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导读:屈原简介

(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

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

“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着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1.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2.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3.屈原简介

4.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写作素材

5.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文

6.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文

7.我敬佩的爱国诗人屈原作文

8.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上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高中高三书信: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封信

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封信 本文作文是关于高三的书信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封信,欢迎阅读。 我最崇敬的爱国诗人屈原先生: 夜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与你悠悠心会于汨罗江边。江上,龙舟竞飞;江边,粽叶飘香。可是,您孤高的灵魂又在何处飘泊? 您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啊,您可真傻,我真为您感到惋惜!那个昏庸的楚怀王不明是非,不辨黑白,在楚国灭亡的警钟已经敲响时,却把您流放到偏僻的蛮荒之地。您却还执着地数次上书,盼望自己的君主能够醒悟。然而这时的楚怀王早已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忠言逆耳,又一次把你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汉北地区。既然您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您又为何不另寻知音,秦、齐等国可都对您伸出橄榄枝的呀;或者像孔圣人那样,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便游历四方,传播思想,收三千弟子,桃李满天下,功成名就,也不失是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柳暗花明“的上策啊;再退一步说,您还可以做个自由诗人,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家乡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您却在第一次流放期间,对别国使者的邀请不屑一顾,放弃了齐国、秦国的高官宰相、千石俸禄,忠贞不渝地把自己交给楚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进谏。眼见楚怀王沉迷于声色犬马,纸迷金醉之中,眼见朝堂上那些奸佞之徒必将把楚国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眼见楚国百姓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眼见秦国军队将楚国池城占为己有……您痛不欲生,悲伤地闭上双眼,为楚国的未来担忧至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 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一个傻得可爱的屈原,一个宁死不屈的性格屈原,一个把祖国的利益看得比生命更重的屈原!

您是民族英雄的先驱,成为后世的志士仁人铭志的碑。因为有了您,才有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男儿情怀;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精神;才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限期盼……您开创了骚体,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您是文坛不朽的脊梁。虽然您已离我们远去,但您的爱国品质却永远与我们近在咫尺——那是中华之魂魄!您的”傻“终究傻得可爱,汨罗江边的龙舟,裹着粽叶的粽子,还有秭归乡里一年一度的祭祀,都在追忆着您的风采。换一个角度看,您的”傻“何尝不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真诚表露!待到明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真想站在汩罗江畔,且听风吟,为您再吟一曲《离骚》,愿汩罗江之水能够带去我的信笺,我会时常怀念您! 此致 晚辈崇高的敬礼!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爱国诗人屈原简介 导读: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

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第8课 爱国诗人屈原

第8课爱国诗人屈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习作2 一棵枯树的倾诉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以“一棵枯树的倾诉”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出枯树的遭遇和经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叫公孙治的人能听懂鸟的话语,其实,这并不神秘,如果我们也能像她那样尊重自然万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它们的体会,我们也能拥有这样与万物沟通的本事。 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1.出示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教师提示) 2.出示描写大树的好词好句的课件。 3.出示枯萎的大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 4.学生对照两幅图,思考:大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的哪些遭遇会使它发生这样的变化?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三、明确作文要求 1.学生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课间出示要求。 3.学生选定一个让大树枯槁的原因,同桌互说。(以第一人称) 4.全班交流。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爱国诗人屈原同步练习2湘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爱国诗人屈原同步练习2湘教版 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凝(níng)聚倾(qūn)吐湿(shī)润轻捷(jié) B、一缕(lóu)调(tiáo)色板要(yāo)挟曾(céng)经 C、塞(sài)外差(chà)不多倒(dào)过来冷(lěng)笑 D、分(fèng)量旋转(zhuǎn)蕴(yùn)含湛(zhàn)蓝 二、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语语是() A、拨地而起望而生畏不拘一格 B、千峰万仞随心所欲浩气长书 C、绵亘蜿蜓返璞归真心惊肉跳 D、自作自受流连忘返兴高采烈 三、组词。 勤()眷()扁 piān() biǎn() 谨()卷()缝 féng() fèng() 四、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诅咒——魁梧——爱慕——静谧—— 反义词:精密——僵硬——庄重——渺小—— 五、下面是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的相应词语,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②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③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④比喻见到事物的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A、①温和可亲②轻手轻脚③浩浩荡荡④少见多怪 B、①温柔可亲②蹑手蹑脚③浩如烟海④可见一斑 C、①和蔼可亲②悄无声息③浪涛汹涌④以小见大 D、①和蔼可亲②蹑手蹑脚③波涛汹涌④可见一斑 六、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甲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1)人教版 ●说课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的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3.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4.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5.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品读——欣赏法。 2.讨论法。 ●教学用具 1.图书馆有关屈原的资料。 2.投影仪。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二、整体初读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层次

《屈原列传》学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学案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for biograph ies of Qu Yuan

《屈原列传》学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 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 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 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 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 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 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 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 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 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 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 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

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封信_书信作文900字

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封信_书信作文900字 我最崇敬的爱国诗人屈原先生: 夜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与你悠悠心会于汨罗江边。江上,龙舟竞飞;江边,粽叶飘香。可是,您孤高的灵魂又在何处飘泊? 您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啊,您可真傻,我真为您感到惋惜!那个昏庸的楚怀王不明是非,不辨黑白,在楚国灭亡的警钟已经敲响时,却把您流放到偏僻的蛮荒之地。您却还执着地数次上书,盼望自己的君主能够醒悟。然而这时的楚怀王早已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忠言逆耳,又一次把你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汉北地区。既然您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您又为何不另寻知音,秦、齐等国可都对您伸出橄榄枝的呀;或者像孔圣人那样,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便游历四方,传播思想,收三千弟子,桃李满天下,功成名就,也不失是在山重水复中寻找柳暗花明的上策啊;再退一步说,您还可以做个自由诗人,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家乡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您却在第一次流放期间,对别国使者的邀请不屑一顾,放弃了齐国、秦国的高官宰相、千石俸禄,忠贞不渝地把自己交给楚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颜进谏。眼见楚怀王沉迷于声色犬马,纸迷金醉之中,眼见朝堂上那些奸佞之徒必将把楚国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眼见楚国百姓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眼见秦国军队将楚国池城占为己有您痛不欲生,悲伤地闭上双眼,为楚国的未来担忧至极,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 从您的身上,我看到一个傻得可爱的屈原,一个宁死不屈的性格屈原,一个把祖国的利益看得比生命更重的屈原! 您是民族英雄的先驱,成为后世的志士仁人铭志的碑。因为有了您,才有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男儿情怀;才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精神;才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限期盼您开创了骚体,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您是文坛不朽的脊梁。虽然您已离我们远去,但您的爱国品质却永远与我们近在咫尺那是中华之魂魄!您的傻终究傻得可爱,汨罗江边的龙舟,裹着粽叶的粽子,还有秭归乡里一年一度的祭祀,都在追忆着您的

国学 爱国诗人屈原

第七讲爱国诗人屈原 1、_______名平,“原”是表字;自己又说名正则,字灵均。他是楚国的王室贵族。楚怀王时,他担任左徒的职务,这个官只比宰相小一点。他还当过三闾大夫,那是掌管宗族的官儿。 2、屈原见多识广,眼光远大,口头笔头都行。楚怀王非常信任他,有了国家大事总是找他商量,还让他草拟法令。此外,接待外宾,办理外交,也都仰仗着他。 3、有个上官大夫,官职跟屈原差不多。见屈原这么受重用,心里挺不是滋味。屈原奉命制定宪法,草稿已经打好了;上官大夫看了,鸡蛋里挑骨头,非要改动不可,屈原当然不同意啦。这下子上官大夫醋劲大发,跑到楚怀王跟前说:“大王命令屈原制定宪法,他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了,还当众夸口说:‘除了我,谁能干这个差使!’您看他眼里还有大王吗?”怀王听了,果然很不高兴,从此对屈原冷淡了许多。后来找个由头,把他放逐到__________。 4、那时候,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野心勃勃,总想称霸。可楚、齐两个大国结成联盟,成了秦国称霸的障碍。秦国便来了个“各个击破”的招数。秦派使者_______对楚王说:秦国恨齐国恨得牙痒痒,可是碍着您的面子不要攻打它。假若您跟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拿_______的土地献给您!糊涂贪心的楚怀王竟然满口答应下来。 5、等楚怀王跟齐国断绝关系,派人向秦索要土地,张仪翻脸说:我什么时候说过六百里?我只说是________!怀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国,结果损兵折将,搞得元气大伤。楚怀王这才想起屈原,把他从汉北召

回,派他出使齐国。秦国又使出新花招,提出要跟楚国结亲,并邀请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坚决反对;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个“亲秦派”,千方百计鼓动爹爹前往。怀王听信子兰的话,可这一去却再也没有回来,最终客死秦国。 6、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让子兰当令尹。子兰勾结上官大夫,又在哥哥跟前说屈原的坏话,于是屈原第二次遭到流放,这一会流放地是__________。 7、屈原眼见秦国的军队一天天逼近,而自己的祖国被一群小人糟蹋的不成样子,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他脸色难看、骨瘦如柴、披头散发的,沿着江边一路走一路念念有词。有个渔夫看见了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么地步?”屈原回答:“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个清清白白;所有的人都烂醉如泥,只有我一个头脑清醒。就因为这个,我才遭到流放啊!”渔人说:“圣人应当随机应变才对。整个世界污浊,您干吗不随波漂流呢?大家都醉倒了,您何不也吃点酒糟、喝杯水酒?您的才能与品德就像美玉,怎么最终却遭到流放呢?”屈原答道:“刚洗过澡的人,总要弹弹帽子、抖抖衣裳,谁又乐意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受污染?我呀,宁愿跳进大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让世俗的污秽沾染我清白的躯体。”——屈原于是写下绝笔诗《怀沙》,然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8、传说屈原死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的百姓们热爱这位爱国诗人,都飞快地划着船去救他。他们还用苇叶裹了糯米投到江中祭奠他。——后世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划船营救的活动也演变为赛龙舟,

人教版语文高三年级《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 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前提。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与诗歌 而楚怀王又于昏愦之中不能了解屈原,反而疏远、放逐了这位忠诚不阿的人才。文中有几处写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作《离骚》”一段。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这即是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特别关注的“发愤著书”说。它不仅阐明屈原诗歌是其悲剧性情的自然发抒的特点,而且强调“发愤著书”的“忧愁幽思”中包含的是崇高的正义感,是高远的理想追求,是志士仁人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情怀。 史,面对茫茫“旧闻”中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将什么人选入传记之中,有他自己的选择准则。除了那些对历史进程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帝王将相外,像屈原,如果作为一个仅仅担任左徒的“政治家”,还不可能为之立传。但是,当司马迁读到屈原诗作的时候,他不仅被深深感动,而且从中体味到一种能真正影响民族命运的博大的精神存在,他就不能不为之立传了。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这一天里,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的习俗。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本来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侠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应是姓熊,而以屈为氏。在古代,一个公族,就是本族,大家一个共姓叫姓,某一个支派叫氏,后来姓、氏不分了,所以称屈原姓屈。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 屈原出身贵族但是他却不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理想,追求美政,也就是改革内政实行法治,举贤授能,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他不仅仅爱故乡,爱人民,他把对故乡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升华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和对统一的整体的中国的神往。屈原的一生,为楚国奔走奋斗,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尽忠效劳。 屈原的一生,被两次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24年,也就是公元前305年,当时秦国的秦惠王死了,新的国君秦昭王登位,楚国和齐国分裂。由于屈原主张联齐抗秦,而亲秦国派却排斥屈原,屈原极力反对,反而被流放到今天湖北的襄阳一带,时间大约是四、

五年的时间。第二次流放是因为武关之会。所谓武关之会,武关在秦国的境内,秦国的新国君秦昭王,为了表示拉拢楚国,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楚国国内围绕着楚怀王究竟可不可以去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楚怀王到秦国去盟会。而楚怀王听信了他的儿子顷襄王的话到武关去盟会,却被秦国扣为人质,最后楚怀王是死在秦国。而主张楚怀王去明会的人,一个登上了王位,一个当了宰相,屈原有很多怨言。于是有人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逐出楚国当时的首都――郢都,流放到现在的湖北武汉,屈原沿江而下,到了长江下游的岳阳,然后就在岳阳逆流而上,折返回武汉,再沿江而上过湖南省的洞庭湖,最后到汨罗江。这时正好是顷襄王21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的春天,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衰败,秦国烧了他先王的庙,挖了他的祖坟。顷襄王兵败之后,不得不向北撤退,撤退到现在的河南淮阳,这样看来楚国的衰亡大局已定,诗人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地破灭了,于是屈原满腔悲愤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以身殉国,结束了他62岁的生命。 其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篇,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对后世文学具有极大影响。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史记·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积累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 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三)情感目标: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 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 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一、导入 1、吟诵屈原的《离骚》,简述屈原的事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2、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滋垢(g?u) 皭(jiào )然泥而不滓绌(黜chù)详(佯yáng)从亲离(罹lí)忧 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渔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找出关键语句,试翻译。】 提示:第3段的关键句有: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