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36卷第4期浙江林业科技 Vol. 36 No.4 2 0 1 6年7月 JOUR. OF ZHEJIANG FOR. SCI. & TECH. Jul, 2 0 1 6

文章编号:1001-3776(2016)04-0075-06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

马蕾,徐丹彬,陈红金,何伯伟*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浙江杭州310020)

摘要:2015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6万hm2,总产量17.86万t,总产值52.91亿元,形成了以“浙八味”—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杭白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浙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杭白芍(Paeonia lactiflora)、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cv. Wenyujin)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番红花(Crocus sativus)、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新兴特色药材优势产业。指出了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如中药材资源保护开发相对滞后、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隐患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产地初(精)加工受制约、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提出了贯彻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加大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加强规范化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安全生产、做大做强铁皮石斛产业、着力培育“浙产药材”品牌、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Zhejiang

MA Lei,XU Dan-bin,CHEN Hong-jin,HE Bo-wei*

(Zhejiang Planting Industry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Industry Association, Hangzhou 310020, China)

Abstract:In 2015, planting area, total yield and total output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Zhejiang province reached 38,600ha, 178,600t and 5.291 billion Yuan RMB. Eight dao-di herbs in the province like Fritillaria thunbergii,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Corydalis yanhusuo,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Ophiopogon japonicus, Paeonia lactiflora and Curcuma aromatica cv.Wenyujin and new developed medicines such as Dendrobium officinale, Crocus sativus and Ganoderma lucidum have been great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 Advices were put forwarded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lik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standardization of base establishment and production, etc.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sollution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药材好,药才好”。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药用资源2 385种,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总数均列全国第3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浙八味”——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菊花(杭白菊) (Dendranthema morifolium)、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麦冬(浙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芍药(杭白芍)(Paeonia lactiflora)、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cv. Wenyujin),及其新兴特色药材,如铁

收稿日期:2016-03-19;修回日期:2016-06-16

作者简介:马蕾(1971-),女,浙江杭州人,农艺师,从事中药材、食用菌技术推广等工作;*通讯作者。

76 浙江林业科技 36卷

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灵芝(Ganoderma lucidum)、乌药(天台乌药)(Lindera aggregata)、番红花(西红花)(Crocus sativus)、薏苡(Coix lacryma-job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等道地药材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历代医家所推荐。2007年浙江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把中药材产业列入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规范化基地建设、产地精深加工、质量标准、科技支撑、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促进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实施意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把中药资源列入国家战略资源,药材质量管理更加严格;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大力推进中药大健康服务产业;积极开拓中医药“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等,产业政策利好,推进措施有力。在新形势下,保护和振兴中药材产业,浙江省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 产业发展概况

1.1 生产效益稳步增长

2015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6万hm2,总产量17.86万t,总产值52.91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2010年的3.058万hm2、13.2万t、27.8亿元相比,分别增加了26.27%、35.30%和90.3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8%、6.23%、13.74%。“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农业产值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6.13%和132.8%。药材种植效益较好,基本稳定在12万~15万元/hm2。2015年,全省中药材出口4 761万美元,同比增长23.6%;中药材类销售额37.28亿元,居全国第五位;采集野生药材1.1万t,比上年增加907 t,产值1.595亿元,比上年增加1 315万元。

1.2 产区集聚明显

目前,全省形成了以“浙八味”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番红花、灵芝等新兴特色药材两大优势产业,主要分布在磐安、东阳、新昌、桐乡、淳安、天台、景宁、缙云、鄞州、仙居、瑞安、开化等山区或半山区,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中药材生产正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规模化、合作化、订单化方向发展;全省已建成近1.67万hm2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60余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中药材“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约2万hm2,占总种植面积的52%。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温郁金等5个生产基地通过GAP基地认证。23家“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24家A、AA、AAA级“浙江省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信用等级基地”,为全省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树立了示范效应。同时,全省近1.33万hm2中药材基地实行粮-药轮作(套种)和林-药套(间)种,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效益。

1.3 优势品种突出

1.3.1 “浙八味”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1.42万hm2,总产量5.35万t,比上年各增加490.67 hm2、6 211.63 t。其中浙贝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杭白菊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延胡索、白术、玄参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浙产白术、麦冬、芍药等质量居全国之首。浙江省利用“浙八味”开发的参麦注射液、生脉胶囊等,2015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

1.3.2 铁皮石斛 2015年全省种植基地面积达2 380 hm2,比上年增加429 hm2,增长22%,年总产值超过40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以上,浙江省铁皮石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种植企业及产业合作社基地达100余家,其中种植面积66.7 hm2以上7家,产值超亿元的生产企业6家。浙江省多家企业还在云南、广西、贵州、福建等地建设了2 000 hm2以上种植基地。

1.3.3 番红花 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400余hm2,约占全国番红花种植面积的50%,年产值达2亿多元。建德是全国最大的产区,番红花实行水旱轮作的高效生产模式。其它分布在湖州、台州、嘉兴、遂昌、舟山等地,浙江省产的番红花花丝质量好,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1.3.4 灵芝 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333 hm2左右,生产基地60多个,年总产值15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4期马蕾,等: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77

龙泉是中国灵芝核心产区,浙江以段木栽培灵芝,以采收孢子粉为主,品质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同时浙江省的灵芝生产企业在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建立生产基地267 hm2,产品回收加工,带动了全国产业的发展。

1.3.5 薏苡 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1 333 hm2,主要在泰顺、缙云、庆元、江山的山区,以浙江康莱特药业订单标准化生产为主,用于生产抗肿瘤的康莱特注射液,该产品已进入美国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市场年销售额达14亿元,同时薏苡仁成为第一批中美两国承认的中药材标准之一。

此外,乌药、庆元的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丽水的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平阳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遂昌菊米等道地药材(药用菌)品质居全国之首,以上产地已成为全国种植、加工主产区,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2 提升发展的实践措施

2.1 出台系列规划意见,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2015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工作和措施,强化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引领和中医药文化促进,凝聚要素资源向中药材产业集聚。省、市、县各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专项、中药现代化专项、林下产业经济专项等扶持力度加大,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扶持427万元。组织全省中药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全省灵芝安全生产座谈、三叶崖爬藤产业发展论坛、全省中药材新技术新模式现场观摩会等。

2.2 加强产业调研,解决产业短板问题

开展产业调研,解决制约产业的共性问题。2015年7月,黄旭明副省长对全省中药材产业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巩固发展浙产优势药材品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二是确保质量安全,制订行业质量标准,起到引领保障作用,体现浙江省药材优质优价;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四是强化政策和工作支持力度,既要种植效益,又要管理规范;五要根据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每年集中解决1~2个关键制约问题;六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力度,进一步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公益性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协会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我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关于推动我省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关于‘浙八味’产业发展情况”、“浙江省灵芝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3 以质量安全为重点,推进中药材安全生产

“十二五”以来,全省组织制(修)订并实施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段木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浙贝母生产技术规程》等省级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20多个;中药材产业协会制订了《“磐五味”中药材企业联盟标准》、《桐乡杭白菊联盟标准》,编制了《中药材全过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和“生产技术模式图”,自2011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全省中药材安全生产培训班。

提升产地药材加工技术。2013年推进浙贝母、元胡产地无硫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2015年浙贝母无硫加工比例提高到60.5%,其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20元/kg。近两年,磐安、鄞州、东阳通过无硫加工,药材增效达1.5亿元以上。2015年桐乡市共建立了60套自动蒸汽杀青流水线及隧道式烘道,企业鲜菊花年收购量达到3万t,占杭白菊总产量的95%以上,整个生产过程做到洁净无污染,从而全面提升了杭白菊的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常山县加大对胡柚(Citrus changshan-huyou)产品加工设备扶持,全县共加工胡柚鲜青果及青胡柚籽1.976万t,提升了产品档次。2015年销售干胡柚籽1 450 t,销售胡柚青果干片3 600 t,销售收入达1.1亿余元。

实施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建设。组织30多个生产基地示范应用,实现生产全过程“二维码”追溯管理,为行业、生产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开展中药材农药登记试验,规范农药使用。截至2015年底,杭白菊、白术、元胡、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已经完成9个农药的登记,有效缓解了中药材生产上无农药可用的状况。通过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总体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78 浙江林业科技 36卷

2.4 科技协作攻关

成立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分杭白菊菊米组、浙贝母元胡组、铁皮石斛灵芝组、林药组,包含46位省、市、县(市、区)的专家和乡土专家。团队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应用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集成主导产业技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交流观摩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2015年示范推广中药材间套种轮作高效模式6 700余hm2。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中药材)成效明显。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重大育种专项,全省24家科研院校、企业、推广部门成立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协作组,先后育成11个中药材新品种,创新了“浙八味”药材道地性及质量评价体系,铁皮石斛抗寒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集成了新品种配套的良种技术和种植技术规程;申请专利8项,授权专利3项、出版著作3部。

目前,全省有31个中药材品种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建立了12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平均增产10%~15%。同时,全省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资源圃25个,总面积约144.25 hm2,收集保存浙产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材资源5 533份。全省有28种珍稀药用资源列入保护名录,野生变家种药材品种50余种,全省种(养)品种达到130多种。

2.5 宣传推广中药材健康养生产业

2013年,浙江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行,2015年底交易额累计达2亿元以上。2014年磐安县“江南药镇”列入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计划,“浙八味”特产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并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举办了三届中国浙江铁皮石斛文化节、首届中国灵芝大会、浙江铁皮石斛精品展活动,印发了《铁皮石斛100问》、《灵芝100问》等科普手册进行宣传。推进品牌建设和保护,“桐乡杭白菊”、“乌药”、“磐安中药材”(诸源牌、科信牌)、“樟村浙贝”、“天目山铁皮石斛”、“龙泉灵芝”、“瑞安温郁金”、“武义铁皮石斛”和“缙云米仁”等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

近三年,参加了浙江健康产品(台湾)展览会,参展的主要品种有“浙八味”、灵芝、铁皮石斛、菊米、玫瑰(玫瑰花)(Rosa rugosa)、杜仲(Eucommia ulmoides)茶等浙产道地药材,举办浙台健康产业对接洽谈会、浙台中药健康产业合作项目恳谈会,促进了浙台两地中药材经贸直通。

3 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3.1 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对滞后

中药材野生珍稀资源逐年减少或消失;中药材种业主体缺乏,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基本处于“企业自繁自用、农户自产自销”的状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盲目引种,劣种、假种事件时有发生。

3.2 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隐患多

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大部份药材还缺乏农药、重金属的残留国家和行业标准。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还未有效建立,部分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同时,受产地、种植年限、生产季节、制作工艺的影响,药材品质相差较大,需要研究建立品质鉴定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

3.3 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浙江省中药材“低、小、散”的种植方式与劳动力生产成本、技术要求形成矛盾,机器换人需求迫切;产品订单率较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合作社小额贷款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影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中药材科技人才匮乏、技术短缺、科技创新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3.4 产地初(精)加工受制约

中药材加工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审批,且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3 a)、费用高(30万~40万元)。大部分浙江省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合作社)加工设施、设备、工艺参差不齐,很难通过GMP认证,严重制约着产

4期马蕾,等: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79

品的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阻碍了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增效。

3.5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在国内很多中药材市场,明明非浙产药材,却以“浙八味”标注。浙江省铁皮石斛企业品牌有20多个,缺乏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市场上时有云南、广西等地产品冒充浙江铁皮石斛。

4 对策与建议

按照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布局,以建成“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为目标,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立足“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的建设新任务,引领新型生态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新发展,拉高“浙产药材”标杆,整体提升全省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保护和振兴浙江中药材产业。

4.1 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

强化产业调研和措施落实,43个中药材重点县(市、区)根据优势区域、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和产业特征制订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目标责任,并在专项资金、金融、税收、保险、品牌战略及推进药食同源、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引导资本、技术、人才资源向中药材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4.2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

做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道地性资源评价,提出浙江省第二批中药材资源保护品种名录,宣传推荐新“浙八味”品种;创建“华东药用植物园”。启动“十三五”浙江省农业新品种(中药材)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有规模、服务强的种子(健康种苗)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增加中药材良种应用率,满足企业发展对优质种苗的要求。

4.3 规范化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和鼓励制药企业和饮片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同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光伏农业(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植和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并网发电项目)中药材基地。提升“浙八味”为重点的药材产地加工设备、加工技术和贮运管理水平,推进机器换人,提高中药材产地初(精)加工率,满足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迫切需求。

4.4 推进标准化安全生产

按照《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等要求监管中药材生产质量安全。加强行业团体标准制订,发布“浙江省中药材安全用药规范手册”,合理科学使用农药,推行统防统治。推进中药材生态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和产地无硫加工技术。扩大“浙江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应用范围,完善生产全过程追溯管理制度,提升基地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组织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价,推出一批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安心药材原料的迫切需求。

4.5 做大做强铁皮石斛产业

推进铁皮石斛产业转型发展,制定实施《浙江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16-2020年)》,联合申报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花、叶工作,争取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人工种植铁皮石斛进入食品试点。开展品质研究、产品研发,加快实现铁皮石斛从药品到食品、从药房到厨房、从治疗到保健的历史性跨越。实施铁皮石斛“一品一策”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行动。开展公共区域品牌创建,申报并打造“钱塘铁皮石斛”区域品牌,满足做优做强铁皮石斛健康产业的迫切需求。

4.6 培育浙产药材品牌

加大政府推动力量,培育“浙八味”等区域性公共品牌的注册和保护,提升浙江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品牌为引领,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规划好“江南药镇”,扶持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设,增加药材仓储设施,提高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加强中药文化挖掘,推进浙江中药旅游养生示范基

80 浙江林业科技 36卷

地、旅游养生文化项目建设,举办中药材交易博览会、铁皮石斛文化节等活动,推广中药健康养生文化,推进浙产中药国际化交流合作,满足拓展国内外产业市场的要求。

4.7 科技人才培养

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科研、教育、推广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健全基层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和产业协会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中药产业联盟等的作用,设计中药材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农业厅. 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 2016.

[2] 浙江省经信委,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浙江省发改委,等. 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Z]. 2015.

[3] 浙江省农业厅.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Z]. 2015.

[4] 何伯伟. 浙江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2012(8):1086-1089,1092.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利于发展**的医药产业,因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调研,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意见。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的主题,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掌握我县中药材种植情况,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近期对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政策背景。国家XX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对发展中药种植应给予各项农业优惠政策支持,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

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云药产业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富州和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以上表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此看来,当前在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我县这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气候适宜,土壤多样的农业县,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市场需求。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对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但对中药材的种植来说却是利好消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二、我县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情况 中药材野生资源 我县地处**大峡谷腹地,西侧有高黎贡山,东侧为碧罗雪山,峰峦叠障,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以独特的垂直自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7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

目录 一、发展现状 (2)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建设任务 (13) (一)建设良繁基地,确保种植良种化 (13) (二)建设种植基地,提高原药竞争力 (14)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16) (四)完善流通体系,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18) (五)注重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9) (六)注重传承与创新,繁荣中药回药文化 (24) 四、保障措施 (25) (一)建立统筹协同推进机制 (26) (二)建立规范化经营监管体系 (26)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7) (四)建立良好政策支持体系 (28) 附表1:某地2013年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及2020年规划目标 (30) 附表2: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2014-2020年) (32) 附图1:某地中药材产业工作流程图 (41) 附图2: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图 (49) 附图3: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50)

某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我区是国家西北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是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首批在西北地区认定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我区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根据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区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突出表现在: (一)中药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自2000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某地)”以来,经过10多年的较快发展,我区中药材种植形成了2个特色产业带,即:中部干旱风沙区以甘草、苦豆子、银柴胡、肉苁蓉等为主的沙生特色药材产业带,南部某某阴湿区以秦艽、黄芪、柴胡、黄芩等为主的某某特色药材产业带,同时在全区相继建立了甘草、麻黄、苦豆子、黄芪、秦艽、柴胡等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及产值全面增长,2013年全区中药材人工种

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

息烽县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 招商推介书 项目方: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地址: 电子邮箱: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录 1. 项目简介 (1) 2. 项目背景 (2) 2.1行业现状 (2) 2.2产业政策 (2) 2.3必要性和重要性 (4) 3. 项目优势 (5) 4. 市场前景 (7) 5. 建设内容 (8) 6. 财务分析 (9) 6.1 经济效益分析 (10) 6.2 财务评价 (12) 6.2.1 盈利能力评价 (12) 6.2.2 清偿能力评价 (13) 6.2.3 风险评价 (13) 7. 投资环境 (14) 7.1 区位 (14) 7.2 交通 (14) 7.3 气候 (14) 7.4 生产要素 (15) 7.5 息烽县概况 (15) 7.6 政务环境 (16) 8. 风险评估 (17) 9. 总论 (18) 10. 附表 (18)

息烽县中药材种植基地项目 1.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息烽县中草材种植基地项目 行业类别:新医药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选址:息烽县石硐镇、永靖镇、鹿窝乡 项目占地:3万亩 投资总额:21603.83万元 合作方式:独资 息烽县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本项目将依托息烽县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在石硐镇、永靖镇、鹿窝乡等地建设3万亩中草药基地,为息烽县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原材料资源。 拟对中草药行业种植企业及相关实力企业进行重点招商。

2. 项目背景 2.1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十二五”期间,医药行业年产值平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5.5%,在所有行业中增长迅速。医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贵州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中药材种植面积及规模增长迅速。201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和保护抚育面积达到458.84万亩,跃居全国第三位。产量和产值同步提升,产量达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贵州中药材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从解决温饱问题逐渐转向生活质量的经营。绿色无公害药材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重视,利用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的辨证思想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社会需求不断扩大。因此,中医药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2.2产业政策 在促进贵州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民族医药等方面,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相关的支持政策。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环境,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数据产业当前还面临信息资源难共享、数据安全风险大、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难题,需从优化产业政策入手,促其健康发展。 1 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我国大数据产业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产业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大数据产业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结果。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 早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此规划被视为较早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阐述了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此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次,各地逐渐建立起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也逐步建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数据产业园已达到100多个。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提出背景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也是南北兼容的自然环境和山地小气候,因此我县生物种类繁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如木瓜、黄姜、天麻、二花、杜仲、五味子、葛根、柴胡、玄参、独活、淫羊藿、五倍子、升麻、丹参、绞股蓝、何首乌等,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也都在十余种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使得白河中药材原产地道,品质上乘。 近年来,白河县将强县富民做为战略部署来抓,发展木瓜、黄姜、畜牧、林果、蚕桑等为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以此推动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入,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弃粮种药悠然兴起,使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逐渐实现了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据相关调查,截止2009年12月,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原料药4.5万吨。因此,我县中药材已逐渐成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后续农村产业之一。 一、中药材种植的意义 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面貌,

但白河地处西北内陆偏远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已发展起来的中药材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有销售市场,要卖的出去。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我县无论野生或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由于质优地道,倍受外地药商欢迎,每年都有安徽亳州、河南信阳、广西玉林及本省西安的药商前来采购,市场供不应求。因此,通过培育规模企业生产销售、加大种植大户培养,形成“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加,还能确保财政收入稳固增长,对白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由 立足白河,实事求是,寻求白河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是白河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展望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白河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加工生产潜力,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2009年产量鲜药材达4.5万吨,根据白河土地资源状况,结合退耕还林,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0万亩,年产中药材可达15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5万亩,年产亩效益0.24万元以上,产值可达3.6亿元,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工业产值可达10亿元,为此中药材种植将成为白河主导产业的有以下几点:

万源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1.30

万源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地理概况 万源市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川、陕、渝结合部,大巴山腹心地带,界于北纬30°39′—32°20′,东径107°28′—108°31′之间。东与重庆市城口县,南与四川省宣汉县接壤,西邻平昌县、通江县,北与陕西紫阳县、镇巴县毗邻。全市幅园面积4065平方公里,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可利用荒山荒坡300万亩。襄渝铁路、襄渝二线、210线纵贯南北,达陕西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全市各乡镇均为目标三级水泥路面,泥碎公路全面实现村村通。全市地形东北向南逐渐降低,最高海拔2380.4米,最低355米,800米以上的乡镇有13个,加之其他乡镇部分高山村面积达16万亩,土质以青花镇为界以南为紫色土、以北为黄壤。万源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平常气温14.7℃,变幅在14.2℃—15.4℃之间,年降雨量1169㎜,年日照1460小时,无霜期236天,霜期129天,适宜中药材生长。 二、土壤特性 万源土地资源丰富,重金属含量低,达国家二级土壤标准,部分地区达到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绝大部分土壤为微酸性至微

碱性。氮、磷含量国家一级标准,钾含量大部分达国家一级标准,部分达二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含硒,是全国有名的富硒土壤分布区,据万源市与成都理工大学关于“万源市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发价值研究”科技成果表明:万源市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硒含量为0.05—1.74ug/g,平均0.32ug/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0.215ug/g),高于四川省土壤平均值(0.0815ug/g)。土壤中硒含量具有分带性,其中大竹河片区全部、青花和旧院片区的一部分为富硒区(>0.3ug/g),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5%;青花、旧院和竹峪片区的大部分是适量硒含量区(0.1—0.3ug/g),占57.5%;草坝片区和竹峪片区一部分是不是硒含量区(<0.1ug/g)约占15%。万源还有富锌土壤﹙锌有促进生长、抗病、提高产量的作用﹚,土壤锌含量为50.67—433.55ug/g,平均值89.94ug/g,(四川平均值为 82.1ug/g;全国平均值为67.7mg/g)。 三、品种分布及特性 万源市地理土质气候条件特殊,是道地中药材的主要产地,全市有野生中药材资源1206种,有特具特色的道地药材萼山尖贝、皮桔、金耳环(金钗石斛)。萼山尖贝有“世间稀有,万源独有”及“川贝之王”的美誉,对止咳化痰(见痰即化为水),治糖尿病的有特效。皮桔是桔梗的一种,因品质好,有效成分高,药典以产地皮窝乡命名为皮桔,据检测皮桔总皂甙含量高达8.5%,高出《中华药典》(2005年版),对中药桔梗皂甙含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中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范文大全 一、优势关于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xxxx、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xxxx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00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xxxx 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xxxx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xxxx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xxxx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xxxx—2020年)》将xxxx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xxxx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2015版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5版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1.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分析 (1) 1.1.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定义 (1) 1.2.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产值占GDP比重 (1) 1.3.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企业规模分析 (2) 2.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资产、负债分析 (4) 2.1.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资产分析 (4) 2.1.1.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流动资产分析 (5) 2.2.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负债分析 (6) 3.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利润分析 (8) 3.1.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8) 3.2.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分析 (9) 4.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成本分析 (11) 4.1.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总成本构成情况 (11) 4.2.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成本费用分项分析 (12) 4.2.1.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12) 4.2.2.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产品销售成本率分析 (13) 4.2.3.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产品销售费用分析 (14) 4.2.4.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产品销售费用率分析 (16) 4.2.5.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管理费用分析 (17) 4.2.6. 2009-2014年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行业管理费用率分析 (18)

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配套设施建设 工作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项目总共投资约8655万元。"***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信息中心。位于***,正式启用后将使*** 乃至西北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 ***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3年,建筑面积约560㎡。如运行后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300种3000份(株),15年内达到1600种1.6万份(株)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库因资金等原因缺少配套设备并未投入运行,只在田间进行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繁殖工作,为保存现有的种质资源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1、总体科学目标 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一个依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流的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将对抢救、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促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填补生物资源种质保存系统的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存中药材遗传资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背景 ***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 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均有 中药材生产,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全 省中草药品种9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中 药材资源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 类1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 植中草药350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随着物种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种子 保护的重要性,而中药材种质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种质 资源库作为***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领域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校地科技合作,对***乃至西北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的中医药产业科 学发展和教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库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保藏设施,保藏能力将达到西北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 代性。目前在临时仓库已收集保存约100种300份野生植 物种子。 ***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 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 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 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 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北宋《太平御览》所引的南北朝《秦州记》

关于原料药市场行业发展前景

关于原料药市场行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以阿苯达唑为例 上海分公司林楠 本文旨在通过原料药的市场行业背景的研究以及细分市场阿苯达唑药品的市场需求情况的研究,探索在未来企业如何在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从行业政策及行业特征方面研究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竞争模式,从阿苯达唑的特征去研究其产品的生产价值,从需求和行业竞争方面来研究该产品的经营效应。 一、医药行业背景介绍 (一)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行业规模 1、生命周期 医药行业一直是我国的朝阳产业,由于医药涉及人类健康和发展,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自我国1978 年改革开放,我国医药行业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构建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流通网络,但我国是一个制药大国,不属于制药强国,回顾中国医药行业今年的发展情况,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大约有5000 多家大大小小的制药企业,制药企业的产值,以每年平均16.6%的速度增长,在我国GDP 所在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呈现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将迅速提高。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人均保健支出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从相对比例上来说,与成熟经济体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但受

制于庞大的人口数量,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支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居民的刚性支出,中国医药市场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随着我们国家的老龄化加快、城镇化的推进使得人民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强,加之对于疾病的认识普及促进了我国医药保健产品的需求增加。由于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结合,这一新兴的产业在技术和知识上给予医药行业在医药创新上提供保障,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投入不断的增加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十二五”规划甚至到“十三五”规划,医药行业都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也很明显,医药行业走进了战略机遇期。但国际产业的进入和国际竞争环境的加剧也给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医药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2、行业规模 (1)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生产总产值持续上升,在2005 年到2011 年之问,从总产值3365.85 亿元到14522 亿元,比2005 年增加了4.3 倍,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我国各个产业中较高的。在2008年到2009 年,世界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仍然处于较高的发展速度,从这一方面也能看出我国的医药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能。到2012 年,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到7881 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2013 年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仍然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也高于全国工业,2013 年底,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20593 亿元,比去年增长率将近18%。而实现的利润总额为2072 亿元,比去年增长17.76%。同时,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也有所增加,为14639 亿元,同比增长了18.6%。

中药行业发展报告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是

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 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 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 (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 [xx]: 《2013-2018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立足于我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现状,从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发展环境、进出口状况、竞争格局、行业内主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深度剖析,全面展示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现状,揭示硫辛酸原料药的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同时对我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剖析了我国硫辛酸原料药市场各细分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策略。 中金企信在此基础上针对投资者需求进行了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和大量的市场调查,详尽的描述了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以及竞争风险,为企业及投资者深入了解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定位提供帮助。 [报告目录]: 第一章硫辛酸原料药产业概述 第一节硫辛酸原料药业的概念界定 一、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定义 二、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基本特征 三、硫辛酸原料药业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四、硫辛酸原料药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硫辛酸原料药业的分类简述 第二章xx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节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部门 二、行业监管体制 第二节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与行业的相关性分析 二、国际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三、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第三节行业贸易环境分析 一、行业贸易环境发展现状 二、行业贸易环境发展趋势 三、行业贸易环境风险预警 第四节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一、行业技术水平分析 二、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三、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分析 第三章2012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整体运行形势透析第一节2012年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运行总况 一、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已步入最佳变革期 二、中央经济会议对硫辛酸原料药行业的影响 三、中国硫辛酸原料药行业已经到“拐点”的因素剖析 四、xx硫辛酸原料药业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五、xx硫辛酸原料药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经济社会全面向科学发展转轨的大趋势下,实现农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不仅是农牧业自身的迫切需要,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今后的“三农”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起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科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科学定位农业的发展方向、科学改进农业工作方式方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我州农牧业工作实际,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近期对我州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具有优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我州中

药材生产有着辉煌的历史,1952年-1990年,我州当归收购量达8657吨,年均收购量达吨,1978年我州当归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1万亩,当年产量870吨,××州维西县在当归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1974年受商务部表彰并命名为全国十四个当归基地县之一。秦艽和当归因产量高、质量好,曾经是我州中药材的拳头产品。但是,农村体制改革后,原有的药材购销体系被打破,只有少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药材,加上药材市场大起大落,全州药材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从业人员有减无增,全州中药材只有零星种植,由于规模少、种植分散、产量低、利润薄、风险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作为××州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逐步没落。 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年加大了对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以维西县的秦艽和当归为主的药材品种、面积和效益都有所增加。据统计,2016年低,全州共有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以下为各县具体情况: 维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万多亩,分布在多个乡镇,其中永春乡种植面积较大,主要品种为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板兰根、茯岑、虫蒌等;德钦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390亩,主要品种有木香、秦艽、当归、丹参、桔梗、茯岑、虫蒌、川芎、秦归等;香格里拉县:中药材种植面积

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XX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XX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是XX市热河黄芩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农业稳定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XX市委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结合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状况 (一)现状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落实,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XX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并且由野生逐步转为仿野生人工种植。2012年全县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品种主要包括黄芩、桔梗、枸杞、白芍、五味子等20余种,其中黄芩2.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6%,成为我县主打品种。全县年产中药材0.3万吨,总产值0.6亿元,纯收入0.45亿元。我县中药材种植以林(果)药间作、林果树下种植为主,多为露地直播,亩平均种植成本800-1000元,亩平均产值5000元,亩纯收入4000元,一般按3年生产周期计算,亩年均纯收入1300元左右。全县中药材发展大部分以农民自主种植经营为主,同时,也有一部分生产大户规模种植,这种模式优点是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经营管理,技术到位率高,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缺点是如果经营管理水平差,容易亏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全县已成立三家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均为县级示范社。目前中药材产业化程度较低,仅有XX金仓中药开发责任有限公司一家中药企业,现正在申请GMP认证,尚未正式投入生产。在市场销售方面,我县先后

与亳州市北源药材公司、安国市药材公司、XX颈复康药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中药材产后销售得到了保证。经调查,我县80%中药材销向安国等中药材批发市场。 (二)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XX县境内东、南、北三面环抱XX市,距市区35公里,西南邻京津秦,东北接辽宁、内蒙古,交通便利,随着XX 市“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优越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2、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4.6%,属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两热同季和局部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空气质量好,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宜优质中药材特别是热河黄芩的生长。 3、林下土地资源丰富,政府重视。XX县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到26.4万亩,发展林(果)药间作和林下经济,土地资源充足。县委县政府对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一直非常重视。 4、生产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几年来,XX县不断加大中药材发展力度,中药材发展面积逐年加大,品种不断增加,品种结构日趋合理、完善,农民收入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户参与率逐渐上升。 5、服务体系全,技术有保证。XX县先后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大学、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XX医学院中药研究所、XX旅游职业学院燕山药材研究所、XX颈复康药业集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常年聘请XX旅游职业学院李世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农牧局现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