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学院坚持立足珠海、面向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定位,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积极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东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珠海伟创力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办学,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学院还适时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校企合作办学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时,学院积极争取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珠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珠海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珠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珠府〔2010〕91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会员企业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紧密合作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意见》(粤高企协〔2010〕11号),学院先后与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省工业设计协会、珠海市软件协会等签订了“合作共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协议,这些举措为学院创新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胆尝试探索,多方深入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方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取得可喜成果。学院开设了海泉湾班、伟创力班等10多种订单培养班,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等10多个专业采用了边学习边实操、再学习再顶岗的工学交替培养方式,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采用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产品造型设计、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主动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基本确立了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瞄准岗位改革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主要围绕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立足珠海产业需求,锁定重点建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将现有的39个专业整合成8个专业群,目前,学院已建成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学院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出版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讲义42部。

学院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和2个省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建有校内实训室168间,校外基地309家,积极联合珠海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深圳梦网软件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建了一批教学企业。

(四)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多层次进行技术服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研发项目94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励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4项,15项技术研发成果实现转让,学生设计的44项作品和开发的20款软件技术获得行业企业认同并被企业采用;依托“四个基地”和多个合作企业的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4期,培训30000多人次;学院还与3所兄弟院校签订协议,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

可以说,学院已形成了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和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仍存在一些制

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完全适应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2.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与素质未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

3.现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办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未能完全适应办学需要。

今后,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秉承“工学融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构建政府主导、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大平台

学院将促进珠海市政府以组建珠海市职教集团为突破口,从政府主导下的校企紧密合作、学校自身以及专业教学实体三个层面,进一步促进落实并完善“省政府投资为主、珠海市政府大力资助、地方政策导向各相关行业(企业)资源深度参与、学校高质量回报社会”的政校企紧密合作办学体制,全力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双主体”紧密合作,共同育人、共谋发展的人才培养大平台。

(二)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

以专业(群)为依托,校企通过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或人员等要素,共同组织实施生产性教学,共同承担生产经营性项目或技术研发项目,共同营造企业化的育人环境,逐步完善有效的校企共赢和利益共享的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和方式,共同建设集生产运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企业。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企业”中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60%;学生在“教学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在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创新适应“校企双主体”理念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

学院紧密依托各行业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学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符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与创新多学期、业余段、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教学创造条件。

(四)实施“校企互聘共培”工程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骨干团队

学院以创新分配人事分配制度为切入点,通过“校企互聘共培”的方式,充实以行业企业(特别是“教学企业”合作单位)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代表的兼职教师队伍,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改造和提高专任(兼职)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执教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优秀团队。

(五)进一步拓展服务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能力

努力建设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体系,打造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三基地”(多功能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全省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基地、技术人才岗位能力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科技服务“二中心”(区域性新技术应用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资源共享“一平台”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8-0260-02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2-07-30★:黑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 “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简介:王 涛(1978-),男,副教授 王 涛孟丽岩 (黑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 要: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 别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实施的方法及其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们已逐渐认识到高等工科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 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工科教育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大会,联合有 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及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提出了采取“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基 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培养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称为“3+1”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即把学校理论的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密集的知识结构、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先进设备仪器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建设、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方 案,由经遴选的校企师资队伍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涉及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 革, 也符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校企合作的模式开辟企业第二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内 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建立产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新体系,可有效地解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效解决培养方案与产业脱节、滞后、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克服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高校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存在的科学技 术问题, 共同研发和技术攻关,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可以不仅解决了高校实践性教学所需的硬件、 软件、师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订制式”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得到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途径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常见的培养模式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校企 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等。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2.1 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优势互补 高等院校与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一方面,企业可提供人力、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财 档案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责任性的问题,这些应用为建筑行业企业数字档案和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接纳电子文件的挑战,应认真探索研究电子文件的优点,这就是我们档案 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应认真研究电子文 件的优点,及时总结出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从而使真实历史记录在电子时代得以继续长久,这也正是我们全体档案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How to establish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AO Rui-qing (Shan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Science ,Taiyuan 030001,China ) Abstract :In light of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and normalize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points out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business learning ,continuously impro-ving business level ,establishing arch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refully exploring merits of electric records ,so as to completely and correctly reserv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ook up them convenientl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ch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062·第38卷第28期2012年10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28Oct.20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周海清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校企合作整体发展良好的势头下,我系陆续与三辰卡通集团、湖南创兆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秒帧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和湖南楚天数字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企业协议和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使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他们共同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合作发展的结合点,实现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才能使培养的人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适应社会竞争。 课程计划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情况而进行的综合性训练,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案要符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实际,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计划都通过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计划,从而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保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效果。比如我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原先安排了室内设计这门课程,但是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建议下,该门课程被更换成其他更加适合本专业的课程。 我系的专业教学计划是建立在一整套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的。其教学内容在基础理论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在专业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课程体系主要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适销对路的人才。我院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企业的优势,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切实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服务企业、社会,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要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课程设置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校企合作是学校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统一。学校的“产品”是人才,用人单位是“上帝”。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知道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具体要求,才能摸清相关专业的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等要求,校企合作越深入越广泛,所得的信息越准确,在此基础上所开发、设计的教学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 我院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为了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制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系专程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深理论的专家,从企业、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和“教学企业”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阐述了“教学企业”建设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建设方向,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主体模式;教学企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3 [本刊网 址]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8a8453658.html,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2009年学校确定“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以来,对于什么是校企双主体、如何实施校企双主体,广科院进行了前期的探索,开始建立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主基地――“教学企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校企双主体”的内涵

为走出学校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来引入企业力量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未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仍然没有实现办学体制的有效突破,校企无法深度合作、产教不能真正融合。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法律上,企业作用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被称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为尝试解决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困境,在校长刘惠坚教授的带领下,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并挑选了几个重点专业开展试点实践。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一)要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必须要实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实现双主体的根本条件。 (二)“双主体”的含义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均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并且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创新,企业逐渐从功能主体走向法律位主体。 (三)企业要能够成为办学主体,则企业资源必须要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工作量进行量化,只有企业在其中的工作量超过50%才意味着企业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平台(包括研究院所),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办学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形成“双主体、三段式、六步骤、六递进”的“2366”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实施主体。 “三段式”即将整个人才培养期划分为“以验带学”、“以训促学”和“以习强学”三个阶段,达到“练与教、做与学、导与做”的三合一。 其中,“以验带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辅以新生入学后 的企业参观学习,对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课程采用验证性、应用性实验 方式,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在实验中来熟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性知识,实现“练中教、教中练”合一。 “以训促学”阶段,主要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双重环境进行实施,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采用实用性、综合性项目载体,以专兼教师为主,在教学模拟生产性实训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教”合一。 “以习强学”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实施,以生产性任务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在企业的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中,强化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做中导、导中做”合一。 “六步骤”即依据三年学制中的六个学期为实施节点,以实践教学组织实施为主线,细分为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六个步骤环节。 “六递进”即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对应“六步骤”实践操作过程, 将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成由低到高的递进层次,形成集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初级或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或高级技能于一体的目标培养体系。 专业2366”人才培养模式图见下图所示。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摘要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文章介绍了学院办学的基础,重点阐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实践思路和做法,最后简单列举了近年来学院所取得的办学成绩。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办学特色 1 办学基础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由台商全投资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董事会主要成员由台湾企业家、政府要员和技职专家组成。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借鉴台湾技职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特点创建“工学结合专班”。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695亩,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323人,专任教师213人,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70%以上,全日制在校生6491人。学院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商务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公共基础部、继续教育暨培训中心7个教学单位。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28个(招生专业27个),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2 办学特色 2.1 专业布局特色鲜明,服务行业产业紧密度高 (1)强化重点专业建设,学校综合竞争力强。学校依托现有专业,构建省、校二级有机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加快建设步伐,已达到或接近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商务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化培养体系,深化专业建设。 (2)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以工科为核心的专业率先发展,推进了艺术设计等专业快速崛起,促进商务管理专业腾飞,支持新兴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 办学体制机制开放,校政行企合作融合度深 学校合作共建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之间互相沟通,齐心协力,架起“高校与产业”、“政府与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高速网”,整合“企业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优势”、“政府行业政策支持”等信息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人才培养”、“企业改造”、“技术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重视 许多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缺少对培训回报率的合理预期。有的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是一份耗时耗力的工作,觉得人才培训对于企业来说可有可无,常以工作任务重、经费不足等理由,人为缩减培训费用。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战略和投资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投资效益,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单纯将人才培训作为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没有在人才培训的工作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不强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型国际化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几乎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领导能力外,还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完整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能够制定部门的工作计划。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恰恰缺少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待加强,不能够制定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少借助企业文化营造氛围的能力,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不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培训作用,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缺少可执行性和连续性 在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企业的计划性和执行性不强,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进行走过场式的培训,这种教条式的培训模式通常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此外,人力资源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许多国有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都是短期的、孤立的,而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性的培训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技能。 (四)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 ⒈需求识别不到位。培训需求分析和识别与企业战略目标、绩效及职工的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部门对业务培训需求、逐级管理者对下属培训需求关注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下属员工培训需求,指导、督促职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职工自身培训需求不足,提升动力不明显。 ⒉培训内容策划不到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岗位族群的任职资格、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方面的体系没有建立,使培训的基础依据不足,缺少针对不同岗位族群上岗标准、职业发展的模块化、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呈现分散、系统性差的特点。课程、课件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资源没有共享。 (五)人力资源培训手段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发展加速,工作节奏加快,大规模的脱产(半脱产)培训组织难度越来越大,“工学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员工自身培训需求将逐步增大,企业现有的培训渠道、设施、手段无法已无法满足培训需要。致使很多培训项目无法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培训结果与企业用人结合不紧密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工作的难点,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工作难点,目前很多企业的评估手段不能充分反映职工培训效果和实际运用程度。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有待创新,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考试”、“问卷调查”、“跟踪评估”等方式进行,未能与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业绩的改善紧密结合。培训结果没有与单位、业务的绩效挂钩;没有与职工的绩效、岗位变动挂钩;没有与培训实施单位、授课教师的绩效挂钩。由于没有考核机制的约束,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学习劲头不足,有的员工参加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只是简单的按公司安排“凑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培训结束后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真正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依据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是企业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培训管理的质量。 (一)企业应该拟定科学的招聘方案 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结构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招聘方案,在招聘中可以实行聘任制。国有企业应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入手,招聘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人才招聘可以实施多种方式,如推荐制、聘任制、社会招聘的方式都可以采用,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招聘流程,这有利于后期的人才管理和培训,提升企业的人才优势。 (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职能与员工的职业规划有机融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培训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限制,培训的性质、职能、宗旨、对象都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发挥人力资源培训的潜能,要不断进行培训开发体系的职能拓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紧紧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把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战略规划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并且准确反馈员工潜能的评测结果,依据结果为员工指引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分层分类的员工职业化培训体系 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吴晓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3)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选择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吴晓东:新形势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34 ··

共建企业学院, 创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

关于技工院校“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当前国内许多职业学校探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举措,是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了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合一、技能培养与职业鉴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就业与创业合一“六合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素质教育、产学结合、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工学交替为途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在校学习与在职成长结合“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基本形成了校企按需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取得实效。目前,我院各大类专业都建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校企人员互聘;开设了多个企业冠名订单班。 一、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以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就建立了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年加深,特别是在土建类、水利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师下工地实践锻炼、兼职教师授课、接收毕业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扩大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校企双方在原合作基础上,按照“互利互动、双向共赢”原则,成立了陕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中国水电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冠名陕建建筑学院和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建立“面向社会行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国际经验。本文拟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点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便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国内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知,没有统一,但从根本上讲其认识还是有一致之处的,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即它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入手,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一)培养目标方面 自从1998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于2004年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都改变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单一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做法,而从本校、本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出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1.研究型人才 目前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精英高等教育机构来完成的。因此,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进入“985工程”和部分进入“211工程”的高等院校要坚持精英教育标准,培养研究型人才。许多定位于研究型的重点大学都在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把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等特点的各个行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京大学提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 2.高级基础型人才 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湖南科技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人才培养方案 二0一二年

目录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0 (一)培养目标 0 (二)培养模式 0 (三)培养标准 (1) (四)教学计划 (7)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17(一)组织体系 (17) (二)能力培养 (17) (三)企业学习内容及安排 (18) (四)管理办法 (26) (五)考核评价与成绩评定 (27) (六)实施企业 (28) (七)工程实践条件 (28) (八)师资配备 (29)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产品、电气装置和电气系统设计、制造、测试、安装调试、施工、运行维护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电气工程师。 (二)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定位 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确立“崇尚实践,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新观念,立足电气行业,依托广泛的校企合作企业,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电气工程师。 2.“3+1”培养模式 电气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实施“3+1”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3.轮岗实习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企业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采取“轮岗实习”和“项目设计”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变频器结构与制造工艺、整流变压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器结构与制造工艺、电气产品技术服务等6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的轮岗训练。同时以项目贯穿于一年的学习中,第七学期设置“电器设计与工艺训练”项目设计环节,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接受电气产品、电气装置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及工艺编制等方面的项目设计初步能力训练,获得初步的工程项目实现能力。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安排企业项目作为设计课题,使学生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

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 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 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 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

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方案 (试行)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一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 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校企双主体视角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校企双主体视角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工协作。文章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提升企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为突破口,从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丰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构筑“三师”教学团队、共商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等入手,构建成功较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提升了教师能力,扩大了社会影响,校企双主体下的实践教学卓有成效。 标签: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双主体;三师队伍 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显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总课时50%以上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职业素养,对推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校企合作是高质量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步理顺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 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双主体地位的确立 1.1 校企双主体概念的提出 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供需的对等主体,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共同合作完成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2 校企双主体在实践教学合作中的关系 提出校企双主体概念有助于理顺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它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分属于不同活动领域的主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只有依托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在真实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企业需要储备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校和企业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而更像太极图说中阴阳关系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其次,双主体概念改变了以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中学校主体,企业辅助的观念,突出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以实现自身的需求为目的,通过利用自身的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过程;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强调了企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对实践教学计划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