证生产出合格产品。

(四)主要操作条件及工艺技术特点

1.主要操作条件

丁基橡胶装置主要由乙烯制冷、丙烯制冷、聚合、氯甲烷压缩,回收、精制、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精制等重要系统构成,主要操作条件见表4—18。

2.工艺技术特点

(1)严格控制单体和循环物料中的杂质含量,以获得高分子量的产品和高的转化率。同时减少了黏性强的低聚物生成,降

低聚合釜挂胶,从而延长了聚合釜的运转周期。

(2)聚合过程中采用了极低的进料温度(—98℃),降低乙烯冷剂温度(—ll5℃),加大

聚合釜传热温差,严格控制对聚合有害的杂质浓度,使聚合实现了高转化率(不低于85%)和高聚合物浓度(不低于22%),获得高门尼黏度产品。

(3)聚合釜出料淤浆经脱气除去大部分氯甲烷稀释剂后,再经两级汽提进一步将胶中的氯甲烷含量降至20X10—6

以下。

(4)聚合釜内的淤浆直接进入脱气釜,中间无缓冲和储存。

(五)催化剂及助剂

丁基橡胶所使用的催化剂是三氯化铝。其他助剂有稀释剂氯甲烷、填加剂硬脂酸钙、抗氧剂"1010'’、阻聚剂TBC、干燥剂三氧化二铝等。催化剂及助剂性质见表4—19。

(六)原料及产品性质

丁基橡胶主要原材料及产品性质见表4—20。

二、重点部位及设备

(一)重点部位

丁基橡胶生产过程中重点部位主要为原料罐区、中间罐区、乙烯和丙烯制冷系统、催化剂配制系统、聚合和脱气系统、氯甲烷回收系统、异丁烯/异戊二烯精制

系统、后处理的干燥系统等。

(二)重点设备

丁基橡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重点设备主要有制冷系统的乙烯和丙烯压缩机、氯甲烷系统的氯甲烷压缩机;聚合系统的聚合釜、汽提釜;后处理系统的膨胀干燥机、脱水挤压机和压块机等。此外装置内的压力容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设备。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丁基橡胶装置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实用版

YF-ED-J3687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丁基橡胶装置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丁基橡胶装置危险因素及防范措 施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丁基橡胶生产同其他石油化工生产一样具 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特点。丁基橡 胶’生产所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大都为易燃、 易爆晶,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操作条件苛刻,有 深冷、高压、负压、真空等工况。此外,有 毒、腐蚀性物质普遍存在于丁基橡胶生产过程 中。丁基橡胶装置生产的核心部位是制冷系 统、聚合系统和氯甲烷系统3个部分,因此上 述单元必然成为安全防范的重点。 制冷系统主要由乙烯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

及其辅助的润滑油、干气密封、驱动汽轮机等构成,聚合系统主要由聚合釜、脱气釜等构成,氯甲烷系统主要由氯甲烷压缩机、汽轮机及其他辅助的塔系等构成。 丙烯压缩机、氯甲烷压缩机系统的开停工,正常生产中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除露点温度要求略高于乙烯压缩机系统外,其他相近或相同。所以,在对压缩机系统的危险因素分析时把乙烯压缩机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聚合反应是在低温下进行的放热反应,对反应温度要求极为严格,反应速度极快。因此给聚合釜的运转周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基于上述特点,安全生产对丁基橡胶生产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装置开、停工及正常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辨别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

印刷工艺流程及设备简介

印刷工艺流程及设备简介 传统印刷领域一般分为四类: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印刷工艺流程可简单分为:制版→印刷→装订三个步骤。目前在纸制品印刷领域平版胶印占主导地位,以下详细介绍平版胶印工艺流程及设备。 一、制版流程及设备 设计→排版→分色→发片→(拼)晒版 设计排版现在进入数码时代,通过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利用Photoshop、Pagemake、方正飞腾等设计组版软件完成原稿的输入及排版。排版完成后进行电脑加网分色,将彩色图像分成印刷用原色图像,通过输出设备(激光照排机)发出软片。根据工艺设计不同有些软片会需要手工拼接处理。最后利用软片通过晒版机晒制印刷用PS版。 另外,现在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机)的出现,简化晒版流程,电脑组版后直接连接CTP制作出印版。 二、印刷流程及设备 印前准备→装版试印→正式印刷→印后处理

印前准备工作包括纸张裁切处理、油墨准备、印刷机规矩调整、印版检查等,然后上纸、安装印版、开机调试(调整输纸机构、水墨量大小、印刷压力、规矩尺寸等等),达到要求后开始计数正式印刷。印刷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印刷品质量,及时调整印刷机。印刷结束后进行印刷机清洗保养以及印版纸张的处理。 印刷设备现在彩色印刷一般使用四色胶印机,五色胶印机,八色胶印机(双面印刷机),还有单色胶印机、双色胶印机。印刷机品牌进口的有:德国海德堡、高宝,日本小森、秋山,美国高斯等等,国产品牌北京北人、富士,上海亚华,营口冠华等等。 三、装订流程及设备 装订形式多样,工序繁多。一般书刊装订形式分三种:骑马订装、胶订装、精装。 一般流程:折页→配帖→上封面→装订→裁切→检查→包装 精装产品根据不同设计还会有锁线、糊壳、拿圆、套合等多种工序。 折页:将印刷好的页子折成书刊尺寸大小。常用设备全栅栏折页机、混合式折页机。 配帖:将折好的书帖按顺序配成完整书芯。一般用配帖机,个别产品需手工配帖。

溴化丁基橡胶应用研究报告及场分析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溴化丁基橡胶的应用研究及市场分析 溴化丁基橡胶(BIIR>是IIR的改性产物,改性的目的是提高IIR的活性,改善其与不饱和橡胶的相容性,提高自粘性、互粘性及共交联能力,同时保持IIR的原有特性。IIR溴化后除增加了交联位置外,同时也增强了双键的反应性。这是由于C-Br键的键能较小,溴化丁基橡胶的硫化反应活性较高,所以其具有较快的硫化速度和较强的硫化适应性,而且与通用橡胶的共硫化性能较好。与普通丁基橡胶相比,溴化丁基橡胶增添了以下特性:(1>硫化速度快;(2>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相容性好;(3>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粘接性能提高;(4>可单独用氧化锌硫化(BIIR 是唯一可单用硫黄或者用氧化锌硫化的弹性体>,硫化方式多样化;(5>有较好的耐热性。 溴化丁基橡胶正是凭借如此多的优点,在多种应用领域内正逐步替代普通丁基橡胶,如子午线轮胎、斜交轮胎、胎侧、内胎、容器衬里、药品瓶塞和机器衬垫等工业产品。溴化丁基橡胶是制造无内胎轮胎和医药用制品不可替代的原材料。 1溴化丁基橡胶的生产方法 BIIR的制备方法有干混炼溴化法和溶液溴化法。干混炼溴化法是在开炼机上将N-溴代琥珀酰亚胺、二溴二甲基乙内酰脲或活性碳吸附溴(质量分数为0.312>与IIR进行热混炼而制得BIIR;溶液溴化法是将IIR溶解于氯化烃溶剂,再通入质量分数约为0.03的溴而制备,该过程是连续的,产品质量均匀稳定。BIIR中溴的质量分数最佳值为0.017-0.022。 2溴化丁基的应用研究 2.1工艺要求 溴化丁基橡胶分子链上存在双键,同时含有溴原子,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硫化,应根据橡胶制品所要求的物理性能选择硫化体系。溴化丁基橡胶的混炼、压延和压出操作工艺与门尼粘度相同的普通丁基橡胶相似,但由于溴化丁基橡胶硫化速度较快,容易焦烧,所以应该注意下列情况: 1.炼胶温度。溴化丁基橡胶的混炼温度若超过130℃,有焦烧危险,并且温度过高,胶料容易破碎,导致胶料加工不良。 2.溴化丁基橡胶对模具具有腐蚀性,所以在模压时要加以防护,如使用高质量的模具,并用涂层保护,避免使用水基脱模剂以及保持高温状态,避免模具温度反复波动等。 2.2并用和共混体系 2.2.1IIR/BIIR 采用BIIR/IIR并用可以改善IIR的加工性能和物理性能,同时还可以缩短IIR的硫化时间,并用胶的界面粘合力较大,并且降低了胶料粘度,改善了加工性能。此外,在溴化丁基橡胶中加入普通丁基橡胶也是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 普通丁基橡胶与溴化丁基橡胶并用可以改善胶料自粘性,工艺性能良好;并用胶中随着溴化丁基橡胶用量的增加,硫化速度明显加快,并用胶的紫外吸光度与易氧化物两项指标会逐渐得到改

转底炉工艺的发展与实践_朱荣

第29卷 增刊1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ol.29 Suppl.1 2007年 6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un 2007 收稿日期:2007?02?06 修回日期:2007?04?16 作者简介:朱荣(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底炉工艺的发展与实践 朱 荣 任江涛 刘 纲 万天骥 徐 萌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论文介绍了转底炉炼铁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和开发转底炉炼铁技术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结合国情和政策,认为我国当前应把“转底炉预还原+熔融造气炉终还原”双联工艺作为发展转底炉技术的方向,主要应用于为电炉提供热装铁水、钢铁厂粉尘回收利用和特殊矿综合利用等方面. 关键词 转底炉工艺;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熔融还原 分类号 TF 748.2+06 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炼铁新工艺,主体设备源于轧钢用的环形加热炉,虽然最初的目的只是用于处理含铁废料,但很快就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将其转而开发应用于铁矿石的直接还原.由于这一工艺无需燃料的制备和原料的深加工,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冶金界的普遍关注.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Midrex 公司的前身Ross 公司就发明了含碳球团的转底炉直接还原法方法,于1965~1966年在明尼苏达州的Cooley 进行了2 t ?h ?1的小规模热固结法试验,获得了成功,后取名为Fastmet 工艺.1974年,加拿大的国际镍集团——Inmetco 公司开始研究把转底炉用于还原该公司生产不锈钢的氧化物粉尘废料,经转底炉预还原的金属化球团,直接热装入电炉生产,同时将其命名为Inmetco 工艺.之后,二者各自申请了专利,并开发和转让技术. 当以Fastmet 和Inmetco 工艺为代表的两大转底炉工艺在不断进行转底炉工业化生产和推广的时候,产品硫含量过高的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成为电炉的优质原料,因此相继出现了Fastmelt 、Redsmelt 等转底炉直接还原?埋弧式电炉熔分的双联工艺(RHF ?SAF ). 日本神户制钢与美国Midrex 公司联合开发转底炉直接还原新工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金属化球团在转底炉中还原时熔化,生成铁块(Nuggets),同时脉石也熔化,形成渣铁分离.此法的成功,将解脱DRI 对原料品位的 苛求,能用普通的高炉用铁矿为电炉提供优质铁料.因此意义重大,被命名为“第三代炼铁法”(Itmk3)[1-4].建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年产能为25000 t 的Itmk3转底炉示范厂,已于2003年5月24日投产出铁.预计Mesabi Nugget LLC 将于2006年在美国Minnesota 或者位于Indiana 的美国钢铁动力公司附近建成第一台50万t 转底炉,到2007年建成年产能150万t Iron Nugget 的生产厂. 根据国内的铁矿资源和能源结构,开发具有投资少、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的转底炉工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的产业政策.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内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转底炉工艺的研究单位.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工艺开发,已经全面掌握了转底炉的工作原理、工艺和相关的设备设计、制造等配套技术.自主开发了转底炉?熔融造气炉双联炼铁工艺 [5]和煤基热风熔融还原炼铁工艺(Coal ,Hot-air ,Rotary Hearth Furnace Proc-ess ,简称CHARP ) [6]. 1 国内转底炉工业试验 转底炉因具有环形炉膛和可转动的炉底而得名,其原料是铁矿粉和煤粉制成的含碳球团,经配料、混料、制球和干燥后加入转底炉中,炉膛温度可达1250~1350℃左右,含碳球团在这样的高温下,随着炉底旋转一周的过程中,铁矿被碳快速还原,生成金属化球团,最后由螺旋出料机推出炉外,经冷却后运往熔分炉作原料,或作为电炉炼钢的原料. 长期以来,北京科技大学一直致力于含碳球团

丁基橡胶胶黏剂

丁基橡胶胶黏剂涂料的研制与应 用 专业: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姓名:严风泉0909010308 指导教师:王虹 2012年5月1日

摘要:简述了丁基橡胶胶黏剂的制备、能及特点,胶黏剂的研究,国内丁基橡 胶胶黏剂的市场分析、发展展望。 关键词:丁基橡胶;胶黏剂;涂料;研究;发展展望 引言 丁基橡胶(IIR)是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共聚而成,是世界上第四大合成橡胶胶种,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和良好的耐热、耐老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轮胎内胎、防水建材、减震材料等方面。目前,美国埃克森美孚和德国朗盛公司的IIR 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燕山石化公司引进意大利PI公司技术,建成我国唯一一套30 kt/a IlR装置,随后扩能至45 kt/a,并实现聚合釜国产化。 1.丁基橡胶胶黏剂 丁基橡胶胶黏剂与多数橡胶型胶黏剂类似,可分为溶剂型及乳胶两种,溶剂型丁基橡胶胶黏剂由丁基橡胶与各种配合剂经混炼后溶于溶剂中制得。丁基橡胶乳胶胶黏剂则是用含有阴离子乳化剂的丁基橡胶水分散体系配合以其他助剂混合制得。丁基橡胶胶黏剂的各种配合剂与其他橡胶性胶黏剂的配合剂基本相同。 2.丁基橡胶胶黏剂涂料的制备 A组分 丁基橡胶100 对苯醌二肟 4 硬脂酸 3 硫磺 1.5 氧化锌 5 溶剂汽油570 松香酯40.91% 异丙醇7.4 B组分 丁基橡胶100 氧化铅8 硬脂酸 3 硫黄 1.5 氧化锌 5 溶剂汽油715 半补强炉黑80 91%异丙醇7.0 丁基橡胶胶黏剂的各种配合剂 (1)硫化体系。 (2)增黏剂。丁基橡胶具有很好的流变性,可以运用于各种树脂来调节胶黏剂的黏度及固化后的内聚强度。常用的增黏树脂如萜烯树脂、萜烯酚醛树脂、酚醛树脂、改性松香树脂及酯类。用作压敏胶时,增黏树脂与增塑剂并用,常用的增塑剂有聚丁烯、聚丙烯、石蜡油、凡士林及长链的苯二甲酸酯,如邻苯二甲酸十三烷酯等。 (3)补强填料。丁基橡胶补强填料都是橡胶胶黏剂通用的。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要求而选择,但是丁基橡胶具有结晶性,与天然橡胶、氯丁橡胶相似,本身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因而加补强剂补强效果并不显著。仅对撕裂强度、延伸强度和耐磨性、降低成本等有一定效果。常用的补强填料如嵌缝堵缝胶用白炭黑,抗

丁基橡胶综述

河南城建学院 丁基橡胶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20年4月23日

摘要 0 1简介 0 国内外发展史 0 国内发展史 0 国外发展史 0 丁基橡胶的分子结构式 (1) 丁基橡胶的分类 (1) 丁基橡胶的优缺点 (2) 国内外生产厂家 (3) 2.主要特性及用途 (3) 主要特性 (3) 用途 (3) 3.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影响因素 (4) 丁基橡胶的聚合机理 (4) 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 (5) 4.生产工艺、改性及装备 (6) 淤浆法工艺 (6) 溶液法工艺 (8) 丁基橡胶的改性 (8) 生产设备 (9) 5.国内外生产现状和研究进展 (10) 国内生产现状 (10) 国外生产现状 (10) 技术进展 (11) 6.存在问题 (12) 7.展望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 丁基橡胶具有优良的气密性、水密性以及优良的耐候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是内胎和无内胎轮胎密封内衬不可替代的胶种。本文介绍了丁基橡胶的国内外发展史、主要结构、分类、主要的性能、应用、国内外生产厂家、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对丁基橡胶的展望。 1简介 国内外发展史 国内发展史 兰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聚异丁烯的合成研究,1966—1983年期间,由原化工部和国家科委立项,进行了淤浆和溶液聚合工艺合成丁基橡胶的研究与工业化开发,在该院建成的以水-三氯化铝为引发剂体系。氯甲烷为溶剂的淤浆聚合工艺中试装置上,系统的开展了全流程工艺条件、设备、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为淤浆法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积累了经验。1983年后,北京化工大学继续从事有关聚异丁烯、丁基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的实验室研究工作。燕山石化公司从1983年开始筹建丁基橡胶工业生产装置。落实丁基橡胶工业生产技术来源以及聚合反应器是建设生产装置的关键,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最终选择了引进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和氯化丁基橡胶的生产技术和聚合反应器。1992年,原国家计委批准了燕山石化公司建设30kt/a丁基橡胶生产装置的项目建议书,并于1996年批复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6年,燕山石化公司与意大利Pressindustria公司签定了技术转让合同。燕山石化公司丁基橡胶工程于1997年破土动工,1999年建成投产。经过2年的试生产,2002年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在试生产期间,该公司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Pressindustria公司丁基橡胶生产工艺技术做了重大改进。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1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广阔[1]。 国外发展史 1937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异丁烯与少量异戊二烯共聚

转底炉

转底炉项目简介 1 转底炉还原工艺简介 1.1 转底炉工艺简介 转底炉由轧钢用的环形加热炉演变为炼铁工艺,最早是用来处理钢铁工业产生的粉尘及废弃物。转底炉工艺有多种,主要包括Fastmet/Fastmelt、ITmk3、Inmetco/Redsmelt、DryIron、Comet/Sidcomet、HI-QIP等。 转底炉直接还原工艺流程示意图

1.2 转底炉工艺与其它相似工艺比较 转底炉是煤基直接还原工艺中的核心设备之一,煤基直接还原工艺主要包括回转窑法(如SL-RN法)和转底炉法(如COMET法)。而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和气基直接还原工艺都是直接还原工艺,以铁产品为例直接还原工艺的产品为海绵铁(又称直接还原铁—DRI即Direct Reduced Iron)。直接还原和熔融还原是两种主要的非高炉炼铁思路。当转底炉的原料加入含碳球团时,其产品为金属化球团,可供电炉使用,也作为高炉的原料。而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链回环)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氧化球团,是为高炉炼铁提供的原料之一,称之为球团矿,而高炉炼铁的含铁原料还包括天然块矿、烧结矿。 转底炉直接还原技术采用含碳球团作原料,反应速度快,同时符合中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特点。 以直接还原技术用于钒钛磁铁矿为例,转底炉技术相比隧道窑、回转窑工艺,以ITmk3为代表的转底炉工艺的优点主要是:○1还原原料在预热和还原过程中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下随炉底一起进行,所以对生球强度要求不高;○2较高的还原温度(1350℃或更高)、反应快、效率高。反应时间可在10-50min范围,可与矿热电炉熔炼容易实现同步热装;○3可调整喷入炉内燃料(可以是煤粉、煤气或油)和风量,能准确控制炉膛温度和炉内气氛;○4过程能耗低,回转窑法折算成每吨海绵铁的煤耗通常大于800kg,而转底炉法为600kg;○5从工艺角度来看,ITmk3技术流程简单,投资成本低,产品价格低,铁矿石原料及还原剂选择灵活。另外,据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秦廷许的研究:转底炉-电炉炼铁流程与高炉传统炼铁流程比较,虽在铁精矿消耗量、还原剂和燃料的能源消耗量上相差不大,但吨铁成本低约10%;基建投资省22%左右;全流程电耗低48.6%。说明转底炉相对回转窑流程、高炉流程都具有极大优势。(参考文献来源:《金属矿山》杂志2007年第5期《钒钛磁铁矿转底炉直接还原综合利用前景》) 2 国内外现有转底炉工程情况、技术情况、技术来源 2.1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现有达到商业生产规模的转底炉(表1)大约不足10座,基本大同小异,其中,目前最大的转底炉(美国动力钢公司IDI(IDP))的规模年产铁不过50万吨,以铁精矿为原料,生产出的DRI经埋弧电炉熔分后为大电炉供应铁水。历史最久的为美国INMETCO,并以处理冶金厂粉尘和废弃物而称著。其他分布在美国、日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情况正式版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现状 和市场前景 编制:李红娟 青岛伊科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

目录 1 前言 (33) 2 世界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33) 2.1 生产现状 (33) 2.2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44) 3 我国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66) 3.1 生产现状 (66) 3.2 生产工艺 (66) 3.3 进出口情况 (88) 3.4 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 (99) 3.4.1 轮胎 (1010) 3.4.2 医用瓶塞 (1111) 3.4.3 其他方面 (1111) 3.5 市场价格 (1111) 4 存在的问题 (1212)

国内外丁基橡胶生产现状 和市场前景 1 前言 丁基橡胶(简称IIR)是世界上第四大合成橡胶(SR)胶种,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Friedel-Craft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阳离子聚合反应的产物,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无臭无味,玻璃化温度很低,不溶于乙醇和丙酮。由于丁基橡胶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和良好的耐热、耐老化、耐酸碱、耐臭氧、耐溶剂、电绝缘、减震及低吸水等性能,使得其广泛应用于内胎、水胎、硫化胶囊、气密层、胎侧、电线电缆、防水建材、减震材料、药用瓶塞、食品(口香糖基料)、橡胶水坝、防毒用具、粘合剂、内胎气门芯、防腐蚀制品、码头船护旋、桥梁支承垫以及耐热运输带等方面。 丁基橡胶的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3年Exxon公司在美国Baton Rouge工厂实现了丁基橡胶的工业化生产。1944年,加拿大Polysar公司采用美国技术在Sarnia建成丁基橡胶生产装置。1959年后,法国、英国、日本也开始生产丁基橡胶。1991年,Bayer公司购买Polysar全部合成橡胶业务,Exxon公司也收购了在法国的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从此世界丁基橡胶的生产基本上被Exxon和Bayer两大公司所垄断。1982年,前苏联在陶里亚蒂建成世界唯一的溶液聚合法丁基橡胶生产装置,所用聚合反应器由苏联合成橡胶研究院和意大利PI公司合作开发。 卤化丁基橡胶(HIIR)可分为氯化丁基橡胶(CIIR)和溴化丁基橡胶(BIIR)两大类,是丁基橡胶在脂肪烃溶剂中与氯或溴进行反应的产物,其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0年Exxon公司在Baton Rouge工厂开始生产氯化丁基橡胶,Polysar公司于1971开始生产溴化丁基橡胶。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4个国家拥有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Exxon公司和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产品处于垄断地位,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80%,此外,这两大公司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只有中国石化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合成橡胶厂1家生产企业,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2 世界丁基橡胶生产现状及市场前景 2.1 生产现状 目前,美国Exxon公司和德国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在世

印刷工艺介绍(全)

印刷工艺介绍 覆膜装订烫金(银)模切压痕起凸/压凹打孔打号UV上光压纹 专色印刷其它工艺 覆膜 定义:将塑料薄膜覆盖于印刷品表面,并采用黏合剂经加热、加压后使之粘合在一起,形成纸、塑合一的印刷品的加工技术。(在印刷品表面覆盖一层薄薄聚乙烯薄膜)。 分类:覆膜分光膜和哑膜两种。 特点:覆光膜的产品表面亮丽、表现力强,多用于产品类印刷品;覆哑光膜的产品表面不反光,高雅,多用于形象类印刷品。 适用范围:200g以上的纸张,遇实色部位有折痕工艺必须使用覆膜工艺。 注意:128克以下纸张单面覆膜后容易因两面表面张力不同而打卷;覆哑光膜后印刷品色彩饱和度会略有下降。 装订 装订有五种常用方式:骑马钉、胶钉、锁线钉、环钉和精装对裱。 骑马订装 定义:将书册套贴配页,书脊打订书钉,三面裁切成册。 特点:价廉、工艺简单、交货周期短,易跨页拼图。 适用范围:使用骑马钉装订的样本P数应为4 的倍数,装订厚度以157g铜版纸为准,不超过48P,成品厚度小于4mm。 注意:封面与内文纸克重悬殊时,长期使用,封面易从装订处脱落。 胶订装 定义:将书册按页序先套贴后配贴,书脊上胶后配封面,裁切成册。 特点:价廉、美观、交货周期较骑马订长。 适用范围:使用胶订P数可以不是4的倍数,装订厚度以157g铜版纸为准,超过48P,成品厚度大于4mm、小于30mm。 注意:对页很难打开,不易跨页拼图,若纸张克重高在使用中易掉页。 锁线装 定义:将书册按页序先套贴后配贴,按顺序用线订成书芯,书脊上胶后配封面,裁切成册。特点:装订考究、高档、不宜掉页、易跨页拼图,但生产周期较长。 适用范围:装订厚度以157g铜板纸为准,48P以上的产品宜采用线装,成品厚度不限。 注意:生产周期长,而且费用较高。 环钉(塑环/铁环) 定义:将书册各页扪切打孔,按页序排列后,穿环成册。 特点:环装的产品结实耐用,可180度或360度翻转、平放。 适用范围:装订厚度以157g铜板纸为准,16P以上的产品宜采用。 注意:费用较高,非常适用于经常翻动的台历,工具手册等。 精装对裱 定义:将书册各页背对背裱糊裁切整齐,与封面粘贴后成册。 特点:装订考究,不掉页、结实耐用,跨页无须拼图。 适用范围:装订厚度以157g铜板纸为准,16P以上的产品宜采用。

不干胶印刷设备简介

不干胶印刷设备简介 单张纸不干胶标签印刷是中国特有的加工方式,在国外已很少见了,国内的不干胶标签印刷水平只处于初级阶段,同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不仅在印刷设备上,在印刷工艺、印刷材料及标签的设计上也有体现。 1.模切设备 不干胶报价标签有两种印刷加工方式:一步式,即印刷和模切一次完成,机器一端输入原材料,另一端出标签成品,适合简单的标签生产。分步式,即标签的印刷和模切在两台设备上进行,适合图文复杂、工序多、批量大的标签生产;分步式加工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①卷筒纸圆压圆模切机 线外模切机不仅可加工印刷后的不干胶报价标签卷筒材料,可直接模切空白标签及折页或切单张,效率和精度很高。 ②单张纸平压平模切机 以单张纸胶印的不干胶标签,目前在我国占全部标签产量的10 2.凸版不干胶标签印刷设备 生产凸版圆压圆不干胶报价印刷设备为主的设备生产商有两家──日本的Ko-Pack和日本在华独资企业上海新闵太阳。产品都属于卫星式连续输纸印刷机,配置为6色UV凸版印刷和一组UV上光;可选圆压模切、平压模切、电晕处理、切单张和收单张装置。为保证

UV上光的精确性,Ko-Pack和新闵太阳都将传统的辊式上光改为柔版上光。光油涂布量由网纹辊线数决定,不受压力和印刷速度的影响,保证了不干胶报价光泽的一致性。 平压平间歇式输纸不干胶报价印刷设备也是标签印刷的常用设备,主要生产商有台湾万谙、瑞安中天等。设备主传动机构由传统的机械传动改为机电一体化的无轴传动,输纸长度可通过电脑预置,由滚筒自动牵引材料输纸,完全消除机械误差。另一个显着变化就是安装UV干燥装置,使用UV油墨,扩大了标签印刷范围,提高了印刷速度,免去了覆膜工序。 3.柔版不干胶报价印刷设备 此类设备全部为窄幅柔印机,以国内产品为主,如上海紫光、西安黑牛、无锡宝南等,设备有两个特点: ①使用UV油墨代替水性油墨,UV油墨稳定性好,避免频繁清洗印版和输墨系统。更重要的是UV油墨的色密度大于水性油墨,可提高标签的印刷质量。 ②普遍使用无胶片直接激光制版不干胶报价技术,避免了小网点损失、大网点并级,改善图像层次,图文清晰度和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 柔版印刷不干胶报价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企业采用国内资源、国外技术生产出的不干胶报价设备在印刷质量和价格上都在逐步被国内印刷企业所接受,应用柔版印刷不干胶报价的市场份额正在快速增长。

溴化丁基橡胶应用及市场分析

2013 年第 42 卷第 5 期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57 欋欋氠 欋欋氠 欋欋欋欋欋欋氠 信息与动态 溴化丁基橡胶应用及市场分析 溴化丁基橡 胶 ( B II R) 是 丁 基 橡 胶 ( II R) 在 一 定的条件下经溴化得到的溴代 产 物。溴 代 反 应 主 要发生在 II R 中少量的双键 碳或紧邻双键的甲基 碳 上,使 得 B II R 中 溴 的 含 量 较 低,在 0. 8 % ~ 2. 5 % 之间。由于 II R 主 链 没 有 改 变,被 溴 化 的 氢 原子数有限,因而 B II R 依然 具 有 II R 的 高 阻 隔 性、 高耐老化性、高耐 热 性、高阻尼性及较好 的 吸 声 性 能等优点。同时具有多方面 II R 所没有 的 特 点,被 广泛应用 于 各 个 领 域,其加工应用正在 受 到 各 方 面的重视。 1 B II R 的基本性能与国内外生产情况 B II R 是 II R 的一种重要改性产品,它 既 保 留 了 普通 II R 分子结构中的双键,保 持 了 II R 的 原 有 特 性,同 时 在 II R 分子结构中接上了溴原子,提 高 了 II R 的反应活性,改善了 自 粘 性、互 粘 性 和 II R 与 不 饱和橡胶的 相 容 性、共 硫 化 性。II R 溴 化 后 除 了 增 加交联活性点外,同时也增强了双键的反应性,B II R 与 II R 的性能比较见表 1。 表 1 B II R 与 II R 的性能比较 橡胶 II R B II R 不同点 硫化速度 慢、自粘性和互粘性差,加 工 性能较差,相容性差 硫化速度快,加工性能好,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相容性能好; 改善 了与其它橡胶的粘接性; 可单独用氧化锌硫化,硫化体等多样化 共同点 阻隔性能、耐老化性能、抗臭氧性能、耐酸碱和耐极性溶剂、耐水性等良好 由于 C - Br 键的键能较小,B II R 的硫化反应活 性较高,因而 B II R 具有较快的硫化速度和较强的硫 化适应性,而且与通用橡胶的共硫化性能较好。与 II R 相比,B II R 除 保 持 了 II R 的 气 密 性、高 减 震 性、 耐老化性、耐候性、耐臭氧化及耐化学腐蚀性等,还 具有 II R 所不具备的以下特性: ( 1 ) 反应活性高,硫 化速度快; ( 2 ) 耐 热 性 好,可 单独用氧化锌硫化,交 联效率高,制品的压缩永久变形小; ( 3) 具有共硫化 性,容易与其它橡胶共混。 B II R 的研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目 的 是 提 高 II R 硫化性能并改善其与其它橡胶的共硫化性。1953 年, M o rr i s e y 开发出 II R 溴化的方法。美国固特异公 司于 1954 年用本体间歇法工艺开发出 B II R 产品( 产 品牌号为 Hycar2202) ,但是 1969 年该装置由于生产 过程困难且复杂而停产。1965 年,加拿大宝兰山公 司成功开发出一种连续溶液法 B II R 生产工艺,并于 1971 年在其 S a r n i a 厂实现工业化生产,1980 年又在 比利时 Antwerp 建设了生产装置,开始工业化生产。 1980 年,埃 克 森 公 司引进宝兰山公司技术,在 美 国 F a w l e y 建设了 B II R 工业化生产装置,此后又在美国 的 II R 装置上增加了 B II R 生产。1985 年,埃克森公 司与 JS R 公司合作在日本 K a s h i m a 建立了 B II R 生产 装置,基础胶由 K a w a s a k i 工厂提供。俄罗斯从 1960 年采用淤浆法生产技术开发 II R,1962 年在阿塞拜疆 建设了一套 3000t / a 的中试装置,1966 年在苏姆特盖 建设一套 1. 5 万 t / a 的 II R 生产装置,II R 生产技术实 现了工业化。研发的淤浆法 II R 生产技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该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 工程建设规模为 6 万 t / a 、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 4 万 t / a ,N i z h n e k a m s k n e f t e k h i m 公 司 的 II R 在 N i z h n e k a m s k 和 T og l i a tt i 两个基地生产。1973 年其在 N i z h n e d a m s k 建设一套 6 万 t / a II R 生产装置,目前产能已扩大到 10 万 t / a ,随后又开发了 C II R 和 B II R 生产技术,并于 2004 年建设一套 3 万 t / a 卤化丁基橡胶生产装置。 我国卤化丁基橡胶的研发工作起步较晚,目前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正在开展 B II R 的中试研究工作, 该公司合成橡胶二厂现有一套 4. 5 万 t / a II R 装置, 2010 年新建成一套 3 万 t / a B II R 生产装置,生产了 266t 产品,现在正在建设 9 万 t / a II R 生产装置以及 6 万 t / a 的 B II R 生产装置。 目前,世界上 B II R 的生产基本上由美国埃克森 公司、德国朗 盛 公 司等国外垄断公司撑控,其 产 量 约占全球的 80% 。而 国 内 生 产 B II R 的 企 业 极 少, 所用的 B II R 基本上依赖进口。 2 B II R 的应用及市场发展情况 II R 的缺点之一是难于与其它橡胶并用,而 B I - I R 则通过烯丙基上引入溴而具有了极性基,同时它 又能采用多种 硫 化 体 系,所 以 不 仅 能 与 II R 及 三 元

转底炉工艺与熔融还原技术开发

1 转底炉工艺概述 1.1 前言 转底炉用于生产直接还原铁不过约30年的历史,其设备和结构原本脱胎于轧钢用的环形加热炉,其最初目的就是用于处理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铁和其他金属的粉尘和废弃物,实践证明其环保功能和价值甚至超过了金属回收本身。随着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形成为一种炼铁新工艺,进入煤基直接还原法的先进行列,但仍处在初始阶段,目前最大的转底炉(美国动力钢公司)的规模年产铁不过50万吨,以铁精矿为原料,生产出的DRI经埋弧电炉熔分后为大电炉供应铁水。其他分布在美国、日本等地的一些转底炉几乎都是处理粉尘,其规模一般年产能力20万吨左右,生产出的DRI金属化率70~85%不等,一般不用作电炉原料,其用途或作为高炉原料,或给转炉作冷却剂,或经埋弧电炉熔分后生产出铁水,给炼钢电炉热装。 转底炉的环保效益是与其工艺特点分不开的,主要特点是高温快速还原。首先是把含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和废弃物还原成金属;其次是高温下许多有害元素和物质能够挥发或分解,能燃烧的用作燃料;第三是本身是封闭系统,微负压操作,过程中基本无排放,最终的固体产物和经过净化的烟气均符合环保要求,而且烟气余热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转底炉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列为处理所在地域冶金厂粉尘和废弃物的有效措施,并要求冶金企业无偿提供,并倒贴一定处理费用。这些厂家因为国家环保要求深埋而要花费更高费用,所以也乐于如此。 1.2 发展状况 最早生产规模的转底炉处理冶金厂粉尘和废弃物的是美国INMETCO,由国际镍集团INCO.Ltd开发,该集团国际金属回收公司1978年在美国宾州Eillwood 城建成第一座转底炉,外径16.7米,炉底宽4.3米,主要是用来处理多种冶金厂含铁粉尘和废弃物,生产出的金属化率85~92%的金属化球团(DRI)进入埋弧电炉熔化,获得铁水和炉渣(作为副产品出售),与此同时还回收Zn、Ni、Cr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 部位及设备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5622-57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 备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 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装置发展及类型 1.装置发展 丁基橡胶在1940年6月问世,1943年投产,是美国的Exxon公司。在世界丁基橡胶生产行业中,Exxon、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生产技术成熟可靠、水平较高,但从不转让技术,企图长期垄断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和市场。Exxon公司联合Bayer公司成立了子公司与北京燕化公司进行合作谈判,由于条件苛刻、技术费用很高,因而未有结果。 意大利的Pressindustria公司(以下简称n公司)从1971年开始对丁基橡胶理论开始研究1973年为Exxon公司提供搅拌器,1975年开始与前苏联合作进行新型丁基橡胶聚合反应器的研究,1976年取得成功。

各种印刷工艺介绍

烫金:学名电化铝烫印,是一种不用油墨的特种印刷工艺,它是借助一定的压力于温度,运用装在烫印机上的模版,使印刷品和烫印箔在短时间内互相受压,将金属箔或颜料箔按烫印模版的图文转印到被烫印刷品的表面。 近年来,跟着人们对商品包装外观式样以及质量要求的进步,印刷技术、包装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印后加工技术更是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而电化铝烫印作为印后加工的一部门,这几年中的变化更是巨大。新技术、新工艺及多种技术结合使用的不断泛起,使包装印刷品经烫印后在光泽度、立体感、金属感、防伪机能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立体烫印技术,使商品的包装显得高档精美、富丽堂皇且富有个性。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贺卡、书签、商标、烟酒包装及各种高档包装盒上。 烫金及立体烫金 一、烫金 烫金就是借助一定的压力和温度,运用装在烫印机上的模版,使印刷品和烫印版在短时间内合压,将金属箔或彩色颜料箔按烫印模版的图文要求转印到被烫材料表面的加工工艺。因为烫印是以金银色为主,所以又常称烫金。这种技术是增加标签、商标、烟包、酒包及各种高档包装盒视觉效果和档次的重要工艺。 其从工艺上可分为先烫后印和先印后烫。先烫后印就是在空缺的承印物上先烫印上电化铝箔层,再在铝箔层表面印刷图文,多用于需大面积烫印的包装印刷品。而先印后烫则是在已印好的印刷品上,在需要烫印的部位烫印上需要的图案,这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工艺。 从烫印方式上,其又可分为热烫印技术和冷烫印技术。热烫印技术就是上面提到的需要一定温度和压力才能完成电化铝箔转移的烫印工艺。冷烫印技术是通过将UV胶粘剂涂布在印

刷品需要烫印的部位将电化铝箔经一定的压力转移到包装印刷品表面的工艺。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知足不同产品的要求。 烫金实在看似简朴,但有其学问。烫金业可简略分为纸品烫金及塑胶品烫金。两类行业之机械亦有所不同。 纸品类烫金机械大致上可分为: 一、手动小型烫金机,只可烫印尺寸较细之纸张。 二、平压平烫金机,此机种有多种尺寸,由小型至可烫大度对开纸的尺寸皆有,附电脑程序拉金箔,速度较慢,工序多为人手操纵。 三、手动式啤盒式烫金机,此机种近似手动啤盒机,尺寸可烫印至28寸×40寸纸度,工序亦多为人手操纵,速度较慢,在本港甚少采用。 四、海德堡全自动滚压式烫金机,海德堡活版印刷机可说是旧日最顶级机。此烫金机实在是由活版机改装而来的,因现今活版印刷已被柯式印刷取代,机器厂遂动脑筋在此机上,改装玉成自动烫金机,主要是将字盘之部份改装为发烧板及装嵌烫金版的地方,并加装收金纸之组件。此机对烫幼细线条及大实地都有较好效果。 五、平压平全自动烫金机,近似全自动啤盒机,价钱较贵,用家并未几,但速度却是最快的机种,烫印面积亦较大。 六、自动风喉烫金机,由海德堡活版风喉机改装而成,纸度尺寸为13寸×18寸,速度快,是早期大多烫金厂之生财必备工具。金箔需配合物料除烫金机外,还得有烫金箔的配合,烫金箔看似薄薄的,实在它分别由五层物料所组成。 二、立体烫金

丁基橡胶

丁基橡胶 丁基橡胶是合成橡胶的一种,由异丁烯和少量异戊二烯合成。制成品不易漏气,一般用来制造汽车、飞机轮子的内胎。 丁基橡胶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共聚物,它在1943年投入工业生产。 丁基橡胶英文:butyl rubber 丁基橡胶的最大优点: 气密性好。它还能耐热、耐臭氧、耐老化、耐化学药品,并有吸震、电绝缘性能。 缺点: 硫化慢,加工性能较差。 主要用途: 制作各种轮胎的内胎、无内胎轮胎的气密层、各种密封垫圈,在化学工业中作盛放腐蚀性液体容器的衬里、管道和输送带,农业上用作防水材料。 2005年,我国丁基橡胶消费量近15万吨,国产丁基橡胶不足3万吨,80%依靠进口,从1999年至2004年,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26.9%。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丁基橡胶价格也不断攀升。近几年来丁基橡胶的价格由15000元/T左右,上升呈现在的32000元/T以上。而丁基橡胶制品的价格虽然有所上升,但整体算价格上升幅度不超过30%,远远赶不上丁基橡胶价格成倍的上升。所以很多使用丁基橡胶的企业把目光转向了丁基橡胶的最佳替代产品――丁基再生橡胶。 丁基再生橡胶除了类似原聚合物的性能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配合优点,如改善尺寸稳定性,升热性较低,减少焦烧。气密性同原丁基橡胶一样,比其它合成橡胶更好地保留原生胶的各种性能,所以丁基再生胶的经营良好,是制造轮胎内胎最佳选择材料。丁基橡胶中含有少量的异戊二烯,故其不饱和度较低,其硫化胶耐老化性能非常优良,这说明其很耐氧化,经试验也证明,废硫化丁基橡胶再生时,氧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再生脱硫比天然橡胶困难。 目前国内丁基再生胶的生产工艺有六七种之多,主要有蒸煮法、炒制法、挤出法、微波法、辐射法、高温连续催化法、化学机械法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是采用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把废丁基橡胶由网状结构变成线型结构。 随着我国轮胎工业快速发展,丁基橡胶消费量快速上升,特别是子午线轮胎的快速发展,加上国家《医用瓶塞丁基化》标准出台,国家提出轮胎内胎丁基化,国内外市场对丁基橡胶的强劲需求,促进了丁基再生胶的发展。但由于国内丁基再生胶的生产原料紧缺,废丁基内胎由前年的2000元/T多,上涨到目前的6100元/T左右,废胶囊由800元/T左右上升到目前3800元/T左右,医用瓶塞由1000元/T左右上升至目前2000元/T左右。丁基再生胶价格虽有上升,但赶不上废丁基胶涨价幅度。所以造成很多丁基再生胶厂家由高利变成微利或无利可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工艺方法落后,生产的丁基再生胶物性指标过于低下,只能低价卖,但生产厂家无利可图,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传统的脱硫方法目前在国内比较盛行,大多厂家选用的是动态罐脱硫、或者火烧炒罐脱硫,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动态脱硫,只是提供了高温高压的脱硫条件,脱硫时间长,还需要加入价格昂贵的软化助剂,关键的是不能对脱硫原料进行摩擦挤压。所以会造成原料表面焦化、碳化,而原料的内部不能脱透,造成产品表面有没有解聚的颗粒存在,影响了产品质量。火烧炒罐由于不能准确控制温度,碳化和焦化现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丁基橡胶装置简介和重点部位及设备 (一)装置发展及类型 1.装置发展 丁基橡胶在1940年6月问世,1943年投产,是美国的Exxon公司。在世界丁基橡胶生产行业中,Exxon、Bayer公司的丁基橡胶生产技术成熟可靠、水平较高,但从不转让技术,企图长期垄断丁基橡胶生产技术和市场。Exxon公司联合Bayer公司成立了子公司与北京燕化公司进行合作谈判,由于条件苛刻、技术费用很高,因而未有结果。 意大利的Pressindustria公司(以下简称n公司)从1971年开始对丁基橡胶理论开始研究1973年为Exxon公司提供搅拌器,1975年开始与前苏联合作进行新型丁基橡胶聚合反应器的研究,1976年取得成功。1983年PI公司对前苏联的下卡姆斯丁基橡胶厂的聚合反应器和聚合工艺进行改造,使其生产水平大大提高。1986年PI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完善了聚合反应器和聚合工艺技术,开发了聚合反应器数学模型,并通过引进专家掌握了丁基橡胶成套生产技术。 北京燕化公司同俄罗斯及PI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并于1995年12月15日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召开“关于引进意大利PI公司技术建设丁基橡胶生产装置论证会”,进而确定引进公司的技术建设在中国大陆建设一套3X104t/a的丁基橡胶装置。1997年10月14日,丁基橡胶装置在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橡胶事业部开始动工,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

2。装置类型 丁基橡胶装置是以高纯度异丁烯和异戊二烯为原料,用高纯度三氯化铝加微量水为催化剂,氯甲烷为稀释剂,采用淤浆法生产丁基橡胶的石油化工装置。是制造子午胎内胎和无内胎轮胎不可代替的材料,在包括电子、机械、医疗和食品等行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二)单元组成与工艺流程 1.单元组成 丁基橡胶装置主要由乙烯制冷单元、丙烯制冷单元、配料及催化剂配制单元、聚合和脯气单元、氯甲烷回收单元、氧化铝干燥再生单元、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精制单元、中间罐区公用工程系统和后处理生产线等10个单元组成。 2.工艺流程概述 丁基橡胶是在极低的操作温度和半连续生产的条件下用异丁烯和异戊二烯聚合得到。催化剂为用氯甲烷作溶剂配制成的无水三氯化铝溶液,该催化剂溶液经过深冷进入到反应器。精制后的异丁烯和异戊二烯也用氯甲烷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溶液,经过深冷后进人聚合反应器,在反应器中异丁烯和异戊二烯在催化剂存在下瞬时完成聚合反应,生成丁基橡胶胶粒。胶粒和未反应的单体和氯甲烷自聚合反应器顶部溢出进入到脱气釜用热水脱气,蒸出未反应的大部分单体和氯甲烷。在脱气釜中加入分散剂和抗氧剂,并加入烧碱溶液中和三氯化铝水解生成的盐酸。经脱气后的胶粒和水再经第一汽提釜和第二汽提釜进一步蒸出未反应的单体氯甲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