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磁场说课稿

认识磁场说课稿
认识磁场说课稿

认识磁场说课稿

关于认识磁场说课稿

篇一:关于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总结,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

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

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

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

****************************************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

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

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 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五、巩固检测(7分钟)

1、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

组成。该金属块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

A.银B.铁C.铝D.锌

2、图中箭头表示磁感应线的方向,则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应()

A、向上

B、向下

C、向左

D、向右

3、以下描述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4、如图所示,直线表示电流的方向,曲线表示磁感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处场强比B处大BB处场强比A大

C从上往下看,磁感线为顺时针方向

D从上往下看,磁感线为逆时针方向

5、图中小磁针静止时指向正确的是()

ABCD

六、学后反思,顺便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奥斯特抓住偶然现象穷追不舍,最终发现电能生磁,小居里对新射线未做深入研究,将发现中子这一成就拱手让予查德威克。

七、板书设计

认识磁场

1、什么是磁性:

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

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来源

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4、磁场的方向

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

①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②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③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篇二:关于认识磁场说课稿

一、说考点

几种常见的磁场是高考出相关大题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大题便难解,常见题型如:永磁体磁场中判断受力情况,通电导线、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等等都是高中阶段必学内容,可谓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及磁感线分布的情况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4.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5.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6.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学生动手(运用安培定则)、类比的方法加深对本节基础知识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1.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2.正确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三、说教法

1、讲述法:首先通过讲述进入磁感线的定义,进而对磁体以及电流磁场的讲解。

2、实验法:通过铁屑实验演示各种磁场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眼见为实,记忆犹新。

3、讨论法:让学生对各种演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讨论磁感线的特点。

四、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首先在课前必须预习书上的基本知识,因书上的知识不全面,所以这只是本节课学生的最基本了解,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要提出疑问,为什么磁场分布如此,大胆提出演示,让自己得知真相,达到心中无顾虑。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抓住课堂效率,便是学好的第一步。

《认识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认识磁场》 本节课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学导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的课程方案。让学生在主体意识、个性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学导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样式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观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道磁体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奥斯特实验”的内容和结论。 3、知道磁场的方向,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是对磁体或电流有力的作用。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教学难点:磁感线的引入及几种常见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演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自学 复习电场内容。电场的来源;电场的方向;电场的性质;电场线的特点等。而磁场和电场有类似的知识模块:磁场的来源;磁场的方向;磁场的性质;磁感线的特点、、、把知识点以问题用多媒体投影出来,让学生在课本以及相关资料找出答案! 二、新课导学(重点讲学生不懂,不会的内容)

1、磁场 (1)磁场的来源 ①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常见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都存在着磁场。 ②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 ppt演示:把一条导线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给导线中通入电流。 现象:当导线中通入电流,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转动。 分析: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电流周围的周围也有磁场。 奥斯特实验表明,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磁场。 结论:磁体周围有磁场,通电导线(电流或运动电荷)周围有磁场。 (2)磁体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磁场来完成 问题: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电流在磁场中是否受力呢? 演示:把一段直导线放在磁铁的磁场里,给导线通上电流。 问题:电流能够产生磁场,而磁场对电流又有力的作用,那么电流和电流之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 演示:两条平行直导线,通同方向的电流或相反方向的电流。 现象:两条平行直导线,当通以相同方向的电流时,它们相互吸引;当通以相反方向的电流时,它们相互排斥。 结论:磁极和磁极间、磁极和电流间、电流和电流间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 (3)磁场 ①磁场:磁极和磁极、磁极和电流、电流和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③磁场的物质性:虽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对于我们初学者感到很抽象,其实磁场和电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2、磁场的方向磁感线 磁场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磁场是否有方向?其方向如何?下面来探讨。 ppt演示:在展示台上放一个独立的小磁针,把磁铁靠近小磁针,观察 现象:磁铁邻近小磁针时不再指向南北,而是指向一个新的方向。 演示: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放上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 结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 (1)磁场的方向: 在磁场中,利用小磁针来规定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在该点的磁场方向上。 (3)几种典型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 ①条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 ②蹄形磁铁磁场的磁感线 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铁外部的磁感线是从北极出来,回到磁铁的南极,内部是从

认识比评课稿

《认识比》评课稿 张丽亚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任小平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水和3杯大米,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水的杯数和大米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任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水和大米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 一、说教材 教科书第50~51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在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中,感受8和9的意义,能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建立8、9的数的概念。会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进行环保教育。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个快板,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发现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填完直尺图后,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2、观察比较法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学生列出7<8 8>7 8<9 9>8 7<9 9>7 后,我又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发现两个数字位置换了一下,一个是大于号,另一个是小于号,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数点子图时,我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3、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8、9的基序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数字增大必然增加难度。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操作活动,让学生出来拿数字卡片做游戏,学生通过找,握握手等实践活动,明白8和第8,9和第9的区别,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老师敲快板,学生数数,引出课题:8和9的认识(板书)。[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的拉到课堂上;二是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加深数数和认数的技能。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一数,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四人小组合作说说图中有哪些与8和9有关的数字信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 P53-P54的内容及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8、9个物体数量的实践活动,认识8、9,会写8、9. 2. 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 能准确区分8个、9个和第8个、第9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4. 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区分基数和序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数数(拍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拍着手,从0数到7;倒过来从7数到0. 2. 比较大小(用手势表示):7 5 4 6 3 3 二、合作探索 1. 数数.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校园里去找数.看,校园里有什么? (1)同桌说. (2)全班汇报. a.校园两旁有8棵树. b.花坛里有8朵花.(课件演示) c.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e.有8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f.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课件演示) 教师小结:同学们数得真好!你们是怎么数的?(我们数数应像同学们刚才那样,按一定的方位、一定的顺序来数.) 2. 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数了8棵树、8朵花、8个字、8个同学,老师现在摆8个圆点,用几来表示?你们能摆出跟图上同样多的小棒吗?继续演示9个圆点,用几来表示?你能摆出和图上同样多的小棒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和9的认识”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3. 指导阅读,德育渗透:瞧!小朋友为了校园更美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个爱劳动、爱集体的好孩子.而作为绿色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把学校建设得更美好. 4. 生活中的8和9:生活中,我们数到数量是8的事物就可以用8来表示,数到数量是9的事物就可以用9来表示,你能从身边找到数量是8或9的事物,说一句话吗? 5. 拨计数器:认识8和9的产生 刚才我们在校园里和身边找到了许多的8和9,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7添上1就是8.(学生边说,老师边拨珠:先拨7个珠,再拨1个).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6.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尝试学习数的顺序:8和9排在哪里呢? ①尝试填空:出示尺子图,括号里填几?尝试说一说.填完以后顺数一次,倒数一次. ②尝试提问:让小组内的同学看着直尺上的数,尝试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间互问互答.例:8的前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8排在几的前面?7排在几的后面?7和8的中间是几? (2)尝试比较数的大小. a.尝试比较7、8、9的大小. 课件出示:7个桃子、8个梨、9个菠萝,分别用几表示?尝试填写书本. b.手势汇报,说说你们怎么这么快比较出来的? c.还可以有别的填法. 7. 序数 (1)带读题目. (2)理解题目:8只是什么意思?是从哪里数?第9只是什么意思?从哪里数? (3)涂色. (4)小结:要定方向;几只是一些,第几只是一只. 8. 教写8和9 9.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 三、应用拓展:

《磁场》教学设计

《磁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的应用。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 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磁场这个概念,是本章学习内容的基础,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磁感线是人类设计的用来描述磁场的,磁场的基本元素都用它表述出来了,这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磁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磁铁能吸引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上。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声、光、热想象的学习,过渡到直接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现象的学习,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学生对于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还很不熟悉,真正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节内容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一是利用转换法,通过对放入磁场中的多个小磁针的受力情况来认识磁场;二是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教学策略设计 由于学生最擅长的是形象思维,但是,对于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又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过程。为了很好的帮学生将这两个思维过程进行衔接过渡,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对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回顾:空气流动形成的风使小树弯腰,电流通过白炽灯灯丝使其发光,让学生理解转换法的实质: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通过它对其它物质产生的效应,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的认识该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认识它。 2、创设情景:磁铁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变化,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引导学生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磁场的客观存在和磁场是有方向的。 3、对光线这种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用带箭头的射线来描述光源发出的光线,以常见的点光源白炽灯为例,在黑板上画出白炽灯周围的光线分布情况,向四周发散,向学生说明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射线的疏密表示出了光的强弱,离白炽灯越远,射线越稀疏,光越弱,白炽灯周围本来没有带箭头的射线,这是为了研究光的性质,让人类的知识能够通过纸质的文字图片传承下去,根据光的现象和性质进行抽象,而人为的画上去的,这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光线。同样

《认识线段》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认识线段》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200515 执教时间:2006年9月15日 执教教师:詹蓉蓉听课、评课教师:顾旭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人和小狗跳绳的照片和人和大象拔河的照片) 师:你们看人和小狗在干什么? 生:人和小狗在跳绳。 师:人和大象呢? 生:人和大象在拔河。 师:瞧,人和动物之间是多么的友爱和谐。 师:比较一下图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生:跳绳的绳子是弯的,拔河的绳子是直的。 [用学生喜欢的动物和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一根绳子。 师:看老师手中的绳子,是什么样的? 生:这根绳子是弯曲的。 师:有无办法把它变直? 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一名学生上台将这根绳子拉直。 师边说边演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叫线段。 [用一根绳子突破这节课的其中一个重点:线段是直的。用了一根绳子作道具,虽然简单,但却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本节课的重点,设计的非常巧妙。]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认识线段。 二、探索新知,弄清特点。 1、教学线段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学生手中的线段。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 生:线段是直直的。 板书:直的。 (2)、说明:两手捏住的这两头叫做端点。 板书:端点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生: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 板书:2个。 (3)、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线段。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师标上··端点) [在教授完本节课的重点后,立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及时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了线段有两个特点,哪两个?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和的认识说课稿

和的认识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上良中心小学于亚妮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 8、8 > 7;8 < 9、9 > 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新人教版8和9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8和9的认识》 一、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教学图,动口、动手。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突破方法:让学生一边数一边摆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体会8和9 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去感受序数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教师:情境演示法等。 学法:动手实践并观察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PPT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了几位好朋友给大家,大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认识一下好吗?出示图片。 师:看到熊大和光头强应该是我的第几个好朋友呢?

(三)探究新知 1.课本主题图的学习,感受8和9基数的含义。 师:数字娃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瞧,它们也隐藏在我们的美丽的校园里呢! (师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师:首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兴致勃勃地观察着)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小朋友在浇水……,他们在保护环境 师:对了,我们要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 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生: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隐藏的数字娃娃8吗?请你看看你数到了那些事物可以用数字娃娃8来表示呢? 生:8棵大树、8朵花、8个小朋友,8个大字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 师:你们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也可以用圈圈来表示(出示ppt)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8个小圆片,摆一摆。 师:我们再看看这幅图,在这幅图中,一共有几个人呀? 生:9个! 师:对了,8个小朋友再加上一个老师一共有九个人,那么那在这幅图中还有哪些隐藏的数字娃娃9呢?又有那些事物可以用数字娃娃9来表示呢? 生:9朵牡丹花、9只蝴蝶……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 师:对了,小朋友们真聪明!同样的,我们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他们,那老师也可以用几个小圈圈表示呀?(9个) 2.用相应的方式表示数字8、9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8和9无处不在。我们呀!可以用我们的方式来表示8和9。今天,我请来了我们的三个老朋友,它们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 我先请出了我们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谁呀?(计数器)小朋友们请看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呢。(师拿出计数器)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285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李敏老师:活用操作材料,构建各种分数 尊重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在情景导入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分鸡翅,分可乐和分比萨的生活情景,课一开始就有一股浓浓的生活味。在感知1/2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喜爱的蝴蝶、枫叶等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把教材中“涂一涂”一题作为选做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取舍得当。数概念教学就其本身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彩笔、正方形纸,一张圆片纸和各种图形纸,给了学生充分感知的素材。分数“1/2”作为第一个让学生认识的分数,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有圆片和各种图案纸。正方形的纸使用也十分充分,同一分数不仅可以折法不同,还可以在同一折法下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可以说将其使用发挥到了及至。 韩志华老师:活动探究为主,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体现小班化教学下的互动学习优势。 知识不能是被动地接收,必须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师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经历了分数的产生、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不

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不同感观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创造分数”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生成丰富,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亮点。教师在概念建构中三次最主要的活动。其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图形的1/2,重点展示1/2的不同分法。其二: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正方形纸表面的1/4,重点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的表述。其三:折出四分之几的分数,从而归纳出怎样的数是分数。三个活动各有侧重,又有联系,层层推进,其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的课改思想。教师组织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交往充分,思维灵动,师生情感融洽,展现了小班教学的民主和和谐。 邱瑞改老师:多向互动、精彩生成《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从学生分鸡翅、饮料开始到折纸,表示出几分之一的分数;从用涂色表示分数到写分数等活动的安排,钟老师让学生有条理地感知,逐步抽象,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层次清楚,要点突出,真正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想,做中思考。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已知”,架设探究“未知”的桥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学猜想,动手操作等多种策略去探究,去发现,使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闯关练习4中老师将图中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和9的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8和9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

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10的认识的评课稿

10的认识的评课稿 首先由薛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简单的讲解。 李:整节课的思路很清晰,如果时间没有记错的话,把那两道练习也做完,效果会更好。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先把练习做完,写10的部分放在最后。实在不够时间就不写,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再写。写的时候除了在书本上写,还可以在小方格上写。这样简要的讲解,有些学生还是写的不够熟练,因为书上只是描红而已。还是要在小方格上多练习一下才能写的更好。 有的时候用投影,可以把图案放大一点。板书也要范一点,不要太随意。细节的地方要注意一些。 卢:整节课我觉得设计的都非常好,上的也很好,作为新老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理想了。但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课件的声音有些刺耳;第二,课堂上有些生成的资源,要很好的利用他,不要急。讲到10的组成时,有一个学生说10可以分成1和8.,你说:“对吗?”其他学生马上说:“不对!”其实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就分一下给他看,演示一下,让他知道为什么不是1和8。利用这些资源就很好。第三,在讲到10的写法时,你问学生接下来我们该学什么?问学生会不会写10,学生说会,你反问了一句:“谁说会的?”这样有点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你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说对了给予肯定,说的不对就纠正。尽管是很细节的东西,但是如果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影响。第四,写数字涉及到顶格,这个我都不太明白什么是顶格,1差不多是顶格,该怎样表述呢?

李:要写满格,挨着边来写。 卢:这个时候强调不顶格,反而另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田字格你可以告诉他从哪里到哪里可以挨着写,这样可能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写。 还有,计数器表示10那里,教案上说让学生数出来有几个珠子,但你是直接问的,这里可以出一个珠子数一个珠子,这样比较容易数到9。 吴:这里有一个意义就是10的顺序的教学,从9到10. 从9过渡到10,需要一个停顿。 卢:还有和学生的交流要加强。如果你和学生的交流多一些,那么课堂的调控会更容易一些。龟兔赛跑的比赛结束后,有有一个总结,哪一组胜利了。这些都是小细节的问题,整节课上的都是很好的。 李:作为一个新老师,刚出来上课几个月,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些问题你要作为一个改正的方向,多向吴老师学习。 并且你上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语气神态都好了很多。 卢:已经是很成功的一节课,但是作为一个新老师,一定要明确我的成长,我的目标在哪里。这样你会进步的更快。 陈:这两个班的学生纪律都很好,很乖。 李:一年级下午第5、6节能达到这个效果已经很好了。 苏:学生都很敢说,能说,很好。 谭:这个《凑十歌》有什么用呢?在后面的学习中要用,才有意义。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磁场及其描述汇总

磁场及其描述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了解磁现象,理解电流的磁效应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磁的相互作用现象,知道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基本性质。 3.了解地磁场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对地球生命及人类活动的意义。 4.理解磁感线的意义,能够熟练地运用安培定则确定电流的磁场方向。 5.理解磁场的方向;理解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磁通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匀强磁场的特点以及在匀强磁场中磁通量的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 1.对磁现象及其电本质的理解,对地磁的理解。 2.电流的磁场及方向的判断——安培定则。 3.磁感强度的定义及磁通量的计算。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磁现象 要点诠释: 1.磁性、磁体 物质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磁极 磁体的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区域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又称S极),另一个叫北极(又称N极)。 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磁性材料 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掉磁性的物质叫软磁性材料,不容易去磁的物质叫硬磁性材料。一般来讲软磁性材料剩磁较小,硬磁性材料剩磁较大。 软磁性材料可应用于需被反复磁化的场合,例如振片磁头、计算机记忆元件、电磁铁等;硬磁性材料可应用于制作永久磁铁。 知识点二:电流的磁效应 要点诠释: 1.电流对小磁针的作用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后,其下方与导线平行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如图所示。

说明:在做奥斯特实验时,为排除地球磁场的影响,小磁针应南北放置,通电导线也应南北放置。2.磁铁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如图所示,磁铁会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使导体棒偏转。 3.电流和电流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有互相平行而且距离较近的两条导线,当导线中分别通以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的电流时,观察到发生的现象是: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知识点三:磁场 要点诠释: 1.定义 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磁体与磁体、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说明:所有的磁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和电场一样,是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客观存在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极、电流或运动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产生 (1)永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3)运动的电荷周围存在磁场——磁现象的电本质。 电流是大量运动电荷形成的,所以运动电荷周围空间也有磁场。静止电荷周围空间没有磁场。4.磁场的方向

近似数评课稿

《近似数》评课稿 张希鹏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近似数》。面对给位老师,特别是赵老师。我的内心很是惶恐,不敢说点评,那我就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特别是赵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赵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 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测量的数据。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对主题图的取舍,对植树棵树的改变以及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度的障碍等等。 赵老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这不仅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抽象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同时也建立了数感。我们还注意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所搜集的近似数,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约来表示近似数,和对“约等于15万”的不同表达方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和教师搜集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数据。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学生对自己所搜集数据的分类,对教师出示的数据的分析,再对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等内容使得近似数概念的产生以及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价值、概念本身等教学重点就得以突出。再之后教师出示了经过自己处理过的教材主题图,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会根据需要对数据求不同的近似数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的出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时这样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四舍五入法”出现的必要性,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正是由于教者对教材的朴实、细致、清晰的分析,教学的有效性才得以顺利达成。篇二: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求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汪燕老师评课: 今天,我听了鹿老师上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求商的近似数》这一课后,有以下的收获。 教学设计符合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8和9的认识小学教师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学生分析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南昌正在创建花园城市这一人人皆知的事实,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从南昌创建花园城市这个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认识千米评课稿

[感悟:在新课程理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在生活情境中的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感悟: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评析: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 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 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 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 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 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 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 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 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 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 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 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 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 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 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 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 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 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 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 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米,50000米=()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现结合《千米的认识》教学中的部分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感悟:《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数学的亲和力。“你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