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校验收总结报告

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

二○一四年八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2、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3、办学成效显著提高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2、健全管理制度,实施项目责任制度

3、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4、实施信息公开,助推项目资源共享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一)任务完成情况

(二)建设成效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2、提升了师资整体素质

3、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一)任务完成情况

(二)建设成效

1、提升了数字化教学管理水平

2、推进了数字化建设成果应用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一)项目资金到位与预算执行情况

1、央财专项资金实际到位与预算执行情况

2、其他配套资金实际到位与预算执行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五、贡献与示范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更加强化

1、为衡阳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2、为合作企业排忧解难

3、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工

4、助推了城乡困难群体脱贫致富

5、提升了衡阳职教知名度

(二)示范引领兄弟学校功能得到发挥

1、带动了湘南地区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

2、为其他地区职教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示范与辐射

六、建设成果

典型案例一: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探索订单培养模式改革

典型案例二: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打造社会培训品牌

典型案例三:重构实训体系,实现零距离就业

典型案例四: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信息化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师资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衡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衡阳技师学院)始创于1959年,占地面积701亩,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在校学生6560人,是湖南省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在校学生最多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通过两年建设,对五个重点专业(电气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和一个特色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深化改革和创新,并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556个子项目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169项、师资队伍建设101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23项、特色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7项)和460个验收要点全部完成,各项指标平均任务完成率130%(见附表一)。

2、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学校总建筑面积15.48万平方米,新增2.9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358万元,新增1483万元。

新增实训室25个,总数达到171个;新增实训工位987个,新增实训室建筑面积8950平方米,新增实训设备总值1129.22万元,生均设备总值达到了7300元。新增校内实训

基地23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重点支持建设的基地新增4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新增60个。

3、办学成效显著提高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560人,新增675人。双证书专业覆盖了全部专业(新增4个),新增电气等5个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会计电算化等2个省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1个市级特色建设专业。

两年共招收新生5966人,输送合格毕业生3300多人,完成各类社会培训3万余人,取得培训鉴定收入3000余万元,稳居全省技工院校第一名。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95%提高到了99%,专业对口率从92%提高到了96%,稳定率从92提高到了95%。

近两年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共获奖218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部级65个、地市144个。个人一等奖104个,团体一等奖3个,团体二等奖3个。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建设办公室”、“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建设督查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项目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项目实行统筹安排。

2、健全管理制度,实施项目责任制度

制定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项目管理制度11项、规范性文件34个、相关通知文件72个。将示范校建设任务细分成了556个子项目,分配到了全校25个职能部门或重点项目建设小组。

3、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40余次,实现了建设进度全程监控、定期督办、检查落实。

4、实施信息公开,助推项目资源共享

创建了示范校专题网站、示范校建设QQ群,参加各级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会、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申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课题、到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建设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一)任务完成情况

300个子项目任务411个验收要点全部完成, 所有预期目标全部达标,各项指标平均任务完成率130%(见附表二)。

(二)建设成效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1)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共调研企业100余家,撰写企业调研报告68份。按照“一体化教学场所学习+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强化+企业顶岗实习”三步曲培养方式,遵循“一个定位、二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的基本思路(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办班的方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强化环境育人,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数控、模具专业形成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机电、电气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顶岗实习、多技能轮训”,物流服务与管理形成了“课证融合、订单办班”等

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修订和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1个(其中订单式39个),新增43个(其中订单式26个)。

(2)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学中做、做中学”、动态调整的“3+1”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即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一体化与项目驱动课、专业拓展课”加一个实训系统(包含:课题实训、项目实训、顶岗实习三部分)。

(3)加强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新增理实一体化课程16门,新增精品课程12门,实现项目教学的课程从10门增加到20门,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23门;修订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39个,专业课程考核标准58个。

(4)完成了校本教材编写任务

新编一体化校本教材27本,2011年、2013年学校均被评为“湖南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先进单位”。

(5)推广了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建设期间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到6个,重点建设专业技能型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推广率从31%提高到了66%以上。

(6)实施了多元评价模式改革

人才评价模式融入了多元评价元素,修订并实施了8个多元评价实施方案。

(7)充实了教学资源库

充实了原有的6个教学资源库,新建了13个。多媒体教学资源总量增加了0.74TB,达到了1.16TB;数字化专业课程数增加了14门,达到了39门,占专业课程的比例从

47.3%提升到了74.8%;CAI课件数新增227个,总数达到576个,网络课程新增15门,达到了21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课程比例从47.3%提高到了74.8%。

(8)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

五个专业实训设备总值新增357.5万元,总数达到3824万元;生均设备增加800元,人平达到1.2万元;新增校内实训基地5个,总数达到11个;新增校内实训室31个,总数达到77个;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基地42个,总数达到88个。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车间标准划分功能区(理论教学区、实践教学区、信息咨询区),将企业文化充分融入教学环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配备一体化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环境贴近企业现场。

2、提升了师资整体素质

在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专家进课堂)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50人次、省级培训62人次;参加企业顶岗实践19710人天,参加校本培训724人次。确保了30﹪以上的专业教师带任务、带项目每年到企业顶岗实践2个月,全体专业教师三年一轮训的基本要求。五个专业新增专业带头人9名,达到15人;新增骨干教师20名,达到39人;新增双师型教师60名,达到155人,新增兼职教师28名,达到45人。新增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3人,达到142人。本科以上学历比由84%提高到88%,双师型教师比例由73.6%提升到了96.2%。

教师参加“2013年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3个、省级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