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创新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创新

谈到中国教育,人们总喜欢引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钱学森先生看来,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应当说,“钱学森之问”的确点中了当前中国教育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要害,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改进的问题。但在我看来,钱学森先生至少遗漏了两个伟大的人物。无论如何,这两个人应当够资格称得上是“杰出人才”——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学接受教育并且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他们完全依靠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他们堪称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另一个是被誉为“当代毕升”的两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选先生。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轰动了整个世界,著名的“布朗警告”说: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到2030年将缺粮3.69亿吨,超过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的近两倍,将引发世界性粮食短缺危机。21世纪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陷入一场空前的饥荒。然而,将近二十年过去了,21世纪也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十二年,布朗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恰恰相反,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人口数量增加了5个亿,非但没有爆发粮食危机,反而创造了年均10%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奇迹!
全世界把这个奇迹归功于袁隆平先生。是他,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了杂交水稻。是他,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杂交水稻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截至2011年,袁隆平先生独立自主研制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突破900公斤,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700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量的总和。
袁先生的伟大远不止于此。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这个看起来瘦小的仿佛农民一样的中国老人体内为什么蕴含了如此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他们充满崇敬地写道,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的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

的一项成果,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正在退却,他必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今天,全世界都在研究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都在追随他的脚步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他领导了现代生物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真正站在了世界之巅。为什么袁隆平先生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对此,袁先生自己的回答是:“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同样改变中国和世界的,还有一位被誉为“当代毕升”和“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院士。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王选,今天的中国人将怎样进入信息时代?2006年,当王选先生因病辞世之后,有人说了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就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王选先生最伟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信息时代挽救了汉字,从而绵延了中华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和玛雅文化的图形文字相继灭绝之后,只有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而依然通用于数十亿人口之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然而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学家却断言,如果不放弃方块文字,中国将无法进入信息时代。面对信息革命的浪潮,如果不能实现汉字的电子化,中国将可能再次因为技术的落后而被世界远远抛在后面,甚至可能和历史上那些消逝的文化一样,被掩埋在历史的尘雾之中。
王选先生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怀揣“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当国外同行讥笑中国人由于基础工业落后,不可能搞出二代机、三代机的时候,王选先生开创性地以“轮廓加参数”的数学描述方法,研究出一整套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还原、变倍技术,跳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研制成功第四代激光照排机。因为这项发明,中文印刷业从1987年开始告别“铅与火”的时代,走进了“光与电”的世纪。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电脑、电视、手机上阅读、书写、打印汉字,我们之所以能够浏览中文网页,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中文报纸上读到刚刚发生的世界各地的新闻,全都

是因为有了王选和他的“汉字激光照排”。
王选先生的第三个重大贡献,是他把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功转化成了商品,并且引领了中国IT产业的潮流。20多年前,英国、日本、美国的汉字照排系统相继打入中国市场。王选深刻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技术不能尽快变为产品,就会马上变成废品。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作出了一生中第五次重大抉择:与企业合作,走与西方企业集团决战市场的技工贸一体化道路。1985年春,在王选的提议下,方正集团的前身——“北京大学科技开发公司”由北京大学出资创办,由此开启了中国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先河。今天,由这家公司起步的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王选领导了一个时代的潮流。为什么王选先生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对此,他自己的回答是:“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寻求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制高点,在发现已有技术的不足和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突破,以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立地”就是针对市场最迫切的需要,用新方法实现前人所未达到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占领市场。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领导者和追随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新。”从袁隆平先生和王选先生的历程来看,诚哉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