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观点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公式:S—R(刺激—反应)

2.意义: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B=f(p.E) B、P、E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和改变他的态度。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态度。心理介入的程度如何,对该表态度的影响也很大。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两种心理介入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不同。让目标对象全身心投入活动,自己提出和解决难题,会使态度改变明显。

第二节个体行为规律

一、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

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引起行为的的外在刺激条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个体行为的主观心理特征。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华莱士提出了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刺激—(知觉—学习—个性—动

机)—行为—绩效—评价与奖惩

任何具体的行为或行动能否产生绩效,要依赖于组织对个人的期望或要求。组织中的两个成员也许以一种几乎相同的方式行动,但如果他们的工作要求有不同类型的行为,那么,一个人的行为可能有效,另一个则无效。只有在有明确的标准并了解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时,我们才能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能否产生有效的个体绩效。

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个体行为受能力、激励、组织制度与资源、个性、知觉等因素影响,从而在工作要求下产生个体绩效,而后又通过绩效标准评定个体有效性。2.个体行为特征

个体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行为的目标性规定了行为的方向,并成为控制行为过程的内在的参照模型。

(2)社会性。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下,个体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社会,而是一种具有明显社会性的行为。

(3)自主性。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人的行为不是自发的、被动的、盲目的行为,而是自觉自主的行为,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发现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改变世界。(4)连续性。人的行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从一段相对长的时间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一致性,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性表现分析判断他的思想、动机,掌握其思想特点,对症下药实施管理。

(5)持久性。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人的行为总是在不断的满足需要。

(6)可塑性。人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精神状态也不是恒定的,受思想驱动的人的行为也会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反应几个阶段。个体行为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构成。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1.知觉与行为

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应如果是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就称为感觉;如果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则为知觉。知觉以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调整和适应客观环境,但是实际影响行为的不只是客观事物本身,也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因此,要使人们的行为更好地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必须充分了解主客观不一致的原因,使人们的知觉尽可能的如实的反应客观实际。

引起知觉差异因素有两个:

(1)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2)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和近因效应(给人印象);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象))2.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认为,行为由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引起。行为导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动机是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是被意识到的活动或行为的诱因。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

动机和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机与需要的区别: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是主观的意向或愿望,当人们有某种意向时,虽然已意识到一定的行动方向,但却不明确行动所依据的具体需要以及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满足需要。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动机的机能(职能):始发机能(是人们产生

某种行为);选择机能(使行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定的目标前行);强化机能(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现)

一般来说,持久的、长远的动机多产生于高级的需要,因而高级需要激发的动机叫社会性动机,而间断的、短暂的动机则多产生于低级的需要,因而低级需要激起的动机叫个人性动机。个人性动机是与个体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因此,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可能相互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我们不能一概的从行为推断动机,也不能绝对的由动机去测定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会打击人的积极性。

三、个体行为疏导

个体行为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按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整体行为趋于一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消极的影响是指个体行为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有偏差或矛盾,因而会阻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结论:正确引导个体行为,使之与组织行为相一致,纠正消极的个体行为。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行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行为的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对象也可以是精神的对象。行为科学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分为两部分,即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2)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对目标导向行为来说,需要强度会随着这种行为的进行而增强,越接近目标动机就越强,直至达到目标或遇到挫折为止。目标行为则不同,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就有减弱的趋势。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的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使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否则会使人感到目标过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产生泄气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另外,目标不能定的太低,要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否则人们会感到“平淡无奇”、“唾手可得”,失去自豪感、成功感和胜任感,同样影响积极性的发挥。

人的行为规律:刺激-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目标实现)-新的需要从而循环又产生刺激。因此,了解需要、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2.个体行为的引导

引导个体行为,要从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改变个体心理,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1)首先,要引导个体知觉。要引导客体反复认识客观对象,了解对象的全貌整体,并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事物,从而完整、正确、辩证的认识事物;(2)其次,要充分发挥和创造个性。要引导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给予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再次,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态度。经常观察组织成员的态度,采取一定的措施肯定正确的太多,通过教育使其改变不正确的太多;(4)最后,培养和塑造组织的价值观。在组织内开展人身观。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是组织成员接受组织经营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

个体行为引导在组织行为管理中的应用——对员工的事业管理

个人事业发展的阶段有四个:(1)事业起步(建立阶段30岁以下),重点掌握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注意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多种技能,结交同事与朋友,编织人际关系网络,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2)发展阶段(30-40岁),追求独立性和责任感日增,可以通过抓住各种晋升机会扩展自己的才能,满足自己需要。(3)维持阶段(40-60岁),保持稳定的绩效水

平、创造力和成就感,会出现些许危机,如过早的出现时也停滞。原因是高管职位相对缺少,大部分人不能再晋升。(4)退休阶段(60岁以上)有辉煌史的人不能很快适应。

3.个体行为的协调

(1)个体行为之间的协调

个体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该差异造成组织内部个体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冲突,因此必须对个体行为进行调节,主要方式有:

①信息沟通方式。在组织内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相互学习知识和经验,促进交流,沟通感情,增进理解和友谊。

②文化娱乐方式。文化娱乐是组织内人与人之间联络感情、增强相互了解、促进人协调配合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丰富文化生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③思想教育方式。个体之间的协调既要感情交流,又要靠组织沟通。管理者要及时掌握组织成员的思想状况,了解组织成员间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2)个体与群体、组织之间的协调。

方法:其一是在组织或群体内部建立起崇高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观。通过文化整合和价值观协调,是组织成员的目标取向趋于一致,行为导向和谐,减少摩擦与冲突,是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其二是鼓励和弘扬正确行为。组织内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组织要鼓励和肯定正确的行为,并使之发挥鼓励和示范的作用;对错误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造成一种内在的压力,在组织内形成弘扬正气、鼓励先进、推崇首创精神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个体行为规律举例

1.送礼比给员工奖金好。

2.涨工资不如法发奖金。

3.工资公开不如不公开。

4.小奖不如不奖。

5.小罚不如不罚。

6.慢奖不如快奖。

7.不给选择比给选择好。

8.晚说不如早说。

9.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10.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

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它由众多的群体组合而成,而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人、群体、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内在的联系。个人是组织中最基本的控制单位,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管理的意义在于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管理人员要研究组织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工作,有些什么爱好,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觉得满足,努力工作,有的人感到沮丧,缺乏工作热情。因此,个体心理和行为研究应成为组织行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组织行为学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在于描述这些心理行为,而在于揭示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规律。

消费者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价格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价格刺激的各种心理反应及其表现,它是由消费者自身的个性心理和对价格的知觉判断共同构成的。 (一)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关系 1.价格是消费者衡量商品价值和品质的直接标准 在消费者对商品品质、性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价格判断商品品质。许多人认为价格高表示商品质量好,价格低表明商品品质差,这种心理认识与成本定价方法以及价格构成理论相一致。所以,便宜的价格不一定能促进消费者购买,相反可能会使人们产生对商品品质、性能的怀疑。适中的价格,可以使消费者对商品品质、性能有"放心感"。 2.价格是消费者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象征 一些人往往把某些高档商品同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等联系在一起,认为购买高价格的商品,可以显示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经济收入和高雅的文化修养,可以博得别人的尊敬,并以此为满足;相反,使用价格便宜的商品,则感到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符。 3.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要量 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引起需要量下降,抑制消费;价格下降会增加需要量,刺激消费。但也有时情况相反,各种商品价格普遍上升时,会使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将继续上升,增加即期需要量;反之,则预期未来价格将继续下降,减少即期需要量,产生“买涨不买落”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生活经验、经济条件、知觉程度、心理特征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对价格的认识及心理反应千差万别。 (二)消费者价格心理特征 1.习惯性 反复的购买活动会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形成大致的概念,这种价格也叫习惯价格。消费者判断频繁购买的商品价格高低时,往往以习惯价格为标准。在习惯价格以内的价格,就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价格超过上限则认为太贵,价格低于下限会对质量产生怀疑。 例如,2001年3月ZI日,北京电信公布了电信资费调整方案:月租费由过去的ZI.6元上调到25元,取消了原月租费中免打25次的计次;计次电话由过去3分钟0.18元计次改为首次3分钟0工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计费0.11元计次;国内长话由过去晚上ZI 时起半价优惠推迟到零点后半价。电信部门声称资费调整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可是老百姓算了一笔账,认为自己不仅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加大了支出,意见和反响当然很大。许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_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0卷第4期 Vol.10-No.4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a 林增学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关键词]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摘 要]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1999)04-0021-04 An Analysis on Tourists'C onsumption Behaviour Mode L IN Zeng-x ue (Guilin I nsi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 Key words:t ourist;consumpt ion behaviour;mo de;psycho lo gical facto r;env ir onmental factor Abstract:O n the basis of study method o f co nsumer s'behaviour mo de,the paper analyses t ourists'consump- t ion psycholog y and env io rnment in the st atic and dynamic state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 f eco no my and no n- eco nomy fact or s.M eanw hile a simple mo de o f tour ists'co nsumptio n behav io ur is pro po sed.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是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发生,并随着消费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同其他消费行为一样,旅游消费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的实际观察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习惯性、不可逆性、模仿性和复杂性等一些特性。国内有的学者(刘纯,1986)认为,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质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决策和购买行动过程,并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设计了一个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综合模式。这一模式涉及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各个方面,如信息加工、环境影响、比较、选择、购买过程及其产品评价等,它不仅包括了消费者心理学的所有方面,还为调查研究的一些特定变量提供了一个总的结构关系。 国外研究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专家学者很多。不过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模式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更好的问题上,他们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统的、主流的经济学家主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并对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如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但是,许多专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学者却反对这种做法,认为传统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只涉及到消费者购买“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为什么”他们采取那种方式购买的问题。因此这些学者(F.M.尼科西亚,1960;J.F.恩格尔,D.T.科莱特,D.B.布莱克韦尔, 1973;C.G.瓦特尔)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引入了大量的变数,建构了各种模式。这些模式从多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行为,认为其消费行为完全符合所购买商品或产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对变数因素分析、归类,发现影响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和环境因素(社会、家庭、文化、经济等)两大类。 我们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将要对适合于大多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基本方式行为过程做一个描述。依据对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因素分析结果,在考察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时,可以从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入手,采取静态与动态的方式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和环境这两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的静态分析 使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描述时,可以不考虑时间序列,而只就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方 a[收稿日期]1999-10-18 [作者简介]林增学,男,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副主任,讲师。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个体行为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 理解个体行为应该是建立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也是保证组织管理成功的基本要求。 1、行为的自发性 个体的行为是有其内在的动力自动发生的,外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方向与强度,但却不能发动个体的行为。只有内在的力量自发产生的行为,才能产生持久、有效的行为结果。 2、行为的因果性(需求支配行为) 任何行为都必然有原因,在行为的产生上,必然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行为产生之时,占处于主导地位的需求起到支配作用,成为推动行为的内因。 3、行为的主动性 个体的行为不是盲目的,任何行为的产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个体的意识支配。 4、行为的持久性(追求理想) 由于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个体主动发生的,通常,在个体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这种行为是不会停下来的。行为的持久性,也是对个体意志品质的一种反映与衡量,在组织活动中,决定了个体克服困难、抵抗压力、忍受挫折的能力。 5、行为的可变性 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环境因素,根据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达到个人的目标。 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 2、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气质、性格、能力 3、文化因素:个人所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 4、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1、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P17 2、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P17 心理学家首先肯定遗传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遗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生理特征,同样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起一定的决定作用。 在强调遗传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同时,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尤其是教育因素。 三、人本管理 管理涉及到对人的管理。实现组织目标是必要的,但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丝毫不能侵犯人们的尊严。个人尊严的概念是指,人必须受到尊重,而不论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高低。因此,各种组织都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分析消费者行为

第三单元分析消费者行为 1.单元能力标准 2.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能针对个人消费者和产业消费者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 3.单元内容描述 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的特点及企业的对策,购买者决策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分析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 4.学习本单元的先决条件 (1) 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2) 具有一定的判断思维能力 (3 ) 能按照教师制定的活动程序完成“任务” 5、单元学习资源准备 7.单元学习方法建议 参加小组讨论、完成现场实作、查阅资料、主动提问。

什么是消费者市场? 1、消费者市场的定义 由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啊品的个人和家庭组成,它是组织市场和整个经济活动服务的最终市场。 2、消费者市场的特点 ?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消费者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差异性大 ?少量性和多次购买 消费者的购买表现为数量少,批次多。除一部分耐用消费品外,大部分 商品需要反复购买。 ?可诱导性 消费者缺乏专门的知识,购买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和帮助;消 费品本身也具有替代性强的特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分散、自发的做 出的。 【课堂讨论】: 你觉得自己的购买行为是否具有以上特点。 3、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类型 ?习惯型 消费者无须花费时间进行选择,这种购买行为最简单,适用于低值易耗品 ?理智型 消费者冷静慎重,善于控制情绪,不受商品包装、广告和宣传的影响。 ?冲动型 消费者易受现场情景激发而购买,很容易受广告和促销方式的影响。

?价格型 对商品价格敏感,或追求低价格,或追求高价格。 ?感情型 购买行为大多属于情感的反应,注重商品的造型和色彩。 ?不定型 消费者没有固定偏好,购买心理不稳定,缺乏主见和经验,选购商品属于尝试性购买。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方法称为“4O”研究法,即研究购买对象、购买目的、购买组织、购买方式 1、购买对象——市场需求什么? 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对象,首先要对消费者市场的商品进行细分。分类的方法通常 有两种: 根据商品的形态和使用频率分类,: ●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家具等。 ●易耗消费品如食品、纸张、洗衣粉等。 ●劳务如技术指导、家电维修、理发等。 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分类: ●方便商品 一般是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小商品,具体分为三类:一是日用品,如牙膏、肥皂等;二是即兴商品,如旅游纪念品或工艺品;三是急需商品,如药品等。 ●选购商品 一般是消费者反复比较挑选,才决定购买的商品,可分为两种:一是同质商品选购,品牌是选购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二是异质商品选购,关键在于销售点的分布,是否给顾客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 ●特殊品 消费者偏爱的独特商品或名牌消费品,选购的重点在知名度和服务水平。

消费者行为研究

现代消费者研究(市场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实证主义方法为主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源于自然科学,包括实验、调查、观察法,其结果是对比较大的总体进行描述、检查和推理,收集的数据是量化的实际数据,并利用计算对它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是探寻消费者行为规律、消费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是毫无目的的收集消费行为方面的事实和信息,也不是不加解释地拼凑和记录消费行为的事实和信息而我们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目的是去发现,去系统的收集数据资料、并系统的收集解释数据资料。 我们如何设计研究方法要定义所需要的信息有哪些,进而思考和说明测量工具的设计程序;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表、或者其它数据资料收集表格,并进行预测调查;最后我们要制定数据分析计划。数据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消费者研究方法分析 1、聚类分析:根据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对市场进行分层,寻找竞争对手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采用k-均值、k-中心点等算法的聚类分析工具已被加入到许多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包中,如SPSS、SAS等。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如分类和定性归纳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2、回归分析:寻找某些事物的影响因素及其描述其影响程度。还可用于对某些事物的预测。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4、差异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分析和检验不同类别或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6、对应分析:用于探索和研究各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应用在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地质研究以及计算机工程等领域中。原因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它能够将几组看不出任何联系的数据,通过视觉上可以接受的定位图展现出来。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它最大特点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法整个处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表格和关联图。对应分析法中的表格是一个二维的表格,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事物的一个属性,依次排开。列则代表不同的事

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范文

消费者行为分析报 告

小米手机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者分析 从各手机品牌使用者所在城市来看,智能手机者有将近70%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是由于人口情况,经济状况,消费水平所决定。其的投放主要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其它地方基本看不到此手机产品。小米手机的生产基地在富士康,虽然它不是全国家喻户晓的手机品牌,但其使用者依然呈现出了区域特点,有将近1/3的使用者都在北京地区,而在广州和深圳等南方城市则比较少。 “发烧友”的特点是依赖网络,常在论坛活IT网页活动,属于意见领袖。“智能手机爱好者”“名族品牌支持者”“价格导向型消费者”“品牌导向型消费者”主要集中在16岁到45岁的人群里,常见的是高中大学在校生,城市白领等,特点是接触网络较多,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各种交通工具,休闲时间的活动地点集中在闹市区,商业区,及各种大小型商场。“冲动型消费者”“感情型消费者”“不定型消费者”遍布在广大的手机消费者中,容易受营销广告,意见领袖的影响,是潜在消费者,任何能接触到广告很产品的消费者都属于这一部分。

二..现有消费者 1、消费群体构成:截止到当前为止小米手机排队预订人数 已经超过30 万,预订截止。 经过我们经过网络等多种方法对小米手机消费群体进行 调查分析得到: 当前小米手机消费群体已经突破30万,这只是当前预订批次,预计今后小米手机的消费群体还会继续攀 升。 小米手机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20到35岁,其中学生大约占总体的六成其次是白领工作者。可是随着小 米手机的正式批量式生产,相信在今后小米手机的消费 群体将不断扩大。据我们调查分析小米手机的消费群体 大多数集中在18到35岁、男性、追逐功能、爱好科 技、而且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们大多数为白领工作 者或者学生,教育程度以大学学历为主,主要分布在一 二线城市。 2、消费行为 (因为小米手机当前处于预售阶段,因此我们只对进行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定义 经济人假设:在研究人、物、事某种行为、规律时,所需要的假定就是经济人假设。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 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主观心 理评价,因此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基数效用论:效用可以直接度量,存在绝对的效用量大小,可以用1 ,2 ,3 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大小(是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这些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的效用(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若干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中,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按照基数效用理论)。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333333铝合金金钱偌有组合曲线。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点的偏好程度无差异的。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必须许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预算约束: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 预算线:如果全部收入(m)都用于购买商品1,则所能购买到的数量(m/P1 如果全部收入(m)都用于购买商品2,则所能购买到的数量(m/P2 “横坐标(商品1)、纵坐标(商品2)购买数量两点连接线” 预算约束线:指当消费者收入、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连接起来就叫预算约束线。 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的负值(表示不改变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负值”因增加一种 商品消费量就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消费者均衡:也叫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两种 商品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注: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边际效用的规律:递减规律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学全部名词解释汇总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反映了消费者个人或群体获得、消费、放弃产品、服务、活动和观念的所有决策及历史发展。 2。消费者: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的住户。 3。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需要:人们在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欲望:人们想得到这些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愿望。 需求:建立在购买力之上的对某个事物的具体欲望,需求= 欲望+ 购买力。动机:引导人们做出行为的过程,是刺激和促发行为反应并为这种反应指明具体方向的内在力量,是行为的原因 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愿望或意念。 双趋冲突:心理冲突的一种。当两个目标都是自己想实现的,但一个目标的实现会使另一个目标无法实现,就会产生双趋式的冲突。 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介入:人基于其内在需要、价值观和兴趣而感知到的与客体的关联性。 驱力:由个体生理或心理的匮乏状态所引起并促使个体有所行动的促动力量。激励:是一种内在觉醒状态,激发出能量来实现一个目标。受到激励的消费者有活力有准备和意愿卷入与目标有关的活动。 个人相关性:即某样东西对个人生活是否产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包括:职业、大学活动、两性关系、汽车、公寓或住房、衣服和爱好等自我概念也影响着个人相关性。 价值观:如果信息与消费者价值观相关,他们更可能有激励给予处理和注意。如果你认为教育十分重要,你很可能有激励采取与此一致的行动,例如获得学位。 目标:是个人期望达到的一个具体的最终状态或结果。营销人员强有力的劝说如果与消费者自定的目标一致,也会激发更多的信息处理和更有力的态度。 需求:是由于理想和期望状态与当前不均衡所导致的内在紧张状态。 感受到的风险:是指消费者购买使用或放弃消费物时所感受到的个人结果的不确定程度。 态度的不一致:是新的信息与之前获得的知识或态度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能力:是指消费者拥有必要的、让结果发生所需要的资源。 能力包括:产品知识和经验、认知类型、信息的复杂性能力、教育和年龄、金钱 认知类型:是人们对信息呈现方式的偏好。 干扰:是指任何导致消费者注意力分散的情景。 感觉:是指我们的感受器(眼、耳、鼻、口、皮肤)对光线、色彩、声音、气味等刺激的直接反应。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分析

河南工程学院实习报告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报告 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 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报告 ——以vivo、苹果为主要品牌代表对比实习教学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手机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大众化消费品,并且在智能手机行业创新有较强劲的动力,几乎每年每个品牌都有几款产品更新换代,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也多样化、复杂化。对功能,外观也有不同的喜好和追求。这时,对智能手机消费者购买行为行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次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对于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也很不简单。我们在我校知名消费者行为学老师田超杰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次实习收获很多,相信会对我们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对我们为了就业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我们小组分析的对象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PC和移动端网民,以线上手机消费者为主。 一、实验目的与形式 本次实验针对手机品牌,就男性和女性市场,旨在了解下述问题: 同一性别的消费者购买手机品牌时决定性的产品属性是什么?不同性别的人群在购买某品牌时决定的产品属性是什么? 通过《行为分析实习》教学,学生能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顾客行为的深层次认识;掌握对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获得进行实际行为分析的技能。 本次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以集中实习为主的形式。 二、实习过程与结果 实习第一天田老师给我们回顾了消费者行为学相关分析理论以及SPSS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给我们讲解了实习主要目的、内容、要求。最后我们进行了分组结成班子,进行独立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及时的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改进。 下面我将着重对实习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会更愿意投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分配的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行为管理还要求找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劳动者会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享受。行为管理,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尽可能理想的环境,是人工作得更有效率。 第一节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1.观点认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公式:S—R(刺激—反应) 2.意义: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函数关系式:B=f(p.E) B、P、E分别代表:人的行为、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社会的活动,不能离开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性质能决定和改变他的态度。应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有关的活动,以纠正偏见改变态度。心理介入的程度如何,对该表态度的影响也很大。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两种心理介入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效果不同。让目标对象全身心投入活动,自己提出和解决难题,会使态度改变明显。 第二节个体行为规律 一、个体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 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在研究人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引起行为的的外在刺激条件,更重要的是分析个体行为的主观心理特征。

消费者行为分析

河南工程学院实习报告 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报告 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 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报告 ——以vivo、苹果为主要品牌代表对比实习教学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手机随着科技发展逐渐成为大众化消费品,并且在智能手机行业创新有较强劲的动力,几乎每年每个品牌都有几款产品更新换代,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也多样化、复杂化。对功能,外观也有不同的喜好和追求。这时,对智能手机消费者购买行为行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次关键属性行为分析实验对于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极为重要,也很不简单。我们在我校知名消费者行为学老师田超杰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次实习收获很多,相信会对我们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对我们为了就业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我们小组分析的对象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PC和移动端网民,以线上手机消费者为主。 一、实验目的与形式 本次实验针对手机品牌,就男性和女性市场,旨在了解下述问题: 同一性别的消费者购买手机品牌时决定性的产品属性是什么?不同性别的人群在购买某品牌时决定的产品属性是什么? 通过《行为分析实习》教学,学生能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对顾客行为的深层次认识;掌握对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获得进行实际行为分析的技能。 本次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以集中实习为主的形式。 二、实习过程与结果 实习第一天田老师给我们回顾了消费者行为学相关分析理论以及SPSS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给我们讲解了实习主要目的、内容、要求。最后我们进行了分组结成班子,进行独立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及时的得到老师的指导和改进。 下面我将着重对实习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消费者行为学心得82229

消费者行为学学习心得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它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消费者,从而更清楚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书中介绍了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后的不同心理与不同表情,使我们知道怎样通过了解消费者来达到营销目的。 消费者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从消费者行为学这本书的介绍可以了解,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从营销学的角度,这门学科是为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因为“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课程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消费者环境。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动机过程、信息处理过程、学习过程、情感过程、态度过程和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及其相关的价值与生活方式。购买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行为。消费者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家庭和信息流。每部分内容从基本概念入手到阐述相关的理论,从对消费者行为特点的说明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有关问题对经营者的启示,以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学会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方法,领会研究消费者行为对经营者的启示,为制定科学的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者对不同媒体广告的态度与其消费行为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这也说明消费者对各种广告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商品消费的行为。通过消费者行为学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及购买决策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媒介宣传,让推广效果最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媒介宣传的方式也多样化。洞悉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动机等变化的过程,采用有效的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营销对策,才能实现新突破。就我们目前的工作而言,学习消费者行为学,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方案,掌握广告投放技巧,比如我们的广告应结合我们的产品目标人群更喜欢看哪类节目、广告位序紧跟栏目更容易吸引人注意等等因素来选择投放;展露后监播媒体广告投放的实际播出情况,维护公司的权益,让消费者最大范围的接触到我们的广告、了解我们的产品,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兴趣等等,最终实现盈利。 我认为深入开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可以加快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

化妆品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剖析

市 营 作 业姓 名:王晗 学号:20139438 班级:财务管理201304

女性化妆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报告 一、摘要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性对美丽的追求也更加执着,因此化妆品也大行其道,成为爱美者追逐的宠儿。现代女性对化妆品消费的认识无论是深度还是档次都有了明显提高,很多女性觉得现在生活压力大,容易衰老,要好好保养,日益激烈的竞争促使女性越来越关注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有很多女性觉得化妆品不仅满足了自己追求美的需求,而且让自己更快乐、更自信。因此,本文对化妆品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分析。 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换句话说就是女人有两张脸,一张是老天给予的,一张是自我期望的。很多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唯我”意识,最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 随着生活水平和女性自我认知的提高,很多年轻女孩和45岁以上的中年女士也越来越注重对皮肤的保养,化妆品消费群体呈现扩大的趋势。“享受生活,追求时尚”成为现代女性日常消费的明显特点。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一)女性化妆品消费者购买顾客分析 5W1H是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进行决策的思维程序。它对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象、地点、时间、人员和方法提出一系列的询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六个问题是: (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 (2)What——怎么回事?(对象); (3)Where——在什么地方执行?(地点); (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 (5)Who——由谁执行?(人员); (6)How——怎样执行?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方法)。

《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期末考试题库-第2章 消费者行为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剩余 4、无差异曲线 5、边际替代率 6、预算线 7、消费者均衡 8、替代效应 9、收入效应 10、恩格尔曲线 二、判断题 1 、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是无差异的。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固定常数时,表明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的。 3、. 当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时,则总效用达极大值。 4、当边际效用减少时,总效用也是减少的。 5、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6、吉芬物品和低档物品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上方倾斜。 7、所有吉芬物品都是低档物品。 8、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同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9、个人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着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状态。 10、吉芬物品是一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特殊商品。 11、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沿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12、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对应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13、若某商品的价格变化,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该商品是低档品。 14、若MUx/Px>MUy/Py,消费者应增加X商品的购买,减少Y商品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单项选择题 1.一个消费者想要一单位X商品的心情甚于想要一单位Y商品,原因是()。 A.商品X有更多的效用; B.商品X的价格较低; C.商品X紧缺; D.商品X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2.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同样数量的商品总是提供同量的效用。()。

A.正确; B.错误; C.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3.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 A.边际效用曲线达到最大点; 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正。 4.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想要有的数量都已有了,这时,()。 A.边际效用最大; B.边际效用为零; C.总效用为零。 5.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 A.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B.取决于它的价格; C.不可比较; D.可以比较。 6.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A.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收入; B.C.所购商品的价格; D.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 7.某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图包含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因为()。 A.收入有时高,有时低; B.欲望是无限的; B.C.消费者人数是无限的; D.商品的数量是无限的。 8.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 A.可以替代的; B.完全替代的; B.C.互补的; D.互不相关的。 9.若某条无差异曲线是水平直线,这表明该消费者对()的消费已达饱和。(设X由横轴度量 Y由纵轴度量) A.商品Y B.商品X; C.商品X和商品Y。 10,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 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D.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11.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是等于它们的()。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E.AC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一、什么是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需要和欲望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价及处置产品、服务时介入的过程活动,包括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活动和客观物质活动两个方面(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2000)。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的环节 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购买行为环节模式描绘:通过座谈会、深访、观察等形式得到系统的、感性的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由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差异,使得购买行为过程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前期的定性研究是建立模型的基础。 了解各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掌握消费者在不同环节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其中哪些是促成购买行为各环节演变的关键因素 确定各环节的关键营销推动行为:针对各行为环节的关键因素,对比当前市场中成功与失败品牌的行动表现,确定哪些营销活动是能够解决关键因素而形成推动行为 评估目标品牌的消费者行为表现:得到完整的消费者分布结构,即处于不同阶段的消费者比例,从而明确品牌表现的原因 确定营销活动的实施策略:针对品牌表现,按照重要性和优先性原则做出行动规划,并实施评估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的基本框架 市场营销学家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概括为6W和6O,从而形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1、市场需要什么(What)——有关产品(Objects)是什么。通过分析消费者希望购买什么,为什么需要这种商品而不是需要那种商品,研究企业应如何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为何购买(Why)——购买目的(Objectives)是什么。通过分析购买动机的形成(生理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了解消费者的购买目的,采取相应的市

消费者行为学心得

消费者行为学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消费者行为学学习心得 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它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重要作用。它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消费者,从而更清楚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书中介绍了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后的不同心理与不同表情,使我们知道怎样通过了解消费者来达到营销目的。 消费者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从消费者行为学这本书的介绍可以了解,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和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从营销学的角度,这门学科是为了提供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因为“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课程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消费者环境。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动机过程、信息处理过程、学习过程、情感过程、态度过程和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及其相关的价值与生活方式。购买决策过程包括认识问题、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行为和购买后行为。消费者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照群体、家庭和信息流。每部分内容从基本概念入手到阐述相关的理论,从对消费者行为特点的说明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有关问题对经营者的启示,以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学会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与方法,领会研究消费者行为对经营者的启示,为制定科学的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消费者对不同媒体广告的态度与其消费行为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这也说明消费者对各种广告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商品消费的行为。通过消费者行为学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及购买决策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媒介宣传,让推广效果最大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媒介宣传的方式也多样化。洞悉消费者的需求,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动机等变化的过程,采用有效的新媒体结合传统媒体营销对策,才能实现新突破。就我们目前的工作而言,学习消费者行为学,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方案,掌握广告投放技巧,比如我们的广告应结合我们的产品目标人群更喜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个体行为规律)【圣才出品】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3.1 复习笔记 一、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1913年著有《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到1928年,他的观点发展成为完整的行为主义思想体系。 (1)心理学是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意识是无法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心理学不是意识的科学,而是行为的科学。华生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①准确预测人的活动;②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2)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其公式为S—R(刺激一反应)。华生强调,行为主义者感兴趣的主要是整个人的行为,感兴趣的是对于“他在做什么”和“他为什么这样做”这类问题的一般常识性答案。 华生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地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做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者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 新华生主义又称新行为主义,以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等为主要代表。新华生主义者提出,在刺激、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O,即个体。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人的行为

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人的行为模式S-O-R,即刺激—心理加工—行为,如果把人脑看成一个加工系统,则输入的是刺激,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1)托尔曼 托尔曼在借鉴华生行为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性的行为主义”的主张,他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识、期望、目的这些被华生称为意识的“主观主义的东西”的中间变量(以刺激为自变量,反应为因变量)。 托尔曼认为,某些“内含的”目的是任何行为所固有的,这些变量是客观的,起着决定行为的作用,是行为的最后的最直接的原因,托尔曼称它们为“固有的决定因素”。这些固有的决定因素是由环境刺激和一些初始状态所引起的。这些环境刺激和有机的状态被称为行为的最终原因或初始原因,固有的决定因素是在初始原因和最后的结果行为中间起中介作用的。 (2)斯金纳 斯金纳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要描述可观察的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函数关系,而不要用不可观察的概念去解释可观察的事物和关系。他坚持不要中间变量,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认为强化行为、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 他指出在意识经验问题上,行为主义者立场的核心可以这样来总括:看并不是指有什么东西被看见。在实际物体刺激下,我们获得看的行为,但是在其他变量控制下,没有这些物体,看的行为也可发生(就皮肤里面的世界而论,看总是在没有这类物体时发生的)。 (3)赫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