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

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

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

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

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

4.2 传播与文化符号

4.3 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

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

6.1 传播与文化经济

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

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

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

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

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

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

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

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

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主教材:

1.《传播学导论》张泽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参考书目:

1.《传媒与社会》卡尔·鲍尔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传播理论导引》赵洪玮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3.《媒介批判》文森特·莫斯科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

七、教学进度安排

具体进度安排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为初步安排:

第一周: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周:传播过程与模型

第三周:传播媒介与技术

第四周:传播与社会文化

第五周:传播与公共领域

第六周:传播与文化产业

第七周: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

第八周:复习

以上为《传播学概论教案》的初步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可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

了解传播学,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是新闻传播的本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从新闻学到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转型,掌握传播学 研究的范围和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掌握第二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 程的内容 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 (一)从新闻到传播的历史转型与学科超越的基本动因1 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重 要原因 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 人类重新认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3.理论参考 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4时代原因 现代科学发展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走出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2)转型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 新闻传播应当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 进行。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闻媒体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标志。我国新闻媒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加,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3.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变化。在新的历 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而且是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潜力的产 业部门。它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4.中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 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三) 结论 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实践的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从新闻到传播的超越与转化,都反映了当今新闻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 (一)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范围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 开课学期:2、6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 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 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 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 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

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 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 第1单元信息(1课时) 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 第2单元符号(2课时) 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 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 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 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 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 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 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 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 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 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 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 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 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 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 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 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 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 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 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 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 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 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 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 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 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 4.2 传播与文化符号 4.3 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 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 6.1 传播与文化经济 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

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 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 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 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 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 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 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 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主教材: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

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及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5)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6)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6)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6) 思考题及练习: (6)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及发展 (6)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7) 第三节信息社会及信息传播 (7) 思考题及练习: (7)

厦门大学传播学概论经典教案第四章人际传播

第四章人际传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1 什么是人际传播 无论两人交谈,小团体之间的讨论,组织间的沟通,欲达到说服效果,改变态度意见,促进双方了解,在面对面的情境(face to face situation)之下,由一方传达对方的情形,都属于人际传播的型态。但是这个界定是不全面的,人际传播不仅限于面对面的口传。以是否使用媒介为标准,可以将人际传播划分成为两种: 1)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基本传播技术):媒介为声音、形象或文字,例如说话、讨论、集会、演说、击鼓、姿势、旗语、展示、表演等。 2)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复杂传播技术):媒介为电话、录音、录影、电报、闭路电视等。 通常而言,人际传播是由传播者发出讯息,在一种情况之下,一个人或者许多人接受讯息,并有某些即刻的回馈机会,以达到传播的效果。在其中,传播一方疑惑不安的讯息得到对方了解,对方立即解释,当即就有所回馈。人们旅游问路,上街购物,做生意的交谈等等,都是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人际传播中最常见的是面对面直接的传播。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如手势、表情)传播,所得效果是即时的。当然,用信件或者电话做媒介的私人传播也是人际传播的型态,可是比起面对面传播,效果要逊色得多。 人际传播网络 人际传播网络是指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人群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和轮型网络。2 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线条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在 1转引自王怡红《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读〈是桥不是墙一本关于人际传播的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2期 2冯云廷/李怀编著,《企业形象:战略、设计与传播》,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245页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概论 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 第三章:传播媒介 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第四章:传播内容 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 第五章:传播效果 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 第六章:传播与社会 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出勤率 2、课堂参与度 3、小组讨论表现 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5、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1.适应对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2.课程代码:06E06826 3.学时分配:36 4.赋予学分:1.5 5.前修课程: 6.后续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面向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学生开设的方向选修课与理论通识课。 2.课程任务:A.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纸质教材《传播学总论》及其配套网络课程资源中国传媒大学公开课《理解人类传播》、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资源共享课《传播学概论》,促进学生系统把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B.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浙江大学MOOC《新媒体概论》(奖学金课程)和中山大学MOOC《新媒体素养》(奖学金课程),拓展学生新媒体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A.教学目的:1、引领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教学要求:基于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混合应用教学、自主学习。第一,纸质教材《传播学总论》与中国传媒大学公开课《理解人类传播》、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资源共享课《传播学概论》结合学习,引导学生系统把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浙江大学MOOC 《新媒体概论》(奖学金课程)、华中科技大学公开课《传播的历程》、中山大学MOOC《新媒体素养》(奖学金课程),通过自学MOOC,拿证书,拿奖学金等形式,拓展学生新媒体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五、教学设备和设施 1.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等主编《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书号: ISBN:9787302182917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公开课《理解人类传播》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 ZJ1201007 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广播电视编导必修 4.课程目的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及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传播问题,指导传播实践。 5. 学时与学分 26学时,1.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概论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理解传播的基本含义、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的基本含义、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基本内容: (1)传播的各种现象 (2)传播与传播学 思考题: (1)简述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播活动的历史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对社会传播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活动的历史进程 基本内容: (1)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2)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思考题: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分别有怎样的特征?第三章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计划学时: 2 基本要求: (1)理解符号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意义的特点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基本内容: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意义交流 (3)象征性社会互动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播过程的主要理论模式 (2)掌握传播系统的主要理论模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系统的主要理论模式 基本内容: (1)传播过程模式 (2)传播系统模式 思考题: (1)请解析马莱茨克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代码:A3E30212 学时分配:54 赋予学分:3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新闻学概论、网络传播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传播学概论》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传播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不同流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相互融合的趋势,重点了解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以及培养运用相关传播学理论与原理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绪论(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三节教材及教学参考文献 第四节学习这门课的意义 第五节如何学好这门课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课时,讲授)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6课时,讲授+课堂讨论4课时、课外实训2课时)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课外实训(2课时,课外指导) 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查阅)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课内课外综合实训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查阅、选择近期发生的典型传播事件或某一类传播现象,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全面讲解该传播事件或传播现象,讲解后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该传播事件或传播现象有全面认知,不断延伸课堂知识。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学生自修)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4课时理论+2课时课外调查)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120183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全英)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 新闻学(中外人才培养实验班)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传播学导论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要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英文简介: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students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asically master the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improve their daily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skill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适应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大众传播活动的相关原理、方法和要求,以及人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演变历史等相关知识内容,使同学们能够从理论上较好地把握大众传播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厚重的理论知识基础。 传播媒介对现实社会及人的影响巨大,有正面功能,也有负面影响,将受众塑造成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的单面人、一维人,如何使受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媒介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意识,是我们开设此课的目的。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码:25A0003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 推荐教材: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约翰·斯坦福,《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6.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7.张国良,《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传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教学,使学生在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应用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传播活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传播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而能够运用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传播问题,指导传播实践,为广告宣传、新闻传播等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纲规定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2.理解和掌握传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 Communication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26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教材:许静,传播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开课单位:传媒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也是传播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开展成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性, 系统教授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和传播的特点、分类、模式、功能、原那么、技巧、环境、效果等理论,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适应自己的职业,高效率的工作,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4学时) 传播学概论(2学时) (1)了解传播学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现象; (2)理解传播学研究的类别; (3)掌握传播学的学科特点;重点:传播学学科特点 难点:理论框架1.2传播简史(2学时) (1)了解传播不同的开展阶段及特点; (2)理解传播不同历史阶段的意义,有语言传播、纸媒传播、电子传播等等; (3)掌握当前网络传播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意义;重点:网络传播所处的传播历史坐标 难点:网络传播的意义第2章传播(4学时) 2.1传播的特性(2学时) 11)了解传播的特点,有社会性和阶段性,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协同性和互动性,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2)理解传播的革命,共在人类传播史上发生了五次革命,为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3)掌握优秀传播模式有五项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重点:传播的功能,有个人功能、组织的功能、社会的功能 难点:传播的基本原那么.2传播的功能(2学时)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32课时 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 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 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 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 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 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 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 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目录 《传播学概论(A)》 (013001) ..................................................................... .......................................................... 1 《传播学概论B》(013002) ..................................................................... ............................................................... 3 《网络新闻编辑》 (013005) ..................................................................... .............................................................. 5 《传播心理学》(013006) ................................................................... .................................................................. 8 《大众文 化通论》 (013011) ................................................................... ............................................................ 10 《传媒市场调查 与分析》 (013013) ................................................................... ................................................ 12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 ................................................ 14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 ........................................................ 17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 1-2》 (013023/013051)............................................................. ...................................... 19 《测量与问卷设计》 (013025) ..................................................................... ........................................................ 21 《SPSS软件应用》(013026) ..................................................................... ........................................................... 23 《数据挖掘案例 分析》 (013037) ..................................................................... .................................................... 24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 ........................................................ 27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 .................................................... 28 《竞争情报分析》

《传播学概论》课程第八章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10min) 1、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提问学生。 2、从媒介的界定以及重要性入手导入课程内容。 二、课堂内容教学(70min) 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一)技术与传播技术 技术: 定义1: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梅赛尼定义2:指的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高亮华 所谓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二)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梅赛尼在1970年出版的《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总结了近现代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技术观: 1.技术“善”论:知识就是力量,实用主义 2.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回归自然 3.技术“中性”论:梅赛尼本人就是代表。 (三)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梅赛尼认为同样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 2.社会决定论:四大发明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梅赛尼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知”、“先驱”,20世纪的思想巨人,电子时代的预言者。出版著作:1951年《机器新娘》;1962年《谷登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主要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Lt D

群众传播学概论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行为、向日葵向着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开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管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开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四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心理学 3、传播学与人类学 4、传播学与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理论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报学为根底,侧重于微观、局部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根底,偏重于宏观、整体和双向研究。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标准、指导的作用。 5、传播学与历史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传播学可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6 开课学期:2008-2009第一学期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新闻传播学概论是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理解新闻事业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任务、要求 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新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 1, 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 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 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一)课时分配全学期共52学时 绪论(4学时)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2学时)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6学时) 第二章新闻传播内容(6学时)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4学时) 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4学时) 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6学时) 第七章新闻传播事业(6学时)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4学时) 第九章新闻传播效果(6学时) 第十章新闻传播调控(4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意义,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一、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1 2 3 4 谁 ------- 说了什么 -------- 通过什么渠道 -------- 对谁 --------- 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二、 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1. 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2.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 3.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 四、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一般方法 特殊方法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的唯物史观和新闻传播的特点,了解各种关于新闻的定义,理解新 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 %1. 动机和行为 形成动机 内在条件(需要、欲望) 感到缺乏 期待满足 客观条件(诱因、刺激) 勒温一人类行为行为公式 B =f ( P * E ) %1. 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 马斯洛一需要层次理论 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 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 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 %1. 关于“新闻欲” %1. 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 非本质原因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陈述事实 具有新意 报道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