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加工硬化:试样发生均匀塑性变形,欲继续变形则必须不断增加载荷,这种随着随性变形得增大形变抗力不断增大得现象叫加工硬化。

2弹性比功: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得能力。

3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着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得现象。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通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小于1%-4%),而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得现象。

5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得能力。常见塑性变形方式:滑移与孪生

6弹性极限:以规定某一少量得残留变形为标准,对应此残留变形得应力。

7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得应力最高限。

8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得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得残留变形得应力作为屈服强度。

9韧性断裂就是材料断裂前发生产生明显得宏观塑性变形得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得断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得消耗能量。韧性断裂得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于主应力成45度角。

10脆性断裂就是突然发生得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形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危害性很大。断裂面一般与主应力垂直,端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11剪切断裂就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滑移面分离而造成得断裂,又分滑断与微孔聚集性断裂。

12解理断裂:就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得穿晶断裂,总就是脆性断裂。

13缺口效应:由于缺口得存在,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得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缺口效应“

①缺口引起应力集中,并改变了缺口应力状态,使得缺口试样或机件中所受得应力由原来得

单向应力状态改变为两向或者三向应力状态。

②缺口使得材料得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增大材料产生脆断得倾向。

8缺口敏感度:有缺口强度得抗拉强度σbm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得抗拉强度σb得比值、NSR=σbn/ σsNSR越大缺口敏感度越小

9冲击韧性:Ak除以冲击式样缺口底部截面积所得之商

10冲击吸收功:式样变形与断裂所消耗得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单位J

11低温脆性:一些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或某些秘排立方晶格得金属,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

12脆性转变温度: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增加,而塑形与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升高得温度,或断后延伸率,断后收缩率,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得温度就就是韧脆转变温度tk,tk就是一个温度区间

16应力场强度因子KI:表示应力场得强弱程度,对于某一确定得点得大小直接影响应力场得大小,KI越大,则应力场各应力分量也越大

17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与特定得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产生得低应力脆断现象

第一章

3、金属得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说它就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得力学性能指标?

答:由于弹性变形时原子间距在外力作用下可逆变化得结果,应力与应变关系实际上就是原子

间作用力与原子间距得关系,所以弹性模量与原子间作用力有关,与原子间距也有一定关系,原子间作用力决定于金属原子本性与晶格类型,故弹性模量也主要决定于金属原子本性与晶格类型。

合金化,热处理,冷塑性变形对弹性模量得影响较小,所以金属材料得弹性模量就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得力学性能指标,温度加载速率等外在因素对其影响也不大

7.决定金属屈服强度得因素有哪些?

1)影响屈服强度得内在因素:1、结合键2、组织结构: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沉淀强化及弥散强化、晶界与亚晶强化,前3个提高强度得同时降低了塑性,最后一个既可以提高强度又可以提高塑性3原子本性

2)影响屈服强度得外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一般得,升高温度,强度降低;应变速率增大,强度增加;应力状态也影响屈服强度,切应力分量越大,强度越低。

13、何谓拉伸断口三要素?影响宏观拉伸断口形态得因素有哪些?

答:拉伸断口三要素就是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

宏观拉伸断口性态因试样形状、尺寸金属材料得性能以及试样温度、加载速度与受力状态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材料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则放射区比例增大,试样尺寸加大,放射区增大明显而纤维区变化不大

试述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得区别,为什么脆断更危险?

金属材料得脆性与韧性就是金属材料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得力学行为或力学状态,两者就是相对得并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金属材料为脆性还就是韧性取决于裂纹扩展过程,如果裂纹扩展时,其前沿地区能产生显著塑性变形或受某种障碍所阻,使断裂判据中表面能最大,则裂纹扩展便会停止下来,材料遂显示为韧性,反之。若在裂纹扩展中始终能满足脆性断裂判据得要求,则材料便显示为脆性。

第四章金属得断裂韧度

2说明下列断裂韧度指标得意义及相互关系

KI C与KI

KI C为平面应变下得断裂韧度,表示在平面应变条件下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得能力。

KI 为平面应力断裂韧度,表示在平面应力条件下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得能力。

KI C与KI都就是I型裂纹得材料断裂韧度指标,但KI 值与试样厚度有关。当试样厚度增加,使裂纹尖端达到平面应变状态时,断裂韧度趋于一稳定得最低值,即为KI C。它与试样厚度无关,而就是真正得材料常数。

6、试述K判据得意义及用途

KI≥KI C Yδ√a≥KIC

裂纹体在受力时,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会发生脆性断裂,反之,即使存在裂纹,若

KI

K判据将材料断裂韧度同机件得工作应力及裂纹尺寸得关系定量得联系起来了,因此可以直接用于设计计算,如用以估算裂纹体得最大承载能力得δ,语序裂纹尺寸a。以及用于正确选择机件材料,优化工艺等。

第五章

2、解释下列疲劳性能指标得意义

2)疲劳缺口敏感度qf=(kf-1)/(kt-1)kf—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疲劳缺口系数

3、试叙述金属疲劳断裂得特点

(1)疲劳就是低应力循环延时断裂,即具有寿命得断裂

(2)、疲劳就是脆性断裂。

(3)疲劳对缺陷(缺口,裂纹及组织缺陷)十分敏感

(4)疲劳断裂也就是裂纹萌生与扩展得过程。

7、试述疲劳裂纹得形成机理及阻止疲劳裂纹萌生得一般方法

形成机理:疲劳微观裂纹都就是有不均匀得局部滑移与显微开裂引起得。主要方式有表面滑移带开裂,第二相,夹杂物或其界面开裂,晶界或亚晶界开裂等。

措施(1)提高材料得滑移抗力(采用固溶强化,细晶强化)

(2)降低第二相或夹杂物得脆性

(3)凡使晶界强化,净化与细化晶粒得因素,均能抑制晶界裂纹形成,提高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得失效形式:变形、断裂(含疲劳断裂)、磨损、腐蚀,以及加工失误

第一章:金属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得力学性能单向应力、静拉伸

§1-1 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应变曲线得几个阶段:弹性变形、均匀塑变(弹塑性变形)、集中塑变(缩颈)、断裂

§1-2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得力学性能指标

材料得弹性模量又称为刚度,但与工程构件得刚度不同, 工程上:构件刚度=材料刚度E×构件截面积

弹性模量就是组织不敏感因素指标,仅与原子间作用力有关

四、弹性比功:应力-应变曲线下弹性范围内所吸收得变形功

表征材料吸收弹性变形能得能力,可作储能减震材料得力学指标。

因弹性模量E就是对组织不敏感得常数指标,故需提高材料得弹性极限σe才能提高弹性比功Ae

五、弹性不完整性:

1)包申格效应:先加载致少量塑变,卸载,然后在再次加载时,出现σe(残余伸长应力)升高或降低得现象。

一般认为与位错运动受阻有关。

2)弹性后效----滞弹性、弹性蠕变

指加卸载速度相对较快时,应变落后于应力得现象。

弹性后效可有两种表现:①快速加载后保持应力不变,应变滞后并逐渐增加

②快速加载后保持应变不变,应力逐渐松驰

§1-3塑性变形

一、塑性变形得定义与机理:

1)定义:指撤去外力后仍不能回复得变形部份

2)机理:滑移孪生高温蠕变晶界滑移(动)

二、塑性变形得两个阶段:

均匀变形阶段:材料抗力得增加跟得上应变得增加,也称为形变强化阶段

集中变形阶段:材料抗力得增加跟不上应变得增加,也称为颈缩阶段

三、屈服现象:

泛指:金属材料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

四、四大强化机理:形变、固溶、细化晶粒(组织)、弥散强化。

九、颈缩现象及判据:

当材料得加工硬化率等于该处得真应力S时,材料发生颈缩。

§1-4金属得断裂

一、分类:

1、按断裂时得塑性变形量:1、脆性及韧性:塑性变形量就是否达到5%

2、按裂纹扩展途径:穿晶或沿晶:裂纹扩展途径就是否沿晶界进行;

3、按断裂机理:解理断裂及微孔聚集型断裂、纯剪切断裂。

韧性断裂:断裂前有明显塑性变形,断口呈纤维状,呈暗灰色,危害相对较轻。脆断断裂:断裂前无明显塑性变形,断口平整光亮,有放射状花样,危害相对较重。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内得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得断裂

二、断口得宏观特征

1.光滑圆柱形试样得静拉伸断口:分三区: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区;

2.板状试样:也分为三区,只就是其放射区得花纹为人字纹,裂纹源区为椭圆形纤维状花样。

3.沿晶断口:断口显现冰糖状晶体特征,有闪烁状光泽;为极脆得脆性断裂断口。一般认为与第二类回火脆有关。

三、解理断裂:

1、定义: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沿解理平面快速分离得穿晶断裂。

3、宏观形貌:严格地沿一定平面(解理面)分离,断口即为这些多个小解理平面得组合,为脆性断裂,与大理石断裂时得机理相似,故叫解理断裂;

4、微观形貌:————解理台阶:河流花样,舌状花样

四、微孔聚集断裂:——塑性断裂

1、机理:成核→长大→聚合→断裂

由晶内得微孔长大聚合所致,又叫韧窝断裂

3、微观形貌:断口表现为韧窝

五、断裂强度

1、理想断裂强度:σm = (Eγs)1/2σm>>σs

αo1/2

αo:晶格常数或原子间距E:弹性模量γs:表面能

2、格理菲斯理论:

1) 前提:①脆性材料;②材料内部有微裂纹存在

2)格理菲斯公式:

格理菲斯公式只适用于如玻璃、超高强度钢等脆性材料,对于大多数材料尤其就是金属,裂纹尖端会产生较大得塑性变形,会消耗大量得塑性功,远大于材料得表面能,此时需对之进行修正:

3) 格理菲斯—奥罗万—欧文公式:

奥罗万与欧文认为:格理菲斯公式中得表面能2γs项此时应由(2γs+γp)构成:

即:σc [E(γs +γp)]1/2

(πα)1/2

γp为形成单位面积裂纹表面所需消耗得塑性功,(γs+γp)称为有效表面能

第三章金属缺口试样得力学性能

§3-1缺口效应

一、缺口及缺口效应:

缺口:一般指试样或工件得截面急剧变化处;

缺口效应:在缺口处由于缺口得存在,影响了应力得分布状态,使之:

①应力状态变硬(由单向拉应力变为三向拉应力);

②产生应力集中;促发裂纹得生成与扩展,不利于材料得塑变(位错运动),使材料在该处处于脆性状态(即使该材料为塑性材料),易于发生脆性断裂;

此应力分布状态得改变,即缺口效应。

二、弹性状态下得缺口应力分布:

圆柱型缺口试样,单向拉伸:

1、在远离缺口处,仅有轴向应力σL,且其应力线分布均匀;切向应力σt与法向应力σr均为零;tr

2、在缺口附近,轴向应力得应力线在缺口根部发生弯曲,变成非均匀分布(于近根部处分布较密),形成应力集中,并产生三向拉应力:轴向应力σL、法向应力σr、切向应力σt;在缺口根部:σL分布不均匀,且由于缺口上下出现无应力区,将阻止缺口附近截面得正常收缩,因而出现了σr、σt,其分布见上图左半部,图得右半部为应力状态柔性系数α得分布曲线(α<0、5)

而应力分布得不均匀程度可用应力分配系数K表示。

综上分析所述,缺口:

1)引起应力集中(或分布不均匀):包括轴向应力σL,法向应力σr与切向应力σt;

2)引起三向拉应力; 此即为缺口效应之二个方面得表现

三、塑性状态下缺口得应力分布:

由于应力分布不均匀,在拉伸过程中屈服时得塑性变形将不会在材料内部同时均匀进行,就是由缺口根部先局部进行并逐渐过度到材料内部τmax=(σ

1-σ3)/2 = (σL-σr)/2 表面τmax仍为最大;当τmax>τs =σs/2,即σL-σr>σs(表面σr=0)时,材料发生屈服并使表面得应力发生松驰,σL 应力峰值向内移动;由于τmax= (σL-σr)/2,而在表面σr=0,并在一定深度σr达到最大值,即开始时σr就是增加得,故σL也须增加才能使屈服与塑性变形继续向内移,即需提高P。但提高P也会使得σr增加,且塑性变形时变形量远较弹性变形得变形量大,为维持整体得连续变形,σr须增加较多。也必然使σL 得峰值大大增加。随着外力P得继续增加,屈服也由表及里地进行着,σL

分布则出现最大值,并且该最大值随着应力得增加而也由表及里地移动着,并标志着屈服区与纯弹性变形区得分界,并最终可能使得缺口试样总得σs(记为σs N)大幅提高并超过光滑位伸试样得σs,且σb也可有同样现象出现:即:σs N >σs;σbN>σb;又叫“缺口强化”,此即为缺口效应得第三种表现。

§3-4低温脆性

一、冷脆转变:

现象:当试验温度T℃低于某一温度T K时,材料将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断口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为穿晶解离型,断口形状也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

该现象称为冷脆转变或低温脆性,T K为冷(韧)脆转变温度。

物理本质:——σs与σb与温度T℃得关系曲线:

σs与σb均就是T℃得减函数,随着T℃得增加而降低,但σs受T℃影响变化更大一些,故二者将会有一个交叉点K:其温度T℃= T K,当T℃

就直接发生了断裂,即为脆性断裂。

二、冷脆转变温度T

§3-5冲击韧性及冷脆转变温度得影响因素

一、材质因素:化学成分、晶粒尺寸、显微组织

二、外界因素:

1.温度T℃:

2.加载速度V

加:一般地:V

↗,使材料脆性倾向↗,但对T K影响不大;

3.试样尺寸大小与形状:试样尺寸↗==>αK↘,且T K↗

工件缺口半径↘==>αK↘↘与TK↗

尺寸效应:——尺寸得增加,将会使得构件得力学性能下降。

尺寸得增加:①将使得缺陷出现得机率增加;②使应力集中程度增加;③使构件易于出现平面应变状态,使其应力状态变硬(约束作用加大)。

4.取样部位

第四章:金属得断裂韧性

§4-1线弹性条件下断裂韧性K IC

1、裂纹扩展得三种基本方式

裂纹沿裂纹面扩展方式:张开型(Ⅰ型)滑(移)推开型(Ⅱ型) 撕开型(Ⅲ型)

引起裂纹扩展得应力: 拉应力切应力剪切应力

其中:Ⅰ型扩展方式最为危险,最易引起低应力脆断,材料对该型裂纹扩展得抗力最低,故其它型式或混合型式得裂纹扩展也常按Ⅰ型裂纹处理,会更安全。

2、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因子K1 :对于裂纹尖端区某一确定得点,其应力分量就由Ki决定,这样,Ki就可以表示应力场得强弱程度,所以称为应力场强度因子。KI得量纲为:kgf/mm3/2或kgf、mm-3/2

对应地,对于Ⅱ、Ⅲ型扩展裂纹,其对应得应力场强度因子为K

Ⅱ、K

对于一般情况:K1=Yσ√α,其中:α=1/2裂纹长度;

而Y为常数,与裂纹形状,加载方式、含裂纹得构件得几何因素等有关,无量纲;对于中心有穿透裂纹得无限宽板:Y=√π

3、平面应力及平面应变:

平面应力:就是两向拉应力状态,一般为薄板得应力表现状态;

平面应变:为三向拉应力状态,为厚板得应力表现状态。

4、临界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性K IC

K1=Yσ√α

对于带有裂纹得构件在受力时,当应力增大, K I也随之增大,当KI达到一个临

界值K

IC 时,构件会突然断裂。该临界值K I

C则被称之为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

K IC,即断裂韧性KIC

断裂韧性K IC综合了应力σ及裂纹尺寸α两方面得因素,就是仅与材料得内部品质如成分、相结构与组织结构、压力加工状态与热处理状态等相关得常数,与构件得尺寸、构件所受到得应力,构件内部所含得裂纹尺寸无关;表征材料抗裂纹失稳扩展得最大能力,也可认为就是裂纹扩展得阻力(裂纹扩展得动力即就是外加应力σ或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因子K I)

平面应变条件下该临界值称为K IC;平面应力条件下临界值则称为K C;且有:K C >K I

对于Ⅱ、Ⅲ型扩展裂纹,其对应得临界裂纹尖端应力场强度因子为K

ⅡC 、K

ⅢC

,且

有:K

IC> K

ⅢC

> K

ⅡC

一般地,只讨论K IC,其状态较为危险。

当K1≥K IC时,裂纹将失稳快速扩展,材料将发生断裂;——裂纹失稳扩展判据

该判据成为描述脆性材料断裂得力学条件

5、裂纹失稳扩展得判据成为:①K1≥KIC; ②σ≥σC; ③α≥αC

三者均就是一个判据得三个表现方面,具有同等得效应。

α

与σC就是相互对应得,在一定条件下:KIC=YσC√α= Yσ√αC

由此可见,KIC越高,则材料断裂得临界应力与临界裂纹尺寸越大,裂纹扩展时所需要得外力或其内部所允许含有裂纹尺寸就越大,该材料抵抗断裂得能力就越强。

§4-2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G I及断裂韧性GIC

一、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GI

1.裂纹扩展得能量分析

线弹性断裂力学处理带裂纹体构件得裂纹扩展判据问题,有两种方式:

①应力场得应力应变分析;②能量分析。

格里菲斯公式:σc= (2Eγ/πα)1/2 ===>σc √πα= 常数γ:表面能

就就是在能量平衡得基础上建立得,它将材料断裂后新增加得表面能作为裂纹扩

展得阻力,与通过裂纹尖端得应力场得应力分析而得出得结论:σc √πα=K

IC =常数完全吻合

2.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G I

根据弹性理论结论,单位厚度得无限宽板,在受单向拉应力σ时,如出现长度为2α得裂纹,则其释放出来得弹性应变能为:

平面应力:U =-σ2πα2/ E

平面应变:U’=-(1-μ2)σ2πα2/ E

二、临界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断裂韧性G IC

2.裂纹得失稳扩展判据:

裂纹发生失稳扩展得条件为:GI≥G IC

同样也有相应得临界应力σc与临界裂纹尺寸αc:

其σc或αc也对应地有裂纹失稳扩展判据:①σ≥σc;②α≥αc

三、G1与K1,GIC与KIC关系

平面应力:G I =σ2πα/E=K I2/E G IC =KIC2/E

平面应变:G I’=(1-μ2)σ2πα/E=(1-μ2)KI2/EGIC’= (1-μ2)K IC

2/E

§4-5断裂韧性得测试

断裂韧性KIC ——GB4161-84 (平面应变)一、试样:分三点弯曲试样,紧凑拉伸试样(图)

试样要求:

1)加工:①对四个加工面有平行度及垂直度得要求;②开缺口:一般为线切割(1/4W)

2)预制疲劳裂纹:在高频疲劳试验机上进行,产生于线切割缺口得根部,裂纹尺寸α= ?(W± 0、10mm);

3)为满足小范围屈服及平面应变,须要求:

①B≥2、5(K I

C/σs)2;②α≥2、5(K IC /σs)2;③W-α≥2、5(KIC /σs)2;

B:试样厚度,W:试样宽度或高度,α:预制疲劳裂纹长度

二、测试:万能材料试验机

试样长:S=4W±2mm

并在裂纹两端贴上刃口,以便于安放引伸仪,

测量裂纹张开位移V及压力P(或拉力P)之间得得关系曲线(由动态应变仪及x -y函数记录仪记录绘制)。

第五章金属得疲劳

过载持久值:材料在高于σ

得工作应力下工作,其工作得极限循环周次(至断

-1

裂时为止)即为其过载持久值。它表示了材料在超过疲劳极限得应力下工作直到断裂所能承受得循环周次,表现为σ-N曲线得倾斜部分,也称之为有限疲劳时,该持久值即为疲劳极限。

寿命;当σ=σ

-1

该倾斜线得倾斜度越高、越陡,则其持久值越高,表示材料得抗过载能力越强。

得应力下循环一定周次后,次负荷锻炼:发现新制造得金属构件首先在低于σ

-1

其疲劳极限将会提高,该现象称为次负荷锻炼。故新车空载饱合、新机器空载跑合均可使其齿轮系统啮合得更好;

影响疲劳强度得因素

外部因素

一、工作条件:

1.载荷特性:载荷频率、次载锻炼、间歇

2.环境温度

4.环境介质

二、表面状态及构件尺寸:

1.表面状态:表现粗糙度、缺口效应

2.构件尺寸:尺寸效应

三、表面强化:提高表面组织强度水平或在表面形成一定得残余压应力。

强化手段:表面热处理、表面加工硬化、表面化学热处理、表面涂层

内部因素

化学成分、显微组织、内部缺陷等

第七章金属得磨损

一、磨擦与磨损

磨损:分三个阶段①跑合阶段;②稳定磨损阶段;③剧烈磨损阶段。

开始磨损时,因接触表面刚接触间凹凸不平,接触面积较小,局部压应力较大,故磨损量较大;随磨损时间得增加,接触面之间相互啮合,接触面积增大,使磨损量(速率)降低,而进入稳定磨损阶段;稳定磨损阶段:该阶段磨损速率决定了材料得耐磨性能(为机件正常服役阶段)。其它得如测量润滑性能,改进工艺求改善耐磨性得评估也要求在此阶段进行;随机件工作时间得增加,磨擦面间距也增加,磨擦表面得啮合性降低,磨擦表面质量下降,机件传动工作质量变坏,磨损速率大大增加,机件很快失效;机件如:工作环境恶劣、跑合不良或质量太差,在跑合阶段就发生强烈粘着。此时只有激烈磨损阶段(无合阶段后期稳定磨损阶段)。二、磨损类型以及耐磨性:

磨损类型:按磨损机理来分有: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用磨损量来表示,只有相互比较意义:用相同材料作成摩擦副。

相对耐磨性ε标准试样磨损量

被测试样磨损量

一般用耐磨性提高几倍(即:相对耐磨性)来描述

三、磨损机理:分粘着磨损及磨粒磨损二种,常同时发生

1.粘着磨损:

定义:就是通过接触面局部发生粘着,在相对运动时粘着又分开,导致接触面上有小颗粒被拉拽出来,如此反复多次而导致机件产生磨损失效。

影响因素:材料特性得影响:互溶性大、塑性材料较脆性、单相较多相更一粘着;

接触压力得影响:在摩擦速度一定时,法向应力越大,磨损越大;

滑动速度:当接触压力一定时,磨损先随滑动速度得增大而增加,后随之而减小。

机件表面得光洁度、摩擦面得温度以及润滑状态也对粘着磨损有影响。

2.磨粒磨损:

定义:由于硬颗粒或硬突起物使材料产生迁移而造成得一种磨损。

特点:有明显划痕(沟槽)(与咬合不同),其磨损机理为切削为主。

磨粒磨损得机制有:微观切削、微观犁沟、微观剥落

影响因素:材料性能得影响:如材料成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

磨粒性能:包括磨粒得形状、大小、硬度、强度。

工作条件:荷载与滑动距离,荷载越高,滑动距离越远,磨损越严重。

四、影响材料耐磨性得因素

1.强度(硬度):尤其指表面硬度;

2.碳化物(或硬得第二相质点)得含量及其形态与分布;

3.润滑:其作用:①降低磨擦系数②分离磨擦面;

4.表面处理:

①化学热处理,均大幅提高材料得耐磨性能,其中以渗N作用最佳;

②渗硼B,目得:a)提高表面强度;b)降低相互间粘接力;c)减磨擦系数、摩擦力;

③镀金:增加润滑,提高表面硬度;

④渗S、渗P,增加润滑(特别就是高温下工作得工件,此时不能加润滑剂);

5.表面光洁度;

五、接触疲劳

两机件间作相互滚动(或作滑动)时,因交变压应力循环长期作用,而致接触表面产生压疲劳损伤,致使厚部区域产生小块金属剥落(形成蚀点,凹坑中见到微观疲劳辉纹。常与咬合磨损、磨粒磨损共同出现)。

第八章金属高温力学性能

一节:蠕变现象

蠕变:

蠕变变形机理:主要有位错滑移、攀移、原子扩散与晶界滑动,对于高分子材料还有分子链段沿外力得舒展。

蠕变断裂机理:蠕变断裂主要就是沿晶断裂。

金属材料蠕变断裂断口特征:宏观特征为:一就是使断裂机件表面出现龟裂现象;另一个特征就是由于高温氧化,断口表面往往被一层氧化膜所覆盖。微观特征主要就是冰糖状花样得沿晶断裂。

蠕变极限得意义表示材料在高温下受到载荷长时间作用时,对于蠕变变形得抗力。影响聚合物实际强度得因素总结

1、高分子本身结构得影响:极性基团或氢键、主链上含有芳杂环、适度交联、分子量增大,都会使拉伸强度增加;分子链支化,则会使拉伸强度降低。

2、结晶与取向得影响:适当增加结晶度与控制球晶大小,强度增加;取向可大幅度提高材料强度。

3、应力集中物得影响:锐口缺陷得应力集中系数比钝口得要大得多。

4、增塑剂得影响:一方面增塑剂得加入使强度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增塑剂含量得增加使得材料得冲击强度提高。

5、填料得影响:填料对聚合物得影响比较复杂——既可以增加聚合物得强度也可以降低聚合物得强度。

6、应变速率得影响:随着应变速率得增加,材料得屈服强度有所提高;如果进一步提高拉伸速度,材料终将发生脆性断裂。

7、温度得影响温度升高,聚合物冲击强度逐渐增加,到接近玻璃化温度时,冲击强度将迅速增加。

陶瓷增韧方法:

颗粒增韧

纤维/晶须增韧

自增韧

相变增韧

纳米增韧

残余应变能增韧

微裂纹增韧

复合增韧

影响陶瓷强度得主要因素如下:

组织因素对强度得影响

气孔率对强度得影响:气孔就是绝大多数陶瓷得主要组织缺陷之一,气孔率增加,强度降低。

晶粒尺寸对强度得影响:室温断裂强度无疑随晶粒尺寸得减小而增高

晶界相得性质、厚度、晶粒形状对强度得影响:晶界相含量适当尽量减少玻璃相,晶粒尺寸均匀、等轴

温度对强度得影响:低温范围内,温度对陶瓷强度得影响不大;当温度提高时,随着温度得提高,陶瓷得强度出现下降趋势。

加载速率对强度得影响:当加载速率较低时,加载速率对陶瓷得弯曲强度影响不大;当加载速率高于某一数值时,随着加载速率得增大,陶瓷得弯曲强度急剧下降。影响蠕变极限与持久强度得主要因素

由蠕变变形与断裂机理可知,要降低蠕变速率提高蠕变极限必须控制位错攀移得速率,要提高持久强度必须抑制晶界得滑动与空位扩散。

(一)?合金化学成分得影响

耐热钢及合金得基体材料一般选用熔点高、自扩散激活能大或层错能低得金属及合金。

在基体金属中加入铬、钼、钨、铌等合金元素形成单相固溶体,可以提高蠕变极限。

合金中如果有弥散相,就是提高高温强度更有效得方法。

在合金中添加稀土等,能提高孺变极限,特别就是持久强度。

(二)冶炼工艺得影响:高温合金要求更高得冶炼工艺以降低合金中得夹杂物与某些缺陷,如可以采用真空冶炼与定向凝固工艺。

(三)热处理工艺得影响

珠光体耐热钢一般采用正火加高温回火工艺。

奥氏体耐热钢或合金一般进行固溶强化处理与时效处理。

采用形变热处理,可使合金进一步强化。

(四)晶粒大小得影响

当使用温度低于等强温度时,细晶粒钢有较高得强度;

当使用温度高于等强温度时,粗晶粒钢及合金有较高得蠕变抗力与持久强度。影响断裂韧度得因素

1、材料因素(内在因素)?①晶体特征(晶体结构、位错)

②化学成分?③显微组织

④晶粒大小,基体相结构,第二相,杂质

2、(外因)环境因素

温度、应变速度等。

3、处理工艺:热处理、强化处理

为什么要对格里菲斯公式进行奥罗万修正?

格里菲斯公式成功解释了材料得实际强度远低于理论强度得原因,但就是它得对象主要就是脆性材料。对于大多数金属材料,它得断裂过程与陶瓷等脆性材料不同,它得裂纹扩展必须首先通过塑性区,且裂纹扩展功主要耗费在塑性变形上,而塑性变形功大约就是表面能得1000倍,所以要对格里菲斯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得结果就是:

另外,格里菲斯公式适用于裂纹尖端曲率半径<8a。/π,奥罗万公式则适用于裂纹尖端曲率半径>8a。/π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工程材料 试题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试题答案 复习思考题1 1.写出下列力学性能符号所代表的力学性能指标的名称和含义。Akv、ψ、δ5 、σb 、σ0.2 、σs 、σe、σ 500、HRC、HV、σ-1、σ、HBS、HBW、E。 2.钢的刚度为20.7×104MPa,铝的刚度为6.9×104MPa。问直径为2.5mm,长12cm 的钢丝在承受450N的拉力作用时产生的弹性变形量(Δl)是多少?若是将钢丝改成同样长度的铝丝,在承受作用力不变、产生的弹性变形量(Δl)也不变的情况下,铝丝的直径应是多少? 3.某钢棒需承受14000N的轴向拉力,加上安全系数允许承受的最大应力为 140MPa。问钢棒最小直径应是多少?若钢棒长度为60mm、E=210000MPa,则钢棒的弹性变形量(Δl)是多少? 4.试比较布氏、洛氏、维氏硬度的特点,指出各自最适用的范围。下列几种工件的硬度适宜哪种硬度法测量:淬硬的钢件、灰铸铁毛坯件、硬质合金刀片、渗氮处理后的钢件表面渗氮层的硬度。 5.若工件刚度太低易出现什么问题?若是刚度可以而弹性极限太低易出现什么问题? 6.指出下列硬度值表示方法上的错误。12HRC~15HRC、800HBS、58HRC~62HRC、550N/mm2HBW、70HRC~75HRC、200N/mm2HBS。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材料塑性、韧性愈差则材料脆性愈大。 (2)屈强比大的材料作零件安全可靠性高。 (3)材料愈易产生弹性变形其刚度愈小。 (4)伸长率的测值与试样长短有关,δ5>δ10 (5)冲击韧度与试验温度无关。 (6)材料综合性能好,是指各力学性能指标都是最大的。 (7)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只要化学成分一定,就不变了。 复习思考题2 1.解释下列名词:晶格、晶胞、晶粒、晶界、晶面、晶向、合金、相、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固溶强化、第二相弥散强化、组元。 2.金属的常见晶格有哪三种?说出名称并画图示之。 4.为什么单晶体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的金属通常没有各向异性? 5.什么叫晶体缺陷?晶体中可能有哪些晶体缺陷?它们的存在有何实际意义? 6.固态合金中固溶体相有哪两种? 7.固溶体的溶解度取决于哪些因素?复习思考题3 复习思考题3 1.概念: 过冷、过冷度、平衡状态、合金、相图、匀晶转变、共晶转变细晶强化、枝晶偏析、变质处理。 2.金属结晶的动力学条件和热力学条件是什么? 3.铸锭是否一定要有三种晶区?柱状晶的长大如何抑制? 4.合金结晶中可能出现的偏析应如何控制使之尽量减小? 5.本书图3-lOPb-Sn合金相图。 7.固溶体合金和共晶合金其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各有什么特点?

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总结

绪论 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保持与恢复固有形状与尺寸得能力。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得永久变形得能力。 刚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得能力。 强度:材料对变形与断裂得抗力。 韧性:指材料在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与断裂功得能力。 硬度:材料得软硬程度。 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得能力。 寿命:指材料在外力得长期或重复作用下抵抗损伤与失效得能。 材料得力学性能得取决因素:内因——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残余应力、表面与内部得缺陷等;外因——载荷得性质、应力状态、工作温度、环境介质等条件得变化。 第一章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得力学性能 1、1 拉伸力—伸长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 应力—应变曲线 退火低碳钢在拉伸力作用下得力学行为可分为弹性变形、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与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与断裂几个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曲线得起始部分,图中得oa段。 多数情况下呈直线形式,符合虎克定律。 屈服阶段:超出弹性变形范围之后,有得材料在 塑性变形初期产生明显得塑性流动。此时,在外力 不增加或增加很小或略有降低得情况下,变形继续产 生,拉伸图上出现平台或呈锯齿状,如图中得ab段。 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屈服后,欲继续变形,必须 不断增加载荷,此阶段得变形就是均匀得,直到曲 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 线达到最高点,均匀变形结束,如图中得bc段。 不均匀塑性变形阶段:从试样承受得最大应力点开始直到断裂点为止,如图中得cd段。在此阶段,随变形增大,载荷不断下降,产生大量不均匀变形,且集中在颈缩处,最后载荷达到断裂载荷时,试样断裂。 弹性模量E:应力—应变曲线与横轴夹角得大小表示材料对弹性变形得抗力,用弹性模量E表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扭转的概念、纯剪切的概念、薄壁圆筒的扭转,剪切虎克定律、切应力互等定理;静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计算、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概念;应力状态的概念、主应力和主平面、平面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图解法(应力圆)、三向应力圆,最大切应力、广义胡克定律、三个弹性常数E 、G 、μ间的关系、应变能密度、体应变、畸变能密度;强度理论的概念、杆件破坏形式的分析、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畸变能理论、相当应力的概念;疲劳破坏的概念、交变应力及其循环特征、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a 绪论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应力、位移、变形和应变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 变形分为两类:外力解除后能消失的变形成为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或 残余变形。 第二节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1、 连续性假设:材料无空隙地充满整个构件。 2、 均匀性假设:构件内每一处的力学性能都相同 3、 各向同性假设:构件某一处材料沿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 截面法求内力的步骤:①用假想截面将杆件切开,得到分离体②对分离体建立平衡方程,求得内力 第四节 应力 1、 切应力互等定理:在微体的互垂截面上,垂直于截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相等,方向均指向或离开交线。 胡克定律 2、 E σε=,E 为(杨氏)弹性模量 3、 G τγ=,剪切胡克定律,G 为切变模量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轴力和轴力图、直杆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强度条件、斜截面上的应力、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变形、虎克定律、横向变形系数、应力集中 第一节 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分析 1、 拉压杆受力的平面假设: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杆件轴线。即,横截面上没有切应变,正应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1231231321321321课后答案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σP)或屈服强度(σ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σP)或屈服强度(σS)降低的现象。 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一)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因素 1.金属本性和晶格类型(结合键、晶体结构) 单晶的屈服强度从理论上说是使位错开始运动的临界切应力,其值与位错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晶格阻力--派拉力、位错运动交互作用产生的阻力)决定。 派拉力: 位错交互作用力 (a是与晶体本性、位错结构分布相关的比例系数,L是位错间距。) 2.晶粒大小和亚结构 晶粒小→晶界多(阻碍位错运动)→位错塞积→提供应力→位错开动→产生宏观塑性变形。 晶粒减小将增加位错运动阻碍的数目,减小晶粒内位错塞积群的长度,使屈服强度降低(细晶强化)。 屈服强度与晶粒大小的关系:霍尔-派奇(Hall-Petch) σs= σi+kyd-1/2 3.溶质元素 加入溶质原子→(间隙或置换型)固溶体→(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半径不一样)产生晶格畸变→产生畸变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交互运动→使位错受阻→提高屈服强度(固溶强化)。 4.第二相(弥散强化,沉淀强化)

不可变形第二相:提高位错线张力→绕过第二相→留下位错环→两质点间距变小→流变应力增大。 不可变形第二相:位错切过(产生界面能),使之与机体一起产生变形,提高了屈服强度。 弥散强化:第二相质点弥散分布在基体中起到的强化作用。 沉淀强化:第二相质点经过固溶后沉淀析出起到的强化作用。 (二)影响屈服强度的外因素 1.温度:一般的规律是温度升高,屈服强度降低。原因:派拉力属于短程力,对温度十分敏感。 2.应变速率:应变速率大,强度增加。σε,t= C1(ε)m 3.应力状态:切应力分量越大,越有利于塑性变形,屈服强度越低。 缺口效应:试样中“缺口”的存在,使得试样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现象。 9.细晶强化能强化金属又不降低塑性。 10.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的区别。为什么脆性断裂更加危险?韧性断裂:是断裂前产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 特征: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与主应力成45度角。 断口成纤维状(塑变中微裂纹扩展和连接),灰暗色(反光能力弱)。 断口三要素: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这三个区域的比例关系与材料韧断性能有关。 塑性好,放射线粗大 塑性差,放射线变细乃至消失。 脆性断裂:断裂前基本不发生塑性变形的,突发的断裂。 特征:断裂面与正应力垂直,断口平齐而光滑,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注意:脆性断裂也产生微量塑性变形。 断面收缩率小于5%为脆性断裂,大于5%为韧性断裂。 。 第二章金属在其他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材料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一、解释下列名词 滞弹性: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应变落后于应力现象。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科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 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裁,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 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σP)或屈服强度(σ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σP)或屈服强度(σS)降低的现象。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解理面:在解理断裂中具有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体学平面。 韧脆转变:材料力学性能从韧性状态转变到脆性状态的现象(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微穿晶断裂,断口特征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叫做静力韧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 二、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结构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 答案: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而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它的影响不大,所以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性能指标,这是弹性模量在性能上的主要特点。改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会对材料的强度(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材料的刚度影响不大。 三、什么是包辛格效应,如何解释,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包辛格效应就是指原先经过变形,然后在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加工硬化:试样发生均匀塑性变形,欲继续变形则必须不断增加载荷,这种随着随性变形的增大形变抗力不断增大的现象叫加工硬化。 2弹性比功: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3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着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通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小于1%-4%),而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常见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和孪生 6弹性极限:以规定某一少量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对应此残留变形的应力。 7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的应力最高限。 8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的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 服强度。 9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发生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断裂 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能量。韧性断裂的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于主 应力成45度角。 10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形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危害性很大。断裂面一般与主应力垂直,端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11剪切断裂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断裂,又分滑断和微孔聚集性断裂。 12解理断裂: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总是脆性断裂。 13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缺口效应“ ①缺口引起应力集中,并改变了缺口应力状态,使得缺口试样或机件中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应力状态改变为两向或者三向应力状态。 ②缺口使得材料的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增大材料产生脆断的倾向。 8缺口敏感度:有缺口强度的抗拉强度Z bm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Zb的比值. NSR=Z bn / Z S NSR越大缺口敏感度越小 9冲击韧性:Ak除以冲击式样缺口底部截面积所得之商 10冲击吸收功:式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单位J 11低温脆性:一些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或某些秘排立方晶格的金属,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 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 12脆性转变温度: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增加,而塑形和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升高的温度,或断后延伸率,断后收缩率,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的温度就是韧脆转变温度tk,tk是一个温度区间 16应力场强度因子KI :表示应力场的强弱程度,对于某一确定的点的大小直接影响应力场的大小,KI越大,则应力场各应力分量也越大 17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低应力脆断现象第一章 3?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 标? 答:由于弹性变形时原子间距在外力作用下可逆变化的结果,应力与应变关系实际上是原子

材料力学概念及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 材料力学的任务是: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问题,解决安全与经济的矛盾。 2 强度: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3 刚度: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4 稳定性:构件保持初始直线平衡形式的能力。 5 连续均匀假设:构件内均匀地充满物质。 6 各项同性假设:各个方向力学性质相同。 7 内力:以某个截面为分界,构件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相互作用力。 8 截面法:计算内力的方法,共四个步骤:截、留、代、平。 9 应力:在某面积上,内力分布的集度(或单位面积的内力值)、单位Pa。 10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σ) 11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的应力( ) 12 弹性变形:去掉外力后,能够恢复的那部分变形。 13 塑性变形:去掉外力后,不能够恢复的那部分变形。 14 四种基本变形: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二、拉压变形 15 当外力的作用线与构件轴线重合时产生拉压变形。 16 轴力:拉压变形时产生的内力。 17 计算某个截面上轴力的方法是:某个截面上轴力的大小等于该截面的一侧各个轴向外力的代数和,其中离开该截面的外力取正。 18 画轴力图的步骤是: ①画水平线,为X轴,代表各截面位置; ②以外力的作用点为界,将轴线分段; ③计算各段上的轴力; ④在水平线上画出对应的轴力值。(包括正负和单位) 19 平面假设:变形后横截面仍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20 拉(压)时横截面的应力是正应力,σ=N/A 21 斜截面上的正应力:σα=σcos2α 22 斜截面上的切应力: α=σSin2α/2 23 胡克定律:杆件的变形时与其轴力和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面积成反比,计算式△L=NL/EA(适用范围σ≤σp) 24 胡克定律的微观表达式是σ=Eε。 25 弹性模量(E)代表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单位Pa)。 26 应变:变形量与原长度的比值ε=△L/L(无单位),表示变形的程度。 27 泊松比(横向变形与轴向变形之比)μ=∣ε1/ε∣ 28 钢(塑)材拉伸试验的四个过程:比例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劲缩阶段。 29 比例极限σp :比例阶段的最大应力值。 30 屈服极限σs :屈服阶段的最小应力值。 31 强化极限σb :断裂前能承担的最大应力值。 32 脆、塑材料的比较: ①脆材无塑性变形,抗压不抗拉;塑材抗拉也抗压。 ②脆材对应力的集中的反应敏感,塑材不敏感。。 33 应力集中:在形状变化处,应力特别大的现象。 34 延伸率:拉断后,变形量与原长的比值(δ=△L1/L,≥5%为塑材) 35 冷作硬化:进入强化阶段后,卸载再重新加载,比例极限增大的现象。 38 极限应力σjx:失去承载能力时的应力 39 许用应力〔σ〕:保证安全允许达到的最大应力。 42 计算思路:外力内力应力。 43 超静定问题:未知力多于平衡方程个数的问题(用平衡方程不能或不能全部计算出构件的外力)。 44 计算超静定问题:除平衡方程以外,更需依据变形实际建立补充方程。 45 剪力:平行于截面的内力(Q),该截面称作剪切面。 46 单剪:每个钉有一个剪切面。双剪:每个钉有两个剪切面。 48 挤压力:两构件相互接触面所承受的压力。 三、扭转 1 外力偶矩的矢量方向与杆件的轴线重合时杆件发生(扭转)变形。杆件的两个相邻截面发生绕轴线的相对转动。 2 传动轴所传递的功P(kw),转速n(r/min),则此外力偶矩为Me=9.549P/n(N*m)。 3 扭转变形时,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称扭矩。表示各截面上扭矩大小的图形,称作扭矩图。 4 两正交线之间的直角的改变量( ),称为剪应变。表示剪切变形的严重程度。 5 剪切胡克定律τ=G ,式中G称为材料剪切弹性模量。 6 薄壁扭转构件横截面上某点的剪应力 n δ,式中 为圆形横截面包围的面积,δ为该点处的壁厚。 7 Ip=∫Aρ2dA称为截面的极惯性矩。 四、弯曲应力: 1 梁弯曲时,作用线与横截面平行的内力,称为剪力。数值上等于该截面之左侧或右侧梁上各个横向外力的代数和,绕截面顺转的力为正。 2 梁弯曲时,作用面垂直于轴线的内力偶矩,称为弯矩。数值上等于该截面之左侧或右侧梁上各个外力(包括力偶)对截面力矩的代数和,使截面处产生凹变形的力矩为正。 3 无均布载荷梁段,剪力为水平直线。 无剪力(零)的梁段,弯矩为水平直线。 在集中力作用的截面,剪力图上发生转折,在集中力偶作用的截面,弯矩图上发生跃变。 在剪力为零的截面,弯矩有极大值。最大弯矩发生在Q=0 ,集中力偶两侧、悬臂梁根部和集中力的截面上。 Iz=∫Ay2dA称为截面的轴惯性矩。式中y是微面积dA到中性轴的距离。 中性轴通过截面的形心,是拉压区的分界线。 五、弯曲时的位移 1 挠度是梁弯曲时横截面的形心在垂直于梁轴线方向的位移。 2 转角是梁变形时横截面绕其中性轴旋转的角度。 六、超静定问题 1 使用静力平衡方程不能求出结构或构件全部约束力或内力的问题。 2 多余约束力 解除维持构件平衡的多余约束后,以力代替该约束对构件的作用力。 变形协调方程 多余约束力与基本力共同作用的变形满足梁的约束条件。 七、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 应力状态: 受力构件内部一点处不同方位截面应力的集合。 单元体:围绕构件内一点处边长为无穷小的立方体。 主平面:单元体上剪力为零的截面 4 截面核心:压力作用线通过此区域,受压杆横截面上无拉应力。 5 弯矩扭合构件选用空心圆形截面比较合理。 九、压杆稳定 1 稳定性:受压杆件保持原有直线平衡形式的能力。 2 临界力Pcr:受压杆件能保持稳定的最大压力。 9 提高稳定措施:①环形截面;②减小长度;③固定牢固。 冷拉是在常温条件下,以超过原来钢筋屈服点强度的拉应力,强行拉伸钢筋,使钢筋产生塑性变形以达到提高钢筋屈服点强度和节约钢材为目的。 冷拔-是材料的一种加工工艺,对于金属材料,冷拔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力学性能,而在材料处于常温的条件下进行拉拔。冷拔的产品较之于热成型有:尺寸精度高和表面光洁度好的优点。第一章绪论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二、基本概念 1、构件:工程结构或机械的每一组成部分。(例如:行车结构中的横梁、吊索等) 材料力学—研究变形体,研究力与变形的关系。 2、变形:在外力作用下,固体内各点相对位置的改变。(宏观上看就是物体尺寸 和形状的改变) 弹性变形—随外力解除而消失 塑性变形(残余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 刚度:在载荷作用下,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3、内力:构件内由于发生变形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内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强度:在载荷作用下,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4、稳定性:在载荷作用下,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强度、刚度、稳定性是衡量构件承载能力的三个方面,材料力学就是研究构件承 载能力的一门科学。 三、材料力学的任务 材料力学的任务就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 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还需要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在进行理论分 析的基础上,实验研究是完成材料力学的任务所必需的途径和手段。 四、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构件的分类:杆件、板壳*、块体*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直杆——轴线为直线的杆曲杆——轴线为曲线的 杆 等截面杆——横截面的大小形状不变的杆变截面杆——横截面的大小或形状 变化的杆 等截面直杆——等直杆 §1.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在外力作用下,一切固体都将发生变形,故称为变形固体。在材料力学中,对变 形固体作如下假设: 1、连续性假设:认为整个物体体积内毫无空隙地充满物质 灰口铸铁的显微组织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 2、均匀性假设:认为物体内的任何部分,其力学性能相同 普通钢材的显微组织优质钢材的显微组织 3、各向同性假设:认为在物体内各个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能相同 (沿不同方向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称为各向异性材料。如木材、胶合板、纤维增 强材料等) 4、小变形与线弹性范围:认为构件的变形极其微小,比构件本身尺寸要小得多。 如右图,δ远小于构件的最小尺寸,所以通过节点平衡求各杆内力时,把支架的 变形略去不计。计算得到很大的简化。 §1.3 外力及其分类 外力:来自构件外部的力(载荷、约束反力) 按外力作用的方式分类 体积力:连续分布于物体内部各点的力。如重力和惯性力 表面力: 分布力:连续分布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如油缸内壁的压力,水坝受到的水压力等 均为分布力 集中力:若外力作用面积远小于物体表面的尺寸,可作为作用于一点的集中力。 按外力与时间的关系分类 静载:载荷缓慢地由零增加到某一定值后,就保持不变或变动很不显著,称为静 载 动载:载荷随时间而变化。如交变载荷和冲击载荷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内力:外力作用引起构件内部的附加相互作用力。 求内力的方法—截面法 (1)假想沿m-m横截面将杆切开(2)留下左半段或右半段(3)将弃去部分对留 下部分的作用用内力代替(4)对留下部分写平衡方程,求出内力的值。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为了表示内力在一点处的强度,引入内力集度,即应力的概念。 §1.5 变形与应变 1.位移:MM' 刚性位移;变形位移。 2.变形:物体内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 化。 取一微正六面体 两种基本变形: 线变形——线段长度的变化角变形——线段间夹角的变化 3.应变 正应变(线应变) x方向的平均应变:切应变(角应变) 杆件的基本变形: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1)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受力特点与变形特点:作用在杆件上的外力合力的作用线与杆件轴线重合,杆件 变形是沿轴线方向的伸长或缩短。 §2.2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轴力:截面上的内力 由于外力的作用线与杆件的轴线重合,内力的作用线也与杆件的轴线重合。所以 称为轴力。 4、轴力图:轴力沿杆件轴线的变化 杆件的强度不仅与轴力有关,还与横截面面积有关。必须用应力来比较和判断杆 件的强度。 在拉(压)杆的横截面上,与轴力FN对应的应力是正应力。根据连续性假设, 横截面上到处都存在着内力。 观察变形: 平面假设—变形前原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仍垂直于轴线。 从平面假设可以判断: (1)所有纵向纤维伸长相等(2)因材料均匀,故各纤维受力相等 (3)内力均匀分布,各点正应力相等,为常量 §2.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实验表明:拉(压)杆的破坏并不总是沿横截面发生,有时却是沿斜截面发生的 §2.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一试件和实验条件:常温、静载 二低碳钢的拉伸 明显的四个阶段 1、弹性阶段ob 2、屈服阶段bc(失去抵抗变形的能力) 3、强化阶段ce(恢 复抵抗变形的能力) 4、局部径缩阶段ef 两个塑性指标: 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δ>5%为塑性材料δ<5%为脆性材料 低碳钢的S≈20-30% ψ≈60%为塑性材料 三卸载定律及冷作硬化 1、弹性范围内卸载、再加载 2、过弹性范围卸载、再加载 材料在卸载过程中应力和应变是线性关系,这就是卸载定律。 材料的比例极限增高,延伸率降低,称之为冷作硬化或加工硬化。 四其它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对于没有明显屈服阶段的塑性材料,用名义屈服极限σp0.2来表示。 对于脆性材料(铸铁),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微弯的曲线,没有屈服和径缩 现象,试件突然拉断。断后伸长率约为0.5%。为典型的脆性材料。 拉伸与压缩在屈服阶段以前完全相同 三脆性材料(铸铁)的压缩 脆性材料的抗拉与抗压性质不完全相同 压缩时的强度极限远大于拉伸时的强度极限 一、安全因数和许用应力 变形特点:位于两力之间的截面发生相对错动。 切应力强度条件:[τ]许用切应力,常由实验方法确定 第三章扭转 §3.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扭转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 杆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 轴线的力偶作用, 杆件的横截面绕轴线产生相对转动。 1.材料力学就是研究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理论 2.变形性质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3.研究内力的方法是截面法 4.表示内力密集的程度是应力 5.基本变形有:轴向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6轴力图是表示轴力与横截面积关系 7.平面假设是受轴向拉伸的杆件,变形后横截面积仍保持不变为平面,两平面相 对位移了一段距离 8.应力集中是会在其局部应力骤然增大的现象 9低碳钢的四个表现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10.代表材料强度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 11塑性指标主要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12.5 ≥ δ%为塑性材料% 5 < δ为脆性材料 13连接杆主要有铆钉链接、螺栓链接、焊接、键连接、销轴链接 14剪切计算主要有安全计算、加工计算、运算安全计算 15焊接的对焊接和搭焊接两种,其中对焊接有对接、V型、 X型 16按照强度条件设计的构件尺寸取大值,许应用荷载取小值, 17切应力互等原理是在单元体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垂直于两面交线的切应力数值 相等,其方向均指向或背离该交线, 18脆性材料的抗拉能力低于其抗剪能力,塑性材料的抗剪能力则低于抗拉能力 19纯弯曲是指梁横截面上只有弯矩无剪力的弯曲 20横力弯曲指的是梁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弯曲变形 21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第2版答案 束德林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束德林课后答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第2版 第一章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1、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6.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的台阶。 8.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可以是韧性断裂,也可以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多数工程材料弹性变形时,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2、 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 答:E 弹性模量 G 切变模量 r σ规定残余伸长应力 2.0σ屈服强度 gt δ金属材料拉伸时最大应力下的总伸长率 n 应变硬化指 数 【P15】 3、 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 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 答:主要决定于原子本性和晶格类型。合金化、热处理、冷塑性变形等能够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形态和晶粒大小,但是不改变金属原子的本性和晶格类型。组织虽然改变了,原子的本性和晶格

材料力学性能-考前复习总结(前三章)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是表示其在力或能量载荷作用下(环境)变形和断裂的某些力学参量的临界值或规定值。 材料的安全性指标:韧脆转变温度Tk;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功Ak;缺口敏感性NSR 材料常规力学性能的五大指标: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冲击功Ak;硬度;断裂韧性 第一章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应力和应变:条件应力条件应变 = 真应力真应变 应力应变状态:可在受力机件任一点选一六面体,有九组应力,其中六个独立分量。其中必有一主平面,切应力为零,只有主应力,且 ,满足胡克定律。 应力软性系数:最大切应力与最大正应力的相对大小。 1 弹变1)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ae=1/2σeεe=σe2/2E。取决于E和弹性极限,弹簧用于减震和储能驱动,应有较高的弹性比功和良好弹性。需通过合金强化及组织控制提高弹性极限。 2)弹性不完整性:纯弹性体的弹性变形只与载荷大小有关,而与加载方向及加载时间无关,但对实际金属而言,与这些因素均有关系。 ①滞弹性: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与材料成分、组织及试验条件有关,组织约不均匀,温度升高,切应力越大,滞弹性越明显。金属中点缺陷的移动,长时间回火消除。 弹性滞后环:由于实际金属有滞弹性,因此在弹性区内单向快速加载、卸载时,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形成一封闭回路。吸收变形功 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塑性区加载,塑性滞后环),也叫内耗(弹性区加载),或消震性。 ②包申格效应: 定义: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低的现象。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下降到零,这说明在反向加载时塑性变形立即开始了) 解释:与位错运动所受阻力有关,在某滑移面上运动位错遇位错林而使其弯曲,密度增大,形成位错缠结或胞状组织,相对稳定。卸载后同向拉伸,位错线不能显著运动。但反向载荷使得位错做反向运动,阻碍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习题答案模板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后答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 第一章单向静拉伸力学性能 1、解释下列名词。 1弹性比功: 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滞弹性: 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 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称为滞弹性, 也就是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 3.循环韧性: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称为循环韧性。 4.包申格效应: 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 卸载后再同向加载, 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 反向加载, 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解理刻面: 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6.塑性: 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不可逆永久( 塑性) 变形的能力。 韧性: 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7.解理台阶: 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 便形成一个高度为b 的台阶。 8.河流花样: 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

9.解理面: 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 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 后, 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 因与大理石断 裂类似, 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 穿晶断裂的裂纹穿过晶内, 能够是韧性断裂, 也能够 是脆性断裂。 沿晶断裂: 裂纹沿晶界扩展, 多数是脆性断裂。 11.韧脆转变: 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 冲击 吸收功明显下降, 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 这种 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12.弹性不完整性: 理想的弹性体是不存在的, 多数工程材料弹性 变形时, 可能出现加载线与卸载线不重合、应变滞后于应力变化等 现象,称之为弹性不完整性。弹性不完整性现象包括包申格效应、 弹性后效、弹性滞后和循环韧性等 2、说明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意义。 答: E弹性模量G切变模量 σ规定残余伸长应力2.0σ屈服强 r 度 δ金属材料拉伸时最大应力下的总伸长率n 应变硬化指数gt 【P15】 3、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组 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 答: 主要决定于原子本性和晶格类型。合金化、热处理、冷塑 性变形等能够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形态和晶粒大小, 可是不改 变金属原子的本性和晶格类型。组织虽然改变了, 原子的本性和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材料

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屈服现象: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继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突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变形。 屈服过程:在上屈服点,吕德斯带形成;在下屈服点,吕德斯带扩展;当吕德斯带扫过整个试样时,屈服伸长结束。 屈服变形机制:位错运动与增殖的结果。 屈服强度: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 屈服判据: 屈雷斯加最大切应力理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时产生屈服。 米赛斯畸变能判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比畸变能等于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在单向拉伸屈服时的比畸变能时,将产生屈服。 消除办法: 加入少量能夺取固溶体合金中溶质原子的物质,使之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元素; 通过预变形,使柯氏气团被破坏。 影响因素: 1.因: a)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不同,位错运动所受的阻力不同。 b)晶粒大小和亚结构:减小晶粒尺寸将使屈服强度提高。 c)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d)第二相 2.外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弥散强化):通过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实现的强化。

强化效果: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相质点尺寸越小,强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长形质点的强化效果比球形质点的强化效果好; 第二相数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 细晶强化:通过减小晶粒尺寸增加位错运动障碍的数目(阻力大),减小晶粒位错塞积群的长度(应力小),从而使屈服强度提高的方法。 同时提高塑性及韧性的机理: 晶粒越细,变形分散在更多的晶粒进行,变形较均匀,且每个晶粒中塞积的位错少,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开裂机会较少,有可能在断裂之前承受较大的变形量,即表现出较高的塑性。 细晶粒金属中,裂纹不易萌生(应力集中少),也不易传播(晶界曲折多),因而在断裂过程中吸收了更多能量,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固溶强化:在纯金属中加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合金,将显著提高屈服强度。 原因: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相互作用,使溶质原子扩散到位错周围,形成柯氏气团;柯氏气团钉扎位错,提高位错运动阻力。 强化效果: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溶质浓度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应变硬化(形变强化):金属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所需要的外力不断增大,表明金属材料有一种阻止继续塑性变形的能力。 原因: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不断增殖,运动受阻所致。 断裂韧度:临界或失稳状态下的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大小。 塑性变形: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体的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的永久变形。 1.单晶体:滑移+孪生;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含答案)

材料力学基本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材料的失效模式 B 。 A 只与材料本身有关,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B 与材料本身、应力状态均有关; C 只与应力状态有关,而与材料本身无关; D 与材料本身、应力状态均无关。 2.下面有关强度理论知识的几个论述,正确的是 D 。 A 需模拟实际构件应力状态逐一进行试验,确定极限应力; B 无需进行试验,只需关于材料破坏原因的假说; C 需要进行某些简单试验,无需关于材料破坏原因的假说; D 假设材料破坏的共同原因,同时,需要简单试验结果。 3、 轴向拉伸细长杆件如图所示,__ A _。 A .1-1、2-2面上应力皆均匀分布; B .1-1面上应力非均匀分布,2-2面上应力均匀分布; C .1-1面上应力均匀分布,2-2面上应力非均匀分布; D .1-1、2-2面上应力皆非均匀分布。 4、塑性材料试件拉伸试验时,在强化阶段__ D ___。 A .只发生弹性变形; B .只发生塑性变形; C .只发生线弹性变形; D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同时发生。 5、比较脆性材料的抗拉、抗剪、抗压性能:__ B ____。 A .抗拉性能>抗剪性能<抗压性能; B .抗拉性能<抗剪性能<抗压性能; C .抗拉性能>抗剪性能>抗压性能; D .没有可比性。 6、水平面内放置的薄壁圆环平均直径为d ,横截面面积为A 。当其绕过圆心的轴在水平面内匀角速度旋转时,与圆环的初始尺寸相比_ A ___。 A .d 增大,A 减小; B .A 增大,d 减小; C .A 、d 均增大; D .A 、d 均减小。 7、如右图所示,在平板和受拉螺栓之间垫上一个垫圈,可以提高___D __。 A .螺栓的拉伸强度; B .螺栓的挤压强度; C .螺栓的剪切强度; D .平板的挤压强度。 8、 图中应力圆a 、b 、c 表示的应力状态分别为 C A 二向应力状态、纯剪切应力状态、三向应力状态; B 单向拉应力状态、单向压应力状态、三向应力状态; C 单向压应力状态、纯剪切应力状态、单向拉应力状态; D 单向拉应力状态、单向压应力状态、纯剪切应力状态。 9.压杆临界力的大小 B , A 与压杆所承受的轴向压力大小有关; B 与压杆的柔度大小有关; C 与压杆的长度大小无关; D 与压杆的柔度大小无关。 10.一点的应力状态如下图所示,则其主应力1σ、2σ、3σ分别为 D A 30MPa 、100 MPa 、50 MPa B 50 MPa 、30MPa 、-50MPa C 50 MPa 、0、-50MPa D -50 MPa 、30MPa 、50MPa 11. 对于静不定问题,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是( C )。 A 未知力个数小于独立方程数; B 未知力个数等于独立方程数 ;

江大工程材料力学性能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弹性变形的实质是什么?答:金属晶格中原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的反映。 2、弹性模量E的物理意义?E是一个特殊的力性指标,表现在哪里? 答: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即符合胡克定律),其比例系数称为弹性模量。E=Z / &。弹性模量可视为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亦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弹性模量E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单位弹性变形所需要的应力。它是反映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相当于普通弹簧中的刚度。特殊表现:金属材料的E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力 学性能指标,温度、加载速率等外在因素对其影响不大,E主要决定于金属原子 本性和晶格类型。 3、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有何异同? 答: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力);弹性极限:试样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屈服极限:开始发生均匀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4、什么是滞弹性?举例说明滞弹性的应用? 答: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应用:精密传感元件选择滞弹性低的材料。 5、内耗、循环韧性、包申格效应? 答:内耗:金属材料在在弹性区内加载交变载荷(振动)时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循环韧性:? ??塑性区内???;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 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为1%~4%),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极限)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降低到零)的现象。 6、什么是屈服强度?如何确定屈服强度? 答:屈服强度Z s :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以下屈服点对应的应力为屈服强度;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以产生0.2%残 余变形的应力为其屈服强度。 7、屈服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内因:①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位错密度增加,晶格阻力增加,屈服强度随之提高)②晶粒大小和亚结构(细晶强化)③溶质元素(固溶强化)④第二相(弥散强化和沉淀强化);外因:①温度(一般,升高温度,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低)②应变速率(应变速率硬化)③应力状态(切应力分量越大,越有利于塑性变形,屈服强度则越低)。 8、屈服强度的实际意义?答:屈服强度是金属材料重要的力学性能,它是工程上从静强度角度选择韧性材料的基本依据,是建立屈服判据的重要指标,钢的屈服强度对工艺性能也有重要影响,降低屈服强度有利于材料冷成形加工和改善焊接性能。 9、静力韧度的物理意义。答:金属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断裂前所吸收的功定义为静力韧度,它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指标。 10、真实应力应变曲线与工程应力应变曲线有何不同?有何意义?真实应力应 变曲线的关键点是哪个点?答: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应力和应变是用试样标距部分原始截面积和原始标距长度来度量的,往往不能真实反映或度量应变;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则代表瞬时的应力和应变,更为合理,可以叠加,可以不记中间加载历史,只需知道试样的初始长度和最终长度。工程〉真实。关键点是B点,B点前是均匀塑性变形,后是颈缩阶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东北大学

课后答案 第一章 一、解释下列名词 材料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滞弹性: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应变落后于应力现象。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科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 弹性极限:试样加载后再卸裁,以不出现残留的永久变形为标准,材料能够完全弹性恢复的最高应力。比例极限: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 包申格效应:指原先经过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同向加载,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增加;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ζP)或屈服强度(ζS)降低的现象。 解理断裂:沿一定的晶体学平面产生的快速穿晶断裂。晶体学平面--解理面,一般是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面。 解理面:在解理断裂中具有低指数,表面能低的晶体学平面。 韧脆转变:材料力学性能从韧性状态转变到脆性状态的现象(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微穿晶断裂,断口特征由纤维状转变为结晶状)。 静力韧度:材料在静拉伸时单位体积材料从变形到断裂所消耗的功叫做静力韧度。是一个强度与塑性的综合指标,是表示静载下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最佳配合。 二、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对结构不敏感的力学性能? 答案:金属的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而材料的成分和组织对它的影响不大,所以说它是一个对组织不敏感的性能指标,这是弹性模量在性能上的主要特点。改变材料的成分和组织会对材料的强度(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材料的刚度影响不大。 三、什么是包辛格效应,如何解释,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包辛格效应就是指原先经过变形,然后在反向加载时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降低的现象。特别是弹性极限在反向加载时几乎下降到零,这说明在反向加载时塑性变形立即开始了。包辛格效应可以用位错理论解释。 第一,在原先加载变形时,位错源在滑移面上产生的位错遇到障碍,塞积后便产生了背应力,这背应力反作用于位错源,当背应力(取决于塞积时产生的应力集中)足够大时,可使位错源停止开动。背应力是一种长程(晶粒或位错胞尺寸范围)内应力,是金属基体平均内应力的度量。因为预变形时位错运动的方向和背应力的方向相反,而当反向加载时位错运动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了,和背应力方向一致,背应力帮助位错运动,塑性变形容易了,于是,经过预变形再反向加载,其屈服强度就降低了。这一般被认为是产生包辛格效应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反向加载时,在滑移面上产生的位错与预变形的位错异号,要引起异号位错消毁,这也会引起材料的软化,屈服强度的降低。 实际意义:在工程应用上,首先是材料加工成型工艺需要考虑包辛格效应。其次,包辛格效应大的材料,内应力较大。另外包辛格效应和材料的疲劳强度也有密切关系,在高周疲劳中,包辛格效应小的疲劳寿命高,而包辛格效应大的,由于疲劳软化也较严重,对高周疲劳寿命不利。可以从河流花样的反“河流”方向去寻找裂纹源。解理断裂是典型的脆性断裂的代表,微孔聚集断裂是典型的塑性断裂。 5.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与以下三个方面相联系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屈服强度位错增值和运动晶粒、晶界、第二相等外界影响位错运动的因素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考虑 (一)影响屈服强度的内因素 1.金属本性和晶格类型(结合键、晶体结构)单晶的屈服强度从理论上说是使位错开始运动的临界切应力,其值与位错运动所受到的阻力(晶格阻力--派拉力、位错运动交互作用产生的阻力)决定。派拉力:位错交互作用力(a 是与晶体本性、位错结构分布相关的比例系数,L 是位错间距。) 2.2.晶粒大小和亚结构晶粒小→晶界多(阻碍位错运动)→位错塞积→提供应力→位错开动→产生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