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历史来源

四川的历史来源
四川的历史来源

四川的来源

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当时的西川路、峡路,置益州路、利州陆、梓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川”所指。

这是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川峡四路,可以看到汉中即当时的兴元

府是利州路的治所,是属于四川的;同时还有文洲(今甘肃文县)、兴州(今陕西略阳)等地也都属于四川。

元朝至元23年(公元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

四川建省之始。同时,元朝统治者为防止四川爆发割据独立,将兴元路(今陕西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改属陕西行中书省,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的四川行省,可以看到此时汉中已经划归陕西管辖了。

现在的四川人其实是明清时期的湖广移民,明清时期四川开始形成西南方言。但明清时的四川人和元朝之前的四川人又不一样,元朝之前四川人说的其实是西北方言,相当于陕西话。但更早的商周时期的四川人和元朝之间秦汉隋唐宋元时期

的四川人又不一样,商周时四川人其实不是汉族,说的也不是汉语。

为什么呢?

在商周时期,关中平原属于周朝也是周朝的发源地。陕南地区的汉中有个古褒国,这个古褒国和周朝王室世代联姻。古褒国的汉中和周王朝的发源地宝鸡其实就只隔一座山。在古褒国的南边是茫茫的大巴山,大巴地区有一个小国家叫苴国,就是今天的四川广元地区。大巴山的东部也有一个国家叫巴国,就是今天的重庆地区。巴人擅长跳舞,好象和今天的土家族有一定关系。大巴山南边的平原地带是古蜀国,就是在成都平原地区。巴蜀在当时还不属于华夏文明圈,属于蛮夷,周朝曾经数次征讨巴蜀。汉中的褒国是周的诸侯国,属于华夏文明圈,并且和周王朝世代联姻。历史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候的主角之一褒姬就是来自褒国王室,周幽王为博这位

美人一笑,导致蛮族入侵,从西安跑到洛阳,西周灭亡,春秋战国开始,秦人因为护送周幽王有功而建国。秦国的最早根据地其实也是周朝起源地的宝鸡地区。秦国都城凤翔和周王都城朝凤鸣歧山的歧山两个地方其实是挨着的,位于关中平原最西部。

因为在巴,蜀,苴三国之中,蜀国比较强大一点,苴国最弱。所以蜀国经常的侵略和欺负苴国。但巴蜀之间的战争基本上互有胜负。

后来,蜀国又攻打苴国,苴候跑到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正在和东方六国进

行拉锯战,但东方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秦国一时难以取得决定性

战果。这时候秦国的实际当政者是宣太后,就是著名的来自楚国的芈八子,这个女

强人听从张仪的策略,先征服巴蜀,然后凭借巴蜀之地丰富的资源再征服六国。公

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从汉中南郑出发,经过金牛道,穿过茫茫的大巴山区,

出其不意到达成都平原,没有费大多劲就将蜀国灭亡。回去的时候废了苴候,将苴

国正式吞并,然后又围攻巴国,巴国迅速灭亡。

秦国吞并巴蜀以后,就开始计划蚕食楚国。秦国夺取楚国汉中600里地,还

俘虏了楚王,楚国的伟大爱国者屈原同志悲愤的跳河自杀。古代的汉中实际上是指

汉江流域,秦国很早就在今天的汉中设立南郑县,所以这个600里地应该是汉江

下游的安康和湖北十堰地区。安康和十堰都被称为秦头楚尾。

秦国吞并巴蜀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大巴山地区道路险恶,秦国不知道从哪条路

能进入蜀国,所以编造了一个谎言。让人雕刻了五只石牛,然后派人告诉蜀王,说

这头石牛拉的屎会变成黄金,要将石牛送给蜀国,蜀王非常高兴,派人千辛万苦将

这五头古牛运回蜀国。秦兵就沿着石牛经过的道路出其不意进入蜀国,迅速灭亡了

蜀国。从汉中到成都的这条路就被称为金牛道。

秦国灭亡古蜀国后,按照中原的文化方式先建立成都城,然后将蜀国一个贵族

立为蜀候。然而过了几年,这个蜀候发动判乱反抗秦国。秦国将其杀死后又立一个

贵族做为蜀候,过几年这个蜀候又叛乱。秦国又将其杀死再立一个贵族做为蜀候,

但这个蜀候过了没有几年又叛乱。所谓三立三废蜀候。经过三次判乱之后,秦国决

定不再设立蜀候,而是直接蜀国变成秦国的蜀郡,从秦国派太守管理蜀郡,修都江

堰的李冰就是秦国派到蜀郡的太守。这期间,一个蜀太子带领蜀民开始长途跋涉

向南迁移,一直跑到今天的越南北部,在越南北部重新建立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交趾”。

古蜀国在越南北部重新建立国家大概一百来年,这段历史被越南史书称为古蜀

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秦国又派60万大军南下进军岭南百越地区,这个古蜀人建立的交趾国又被秦兵灭亡。从此越南北部地区从汉朝一直到唐朝属于

中原王朝,这段历史,在越南史书上称之为北属时期。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军事

实力不断走向没落,越南开始独立。

蜀太子带领蜀民南迁越南,秦国也从秦地大量移民到四川,经过一两百年,四

川地区基本上已经华夏化了。四川地区的居民成份从秦朝到元朝这1300年实际上

是以陕西等地的西北移民为主,所以从秦朝到元朝,四川居民一直是讲的是陕西话

类似的西北方言。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东坡说的其实都是陕西话。

另外,汉朝开始直到隋朝唐朝中原王朝都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也就是将帝国的根基放在关中地区,帝国近一半的军队,财富也是集中在关中地区。一方面防备东部的农民起义,一方面对西北地区进行军事扩张。这段历史时期,东部居民是不能随便进入关中地区的,不光不能进入小关中,也不能进大关中地区。小关中指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大关中还包括说类似陕西方言的四川重庆地区。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是关中本位政策最鼎盛的时期。

秦汉隋唐时期,也是四川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唐朝成都的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扬州。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让关中地区受到巨大破坏。经历五代十国战乱,赵宋逐渐统一大部分汉族地区。但是到了宋代,儒学复兴,宋人以柔弱,内敛,含蓄为美。宋朝朱熹程潜又创立理学,号召“存天理,灭人欲”,给汉人的精神和思想上套上了

一个枷锁。所以,宋朝开始,中国文明实际上进入黑暗。特别是明清时期愚民政策,让中国文化完全陷入封闭,内敛,自大,极端,保守。类似于欧洲的中世纪和中东的伊斯兰教文化地区。明清时期,儒教的宋朝理学成为国教,实际上是政教合一政权。中原文明从宋朝开始走向没落。

关中政权没落,中原王朝没落,让四川地区开始面临灾难.

历史上,关中政权统一中国,都是先占领巴蜀,然后统一北方,其次再渡长江统一南方,最后向北方草原地区发动进攻。秦国统一中国,隋朝统一中国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的。

南方南宋儒教政权变的越来越柔弱,但没有受到儒教毒害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强势崛起。金,辽,元,夏,宋互相混战。南宋时期,四川地区人口大量损失。元末天下大乱,四川又经历巨大损失,人口锐减。

于是明朝开始,湖广移民大量迁入四川重庆地区和陕南地区。逐渐形成以西北

方言为底子,腔调和湖南西部类似的西南方言。明末,四川又经历浩劫,大量的人口损失,湖南和湖北的移民在清朝再次大量移居四川和陕南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除了湖广移民,广东的客家人也在向四川移民。

所以,这就是今天四川重庆地区的和靠近四川重庆的陕南一部分县也是都是说西南方言的原因。比如,那个拍假老虎的周正龙说的就是四川话(重庆话)。

元朝分省时,陕西甘肃四川曾经是一个省,叫秦蜀行省。元朝时期,四川方言

还是陕西甘肃相近。后来,四川独立成省,清朝时期,甘肃又独立成省。

四川旅游资源简介

旅游资源简介 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盆地底部的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西部最高的贡嘎山则达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之悬殊,在中国仅、新疆可比。 的气候复杂多变。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川东盆地。全省高原占地三分之二,面积约为三十六万平方公里,盆地仅占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川西包括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毗临青藏高原的东部,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峡谷具垂直气候的特点,高原山区地高天寒,严冬时气温约为摄氏二度至零下二十度,且冬季长达五个半月之久。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是旱季。旱季午间气温可达摄氏三十二度。高原有六小时以上的日照,衬托青草绿树,景致优美。 风景名胜区众多 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众多高品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其中2处世界自然遗产:"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共有国家4A、3A级旅游区(点)2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省级森林公园4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全国农业旅游示28处,全国工业旅游示点8处。如驰名中外的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遗迹和蜀南竹海、海螺沟、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恐龙博物馆等知名景区(点)等。九寨沟、黄龙、大佛--峨嵋山和卧龙4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我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蚕丛、鱼凫以来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水旱从人,物华天宝,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都江堰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4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设风貌,应有尽有。南丝绸之路经过往南延伸;三国豪杰在蜀道上演绎了无数故事;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在川西走过了最艰苦的一段,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另外,在巴蜀美丽的上,还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15个少数民族,灯会、花会、转山会、赛马会、火把节,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川酒川菜享誉中外,倾倒了无数海外游客。 美食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七大历史文化名城 四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号称“天府之国”。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等7座城市,数量仅次于江苏省、河南省. 1.成都市 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 市中排名第一。 2.自贡 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史和71年建市史,1939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还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江姐故里” 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从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并以机械、化工、盐业、纺织、轻工、食品、灯饰、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省级园林城市、 中国“文学之城”100强市。 3.宜宾 别称:“僰道” 、“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长江宜宾—宜昌段亦称川江。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世界历史著名人物一览表

世界历史着名人物一览表 (7--1)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人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着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是最早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2、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大师。23年间创作了37部剧本。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3、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历史上“常胜将军”、独裁者。 4、艾萨克·牛顿(1642~1727)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科学上三大成就是: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 5、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作《国富论》。 6詹姆斯·瓦特(1736~1819)。蒸汽机发明家。除了发明蒸汽机外,还发明了液体比重计、信件复印机等。 7、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着名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凯恩斯有效需求思想和最优化储蓄思想的革命性先驱,还是地租理论的先驱,还是现代避孕技术的开拓者。代表作《人口论》。 8、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电磁学理论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磁场可以产生电流的科学家,也因而被认为是原始电动机的发明家。 9、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英国卓越的政治诗人、哲学诗人、抒情诗人。恩格斯说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马克思说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代表作《西风颂》。 10、查理·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经过22年的潜心研究,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1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着名女作家。代表作是带 有自传色彩的《简·爱》。 12、佛罗伦萨·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着名护士。冲破名 望世族的世俗观念,从事护理职业终生未嫁。在英俄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1910年去世后,国际红十字会把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13、亨利·福特(1863~1947)美国福特公司创始人、汽车大王, 商界奇才。 14、伯特兰·罗素(1872~1970)。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一生勤奋,写出上百部着作和数千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5、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民族英雄。与斯大 林、罗斯福并称为二大战“三巨头”。 16、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1955)。英国着名细菌学家。因发 现青霉素(盘尼西林)而获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 17、约翰·凯恩斯(1883~1946)。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主义创始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消费、刺激私人投资、国家直接投资等),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国外着名历史人物一览表(7--2) 国 别 重要历史人物 英国20 人 18、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着名作家。人性回归讴歌着、性爱描写大师。精品包括《儿子与情人》、《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19、贝纳德·洛·蒙哥马利(1887~1976)。英军统帅,二大战英雄。“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克星“沙漠之鼠”(蒙哥马利)。1941年被任命为盟军集群司令,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诺曼底登陆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 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 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麻、辣、酸。用这5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23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 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 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 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 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篇]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九) 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让我们走进王羲之,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走进王羲之的书法世界。 ●作家档案 王羲之:321年——379年 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 时代:东晋 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王羲之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突出成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创作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 ▲评论资料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四川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 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 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 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 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 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 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 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 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 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 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 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 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 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 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 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高考作文素材十位文化名人

高考作文素材 中国历史上十位最博学的文化名人 一、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科技著作有专门解释浑天仪运行原理的《浑天仪图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在数学上,张衡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3.1622,虽不够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归田赋》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绘画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的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二、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广博典籍,是东汉时期广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曾拜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关于他的记载:“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是一个艺术全才,书法成就卓然,自成一家,字体工整秀丽,创造的“飞白书”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的碑文纂刻“骨气通达,爽爽为神”,作品有《六经碑石》等。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对琴很有研究,焦尾琴就是他的发明。蔡邕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作品很多,艺术水平也居于魏晋大家的行列,比较著名的有《述行赋》,《翠鸟诗》等。蔡邕同时是东汉享有盛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可惜大都散佚不传。作为魏晋时代少有的博学之才,蔡中郎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很多学士的追随,他的女儿蔡文姬同样也是多样皆通,这与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蔡中郎的光芒同时也会引来其他文人、同行的嫉妒,最终这位文化巨人被司徒王允陷害至死,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十分可惜。 三、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书法家,音律专家。他九岁能诗文,21岁中进士,多才多艺,名动京师。诗歌上开唐代山水田园一派,成就很高,作品意境清旷苍秀,静谧幽美,充满禅趣,诗风清丽自然,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很多名句争相传诵,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成就仅次于李,杜的诗歌大家,号称“诗佛”。王维另一个可与诗歌并行的成就便是他的绘画成就,他首创泼墨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历代在山水画上占主流的人物都受了王维的影响,他的文人画理论也为后代继承并发扬,被尊为文人画的前辈和“南宗画派”之祖。他把诗与画两种艺术的意境巧妙的相互融会,做到了诗有画境,画有诗意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上王维主要工于草书和隶书,自成一体。他还娴于丝竹音律,懂得作乐。此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和政论也很出色。后期罢官归隐山林,读禅讼佛,他的字就是取自于佛教的维摩诘居士(博学之士),而他也作到了真正的博学,隐士的情怀与淡薄的人格也是后世文人所标榜与效仿的一种精神境界。 四、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著名词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被后人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这位懵懂皇帝之手,作为文学家,他是一流的,作为帝王,他却是末流的,因为南唐这个小国就是在他的手中埋葬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便是对这位才子的真实评价。李煜的诗词现存约四十首,数量不多,但每首都是精品,每一句都透露着他的纯真的性情与

四川成都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简介 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1、地理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约500米。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行政区划 成都市共辖9个区、4个县级市、6个县。人口约1260万。3、民俗文化 川剧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

川菜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句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成都美食可以分为川菜、小吃、火锅三大类。“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品种三千,名菜数百,以味取胜,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 4、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省级:九龙沟风景名胜区、朝阳湖风景名胜区、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黄龙溪风景名胜区。 5、文化艺术、人文景观 成都著名的人文景观有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二王庙、文君井、文殊院、宝光寺、永陵、金沙遗址等。自然景观中山景、洞景、水景、生景、气景俱全,九峰山、石象湖、西岭雪山等秀美景色极具吸引力。有25个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名人文化的传承讲解学习

名人文化的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历史名人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是一座城市文化命脉和集体 记忆的一部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他们可以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进而确立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历史名人文化,可以打造独特文化名片,进而形成特质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发掘、保护、利用历史名人文化是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掘地域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加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名人文化在地方历史人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具有地缘性,进而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虽然有的名人史实时代久远,但由于与我们同居一地,容易被人感化,近现代的名人,甚至还沾亲带故,更容易被人接受。开展名人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本地历史名人有意识的大力宣传和弘扬,形成并显示出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有效地将传统的伦理道德精髓植入到市民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熏陶,尤其是要教育、激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人,延续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使本地的历史文脉传承有序,长盛不衰。但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之中对于名人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1、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可持续利用的多种资源中,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高层次的、永久性 的资源,是悠久厚重历史最直接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具有很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应积极开发、宣传并利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中。如表现为在图书馆、广场、公园、出入城路口等地方很难看到历史名人雕像和对应的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知识没有纳入全市、全省宣传教育范畴,丰富的、具有特质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作为支柱产业去做大做强等。2、从事历史名人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匮乏

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历史文化名人作文素材例文 作文素材例文(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人物事略 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素材运用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况于人乎?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200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偏心》节选) 话题2:规则 材料加工: 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昔日汉人宽袍大袖,看上去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褚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级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2002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何成方圆》节选)话题3:宽容 材料加工:

历史文化名人

历史文化名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受到历史文化名人的熏陶,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行为与习惯:学习文化名人的成功经验,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创造出的文化成就.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教学难点: 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不畏艰险、顽强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的资料,并制作名人卡片. 2、教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 3、准备并制作历史年表,用数轴的形式把它彩绘出来. 4、准备有关孔子介绍的短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华名族有多少年的文明史吗?(学生答)对,我国有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出现了许多举世文明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中华

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了解文化名人.(板书课题:历史文化名人) 活动一:走进历史,了解孔子. 1、交流:说说孔子的生平事迹.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历史名人吗?(出示孔子的照片)谁来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生:介绍所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观看介绍孔子的短片:了解孔子的生平,了解历史上不同时代对孔子的评价和孔子的地位.(课件出示) 3、让学生谈谈观看短片后的感受 4、交流:围绕教科书第75页表格,交流自己了解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并填表. 5、课件出示有关孔子的名言. 6、交流:说说这些名言对自己改进学习的启示. 活动二:介绍名人;感悟精神. 1、介绍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 ① 教师示范介绍一个历史文化名人. ② 学生分小组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各小组派代表介绍. ③ 诗歌欣赏:提供李白关于黄河的诗篇,让学生欣赏. 结合本地历史,介绍本地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2、利用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交流总结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

四川历史简介

四川历史简介 远古时期 根据古人类学的发现与研究,四川的史前时代发轫于200万年以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与地质学年代上的更新世早期。1986年10月,在长江南岸的巫山县庙宇镇本坪村尤骨坡发现一批包括上内侧门齿与下颌骨在内的古人类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 地质年代为更新世纪早期,距今200万年~204万年,人类学家命名为“巫山人”。 在发现“巫山人”之前, 1951年,在长江支流沱江西岸的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曾经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头骨化石,具有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的特征,古人类学家认为属于新人(晚期智人)类型,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5万年,并将其命名为“资阳人”。 四川境内迄今已被命名或被提议命名,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有三处:铜梁旧石器 地点,位于铜梁县西北的张二塘村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距今约25150+/-310年或21450+/-850年;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在资阳市孙家坝,距今约25100+/-400年;富林文化,在汉源县富林镇,遗址位于大渡河与流沙河汇合处的第二阶地上,距今约2万年。上述五处古人类化石及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今四川地区从东到西的广阔地带就有人类生 存与活动。 “蜀”之释意 “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据说就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她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氏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就是蚕丛与鱼凫,以后就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就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就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与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与巴国,使四川地区统一于中华帝国的版图之内,古代蜀国的历史 就此结束。此后,又因历代帝王都将统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设在成都,而成都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与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与"后蜀"。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就是蚕,就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就是,蜀就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就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其遗址分布很广,至20世纪90年代,发现已经达200 多处,东起长江三峡,西至雅砻江、大渡河,北达广元、阆中,南及西昌、长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元营盘梁。巫山大溪、广汉三星堆、西昌礼州等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位于广元市东北川陕交界区的中子铺附近,其年代距今六七千年甚至更早, 就是迄今中国长江流域首次发掘的以细石器为特征的原始文化遗址。巫山大溪遗址,位于夔峡东口大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上。同类文化遗址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有发现,考古学界命名为“大溪文化”。大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5300年~6000年,其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晚期则就是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经济,已经有了产品交换关系。广汉三星堆遗址布于广汉市南兴镇的月亮湾三星堆一带。其第一期文化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4000 年~5000年。发现有原始的木骨泥墙式房屋。居民己进入定居的农业经济阶段的西昌礼州遗址位于西昌安宁河东岸第三阶地上,相对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也就是以农耕为主,器物特征与四川盆地及周边各地都不相同,属于金沙江 流域的一种典型文化。 上述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面貌,说明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 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她们共同创造了四川地区的人类原始文明,并与黄河流域以及其她地区的原始文明交相辉映,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民族风情

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 谢邦彦,字朝美,号后洲先生,生于宋徽宗初年(公元1100年),祖籍长溪绯洋漈源(今柏洋乡柘头村),系柘头村始祖谢十九公的第七丗孙,对《春秋学》颇有研究,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其中《霞浦山》一诗脍炙人口、颇为流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赞美之情:“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从此“霞浦县”便因“霞浦山”而名。 謝翱(1249年-1295年),南宋著名爱国詩人,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字皋羽,一字皋父,號晞發子,生于长溪(今霞浦县),祖籍绯洋漈源(今柘头村),先祖谢邦彦。自幼聪颖好学,“苦思力索、淹贯诸经史”,深受其父谢钥(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思想的熏陶,性格倜傥,不拘小节,胸怀报国大志。27岁时倾尽家资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麾下,任咨议参军,为复宋大业呕心沥血,表现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其散文“是天地间的至文”(黄宗羲语),最著名的有《登西台恸哭记》(曲折地表达他哭祭文天祥的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今浙江富春山西留有“謝翱哭台”);写景则文风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

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诗传于今者约200篇,如《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宋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读后有“亲在短箫鼓吹间”之感;《鸿门宴》似李贺,《效孟郊体》似孟郊、贾岛。其诗文在反清斗争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编有《晞发集》、《天地间集》、《□发集》、《□发遗集》、《浦阳先民传》、《国粹丛书》等。 林瞪(1003-1059),柏洋乡上万村林氏开基祖,是一个早于方腊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领军人物。公元1027年(宋真宗咸平三十年)弃俗入明教门,斋戒严肃,历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林瞪在摩尼教教徒的阶层中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脱夷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林瞪在上万村附近有一个堂口--乐山堂,有弟子数百人,他的两个女儿就像后来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圣女一样终生未嫁,只是她们的称呼不叫“圣女”,村民都称为“龙凤姑婆”,在乐山堂附近还建有姑婆宫。 许旺(1903-1937),原名许品旺,柏洋乡柏洋村人。1929年始,经常在霞安柘等县交界山区做木工的许旺自发参加了反鸦片游行示威等早期革命斗争活动;1932年2月由马立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木匠身份作掩护,在

阜南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阜南县→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吕蒙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 东吴名将。 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 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 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截击曹操,逼曹败走华容道。 吕蒙幼年因家贫未能就学,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称之为“阿蒙”。吕蒙在戎马征战中发奋勤读,持之以恒,后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识渊博闻名。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有国士之量。 长期的读书与征战使吕蒙智勇双全。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率军围攻合 肥,久攻不下,形成吴军与曹军隔江对峙。吕蒙思及曹军善陆战,吴军善水战,江北无险可守,建议孙权在江北濡须(今无为县境)修筑坞堡,以防曹军突袭。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在以后魏吴交战中,吴军以坞堡据险而守,每每使曹军受挫而还,东吴无虞。 建安二十二年(217),吕蒙率吴军镇守汉上。时刘备大将关羽守荆州。荆 州乃东吴西向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使东吴战略得逞,吕蒙定计谋取荆州。他诈称自己身患重病,让无甚名气的陆逊代己之职,并让陆逊对关羽大加赞扬。关羽果然上当,以为陆逊年轻无谋,不足为虑,遂率军攻魏,荆州空虚,吕蒙得知调虎离山之计成功,便趁机率水军逆江而进。他令各船水手穿白衣扮作商人,船内尽伏精兵。由于关羽重兵离去,留下的守军放松戒备,公安、南郡等地被吴军逐一偷袭占领而关羽不知。最后,吴军一举袭占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与其子关平被吴军擒杀。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吕蒙声威显极。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 并封孱陵侯。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 吕蒙传载于《三国志》。

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

四川省省情(一)四川省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四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 97 度 21 分~108 度 31 分和北纬 26 度 03分 ~34 度 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东西长 1075 公里,南北宽 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 51分钟。现辖 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 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辖区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5大省。 二、四川的地形地貌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 300 或 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三、四川的气候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内,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全面发展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 四川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6'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 900‐1600 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西部高原则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四、四川的土地 四川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等,是全省农作物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 四川大部分地方为紫色土,系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风化而成。该土壤内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全省单个面积大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 (二)人口与民族。 (三)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和“天府之国”。 (四)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五)科技教育优势与杰出人才。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 (二)人口与民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6563878户,86421445人,平均每户3.25人,总人口数比2004年增加了468514人,年增长率为0.54%,比上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4836367人,占总数的51.88%;女性41585078人,占总人口的48.12%,男女性别比为107.8: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8654580人,占总人口的21.59%;18岁~35岁的24839717人,占总人口的28.74%;35岁~60岁的30993594人,占总人口的35.86%;60岁以上的11933554人,占总人口的13.81%。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15万人。其中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按在省内人口的多少依次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羌族人口30万人,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此外,省内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05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其中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95个民族乡。 (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