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的历程》

浅谈《科学的历程》
浅谈《科学的历程》

浅谈《科学的历程》

摘要:《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打破了传统的科学史写作套路,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乏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

关键词:科学史历程思考

《科学的历程》分为绪论和第一卷到第十卷,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我将这本书梳理为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科学史的意义,科学史的方法和科学五千年的历程。第二部分是第一、二卷,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古老文明的源头——东方,和科学精神的起源——希腊。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到第九卷,在这个部分吴国盛先生以时间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科学的历程。第四部分是第十卷,说明科学处在转折点上,启发了读者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展望。下面我将从这四个部分来对《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进行梳理。

1、第一部分绪论

在绪论部分,吴国盛先生从这本书的写作意义开始着手,在第一章就为我们阐明了学习科学史的意义,即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紧接着在第二章就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史的方法。第三章简要叙述了科学五千年的历程。在本书的开篇,就使我感受到吴国盛先生的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并能很好的对这本科普读物的对象做预测,能从读者的视角来讨论问题,深入浅出地用质朴的语言来引人入胜。

2、第二部分科学的起源

本部分包括第一、二卷。第一卷第一章从古老文明的源头——东方着手,以自然史到文明史为主线,论述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从而拉开了文明史的序幕。第二章从地理的视角(几个大河流域)出发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古老文明。第二卷首先对科学精神的起源——希腊做简要说明,再分别对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时期在古老文明中初见端倪的科学做进一步介绍。紧紧抓住时间的线索,呈献给读者一篇清晰明了的希腊科学。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芝诺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帕克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

仰之而弥高钻之而愈坚

仰之而弥高钻之而愈坚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读后感 陈英水 2010-10-5 一、内容梳理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共分“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和“道德性格的力量”三编。作者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认为教育学的基础是哲学与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力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与《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具体化。在这两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教育学的基础是哲学与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五个道德观念上,即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他把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他写道:“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赫尔巴特认为要使知识影响道德品格的培养,学生必须对知识发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坚强的行为意志。这种兴趣还必须是多方面的、平衡的,这样道德的培养才能是多方面的、平衡的。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多方面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与同情的兴趣,对事物的联系与规律性的思辨的兴趣,对真、善、美的审美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包括对人的同情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和对宗教的兴趣。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科学史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历史。 很多人觉得科学史可有可无,毕竟这和人们的生活毫无关系,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有科学史, 这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失误,因为人类发展的历程简单来说就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 了解科学史就要了解科学与历史。 科学这个名词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许多人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的身影,从衣服到食物再到人们的出行等都充满了科学的身影,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有几大误区: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分科治学,甚至将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 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

文化现象, 而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 从这来看,科学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信仰!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是通过血的教训得出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人们能以史为鉴,博古论今。 科学史就是科学的历程,但科学史不是科学与历史的简单组合,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它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的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人们对科学已经无动于衷,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程,

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科学时代的我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科学史中充满了各类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对人们有很多启发,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科学界传奇故事为例, 牛顿在苹果树下睡觉被苹果砸到,从而使牛顿陷入沉思,最终奠定了牛顿在力学界的巨人地位, 这告诉我们要敢于想象,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以太”的错误提出与“以太漂移实验”的失败告诉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但实验务必要精确。 炸药发明者诺贝尔在遗嘱中将巨额财产建立了世界性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对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希望炸药带来的财富能补偿人类,这不仅启发了后人,更让人们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现在,了解科学成了一项迫切任务,因为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已经

浅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面对天性好动爱玩的小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呢?经过本人近几年的不断摸索与总结,自认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心甘情愿地作好参与学习的心里准备。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充实心理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动力,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知倾向,是鼓舞人从事活动的重要力量。成功的基本秘诀是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培养和形成敏锐的感觉与反应;有了兴趣才能有无穷的动力使你在某个领域当中越钻越深;有了兴趣才有勤奋,有了勤奋才成就了辉煌和成功。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合适时机就是当他们兴致高、心理特别想做的时候。因此,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尽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提出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拓展、完善自己的思想与意义,这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我们在新知探究的导入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引入,能

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时,课文仅仅安排了十二个关于学生业余生活的动宾式词语:练书法、画图画、下象棋、弹钢琴、拉二胡、唱京戏、栽花草、喂鸽子、养金鱼、做航模、学电脑、观天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课外时间常喜欢干什么事情?这样一问,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很自然地说出很多动宾式词语,他们有的说喜欢学舞蹈,有的说喜欢吹葫芦丝,有的说喜欢骑自行车,一下子说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看到孩子们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我知道他们此时此刻对课外生活太感兴趣了,我便很自然地说:“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课文中的一些孩子们也和你们一样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呀,他们可能和你们有共同的爱好,咱们去看看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课文上,从而开展了积极的学习活动。 2、精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研讨的兴趣。我觉得教师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渴望研究,学习起来自然格外主动、认真。自然也就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创新性的学习了。 3、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学生,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经常能以慈母般的眼光看学生,用赞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学生,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就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我们对后进生,要充分给予他体验成功的机会,善于抓住他课堂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安,作为炎黄子孙,竟然不知其中内涵,将来又怎能传承文化、继往开来!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还极大地表现在建筑、水利工程、桥梁、冶金术、医学、农学、算术等等众多领域。学习古

浅谈美国政府停摆事件

浅谈美国政府停摆 大家好,非常高兴可以上台做这次课前十分钟演讲的陈述,今天我们组的演讲有一个关键词“美国政府停摆”。说起政府停摆,在中国,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在美国,情况却完全不同,政府停摆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组打算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大家做进一步的解读。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美国政府停摆。根据美国宪法规定,10月1日是美国新的财政年度的起点,在此之前,美国国会的一个关键职责是通过对政府的预算案,而要通过这个预算案,参议院和众议院必须就预算案问题达成一致。如果无法达成,那么政府在新一财年的经费预算将没有着落,这时候政府就不得不关闭一些非核心部门,暂停一些非必要服务,停发相关政府雇员的工资来削减开支,也就是我们片子上所说的政府停摆或政府关闭。以上只是一个概念上的理解,而说到具体的形成机制,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法案:一个是1921年出台的《预算与会计法案》,另一个是1974年通过的《美国国会预算暨截留控制法案》,这两部法案几乎确立了美国现代预算制度的所有基本原则和重要机构,并且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宪法所确立的的分权制衡原则。按照这两部法案的相关要求,任何全权预算支出必须通过相应的年度政府预算案的支持方有效。这里的全权预算支出是美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支出,指美国政府直接花在美国经济上的钱。当预算案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能按时通过时,政府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预算,那就是通过一个持续决议案对预算进行授权。如果这种方法也不能通过,这时便会出现预算资金缺口,政府的有些部门就会得不到财政预算拨款,这些部门就会关闭,随之停摆也演变成定局。 前面说过政府停摆对于美国人而言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的确如此。自1976年美国国会预算程序正式执行以来,美国政府一共停摆过18次。下面我们就拣其中的几次停摆事件为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在杰拉德·福特与吉米·卡特当政期间,美国一共出现了6次政府部分停摆,受影响的部门为美国劳工部、卫生、教育及福利部。这几次停摆的持续时间从8天至18天不等,导致停摆的主要原因则是对人工流产问题是否应该提供联邦资金补助而产生的争议。罗纳德·里根当政期间,美国一共出现了8次持续1至3天的政府完全停摆,这回的争议则是环绕政府赤字问题而展开。比尔·克林顿当政时期,共和党于1994年取得了国会的控制权,此后美国政府遭受了两次分别持续5天和21天的完全停摆,而停摆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赤字问题。 接下来是我们组重点向大家介绍的,那就是2013年10月份的美国联邦政府停摆事件。我们先来对本次事件做一个简要的回顾,通过这幅漫画,大家可以看出本次事件的大致原因是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围绕政府预算和奥巴马医改的交锋中互不相让,以至于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在2014财年开始之际依旧没有着落。因此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只能重蹈17年前关门的覆辙,直到10月17日凌晨美国白宫宣布,奥巴马已将国会参众两院刚通过的联邦政府临时拨款议案签署成为法律,这才标志着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的关门风波结束。 那么美国国会两党到底在争论些什么?事情是这样的: 由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坚持要将修改奥巴马医改与为政府拨款捆绑在一起谈判,他们希望以预算案为筹码,逼迫奥巴马政府在实施医改上让步。共和党中的保守派担心,若不能尽快对奥巴马医改法案釜底抽薪,恐怕以后再无良机限制

浅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浅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在当今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它具有短期效应,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这才是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虽然课堂教学不断地在进行改革,但课堂教学这个传统教育的基座仍然十分顽固,“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并没有真正摆好师生的位置,“师道尊严”使学生对我们敬而远之。学生,或许因为在认知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许是因为长大了的原因,他们怕羞,不敢在同伴面前轻易回答老师的提问,害怕出丑。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仍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必须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交流融洽了,师生双方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浅谈自己在教学中实施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备课充分,提倡课堂活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站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的高度,在备课中,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切实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让自己在设计的情境中多方面、多方位加以探索、思考、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意图,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制订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目标,围绕着目标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还着重强调的是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的参与,达到因人而宜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允许学生在完成统一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如对一节复习课来说,要求学生巩固本课学过的生字新词,复习形式自定,抄写、听写、书空、默记多种形式自己选择。写几遍由你自己根据掌握情况来定。一遍、两遍、三遍都可以,甚至你已掌握了还可少写或不写。这样,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权交给学生,既保证了所有学生的作业质量,又保证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尊重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课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史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历史。 很多人觉得科学史可有可无,毕竟这和人们的生活毫无关系,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有科学史, 这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失误,因为人类发展的历程简单来说就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 了解科学史就要了解科学与历史。 科学这个名词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许多人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的身影,从衣服到食物再到人们的出行等都充满了科学的身影,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有几大误区: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分科治学,甚至将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 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 而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

从这来看,科学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信仰!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是通过血的教训得出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人们能以史为鉴,博古论今。 科学史就是科学的历程,但科学史不是科学与历史的简单组合,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它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的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人们对科学已经无动于衷,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程, 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科学时代的我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科学史中充满了各类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对人们有很多启发,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科学界传奇故事为例,牛顿在苹果树下睡觉被苹果砸到,从而使牛顿陷入沉思,最终奠定了牛顿在力学界的巨人地位, 这告诉我们要敢于想象,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以太”的错误提出与“以太漂移实验”的失败告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 ——一种基于自下而上角度的思考 摘要:美利坚人在英国北美殖民地发展一百多年间逐渐形成,他们在北美大陆的拓荒中锻造了其艰苦奋斗、追求幸福、自由、自治的开拓精神。当他们的民族自主意识独立觉醒的时候,而英国仍把他们的土地当作殖民地统治而且永远把它当作殖民地,对他们毫无平等自由可言时。穷凶极恶的英国侵犯着北美人民的各种切身利益。一向追求自由自治的北美人民自下而上团结起来,为追求幸福平等而战,最终赢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北美人民英国自由自上而下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1、美洲殖民的发展锻造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当美国人在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日子,印第安人却苦恼的表示:你们庆祝的,正是我们的苦难。其实,英国人并不是最早来到的北美的,最早的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待到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霸主之后,英国后来者居上,一举占领了西班牙和荷兰人的殖民地。从1607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到1733年,美国建国初的十三个州已大体地建立了起来 起初的殖民地多由英国的公司开发而来的,公司通过或殖民地总督通过英王的特许状而活动土地。由公司组织移民迁徙。而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以及早前移民的拓荒运动,殖民的扩展的自发性逐渐增强。那些英国的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者、逐利商人、追求信仰自由的教徒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自他们认为能得到幸福的梦想不远 万里来到了北美大陆生根发芽。不管怀着什么目的,北美气候宜人、 1

土壤肥沃、植被繁茂但却荒无人烟——除了分散小股聚居的印第安人。移民来到之初,则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是他们极少人是会因环境的恶劣而回到母国的,他们无路可选。可以说,他们很多都处于“亡命之徒”的位置,这颇有“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现实环境的威胁总是比精神上的鼓励奏效的,为了生存,北美的早期移民必须有勇气不放弃,筚路蓝缕的开拓自己的乐园。100多年间,美国东部的十三个殖民相继开拓。 英国作为十八世纪最强大殖民帝国,对其遥远的北美殖民地鞭长 莫及,而英国自身的民主因素也随着移民来到了殖民地,殖民地建立初直到美国联邦成立,一直都没有完备的政府管理体系,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不同的土地,形成了一块块社区,一个个小镇,一座座小城。他们重视民主、自由、自治、平等,重视相互之间的契约。普利茅斯一开始就以《五月花号契约》作为基本的法律范式,康涅狄格由当地定居移民制定了基本法,跟印第安人交界的边疆定居者则自发组织民兵组织防卫印第安人,相比起英国派来的总督,殖民地当地的议会更有威信,因为议员是由当地有威望而且受欢迎的人物担任,他们更能代表殖民地利益。 自移民之初到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的100多年间,经过几代移民 的开拓与奋斗。北美英国殖民地的人民心中的“大英帝国臣民”的形象已逐渐褪去,他们在北美耕耘流下辛酸的汗水,而英国的毫无帮助只有压迫的态度,令这群热爱自由、热爱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人民渴望自治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2、英法战争激发北美人民的本土意识的形成 1765年,英国和法国爆发在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北美人民的 民兵组织并入了英国军队与法国开战,因为帮英国打败法国将得到更多的土地是理所当然的。更重要的是,英国以同盟国的地位给予北美 2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000字篇一 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 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 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 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 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 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 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 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 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 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 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 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

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 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 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 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 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 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 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 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 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 十条,作者把近20年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 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 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 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 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 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 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 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 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手段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手段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

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多彩的背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源远流长的还有灿烂的文化。人际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被赋予时代的气息,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经历历史的变迁,当今人际关系呈现怎样的趋势,又该有怎样的发展?存在着什么利弊端?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因素很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国度。 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在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礼”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也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范,三纲五常更是给当时的百姓系上了缰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普通百姓也遵循着礼的说教,因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一个个著名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间流逝,”礼”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当今人际关系也遵循着礼。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教导他的子民以礼待人。因而引出问题,当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走向民主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这是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制影响平等自由势力的发展,当今人际关系更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人权。

浅谈美国清教

浅 谈 美 国 清 教 英本二班 2012410010224 魏宇婷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出现于英国。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 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 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成为了未来《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科学的历程》读书报告

《科学的历程》读书报告 张** 环境Z12** 1211520*** 《科学的历程》是由吴国盛先生所著的一本科普读物,本书以西方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为主线,同时讲述了东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对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这本书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描述,又把人类文明的产生作为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来阐述,有助于读者弄清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文明在宇宙发展中的位置,从而加深读者对自然科学史的了解。 而且,本书不仅包括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本较全面的科学史著作。通常科学史的著作比较枯燥,不讲述科学发现的生动细节。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讲述严肃的历史发展的同时,没有扔掉科学发展的那些生动活泼的细节,使得该书有更大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乏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它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推到了又一个高峰,为人类开创近代文明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世纪则把近代科学推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而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正面临新的挑战,也是飞速发展的一个时代。 回顾我们五千多年的科学史,有过辉煌,也有着辛酸,但无论如何,我们终要走向明天。回顾历史,可以让我们明天的道路更宽广,让我们带着沉重的科学史,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

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