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俗风情

徐州民俗风情
徐州民俗风情

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流长。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尔雅》)。“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盖楚之风焉。”(《隋书?地理志》)。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渐有变化。“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明正统三年《彭城志》)。直至清末民初依然。民国15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不出户。婚姻以门户相结,不贵仪物。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置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祭灶”俗称“官三民四”,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食俗方面,徐州西部以烙馍、龟打、窝头、花卷等面食为主,北部临近山东的乡镇和整个徐州东部,主食则以煎饼(以原粮磨成糊状,摊在鏊子上烙成)、烙馍为主。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第一章生活习俗

第一节服饰

一、衣服

(一)样式清末,徐州一带男子不论青壮年,均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郊区与远乡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开始出现在街头,但绝大多数人仍穿长衫,年节期间、庆吊、拜友作客时,须外加单马褂。

妇女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不论男女,长裤均为大腰裤。

1949年以后,中山装、青年装普遍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流行军装和工作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作服渐不流行,军装虽不如原来盛行,但至今类似警服等黄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有穿着。60年代后期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滑雪衫、T恤衫及各式裙子均先后流行起来。

(二)色尚老年人多尚黑色。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

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色为主。文化大革命中,遍着军装绿。70年代末以来,衣服的色尚朝五彩缤纷发展。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幼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二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脚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裤有“袢膀”套肩上。五六岁时,即改穿“收档裤”,裤也不再带“袢膀”,而于腰间系裤带。再大些时,服装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

二、鞋、袜、帽

(一)鞋徐州人穿鞋,旧时盛行“双道脸”,即鞋面正中有一条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中华民国成立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

雨天穿钉鞋或钉靴(一种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下层劳动人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余时间也多穿草鞋。

老年妇女有“木底鞋”、“大脚会鞋”。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不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1921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胶靴才渐普遍)。1927年后,有少数人开始穿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60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80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

(二)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线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女用称“裹脚条子”。缠足妇女因裹脚布臭味大,讲究的人家,专备有熏香的软睡鞋。

机制袜兴起后,很快普及开来,替代了原来的裹脚布。60年代化纤品流行后,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

(三)帽男子旧时多戴毡帽、瓜皮帽,也有礼帽,夏季戴草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帽子多依部队的帽子式样和质料,但颜色另有蓝色、黑色,质料另有毛呢的。农村除上述帽子外,更多的是线织猴帽。80年代以来,青年人多不戴帽子,夏季除草帽外流行旅游帽,中老年多戴鸭舌帽。

女子旧时头上多顶块蓝布手巾或青丝巾,60年代末以来城市中年轻女子有讲究戴毛线手工织帽的,式样多种。老人则戴青灯芯绒或平绒帽,也有戴毛线织的帽子的。

儿童帽有“福巾”、“狗头帽”、“亮帽”、“老头帽”等多种。福巾外形略同于风帽。帽顶额两侧留两个洞,有半圆形盖,镶以羊毛或兔毛边以代耳。额部与下片缝合而稍凸出,折回钉于下片。下片当额处,钉有“长命富贵”四个银字(或银小剪刀)以示吉祥,帽顶绣花,脑后钉二条丝涤,下各坠一绒球,并系之。两旁有二指宽的飘带,头有剑形,尖系小铜铃,头动则铃响,周遭镶花边。这种帽子,皆用水红或桃红缎子作面,以花绒或浅红布作里,中间加薄棉絮做成。狗头帽形状略同于福巾,但脑后部分较短小,无飘带。亮帽。又叫“格萎帽”。正面有“如意头式”、“蝴蝶式”、“虎头式”等。两端缝合宽约二指的“帽格萎”,使成圆形,中间裱以“袼褙”,以加大硬度。面及格萎上都绣花,戴时头顶部分露于帽外。这种帽,六七岁以上小儿就不再戴,多为家庭自制。现城中已绝迹,唯农村小孩偶有穿戴。老头帽呈圆椎形,顶端有一大绒球,状如马戏团的小丑帽。

三、发式、头饰

清末,这里男子留发,只剃去额前及四周部分,发分三股编一条辫子垂于脑后,下端以黑色或红色头绳束好,名为“松辫”。民国以后,老年人剪去辫子,留成“披散毛”,中年人多剃光成和尚头,青年人多留大分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人多剃光头,中年人或剃光头,或留发为小平头、分头,青年人则多留大、小分头、大包头。80年代以来,青年人头型变化多样,留长发也在一部分青年中成为时尚。

女子旧时也编辫子,未婚者垂于脑后,婚后窝成纂盘在后脑上,以包网包上系好,上饰金银或铝铜质的纂心花、簪子、荷花针、纥针等。青少年女子戴耳坠子,手戴银镯和花戒指;成年女子戴耳圈子,指戴铜顶针,有钱人家戴金戒指,老年妇女戴耳丁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章后,女子的独长辫多改为双长或双短辫,婚后多剪成散短发,俗称“二刀毛”。当时有“二刀毛打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的说法。头饰至文化大革命时基本取消。70年代末以来,女子发式除老人外,变化多样,烫发者甚多,头饰也日益恢复并朝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饮食

一、主食

徐州人历来以面食为主,本世纪70代以前,一般人家,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为主,麦面甚少。而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城乡人民主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徐州人习惯的主食品种有:

(一)烙馍徐州人最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厚约O.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吃到口里,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又有健齿作用。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或烙时放进各种馅料做成“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二)拍打俗称“龟打”。即以手将面团略略拍按,使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上述某种面做成,便于下咽。60年代中期以来,徐州城中已少见有人做。80年代以来,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三)喝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

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四)窝窝头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60年代以前,徐州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五)二抹头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可咸可甜,是过去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面条(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馒头、卷子、煎饼、水饺等,各地大致相同,故略。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白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见不到了.

二、菜肴

(一)热莱徐州人传统口味偏咸辣,做菜时烹、炒、煎、炸、闷、烧等各种方式俱全。但老人口中的“炒”,其实大多是烧或焖。80年代以前,除年节或招待亲友外,平时较少吃荤菜.近几年来,鸡、鱼、肉、蛋等已为家庭中的常见菜。

(二)小菜在传统上,徐州人好自做小菜.春天腌咸蛋,夏天晒面酱、西瓜酱,秋天晒盐豆、拐辣椒酱,冬天腌萝卜干、雪里蕻等。

(三)蒸莱在中老年的食谱中,还保留着蒸吃野菜的习惯。有灰灰菜、地枣苗、扫帚菜、老鸹嘴、洋槐花、藤花、榆钱子、芹菜叶、桐蒿等。做时拌些干面粉,稍放些盐,放在笼上蒸熟即可。蒸菜原是旧时春荒时期的救命饭,“文化大革命”中,吃忆苦饭时,便做蒸菜吃。近年来春季菜市场中仍有卖的,但其作用主要是改换改换口味了。

三、风味小吃

(一)早餐它汤配水煎包,辣汤泡烙馍或配水煎包,热粥、豆浆配油条或糖糕、馓子、麻花。此外,尚有油酥花烧、大小烧饼、菜合子、菜角、壮馍等。其中壮馍尤为徐州一绝。壮馍又名“锅盔”、“锅拍”,用未发酵的面做成。因为要求用硬面,很难用手揉动,而是将面团放在石板或石案板上,另用一根擀面杖,一头固定、一头坐在身下,用身体的重量压擀面杖,用来揉面团,俗称此法为“腚踹面”。做成厚约1—2厘米,直径约50厘米的圆形厚饼,放在平底锅上炕,炕熟后两面呈黄色,外皮酥脆,中间柔韧筋软,越嚼越香。

(二)中餐把子大肉配干饭,再浇点肉汤,加几块同炖的油炸豆腐干。绿豆面条或丸子汤下绿豆面条。近几年来,特别时兴羊肉拉面。

(三)晚餐小酒小菜,种类繁多。东部农村,习食面拌疙瘩汤,俗称“盐茶”。

第三节居住

一、四合房

徐州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即东、西、南、北屋俱全,围成一个院子。门朝南的北屋为主房(又名“堂屋”),一条甬道便从主屋门穿过南屋正中。习俗上,条件好的,院内铺满石板,稍次则从各房门连到院门口,仅铺在雨道上,甬道两旁种些花草。富裕人家,屋内用方砖铺地。主房正中供神像。没有宗祠的,把祖宗神龛供在偏房内。主房内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春凳俱全。卧室内窗明几净,箱、箧、柜、橱罗列,床帐被褥铺摆整齐。书房内设文房四宝。客厅里放置古玩、悬挂字画。

二、大杂院

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院内。

一家人或二代,或三四代同堂(1—3间不等)

居室一般无内外区别。炊具、炉灶也在屋内。

上述房屋式样一般无大差别,仅从规模大小,用料优劣来区分。上等房屋,以石条为基础,青砖砌墙,顶粱、木桁条、椽子等均用上等木料,屋顶覆小瓦。次一些的,屋墙外砖、内坯,俗称“里生外熟”;房顶瓦背上,用泥灰塞缝,俗称“翻瓦脊”。50年代以来,上述房屋均从青色小瓦改成青或红色大瓦。

三、草屋、棚

解放前,徐州城乡草屋很多,泥土墙,上漫红草、麦秸或小芦苇。除草屋外,另有居住条件更差的草棚、石灰棚,均极低矮,是用篱笆外漫泥土作墙而搭成,草棚、灰棚大多集中在徐州北关、东关及故黄河两岸,居民大都是家无隔夜粮的苦力小贩等。每逢炎夏雨季,这些聚居处臭气熏人,时疫多从这些地方引发。1949年后,草棚均被拆除。至60年代中期,草屋也终于绝迹。但乡村则是在1978年以后才开始这种变化。

四、公馆大院

官贵人家,居住名称为公馆或大院,前面冠以姓氏称呼,如李(家)公馆,徐(家)大院等。公馆或大院的样式,多为三进院落,更讲究的如李二柱公馆,纵横各三进院落。

大院的每所院落都有主房。主房比其它房间高大,由房主居住,有3间(室)或5间(室)两种。讲究的要修走廊。如不

修走廊,便在左右依墙砌台,覆上条石,高与人腰齐,俗称为“扶手石”。3间(室)一明两暗(左右两间为暗),5间室则敞3间,故俗称“明三暗五”。主房左右为配房,由儿、媳居住。另有客厅、书房、储藏室等。有花园的人家,多将花园座落在院后,并设后门与花园相通。三进院落中,头门如果用“铁壳门楼”,门口必设置石鼓、闸板。门洞房内多住佣仆。厨房设在院内左侧,厕所在院内右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馆、大院逐渐成为多家杂院。

五、住宅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六七十年代以后,城镇居民住宅楼渐渐兴起,均为公建房,但大多为简易楼,二三层高,且多家合用厨房和卫生间。70年代以来,住宅楼群叠起,多五六层高,每房自成体系,或一室、或二室、或三四室,均有厅房、厨房、卫生间。在居民聚居的小街巷内,因住房紧张,很多房屋被居民自己改造成二层楼(或新盖简易二层楼)。

第四节行旅

一、启行

旧时凡有事外出,均翻检皇历,选择黄道吉日出门。出远门前,必到祖先神龛前叩拜,说明“不孝子(或孙)”外出原因、方向,祈请祖先神灵保佑。凡外出前一顿饭,家中必为之包扁食饯行。凡外出做生意者,扁食多不捏严口,煮时扁食张开了,便说:“挣了!挣了!全挣了!”以求吉利。若扁食全部好好的,“一个也不挣”,就不好了。

二、行旅工具

(一)轿徐州的轿子,多用木板制眙(框架)。前帘以外,其余三面幔黑布,开小窗。轿内偏后处有坐板,前有轼,俗称扶手板。轿前敞开为门,门有布帘,分上下两截。上帘有小窗,可以从内向外探视。轿上有顶。轿身左右各有一长杠穿过,长杠两头楔有横木。轿分小轿(二人抬,俗称“二抗子”)、中轿(四人抬)、大轿(八人抬,俗称“八抬大轿”)。大轿为官府所用,巨族豪绅在婚娶时偶有用之。

徐州习俗,名医出诊,必乘轻便小轿,接送已嫁出的闺女必雇轿。此外,婚嫁用轿为“四明轿”;丧葬用轿为“引魂轿”;妓女坐轿为“绿呢轿”;囚犯上刑场均坐“无顶小轿”。

民国时,普通民众用轿,可到老东门“王家轿行”、道衙门“马家轿店”去租。有的尼姑庵如“广慈庵”、“大慈庵”也出租轿子。

(二)车车有人力车和畜力车之分,大致如下:

独轮车:独轮车有两种,一种为“土牛”,车面为一平板,板下有两个撑子,当中一个木轮,四周钉铁皮护着,一人推,上面可坐2~3人。另一种为“洪车”,洪车又名“二把手”,车面中间有一凸形中空短木栏,左右为平板。车轮一半在板下,一半在短栏内。一人推,木栏左右可坐一人。推车时车把手两端系一宽扁带子,挂在后脖上。推车要求上身稳,腰要活。俗称:“推小车子不要学,只要腿腚磨得活。”

马车:远途货运或带客多用马车。徐州有专门营运的“马车档子”(又名“马车行”)。收费多视里程、人数、货物的数量而定。

徐州官宦世家、豪绅巨贾,家中多自备马车,只供坐人用,出远门时,另附载货马车。

人力车:人力车多为穷苦劳力从车主处租来,每天交车价(租车钱)。日军侵占徐州时期(1938~1945),人力车曾十分兴盛。人力车又名胶皮车(俗称“东洋车”),两个橡胶轮,上面载一车斗。车斗后侧有布棚,撑起后即可遮阳,也可挡雨。车厢内后有靠背,下有踏板。因乘客多要求快速,拉车人极为辛苦。巨商大贾、官吏豪绅、名戏子,往往备“包车”自用,以显气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力车便绝迹了。

自行车:1921年前后,邮政局出现了徐州第一辆自行车,当时极为稀罕。不久,以自行车代步的情况便渐渐多起来.时至今日,自行车便有些“车多为患”了。

(三)驴在徐州,驴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曾时兴了很长时间。民国时期,徐州以毛驴“赶脚”的人极多,农闲时,更有许多农民加入“赶脚”的队伍。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妇女好骑乘毛驴,价格也便宜,远路近路都很适宜。

(四)船民国初年及以前,津浦铁路未通车时,从徐州南下,多乘坐运河船而行。

第二章人生礼俗

第一节婚嫁

一、说媒

过去结亲,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双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后,将生时贴(上写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请卜人占算,俗称“合年命”,属相不相克即可。

二、定亲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后,由男家设席请媒人宴罢,互换启柬(男方上写“敬求金诺”,女方上写“仰答玉音”)。

男方还要以茶叶、米谷及“压启柬”的金银首饰4包或8包交媒人转

送女方,俗称“下聘礼”。此即定亲。贫困人家,往往借来“压启柬”的首饰,用后归还。

三、过嫁妆

迎娶日期由卜人选定后,婚日前一天,女方备“妆奁”及桌、椅、箱、柜等嫁妆,由男方鼓乐来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设宴招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都改成女方送,俗称过嫁妆。

邳、睢一带,男家在这一天用花轿和仪仗到女家,俗称“催妆”。

过嫁妆的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进饮食(次日不得上厕所)。男方则请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称“滚床”。四、迎娶

婚日早晨,花轿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压轿”,往女家去迎娶。女家专有2人招待压轿童,馈送礼物后,另用车送回男家。女子则穿着男方特送的红袄、红裙及“定亲”时男方送的饰物,头上盖“蒙头红”(红绸),到吉辰时,由媒人“催妆”上轿。女子哭着上轿(以示舍不得离娘家),这时鞭炮声声、鼓乐齐奏,俗称“发嫁”。另有陪嫁娘2或4人乘小轿居后,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轿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称为“送轿”。

发轿途中,专门有人在桥、井、三岔路口等处贴一张青龙帖,用以避邪。

花轿到男方家门后,先放鞭炮“赶鬼”,男方则关上家门数分钟,以示对新娘“局性”。而后再放花轿入门。有二位姑娘上前搀新人下轿,走红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带,地毯上用两只口袋交替传递,新娘走在上面,寓“传宗接代”之意),跨过焚着松枝的火盆和马鞍,旁边有人念喜词,如:“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走到供桌前后,男左女右站好,由司仪主持,向北面叩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时鼓乐、鞭炮齐鸣,对面听不清人讲话,喜庆气氛达到最高潮。

五、撒帐

新人入洞房前,选一名儿女双全的年青妇女,把染红的枣、栗子(早立子)、花生、白果(结实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边撒边念喜词。古邳一带,前一日滚床时“撒帐”,但婚日这天,从新娘怀抱铜镜和保平壶下轿时起,便另有人抱着装满了麦麸、栗子、红枣的喜盒子,说一句喜话,往新娘身上撒一把这些东西,如:一撒荣华和富贵,二撒金玉庆满堂,三撒三阳来开泰,四撒四季平安康……”十撒唱毕,撒喜即结束。

六、坐帐

新人“拜天地”后,由领亲人分持花烛导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称为“坐帐”,这时,由新郎上前揭“蒙头红”,然后坐在新娘左边,新人同饮交杯酒。

七、薅脸

有妇女为新娘以红线“薅脸”(绞掉脸上的汗毛),薅毕,取红鸡蛋在脸上滚,同时唱喜词,喜词多为:“薅脸要红线,滚脸要鸡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另外,在门外烧锡箔,称为“烧喜纸”。

八、分大小

由司仪按拟好的名单,从辈份最高,年龄最长的亲属开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时送给新人一份“见面礼(钱)。”

九、婚宴

分大小结束后,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即入宴,“喝喜酒”,新人要轮桌向客人逐一敬酒。

十、送房

古称“合卺”,即将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称“交杯酒”)。新房内设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轮流向新人敬酒。说喜话人大唱《十杯酒》歌,歌词有旧有新,均为群众自编,如“一杯喜酒敬新郎,北伐司令冯玉祥,打敌人,谋略强,四路进军打北洋”,“三杯喜酒喜笑欢,开国领袖孙中山,创革命,他在先,英勇奋斗四十年”。另有唱睢宁县真人真事的,如“九杯喜酒大家喝,睢宁县长姚尔觉,办学校,讲科学,剪小辫来放大脚”。……

十一、闹房

婚宴结束后,闹房便开始,参加闹房的均为新人平辈及小辈的人。念喜歌、劝新人饮酒,出各类闹喜凑趣的玩笑。也有人对新人作极不雅观的“闹喜”言行。对新娘来说,闹喜是一道比较难过的关。

十二、听房

闹房至鸡叫时,客人渐散,陪嫁人替新人升冠(冠谐音官即脱帽)脱靴(退鞋),将房门关闭后退出。新郎登床卧下,新娘则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长命灯。窗外多聚一些人听房。如屋内新人不讲话,窗外的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讲话。天亮后,新娘整装出房,向公婆请安。

十三、瞧两天、祭祖、回门

婚后第二天,新娘的兄弟要来瞧看,俗称“瞧两天”。第三天,新婚夫妇乘披红的小轿去拜祭祖宗,称为“三日祭祖”。

这一天,新娘要下厨,烹鱼,合家吃团圆饭。第四天,岳父母派人接女婿、女儿“回门”。回门期间,女家亲戚陆续接新娘,直至一个月,再由新娘的父母接回住几天,称为“接对月”。

以上种种习俗,到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时仍相沿习。但城市中把“蒙头红”改为彩红彩球,名为“披纱”,披于新娘头上,下拖至地。另戴墨镜一付。抗战胜利后(1945),有个别家庭以汽车代替轿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轿子完全不用,有条件的家庭,大多借汽车迎娶新娘,农村则时兴手扶拖拉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婚姻法提倡并保护婚姻自主,“合年命”、“过启柬”的习俗渐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轿子的废除,“局性”、“走红地毯”、“跨火盆”、“马鞍”等习俗曾一度废除。“拜天地”改为对着毛主席像行鞠躬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拜父母”夫妻对拜”,也改为鞠躬礼。文化大革命后,虽然迎娶新娘用轿车,依然要“局性”,鞭炮照放,但“驱鬼”的含义已完全改为庆祝。

“闹房”虽一度恢复,但近几年渐无,农村则依旧。结婚三天后“回门”习俗仍有,但不再有“接对月”。

除传统婚礼外,文化大革命后期,旅游结婚则渐成为一种风尚,不再大操大办。但近几年,旅游结婚略少于以前,有的新婚夫妇在旅游结婚前或归来时,仍要摆宴席请客.

近几年来,有不少新人着西式礼服举行婚礼。

第二节生育

一、送催生糖

孕妇临产前半月,娘家要送红糖、挂面、鸡蛋、炒米4包,称为“催生糖”。

二、报喜

婴儿出生后,稳婆(接生婆)为婴儿落脐,洗澡,(现均改为到医院生育),并烧喜纸向祖先报喜。7天内向各处亲友送红鸡蛋“报喜”,男孩送双数,女孩送单数。

三、送粥米

婴儿生育后半月内,接到“报喜”的亲友及产妇娘家要送红糖、鸡蛋等2包或4包,条件好的,用大喜盒2至4架,装上丝绸衣料、儿童服装、小被褥、小床帐、玩具、金银饰器等。1978年以来,送粥米的数量增多,质量增高,除上述物品外,有的还加上儿童手推车或儿童脚踏车等。“报喜”鸡蛋也改由这时交“送粥米”人。

四、满月、挪窝

婴儿满月时,条件好些的家庭,往往专门设宴庆祝,遍请“送粥米”的亲友。满月后,产妇娘家要将产妇与幼儿接住几天,俗称“挪窝”。近十多年来,产妇与幼儿仅在满月时去娘家过一天即可,“挪窝”名称不变。

五、独子

凡生育独子的人家,为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一是起贱名,用狗、牛动物或石头、尿罐等杂物名称为孩子命名;留长毛,即在后脑勺处留一巴掌大的地方扎一小辫子,其余头发全部剃掉;二是改叫,即挑本族中孩子多的长辈叫“大大”、“娘”,改叫自己的亲生父母为“大、大娘”或“叔、婶子”。

六、育子观

传统上的育子观为“多子多福”,徐州人认为最佳的儿女数为“五男二女”。自政府提倡晚婚晚育、少育优生以来,城市居民观念转变较快。农村持传统观念者仍多,但较以前略有变化,认为“女孩不算孩”,即使夫妇婚后生育数胎,只要未生儿子,仍继续生育.农村基层干部也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象邳县岔河乡晚婚晚育率达98.5%,1020对夫妇坚持“只生一个”孩子的事例仍属少数。

七、庆百日

婴儿满100天时,合家开喜宴、敬祖宗,向长辈道喜,为婴儿照“百日相”。

八、抓生

又名抓周,幼儿一周岁时,讲究些的家庭,往往在桌上摆书、笔、算盘、尺子、钱币等物,要小孩去抓,依其所抓物品来预卜其一生志向征兆。文化大革命以来,抓生活动日益减少。近几年来,为小孩买生日蛋糕、点生日腊烛的渐多。

九、抱养

夫妇婚后数年不能生养,按传统习俗,往往抱养孩子。近10年来,抱养孩子已实质上为买养孩子。

十、过继

夫妇婚后因生理原因不能生育,传统习俗上亦可过继亲兄弟、堂兄弟或本家族兄弟的孩子。在农村聚族而居的地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但近年来,过继已渐渐被抱养所替代。

第三节寿诞

一、生日

不足50岁的人逢生日,一般不叫“做寿”。凡年龄小,经济不能自立者,则由家长操办过生日,一般也就是穿新衣、照纪念相、吃长生面,大家说些勉励的话。经济已自立者逢生日,应为母亲买些礼物,俗称:“儿的生日老母苦”(形容从生养孩子到扶养成人的艰苦)。

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替孩子买生日蛋糕的越来越多,上中学的,往往还请一帮

关系较好的朋友、同学一道设宴庆祝。来祝贺的朋友、同学或凑在一起,或独自买些礼品相赠。

二、祝寿

50岁以上的人,过生日叫做“做寿”(祝寿、庆寿)。在徐州,为老人“做寿”是一件大事。但在传统上,家境贫困的,并不把这事过于当事办。门第高,或巨商大贾有钱有势的人家,则借此事大肆铺张,既有显耀之意,又借亲朋来祝寿之际,搞社会交际。“做寿”活动如下:

(一)暖寿老人寿诞前一周起,家人、亲友便开始酝酿、筹备。前一天,亲友来赠寿礼,这时,门前置“寿”字高灯、纱灯、宫灯,扎松门,各门贴寿联,两旁贴寿字,大门内设鼓乐,院内搭彩棚、戏台、看台;厅堂、配房,遍悬祝寿联、幛。到晚上,灯烛辉煌,锣鼓铿锵,上演戏剧。首演《八百八年》(又名《渭水河》),然后请寿星点戏。看戏时,寿星坐看台正中,左右分坐女眷,男宾坐看台前下方,午夜方散。

(二)正寿又名拜寿。这天天刚亮,寿星便端坐在厅堂受拜。先从儿孙、家人开始,依次为至亲、远亲、世交晚辈。其他来客拜寿时,多由寿星的子侄挡驾,不拜,互相作揖即可,俗称为“拜辰”。当天晚上,大摆宴席,由寿星的儿孙辈奉寿酒逐一敬客。宴席中上演戏剧,首演《赵颜求寿》(又名《百草山》),庆贺至午夜方散。

(三)答客第三天为“答客”日。除至亲老友外,一般客人均不参加。宴会、演戏如旧.也有改演日场的,多跳加官。此外,演戏也有用曲艺、相声代替的。

(四)做双寿翁妪都在的,以老翁的生日举行同庆,俗称“做双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铺张的庆寿方式渐绝。

第四节丧葬

一、停灵

死者弥留时,便应为其穿戴寿衣。寿衣的颜色为红、青、蓝等,忌用黑色。待弥留者气绝后,死者是男子,把灵床停于正寝;是女子则把灵床停于内寝(即室内冲门或偏右之地)。灵前燃香烛及一个小油灯(照尸灯),另放一个瓶子,内装米饭,米饭上面盖面饼,用红布扎上瓶口,插新红筷子一双,名为“阴阳瓶”。地上放一个瓦盆,盆底居中钻孔,死者有几个儿子就穿几个孔。在盆内烧箔,称为“牢盆”。

二、丧服停灵后,家人环在周围哭泣,并立即派人送“传事禀”遍告亲友。家人此时遵礼成服,丧服分“斩衰”、“齐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心喁”“缌服”等五服。

三、吊丧

亲友前来吊丧,孝子持糊了自纸穗的竹木棍——哀丧棒(男丧用竹竿,女丧用柳槐制),叩谢客人。女宾到灵前哭丧,孝妇在旁叩谢。

四、制棺

制棺在院内,楠木为上,次用杂木、楸、椿、榆等,禁用槐木,最差的用薄板,俗称“狗碰头”(意谓狗一碰就开)。

五、成殓

人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成殓”。这天下午,亲友来客很多,均发给孝帽、孝巾。棺内及盖内用漆布红绸作衾帐。然后由高灯在前导引,鼓乐随后,家人、亲友列队前往土地祠。另有2人抬桶,内盛稀米面水,边走边谰勺舀水泼洒(豁汤)。同时撒纸钱,到达土地祠后,焚纸扎的轿或牛(女丧用牛),喊死者“上轿”三声,叩头即回,盖棺成殓。到晚上再“送盘缠”,礼仪如“豁汤”。以后,每天鸡鸣及黄昏烧箔,名力“烧鸡鸣纸和宿纸”。逢七均烧纸。

六、点主

殡葬前先下讣闻,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开吊、下葬的时间。前4天,便布置就绪,门外分放纸狮子一对,八字式素球柱4棵,门旁放一面大鼓;以备有客来吊时,挝鼓报于里面知道,来男客敲3下,女客敲2下。二门外,另有许多纸糊的童男童女、牛等“奢华”(殉葬用,1978年后,个别地区办葬事恢复这一迷信做法,但“奢华”改糊成小汽车、彩电、冰箱等)。院内高搭自布棚,棺屋前搭灵堂。堂左右有帘子门,门上写有“抱恨”、“终天”等字样。正中悬挂一块写有“昊天罔极”的匾。匾下设桌、几供遗像及供器、供品。桌前铺拜垫,为祭奠人行礼用;两旁铺小垫,为“碗棚”人陪拜用;门外放两条长凳,为答谢人“回揖”坐憩。

殡前三天,行“成主”礼。由题主人坐在铺有红毡、红桌围、椅帔的椅上,取放在桌上的新毛笔,蘸墨在柏木主上正中写死者名讳,两侧书写生卒时间(此为内涵)。然后在“秉笔凝神再题外函”的呼声中,换笔在礼相上再写“孝男

某某敬祀”。孝子三叩首后结束。

稍歇,再行“点主礼”。礼仪与题主相同,但点主用新笔蘸朱砂,在所题的内、外函上的“之神王”的“王”上加一点,补成“主”字。这是“点主”。

七、家祭

殡前两天“家祭”,孝子行三跪九叩礼上祭,第一跪称“进爵”,第二跪称“进肴馔”,第三跪称“进羹汤”。孝子上祭后,家人依长幼先男后女一一致祭。傍晚,“知客”人至,便开丧宴。出殡的饭俗称“跑马饭”(形容其快)。孝子叩头谢菜,家人来敬酒,饭后即散。

八、受吊

家祭之后,客人们便来行礼,近亲、远亲、世交好友等依次来到“灵堂”行三叩首礼。孝子坐在灵堂右门后,每有客行礼,便击一下典(铁铸,形如古磐),表示感谢之意。

女客行礼称为“辞灵”,行礼后入棺屋哭吊,发给孝巾。至午夜客走后,便拆除灵堂,浇发酵后的面水,称为“拔灵棚”。

九、出殡

殡葬日一大早,孝子叩头后“请棺”,土工入棺室抬棺,由死者孙子持幡引导。抬出后停路中,棺前摆桌行“路祭礼”。然后抬棺,孝子摔牢盆,以高灯大幡先导,后面是鼓乐,“奢华”、五堂执事、顶马、鸣锣开道送葬。

送葬队伍多绕道缓行,至城(或村)边,孝子谢客并请“留步”,再行约半华里,又叩谢请留步,随行客人方脱孝帽回城,亲戚、挚友随行到葬地。

十、下葬

棺木由土工抬到风水先生指定的方位,由孝子破土后,挖制窀穸(墓穴),俗称“金井”。下棺时用擂木滚进。下棺后,棺前放“哀丧杖”,棺头放“阴阳饭瓶”、“照尸灯”,土工提公鸡(称扑墓鸡)在棺上空旋三匝后,从预备好的斗内抓高粱三把掷坑内,并颂称:“陡升三级”。孝子及亲属齐哭,抓土撒棺后,绕穴三周,土工才取土掩棺,俗称“棺下地”。焚燃奢华后,把幡插在坟顶上,设坟祭,家人亲友奠毕,便草草筑土、回灵。回家后,在堂内燃红烛、上香、鸣鞭炮、奏细乐,俗称“敬财神”。敬毕,孝子奉神主、遗像供在桌上,孝眷们坐在一个装满高粱的袋子上,喝红糖茶,吃甜食。稍候,设宴招待顶马及参加出葬的亲友。宴毕,收拾联幛、拆棚。

十一、殡后习俗

殡后第三天,全家人上茔“圆坟”,焚纸箔,筑坟墓,第四天设宴酬照应人等。第五天开始谢吊,凡致吊之人,孝子必穿孝服逐一登门叩谢。

此后三年内,家庭中不得有婚嫁事,不办年节。第一年春节不得贴春联,第二年可用蓝色纸写春联,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恢复正常。

凡富户,办丧事往往请僧道诵经。诵经多在丧后第三期、第五期(每七天为一期)期尽时举行拟超度亡灵。(出殡时,僧道列队,奏法器送殡)。

贫困人家,不但一切排场不用,有的连棺木都没有,用席包尸,“三道箍、一根棍”(从席外面在肩、腰、腿部分用绳捆上,然后用一根棍穿绳下,由两人抬出)随便葬在近郊义冢地(俗称“乱葬岗”)。

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徐州各级政府都推出殡葬改革措施。如睢宁县古邳乡政府规定:

一是从1983年7月25日起,除少数民族外,任何死亡人员,都要实行火葬,废除土葬。

二是现有分散的坟墓,截止1984年清明节前,由坟主自平掉。逾期不平者,按无主坟处理。

三是自1983年7月25日起,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准存放所谓“喜棺材”,现存放的棺材要自行处理。至9月10日不处理者,要罚款。

四是从规定之日起,无论集体单位或私人制造的棺材一律没收。对制造棺材的木工,除没收工具外,要酌情罚款。五是大力提倡文明俭朴办丧事,不准大办酒席,不准扎草人、纸马、纸轿等迷信品,不准进行订丧行吊、扬幡招魂等迷信活动。

六是提倡以村、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骨灰堂。

即使这样,据古邳镇志载:“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推行火葬的阻力较大。”

徐州城区,火葬已成为习惯,大操大办及许多迷信活动也已消失。亲邻、朋友间有丧事的,也不过是送个花圈,或送些钱,名为“烧点纸”。

第三章行业习俗

建国前各种行业习俗繁多,不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用工制度的改变和人们观念上的更新,

旧时的行业习俗逐步革除,或被人们遗忘。代之而起的是各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及新型人际关系。

第一节手工业行俗

一、供奉祖师

1949年以前,徐州一带手工业者流行供奉祖师的习俗。木工瓦工供奉鲁班;铁匠供奉李老君;酿酒业供奉杜康;染坊业供奉葛仙翁;制笔业供奉蒙恬;制鞋业供奉孙膑。对祖师的供奉,有的挂画像,有的塑雕像,有的仅供奉牌位。供奉的时间也有不同,极讲究的长年供奉,早晚各上一柱香;一般多在年节期间和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及其它重大行业性活动时供奉。

供奉祖师的仪式,各行业大致相同。以染坊业为例,每逢除夕,用一大张红纸,上写“葛仙翁之神位”字样,贴在放染缸的室内。牌位两旁挂上用纸箔糊制的元宝,神位前大香几上放香烛。此外,在踩布室、染锅等处也供奉香烛元宝,晒布架上也挂满纸元宝。供奉期间,早、晚各上一柱香。上香前,上香人必须沐浴净身。叩拜时由师父领头,以下依次叩拜。

二、拜师

(一)仪式拜师者必须有亲友作介绍人。师傅认可后,便邀请同行中师兄弟辈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一道举行拜师仪式。一般在作坊处摆上香案,供上本行业师祖的牌位(或画像、塑像)。师傅燃烛上香后,学徒上前,先拜祖师,继拜师傅,然后拜师伯、师叔、师兄,师兄一般拦住不受拜,作揖即可。

(二)写纸(订契约)学徒拜师后,师傅、师伯叔、家长、介绍人等均落座。学徒本人由大师兄陪同,侍立在师傅旁边,聆听师傅、师伯叔们的训导。而后,把事先预备好的《学徒契约》从香案上取下来,交由介绍人宣读。契约读完后,学徒的家长、介绍人都在契约上画一“十”字做押,写上日期,交给师傅保存,以为凭证,俗称“写纸”。待学徒出师时,再退还给家长。

学徒契约内容如下:

×××今自愿将×儿名××,年×岁,拜在×××师傅名下为徒,学习××手艺。学徒期定为3年(或4年),期满出师。出师后帮师1年(或2年),以后任凭自干或帮人,师傅不得拦阻。师徒关系相得,愿留本店(作坊)者,自应一体对待。学徒期内,只供食宿、剃头、洗澡,衣服、被褥均归自理;帮师时酌定工钱。学徒要尊重师傅,尊重师兄,不得调皮、偷盗或私自帮人干外活。犯错时师傅教训,家长不得过问。遇有天灾人祸,自认天命,与师傅无干。口说无凭,立此为盟。

介绍人×××画押

学徒家长×××画押

×年×月×日

(三)出师学徒学艺期满,要举行隆重的出师仪式。仪式大多在饭馆摆筵举行。凡本行业有师祖庙的,往往借庙会期在师祖庙举行(筵席照旧)。木工、石匠、泥瓦匠在鲁班祠堂(原址在今徐州师范学校后院,今废);铜匠、铁匠、锡匠等在老君庙(今废,原址在云龙山北麓),剃头匠在罗祖庙(老君庙南)。

举行出师仪式时,除参加拜师收徒仪式时的全班人外,还要请本行业有名望的前辈。

仪式开始时,先燃烛、上香、鸣放鞭炮,出师者上前对祖师像(或牌位)三叩头,然后再向参加仪式的前辈们叩头。叩头时由师傅一一介绍认识,并说些“请前辈们多关照”的话,这时,前辈们多对出师者说些勉励的话,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然后,家长出面向介绍人、师傅、师兄致谢。谢毕即入席,学徒在席前侍立,斟酒点烟,恭敬侍候。

对出师者来说,这场仪式是其一生中的荣典之一。此后,出师者才被认同为“本行业”中人,否则不被承认,称之为“稆的”,也就是野的,手艺再高,也无人邀请做工。即使自己找到活做,行业中人往往出面干涉。

师傅的子弟辈,从其父、兄学艺,不必有“出师”名义,称为“家传”,俗称“门里出身,不会也懂三分”,照样为同行承认。

学徒出师后,必须帮师1—2年,这期间有较微薄的工钱。帮师期满后,或自立门户,或另择雇主,工钱就高了。如与原师傅关系极好,自愿继续留下,工钱也要提高。

师徒关系。俗谚称“师徒如父子”,“三年为师,终身若父”。不但平时要敬重师傅,遇年节要给师傅送礼。在徐州,师傅、徒弟各被称为“师父”、“徒儿”。师傅或师娘去世,徒儿们必须穿孝子服,只是不拿哭丧棒。

三、客师。

作坊内缺乏技艺高的主事师傅时,往往请外面的师傅来主持,俗称“客师”。客师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客师:在作坊内至少主事一年,并代为教导徒弟。店中对客师“供食不供宿”。任“客师”者,遇有人出高薪聘请,也不准“跳槽”,否则行业公会必定出面干涉。

短期客师:作坊因限时赶做大批工件时,临时请的师傅叫短期客师。活干完便辞退,再有事再请,重作协商。

四、守夜

每年重阳节始,各作坊均开始加夜班。因为这时秋收刚过,农闲已到,办事人多,活计也多,而白天时间却越来越短。所以,老板在这一天要特别摆酒宴招待工人。第二天起,工人们便需每晚加夜班至十一二点,俗称“喝了重阳酒,便把夜来守”。

五、行规

各行业皆有行规。1934年,铜山县(今徐州市)木器业同业公会发帖请订行规。并请商会派员协助。经过三个晚上的研究,草定下来,经召集全体会员大会通过后,即付诸实施。行规共有10条:

一是同行方面,团结互助,任客投主,不得乱扒生意。同样工料的木器,定价要划一,不得贱价招徕或高价欺客,价格公议,明码出售。

二是本会会员所包括的三个行业。大木作(寿材)、小木作(家具)、细木作(风箱、雕花),各按本行生产,不得篡行及兼营。

三是购料方面,遇有市面上用料短缺时,同行店可集资到乡间或外地采购,按出资多寡分用。如自己单独采购来者,也可加薄利分给同行店。

四是公会认报的捐税(营业税、地方税)、临时摊派的费用,概按已定一、二、三等店比例分担,不得推三阻四。如情况实在困难者,经众同意,可予减免。

五是新开店要向公会登记,报商会注册,视其营业情况,再定等级。歇业店如有余货,他店可以代销,余料可以分用,不得压价取巧或拖延付款。

六是请师傅。需要请师傅帮助工作者,长期定为一年,可延年,短期即临时的,工程结束即止。其待遇,视技术高下,双方协议,长短期均供食,宿可自便。

七是收徒。徒弟由介绍人送店的,试看一个月,一月后拜师、写纸,三年出师。出师后帮师一年。学徒期间供食宿,帮师起发薪水,一

年满后正式定薪水。

八是同行业店不得扒别店师、徒,更不得以高薪引诱。各店师、徒不得“吃里扒外”,不得在家偷打成品私售。

九是带徒外出做活,路远不能回店吃饭的,由店酌发饭食费。

十是活计大、选料精、要求高、时间紧,独家难以完成者,可三五家店或更多店联营。由接洽者联系,并专任其事。行规定好后,由商会代印分发各店遵行,并报商会备案,互相监督,不得违犯。如有不奉行或故意违犯者,临时公议,给予处罚。

第二节商业行俗

一、称呼与职责

(一)掌柜即店主,平时也在店内坐镇,但非遇大事、要事,一般不过问业务工作。

(二)经理店主雇佣的主要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经营往来,都由经理主持。此外,业务研究会,对练习生业务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均由经理负责。有些店由店主亲自担任经理,主持一切。

(三)司帐俗称“先生”。是店主雇佣的财会及金库管理人员。规模大些的店,有内帐和外帐之分。内帐登记进货、帐目往来、仓库及分类、总帐;外帐专司门市销售和批发业务。

(四)帮帐司帐的后备人,主要帮内帐工作,一般从做事精细、懂点计算常识的练习生中挑选。

(五)伙友店主雇佣的业务人员。负责营业、洽谈业务,与经理协商进货,逢年过节催收外欠帐目等。练习生们一般称其为“×爷”。

(六)练习生俗称‘‘学生意的”,一般多依姓氏称为“x相公”。三年后可升为“小伙友”。练习生的职责为:下店门、洒扫卫生,替值夜班的伙友倒尿盆、打洗脸水、整理床被、

站柜台。伙友与顾客谈交易时,在旁侍听、敬烟茶f交易成功时,替客人包装货物;晚上在柜台上练习算盘。晚10时,上店门闭市,洒扫内外,整理货架,涮洗待客用的水烟袋,打纸煤,侍候值班伙友入睡后,再打地铺(无床)就寝。练习生学习期为3年,学习期内无薪金,仅供食宿、剃头、洗澡。如在学习期表现较精明强干的,两年内即可定薪。

二、标帜

凡商店均有招牌或幌子。招牌多为木制,

白油漆铺底,绘有花边;幌子系纺织品制成,

招牌及幌子上的字,除店名“×记”外,另写有

经营项目。京货店多写“哈拉、哔叽”、“绸缎、

布边”;广货(百货)店多写“申江广货”、“磁锡

铜器”I酱园店多写“秋油、陈醋”、“伏酱、腐

乳”;毛烟店多写“瑞云超尘”、“兰花留香”;果

子店(即食品店,徐州习称糕点为果子)多写

“南北果品”、“蜜饯糕点”。

有的招牌或幌子上的词语,除标明经营项目外,又颇有广告意味,读来恢谐有趣。茶楼上多写‘‘无扬子水”、“有蒙山茶”,或“清薰香茗”、“千丝蹿肴”;酒店的招牌(幌子)最为醒目,多写“太白遗风”或“糟丘精华”;中药店的招牌较大,高约2米,宽约30厘米,上写“道地药材,遵古炮制”。

除上述木制、纺织品制作的招牌或幌子外,另有一些店用石灰湿粉抹在店门左右墙上(略高于门的上端)绘上花边,写上字代替招牌。

客栈多写“任官行台”、“安离客商”,另在

门上端写“宾至如归”;菜馆多写“包办筵席”、

“随意小吃”;粮行多写“汇集百谷”、“代客买

卖”。

除幌子和招牌外,也有在店门口悬挂某种物件使顾客易于识别的。

油漆店挂猪尿泡(盛油漆用)一串;纸坊挂彩色纸穗一大束f估衣店挂衣服一件;香烛

.店挂大红腊烛模型一个;帽店挂破毡帽一个;浴池挂灯一盏,太阳落山后即点亮。

三、营业习俗

开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正式开业,直至年终。开业具体日期,一般由商会择定吉期,印刷在红笺上分送各店。开业前一天晚上,商店内好象过除夕:贴对联、放鞭炮、敬财神,店主互相拜访、祝贺发财,店员则聚赌或敲锣打鼓娱乐通宵。次日即正式开业。

徐州的规俗,正式营业前,允许临时性营业。

记帐暗码:商店记帐均用大写,计算多用暗码(又名苏州码),从1至4分别写为:“l、Il、lIl、×”。

歇业:商店歇业时,必须在店门上贴“歇业招揭”条。

四、其它习俗

练习生的衣服上不准钉衣袋,以防偷窃。食品店的果品,允许随意吃些,但不准拿出。

每月初二、十六两天,为“打牙祭”日。

每年除夕,营业时间必须延至第二天凌晨,然后上门、敬财神,同进夜餐。店主、经理介绍当年营业赢亏情况和来年打算,除向店员们一年的辛苦致谢外,也宣布不合格店员的名单,并婉言辞退。被辞退者,往往称这顿饭为“打锅饭”。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店员们必须到店主、经理处拜年,练习生还要到伙友家拜年。被宣布辞退的人,如想复工,往往利用这个时机,托人说情,俗称“锔锅”。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年终,为商店讨欠债期,委派专人持清单去各地讨还欠帐。

每有新商店(行、栈)开业,亲友或同行中人必定来贺,并送牌匾。匾为该店字号,牌则不同,多写些吉祥的话语。京货店牌写:“天孙云锦”;广货店牌写:“琳琅满目”;杂货店牌写:“汇集南北”;行栈牌写:“宾至如归”。

馈送人的名字,用红纸另写,其格式:

×××宝号开张致禧

××××××(名单)

嗣后,由商店按名单发帖宴请答谢。帖式如下:

谨订于×月×日×时敬备菲酌恭候

××商店×××(经理人)谨订

席设:×××酒店

此外,宴请地点也有设在本店的。

五、牙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城乡集市均有牙行,即提供交易的场所,负责说合买卖并从中取得佣金的商号或个人,俗称“行人”。

按规矩,买卖双方必须经过牙行定价,报价、讲价由行人在双方之间用摸手指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手是双方的袖筒遮住的。9个常用数字的暗号是:双二、品三、方四、土五、挑六、捏七、撇八、钩九。成交后,行人提取双方的

佣金。

行人为多捞钱,往往向双方瞒价,但为了显示其忠诚,一张嘴却不停地赌咒罚誓以显其无欺。俗话说:“牙行的咒,三千六”。解放后,牙行逐步消失。

第三节煤矿习俗

一、敬窑神

贾汪有两座窑神庙。夏桥煤矿东大泉村窑神庙规模较大,庙内有大殿和东西两廊房,房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大殿内塑有窑神像,黑脸、相貌凶恶,手执钱串。农历三月初三为窑神庙会。庙会这天,工人分早、中、晚三班排队去窑神庙烧香还愿。去时以吹鼓手为前导,抬着整猪整羊}一路燃放鞭炮,从夏桥煤矿门口一直燃放至窑神庙门口;一路吹吹打打,烟雾弥漫,以示矿工对窑神之虔诚,乞求保佑下井平安。,

二、规矩

井口不许妇女靠近,连工人上班路遇妇女都认为不吉利。

井下忌说“灭”、“神”。灯灭了说“灯渍了”I坑木打滚说“翻个”;井口往下送车皮,不说推下去,说“搡下去”;窝子里掉石头、矸子叫“冒顶”。

井下大巷的转盘被认为是香炉。新工人下井,要先在这里磕三个头,乞求窑神爷保平安,才准许去干活。

第四节农业习俗

一、抹春牛.

俗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准备春耕的开始,农家多在牛头上扎红布,并调红土抹牛角。俗传隋炀帝死后,变成一头牛,抹红土表示:“抹春牛,不让昏君再出头。”有震慑避邪之意。

二、积肥

冬闲季节,老农多晨起拾粪,以备春耕使用。解放后,生产队在春耕前,常组织社员挖塘淤、河泥;夏季则采紫穗槐叶、杂草、农作物秸秆高温沤肥,备秋耕时作底肥。近年来普遍施用化肥,积施土杂肥有被忽视的倾向。

三、下龚赣

播种时,为使出苗茁壮,农家常把人、畜粪等精肥搓碎过筛,随种子一起入耧播下,俗称“下粪耧”。

四、镇墒

徐州春季少雨,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且常刮西北风、西南风。由于天气干燥,越冬小麦因土质松软容易吊死,所以农家常用一根20厘米左右粗、约2米长的石滚把麦地压实,以保护墒情。

第四章岁时节庆?庙会

第一节岁时节庆

一、春节

徐州一带,欢渡春节习称“过年”,主要习俗有:

(一)叫火烛中华民国成立前,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镇便要设专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锣击鼓表示时辰外,边打边喊:“小心火烛,谨守门户”,“柴仓要清、水缸要满”。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徐州城里,则有乞丐头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贴着衙门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盗”等警旬。

(二)送财神腊月二十以后,乞丐向所在地住户遍送财神像。到正月(农历一月)初五前后,乞丐们分别拿着木版,去各家用版对证,向各家索取年馍(过年蒸的馒头)。

(三)打尘进入腊月下旬,家家要。打尘”(俗称“扫屋”),即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个人卫生一般在除夕那天进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发,俗称“不留隔年头”。

(四)办年货从腊月下半月开始办年货,鸡鱼肉蛋外,另准备一些传统食品,如摭糖、炸麻叶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够吃好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十数天吃的馒头。

(五)蒸馒头(年馍)很有讲究,有实心的、包馅的、枣花的等多种样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饲牲畜等。由于馒头蒸的多,放久了变干龟裂,俗称。发笑”。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幸福快乐。

(六)送节礼送节礼多在亲戚中间进行。最迟不得超过除夕。节礼也就是几斤糕

点,送男性长辈的,往往加一二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即将结婚的未婚女婿,送节礼极为讲究。活鸡、鲜鲤鱼、糕点、酒是必不可缺的,每样最少也得4只(包),多的有达16只(包)的。摆阔气的还要另加名烟、现钞,女方只收一半,另回一半。

(七)贴年画、春联春节前,人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住房。象征吉祥如意的雄鸡图、象征富贵有余的鲤鱼图等,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年轻妇女则爱把“胖娃娃”类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

贴春联多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贴在大门及门框上。另用红纸截小方块,以一角朝上,写上“福”、“寿”等,

贴在家具及大件器皿上。门楣上贴各色剪纸,祈交好运,故俗称其为“运箴(迁)”。另有用桃树枝插在门侧的,大概是古桃符的一种象征。

(八)除夕守岁过去守岁时,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各种茶点、包着扁食(饺子),话旧谈新。黎明前,讲究放一挂鞭炮。电视普及以来,守岁改成看电视,鞭炮也多改在午夜零时燃放。

(九)祭神拜祖、磕辞岁头除夕这天,各家把蒸好的枣山、枣花馒头,各插“花杂”,与扁食一起放在神轴(或观音像、或关帝像、财神像,视各自信仰而定)前的供桌上,连同栗子、白果、红枣、桂元、核桃五种果品一起,称为“素供”。供桌前放一方桌,桌上放一盏点燃的铜灯,一个铜磐,方桌前放拜垫。另有_间房内供放祖宗神龛。神龛前的供桌上,放宵、鱼、肉、丸子、海味计五种,俗称“荤供”。定更(晚8时)前后,全家人均换穿新衣,先在院内焚烧松籽,俗称“熬岁”。夜半时敬神,设天地桌,供果品、扁食、馒头,酌酒三杯,点燃通宵烛,上大柱香,香炉中插天地码,桌前烧元宝(锡箔质)I然后分长幼叩拜,敬天地、神像、祖宗,同时鸣放鞭炮,俗称“迎神”(除夕日诸神下界)。稍歇,全家人再到祖宗神龛前跪拜。拜

过祖宗,家长夫妇端坐在椅上,晚辈们依次叩一个头,之后卑幼者逐一向尊长者叩头,俗称‘‘磕辞岁头”。

(十)拜年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长率全家向祖宗拜年,然后全家人向家长,卑幼者向尊长者逐一拜年。未成年者,拜年时可得到“押岁钱”.全家人拜完后,即出门向亲友、近邻中的长辈们拜年.此时熟悉的人在路上见面,必互揖,同贺“新年好”、“恭禧发财”。

(十一)吃素扁食春节这天必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的(近10年来,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年轻人打破)。扁食中有几个包入铜钱(后改镍币),谁吃到了,表示新年有福,事事顺遂。有心计的主妇,往往在包钱的扁食上做记号,煮熟后特意盛给老人及孩子们吃,以娱t全家。俗话又说t“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从初二起,大吃大喝,请人喝酒便开始了。

二、五忙

正月初五,徐州人称为“五忙”。早晨起来,先焚香供神,晚上再收供,延至正月十五才停止。五忙这天,禁忌动针线。凡商店都进行盘货、清算上一年盈亏,发股息、分红利。此外,这天起,郊区及周围数十里之内的民众,多到城内城隍庙进香,直延至正月十五。

三、元宵节

(一)吃元宵、大包子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徐州习俗,元宵节一定要煮元宵,蒸大包子。‘

(二)赏灯、赏月元宵节家家做灯、人人赏灯。较有特色的是一种面灯,蒸大包子时专门蒸制的,形如钵,唯上沿捏成莲花边,里面放些豆油(香油更佳),另用新棉花做灯捻(芯),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丰、沛县一带,面灯最负盛名.农民多蒸成十二种属相或标志十二个月的面灯.晚间点燃后放大门、畜房旁边和鸡舍、石磨、粮囤、灶台上。以灯内水量和灯花预卜当年各月雨量和年景。

节日的晚上,儿童多持(或拉着)纱灯、纸灯、面灯游玩;青壮年则结伙赛龙灯、云灯、走马灯、羊抵头灯、放河灯、骨牌灯等。玩赏灯的同时青少年往往更爱放些鞭炮、焰火。这天,城镇往往设有灯会。过去徐州城隍庙街、文亭街、南门大街、察院街、祠堂巷前广场上,都曾做过灯会地点。有文化素养的人,往往在观赏灯市后,即信步走向郊外,赏月吟诗。也有专聚在某高地,灯、月同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会仍很兴盛,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即恢复,规模更大。1978年元宵节的灯会,东起火车站,西至段庄,南抵云龙山下,北达庆云桥外,纵横十几里长的马路两旁,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灯。近几年来,因灯会人太多,拥挤不堪,易酿成灾,终于又废。

(三)抛(heng)刷把帚元宵节这天晚上,徐州东南睢宁、古邳一带有抛刷把帚的“放火”习俗。元宵节的前几日,孩子们就开始搜集刷把帚了。元宵节的晚上,孩子们把刷把帚拿到空地,将其点燃,抛向天空,掉下来再抛上去。边抛边唱:“刷把子,琉璃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琉璃灯,一棵秫秫(高粱为小秫秫,玉米为大秫秫)打半升”。新沂县一带的“抛刷帚把”及游戏时所唱歌谣与此相同,但时间在农历二月二。

(四)玩“的的虮”“的的虮”是古邳一带的说法,因溅落的火星象虱虮一样细小而得名。徐州城区及丰沛一带,则称为“滴溜金儿”,意即拿在手中,一挥一舞之间,必散落一溜金星。这种小焰火,城乡孩子们都爱玩。

四、立春

立春这天,徐州一带有两种活动:

(一)画壁立春这天,新沂农村家家要用红土在墙上画上马叉、锐、镰、犁、耙和牛、马等。同时,把牛角涂成红色,驴、马、骡的身

上画上许多红色斑纹。立春前,集市上专有这种红土出售。

(二)咬春立春这天,人们按照历书上打春的时刻,吃青萝卜,叫做“咬春”。俗称“咬春”可以使人全年百病不生,

又认为老年人“咬春”可以固齿。立春这天的青萝卜,价格也贵些。

五、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徐州俗称“龙抬头”,因从此雷声渐多。“二月二”的活动有好几种。

(一)诅咒害虫二月二正处于“惊蜇”时。从此,百虫都从冬眠状态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早晨人们醒来后,未起床,先用一件东西敲床桄,边敲边念:“二月二,敲床桄,香大姐(臭虫),下南乡(意即走得远远的)。”晚上,则取春节点剩下的蜡烛,点燃后遍照各处及墙壁、墙角,同时口念祷词:“年时蜡烛照粉墙,蝎子蚰蜒土里藏。”照毕,一手拿个瓢,一边念咒:“二月二敲瓢礤,十窝老鼠九窝瞎。”

(二)祭土地神二月二要到土地庙设祭上贡,因为农村往往从这一天开始准备春耕。为表吉利,早晨起来,先用柴木灰在庭院里及晒谷场上围成仓形,当中放点麦粒、谷子(城里放铜元或银元),口念祷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新沂一带,年前蒸几个“仓龙”,仓龙的嘴里含一枚制钱,眼里点两粒高粱,龙须以高粱荛子制成。把它埋在粮食里,到二月二这天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遍,然后全家分食。

(三)吃蝎子爪丰、沛县一带,炒糖豆给孩子吃,名为“吃蝎子爪”。据说可以免遭蝎子螫。有的将春节留下的大馒头蒸一蒸给老人吃,认为可以免腰疼;将元宵节留下的面灯给青壮年吃,认为可以增强体力。订婚的男女多在这一天换“庚帖”。

(四)吃糖豆徐州城中,二月二必须爆玉米花、大米花、黄豆等类的食物给孩子吃。

另外,炒用白面制作的糖豆吃。近年来,炒制多改为油炸。

六、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徐州称为“百花生日”——花朝节。这一天,文人,尤其诗人们喜爱相聚品茗或喝酒,赏花品诗。

七、清明节

(一)祭祖、扫墓清明节是传统上坟祭祖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工厂等有集体组织祭扫烈士墓的习俗。

(二)寒食、踏青清明时节,人们于扫墓之后,往往踏青春游。午餐多为冷餐,尤似古时的寒食风俗。

(三)插柳徐州风俗,清明这天,门上要插几根柳枝。俗称:“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大黄狗”。

(四)放风筝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传统习俗,但对风筝的制作工艺不太讲究。近几年,徐州的风筝爱好者连续在清明节搞了几次风筝友谊赛。

八、端午节

(一)吃粽子、鸡蛋、独头蒜徐州习俗,五月初五这天早晨,一定要吃煮熟的粽子、鸡蛋和独头蒜。

(二)喝雄黄酒端午节的中午,全家聚餐,喝雄黄酒。喝酒前,必先蘸一些酒抹在儿童的鼻孔、耳朵、肚脐、囟门、腰间(“命门穴”处)、手心、脚心等处,以为可以避毒虫祛百病。这一天,小孩子要带香荷包,穿五毒鞋(或虎头鞋)、五毒衣(从商店中买,衣服上有五种毒虫的图案)。

新沂一带,中午用杂树头子烧水给小孩洗澡。除抹雄黄酒外,尚用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然后给小孩带上端午锁子、香草荷包、五毒兜兜,手脖、脚脖、颈上都系上红绿色的绒线。绒线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时,剪下丢在水里,以为病邪均可以顺水流走。

(三)插艾端午节这天,徐州人必在门

上插几支艾条。俗称:“端午不插艾,死了变成老鳖盖”,

九、六月初一

徐州北沛县一带,称农历六月初一为“过小年”,实为庆祝夏收。家家蒸馒头,买鱼肉改善生活,置挑、李、杏、大馒头于院中供桌上,焚香、放爆竹敬天地神灵。小儿种痘,于这天交红子。

+、六月六

六月六为“曝阳节”。徐州城乡,人们习惯将衣服、书籍等物拿出来晒。俗话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如这一天下雨,则认为是个涝年。

邳、睢一带,这一天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消夏,有“六月六,接热肉,有娘送,无娘受”之说。若逢娘家父母年逢66岁,出嫁的女儿应于这天送66个水饺祝贺。

十一、乞巧节

(一)乞巧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相传这天是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日子。徐州风俗,这天晚上,少女们在月下用红线认(穿)针,比赛看谁快、谁巧;还有下赌注博彩的,赢者称为“得彩”,认为最心灵手巧。

(二)听悄悄话初八时凌晨(俗称初七夜里),鸡叫三遍后,叫童男、童女在莓豆花棚下间隙外凝神细听,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如果这天下雨,人们习称是牛郎织女相对哭泣的眼泪。

十二、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一天要焚箔祭祖,晚上要举行盂兰盆会,请僧人祭坛颂经,超度亡魂。人们往往要用纸做荷花灯,点上蜡烛,放在河中,俗称“放河灯”。

十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徐州人过节习俗,这一天仅次于春节。

(一)蒸月饼蒸月饼花样很多,较有特色的是蒸一只大大的、圆圆的多层月饼,全家

人分吃,代表一家人团圆幸福。此外,还蒸些兔子、刺猬、龙等形状的面食。

(二)拜月中秋节的晚上,月亮升起后,便朝东摆一个供桌,点香烛,放月饼、水果等供品,然后鸣放鞭炮,全家人叩头拜月。拜过月后,在月下摆宴,全家共饮团圆酒。

十四、I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徐州人尤其是老人们、文化人,往往联袂登高(爬山),并选山石平整的地方,摆上酒菜,燃野草炙热酒后,酣饮至晚才回。历史上,文人多爱登项羽戏马台,在此台上,望上可领略天高云淡的爽秋,下望可俯瞰全城的景色。南宋文天样也曾于这天在徐州登戏马台并赋诗咏志。

这一天,徐州喝菊花酒的人很多,饭店也多卖些油炸的菊花点心,插茱萸者虽有,但未成众俗。

重阳节孝敬老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兴的风尚。近几年来,许多人称这一天为“敬老日”、“老人节”。

十五、月当头

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徐州称为“月当头”。临近这一天时,各酒店就贴上了对联:“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因为这一天夜半时分,月亮几乎是垂直地挂在天上,地上的物体很难见到影子,即使是很深的井里,也能见到月亮的倒影。人们为观赏这一奇景,便摆上酒宴,慢酌长谈,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俗称“喝当头酒”。喝酒时,往往竖一竹竿在旁,使与地面垂直,以观赏月到中天、竹竿影子渐渐?肖失的景观。

十六、冬至

冬至这天,徐州叫“立大冬”,俗称“立大冬,长一葱”(意即此后白天渐长)。徐州习俗,这一天要吃“冬疙瘩”(又名“猫耳朵”,一种形似猫耳朵的水饺)。人们认为,吃了冬疙瘩,冬季便不会生冻疮。

十七、腊八一一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甜的多投瓜仁果脯,成的则放入豆腐皮、香干丝、榨菜丁、冬菜、笋丝、肉丝等。粥煮好后,要盛上些先送亲邻,有小孩的人家让小孩多吃些亲友送的粥,以为可以“拉巴拉巴”(徐州话“拉巴”有扶助提携之意)。.

腊八节源出佛教,这天,各寺院尼庵都要用大锅煮粥,分送施主家,借以讨取布施。

十八、祭灶

腊月下旬有祭灶活动,俗称“官三民四,王八二十五”(意即二十五再祭灶,就是不懂礼的表现)。祭灶这天,先请灶君码(即买灶君像,码为红、绿、黄三色印刷),晚上贴在灶上,两侧加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额写:“一家之主”,同时念道:“灶王灶王,请你吃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灶老爷上天,多说方便,少说是非,全家平安”。以为灶王‘‘吃了人家的嘴软”,不会说坏话。

敬灶神时,全家依次叩拜,把谷糖打开上供,并抹一点在灶君嘴上。二更后收供,全家分吃谷糖。此外还要吃锅盔。第二节新兴节日

一、元旦

40多年来,徐州群众逐渐形成了这样几项节日习俗:寄赠贺年片。每逢元旦将至,人们便或是绘制,或是购买贺年片,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寄赠给师长、同学、亲友。

拜年、举办除夕晚会。学校、机关,每当12月31日下午或晚上.都举办除夕晚会、联欢会、拜年活动。

元旦长跑。元旦早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多举办群众性环城长跑活动,参赛者成千上万。

元旦放假一天,人们往往利用这一假日,探望老人,全家团聚。

二、“三?八”国际妇女节

徐州在妇女节期间,一是表彰先进。用各种形式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妇女。二是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妇女举办舞会、观赏电影、文艺演出、拔河、登山等文体活动。一些妇女组织,节日期间慰问已离休、退休的女职工。

三、‘‘三?一二”檀树节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徐州城乡春季栽树的习惯由来已久。建国前,国民政府亦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但植树数量较少,效果甚微。建

国后,人民政府把组织群众植树造林,视为大事,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习惯。每年春季,特别是3月12日前后,机关、学校、部队和各人民团体,纷纷到荒山、空地栽树种花。城乡人民群众的家庭或个人也都在庭院或房前屋后,自动栽种树木花草。

四、“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期间,工矿企业多举办生产竞赛活动及文体娱乐活动。机关团体包看电影。年青人多出外郊游,中老年人多三五好友相聚。多数家庭有搞家庭卫生的习惯。恋人们选择“五一”举行婚礼的较多。

五、“五?四”青年节

青年节期间,徐州城乡学校里举办歌咏比赛、演讲及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等。工矿企业则举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五四”这天,有许多青少年组织打着团旗,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

六、。六?一”国际儿■节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亦称“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节”。

小学校、幼儿园多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趣味体育比赛,并邀请儿童家长与儿童们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六一”这天,公园免费入园I各影剧院有儿童影片专场放映l新华书店的图书,对儿童九折或八折优惠出售。许多小朋友在这一天

高兴地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

七、“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七一”期间,党组织要召开庆祝会或报告会,各大剧院上演歌颂党的光辉历程的影片。党组织也多在这期间表彰优秀党员和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

八、“八?一”建军节

“八一”期间,徐州各企事业单位都要派人到烈军属家里进行慰问,举行转复军人座谈会。学校及各文艺团体往往组织文艺演出队,去驻徐各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各级政府往往表彰拥军优属先进集体和个人,也有些单位评选‘‘贤内助”,表彰那些表现突出的军人家属。

九、“九?+”教师节

9月10日,是我国人民教师的节日——‘‘教师节”。

节日期间,教育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评选、表彰先进教师;举办演讲会,歌颂教师和教师这一职业,举办教师的书画和摄影艺术展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等。近四五年来,又兴起邀请企业家来学校座谈,请企业家们赞助,搞一些尊师重教活动。

十、“+?一”国庆节

国庆期间,徐州已形成活动习俗渐渐趋同于春节,即“十一”全家团聚,10月2日,小夫妻俩回娘家。家家都是围绕吃、喝、玩进行活动。此时正值仲秋,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往往利用这一假日,外出旅游。城乡,特别是城镇青年,多在国庆节期间举行婚礼。

第三节庙会

一、城阻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初五、清明、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除夕,必有城隍庙会。以年初为例。初五二更后,道士击法器颂经。初六日,俗称城隍启印视事日,城乡民众纷纷来进香,直到元宵节后才渐渐停止。逢会期间,庙内灯火辉煌、烟雾迷漫,城内各街上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耍大头的、舞狮子的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清明节(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下元节)为城隍出巡日,由庙中道士组织人众抬了城隍老爷的大驾(塑像)出巡。

二、火神庙会

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庙会。过去,徐州旧城四门内都有小型的火神庙,统一街西传薪阁内有一座“传薪庙”,内供火神,气势庄严。会期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烧香还愿,希望避免火灾。现各庙早已不存。

三、阎王会

农历正月初八是阎王会。这是过去徐州城内较盛大的庙会。虽然范增墓(今名东汉墓)南坡有“十王堂”,内供十殿阎罗的牌位,但庙会却在城隍庙举行。这天赶会的人多,很多人往往挤不进廊房,便将香、锡箔投入院内大鼎中,跪下叩头了事。

四、玉皇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庙会。传说这一天是玉皇的生日。徐州的玉皇庙在西关校场西北,会期来观看道场、游玩的人很多。

农历正月十三是人祖庙会。人祖庙在奎西巷西端,庙中供人祖——盘古氏像。民国时期庙内已无庙主,逢会期由住在庙里的贫困户照料。

六、黄楼会

正月十六日为黄楼会。黄楼始建于宋代,内供徐州太守苏轼及女儿苏姑像。宋熙宁十年(1077年),徐州发大水,相传苏姑为救徐州百姓,投水献身,大水才退(实为苏轼率全城军民抗洪)。建黄楼既是纪念苏姑,也有循“五行说”,黄土镇水的意思。会期这天,女孩子及老年妇女赶会的很多。

七、福神会

农历二月初二是福神会。徐州人说的福神,是“土地老爷”。福神祠极小,从初一晚上,

当地居民便来上香、燃烛、放鞭炮。上供后,街坊邻居便一块聚餐,饭后便打起锣鼓,热闹一番,俗称为土地爷“暖寿”。初二一大早,再来上香叩拜。

八、云龙山会

农历二月十九是云龙山会,相传这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又称“观音会”。云龙山在城南近郊,又是徐州最负盛名的游览盛地。所以赶会的人很多,规模仅次于城隍庙会和泰山会。会期有人来求子。山上山下,各种土特产、工艺品、传统风味小吃极多。

九、蟠桃会

农历三月初三是蟠桃会,相传这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蟠桃会这天,与其说是拜王母,倒不如说是参加物资交流会。庙前广场以牲畜市场最大,农具市场次之。此外也有家常用器JL童玩具等。

十、地藏王会

农历四月初八是地藏王会。城西关原有地藏王堂一座。会期前,该堂用大红纸印刷“会帖”广为散发,通知会期。赴会烧香的人多是老年妇女。

十一、泰山会

农历四月十五是泰山会。这是以徐州为中心,方圆数百里内最大的盛会。会期长约20天,各项活动极多。

(一)磕大头前来烧香者,从山北麓曹山亭开始,每上一台阶便磕一个头,以示虔诚,称为“磕大头的”。

(二)文艺活动会期各类戏剧团、杂技、马戏、曲艺和民间杂耍、舞蹈极多,各有场地。

(三)物资交流从四月初一起,各行业及民间手艺人即纷纷把自己的货物带到山下,摆摊设点。象竹器市、木器市、铁器市、石料市、牲口市(附有溜牲口的场子)、苇席市等都很繁华。因赶会人多,会期又长,民国时期。警察局派员驻会,以维持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山会曾多次被作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泰山庙宇被夷为平地,庙会遂废。1977年后庙会略有恢复,但大不如前。

十二、五毒庙会

农历五月初五是五毒庙会。五毒庙在城东关大坝头北故黄河畔,庙内敬“五毒老爷”(即瘟神),庙宇平时由尼姑掌管。庙东柳树林极为宽敞,庙会时各类曲艺、占卜、跑江湖卖药、卖艺的都在里边设摊。

五毒庙地处故黄河畔,逢会时,河中有各式渡船,既作摆渡,又可游玩。两岸河摊上下到处都是各类游艺场。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拆,庙会从此停止。近年庙宇重修,庙会也慢慢恢复。

十三、关帝庙会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三国时关羽)庙会。徐州关帝庙较多,仅云龙山下一处规模较大。另外,关帝庙中还供有岳飞的牌位。相传五月十三是关羽的生日,因为历代统治者都借关羽来宣扬“忠义”,往往派员到各地致祭。徐州关帝庙会期很热闹,习武的人、帮会的人纷纷来赶会。

十四、留侯庙会

农历五月十八是留侯(汉张良)庙会。相

传这一天是张良(字子房)的生日。历代相传,张良曾在一小山上使人放风筝,自己坐在风筝里,当风筝飘到楚营上空,用箫吹楚乐,散乱了楚军的士气。故该山从此名为子房山。山上有留侯庙,每逢会日,赶会者往往象征性地放放风筝。

十五、刘将军庙会

农历七月一日是刘将军庙会。相传很久以前,徐州遇蝗灾,多亏刘将军率士兵日夜扑打。蝗灾过后,刘将军却因劳累过度而死。徐州民众为纪念他,特地在云龙山后山东坡上,修了一座刘将军庙(又名“蚂蚱庙”)。因徐州过去蝗灾较频,因而每逢会期,地方官府也派专人设祭,百姓来烧香的更多。1922年后,庙宇较残破,庙会也渐渐停止。

农历七月十五是东岳庙会,庙址在“刘将军庙”南。道教说法:东岳大帝掌人的生死。所以,家中凡有重病人的,常找亲友中的年轻人来烧香“保寿”。所谓保寿,即由烧香者许愿,将自己的寿数借几年给病人,故又名“借寿”。会期那天,从早到晚挤满了烧香‘‘借寿”的人。1931年后,此庙渐废。

第五章民间组织

第一节血缘组织

一、素忘、象族

家庭:徐州传统讲究多代同堂。这样的大家庭,关系最为复杂难处。虽有老人(家长)作主,但往往订立共同遵守的家教、家规、家法≮家训,并形成独特的家风。

家族:徐州一带均为父系大家族,家族往

往在一地,尤其是农村某处聚族而居,势力强大。无论新旧社会,“族规”、“家法”往往代替国法指导、教正人们的言行。家族中设有“族长”管理一族的大小事务,并设有司仪、副司仪、司祠等协助管理。

二、素法、族规

徐州某张姓家法有语云: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故有家礼以劝之者,教之也,即有家法以惩之。惩之者亦教之也,集家法。

一是重祭祀。族人悉宜斋戒致严、致诚,必敬、必诚,至期赴祠行礼。

二是避祖讳。古礼重讳,凡子孙命名表字,不得与祖、父之名有同音同字。寻常言谈之际,亦应避讳。

三是珍谱牒。谱牒之设,以朔本源,别支派也,子孙必须珍重。

四是敦伦纪。一门之内,为父慈,为子当孝,兄弟友恭,夫妇当和顺。如有忤触父母、兄弟忿争、夫妇垂泪者,轻则集祠治以家法;重则鸣公惩以官刑I三犯,逐令远徙,不致遗玷通族。

五是明劝惩。人生百行,必以忠孝廉节为先,在家庭当为孝子悌弟。处乡党当为善士明伦,入仕途当为忠臣廉吏,居闺阁当为节母孝妇。行良者,于祠堂内匾上(东西各一块,男左女右)书名彰之,不肖者,必注明罪犯大书草条,贴祠门之处以警惧。

六是尊服制。(下略)

七是严姬媵。(下略)

八是摈败类。士、农、工、商各执一业,自不玷辱门风。倘有不肖子孙甘居下贱,或为优人、屠户、禁卒、门皂一切卑污等业者,初犯。家法责惩,勒令改业;再犯,逐令远徙。

九是励官箴。五宗五世仕宦皆以廉谨,子孙如有脏私狼籍而问成罪名者,生不许与祭,死不许入祠。

十是惩邪行。肆凶,贪酒、嫖赌忘家,国禁綦严,家法尤禁。凡我族人设有犯者,先请官刑,再设家法。

十一是除恶习。

十二是稽游情。

十三是肃族规。

十四是严奴仆。

徐州某程姓“家训”;

凡治家,宜起早。桌要掸,地要扫。

粗布衣,菜饭饱。孝父母,敬哥嫂。

夫与妻,要和好。一家过,莫要吵。

亲良朋,敬师保。睦邻里,帮贫老。

世间事,耕读好。学圣贤,行正道。

赌博场,莫去跑。种田苗,勤锄草。

沙薄地,功要好。要养猪,莫玩鸟。

学手艺,心要巧。做买卖,要公道。

存良心,莫奸狡。忍耐些,省烦恼。

国家税,早完了。出人情,亲自到。

问是非,都不晓。成家子,粪如宝。

败家子,钱如草。胆要大,心要小。

戒骄傲,防跌倒。钱难赚,莫费了。

减色欲,增寿考。光阴快,人易老。

望青年,创家道。依我劝,福不小。

程姓为人处世‘‘百字铭”: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怀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辛勤得,富从俭中来。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养性需修德,欺心枉吃斋。

衙门少出入,乡党要和谐。暗中休放箭,巧中藏些呆。

安分少有辱,防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言,灾退福星来。

徐州某张氏的族规。

子孙谒祖宗祠堂须敬谨。公祭时大宗主鬯,小宗子孙不得越分主之。议请族中齿德兼隆者为族长。择本族一德足服人者为司仪.另设一副司仪,拣历练而殷实一人立为司祠。凡有本族聚居之地,不论城乡,立一族正、一族议主事。族中识字能书者数人为宗书。族人地亩,每顷出小麦五升、秋禾一斗呈送祠堂。族中老年无依者,祠堂酌给供膳。族中孤幼无靠者,给粮养育。族中赤贫者,每岁春冬酌给粮石。族中男女务要及时婚配,男不过24岁.女不过20岁。

三、亲一称谓

称曾祖父母:老太爷、老太太。称祖父母:爷爷、奶奶。称父母:大大(dada)、娘。城市1958年以来,农村近几年电视普及以来,改称为:爸爸、妈妈。妻称夫的父母:公公、婆婆,公爹、婆母;或随夫称。夫称妻的父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大爷、大娘(或叔、婶子)l或随妻称。称父亲的兄弟及配偶:大爷j大娘,叔、婶子。称父亲的姊妹及配偶:姑、姑夫。称母亲的兄弟及配偶:舅、妗子。称母亲的姊妹及配偶:姨、姨夫。称母亲的父亲:姥爷、姥娘,外爷爷、外奶奶。称兄弟的子女:侄子、侄女。称姊妹的子女:外甥、外甥女。称妻子的兄弟:内弟。称妻子兄弟的子女:内侄、内侄女。称妻子姊妹的子女:外甥、外甥女。兄弟之妻互称:妯娌l或随夫称嫂、弟妹。姊妹之夫互称:连襟;或随妻称姐夫、妹夫。

第二节地缘组织

徐州地缘组织约有3种:村庄、街道、居民大院、住宅楼l同乡会、同乡会馆;校友会。兹摘抄会规、民约如下。徐州河南会馆所订会规:

第一、同乡来徐州谋生无资金的,会馆负责介绍其做工#或少贷些资金,以为谋生资本。

第二、同乡无居住地的,会馆帮助解决。

第三、同乡有生病而无钱医治的,会馆延请医生看病。

第四、同乡人死,会馆通知同乡协助办丧事。

第五、同乡人有干不正当营生的,会馆出资,令人押送回原籍。

第六、遇年节,会馆出面买些物品,慰问无亲属的老弱病残者。

居民公约:

城市居民,往往以居民委员会为一地域组织机构,并拟定大家共同遵守的居民公约,下面是1982年鼓楼区兴徐居委会全体居民

讨论制定的公约:

第一、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履行公民义务。不侵犯国家和集体利益,不侵犯他人各种合法权益。

第二、礼貌待人、遇事讲理。发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纠纷,冷静正确对待,及时申请调解。

第三、不损人利己,不长时间占用公用水龙头。开放收音机要控制音量,照顾邻居休息。‘

第四、搞好家庭和睦,男女平等,禁止虐待,尊老爱幼,正确管教子女。

第五、遵守婚姻自主和恋爱婚姻道德,提倡晚恋、晚婚、晚育,坚决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第六、讲究卫生,住所、衣着、院落要保持整洁,不乱倒污水、垃圾、粪便,保持下水道口、自来水池清洁卫生。第七、不准赌博,不收藏淫秽书画、录音带等制品,不收听敌台广播,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型,提倡穿着朴素大方。

第八、反对封建迷信,不准搞反动道会门活动。不占命算卦,不信风水,不信巫婆神汉,移风易俗。简办婚、丧事,不借婚事、丧事、生子大办酒席,反对借机取财敛钱。死人提倡火化,反对土葬。

第九、居民小组应不定期进行检查,年终由监督执行小组进行总结,选出贯彻执行好的先进居民小组、五好家庭和个人,由居民委员会给予表扬或奖励。对有明显违约行为的,酌情给予批评、教育、劝告、陪礼道歉、赔偿损失、公开检查等处理,或经居委会批准给予1—10元的罚金。

第三节帮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徐州青帮、红帮、丐帮、安清帮等帮会极多,解放后均被取缔。这里仅录丐帮的部分习俗帮规。

一、敬奉祖师

徐州丐帮分红、白两个行当。白行奉唐时郑元和为祖师,红行奉宋代的郑恩为祖师。

二、花子头

乞丐俗称“叫花子”,故丐帮头人即称为花子头。花子头一般不出门,由徒弟供奉,帮内事务由其择定“传人”代理。“传人”每天要请示头人,然后手持两节棍在街巷内巡走视察。边走边把棍晃得咣啷咣啷响,遇有违纪乱规者,便可持此棍责打。

三、白行乞讨方式‘

(一)唱数来宝身穿各色布补缀的长衣,左手持两片竹板,右手执莲花落,鼻孔内塞两个苇制的哨子,专向商店乞讨。先唱好听的,如:“眼前一座京货店,柜台架子真体面……”如商店老板吝惜钱,便另唱一些损人的骂词:“掌柜的,胖敦敦,槽头肉,有二斤……蟹

(二)鬼来到一人穿白无常的衣帽,颈上套条绳,由一个画着花脸的小孩牵着,蹦跳着向商店乞讨。小孩嘴里唱着:“鬼来到,鬼来到,哪天不卖千把吊……”边走边讨钱。

(三)送财神一人拌财神,手捧木盘,盘中放一个小财神像,两个糊着锡箔的泥元宝,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前边有两人领路,一人打鼓,一人敲锣,沿街向店铺讨钱。

(四)贴财神从腊月二十开始,这些乞丐便提着浆糊罐,拿着财神像往各家门上贴财神。正月初五以后,再去各家收钱。

(五)唱喜歌两个青年乞丐,都打着呱哒板,一人唱,一人叫好。如:“新年大发财,(好!)斗大元宝滚进来,(好!)……”若不给

钱,回头便走,离了门便唱:“新年不发财,斗大孝帽滚进来’,.…”

四、“红行”的乞讨方式

(一)开刀子行乞人一手拿着镰刀头,板着脸,到商店后,用镰刀在窗、门处蹭几下,然后便伸手要钱。在庙会上乞讨,有时用镰刀在头上开口子流血,使人感到既可怖,又可怜。

(二)打砖手执一块整砖,或两把菜刀合并一起,猛力往胸脯上拍打,边打边按节奏喊着“咳”、“咳”的声音,看上去极让人耽心。在商店门口乞讨时,不说话,坐下便拍打,给钱便走。

(三)吹嗡手拿一个竹筒,放到嘴里吹,使其发出‘‘嗡、嗡”聒耳的噪声。沿街巷边走边吹,吹毕即喊着求人施舍的话语。如沿街巷走一遍未收到钱,即为“喊不开”。第二天同一时间再来,直到有人出面为其敛钱,方才道谢而去,俗称“叫活了”。

(四)叫街乞讨者多为残废人,手拿一竹竿,边走边喊:“宝地有君子,可怜残废人”。乞讨方式与“吹嗡”者相同。

五、拜师收徒

无论“白行”、“红行”,都有拜师收徒的规矩。先择定吉期,届时设宴。首请头人,另请同行中的前辈,供起祖师的牌位后,由老师上香、磕头,向头人打躬。然后徒弟上来,先拜祖师、头人,再三拜师傅认师,而后拜师伯叔,拜毕入宴。凡未入丐帮的乞丐,称为“稆”的乞丐,往往受职业乞丐的欺侮。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乞丐渐少,丐帮无存。

第五十八卷民俗

2165

第六章民间陋俗

第一节占卜?巫术

一、占卜

(一)起课起课(又名摇课)先生一般在街道、集镇上设地摊营业,摊上放一课筒,’筒内放三枚铜钱。问卜者将课筒猛力摇动,筒内掼出铜钱后,起课先生即以铜钱的反或正面及图案来定“课数”。课有“晦课”和“家杂课”之分,每课又分64课。不论想问哪种事情,“课数”越多,起课先生说的越不吉利。

(二)算命徐州从事这一职业的多是盲人,他们以人的生辰八字,用阴阳五行来推算人的命运,妄论人一时一生的吉凶祸福。如算某人有“恶运”,除付算命的“酬金”外,还将被勒索用以破解“恶运”的财物。、

(三)相面相面有面相、手相和骨相之分。前二种用眼审视,从人的五官长相、手形、指纹、毛发、斑纹等胡编人的吉凶福祸l后一种用手摸,从人的骨骼形状来臆断人的一生命运。

(四)看风水以看风水为职业的叫阴阳先生,也叫风水先生、房地先生。阴阳先生以为人相住宅、相墓地为生。旧时建房、修墓,都讲究风水好坏,以求好运。凡未找阴阳先生相看而自行建房修基者,往往遭到他们的暗算,使人相信

最美小导游的最新徐州导游词

最美小导游的最新徐州导游词 2014-10-28 守望家园 2014中国徐州第八届汉文化旅游节开幕之际,徐州市青少年宫宦丽阶梯语言研究室筹备开展“…爱家乡,爱徐州?争做最美小导游”活动,组织学生在家长协助下撰写了徐州、徐州景点、徐州特产导游词,方便徐州人及来徐州旅游的朋友全面、详细了解徐州,非常值得收藏、推广。 徐州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美丽的徐州旅游!大家一路上辛苦了,我是小导游XXX,今年X岁了,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在开始游览各景点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徐州的概况,让大家对徐州有个初步的了解。 徐州古时候叫彭城,彭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说的最多的是源自彭祖,据说彭祖是一个养生专家、烹调美食专家,还是一个活了800多岁的老寿星。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徐州的观音机场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机场。京沪高铁开通后,徐州进入“高铁时代”,去北京、上海坐高铁只要两三小时就到了,非常快。 徐州的旅游口号是“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也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这里有大名鼎鼎的“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有规模宏大的楚王陵,还有西楚霸王项羽构筑的丛台——戏马台。楚韵汉风、南秀北雄,楚汉文化在徐州也有很多经典著作,如《大风歌》、《垓下歌》、名曲《十面埋伏》、戏曲《霸王别姬》等。 徐州自古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商朝以来,有400多次战争是在徐州打的,其中决定国家命运的,古有楚汉战争、三国战争,近有淮海战役。 一城青山半城湖,说的是徐州的核心景观——云龙山和云龙湖。“山有云气,蜿蜒入龙”,云龙山的九节山峰,形状犹如一条卧龙,春夏季云雾缭绕时,仿佛卧龙起舞,所以叫云龙山。山上文化古迹很多,大家去了可近距离观看。云龙湖与云龙山相依相伴,景点玉缀珠联,风物如画。湖三面环山,叠翠连绵,共一十八景,景景相望,各有千秋。 我们徐州还有很多特色美食。“驱寒暖身”的饣它汤、烙馍、蝴蝶馓子、饭后“点心”小孩儿酥糖等,大家可以慢慢品尝,饱饱口福。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永寿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4年7月14日到7月27日 地点:永寿县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永寿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永寿,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永寿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

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永寿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滚滚,兴旺发达。初七被称为“人七日”这一天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里大人小孩身体安康无病痛无灾患。 这些在简单不过的年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在人们不知不觉的遵循它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生活创造幸福。此次调整报告文字简短,语言平实,但对于我这个一直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来讲,在没做这个调查报告之前,已经将其抛弃殆尽,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也是对自身对待风俗文化态度的一种修正。同时系统的搜集了东北地区乡村年俗的信息,把我们这朴实的年俗文化变成文字,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年俗,关注身边的普通文化,捍卫乡土文化,避免文化大量流失。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

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第二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篇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篇二】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但我更喜欢端午节里的划龙舟。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这个节日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古时楚国人屈原不愿做亡国奴,而投江自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同时又为了避免鱼虾吃食屈原的身体而制作了粽子扔入江中,后来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星期三,我们一家去西溪湿地看赛龙舟。 我一来到西溪湿地便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荡漾着许多龙船,每条船上有十来个选手挺拔的站着。然后,他们缓缓坐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忽然,哨声响起,选手们像发了疯似的划了起来,旁观的人有的鼓起掌来,有的兴奋不已,大声叫喊着。选手们拼命地划着,口号更是声如洪钟:一二三,划!一二三,划!落后的选手也不甘示弱,紧追其后,仿佛一条条发威的蛟龙在水面上腾飞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脸颊,衣服,但选手们并没有停顿,每一个动作还是那么力量十足,战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让人沉浸在浓烈的比赛气氛中,使人叹为观止。 比赛结束了,我看着碧绿的江水,心中不禁赞叹着:龙舟比赛真是扣人心弦。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篇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

徐州文案

徐州文案

美丽徐州 ――徐州旅游宣传片创意文案 一、编导阐述 本宣传片因播放场合与收视效果的需要,片长拟设计在10分钟。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电视宣传片的视听效果,将借鉴当代影视传媒同类作品的先进制作理念和当今视听传媒的时尚制作手段。拟采用散文式的叙事结构和散点式的画面剪辑手法,简洁、明了、最大限度节省时间、传递大容量信息。 本片试图让观众观后对徐州有美好印象,产生到徐州来旅游的目的。 〔因本片将制作外语版本,中外文翻译后有长度差距,为适应画面需要,故解说文字要求简练准确,尽量精短。〕 1、影片主题 以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美丽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交融为叙述脉络,介绍古老而年轻、磅礴而秀丽的徐州。

2、摄制风格 A 拍摄方法 运动镜头是本片拍摄的主要手法,每个场景、每幅画面都经过精心设计。将运用大摇臂、小摇臂、轨道车等多种拍摄设备,着力设计好镜头画面的外在运动与内在运动,处理好每一处场景与相关人物的呼应和协调关系,力求运用最富艺术感染、视觉冲击和最具潮流的电视画面语言来叙述本片。 B 影调处理 本片后期剪辑包装将采用广告影视作品的影调处理方法对全片进行统一的色彩渲染,以达到画面影调整体和谐完美。将以柔和的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突出张显古城徐州的绿色生态环境。 C 音乐效果 根据本片各个章节画面内容的不同,拟选用民族与流行相融合配器方式的,雄浑、委婉、欢快三种不同风格的抒情乐曲。同时将大量对位准确地运用自然环境音效,令本片取得起伏跌宕、亲切感人的听觉效果,力求全片达

到声画和谐、完美统一。 二、影片内容 本着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的叙述原则,本片拟将徐州丰厚的旅游资源所涵盖的彭祖文化、两汉文化、东坡文化、军事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彭城大地所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贯穿、融合成“序”、“历史遗存”、“军事大观”“山水城市”、“文化民俗”、“美食特产”、“都市休闲”、“魅力徐州”八个章节。把徐州旅游最灿烂、最经典、最具代表的场景画面归纳、浓缩、包装之后呈现给观众。 本片每个段落的开篇都将冠以概括性的文字标题作为该片段的引导提示,达到理清脉络、画龙点睛的效果。 以下为各个篇章段落的标题字幕和画面内容提示。 片头(10秒) 风格:简洁、明了、富有张力的动感画面配以强节奏音乐,营造欢快气氛。

徐州的传统民俗

徐州的传统民俗 一班36号宋昕江苏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那么,徐州民俗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它在今天的徐州人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在中国,每年的春节过后,人们就要忙着过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人们为了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而欢聚在一起,也有的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一年好收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了解到的一种说法就跟徐州有关。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刘邦和他的妻子吕后死后,人们从吕家人手中夺回了皇室的权利,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于是以后的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大家都要庆祝一番,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就是刘邦去世了,吕后也去世了,但吕家的人在朝廷掌权的比较多,他(们)要夺取刘家的政权。这时候有一个徐州人叫周勃,还有一个叫陈平,于是,他们带兵就把吕家的人全部都杀掉了,等于是保住了汉朝的江山不被吕家人所篡夺吧,他们又另立了一个皇帝,也是刘家的子孙,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都到大街上去表示庆祝,从那以后,(每到)元宵节都要进行庆祝。”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徐州,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端午节所用的驱毒物品,还要为儿童缝制五毒鞋或虎头鞋,制作五毒衣。五月初一起,女人们开始忙着绣香荷包,荷包内装有能散发香味以驱毒虫的中草药。也有人用杏黄布缝制布老虎,挂在房门上方,以达到祛除毒虫的目的。 据说,在徐州,每年端午挂香包、驱毒虫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说古时候有个徐州人做生意,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大口袋,他问老人到哪里去,老人说去徐州,这个人就热情地邀请老人上了自己的马车。这个徐州人看到老人随身的袋子里有东西在动,就问他里面装了什么,老人说:“这是五毒,就是蛇、癞蛤蟆、蝎子等毒虫,徐州有场灾难,我接上面的命令,要毒死徐州人”。这位徐州人听后非常惊讶,赶忙向老人求教解救办法。 这个人说:“那你不好啊,徐州人都是很善良的、很重情重义的,你不能毒他们。'这个老人讲:’那我没办法,我是奉命而为。'他说:‘这样吧,我看你这个人很好,我不害你,给你说个办法,你到夜里门口挂一个香包,我看到挂香包的,我的毒虫就不往你家里放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先供灶神,再全家吃。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则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约在

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 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清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全祖望撰有碑记。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二年重葺。庙下户口一千四百余户、六千余人。旧例元宵灯祭,八月十五日为神诞期,演戏致祭,今皆停止。是庙,传为阿育王龙神之行馆。? 汤君庙?在清洁镇惊驾桥下,祀敕封明济侯汤华。庙社组织分仁、义、礼、智、信五柱。唐元和间建,清雍正十一年重建,乾隆四十七年重修。嘉庆四年重建,道光十八年、咸丰九年、光绪二十七年三次重修。庙下户口约二千数百户。夏历六月五日为神诞期,演戏、奉牲祭神。庙内旧有壁画。? 栎木庙?在栎木镇栎木巷,祀鄞令张峋。庙社组织分潜龙漕、仇毕、舟孟桥、荷花庄等十八堡,每两堡推委员一人,共九人主持庙事。明时建,清代屡有修葺,董沛有记。庙下户口约数千户。夏历二月十二日为神诞期,致祭演戏,八月十六日神像出巡每堡,今已停止。相传神有功翦马,今各营于中秋日设祭,谓张峋有功德于民,民故报以庙食。? 白马庙?在栎木镇李家桥(旧名李家庙桥)畔,祀神失考,惟据卢友

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本文是关于家乡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你还记得吗?下面一起看看大家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篇一: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

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篇二:家乡的民风民俗的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民风民俗文化作文素材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 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 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 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 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 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 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 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 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 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 “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 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 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 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 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 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 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 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 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 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 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颗星星在闪烁,它永远也不会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过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大街上张灯结彩,处处灯火辉煌,大街小巷里 车水马龙,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 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整个街上热闹非凡。各个店铺里堵得 水泄不通,望着这热闹劲,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有灯 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 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诵了起来,却毫不发觉姐姐以悄无声息地 站在了我的后面,“呦!表妹好雅致,这样看有什么意思,咱俩不如 去逛逛?”“好呀好呀!”我连忙拍手叫好。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篇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物。捣年糕虽然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取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存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家乡的民风民俗小学作文500字满分范文【篇二】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但我更喜欢端午节里的划龙舟。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午日节。这个节日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古时楚国人屈原不愿做亡国奴,而投江自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同时又为了避免鱼虾吃食屈原的身体而制作了粽子扔入江中,后来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星期三,我们一家去西溪湿地看赛龙舟。 我一来到西溪湿地便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荡漾着许多龙船,每条船上有十来个选手挺拔的站着。然后,他们缓缓坐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忽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_451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1、写民风民俗的作文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本文《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由小学生作文大全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1、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们的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2、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春节快到了,大家以高兴的筹备新年的一切。 除夕的早上,我们家各干各的,搞扫除贴好春联,便拜神保佑来年顺景。妈妈摆好拜神的贡品,400字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徐州的端午节

徐州的端午节 篇一:徐州的传统民俗 徐州的传统民俗 一班36号宋昕江苏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 五省通衢之称。“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 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 留下些许印迹。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 的风貌。那么,徐州民俗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它在今天的徐州人心中又有着怎 样的地位? 在中国,每年的春节过后,人们就要忙着过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这可是咱们中国传 统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人们为了庆祝一年中第

一次的月圆之夜而欢 聚在一起,也有的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 虫害,祈祷获得一年好收成。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了解到的一种说法就跟徐州有关。汉高祖刘邦是徐州沛县人,刘邦 和他的妻子吕后死后,人们从吕家人手中夺回了皇室的权利,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于是 以后的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大家都要庆祝一番,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就是刘邦去世了,吕后也去世了,但吕家的人在朝廷掌权的比较多,他(们)要夺取刘家的 政权。这时候有一个徐州人叫周勃,还有一个叫陈平,于是,他们带兵就把吕家的人全部都 杀掉了,等于是保住了汉朝的江山不被吕家人所篡夺吧,他们又另立了一个皇帝,也是刘家 的子孙,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都到大街上去表示庆祝,从那以后,(每到)元宵节都要进行 庆祝。”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徐州,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各家各户就开 始预备端午节所用的驱毒物品,还要为儿童缝制五毒鞋或虎头鞋,制

中国民风民俗资料和图片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

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 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 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收(给)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合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家乡的民风民俗》教案2

《家乡的民风民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亲近家乡民俗,喜爱家乡民俗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3、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组织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体现“学生是学习和活动的主体”这个理念;培养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参与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或上网调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和时间。 2、以小组行动研究为主。 教学过程: (一)确定大课题 1、出示中卫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引入:这是我们生活长大的地方,在这方热土上有着很多的特有习俗,比如孩子过百日的时候要请客吃喜酒,你们过年时能收到好多压岁月钱,大年初一吃饺子,除此之外我们中卫还有许多民风民俗,那么,如果请你当小导游,你打算为游人介绍些什么呢? 3、引导分类。(根据学生的表述,归类板书:中卫特产、中卫方言、中卫景点、风味小吃、民间习俗等等) 4、谁能告诉老师你对我们中卫的什么风俗感兴趣?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二)示范教师成果、方案,引导学生如何收集、整理资料,设计活动方案 1、谈话引入。经过大家初步的归类整理,我们了解到了中卫有这么丰富的民俗文

化,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那我们必需针对某一项内容,进行深层的调查了解,那么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下面先请同学们看看我调查收集整理的资料,我是围绕中卫景点这一主题进行的。 2、展示老师成果。通过我的汇报资料,相信大家对中卫景点应该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想不想知道我是如何整理的?看了我的设计方案,你们就明白了。 3、参考教师活动方案:“中卫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何不妥之处,还请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是啊,在本次活动中,老师忽略了同伴协作的重要性,没有广泛吸取别人的意见,一个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因此导致所展示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三)选择专题,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分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也来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中来吧。首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按指定的小组位置坐下来。针对感兴趣的内容,你最想了解的内容,请小组同学讨论整理问题,并将问题归类写在小组研究问题卡上。 2、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坐在一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现在就让我们针对问题卡中的内容来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吧。并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制定的活动方案既适用又合理。记住:一定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你们小组的工作才会速度又快,效率又高。 3、小组活动方案参考表: 4、填写注意事项: 小组名称:体现小组特色,自由命名 活动方式:形式要多样,如参观、采访、调查、上网查询、翻阅资料等等 成果展示:内容要丰富,如手抄报、调查表、快板、小品、诗歌、相片、视频等(四)展示小组活动方案,讨论各组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建议,进行修改。

宿州民俗风情

宿州民俗风情 方言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市宿州方言。赛珍珠虽然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镇江但是她学习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 到宿州的时候她很容易听懂本地的方言还为她的丈夫农学家Buck 做翻译。她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 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 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 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风俗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 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 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5 交通运输 铁路 宿州地处安徽的北部交通便利京沪线、陇海线以及在建中的京沪客运专线京沪高铁、郑徐客运专线高铁穿行而过并分别设立宿州高铁站、砀山高铁站、萧县高铁站,还有在建的宿淮铁路与规划中的亳宿铁路。宿州境内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宿州内没有机场但距离观音机场只 有70 公里。每天停靠宿州火车站的列车次达到65 辆之多停靠时间从2分钟到13 分钟不等在市内乘坐1、2、6、7、9、13、15 路公交车都可以到达宿州火车站。宿州的长途客运分为跨省、省内、区内几种班线跨省的班车线路共有85 条可到达周边各省市和北京、上海等地。其中宿州高速客运快客站是国家一级站。省内班线有62 条而区内班线有38 条每 20 分到30 分一班。到达宿州市运输总公司市内区县包括淮北停靠在宿州汽车东站。在市内可乘坐2、7、9、13 路公交车。 公交、出租车 宿州市内交通工具主要有公交车和出租车现已开设了23 条以上的公交线路全部为无人售票和刷卡。宿州出租车整齐统一漂亮大气。的哥的姐们热情洋溢。宿州的出租车起步价为4 元超过2 公里每公里1元夜间00: 00-次日05:00起价费4.8 元另加夜间补贴、过路过桥费等费用。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 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 万吨棉花总产量8 万吨油料产量40.5 万吨水果产量86.5 万吨。境内拥有120 万亩全国大

徐州的风俗作文范文

徐州的风俗作文范文 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啊,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收集了徐州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徐州的风俗 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的传说。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氲着古道热肠。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刘三哥当了皇帝后回归故里,不是还要大宴乡亲、醉歌“大风”吗?看人家混的,衣锦还乡,落根归根,总萦绕在那么多游子的乡魂里。 活得艰难,便要想方设法多些“红火”,不然,岂不白活了? 四时八节,那是该欢庆的日子,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才好。平日里大吃大喝人家会耻笑你不会过日子,节日里冷冷清清、缺这少那,人家便会笑话你日子不过得不红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