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概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韩愈《送权秀才序》)。就柳宗元来说,他力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在写作

时“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析,“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复杜温夫书》),其主要目的乃在于严格语言文辞的使用标准,避免歧义。

二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具体来说,柳宗元文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他的书信,充溢着椎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不少论说文则具有“笔笔锋刃,无坚不摧”的特点,令人读来,如亲眼目睹他“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那慷慨激切的英姿,而又领略到很强的艺术之美。

总之,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是竖起了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而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柳宗元一生置身偏远贬所,他从别一角度冷静地思考着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写出了《贞符》、《封建论》、《时令论》、《断刑论》、《天说》等一系列哲学论文。也写出一批闪耀着思想火花而又

意味隽永的短篇杂文,他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如《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挟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斩曲几文》等。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三戒》、《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翻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茺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

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概括地说,柳宗元游记在摹写境界,描绘自然山水美的时候,具有独具的审美特征,那就是他喜欢写清幽深邃之景,遭遗被弃之地,怪异特立之物,除恶去秽之事。

善于精细形象地写出奇峭幽冷的境界,是柳宗元游记的创造,而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则是由他内在的精神世界所决定的,即为他遭贬后孤寂失意心情的深刻反映,是他被冷落后抑郁忧愤心态的曲折外化。柳宗元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也有杰出的才能,但由于他参加了永贞革新遭致失败,被远贬茺州,成了一名“僇人”,从此有才不得施展,有志不得实现,一种被遗弃的失落感严重地困扰着他,这种心情寄之于他的游记就表现为喜欢写被弃不售的美好事物。《钴鉧

潭西小丘记》“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一段,真可说是血泪之词。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最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

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

分析柳宗元的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在寓言文学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 中国古代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作为一种文学体栽,在文学史上确立正式的历史地位,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唐代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二十一岁登进士,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得意的。顺宗即位,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不到七个月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他的寓言作品主要是在被贬永州后创作的。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从而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 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因而可以说柳宗元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以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 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直讽世态 柳宗元的寓言发展了先秦寓言的传统,使寓言由以往说理为主转变为以讽刺世态为主,比较广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流弊与病态,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先秦时期,寓言主要是为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服务。寓言在这一时期往往成为阐理说教的手段,如《孟子》的“攘鸡”,宋国的大夫戴盈之在跟孟子的谈话中,表示愿意取消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只能减轻,明年才能取消,其宣扬的是儒家的“仁政”;《庄子》的“庖丁解牛”,则提倡道家的“顺应自然”,说明他的养生哲学:《尹文子》的各篇寓言,全是阐述名家关于“名”、“实”的见解;《墨子》的几段寓言,则是推行墨家“兼爱”的主张。《韩非子》的寓言更是如此,被用来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反映法家思想服务,“守株待兔”讽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反映了进化的历史观:“董阏于”,宣扬了治理国家要实行法家的“必罚明威”的主张,严厉实行法制,才能政绩卓著;“自相矛盾”,是“贤”、“势”不两立的形象勾勒。《战国策》成篇累牍地记录了纵横家的言论,这些政客们运用和编造了大量寓言,为他们的“纵横捭阖”服务,在现实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苏代为了制止赵国攻打燕国,在赵王面前说了“鹬蚌相争,渔父得利”的故事,他把燕赵比作鹬蚌,把秦国比作渔父,给想入非非的赵王当头喝棒,使他从这浅显的故事中猛然醒悟,终于放弃了战争的计划。 在先秦寓言里,说理是第一位的,讽刺是第二位的,或可有可无的。讽刺的特点一直到柳宗元的寓言里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而极有思想性与战斗性。 柳宗元寓言里反映的生活,可以说是唐末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_高三作文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赏读 我国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一生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有散文、诗、赋,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特别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与韩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们把他与韩愈并称为唐代“散文运动”主要领导者,唐宋散文成就最高的“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在他作所的散文文库中只占1/4。现在《柳集》中收录的达30篇,都是他被贬之后所作,而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柳宗元宦途失意,身遭贬谪,内心自然极度烦闷,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因此他写的散文,往往在描摩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孤愤傲物的感情。他常常把山水景物之美与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结合起来作对照描写,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怀。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艺术风格,与他的寓言,传记散文有着不同的特色。如果说他的传记散文风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记散文就可以说如“泉”。涓涓细流,从深山崖谷间汇流过来,淳漓成澄净潋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骨,有时冲沙击石,发出凄幽而激越的微声,给人一种心悸魄动的感觉。 《永州八记》就充分体现了他游记散文的这一特色。 《永州八记》所包括的八篇游记,是自成体系的一组作品。前四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

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元四年(公元809年)秋天,柳宗元浏览永州西郊的西山后所作;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天,游永州南郊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后所作,前后隔三年。《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记寻得西山胜景的始末,为后数记张本;《小石城山记》置于八记之末,对前数记带有总结性质。其中艺术特色表现在: 其一,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一般都把握景物本身的特征,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和《钴a潭记》,同样都描写各种奇石的形状,前者以坻、屿、⒀依葱稳荩笳咴蛞耘!⒙怼⑿堋㈩祭葱稳荩颖砻嫔峡矗坪踔皇蔷参锖投锏牟煌涫嫡庖彩欠从承蜗蟮木咛逄卣魉龆ǖ摹P∈兜氖吩谒校豢赡苋缗!⒙怼⑿堋㈩迹欢∏鸬氖吩谛∏鹬希颓鹣孪觯匀灰膊豢赡苋幺妗⒂臁⒀伊恕>驼龌胬纯矗嫔系阕毫说河臁⒀沂∏鹕系阕毫伺!⒙怼⑿堋㈩迹灿兄谑咕拔锷普娑銮恳帐醯拿栏小4恿谠淳凹俏锏木槔纯矗帐踝髌芬苊庖话慊脑廾溃盐招次锾卣鞑攀侵匾丶 其二,柳宗元笔下的景物描绘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无论是小小的土墩、潺潺的溪水、散乱的石块、蔓生的藤萝、潭中的游鱼在他的文中,都能给读者带来自然美的感受。其主要原因是他能很好地把握事物形象的特征,准确地运用艺术语言,对整体画面的精心构图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融情于景,柳宗元游记作品,大都是景中含情,情亦有景,这个情并非是被贬后的怀才不遇或悲愤忧郁之情,而艺术家和诗人在观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激情。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黔之驴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关于《黔之驴》主题思想的不同认识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

寓言故事的特点

寓言故事的特点 一、寓言故事的概念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二、寓言故事的特点 1、篇幅短小、语言精炼。 2、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4、故事情节多为虚构,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5、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 6、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7、读者众多, 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文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 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 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 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 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 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 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点

山水通情,物我同心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风格特点在柳宗元的所有风格的文章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最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他个人的深沉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喟。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由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借山水之景抒发和排遣心中的苦闷抑郁,将悲情倾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并富有哲理韵味的文章特色。《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游历永州时写下的一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凄幽奇绝的永州景色,并借以抒发了个人情感和进行艺术化创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最重要的风格之一是进行精彩细致的景物描绘。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作者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得具体而生动,令人看后清新明了,直白细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它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静谧沉寂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不仅将景物进行细致客观的描摹,并且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之景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的最多的是清泉奇石之类的景物。这同作者高洁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描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边小丘那悠然而凄静。作者着意刻画突出这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是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这

柳宗元寓言故事

柳宗元寓言故事 导读: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翻译: 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 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麋鹿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以为狗真的是自

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外面的很多狗在路上,跑过去想跟狗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路上一片狼藉。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寓意: 作者对封建守旧势力及其爪牙深恶痛绝,采用寓言的形式,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作者通过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 怜与可悲.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而且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有学会区分敌我。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2019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

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们说起山水游记的时候,都不由的想起诗人柳宗元。在所有的山水游记的作者中,柳宗元对后世影响最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代表作《小石潭记》,欢迎阅读!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寓言 与 柳宗元

柳宗元与寓言 一 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寓”的意思是寄托,“意”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要说明的某个事理或哲理,“言”可以理解为故事。寓言作者把要说明的某个事理或哲理寄托在一个虚构的短小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从中获得教训。因此,寓言多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人们通常称之为教训。法国著名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曾对寓言作过十分形象的注解:“一个寓言,可以分作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的教训,好比灵魂。”可见,寓言必须具备教训和故事两个方面,只有教训没有故事,不能构成寓言,至多是一个种譬喻;反之,只有故事而没有教训,也不能成为寓言,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只有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出一个明显教训的,才是寓言。如果对寓言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形式作一些了解和研究,就可以看到:寓言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寓言作家们的长期努力,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一种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充满幻想、纯属虚构、寄托着深刻教训的故事。所以,人们常把寓言称作“理智的诗”或者“穿着外套的真理”。

寓言起源于民间,是从动物故事衍化而来的。远古人类生活与动物极为密切,对动物的形态习性非常熟悉。动物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之中。人们的口头创作常常以动物为主人公。随着社会发展人与动物的关系日渐疏远,但人们仍然凭借动物展现自己的理想,传达要说明的事理,甚至把动物“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某种性格,从而表现人事方面的内容。这样,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教训意义的文学样式——寓言。 寓言是一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形式,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很盛行。当时的寓言,广泛地见之于诸子百家和《战国策》等书中,如《列子》中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邻人窃铁》,《庄子》中的《坎井之蛙》、《鲲鹏与蓬雀》、《庖丁解牛》。还有《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春秋战时期各阶层知识分子活跃于各诸侯国政治舞台上,他们游说争鸣,著书立说,常运用民间寓言故事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增强说服力。因此,许多民间寓言故事得以保存下来。在当时的不少著作中,特别是在《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书中,就有大量宣传哲理的寓言故事,他们常常把寓言作为立论的有力助手。如庄子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

《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论柳宗元的寓言

论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寓言创作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诣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把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实生活带入寓言中,寄寓了作者关注社会生活的政治责任感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柳宗元寓言创作文学价值意义影响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有故事情节,二有比喻的性质。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或深奥的道理从具体而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柳宗元是第一个较多的把前人当做论据使用的寓言扩展成独立作品,化零金碎玉为完璧的作家,在我国文学寓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寓言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像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应该说,柳宗元是很好地继承了前人寓言的成就,特别是先秦寓言的成就,并且又开拓创新,使寓言能居于文学作品之列,其功最著。 一、柳宗元寓言创作的思想根源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为吏者人役也”(见《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即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可以说这是柳宗元参与当时政治革新活动的政治思想基础。后来他又在《送薛存义序》中进一步发挥了“为吏者人役也”的思想,认为做官是给老百姓办事的,应当“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做到“讼者平,赋者均”。但现实与他的民本思想相悖。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真正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受到生动的社会教育,这一切都充分显现在他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他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就更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寓言小品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之作。 二、柳宗元寓言创作的风格特色 柳宗元寓言创作的代表作品在严格意义上只有七篇:《行路难》三首、《跂乌词》、《笼鹰词》、《放鹧鸪词》、《三戒》。在柳宗元的寓言中,高度的哲理性与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 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 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 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 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 物的真实描摹, 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 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 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

寓言的特点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意思:有所隐含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将深刻的道理揭示「寓言」一词,最早见於《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一般比较短小。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先后经历了先秦的说理寓言、两汉的劝戒寓言,魏晋南北朝的嘲讽寓言、唐宋的讽刺寓言和明清的诙谐寓言等五个阶段。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非常的有名,柳宗元山水诗中满含着悲情,在给人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不已,久久低徊。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释: (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韩泰为漳州(治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寄赠给韩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2)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漫无边际。 (4)惊风:狂风。飐(zhan展):风吹物体颤动。乱飐:吹动。芙蓉:莲(荷)的别名。这里指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5)密雨:大雨。薜荔(bili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懑之情。 (6)重(chong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8)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原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